基督教心靈輔導

 聖經輔導與世俗輔導不同。根據國際聖經輔導員協會的說法,聖經輔導「旨在仔細發現基督徒可能不服從聖經原則和命令的領域,並幫助他學習如何懷著愛心服從上帝的旨意」。[需要獨立來源[ 1 ]因此,聖經輔導員透過聖經的觀點來研究心理學[需要獨立來源[ 2 ]他們將《聖經》視為一切真理的泉源。

另一方面,基督教諮商是由有執照的諮商師進行的,他們將靈性融入傳統的諮商方法和心理學原理中。他們可能會引用聖經,但與聖經輔導員不同,基督教治療師並不只關注聖經的教義。[ 3 ]

歷史

編輯

基督教諮商開始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 4 ] ,以傑伊·E·亞當斯 (Jay E. Adams)領導的聖經諮商運動為代表。亞當斯 1970 年出版的《勝任諮商》一書[ 5 ] 提倡一種以基督教為基礎的治療方法,不同於當時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解決方案。身為虔誠的新教徒,亞當斯認為教會的職責就是治癒那些他認為道德敗壞但被社會視為精神病患的人。他拒絕了其他諮商模式,例如醫療模式,該模式根據客戶的行為或行動清單為其提供醫療診斷。亞當斯認為,每個診斷類別所列的適應不良行為其實是源自於我們意志本質的行為,而不是疾病。他認為,適應不良的行為是一種罪孽,因此需要用上帝的話語進行質問和教育,勸誡患者選擇符合上帝話語的行為,從而消除生活中的罪孽。亞當斯不同意任何試圖重新分類行為、讓人們不再對自己的選擇 負全部責任的嘗試。

亞當斯贏得了許多追隨者,但由於其做法引發的爭議,他在某些群體中也失去了支持率。《勝任輔導》 (1970 年)提出了他的勸誡式輔導模式,該模式植根於嚴格的聖經框架,著重於勸誡客戶改變他們的行為,使其符合基督教教義。[ 6 ]他的模式鼓勵諮商師使用各種經文來引導客戶走向懺悔和精神轉變。 「勸誡」一詞源自希臘文noutheteo,意為「勸誡」,亞當斯強調了輔導員在直接面對罪惡和鼓勵服從上帝命令方面的作用。[ 6 ]然而,亞當斯僵化的諮商方式和嚴格的《聖經》取向受到了批評,有人認為他的方法過於規範,不適用於更為世俗或心理的治療方法。儘管亞當斯影響力巨大,但他的人氣在 20 世紀 80 年代逐漸減弱,因為基督教諮商界的一些人開始尋求一種將心理見解與聖經原則相結合的更平衡的方法。[ 7 ]

在這個運動興起之前的 20 世紀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諮商已經變得更加世俗化,不再與教會密切相關。[ 8 ]這種轉變可能始於 19 世紀,當時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對傳統的宗教世界觀提出了挑戰。查爾斯·達爾文《物種起源》(1859 年)對聖經的創世記記載提出了質疑,引起了對《創世紀》敘述持字面觀點的宗教界的恐慌。[ 8 ]同樣地,被稱為「實驗心理學之父」的威廉·馮特(1832-1920)也試圖透過仔細的觀察和內省,用自然主義的術語來解釋心理現象。他的方法拒絕了有神論對人類行為的解釋,而傾向於自然主義和內省的方法。[ 9 [ 10 ]馮特的工作對於將心理學從哲學分支轉變為實驗科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馮特之外,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也對宗教信仰提出了世俗的解釋。佛洛伊德提出,對上帝的信仰通常源自於一個人與父親的關係。他認為,受伊底帕斯情結和早期家庭關係影響的「父親情結」影響了人們將上帝視為高貴父親形象的看法。[ 11 ]佛洛伊德也將心理治療發展成為一個獨立於教會的領域。[ 12 ]這些思想運動共同推動了心理諮商實踐脫離教會,走向世俗框架。

傑伊·亞當斯 (Jay Adams) 於 1970 年出版了《勝任輔導》 (Competent to Counsel),引入了勸誡式輔導,重新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會。 [ 6 ]然而,他的影響力在 20 世紀 80 年代逐漸減弱,大衛·鮑利森(David Powlison)繼承了這一地位。鮑里森成年後皈依基督教,他推動了亞當斯的工作並試圖完善這項運動。他出版的《聖經輔導雜誌》為解決該領域的關鍵問題提供了一個平台,例如平衡聖經的權威與富有同情心的參與,解決創傷和成癮等複雜的心理問題,以及在不損害聖經忠誠度的情況下整合更廣泛的輔導學科的見解。[ 7 [ 13 ]鮑利森的努力鼓勵聖經諮商師進行持續的自我評估,並發展出既在神學上合理又在實踐上有效的方法,從而促進一種更細緻入微、更全面的基於信仰的諮詢方法。[ 7 ]

與心理學的結合

編輯

將諮商、心理治療或其他科學或學術努力與基督教或其他宗教觀點或方法結合的努力有時被稱為「融合」。學術科目與神學的融合在學術界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在許多延續其創始宗教基礎的學院和大學中仍在繼續。[ 14 ]整合有多種類型,因為多年來它的定義不同。迄今為止,基督教與心理學結合的方式是考慮心理學與聖經的一致之處,而不是融合與聖經不一致的心理學教義。雖然這項策略仍在進展中且有待繼續研究,但人們已經做出了巨大努力來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史丹頓瓊斯和理查布特曼列出了三種將心理學與基督教信仰結合的方法。這些方法稱為實用折衷主義、元理論折衷主義和理論整合。第一種方法是實用折衷主義,它透過對先前使用過的不同方法的比較研究來尋找解決患者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第二種方法涉及諮商師的有效性,並研究他們所使用的有益和無益的策略。第三種方法採用先前存在的理論,並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15 ]所有基督教和心理學的整合者都相信,其根本真理是,一切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 16 ]

原則

編輯

基督教諮商注重幾個主要原則。它注重的是整體方法。可以幫助個人心靈、精神和身體健康。另一個經常使用的術語是「靈魂關懷」。這種方法融入了《聖經》中的基督教觀點,並包含傳統信仰和價值觀。它鼓勵在整個過程中藉助上帝的力量深入探討個人的心理、精神和生理健康。基督教諮商的目的是幫助人們重新獲得在耶穌基督裡找到的對生命的希望。基督教諮商認為,他們所做工作的核心是幫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上帝,而這種理解根植於聖靈的信念。基督教輔導員試圖讓人們意識到他們生活中導致他們受苦的罪孽,同時也認識到他們作為一個人對上帝所具有的巨大價值。[ 17 ]

Powlison 的診斷問題

編輯

關於基督教諮商領域,美國作家大衛·鮑利森(David Powlison)提供了一種表格形式的診斷方法,也稱為鮑利森診斷問題圖。因此,當諮商師和被諮詢者進行診斷模組時,圖表會透過一系列問題得以利用。 Powlison主要談到了六個模組;第一步是檢查「生命物質」。隨後,輔導員需要處理四個核心模組,即「成長和成果」、「反應和荊棘」、「動機和心」以及「轉變」。最後,波爾維森建議在最後一個模組中專注於耶穌,他稱之為「基於十字架的解決方案」。[ 18 ]

“生活之物”回覆;荊棘動機;心跨基礎解決方案轉型生長;水果
發生了什麼事?
有誰在那裡?
什麼時候發生的?
當時你在哪裡?
以前發生過嗎?
您的經驗:
您的感受如何?你的情緒?
您的行為:
您做了什麼?
你說什麼?
您的想法:
您在想什麼?
你的態度如何?
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你想要什麼?你的期望是什麼?
什麼控制著你?您崇拜誰/什麼?
你的「心態/世界觀」是什麼?
你如何描述你與上帝的關係?
何謂「真理」?
誰是主?
他做了什麼?
他在做什麼?
應該怎樣看待人生境遇?
符合聖經要求的目標和願望是什麼?
必須推遲什麼動機?
必須放棄什麼期望?
必須相信哪些聖經承諾?
什麼偶像必須被拆毀?
必須具備哪些「聖靈的果子」態度?
必須開始或更新哪些聖經學科?
你必須向誰尋求寬恕;做出賠償?
您應該開始或恢復什麼事工?

批評

編輯

亞當斯(Jay E. Adams)於 1970 年出版了《勝任諮商》一書,批評了心理學對基督教諮商的影響。他發起了勸誡式諮詢運動,該運動主張只有聖經才足以進行所有諮詢。[ 19 ]勸誡式心理諮商嚴格以聖經經文和聖靈的力量為基礎,不依賴任何心理學手段,而基督教心理諮商則試圖在保留上帝和聖經真理的前提下,運用心理學和基督教。雖然他們不認為心理學是人們所面臨問題的絕對答案或解決方案,但它與基督教結合,成為一種工具,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上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