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國(基督教)

 上帝之國以及馬太福音中的相關形式天國)是新約耶穌教義的關鍵要素之一[ 1 [ 2 ]根據舊約教義,基督教對上帝與人類關係的描述本質上涉及上帝王權的觀念[ 3 [ 4 ]舊約》中提到“上帝是所有人的審判者”,所有人類最終都將“受到審判”,這一觀念是基督教教義的基本要素。[ 5 ]尼西亞信經以新約中的許多章節為基礎,顯示審判的任務被賦予了耶穌。[ 5 [ 6 ]

天父坐在寶座,德國威斯特伐利亞,15 世紀末。

《新約》是在第二聖殿猶太教的背景下寫成的。當時發展出來的王國觀包括以色列恢復為大衛王國,以及上帝透過但以理書的人子乾預歷史。上帝之國的到來意味著上帝最終奪回歷史的主宰權,而當異教帝國統治各國時,祂曾經允許歷史主宰權鬆弛。[需要引文]大多數 猶太 文獻 都 想像 著 以色列 的 復興 , 以及 各個 國家 的 毀滅 或 各個 國家 聚集 起來 服從 唯一 的真神.耶穌堅定地堅持這項傳統。[需要引用]他將自己的身分和事工與「王國的到來」聯繫起來,表明他意識到上帝對歷史的偉大干預已經到來,而他就是這一幹預的推動者。然而,在芥菜種的比喻中[ 7 ] [需要更好的來源]耶穌似乎表明,他對天國如何到來的看法與當時的猶太人傳統不同。人們普遍認為,這個被多次證實的寓言表明,上帝國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它開始像一粒種子一樣小,逐漸成長為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樹。[ 8 ]然而,他的受難和死亡似乎使人們對此產生了懷疑(上帝指定的國王怎麼會被殺?),但是他的復活卻證實了他的主張,並最終證明了只有上帝才擁有戰勝死亡的復活力量。這個主張包括將他提升上帝的右邊,並確立他為「國王」。耶穌對他回歸的預言清楚地表明,根據已開啟的末世論,上帝的王國尚未完全實現,但與此同時,透過祂的名可以獲得罪孽寬恕好消息將向各國宣揚。由此,教會的使命開始了,並填補了從王國最初降臨到最終審判的最終完成之間的時間。

基督教對「上帝之國」一詞的解釋或使用[ 9 ]經常利用這個歷史框架,並且往往與猶太人對彌賽亞的希望、耶穌基督的為人和事工、他的死亡和復活、他的再來以及教會在歷史中的興起相一致。大多數解釋的中心主題的一個典型問題是「上帝的王國」是否因為耶穌基督的出現而建立,還是尚未建立;這個王國是否是現在、未來,或是在現在和未來都同時存在。

「上帝之國」一詞被用來表示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世界福音傳播的方法、超凡魅力的重新發現以及許多其他事物。另一些人則認為它與我們現在或未來的塵世處境無關,而是與未來的世界有關。該短語的解釋通常基於學者解釋者的神學傾向。[ 10 ]因此,在末世論的脈絡中,對「上帝之國」一詞有多種神學解釋,如啟示末世論已實現末世論或已開啟末世論,但學者們尚未達成共識。[ 11 [ 12 ]

字源

編輯
馬太福音,c. 1700

王國(希臘文βασιλεία basileíā )這個字在新約中出現了 162 次,其中大多數用法與basileíā toû Theoû (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 有關,即神的王國,或與basα alki​​Y ανῶν ​​)有關,即對觀福音書的天國[ 13 ]上帝之國翻譯成拉丁文Regnum Dei,天國翻譯成拉丁文是Regnum caelorum[ 14 ]天國(Basileíā tō̂n Ouranō̂n )在馬太福音中出現了32次,在新約的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過。[ 15 ]馬太也在少數情況下使用了上帝之國( Basileíā toû Theoû )一詞,但在這些情況下,可能很難將他的用法與天國(Basileíā tō̂n Ouranō̂n)區分開來。[ 15 ]

學者們普遍認為,耶穌自己使用的術語應該是「上帝之國」。[ 1 [ 2 ]馬太福音中「天國」一詞的使用,一般被認為與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上帝之國」的用法相似。[ 1 [ 2 ]馬太之所以使用「天堂」一詞,很可能是因為馬太的猶太讀者背景限制他經常使用上帝的名字[ 16 ] RT France認為,在少數使用「上帝之國」的情況下,馬太尋求對上帝進行更具體和個人化的提及,因此又回到了這個術語。[ 17 ]

王權和王國

編輯

基督教對上帝與人類關係的描述涉及「上帝王權」的概念,其起源可追溯到《舊約》,可看作是上帝創造世界的結果。[ 3 [ 4 ]登基詩篇」(詩篇 45、93、96、97-99 中以「耶和華為王」感嘆 為背景。[ 4 ]然而,後來的猶太教將一種更「民族」的觀點賦予了上帝的王權,人們所期待的彌賽亞可能被視為一個解放者和以色列新國家的創始人[ 18 ]

神的國度第一次被介紹是在歷代誌上28:5 [1],然後在歷代誌下13:8 [2],以及但以理書2:44,其中先知但以理預言了一個即將到來的王國,它將在羅馬帝國時期開始(但以理書2:44)。[ 19 ]「上帝的國」一詞並沒有出現在舊約聖經中,儘管在某些情況下用「祂的國度」和「你的國度」來指上帝。[ 20 ]然而,「神之國」(馬太福音中對應詞為「天國」)是對觀福音書中的一個突出的短語,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它代表了耶穌教義的關鍵要素。[ 4 [ 10 ]

耶穌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太 16:18),[ 21 ]由佩魯吉諾於 1492 年繪製

歷史上,教父們對天國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由奧利金在公元 3 世紀提出)是耶穌自己代表天國。[ 22 [ 23 ]第二種解釋(也是由奧利金提出的)是,王國代表著信徒們的心靈,他們被對上帝的愛和對基督教教義的追求所俘獲。[ 22 [ 24 ]第三種解釋(受奧利金的影響,但由優西比烏在4世紀提出)是,王國代表由信徒組成的基督教會。[ 22 [ 24 ]

幾個世紀以來,對於「上帝之國」一詞出現了多種神學解釋。[ 10 [ 22 [ 24 ]例如,在天主教的教義中,官方宣言《主耶穌》(第 5 條)指出,天國不能與基督或教會分離,因為「如果天國與耶穌分離,它就不再是祂所啟示的天國」。[ 22 [ 25 ] 東正教基督徒相信上帝之國存在於教會之中,並透過與信徒的互動將上帝之國傳達給他們。[ 26 ]

RT France 指出,雖然「上帝之國」的概念對普通基督徒來說有著直觀的意義,但神學家們對於其在新約中的意義幾乎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10 ]一些學者將其視為一種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一些學者將其視為一種向世界傳福音的方法,一些學者將其視為對超凡魅力的重新發現,還有些學者認為它與現在或未來的情況無關,而是與未來的世界有關。[ 10 ]弗朗斯指出,「天國」一詞常以多種方式解釋,以符合解釋者的神學議程。[ 10 ]

末世論

編輯
天使吹響“最後的號角”,如《哥林多前書》15:52所述,朗根岑,德國,19 世紀

對上帝之國一詞的解釋引起了持不同觀點的學者之間的廣泛的末世論爭論,但學者們尚未達成共識。[ 11 [ 12 [ 27 ]奧古斯丁宗教改革時期,人們一直把天國的到來與基督教會的形成聯繫在一起,但後來這種觀點被一些基督教會拋棄,到了20世紀初,一些新教教會採用了啟示錄式的天國解讀。[ 11 [ 27 [ 28 ]根據這種觀點(也稱為「一致末世論」),上帝之國並非始於一世紀,而是一個尚未發生的未來啟示事件。[ 11 ]

到了 20 世紀中葉,實現末世論已經吸引了一群學術追隨者,該理論認為,天國不是末世論,而是神對世界的主權的體現(透過耶穌的傳道實現)。[ 11 ]根據這種觀點,王國存在於當下。[ 12 ]後來,與之競爭的末世論方法被引入作為「已然與未然」的解釋。[ 11 ]從這個觀點來看,王國已經開始了,但有待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全面揭示。[ 12 ]這些不同的解釋此後引發了大量變體,各種學者提出了借鑒這些變體元素的新的末世論模型。[ 11 [ 12 ]

教派差異

編輯

由於對「上帝之國」一詞的解釋沒有普遍的共識,因此不同基督教派對它及其相關末世論的解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0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新興的基督教教派引入新的概念,他們將人格主義與新的基督教社區觀念聯繫起來的教義和實驗,常常涉及在不同社會宗教背景下對上帝之國的全新詮釋。[ 29 [ 30 ]

因此,教派試圖將《使徒行傳》中表達的關於基督教社區內財產共享的理想融入其中,並與當時的社會問題相互作用,產生了關於在地球上建立上帝王國的各種解釋。[ 29 [ 30 ]末世論觀點強調放棄人類成就的烏托邦願景,將希望寄託於上帝之國的努力,從而將社會和慈善問題與上帝之國的宗教解讀聯繫起來,並在不同教派之間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差異。[ 30 ]

參見

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