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後的亞當,也稱為最後的亞當或終極的 亞當,是《新約》中給予耶穌的稱號。[ 1 ] [ 2 ]與耶穌有關的類似稱號還有「第二亞當」和「新亞當」。

新約中兩次明確地將耶穌和亞當進行了比較。在羅馬書5:12-21 中,保羅指出「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馬書 5:19,NIV)。在哥林多前書15:22 中,保羅寫道“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而在第 45 節中,他稱耶穌為“末後的亞當”。
關於《新約》中將耶穌隱含地描繪成新亞當的說法,有人認為,福音書作者約翰將耶穌描繪成在其福音書中重現亞當的生活和死亡的人。
約翰·亨利·紐曼在他的讚美詩《讚美至聖者》中使用了“第二個亞當”這個短語,該短語首次出現在《傑倫修斯之夢》中:
「新亞當」這個名稱在贖罪重演論中被強調。
保羅的代表
使徒保羅將亞當和基督對比為兩個集體人物或代表(羅馬書 5:12-21;哥林多前書 15:20-3、45-9),並認為人類同時具有亞當和基督的形象(哥林多前書 15:49)。亞當的不順服意味著全人類都陷入罪惡和死亡,而基督的順服卻帶來了公義和豐富的恩典,從而彌補了亞當應得的傷害(羅馬書 5:12-21)。[ a ]作為“賜生命的靈”,末後的亞當從死裡復活,並將透過復活把我們轉化為屬天的、屬靈的存在(哥林多前書 15:22、45、48-9)。因此,保羅的亞當基督論既涉及塵世耶穌的順服(羅馬書 5),也涉及復活的基督作為聖靈賜予者的角色(哥林多前書 15)。[二]
同樣的符號,用來表達基督作為一個集體的、代表性的人格(而亞當是他的預兆或“類型”,根據羅馬書 5:14),也被用來表達基督的存在:他是“末後的亞當”(哥林多前書 15:45),或“從天上來的第二個人”,而不是“見地的前塵土” 17:47;[ 3 ]一些學者在《新約》的其他幾處經文中也發現了與亞當有關的論述,例如「基督本是神的像(希臘文:eikōn)」 (《哥林多後書》4:4)。也許這是對創世紀 1:26-7關於亞當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語言的呼應。如果是這樣,保羅在這裡會認為基督是理想的亞當,他的人性完美地表達了神的形象。但這種詮釋並不完全令人信服。[ c ]同樣,人們可能也不會完全相信那些在兩段讚美詩或至少是詩歌中找到對亞當的提及的人:歌羅西書 1:15-20和腓立比書 2:6-11。
歌羅西書 1:15 在歌羅西書 1:15中,基督被稱為「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eikōn),是一切被造物的長子」。孤立地看,這節經文僅可從亞當的意義來理解,是指基督是第一個被創造的存在,是可見的人類原型,是無形的造物主上帝的明顯體現。然而,上下文表明,我們可以在擬人化的智慧、上帝的完美形象(智慧書 7:26)和創造的代理人(箴言 8:22-31 )中找到背景。[ 3 ]接下來的經文提到“萬有”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都靠他而立”,神性的豐盛居住在他裡面(歌羅西書 1:16-17、19)。任何與亞當的相似之處都在這裡被忽略了,亞當只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樣式被造出來而已。[ d ]相反,據說每一個被創造的事物,包括天使的「寶座、主治、執政的和掌權的」(歌羅西書 1:16),都是透過基督(作為創造主體)而產生的,並且是為了基督(作為最終目標),而基督同樣是維繫宇宙的凝聚力原則。再者,認為單憑亞當的模型就能充分詮釋基督裡面居住的「神的豐盛」 (西 1:19-20;參考西 2:9 ),這種說法也難以令人信服。[ 3 ]
因此,歌羅西書 1:15的上下文促使人們將「那不能看見的神的像」解釋為指向基督是神聖的,是神的完美揭示者——這一想法與約翰福音 1:18和哥林多後書4:4 相似。就像歌羅西書中的讚美詩或詩歌一樣,希伯來書也將基督描繪為天父的確切(神聖)對應者,透過祂來說話和啟示,以及維持整個宇宙:「祂反映了上帝的榮耀,帶有上帝本質的印記,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宇宙」(希伯來書 1:3)。
歌羅西書 1:15-20的整個上下文表明,對於「一切造物中的長子」的解釋不僅僅是亞當和人類的解釋。基督是“長子”,因為他先於一切受造物並且高於一切受造物,正如他從死裡復活,相對於教會而言,他高於一切(歌羅西書 1:18)。歌羅西書 1:17,18中強調並重複的「kai autos」(希臘文為「和他」)強調了基督在創造和救贖歷史秩序中的絕對「卓越」地位;他在宇宙論和救贖論上都是傑出的。[ 4 ]創造宇宙的基督和從死裡復活而創造教會的基督是同一位。他在創造和救贖兩方面都十分活躍。[電子]
奧斯卡·卡爾曼 (Oscar Cullman)和詹姆斯·D·G·鄧恩 (James DG Dunn)等學者認為,腓立比書2:5-11中“基督讚美詩”的作者可能將亞當和耶穌進行了比較。卡爾曼注意到《腓立比書》中「上帝的形式」與此有相似之處。 2:5 和創世紀 1:26 中的“上帝的形象”,“ morphe(形式)這個表達牢固地建立了耶穌和亞當的創造故事之間的聯繫……這個希臘詞對應於創世紀 1:26 中的希伯來語‘形象’……腓立比書 2:6 中的morpheeikon (3pheeikon 代表這個概念或這兩個概念直接相關的詞或第一個不論,這意味著這兩個概念或其兩個概念可能不是這兩個概念或直接相對於這根詞或這根詞的對應詞或這根概念對應於這根詞或第一個不論耶穌。的神聖‘本質’,而是指他從一開始就擁有的上帝的形象。 [ 5 ]
根據這種解釋,第一個亞當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創世記 1:26),但因試圖獲得與上帝平等的地位而犯了罪(創世記 3:5)。相反,耶穌也是照著上帝的形像所造的(腓立比書 2:5),他並沒有試圖奪取與上帝平等的地位,而是謙卑自己,順服上帝。鄧恩將菲利普人2讚美詩是一種與創造創造的概述的原型,耶穌通過服從耶穌最初是由亞當的罪過帶給世界的詛咒:“菲利普人讚美詩是通過基督的創造而宣傳基督的evemant the the Evernation for and the the Indion for and the Indection for Chection for nist and the And Indect And Andn And Andect of Andnation And Chection and A Andse And 的生命, And Andn And Andse And Andn Andn And n And 2,他的生命,er And And地和復活使亞當的災難完全扭轉了,這是通過選擇而不是作為懲罰來實現的,而不是作為懲罰,因為這是對亞當原本打算對亞當的所有事物的作用,正是亞當的形式是“以上帝的形式”,以實現耶穌的生命。[ 6 ]
腓立比書第 2 章的亞當式解釋與這首讚美詩明顯肯定基督在化身之前是已存在的神性相矛盾。學者們對於這首讚美詩在多大程度上肯定了先存基督的神性仍有分歧。這個問題很大程度取決於希臘文morphe(「形式」)和harpagmon(「掌握」)的意思。雖然JB Lightfoot和其他人將morphe理解為亞里斯多德意義上的“本質”,但Robert B. Strimple和Paul D. Feinberg等人則質疑一世紀的猶太作家是否會考慮亞里斯多德哲學,而更喜歡將 morphe 一詞更直白地翻譯為“外觀”。從這個觀點來看,文本並沒有說耶穌是上帝,而只是說祂具有神的外表(第 6 節),但被揭示為一個人(第 8 節)。斯特里普爾寫道:“多年來,我一直試圖堅持萊特福特的觀點,即保羅在這裡使用形態這個詞的意義與它在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獲得的意義相同……但我不得不得出結論,幾乎沒有證據支持保羅在這裡以這樣的哲學意義使用形態這個詞的結論。” [ 7 ]同樣地,范伯格警告說,“希臘哲學對形態的解釋的吸引力在於,它讓神學家盡可能強烈地肯定基督的神性……然而,人們必須小心,不要把自己的神學信念讀進文本中,因為文本中並沒有這樣的信念。”
腓立比書 2:6 中翻譯為「要抓住的/要利用的東西」的希臘文harpagmon也是許多學術爭論的主題。如果harpagmon翻譯為“可以利用的東西”,就像在許多基督教聖經譯本中一樣,那麼其含義就是基督在化身之前就已經與上帝平等了。但巴特·埃爾曼 (Bart Ehrman)和其他人認為,正確的翻譯實際上是“需要把握的事情”,暗示先前存在的耶穌並不平等於上帝。對其他《新約》文本中harpagmon的研究支持了埃爾曼的觀點,因為這個詞幾乎總是用來指一個人尚未擁有但試圖獲得的東西。[ 8 ]
學者們對於這段經文是否肯定了基督與上帝平等仍存在分歧,但雙方都承認《腓立比書》第二章中可能存在亞當的對應關係。因此,這段文字將基督的謙卑(成為人類並作為奴隸而死)與亞當(和夏娃)的傲慢願望進行了對比,後者渴望享受與上帝不合法的平等,並變得「像上帝」(創世記3:5-6)。[ f ]另一種解釋是,基督只是亞當意義上的“神的外表”或“神的形象”,也就是說,本質上並不平等於神。亞當試圖使自己與上帝平等而犯下罪行,但基督卻謙卑自己,順服上帝,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亞當的自私野心和基督的自我犧牲的謙卑之間形成了對比。
約翰福音
根據馬科維茨基的說法,耶穌在約翰福音第 18-19 章中完成了一系列的五項救贖行動,這些行動有條不紊地逆轉了亞當在創世紀第 3 章中的五項墮落行為。裸體的亞當穿著一條用無花果葉子縫製的圍裙,耶穌穿著一件沒有縫製的里衣,全身赤裸;亞當不順服地吃了果子,耶穌順服地喝了酸酒。[ 9 ]馬科維茨基還聲稱,耶穌除了重演亞當的一生之外,也重演了他的死亡。[ 10 ]
後新約象徵主義
無論人們是接受對亞當的更廣泛的提及,還是將自己局限於羅馬書第 5 章和哥林多前書第 15 章的明確提及,新約都使用了亞當的語言來表達耶穌的存在,甚至他的任務和目標。在後新約時代,當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奧利金(卒於254 年左右)、亞歷山大的聖亞他那修(約296 年至 373 年)、普瓦捷的聖希拉里(約315 年至 367 年)、納齊安的聖格雷戈里( 329年至389 年)、尼撒爾和其他人的工作(約寶貴的陪襯。[ 3 ]聖愛任紐(約130-200年)對保羅所提出的亞當與基督之間的對立平行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基督扭轉了亞當的失敗。在他的《反異端》一書中,他寫道:
上帝之子……化身為人;然後,他在自己身上總結了人類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帶來了全面的救贖,以便我們可以在基督耶穌裡恢復我們在亞當裡所失去的東西,即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存在的狀態」(3.1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