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宇宙論

 聖經宇宙學是聖經作者對宇宙的概念,認為宇宙是一個有組織的、結構化的實體,包括它的起源、秩序、意義和命運。[ 1 [ 2 ]聖經 的形成 經歷 了 許多 世紀, 由許多 作者完成, 反映出宗教信仰 模式 的 變化;因此,它的宇宙學並不總是一致的。[ 3 [ 4 ]聖經文本不一定代表其成文時代所有猶太人基督徒的信仰:特別是構成希伯來聖經舊約的大部分文本只代表了古代以色列人中一小部分人的信仰,這些人是晚期猶太宗教傳統的成員,該宗教傳統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專一崇拜耶和華[ 5 ]

上帝創造宇宙(《聖經道德經》,法語,13 世紀)

古代以色列人認為宇宙是一個扁平的圓盤狀的地球,漂浮在水面上,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下世界[ 6 ]人類生前居住在地球上,死後居住在陰間;凡人根本無法進入天堂,冥界在道德上是中立的;[ 7 [ 8 ]直到希臘化時期(約西元前 330 年以後 ,猶太人才開始接受希臘人的觀念,認為地獄是懲罰犯下罪行的地方,而正義之士則會在來世享受天堂。[ 8 ]這段時期,較舊的三層宇宙學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位給希臘的概念:球形的地球懸浮在太空中,位於若干同心天空的中心[ 9 ]

《創世紀》創世敘述的開頭(創 1:1-26)總結了聖經編輯者對宇宙起源的看法:「起初,神創造天地」;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獨自負責創造世界並且沒有對手,這意味著以色列優於所有其他國家。[ 10 ] 後來,猶太思想家接受了希臘哲學的思想,得出結論:上帝的智慧言語精神滲透到萬物並賦予它們統一。[ 11 ]基督教也採納了這些思想,把耶穌等同於:「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翰福音 1:1[ 12 ]對聖經宇宙觀的解釋和闡述在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中被正式形成了一種寫作體裁,被稱為六進製文學。這種體裁在凱撒利亞的巴西爾的《六言律》中被引入基督教圈子,之後在 4 世紀下半葉開始流行[ 13 [ 14 ]

宇宙起源論

編輯
利維坦的毀滅(古斯塔夫·多雷,1865 年)

神聖的戰鬥和神聖的言論

編輯

古代以色列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創造過程模式。[ 15 ]在「logos」(言語)模型中,上帝說話並將不抵抗的休眠物質塑造成有效的存在和秩序(詩篇33篇:「諸天藉藏在地下室」);在第二種或「競爭」(鬥爭)模式中,上帝在世界之初與海中的怪物進行戰鬥,以彰顯祂的主權和權力。[ 16 ] 詩篇第74篇喚起了鬥爭模型:它以對上帝拋棄其子民及他們所遭受的苦難的哀嘆開始,然後要求上帝銘記其過去的行為:“是你以威力打破了大海,是你擊碎了水中怪物的頭顱;是你擊碎了鱷魚的頭顱,將它們留給沙漠居民作為世界混亂[ 17 ]

「競爭」模型中的創作有如下故事情節: (1) 上帝作為神聖的戰士與混沌中的怪物進行戰鬥,這些怪物包括大海死亡坦寧利維坦; (2)自然世界加入戰鬥,混沌怪獸被擊敗; (3)神坐落在聖山上,周圍環繞著其他小神祇; (4)他講話,自然就創造了世界[ 18 ],或者對希臘人來說,創造宇宙。後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啟示文學吸收了這個神話,並將其投射到未來,因此宇宙之戰成為世界歷史末期的決定性行動:[ 18 ]因此,《啟示錄》(公元 1 世紀末)講述了在上帝最終戰勝海怪之後,新天新地將在一個「不再有海洋」的宇宙中誕生(《啟示錄》21 :1)。[ 19 ]

創世紀》創世敘事(《創世紀》第 1 章)是典型的「邏各斯」創世神話。就像「競爭」模式一樣,它也始於黑暗和未創造的原始海洋[ 20 ]上帝分離並控制水,但祂並不是憑空創造它們[ 21 ]上帝每次創造行為都是以一句話開始(「上帝說,要有…」),並以一個名字結束。[ 22 ]透過言語創造世界並非《舊約》所獨有:在某些埃及傳統中,這種做法也很突出。[ 23 ]然而,埃及和希伯來的邏各斯神話是有區別的:在《創世紀》第一章中,埃洛希姆的神聖話語一種「成為」的行為;相較之下,埃及創世神的話語幾乎是對前創世中固有的東西的一種神奇的激活:因此,它超越了法令(神聖行為)的概念,更像約翰福音中的邏各斯[ 23 ]

命名:上帝、智慧、律法和基督

編輯

在古代世界,事物只有被命名後才存在:“生物或物體的名稱……是被定義的本質,而名字的發音就是創造所說的內容。” [ 23 ]在流放前(公元前586年之前),舊約不允許天上有任何與耶和華同等的神,儘管仍然有一群從屬的僕人神祇存在,幫助人們決定天上和地上的事情。[ 24 ]後流放時期智慧傳統的作者們(例如《箴言》《雅歌》等)發展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智慧(後來被認定為《妥拉》)在創世之前就已存在,並被上帝用來創造宇宙:[ 4 ] “智慧從一開始就存在,在上帝建立天堂、控制混沌之水、塑造混亂的田野之時候,扮演智慧之時候,扮演智慧的田野之水、塑造著田野之水、角色。[ 25 ]智慧傳統借鑒了希臘哲學家的思想,認為理性將宇宙連結在一起,並認為上帝的智慧、言語和精神是宇宙統一的基礎。[ 11 ]基督教反過來採納了這些思想,並把它們運用到耶穌身上:《歌羅西書》稱耶穌為“……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長子……”,而《約翰福音》則用創造的道來指稱他(“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12 ]

宇宙誌(宇宙的形狀和結構)

編輯
舊約的宇宙。

天界、地界和冥界

編輯

希伯來聖經將世界描繪成三個部分,上為天堂(shamayim),中為地球( eres ),下為地獄( sheol)。[ 26 ]西元前 4 世紀以後,這種宇宙觀逐漸被希臘的科學宇宙觀所取代,即地球是一個球形,周圍環繞著多個同心天空。[ 9 ]

宇宙海洋

編輯

天界、地界和冥界三部分漂浮在Tehom中,Tehom 是神話中的宇宙海洋,它覆蓋了地球,直到上帝創造了蒼穹,地球分為上下兩部分,並露出了陸地;[ 27 ]從那時起,堅實的穹頂就保護著世界,使其免受宇宙海洋的侵襲。[ 28 ]

tehom現在或過去是與上帝為敵的:它在世界之初就與上帝對抗(詩篇104 :6ff),但在上帝的斥責下逃離了乾燥的土地;現在他為它設定了邊界或障礙,使它無法逾越(耶利米書 5:22 和約伯記 38:8-10)。[ 29 ]宇宙之海是上帝征服的怪物的家園:“他用他的力量平靜了大海,用他的理解擊殺了喇合!” (約伯記 26:12f)。[ 29 ](喇合是希伯來獨有的海怪,其他海怪,包括利維坦和龍,均在烏加里特文獻中出現;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們是否與海相同,或是海的幫手)[ 30 ]矗立在耶路撒冷聖殿前院的“銅海”可能對應於巴比倫神廟中的“海”,代表阿普蘇即宇宙海洋。[ 31 ]

在《新約》中,耶穌征服了驚濤駭浪,展現了征服之神壓倒了混亂的力量:上帝之子僅僅發出命令一句話可以讓敵人平靜下來(馬可福音 4:35-41),然後敵人踐踏了他的敵人(耶穌在水上行走-馬可福音 6:45、47-51)。[ 32 ]《啟示錄》中,天使長米迦勒將龍(撒旦)驅逐出天堂(「天上就發生了戰爭,米迦勒和他的天使們與龍決鬥…」— 《啟示錄》12 :7),這個主題可以追溯到以色列的利維坦和巴比倫神話中的混沌之海提亞馬特,透過對伊甸園中馬特蛇的解釋,是撒旦[ 33 ]

沙馬什石碑描繪了天堂的場景,天體下方是天水,由堅固的底座支撐,上面有四顆星星。[ 34 ]

形式和結構

編輯

在舊約中,「shamayim」一詞既代表天空/大氣,也代表上帝的居所。[ 35 ]拉基亞(Raqia )或蒼穹-可見的天空-是地球上方的一個倒置的堅固碗狀物,由於上方的天海而呈現藍色。[ 36 ]雨、雪、風和冰雹都被存放在拉基亞(raqia)外面的倉庫裡,倉庫有「窗戶」讓它們進來——當「天上的窗戶」打開時,諾亞洪水中的水就進來了。 [ 37 ]天延伸至地球最遠的邊緣,並與地球的最遠邊緣相連(即觸及)(例如《申命記》4:32);[ 38 ]人類從地球上仰望,看到了天堂的底部,他們也看到了上帝的寶座,它是由清澈的藍色青金石構成的(出埃及記24:9-10)和(以西結書1:26)。[ 39 ]在這之下是一層水,是雨的源頭,它與我們之間有一道無法穿透的屏障,那就是蒼穹(創世記 1:6-8)。雨水也可能儲存在天上的蓄水池(約伯記:38:37)或倉庫(申命記 28:12)中,與儲存風、冰雹和雪的倉庫一樣。[ 40 ]

從語法上講, shamayim這個詞可以是雙數(兩個)或複數(兩個以上),但不排除單數(一個)。[ 41 ]因此,尚不清楚舊約中是否存在一層、兩層或更多層天堂,[ 42 ]但最有可能的是只有一個天堂,而「天上的天」等短語是為了強調上帝領域的浩瀚。[ 38 ]

巴比倫人對天堂的概念更為複雜,在巴比倫流亡期間(西元前 6 世紀),巴比倫宇宙論的影響導致猶太人產生了多元天堂的觀念。[ 43 ]這一說法一直延續到《新約》:《啟示錄》顯然只有一個天堂,但《希伯來書》、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卻不止一個天堂,儘管他們沒有具體說明有多少個,[ 44 ]使徒保羅講述了他到過第三層天堂的經歷,根據當時的想法,那裡是樂園的花園。[ 45 ]「第三層天」可能指的是古代存在的兩種宇宙體系之一:一種是將宇宙分為七層天,另一種是將宇宙分為三層天。[ 46 ]

上帝和天上的眾生

編輯
天使麥可是天堂中服事上帝的眾神之一,他擊敗了混亂之龍-撒旦。 [ 33 ]

與其他迦南王國一樣,以色列和猶大最初也擁有眾多神祇。[ 47 ]古代迦南神殿的首領是埃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耶和華取代他成為了民族之神,兩者融合了。[ 47 ]其餘的神靈現在都服從耶和華:「在天上,誰能與耶和華相比?在眾神中,誰能像耶和華?在眾神中,誰能像耶和華?在眾神議會中,誰能像他? (詩篇89:6-9)。[ 48 ]在《約伯記》的天會中,上帝之子 (bene elohim)在天堂開會,回顧地球上發生的事件並決定約伯的命運。[ 49 ]他們之中有一分子是“撒旦”,字面意思是“原告”,他像波斯帝國的間諜一樣走遍地球(約伯的時代可以追溯到波斯帝國時期),匯報並測試人類對上帝的忠誠度。[ 49 ]

天體(天上的萬象-太陽、月亮和星宿)[需要引文]被當作神靈來崇拜,而這種做法是《聖經》所反對的,正義的約伯對此堅稱自己是無辜的:「我若見日頭髮光,或見月亮…就用嘴親手,這也是罪孽…」[ 50 ]對天體來敬拜書亞念誦咒語是為了確保支持他的敵人的太陽神和月亮神不會為他們提供神諭。[ 51 ]

在早期的《舊約》文本中,bene elohim是神,但後來他們變成了天使,[ 52 ]即「信使」(malakim),雅各看到他們在天地之間的「梯子」(實際上是一座天山)上上下下。[ 53 ] 在早期的作品中,這些使者都是匿名的,但在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39年-公元100年),他們開始被賦予名字,並最終成為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龐大天使組織。[ 47 ]因此,那些曾經與耶和華地位相同或高於他的諸神,先是變成了他的同級神,然後變成了從屬神,最後成為了為他服務的天使。[ 47 ]

天堂與人類靈魂

編輯

在《舊約》最古老的部分中,沒有人類靈魂或永生的概念。[ 8 ]死亡是神吹在塵土中的氣息的消逝,所有人都會面臨同樣的命運,他們會進入陰間,那是一個沒有知識和感覺的陰暗存在(約伯記14:13;傳道書9:5),凡人絕對不可能進入天堂。[ 8 ]在巴比倫流亡後的幾個世紀裡,猶太啟示錄文學中出現了對來世和死後報應的信仰[ 8 ]大約在同一時間,《聖經》被翻譯成希臘語,譯者用希臘語單字paradaisos天堂表示上帝的花園[ 45 ]

地球

編輯
巴比倫世界地圖(約西元前 600 年)。舊約中對地球的概念非常相似:一個平坦的圓形地球,被世界海洋環繞,在「地球的盡頭」有美麗的島嶼或山脈。[ 55 ]

宇宙地理

編輯

舊約時期,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扁平圓盤。[ 21 ]這一概念顯然與公元前 600 年左右的巴比倫世界地圖所描繪的概念十分相似:一個圓形的大陸,被圓形的海洋所包圍,[ 56 ]海那邊有許多等距的三角形,被稱為nagu,即“遙遠的地區”,顯然是島嶼,但也可能是山脈。[ 57 ]《舊約》同樣將島嶼定位在地球旁; (詩篇 97:1)根據以賽亞書 41:5,這些就是“地的盡頭”,是約伯的圓形地平線的最邊緣(約伯記 26:10),天堂的穹頂由群山支撐。[ 58 ]舊約聖經中的其他章節認為天空依靠柱子(詩篇75:3、撒母耳記上2:8、約伯記9:6)、地基(詩篇18:7和82:5)或「支撐物」(詩篇104:5)。[ 59 ]約伯記》把宇宙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帳篷,地球是地板,天空是帳篷本身;上帝將地球懸掛在天空的邊緣,「虛無」即浩瀚的海洋,牢牢地固定在天空上(約伯記 26:7)。[ 60 ]雖然耶和華阻止地球沉入混沌之水的技術手段尚不清楚,但很明顯,他是憑藉他的個人力量來做到這一點的。[ 61 ]

啟示錄的作者在啟示錄 7:1 中假設地球是平的。[ 62 ]地球是球體的觀點是由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發展起來的,到公元前三世紀,這一觀點被羅馬和希臘的受過教育的人普遍接受,甚至一些猶太人也接受了這一觀點。[ 63 ]

寺廟、山脈、花園和河流

編輯

在古代近東的宇宙觀中,宇宙戰神在擊敗混亂的力量之後,創造了世界並建造了他的塵世之家——聖殿。[ 64 ]正如深淵,最深的深處,是混亂和死亡的地方,上帝的神殿也屬於高山。[ 65 ]在古代猶大,聖殿的所在地是錫安山(耶路撒冷),[ 64 ]是世界的中心(以西結書5:5和38:12)。[ 66 ]《詩篇》中描述上帝坐在天上的宮殿中,洪水(宇宙之海)之上,登基為王(《詩篇》29:10),他是永恆的君王,「在水中立他樓閣的棟樑」(《詩篇》104:3)。撒瑪利亞五經將這座山認定為基利心山,新約也暗中承認了這一點(約翰福音 4:20)。這個意象讓人想起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祇埃亞,他將自己的王座安置在阿普蘇(地球之下的原始淡水)和迦南的神祇埃爾,在巴力神話中,埃爾的宮殿位於一座宇宙山上,而這座山是原始海洋/水泉的源頭。[ 67 ]

天界與人間的交會處被描繪成人間的“上帝花園”,與寺廟和皇宮有關。[ 68 ] 以西結書28:12-19伊甸園置於眾神之山上;[ 69 ]在《創世紀》第2-3章中,伊甸園的位置比較模糊,只是簡單地說在遙遠的“東方”,[ 70 ]但這兩本書都強烈暗示,伊甸園與一座寺廟或宮殿相連。[ 71 ]在耶路撒冷,地上的聖殿裝飾著宇宙和花園的主題,[ 72 ]和其他古代近東神廟一樣,它的三個部分構成了一個象徵性的縮影,從外院(可見的陸地和海洋世界)到聖所(可見的天堂和上帝的花園),再到至聖所上帝不可見的天堂)。[ 73 ]以西結書的宇宙山和花園的意象再次出現在《新約》的《啟示錄》中,適用於彌賽亞耶路撒冷,它的牆壁裝飾著寶石,「生命水的河」從它的寶座下流淌(啟示錄22:1-2)。[ 74 ]

一條來自地下的溪流(地下的淡水海洋?)滋潤了伊甸園,然後分成四條河流,流向整個地球(創世記 2:5-6);在以西結書 47:1-12(參考以西結的聖殿)和其他先知的描述中,這條溪流從聖殿本身流出,使沙漠生機勃勃,並將死海鹹水變成淡水。[ 75 ]然而地下水的意思是模稜兩可的:它們是生命河流的源頭,但也與死亡有關(耶利米書2:6和約伯記38:16-17描述了通往陰間的路是透過水,而它的大門位於海底山腳下)。[ 76 ]

地獄

編輯
欣嫩谷(或地獄),約 15 世紀。 1900 年。 這裡曾是兒童獻祭的場所和被處決的罪犯屍體的傾倒場,耶利米預言它將成為「屠殺之谷」和埋葬之地;因此,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它被認定為地獄的新觀念,即惡人受到懲罰的地方。[ 77 ]

陰間和舊約

編輯

地下是陰間( Sheol ),是利乏音人(陰影)的居所, [ 78 ]不過,尚不完全清楚是所有死去的人都變成了陰影,還是只有「強大的死者」變成了陰影(比較詩篇 88:10 與以賽亞書 14:9 和 26:14)。[ 79 ]有些人將某些《聖經》章節解讀為上帝在陰間是不存在的:“在死亡中沒有人紀念您,在陰間有誰會感謝您?” (詩篇 6)。[ 80 ]其他人則暗示,死者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半神性,就像先知撒母耳的影子一樣他被稱為「伊羅興」,與上帝和眾神使用的詞相同。[ 81 ]還有其他經文顯示上帝對陰間和祂創造物的其他部分的掌控權:「他們(惡人)雖挖入陰間,我的手必從那裡把他們抓出來...」(阿摩司書 9:2)。[ 82 ]

兩約之間時期

編輯

舊約的陰間只是所有死亡之人的家園,無論是好人或壞人。[ 83 ]在希臘化時期,可能受到希臘思想的影響,埃及說希臘語的猶太人開始相信善人會直接到上帝那裡去,而惡人則真的會死,進入冥界哈迪斯,在那裡他們可能會遭受折磨。[ 84 ]《以諾書》於《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時期,書中將死者分為兩個區域,光明的洞穴為義人所處,黑暗的洞穴為惡人所處,[ 85 ]並為義人提供了一處泉水,也許表示這些是生命的「活水」(即泉水)。[ 86 ]

新約

編輯

在新約聖經中,耶穌關於富人和拉撒路的寓言反映了這樣的觀點:惡人死後立即在冥界開始受到懲罰。 [ 84 ]

撒旦與世界末日

編輯

新約中的冥界是一個臨時的拘留所,只使用到世界末日屆時其居民將被扔進地獄之坑或火湖(啟示錄 20:10-14)。[ 87 ]這個湖要嘛現在就在地下,要嘛在「新地球」出現的時候就會轉入地下。[ 87 ]撒旦並不居住或管理冥界,他的活動範圍是人類世界,並且在末日時只會被扔進火裡[ 87 ]在整個舊約中,他並不是作為上帝的敵人出現,而是作為上帝的牧師,“一種具有調查和懲戒權力的總檢察長”,就像在《約伯記》中一樣。[ 87 ]只有早期教父才將他與伊甸園中的聯繫起來,並把他看作是上帝的積極反叛者,試圖阻撓上帝對人類的計劃。[ 87 ]

參見

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