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列文章的一部分 |
古羅馬與共和國的衰落 |
---|
人們 活動 地點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Nero_Lugdunum_sestertius_691535.jpg/290px-Nero_Lugdunum_sestertius_691535.jpg)
在羅馬帝國時期,Cura Annonae (「照顧安娜娜」)是一個後勤系統,負責為羅馬城市以及君士坦丁堡(建城後)採購和分配糧食。這個術語是為了紀念女神安娜 (Annona)而使用的。羅馬城進口了其人口所需的所有穀物,到公元 2 世紀,羅馬城的人口數量估計已達到 1,000,000。其中包括糧食救濟金或玉米救濟金的領取者,這是一項由國家運營的社會福利計劃,向大約 20 萬名羅馬成年男性公民提供大量補貼,後來免費的糧食或麵包。[二]
羅馬的糧食補貼最初是在糧食短缺時期從貿易夥伴和盟友進口廉價糧食的臨時緊急措施,以幫助養活越來越多負債累累、一無所有的公民農民。這些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到共和時代末期,糧食救濟已成為一項永久性的社會福利項目,構成了國家預算的很大一部分。奧古斯都及之後的皇帝們不情願地採用了糧食救濟制度,每月免費發放給符合條件的人們。公元 22 年,奧古斯都的繼任者提比略公開承認 Cura Annonae 是個人和皇帝的職責,如果忽視它將導致「國家的徹底毀滅」。[ 1 ]
在帝國時代,定期和可預測的補貼糧食供應、糧食救濟,以及角斗士比賽和戰車比賽等奢華的公共遊戲,贏得了可能不安分的下層城市公民的服從,詩人尤維納爾諷刺地總結道: 「麵包與馬戲團」。要滿足 Cura 系統的足夠供應能力,不僅需要在各省進行足夠的生產,還需要大量船隻的運作(通常是私人擁有和由政府僱用)將其運送到羅馬。羅馬的大部分糧食供應都是由投機者和囤積者透過貸款(而不是國家補貼)種植、進口、儲存和交易的,是一種有利可圖的商品。[ 2 ]有些省份幾乎完全用於生產糧食,供羅馬城市消費。麵包穀物(主要是硬粒小麥)的最重要來源是羅馬埃及、北非(21 世紀的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和西西里島。當汪達爾人佔領了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區(約公元 439 年)時,西羅馬帝國失去了大部分糧食供應。
某種形式的 Cura Annonae 可能在羅馬一直延續到 6 世紀,但與早期相比,運輸的穀物要少得多;在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公元 7 世紀,但形式有所縮減。西羅馬帝國末期,羅馬城的人口急劇下降。直到 19 世紀鐵路發明之前,還沒有其他城市能夠組織像 Cura Annona 這樣的計畫所需的大量後勤保障。
糧食救濟的歷史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9/Sale_bread_MAN_Napoli_Inv9071_n01.jpg/220px-Sale_bread_MAN_Napoli_Inv9071_n01.jpg)
羅馬城在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迅速發展,到公元 2 世紀人口已接近 1,000,000。[ 3 ]共和國初期的戰爭直接導致了羅馬領土的擴張,可耕地的獲取,也導致了羅馬最無權無勢的貧困公民對土地的渴求。土地所有權是羅馬男性公民身分的物質基礎,土地分配一直是羅馬歷史上的一個主要問題。大多數平民也是農民,不是小地主,就是佃戶。他們可能會被徵召入伍,參加可能長達數年的戰爭,只得到極少的報酬。在和平時期,同樣的普通士兵依靠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的任何作物,只要天氣允許,幾乎沒有能力生產剩餘的作物進行貿易。[ 4 ]
羅馬人的主食是穀物,尤其是小麥;橄欖和橄欖油、葡萄和葡萄酒;和起司。在豐收年景,如果氣候適宜,糧食產量可以達到播種量的十倍左右。[ 5 ]羅馬附近的農場用於種植同樣必需但更易腐爛的作物。雖然從被征服的敵人手中奪取的農田在法律上是公有農田,但大多數都被富人和權貴所吞併,他們發現葡萄和葡萄酒比穀物更有利可圖。[ 6 ]
在歉收年份,自給自足的農民可能別無選擇,只能向贊助人或地主借錢。他們中的一些人積累了無力償還的債務,被迫出售農場或放棄租賃權,要么為新主人工作,要么與家人一起搬到城市尋求庇護。[ 7 ] [ 8 ]根據羅馬的歷史傳統,在糧食短缺和飢荒期間,羅馬政府會不時地進行幹預,獲取並分發免費或補貼的糧食給羅馬較為貧困的男性公民。這些早期規定的條款已經遺失。
早期的李錫尼法典的一個版本由蓋烏斯·格拉古提出,並在公元前 123 年,不顧政治保守地主的強烈反對,獲得羅馬人民議會的批准。最終,收入或財產低於一定價值的羅馬成年男性公民(約 14 歲以上)有權以低於市場價 5莫迪的價格每月購買 33 公斤(73 磅)的穀物。合格的收入門檻尚不清楚,但根據凱撒公元前 44 年的市政立法,公寓大樓的業主幫助編制了可能有資格獲得糧食的人名單;兩位市政官(Cereales)負責穀物的分配,他們是侍奉穀物女神(平民的守護女神)的民事宗教官員。 [ 9 ]
最初,約有 40,000 名成年男性符合資格。西元前 58 年,克洛狄烏斯向約 32 萬名公民免費發放糧食。尤利烏斯·凱撒將這一數字減少到 150,000 ,而奧古斯都·凱撒則將這一數字增加到 200,000 ,凱撒不贊成永久性的糧食救濟,但對免費供應承擔個人責任,他之後的所有皇帝都是這樣做的。直到西羅馬帝國末期,受益人數大致保持穩定。[ 10 ] [ 11 ]在羅馬帝國早期,糧食救濟需求量被認為佔羅馬進口糧食的15-33%。[ 12 ]該市的供給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自由市場獲得的。城市裡的價格總是比其他地方高,商人可以指望賺取利潤。作為實物稅徵收的糧食,一部分分配給官員和士兵,一部分以市場價格出售。
西元 3 世紀,穀物救濟品被麵包取代,這可能是在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公元 193-211 年) 統治期間。塞維魯也開始向羅馬居民提供橄欖油,後來羅馬皇帝奧勒良(270-275) 下令分發葡萄酒和豬肉。[ 13 ] 從二世紀末開始,在塞維魯王朝的統治下,羅馬軍隊的糧食供應被納入了「Annonae militaris」的範疇,這是一種徵用形式,可以透過硬幣或實物支付來滿足,最好是作為貿易盈餘,否則「或多或少強行抽取」當地民間經濟資源;軍隊的需求始終優先於平民的需求。[ 14 ] 麵包、橄欖油、葡萄酒和豬肉的救濟顯然一直持續到公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儘管羅馬城人口的減少減少了所需的總體數量。[ 15 ]
供應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Europe_180ad_roman_trade_map.png/300px-Europe_180ad_roman_trade_map.png)
羅馬的穩定糧食供應依賴其他地方的豐收、高效的運輸、儲存和分配系統,以及願意承擔風險並獲得股份的誠實投資者。帝國番荔枝總督在奧斯蒂亞港設有辦公室和糧倉,由克勞狄一世專門建造,後由圖拉真擴建,而且幾乎可以肯定,在亞歷山大港等供應港口也有同樣的設施。[ 16 ]所使用的貿易機制在共和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代理人、商人和富有的自由民與羅馬的參議院和騎士階層的成員進行談判,以資助糧食進口,並獲得羅馬民眾的支持。[ 17 ]
風險很高,但回報也很高。作為羅馬貴族中地位較低但能力較強的一種階層,騎士階層可以自由地公開從事他們選擇的任何體面的職業;參議員作為主要土地所有者,對個人的盈虧漠不關心,但卻是投資的主要來源。老加圖身為參議員兼領事,似乎一直以使用最能幹的自由民作為代理人、代理人和商人為典型。在一支擁有 50 艘糧食運輸船的船隊中,他承擔了一艘船及其糧食的購買費用。任何利潤或損失均由所有五十位投資者分擔。[ 17 ]
一些省份的經濟幾乎完全依賴糧食出口,以實物而不是硬幣繳納進貢或稅收。羅馬對這些省份的社會和政治穩定及其保護特別感興趣。[ 18 ] [ 19 ]到西元前 200 年代末,穀物開始從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省運往羅馬城。西元前二世紀,蓋烏斯·格拉古安置了 6,000 名殖民者來開發新征服的迦太基的肥沃土地,給每個人約 25 公頃(62 英畝)的土地來種植糧食。迦太基因此成為番荔枝的主要捐助者。[ 20 ]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小麥的三大產地是撒丁島、西西里島和以古城迦太基為中心的北非地區(位於今突尼斯)。從西西里島到羅馬港口奧斯蒂亞安提卡單程航行時間約四天。從迦太基出發航行時間約為九天。隨著埃及併入羅馬帝國以及奧古斯都皇帝(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4 年)的直接統治,埃及成為羅馬的主要糧食來源。[ 21 ] [ 22 ]到了 70 年代,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聲稱,非洲每年為羅馬提供八個月的食物,而為埃及提供四個月的食物。儘管這種說法可能忽略了西西里的糧食,並高估了非洲的重要性,但歷史學家毫不懷疑,非洲和埃及是羅馬最重要的糧食來源。[ 23 ]
麵包是羅馬人飲食中最重要的單一商品。里克曼估計,羅馬每年需要 4,000 萬莫迪(272,000 噸)的糧食來養活其人口。 [ 24 ]艾爾德坎普估計,假設總人口為 75 萬至 100 萬,每人每年消費 200 公斤(440 磅),那麼每年至少需要 15 萬噸。 [ 25 ]馬丁利和阿爾德雷特估計,每 100 萬居民需要進口 23.7 萬噸穀物,僅穀物本身就能為每人每天提供 2,326 卡路里的熱量。[ 26 ]
糧食救濟金的領取者是人數不多、地位低下但享有特權的公民群體,即「平民」。他們每月 5莫迪的津貼「足夠兩個人生活,但遠低於三個人的最低生活補貼」。那些沒有資格領取救濟金的人,或者那些必須透過領取救濟金來養活自己和家人的人,被迫以高價購買糧食、尋求庇護、負債或挨餓。奧古斯都將部分已有資格領取津貼的人的津貼增加了一倍,但這似乎是一種特殊的臨時解決方案。[ 27 ]羅馬時期穀物的銷售細節依然是「重大謎題」。[ 28 ]
船運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9/Haifa-maritime-museum-Roman-grain-ship-2c-1.jpg/250px-Haifa-maritime-museum-Roman-grain-ship-2c-1.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5/Plan_of_Alexandria_c_30_BC_Otto_Puchstein_1890s_EN.svg/250px-Plan_of_Alexandria_c_30_BC_Otto_Puchstein_1890s_EN.svg.png)
連接羅馬與其糧食供應中心的航道具有戰略重要性。誰控制了糧食供應,誰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羅馬城,而這取決於進口糧食是否及時到達,而這些糧食則外包給了民間商人和他們的船隊。大多數年份,羅馬的國家糧食儲備在冬季結束時就會嚴重耗盡。儲存幾年的收成以產生大量糧食盈餘並保持低價格具有明顯的優勢; 《羅馬皇帝史》中稱塞維魯給羅馬人民留下了「相當於 7 年的糧食貢品」。[ 29 ]民間糧食代理商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但效果卻大不相同,他們囤積糧食,模擬短缺,從而提高公開市場上的糧食價格。[ 30 ] [ 31 ]
向羅馬供應糧食是一項主要的航運和行政任務。 「用船將穀物從地中海的一端運送到另一端」比「透過陸路運輸 75 英里 [120 公里] 更便宜」。[ 32 ]凱斯勒和特明估算,羅馬帝國早期的糧食供應每年總共需要 2,000 到 3,000 次商船航行,每艘船平均運載 70,000 公斤,有時甚至更多。[ 17 ]
從奧斯蒂亞港(羅馬附近)和普特奧利港(那不勒斯附近)到埃及亞歷山大的航行時間可能只需 14 天(順風情況下)。與幾乎所有非軍用船隻一樣,大型穀物運輸船也是靠帆而不是槳來推動的。返回羅馬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風向不利,船隻必須改變航線,盡可能貼著海岸線行駛。[ 33 ] “從亞歷山大到羅馬的航行…是一場與逆風的持續鬥爭。”萊昂內爾卡森 (Lionel Casson)估計航行的平均時間接近 70 天。[ 34 ]
卡森估計,出發的貨船“順風順水地從奧斯蒂亞或普特奧利駛往亞歷山大,耗時十天到兩週”,滿載穀物的返程“……至少需要一個月,有時甚至需要兩個月」。或更多」。[ 35 ]考慮到裝卸所需的時間,穿越埃及到羅馬航線的大型穀物運輸船可能每年只能完成一次往返。每年可以從北非或西西里島進行幾次往返飛行。[ 36 ]
來自埃及的穀物。古埃及的穀物收穫季節是從四月到六月初。尼羅河每年六月發洪水,因此必須在河水淹沒土地之前完成收割。埃及的糧食顯然是羅馬作為對農民的徵稅而徵收的。穀物主要透過駁船沿著尼羅河的各個支流運送到亞歷山大市南部邊界的馬雷奧蒂斯湖。在那裡對其進行品質檢驗,如果被接受,則通過運河運輸到亞歷山大大港,然後裝船運往羅馬。[ 37 ]
來自北非的穀物。除埃及港口外,29 個地中海港口已被確定為從北非到羅馬的潛在糧食出口地。最大的可能是迦太基。由於該地區缺乏可通航的河流,糧食必須通過公路運輸到這些港口,這表明由於陸路運輸成本高,糧食種植在港口附近。公路運輸速度慢且成本高,需使用四頭牛拉的四輪車。每輛車載重 350 公斤(770 磅)至 500 公斤(1,100 磅)。[ 38 ]來自古代西雷尼卡(利比亞)的穀物可能很重要,因為在那裡早期收穫的穀物可以在其他產糧區收穫之前供給羅馬。[ 39 ]在羅馬,收穫後第一批穀物船隊的抵達是人們熱切期待的年度盛事。[ 21 ]
從奧斯蒂亞到羅馬。抵達羅馬位於台伯河入口處的奧斯蒂亞港後,穀物從運輸船上卸下,裝上駁船,再由畜力或人力沿河運送到羅馬城,耗時約 30距上游19 公里(50 英里)。[ 40 ]抵達羅馬後,穀物被儲存在名為「horrea」的大倉庫中,直至需要時為止。從西元 1 世紀起,大多數霍雷亞都是國有的。[ 41 ]
船舶
需要數百甚至數千艘船隻來運送糧食到羅馬。有些容量達到 50,000 莫迪(350 噸)或更高。盧西安和《使徒行傳》中都提到了容量更大的船隻,但像大多數古代估計一樣,這些估計可能有些誇張。海上糧食運輸面臨特殊的問題。必須徹底乾燥穀物以延緩發芽,並減少穀物象鼻蟲、甲蟲、黴菌等害蟲造成的損害。從頭到尾,它都是用麻袋運輸的,而不是鬆散地放在船艙裡運輸。[ 30 ] [ 42 ]必須固定牢固,保持乾燥;不穩定的貨物可能在惡劣天氣下導致傾覆;濕穀物迅速發芽、膨脹,可以將船撐開。[ 43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e/Rome-Portus-Vatican-Fresco.gif/250px-Rome-Portus-Vatican-Fresco.gif)
盧西安,c.西元 150年,描述了一艘非常大的穀物船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避難。盧西安寫道,伊西斯號長 55 公尺(180 英尺),橫梁長度為船長的四分之一多。從甲板到貨艙底部有 13 公尺(43 英尺)。卡森接受了盧肯的測量結果,計算出該船的載貨量為 1200 至 1300 噸穀物。[ 44 ]里克曼認為盧西安的人物可能有些誇張;霍普金斯指出,這種滿載穀物的船隻如果在惡劣天氣下沉沒,並且體積過大,在大多數港口都找不到安全的停泊地,就會造成經濟損失。報道中的糧船尺寸尚未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 45 ]
卡森富有想像力地重建了一艘典型的穀物船從埃及亞歷山大到羅馬的航行。一艘離開亞歷山大的穀物船,首先會向東北駛往塞浦路斯,然後沿著小亞細亞(21 世紀的土耳其)的南海岸向西,再沿著克里特島的南岸行駛,根據需要在途中的幾個港口之一停留。穀物船將從克里特島出發,向西穿越地中海前往馬耳他島,目標是錫拉庫扎、西西里島和墨西拿海峽。穿過海峽後,大型穀物船隻會停靠在那不勒斯附近的普特奧利港,或在西元 60 年左右港口改善後,停靠在羅馬附近的波圖斯港。從普特奧利,大型船隻上的貨物會被卸載到小型船隻上,然後運往奧斯蒂亞。來自北非或埃及的小型船隻可以直接前往奧斯蒂亞卸貨。[ 46 ]
保羅的航行。公元 62 年使徒保羅的經歷說明了從埃及到羅馬的航行的危險。保羅在小亞細亞登上了一艘開往羅馬的糧食船。這艘船很大,船上載有船員和乘客共 276 人。這次航行正值航海季節的末期,贖罪日(通常在十月初)之後,而且風向不利。保羅的船沿著克里特島南岸的常規路線行駛,卻被風吹偏,在馬耳他島沉沒。他在馬耳他過了冬,然後繼續前往普特奧利和羅馬。[ 47 ]
船東。從事穀物貿易的船隻均為私人所有。羅馬帝國政府提供補貼和免稅,以鼓勵造船進行穀物貿易,並承擔航運風險,為全年運送穀物的船主提供一種保險,包括冬季,因為冬季船舶沉沒的風險最高。[ 48 ]在帝國早期,尤其是在克勞狄一世統治時期,船東和穀物貿易日益受到帝國的控制,並與皇帝本人密切相關。[ c ]他向願意租用至少 10,000莫迪的船隻從事穀物貿易的船東提供了一系列特權,包括授予公民身份以及免徵進口稅和港口稅。[ 49 ]
研磨和烘烤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6/The_Pistrinum_%28bakery%29_on_Vicolo_Storto_%28Reg_VII%2C_Ins_2%2C_22%29_belonging_to_N._Popidius_Priscus%2C_Pompeii_%2814856682197%29.jpg/220px-The_Pistrinum_%28bakery%29_on_Vicolo_Storto_%28Reg_VII%2C_Ins_2%2C_22%29_belonging_to_N._Popidius_Priscus%2C_Pompeii_%2814856682197%29.jpg)
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大多數領取糧食救濟金的人都會將糧食送到羅馬眾多的小型麵粉廠兼麵包房或廚房進行研磨和烘烤。在城市的每個地區都能找到這些;大多數羅馬人居住在火災風險較高的公寓大樓中,房東禁止生火做飯。只有富裕的人才能在家磨穀物並烤麵包。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小型手動磨坊(石磨)來磨碎穀物。公元前 5 世紀的希臘發明了更有效率的手動旋轉“料斗磨坊”,並且大概很快就傳到了羅馬。大多數容量較小,通常是用於家庭使用。由奴隸、驢子或馬匹驅動的更大、更有效率的旋轉磨坊被資助並作為商業企業運作。在奧斯蒂亞安提卡和羅馬發現的那些被認為是整個帝國的典型代表。[ 50 ] [ 51 ]
最遲在公元前 170 年代,甚至可能更早的幾個世紀,羅馬城就開始出現專業麵包店。[ 52 ]到西元前 150 年,麵包師開始組織起來,成立貿易協會和行會。奴隸和自由勞動力都被用來揉麵團、監督動物驅動的揉麵機以及為烤爐提供燃料和燒火;麵包的成本包括收割、運輸和準備大量木質燃料的成本,這些燃料用於使烤爐達到並維持溫度;直徑 3 至 5 公尺的巨型「蜂巢」烤箱用於商業烘焙,只需幾分鐘即可烘烤麵包。[ 53 ]麵包生產日益機械化。水力磨坊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被使用。它們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渡槽的投資。[ 54 ] [ 55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1/Barbegal_mill_02.jpg/220px-Barbegal_mill_02.jpg)
特拉亞那水渠 (Aqua Traiana ) 於西元 109 年落成,將布拉恰諾湖附近的泉水引到 40 公里(25 英里)外的賈尼科洛山。它的水不僅能驅動工廠,而且乾淨到可以飲用。[ 56 ]到 2 世紀末或 3 世紀初,羅馬城消耗的大部分穀物都是用水力研磨的。西元 190 年,腐敗的糧食經銷商造成了飢荒,並引發了騷亂,迫使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領導的政府將糧食分配改為麵粉分配。賈尼科洛姆山的水磨坊「旨在使城市的磨坊業務集中化、規範化,甚至非私有化」。[ 57 ]
獲得補貼麵包的人向麵包師支付少量費用研磨和烘烤;穀物本身仍然是免費的。從穀物供應到麵粉供應的轉變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只能猜測。麵粉比穀物更容易腐爛,因此需要更頻繁的分配。人們通常認為,皇帝奧勒良(公元 270-275 年) 改變或完成了從穀物或麵粉到麵包的轉變,並在定期分發的產品中添加了橄欖油、鹽和豬肉;在此之前,這些產品已經零星分發。奧勒良也因增加麵包重量但不增加其價格而受到讚譽,這一舉措無疑受到那些無法透過救濟獲得免費麵包和其他產品的羅馬人的歡迎。[ 58 ]西元4世紀,羅馬有290個穀倉和倉庫以及254個麵包店,受到國家的監管和監督,並賦予特權以確保他們的合作。[ 59 ] [ 60 ]
政治與官員
民國初年,緊急徵購糧草曾是元老院的一項任務,並曾多次及時完成,避免了糧荒。在李維所寫的羅馬史的一個偽經中,公元前 439 年,一位普通但富有的玉米商人斯普里烏斯·梅利烏斯 (Spurius Maelius)分發了廉價玉米。參議院將此解讀為對國王的爭奪,並因此將他處死。李維描述了公元前 440 年“特別任命了一位糧食專員”,他的職責是從國外獲取糧食,他將其描述為praefectus annonae,但這個頭銜、職能和職位直到後來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才正式確定下來。[ 49 ]從西元前 300 年代初開始,這些職責的執行責任就轉移到了市政官身上。[ 61 ]
番荔枝被視為女神,羅馬城的糧食救濟由位於穀神廟或附近的市政官總部負責發放。在共和國後期,龐培被授予緊急Cura Annonae稱號,這在他與地中海海盜的交易以及他後來的職業生涯中成為重要的影響力和權力來源;一些現代學術研究表明,西塞羅代表龐培向參議院發表的演講相當誇大了海盜對羅馬糧食供應的威脅。[ 62 ]
土地所有權、土地分配、債務和糧食供應等議題是共和國後期民粹政治的基本要素。羅馬的農業用地集中在少數富人的手中,這迫使沒有土地的羅馬人湧入城市,在那裡他們發現貧窮而不是工作。貴族格拉古兄弟透過一連串衝突反抗元老院土地貴族的統治,最終導致激進的土地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法》(Lex Agraria Sempronia)暫時成功通過。[ 63 ]參議院及其支持者以極端暴力抵制改革,其中包括殺害格拉古兄弟及其支持者。此後不久,塞姆普羅尼安法被廢除或由更保守的明治維亞法 (Lex Octavia)取代。[ 64 ]
在共和國的最後幾年,政治保守派和煽動家都透過廣為人知的國家糧食捐助來尋求民眾支持,以對抗政治對手。西塞羅和克洛狄烏斯就是兩個惡名昭彰的例子。西塞羅在西西里飢荒期間向窮人免費提供糧食,並因此而聞名;他並不反對在需要的時候透過糧食補貼和捐贈來拯救生命或降低價格,但他認為定期的免費糧食發放只會鼓勵依賴和懶惰,而國家則會因此受到影響。他的「禮物」實際上減少了有權獲得免費糧食的人數。克洛狄烏斯的穀物法將受益者數量擴大到包括所有男性公民,約有 32 萬人,無論其地位或財富如何。事實證明,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奢侈行為。[ 65 ]
無論是透過單純的流言,或是競爭對手、商家或代理商的準確、不誠實或錯誤訊息的報道,該系統在供應鏈的任何環節都存在漏洞。西西里奴隸起義的消息導致羅馬的糧食價格高漲至難以承受的水平。降低糧食價格成為激進民粹主義者薩圖爾尼努斯的重要議程,在被政敵謀殺之前,他曾三次被選為平民保民官。 [ 66 ]
尤維納爾(公元 60-140 年) 將羅馬帝國為大眾提供的補貼娛樂和補貼或免費麵包稱為panem et circenses(麵包和馬戲)。在許多現代文學作品中,它將 Annona 描述為「羅馬皇帝透過賄賂和腐敗的手段掩蓋他們是自私和無能的暴君的事實」。[ 4 ]奧古斯都從道德角度甚至不贊成糧食救濟的想法,但是,他以及他之後的每一位皇帝都承擔起確保向有資格領取糧食的公民提供糧食的責任和榮譽。[ 67 ] [ 68 ]
提比略皇帝設立了由當地選舉產生的奧古斯都祭司職位,以服務於已故並被神化的奧古斯都的崇拜;許多奧古斯塔斯都是糧食物流行業的專業人士。[ 69 ]皇帝涅爾瓦出台了一項食品和生活津貼(Alimenta),用於資助意大利的兒童和孤兒,皇帝圖拉真可能還設立了食品管理員一職來管理這項津貼,而這個職位是參議院精英成員夢寐以求的。最後一位已知的該職位持有者是提圖斯·弗拉維烏斯·波斯圖米烏斯·基耶圖斯,他在 271 年擔任城市長官。勒良終止,可能是為了擴大其範圍──眾所周知,他是個熱心的,仁慈的改革家。[ 70 ]
隨著時間的推移,番荔枝的運作變得越來越複雜。[ 71 ]國家在分配番荔枝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其統一和權力的核心特徵:「在公元五世紀,國家職能的終止是導致經濟分裂的一個主要因素,糧食徵用制的結束也是如此。」為羅馬城」。[ 72 ]
安娜努納王朝的終結
從西元 1 世紀末到 3 世紀,羅馬城的人口達到頂峰,可能超過 1,000,000 人。到 400年,人口下降到 700,000-800,000;到 452 年,人口下降到 400,000-500,000。到 452 年,人口下降到 400,000-500,000。 [ 73 ] Twine (1992) 估計在5至6世紀時,此數量為30,000。人口減少和軍隊規模縮小後,或多或少可以依靠當地農場的支持。[ 74 ] [ 75 ]與番荔枝相關的許多水磨坊、倉庫、麵包房、港口和運輸設施都不再需要了。西元 6 世紀初,卡西奧多羅斯寫道:「古羅馬人的數量龐大,這可以從他們廣闊的省份看出,他們的食物供應來自這些省份……還有大量的磨坊,這些磨坊只能為用途,而非裝飾。[ 76 ]
從公元前 1 世紀開始,汪達爾人控制了羅馬的北非省份約一個世紀。 439,從而扣押了西方帝國的主要糧食供應來源。西元 533-34 年間,他們被查士丁尼的軍隊重新征服,但他們的糧食出口可能被轉用於東羅馬帝國的利益。西方的 Cura Annonae 文化可能一直延續到 6 世紀;沒有證據表明該倡議正式終止或繼續。東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大帝於 500 年訪問羅馬並承諾向居民提供食物。[ 77 ] 537年,拜占庭將軍貝利撒留和他的軍隊抵擋了東哥德人對羅馬的圍攻,東哥德人封鎖了驅動城市水磨坊的渡槽。貝利撒留透過在台伯河上建立船磨來彌補損失。[ 78 ]
君士坦丁堡的糧食供應因失去埃及而大大減少。 ,埃及又永久被正統哈里發國佔領。西元 621 年,萬王之王庫斯老二世攻占了埃及的主要港口亞歷山大城,此後,希拉克略皇帝(公元610年—公元 641 年在位)被迫停止對進口埃及糧食的補貼。79 ]
參見
筆記
參考
- 里克曼,GE(1980 年)。 「羅馬帝國時期的穀物貿易」。羅馬美國學院回憶錄。36:263 。 doi : 10.2307 / 4238709。JSTOR 4238709。。
- 卡森,萊昂內爾。 “國家在羅馬穀物貿易中的作用。”羅馬美國學院回憶錄,第一卷36,1980,第21-33頁。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2307/4238693 .造訪時間:2022 年 6 月 26 日。
- Hanson JW、Ortman SG、Lobo J.(2017 年) “羅馬帝國的城市化和勞動分工”,JR Soc。介面 14,第頁10,2018 年 9 月 5 日訪問。
- Erdkamp,Paul。 「餵養羅馬?還是餵火星?對 C. Gracchus 的『Lex Frumentaria』的長期研究。」《古代社會》第 30 卷(2000 年):53–70。JSTOR 44079806。瀏覽日期:2023 年 3 月 10 日
- Erdkamp, Paul,《首都的糧食供應》,《劍橋古羅馬指南》,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第 262-263 頁
- Byrnes IV, William H.,“古羅馬的慷慨:慈善實踐與法律的發展”,57 Rutgers L. Rev. 1043(2004 年)第 1061、1062 頁。 .tamu.edu/facscholar/421
- 康奈爾,提姆 (1995)。羅馬的起源。牛津:勞特利奇。第265–268、283頁。
- Drummond,A.,《劍橋古代史》,1989 年。 “五世紀的羅馬 I:社會和經濟框架”。第 7 卷,第 2 部分,第 118-122、135、136 頁。
- Edwards, IES、Crook, JA、Gadd, CJ、Boardman, J.、Hammond, NGL、Lewis, DM、Walbank, FW、Astin, AE、Lintott, A.、Crook, JA 和 Rawson, E. 編輯,1970 .劍橋古代史(第9卷)p. 546,劍橋大學出版社。 [缺少 ISBN ]
- Erdkamp, Paul,《首都的糧食供應》,《劍橋古羅馬指南》,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 262-264 頁
- Cristofori, Alessandro, “羅馬共和國晚期的糧食分配”,第 146–151 頁,2018 年 9 月 17 日訪問。
- 凱斯勒,戴維和特明,彼得(2007 年 5 月),《早期羅馬帝國的穀物貿易組織》,《經濟史評論》,新系列,第 12 卷。 60,第 2 期,頁316.
- Erdkamp,2013年,第266-267頁
- Erdkamp, Paul,“元首製時期羅馬軍隊的玉米供應(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235 年)”.收錄於:《羅馬軍隊與經濟》 , JE Gieben, 阿姆斯特丹 2000 年,第 47–50 頁,Brill,doi : 10.1163/9789004494374_004
- Linn, Jason (2012 年秋季),《羅馬的穀物供應,441–455》,《晚期古代雜誌》卷。 5,沒有。 2,第 298–299 頁,以及註 3,第298
- Rickman, Geoffrey,《羅馬、奧斯蒂亞和波圖斯:儲存問題》,《 羅馬法國學院彙編 》2002 年第 114-1 卷,第 353-362 頁
- 凱斯勒,戴維和彼得特明。 “早期羅馬帝國的穀物貿易組織。”經濟史評論60,號2 (2007): 313–315JSTOR 4502066。 2023 年 2 月 6 日瀏覽]
- 卡森,萊昂內爾。 “希臘化世界的穀物貿易。”美國語言學會會刊 85 (1954):第 85 頁。 183 doi : 10.2307/283474 2003 年 2 月 5 日瀏覽。
- 卡森,萊昂內爾。 “國家在羅馬穀物貿易中的作用。”羅馬美國學院回憶錄,第一卷36,1980,頁21.doi: 10.2307 /423869。 2 月 5 日訪問。 2023 年。
- Cristofori,第 163 頁。 143.
- Erdkamp,2013,頁。 270
- “羅馬世界的史丹佛地理空間網路模式”。奧比斯。檢索日期:2022 年6 月 28 日。
- Rickman(1980),第263-264頁
- Rickman (1980),第 233 頁。 264. 一畝穀物重六至七公斤。
- Erdkamp,2013 年,頁。 263
- Mattingly, David 和 Gregory Aldrete,Gregory,《古羅馬,古城考古學》,載於:《羅馬帝國的餵養》,John Coulston 和 Hazel Dodge 編輯,2000 年,2011 年重印,第 142–165 頁, ISBN 978- 0-947816-55-1
- Garnsey,第5頁,213–214頁
- Rickman,第 262–263、268–270頁
- 奧古斯都史;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的一生,1.8.5。洛布版
- Rickman (1980),第 262-264 頁
- Erdkamp, Paul,「annona(穀物)」牛津古典字典,線上 [ doi:10.1093/acrefore/9780199381135.013.8000 線上出版:2016 年 3 月 7 日,瀏覽於 2023 年 2 月 9 日
- Rickman (1980),第 233 頁。 262
- Rickman (1980),第 233 頁。 266
- Casson, Lionel (1950),《伊西斯與她的航行》,《美國語言學協會會刊與會刊》卷。 81,第 50-51 頁。
- 卡森,萊昂內爾(1991)。古代水手:古代地中海的海員和海上戰士(第二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207-208頁 。 978-0-691-01477-7。
- Erdkamp,2013 年,頁。 271
- 邁克爾·吉文(2004 年),《殖民地考古學》,紐約:勞特利奇,第 177 頁。 101
- Rickman (1980),第 233 頁。 264
- Stone, David L. (2014 年 10 月),《羅馬帝國時期的非洲:連結性、經濟和人工港口結構》,《美國考古學雜誌》,第 12 卷。 118,第 4 期,第 565-593 頁
- Boetto, Giulia,《羅馬時代的商船和海上貿易》 存檔於2021-03-05,訪問於 2018 年 9 月 28 日
- Erdkamp,2013年,第274-275頁
- Casson, Lionel,《古代世界的貿易》,2018 年 9 月 22 日訪問
- Rickman(1980),第261-263頁
- Casson,(1950),第 43、51 頁。
- Rickman, Geoffrey (2008),《羅馬世界的港口、船隻和權力》,《羅馬美國學院回憶錄》補充卷,第 13 卷。 6《古羅馬的航海世界》,第 8、9 頁
- Casson,第47-50頁
- Hirschfeld, Nicolle (1990),《聖保羅之船:歷史背景》,《聖經考古學家》,第 53 卷,第 1 期,第 174 頁。二十五
- Charles, Michael 和 Ryan, Neal (2009),《羅馬帝國與糧食艦隊:古代公共服務的承包》,第 9-12 頁,2018 年 9 月 27 日訪問
- Garnsey,第 182、204-213 頁
- Bakker, Jan Theo,《奧斯蒂亞的磨坊-麵包店》「...2000 年5 月5 日星期五在英國達勒姆為古典協會舉辦的講座文本...2001 年為Descoeudres 修改,並以法文出版」 30 2020 年 7 月下載於 2023 年 3 月 25 日
- Benton, Jared T.,烘焙,羅馬,《牛津古典字典》,烘焙, doi:10.1093/acrefore/9780199381135.013.8055 線上出版:2016 年 11 月 22 日,瀏覽於 2023 年 3 月 25 日
- 邦德,莎拉,《貿易與禁忌:羅馬地中海地區聲名狼藉的職業》,密西根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 174 頁。 154, ISBN 978-0-472-12225-7
- Graham, B. 和 Van Dam, R.,2016 年。《古代晚期考古學》 12(1),第 148-159 頁。大多數木質燃料都來自於人工管理的森林種植園;家庭取暖和烹飪必須與浴室爭奪燃料,因為浴室需要使用大量木材來加熱水和加熱地板。木質燃料的捐贈是富有的羅馬人向貧窮公民或國家提供的禮物、關稅或捐贈。比賽中麵包的分發,以及比賽本身,都是munera的一種形式
- “羅馬磨坊”,古代百科全書,2018 年 10 月 1 日訪問
- Taylor, Rabun (2010),《麵包與水;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與館長 Aquarum et Miniciae 的崛起》,《羅馬美國學院回憶錄》,第 55 卷,第 199–200 頁。
- Hodge,A. Trevor,《羅馬渡槽和供水》,達克沃斯考古學,2002 年,第 255-256 頁,和第 43 號註釋。
- Taylor,第204頁,第209頁
- Watson, Alaric (2004),《Aurelian and the Third Century》,倫敦:Routledge,第 139–140 頁
- 奧唐納(O'Donnell),詹姆斯·J.(2009),羅馬帝國的毀滅,紐約:Ecco,第 213 頁。 49
- Erdkamp,2013 年,頁。 276
- Garnsey,第 164 頁。 178:
- De Souza,P.,《希臘羅馬世界的海盜行為》,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 149-179 頁。 ISBN 978-0-521-01240-9。羅馬輿論和龐培的支持者可能誇大了這個問題、公眾對它的反應以及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 TP Wiseman,《記住羅馬人民》(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各處。
- JG Schovánek。 「'Lex Octavia Frumentaria' 的規定。」Historia: 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 26,no. 3 (1977): 378-381。 JSTOR 4435569
- Garnsey,1989年,第209-211頁
- Garnsey,1989年,第198頁,2010–2012年
- Spaeth, Barbette Stanley ,《羅馬女神穀神星》,德克薩斯大學出版社,1996 年,第 47-48、88、98 頁, ISBN 0-292-77693-4
- Hayne,Léonie。 “第一位塞莉亞。” L'Antiquité Cģlassique,卷60,1991,第 131-140 頁。 JSTOR 41655332。造訪時間:2022 年 6 月 26 日。
- Vandevoorde ,Lindsey,《人鼠之間。長廊》 [1]
- Southern,Pat,《從塞維魯到君士坦丁的羅馬帝國》,Taylor & Francis,2001 年,2015 年,第 180、181 頁, ISBN 9781134553808
- Southern,Pat,《從塞維魯到君士坦丁的羅馬帝國》(2004 年),第 174 頁。 326
- 卡梅倫,《公元395-600年的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1993年:84。
- O'Donnell,第 163 頁。 48.
- Linn, jason (2012 年秋季),《羅馬的穀物供應,442–455》,《晚期古代雜誌》卷。 5,第 2 期,第 320-321 頁
- Twine, Kevin (1992),《衰落的城市:古代晚期的羅馬》,《中部各州地理學家》卷。 25,2018 年 10 月 2 日訪問
- “從 Quern 到電腦:麵粉加工的歷史”,引用了 Cassiodorus, Variae,11.39.1。 2023 年 2 月 5 日訪問
- O'Donnell,第56-57頁
- 伯里,約翰·巴格內爾(1923年)。後羅馬帝國史,第 3 卷我和二。紐約:Macmillan & Co., Ltd,第 154 頁。 185
- Hurbanič, Martin (2019),Hurbanič, Martin (ed.),《阿瓦爾人在門口》,《626 年阿瓦爾人圍攻君士坦丁堡:歷史與傳說》,《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的新方法》,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第 181–201,doi:10.1007/978-3-030-16684-7_8,ISBN 978-3-030-16684-7,S2CID 199934427 ,檢索日期2020-10-20
- 馬什,弗蘭克·伯爾(1926年)。「為玉米-多爾辯護」。古典學期刊。22 ( 1 ) : 10–25 。
- Garnsey,Peter(1988)。希臘羅馬世界的飢荒和糧食供應:對風險和危機的反應。劍橋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1375856– 透過 Google 圖書。
來源
- Garnsey,P.(1989 年)。希臘羅馬世界的飢荒和糧食供應:對風險和危機的反應。歷史電子書專案。劍橋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1-3758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