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科學家 約翰·波金霍恩

 約翰·查爾頓·波金霍恩 KBE FRS(1930 年 10 月 16 日 - 2021 年 3 月 9 日)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神學家英國國教牧師。[ 10 ]是 在解釋科學宗教關係方面傑出領導

約翰·波金霍恩
2007 年的 Polkinghorne
劍橋大學皇后學院院長

1988年至1996年任職
之前羅納德·奧克斯伯格
繼任者伊特威爾勳爵
個人資訊
出生
約翰·查爾頓·波金霍恩

1930 年 10 月 16 日英國薩默塞特郡
韋斯頓超級馬裡
死亡2021 年 3 月 9 日(90 歲)英國
劍橋
國籍英國
配偶
露絲·波金霍恩
 
( 1955 年結婚 
獎項
教會生涯
宗教基督教(聖公會
教會聖公會
受命
  • 1981 年(執事)
  • 1982 年(牧師)
擔任職務
學術背景
母校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論文量子場論的貢獻 (1955)
博士生導師
影響
學術工作
紀律
子學科
學校或傳統
機構
博士生
主要興趣
著名作品

波金霍恩是五本物理學書籍和二十六本有關科學與宗教關係的書籍的作者;[ 11 ]他的出版品包括《量子世界》(1989 年)、《量子物理學與神學:意想不到的親緣關係》(2005 年)、《探索現實:科學與宗教的交織》(2007 年)和《真理的問題》(2009 年)。《波金霍恩讀本》 (由托馬斯·傑伊·奧德編輯)提供了波金霍恩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中的關鍵摘錄。他於 1997 年被授予爵士稱號,並於 2002 年獲得價值 100 萬英鎊的鄧普頓獎,以表彰其在肯定生命的精神層面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12 ]

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

波金霍恩於 1930 年 10 月 16 日出生於薩默塞特韋斯頓超級馬裡,母親是多蘿西查爾頓,是一名馬夫的女兒,父親是喬治波金霍恩,在郵局工作。約翰是這對夫婦的第三個孩子。他有一個哥哥彼得和一個姊姊安,安在約翰出生前一個月,也就是六歲時過世。彼得於 1942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皇家空軍飛行員時不幸喪生[ 13 ]

他在薩默塞特郡街道當地的小學接受教育,後來由家裡的一位朋友教導,後來進入一所貴格會學校。 11 歲時,他進入了街道上的艾姆赫斯特文法學校( Elmhurst Grammar School) 就讀。[ 13 ] 1948 年至 1949 年皇家陸軍教育隊服兵役後,他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並於 1952 年以高級牧馬人身份畢業,隨後於 1955 年在諾貝爾獎獲得者阿卜杜勒斯·薩拉姆的指導下在保羅·狄拉克領導的團隊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4 ]

職業

編輯

物理

編輯

在劍橋大學期間,波金霍恩加入了劍橋大學基督教聯盟,並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露絲·馬丁 (Ruth Martin) [ 13 ] 1955 年 3 月 26 日,兩人結婚。[ 13 ]波金霍恩接受了加州理工學院哈克尼斯博士後獎學金那裡他與默里·蓋爾曼一起工作。[ 13 ]在獎學金計畫即將結束時,他獲得了愛丁堡大學講師的職位並於 1956 年接受了這一職位

蘇格蘭兩年1958回到劍橋任教​ [ 16 ] 25 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在夸克的發現中發揮了作用,[ 12 ]並且研究了費曼積分的解析和高能性質以及S 矩陣理論的基礎[ 17 ]在劍橋大學工作期間,他也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大學史丹佛大學和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74年選為皇家學會院士

神父和皇后學院

編輯

1977 年,波金霍恩決定接受牧師訓練基督教一直是他生活的中心,因此擔任聖職可以成為他相當吸引人的第二職業。[ 13 ] 1979 年,他辭去教職,前往劍橋大學威斯科特學院(一所聖公會神學院)學習,並於 1982 年 6 月 6 日(三一主日)成為牧師[需要引用] 典禮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舉行,由主教約翰·A·T·羅賓遜主持[需要引用] 他在布里斯托爾南部擔任了五年的助理牧師,然後在肯特郡的布萊恩擔任教區牧師,之後於 1986 年回到劍橋,擔任三一堂教堂的院長。[ 12 [ 20 ]他同年成為皇后學院院長一直擔任職位直到1996退休

獎項

編輯

1997 年,波金霍恩被授予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KBE),但作為英國國教的牧師,他並沒有被尊稱為「約翰·波金霍恩爵士」。[需要引用]他是達勒姆聖查德學院的名譽研究員,並於 1998 年被達勒姆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並於2002年因其在科學與宗教交叉領域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而獲得鄧普頓獎。 [ 23 ] 2003 年, 他在特羅特獎頒獎典禮上發表了題為「宇宙作為創造」的演講。

他曾擔任英國醫學協會醫學倫理委員會、英國國教總會教義委員會人類遺傳學委員會成員。他曾於 1972至 1981 年擔任佩爾斯學校的理事會主席[需要引用]他是聖職科學家協會的創始成員,也是國際科學與宗教協會的創始成員,並擔任該協會的第一任主席。[ 24 ] 1993-1994 年,他被選為著名的吉福德講座主講人,後來他將演講成果出版為《一個物理學家的信仰》

2006年,香港浸信會大學為慶祝建校50週年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包括發表題為“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及其對學術的意義”的公開演講,以及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進行“東西對話” 。 [ 25 ]他是劍橋大學心理學與宗教研究小組的工作人員。[ 26 ]他是劍橋大學聖艾德蒙學院的榮譽研究員[ 27 ]

想法

編輯

波金霍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相信自己從科學轉向宗教的轉變使他擁有了雙眼視覺,儘管他知道這引起了人們的懷疑,「這種懷疑可能是由於他自稱是一名素食屠夫所致」。[ 20 ]他將自己的立場描述為批判現實主義,並認為科學和宗教討論的是同一現實的各個方面。他作品中一個一貫的主題是,當他「轉過衣領」時,他並沒有停止尋求真理。[ 28 ] 他認為,科學和神學追求真理的方式有五個相似點:強制徹底修改的時刻、尚未解決的混亂時期、新的綜合與理解、與未解決問題的持續搏鬥、更深層的含義。[ 29 ]

他認為,從拉普拉斯理查道金斯對世界的機械解釋應該被這樣的理解所取代:自然界的大部分就像雲一樣,而不是像時鐘一樣。他認為思想、靈魂和身體是同一基本現實的不同方面——“二元一元論”——他寫道:“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而不是兩種——物質和精神),但它可以出現在兩種對比狀態(物理學家可能會說是物質和精神階段),這解釋了我們對思想和物質之間差異的感知。” [ 30 ]他認為,標準的物理因果關係不能充分描述事物和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多種方式,並使用「主動資訊」這個短語來描述當有多種結果可能時,可能存在更高層次的因果關係來選擇發生哪種結果。[ 31 ]

有時,基督教對他來說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但當這種懷疑出現時,他會對自己說,“好吧,否認它”,並寫道他知道這是他永遠無法做到的事情。[ 32 ]

論上帝的存在

編輯

波金霍恩認為,“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在探討現實本質時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 33 ],並贊同地引用了安東尼·肯尼爵士的話:“畢竟,如果沒有上帝,那麼上帝就是人類想像力中最偉大的創造物,無可估量。”他探討了「上帝的概念有意義嗎?如果有,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事情嗎?」這些問題。他“對我們評估相干性的能力持謹慎態度”,並指出在 1900 年,“一個有能力的……本科生就能證明量子思想的‘不相干性’”。他認為“物理世界中與上帝最接近的類比是……量子真空。” [ 31 ]

他認為上帝是萊布尼茲「為什麼有物而不是無物?」這個重大問題的最終答案。無神論者的「對世界存在的簡單斷言」是一種「極度貧乏的現實觀點……[認為]有神論能解釋的問題比還原論無神論所能解決的問題還要多」。[需要引用]

他對聖安瑟倫本體論論證十分懷疑。他引用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說道:“如果我們無法證明算術的一致性,那麼希望上帝的存在更容易處理就有點過分了”,並得出結論:上帝是“本體論必然的,但不是邏輯必然的”。他“並不主張上帝的存在可以通過一種邏輯上強制性的方式得到證明(就像上帝的不存在一樣),而是主張有神論比無神論更能解釋世界和人類經驗。” [ 34 ]他特別指出:

  • 宇宙的可理解性:人們會預期進化選擇會產生適合應對日常經驗的類人猿心智,但這些心智也應該能夠理解亞原子世界,而廣義相對論遠遠超出了與生存適應性相關的任何內容。當人們認識到數學之美作為成功理論選擇的指導作用已被證實時,謎團就更深了。[ 35 ]
  • 宇宙的人為精細調節他贊同弗里曼·戴森的話,戴森說:「我越是研究宇宙及其結構的細節,就越能發現證據表明,宇宙在某種意義上一定知道我們的到來」[ 36 ] ,並指出物理學家們普遍認為,要么多元宇宙中存在大量其他宇宙,要么「只有一個宇宙,它的人為豐碩的創造創造物是創造了創造宇宙的創造物,它的人為豐碩是創造出它的創造性創造物的創造性創造物是精生性的創造出精生性的創造創造物是精生性的創造了一個精碩是創造創造物的精生性。[ 37 ]
  • 更廣泛的人文現實:他認為有神論對於倫理和美學觀念提供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他認為,很難接受「我們擁有真正的道德知識」這一觀點,而且在無神論或自然主義的世界觀中,『折磨兒童是錯誤的』等言論不僅僅是「說出這些言論的社會的社會習俗」。他也認為,這樣的世界觀很難解釋如何「在自然界的美麗和人類創造成果的美麗中瞥見一些具有持久意義的東西」。[ 38 ]

論自由意志

編輯

Polkinghorne 認為 

關於道德邪惡的眾所周知的自由意志辯護斷言,一個可能存在有罪的人的世界比一個擁有完美編程機器的世界更好。關於人類邪惡的故事是這樣的,讓人不禁顫抖地做出這樣的斷言,但我仍然相信這是真的。我為它添加了自由過程辯護,即一個允許自己創造的世界比一個有宇宙暴君的木偶劇院更好。我認為,這兩種辯護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的本性與孕育我們的物質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39 ]

論神創論

編輯

英國皇家學會教育主管邁克爾·里斯 (Michael Reiss)辭職後——他曾有爭議地主張,科學教師應該讓相信神創論的學生開始討論,而不是將他們直接拒絕[ 40 ] ——波金霍恩在《泰晤士報》上辯稱:“作為一名基督教信徒,我當然是真正隱藏的神創論者,因為我相信我,在科學創造者的奇怪的歷史和真正的創造論者,因為我相信歷史和創造者的那種奇怪的歷史和真正的創造論者,因為我相信在北美的歷史上確實是那種。 ,那種人會膚淺地按字面意思解釋《創世紀》第一章,並認為進化論是錯誤的。[ 41 ]

評論

編輯

達特茅斯學院宗教學教授南希·弗蘭肯貝裡 (Nancy Frankenberry)稱讚波金霍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英國神學家/科學家,並指出他研究了混沌理論自然神學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42 ] 天文學家、前哈佛大學教授歐文‧金格里奇稱他是科學與宗教關係領域的領導者。[ 43 ]

英國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曾批評波金霍恩使用原始思維和修辭手段,而不從事哲學研究。當波金霍恩 (Polkinghorne) 認為,對生命的宇宙常數的微小調整指向了超越科學領域的解釋時,布萊克本 (Blackburn) 認為,這依賴於對能動性解釋的自然偏好。[需要引用] 布萊克本寫道,他是在「對人類自欺欺人的能力感到絕望」的情況下讀完波金霍恩的書的。[ 44 ]對此,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稱波金霍恩關於神學和自然科學的論證「精緻且邏輯連貫」。[ 45 ]小說家西蒙‧英斯在《新科學家》雜誌上撰文稱,波金霍恩對上帝存在這一命題的論證是令人信服的,他的證據也很有力。[ 46 ]

曾任牛津大學公眾理解科學教授的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 寫道,同樣有三位虔誠宗教信仰的英國科學家的名字,卻以“狄更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那種令人喜歡的熟悉感”出現在人們面前:亞瑟·皮科克 (Arthur Peacocke)羅素·斯坦納德 (Russell Stannard)和約翰·皮科克 (Arthur Peacocke) 、羅素·斯坦納德 (Russell Stannard)和約翰·波金霍恩 (John Polhorne),他們都曾獲得該獎的董事會成員。道金斯寫道,他並不對他們對宇宙立法者的信仰感到困惑,而是對他們對基督教細節的信仰感到困惑,例如復活和罪孽的寬恕,而英國和美國的這類科學家讓他們的同行感到困惑不解。[ 47 ]波金霍恩回應道:“與道金斯辯論毫無希望,因為雙方沒有妥協。他不會給你哪怕一寸的空間。當你說是的時候,他只會說不。” [ 20 ]尼可拉斯‧比爾(Nicholas Beale)在他與波爾金霍恩合著的《真理問題》一書中寫道,他希望道金斯讀到這本書後能少一些困惑。[ 48 ]

A·C·格雷林批評皇家學會允許其場所被用於發起《真理之問》,稱其為醜聞,並暗示波金霍恩利用他在皇家學會的獎學金來宣傳一份“薄弱的、詭辯的和傾向性的小冊子”。在暗示該書的出版商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 (Westminster John Knox ) 是一家自助出版商之後,格雷林繼續寫道,波金霍恩和其他人渴望看到科學研究的可信度通過關聯擴展到宗教觀點。[ 49 ]

與格雷林相反,科學史學家愛德華·B·戴維斯對《真理之問》大加讚賞,稱該書提供了“一種技術信息……受過科學訓練的讀者會欣賞——而且任何對科學和基督教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戴維斯總結道:“在原教旨主義和現代主義之間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並不容易,特別是在涉及科學的問題上。波金霍恩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為此他應該受到讚賞和效仿。” [ 50 ]

出版作品

編輯

波金霍恩寫了 34 本書,被翻譯成 18 種語言; 26 部作品涉及科學與宗教,通常針對大眾觀眾。

科學與宗教
科學
章節

參見

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