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神學的背景下,基督教人類學是研究人類(anthropos)與上帝的關係。它不同於人類學的社會科學,人類學主要對不同時間和地點的人類的身體和社會特徵進行比較研究。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b/Michelangelo_-_Creation_of_Adam_%28cropped%29.jpg/300px-Michelangelo_-_Creation_of_Adam_%28cropped%29.jpg)
基督教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面向是人類的天性或構成,即人性。它基於《聖經》中的描述,討論了身體、靈魂和精神等概念之間的關係,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人。關於人類體質的傳統觀點有三種:三分法、二分法和一元論(人類學意義上的)。[ 1 ]
早期基督教作家
尼撒的格列高利
格里高利人類學的參考資料是他的論文《人的概念》。[ 2 ] [ 3 ] [ 4 ]他的人性概念是建立在被創造物和非被創造物的本體論區分之上。人是物質的創造物,因此是有限的;但人是無限的,因為他不朽的靈魂具有無限的能力來接近神。[ 5 ]格里高利認為靈魂是在肉體被創造出來的同時被創造出來的(與奧利金的觀點相反,奧利金推測靈魂是先存的),因此胚胎就是人。對格雷戈里來說,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特殊存在。[ 6 ]人類是神態的,既具有自我意識,又具有自由意志,後者賦予每個個體生存的力量,因為對格里高利來說,無視上帝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7 ]格列高利在《雅歌》中比喻地說,人的生活就像師傅的學徒所創作的畫作:學徒(人的意志)用美麗的色彩(美德)模仿師傅的作品(基督的生活),因而人努力成為基督的反映。[ 8 ]與他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思想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格列高利在墮落中看到了巨大的美:由於亞當的罪孽,兩個完美的人之間最終會產生無數的後代。[ 8 ]
希波的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是第一批具有非常清晰的人類學視野的基督教古拉丁作家之一。他認為人是兩種物質的完美統一:靈魂和肉體。[ 9 ]在這種人類學觀點上,他的思想更接近亞里斯多德而不是柏拉圖。[ 10 ] [ 11 ]在晚期的論文《論對死者的關懷》中。 5(公元 420 年)他堅持身體屬於人的本質:
奧古斯丁最喜歡用婚姻來形容肉體與靈魂的結合:caro tua, coniunx tua——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妻子。[ 13 ]最初,這兩個元素完美地融為一體。人類墮落之後,他們之間正經歷激烈的戰鬥。身體與靈魂是兩件截然不同的東西。身體是由四大元素組成的三維物體,而靈魂沒有空間維度。[ 14 ]靈魂是一種物質,參與理性,適於統治身體。[ 15 ]奧古斯丁並不像柏拉圖和笛卡兒那樣,熱衷於過度深入細節以解釋靈魂與肉體結合的形上學。他只要承認它們在形上學上是不同的就足夠了。人是靈魂與肉體的複合體,靈魂高於肉體。後一種說法是基於他將事物分為三類的等級:僅僅存在、存在並活著的事物、以及存在、活著並具有智慧或理性的事物。[ 16 ] [ 17 ]
根據 N. Blasquez 的說法,奧古斯丁的身體和靈魂物質二元論並沒有阻止他將身體和靈魂的統一視為物質本身。[ 11 ] [ 18 ]根據古代哲學家的觀點,他將人定義為理性的凡人動物-凡人的理性動物。[ 19 ] [ 20 ]
術語或組成部分
身體
身體(希臘文σῶμα soma)是人類的肉體或物理面。基督徒傳統上相信肉體將在世界末日復活。
魯道夫·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指出:[ 21 ]
- 「Soma與人類存在密不可分,從構成上講,這一點從以下事實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出:保羅甚至無法想像死後人類的存在,『當那完美的事物到來時’,是一種沒有Soma 的存在- 這與那些否認復活的哥林多信徒的觀點相反(哥林多前書 15,特別是 35 節)。」[ 22 ]
- “人沒有軀體,他就是軀體”
靈魂
聖經中靈魂的語意域是基於希伯來文nephesh,其意思大概是「呼吸」或「呼吸的存在」。[ 23 ]這個字從來不意味著不朽的靈魂[ 24 ],也不意味著人類的某個無形部分[ 25 ],即在肉體死亡之後能夠以死者的靈魂的形式繼續存在。[ 26 ]這個字通常指的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 27 ]或其肉體生命。在七十士 譯本中,nephesh大多被翻譯為psyche ( ψυχή ),而在約書亞記中,則例外地被翻譯為empneon ( ἔνμπεον ),即「呼吸的存在」。[ 28 ]七十士譯本沿用了新約的術語,其中使用psyche這個詞的方式在表現上與希伯來語語義域的方式相似,[ 29 ]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或者,對於柏拉圖主義者來說,是不朽的、非物質的),它賦予身體生命和運動,並對其屬性負責。
在教父思想中,到公元 2 世紀末,人們對心靈的理解更多的是希臘式的而非希伯來式的,心靈與身體形成了對比。在3世紀,受奧利金的影響,靈魂不朽和神性的教義得以確立。[ 30 ]奧利金也主張靈魂的輪迴和先存,但這些觀點在553年的第五次大公會議上被正式否定。在整個中世紀以及宗教改革之後,東西方神學家都承認靈魂不朽的本質,這一點《威斯敏斯特信條》就已證實。
另一方面,一些現代新教學者也持類似有條件永生的觀點,其中包括愛德華·福吉和克拉克·皮諾克。在過去的六十年中,靈魂的有條件不朽——或者更好的說法是「恩典不朽」(κατὰ χάριν ἀθανασία,kata charin athanasia)——已被東正教神學家廣泛接受,這種接受回歸了二世紀後期復活的觀點,當時仍然被認為是耶穌的死亡和禮物。[ 31 ]自19世紀中葉以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一直堅信永生是有條件的。
精神
精神(希伯來文ruach,希臘文πνεῦμα,pneuma,也可以表示「呼吸」)同樣是非物質的組成部分。它經常與「靈魂」、psyche互換使用,儘管三分法學家認為精神與靈魂是不同的。 Bultmann 指出:
- 「當保羅談到人的靈魂時,他指的不是人身上的某種更高原則,也不是人的某種特殊的智力或精神能力,而只是指人的自我,唯一的問題是,當自我被稱為靈魂時,它是否被視為某個特定的方面。首先,它顯然被視為與被稱為心靈時相同——即存在於人的態度中、取向中的自我。」[ 32 ]
查爾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在《自我的來源:現代身份的形成》一書中指出,試圖將精神或靈魂簡化為“自我”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計劃,它聲稱具有歷史先例,而實際上它是對聖經的一種現代、西方、世俗的解讀。
人的體質或性質
歷史上,基督教神學家對於人類由多少個不同的部分構成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分歧。
兩部分(二分法)
最流行的觀點是,人類由兩個部分組成:物質(身體/肉體)和精神(靈魂/精神)。靈魂或靈在人死亡時離開肉體,並在復活時與肉體重新結合。
三部分(三分法)
一些神學家認為,人類由三個不同的部分組成:肉體、靈魂和精神。從技術上來說,這被稱為三分法。通常用來支持這立場的聖經文本是帖撒羅尼迦前書 5:23和希伯來書 4:12。[ 33 ]
耶穌基督上帝的人格中有一個肉體,一個理性的靈魂,以及他在洗禮中所接受的第三位聖靈。
一部分(一元論)
現代神學家越來越認為人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3 ]這就是所謂的整體論或一元論。身體和靈魂不被視為人的獨立組成部分,而是一個統一整體的兩個面向。[ 34 ]有人認為,這更準確地代表了希伯來思想,而肉體與靈魂的二元論則更具古典希臘柏拉圖主義和笛卡兒思想的特徵。一元論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官方立場,該教派信奉「靈魂沉睡」的教義。一元論似乎也與現代神經科學的某些物理主義解釋更加一致,這些物理主義解釋表明,所謂的心靈「高級功能」依賴或源於大腦結構,而不是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非物質靈魂的獨立運作。[ 35 ]
自由神學家魯道夫·布特曼是這一觀點的一個有影響力的代表。[ 36 ] 奧斯卡·庫爾曼(Oscar Cullmann)對此方法的推廣有重要影響。[ 37 ]
人類的起源
聖經在《創世紀》中教導我們,人類是上帝創造的。有些基督徒相信這必定涉及一個神奇的創造行為,而其他人則相信上帝透過進化過程完成了創造。 《創世紀》也教導說,人類,無論男女,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其確切意義一直是整個教會歷史中神學爭論的主題。
關於每個人的靈魂如何起源,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創世論認為,上帝在受孕時或受孕後不久的某個時間在每個人類胚胎內創造了一個「新鮮的」靈魂。這與關於生命和宇宙起源的神創論觀點不同。相反,靈魂遺傳說則認為,人的靈魂連同其生物物質一起從父母那裡 繼承而來。
人性
大多數基督教神學傳統上教導說,人性起源於神聖,但因墮落而敗壞。從歷史上看,教會教義的發展部分涉及辨別人類在從墮落中「救贖」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38 ] [ 39 ] [ 40 ]
奧古斯丁和帕拉傑之間關於人性的爭論與罪的本質及其與人類狀態的關係有關。佩拉傑相信人性本善,並教導說所有孩子都是「上帝創造的新事物,因此都是善良的。 」 [ 40 ]對佩拉傑來說,自由是人性的組成部分。[ 41 ]人類的選擇能力是遺傳的,因此不受污染。人類有能力遵循神聖的法律(例如十誡)並過著道德的生活。繼承的選擇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的恩典。[ 41 ]奧古斯丁認為,所有人類生來就有罪,因為每個人都透過亞當的原罪繼承了罪性。[ 42 ]沒有來自上帝的恩典,人類就不能選擇善,因而就不能跟隨上帝。[ 43 ]這樣,救贖要麼成為人類意志和神恩惠之間的合作(協同作用),要麼成為脫離人類力量的神意行為(單獨作用說)。佩拉傑的立場在迦太基會議(418)、以弗所會議和第二次奧蘭治會議中受到譴責。然而,這些會議確實軟化了奧古斯丁關於宿命論的立場。[ 44 ]
宗教改革期間,透過約翰‧加爾文對全然墮落教義的詮釋,神人獨作說再次興起。在新教圈子內,約翰·加爾文的追隨者(加爾文主義者或改革傳統)和雅各布斯·阿米尼烏斯的追隨者(阿米尼烏斯派)之間就救贖過程中的恩典本質展開了爭論。加爾文主義者和阿民念主義者在全然墮落的教義上追隨奧古斯丁。然而,阿民念派認為上帝恢復了人類選擇救贖的自由意志,而古典加爾文主義則堅持嚴格的神人一神論。
協同 論 及其 對 人類 意志 參與 救贖 的 肯定 是 古典 教父 的 立場 , 也是羅馬 天主教,東正教和 許多 受 阿米尼烏斯 影響 的新教 教會的 立場.單一神論已成為大多數改革傳統教會的立場。
死亡與來世
基督教人類學對死亡和來世的信仰有影響。基督教會傳統上認為,每個人的靈魂在死亡時都會與身體分離,並在復活時重新結合。這與靈魂不朽的教義密切相關。例如,《威斯敏斯特信條》(第 XXXII 章)指出:
- 「人死後,身體歸於塵土,朽壞;靈魂卻不死,不睡,永不朽壞,立即歸於賜予靈魂的上帝。”
中間狀態
那麼問題來了:人死後,脫離肉體的靈魂到底「去」了哪裡?神學家稱這個主題為中間狀態。舊約中提到了一個叫做陰間的地方,死者的靈魂居住於此。在《新約》中,hades(古希臘文中死者所在的地方)取代了sheol。具體來說,耶穌在路加福音 16:19-31(拉撒路和財主)中教導說,陰間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一個為義人而設,一個為不義之人而設。他的教導與舊約和新約之間猶太人對此問題的想法一致。[ 45 ]
完全發展的基督教神學更進一步;根據《路加福音》23:43 和《腓立比書》1:23 等經文,傳統上人們認為,死者的靈魂會立即被送入天堂或地獄,在復活之前,他們將在那裡預先體驗到自己永恆的命運。 (羅馬天主教認為第三個可能的位置是煉獄,但新教和東正教否認這一點。)
- 「義人的靈魂,在聖潔中變得完美,被接到最高的天堂,在那裡他們看到上帝的面容,在光明和榮耀中,等待著他們身體的完全救贖。而惡人的靈魂被投入地獄,在那裡他們被折磨和完全黑暗,等待大日的審判。” (《威斯敏斯特信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