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

 永生是永恆生命的概念。[ 2 ]有些物種由於明顯缺乏海弗利克極限而擁有「生物永生」 。[ 3 [ 4 ]

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永生噴泉被描述為「人類超越死亡,向上到達上帝和和平」的象徵。 [ 1 ]

至少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時代開始,人們就堅信神可能是肉體不朽的,而這也是神有時向人類提供的一種狀態。在基督教中,人們傳統上堅信上帝可能在世界末日透過肉體的復活為人們提供肉體的永生,這一信念一直是其信仰的核心。 [ 5 [ 6 [ 7 ]永恆的人類生命將採取何種形式,或者非物質的靈魂是否存在並擁有不朽,一直是宗教關注的重點,[ 8 ]也是猜測和爭論的主題。在宗教背景下,永生通常被認為是神對錶現美德或遵循神法的人類的承諾之一[ 9 ]

一些科學家、未來學家和哲學家對人體永生提出了理論,其中一些科學家認為,借助思維上傳數位永生)等某些推測性技術,人類永生可能在 21 世紀頭幾十年實現。[ 10 ]

定義

編輯

科學

編輯

壽命延長技術據稱正在開發一條通往徹底復興的道路。人體冷凍技術讓人們希望,在未來,隨著醫學的進步,死者能夠復活。雖然水螅蟲等生物確實有可能實現生物學上的永生,但這些動物在生理上與人類有很大不同,而且尚不清楚人類是否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11 [ 12 ]

宗教

編輯

宗教中的永生通常指肉體永生或精神永生的信仰。在古埃及信仰、美索不達米亞信仰和古希臘信仰等傳統中,不朽的神因此被認為有肉體。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宗教中,諸神也使某些男人和女人肉體不朽,[ 13 [ 14 ]而在基督教中,許多人相信所有真正的信徒都會復活,獲得肉體不朽。[ 5 [ 6 ]拉斯特法裡教徒重生論者也抱持類似的信念,認為肉體永生是可能的

肉體永生

編輯

肉體永生是人逃避死亡並保持有意識的思考的一種生命狀態。它可以表示人透過有機生命以外的物理來源(例如電腦)而永不停歇地存在。

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人們對肉體永生的追求包括煉金術士,他們試圖創造魔法石[ 15 ]而各種文化中的諸如青春之泉長生不老桃之類的傳說也啟發了人們去發現長生不老藥的嘗試[ 16 [ 17 ]

現代科學趨勢,例如人體冷凍技術數字永生返老還童方面的突破或即將到來的技術奇點的預測,要實現真正的人類肉體永生,仍然必須克服所有導致死亡的原因才能成功。[ 18 [ 19 ]

死亡原因

編輯

死亡主要有三大原因:自然衰老疾病傷害[ 20 ]這些問題可以透過研究提供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從而提供目前需要統一的替代理論。

老化

編輯

該領域的領先研究人員奧布里·德格雷[ 21 ]將衰老定義為「成年生物體分子細胞結構發生的一系列累積變化,這些變化會導致基本代謝過程,但一旦這些變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逐漸擾亂新陳代謝,導致病變和死亡」。目前人類老化的原因有細胞流失(無替換)、DNA損傷致癌突變表突變、細胞老化線體突變、溶小體聚集體、細胞外聚集體、隨機細胞外交聯、免疫系統衰退、內分泌變化。要消除衰老就需要針對每個原因找到解決方案,德格雷將這一計劃稱為“工程化可忽略衰老”。大量知識表明,變化的特徵是分子保真度的喪失。[ 22 ]

疾病

編輯

從理論上來說,疾病是可以透過科技來克服的。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影響生物體身體的異常狀況,而生物體通常不應該透過其自然構成來應對這種情況。[ 23 ]人類對遺傳學的理解正在引領人們治癒和治療大量以前無法治癒的疾病。人們對其他疾病造成傷害的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早期檢測疾病的先進方法正在開發中。預防醫學正變得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很快就能透過幹細胞得到治癒。細胞生物學端粒研究的突破正在為癌症的治療帶來新的進展。人們正在研究愛滋病和肺結核的疫苗。人們已經發現了與1 型糖尿病和某些類型癌症相關的基因,從而可以開發新的治療方法。直接連接到神經系統的人工裝置可能會使盲人恢復視力。人們正在研發藥物來治療各種其他的疾病和病痛。

創傷

編輯

身體創傷將繼續對永恆的生命構成威脅,因為原本不朽的人仍然會遭遇無法預見的事故或災難。護理人員的 反應速度和品質仍然是嚴重創傷能否倖存的決定性因素。[ 24 ]一種能夠自動修復嚴重創傷的身體(例如推測利用奈米技術)可以減輕此因素的影響。如果要維持持續的生命,大腦就不能冒著創傷的風險。這種對腦部創傷風險的厭惡自然會導致重大的行為變化,使得有些人不再渴望肉體永生。

環境變化

編輯

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面對合適資源的可用性不斷變化,不受這些死亡原因影響的生物仍然面臨獲取食物的問題(無論是從當前可用的農業過程還是從假設的未來技術過程)。在避免了衰老、疾病和創傷之後,因資源限製而死亡仍然是可能的,例如缺氧飢餓

如果對逐步降低風險的程度沒有限制,那麼在無限長的時間內,死亡的累積機率可能小於確定性,即使在任何有限時期內發生致命創傷的風險大於零。從數學上來說,這是實現「精算逃逸速度」的一個面向

生物永生

編輯
人類染色體(灰色)頂部有端粒(白色)

生物永生是指不存在衰老。具體而言,死亡率並沒有隨著年齡而持續上升。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不會經歷衰老或在某個時刻停止衰老的細胞或生物體是永生的。[ 25 ]

生物學家選擇用「永生」這個詞來表示不受海弗利克極限限制的細胞,這些細胞不再因為DNA損傷端粒縮短而分裂。第一個且至今仍使用最廣泛的永生細胞係是HeLa 細胞,它是在 1951 年未經Henrietta Lacks同意的情況下,從她的惡性子宮頸腫瘤中提取的細胞開發而來的。 在 1961 年Leonard Hayflick的研究之前, Alexis Carrel曾錯誤地認為所有正常細胞都是永生的。透過阻止細胞衰老,可以實現生物永生;端粒是 DNA 末端的“帽子”,被認為是細胞衰老的原因。每當細胞分裂時,端粒就會變短一點;當它最終磨損時,細胞就無法分裂並死亡。端粒酶是一種重建幹細胞和癌細胞中的端粒的酶,使它們能夠無限次複製。[ 26 ]目前尚無確切研究顯示端粒酶可在人類體細胞中用於防止健康組織老化。另一方面,科學家希望藉助幹細胞培育器官,使器官移植不再有排斥風險,邁向延長人類壽命又邁進了一步。這些技術尚在研究之中,尚未實現。[ 27 ]

生物學上永生的物種

編輯

被定義為生物學上不朽的生命仍然容易受到衰老以外的死亡原因的影響,包括如上所述的疾病和創傷。值得注意的不朽物種包括:

老化的演變

編輯

正如生物永生物種的存在所表明的那樣,老化在熱力學上沒有必然性:生命的一個決定性特徵是它從環境中吸收自由能並將其作為廢物排出。生命系統甚至可以從種子開始自我構建,並定期自我修復。因此,老化被認為是演化的副產品,但為什麼要選擇死亡仍然是一個研究和爭論的主題。即使在最早和最簡單的生物體中也發現了程序性細胞死亡和端粒「末端複製問題」。[ 35 ]這可能是選擇癌症和選擇老化之間的權衡。[ 36 ]

關於老化演變的現代理論包括以下內容:

  • 突變累積理論是由彼得·梅達沃 (Peter Medawar)於 1952 年提出的,用於解釋演化如何選擇老化。從本質上來說,老化從來不是被選擇的結果,因為生物體在個體出現致命突變之前就已經有了後代。
  • 拮抗性基因多效性是1957 年梅達瓦的批評者喬治·C·威廉斯提出的替代理論。本質上這指的是基因在生命早期提供益處,但在以後卻需要付出代價,即衰退和死亡。[ 37 ]
  • 可支配體細胞理論由托馬斯·柯克伍德於197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身體必須分配能量用於新陳代謝、繁殖和維持,當食物短缺時必須做出妥協。柯克伍德認為,修復功能能量分配不均是導致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的原因。[ 38 ]

種系永生

編輯

單一生物體通常會老化和死亡,而連結連續世代的生殖細胞卻有可能永生。這種差異的基礎是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俄羅斯生物學家、歷史學家若雷斯·A·梅德韋傑夫[ 39 ]認為,單靠基因組複製和其他合成系統的準確性無法解釋生殖系的永生。相反,梅德韋傑夫認為,有性生殖的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的已知特徵表明,在配子發生的不同階段存在獨特的資訊維護和恢復過程。具體來說,梅德韋傑夫認為生殖細胞訊息維持的最重要的機會是由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組DNA修復所創造的;他認為這些是生殖細胞內的過程,能夠恢復DNA染色體的完整性,避免體細胞因受到某種類型的損傷而出現不可逆的老化

人類生物永生的前景

編輯

延長壽命的物質

編輯

一些[誰? ]科學家認為,增加體內端粒酶(一種自然形成的酶,有助於維持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的數量或比例,可防止細胞死亡,最終可能延長壽命、讓人更健康。西班牙國家癌症中心(馬德里)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測試了這個假設。研究發現,那些「透過基因改造,產生10倍於正常水平的端粒酶的老鼠,壽命比正常老鼠長50%」。[ 40 ]

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端粒酶的存在,如果一個細胞反覆分裂,那麼在某個時刻,所有的後代都會達到它們的海弗利克極限。有了端粒酶,每個分裂細胞都可以替換丟失的DNA片段,然後任何單一細胞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分裂。雖然這種無限生長特性讓許多研究人員感到興奮,但在利用這種特性時必須謹慎,因為正是這種無限生長是實現癌症生長的關鍵步驟。如果生物體能夠更快地複製其體細胞,那麼從理論上講它就會停止老化。

胚胎幹細胞會表現端粒酶,這使得它們能夠反覆分裂並形成個體。在成人中,端粒酶在需要定期分裂的細胞(例如在免疫系統中)中高度表達,而大多數細胞僅以細胞週期依賴性的方式以非常低的水平表達端粒酶。

科技永生、生物機器和“吞噬醫生”

編輯

技術永生是指透過奈米技術、急診室手術、遺傳學、生物工程再生醫學微生物學多個領域的科學進步,實現更長壽命的前景。由於營養狀況改善、醫療保健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物醫學科學進步,當代已開發工業社會的壽命已明顯比過去更長。[需要引用]基於同樣的原因,技術永生預示著近期將取得進一步的進步。目前關於永生的科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克隆、人體冷凍法或奈米技術的某種組合將在極端延長壽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奈米機器人理論家羅伯特·弗雷塔斯建議製造微型醫療奈米機器人來穿過人體血液,找到癌細胞和細菌等危險物質,並將其摧毀。 [ 41 ]弗雷塔斯預計,基因療法和奈米技術最終將使人體實現有效的自我維持,並能夠在真空中無限期地生存,除非受到嚴重的腦部創傷。這支持了這樣的理論:我們將能夠不斷創造生物或合成的替代部件來取代受損或死亡的部件。奈米醫學的未來進步可以透過修復許多被認為是導致老化的過程來延長壽命。奈米技術的創始人之一K.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在他 1986 年出版的《創造引擎》一書中提出了細胞修復裝置,包括在細胞內運行的裝置和使用當時假設的生物機器的裝置。未來學家超人類主義者雷蒙德·庫茲韋爾(Raymond Kurzweil)在其著作《奇點臨近》中表示,他相信到 2030 年,先進的醫療奈米機器人可以完全治愈衰老的影響。[ 42 ]據理查德·費曼( Richard Feynman)稱,正是他的前研究生兼合作者)。希布斯認為,某些修復機器未來某一天可能會縮小到理論上可以(用費曼的話來說)「吞掉醫生」的程度。這個想法被納入費曼 1959 年的論文《底部仍有足夠的空間》。[ 43 ]

人體冷凍技術

編輯

人體冷凍法是將生物體(完整樣本或僅有大腦)保存在低溫下以備將來復活的一種做法,在低溫下,新陳代謝和腐爛幾乎完全停止。理想情況下,在找到治療患者疾病的方法並且衰老可逆之後,人體冷凍技術將使臨床死亡的人在未來得以復活。現代人體冷凍技術採用一種稱為玻璃化的過程,該過程使人體在低溫下形成玻璃狀狀態而不是冷凍狀態。這個過程降低了冰晶破壞細胞結構的風險,而冰晶對大腦細胞結構的損害尤其嚴重,因為大腦的細微調整會喚起人的思維。

思維到電腦的上傳

編輯

已經提出的一個想法是透過直接的思維-電腦介面上傳個人的習慣和記憶。個體的記憶可能會被載入到電腦或新的有機體中。莫拉維克和庫茲韋爾等超人類主義未來學家提出,由於運算能力的快速發展,未來有一天人類將能夠將意識上傳到電腦系統,並在虛擬環境中無限期地存在。

這可以透過先進的控制論來實現,其中電腦硬體最初安裝在大腦中以幫助整理記憶或加速思考過程。部件會逐漸添加,直到人的整個大腦功能都由人工設備控制,避免導致身份問題的急劇轉變,從而冒著被宣布死亡並因此不再是其財產合法所有者的風險。從此以後,人體就可以被視為可選配件,而實現人體的程式可以轉移到任何功能足夠強大的電腦上。

思維上傳的另一種可能機制是對個人原始的有機大腦進行​​詳細掃描,並在電腦中模擬整個結構。這些掃描和模擬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的細節才能模擬意識,以及掃描過程是否會破壞大腦,這些還有待確定。[]

有人認為,透過這種機制實現永生需要特別考慮意識在心智功能中的作用。上傳的思想只是原始思想的副本,而不是參與這種轉移的生物體的意識思想。如果沒有同時上傳意識,原始生命體仍會死去,從而無法實現真正的永生。[ 45 ]關於意識的神經相關性 的研究尚未得出這一問題的結論。無論心智上傳的途徑是什麼,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都可以被認為本質上是不朽的,只要維持他們的機器沒有丟失或遭受創傷性破壞。[需要澄清[需要引用]

控制論

編輯

將人類轉變為機器人可以包括腦植入或提取人類處理單元並將其放置在機器人生命維持系統中。[ 46 ]甚至用機器人器官取代生物器官也能延長壽命(例如心臟起搏器),而且根據定義,對身體進行的許多技術升級,例如基因改造或添加奈米機器人,將使一個人有資格成為機器人。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改造將使人們免受衰老和疾病的影響,理論上除非被殺死或毀滅,否則可以長生不老。[需要引用]

數字永生

編輯

宗教觀點

編輯

直到 1952 年,《 Syntopicon》的編輯人員在編纂《西方世界偉大著作》時才發現,“有關永生的哲學問題不能與有關人類靈魂的存在和本質的問題分開。” [ 47 ]因此,21世紀以前對於永生的絕大多數猜測都是關於來世的本質。

亞伯拉罕宗教

編輯

由於每個信仰體系對永恆的人性靈魂精神有著獨特的神學解釋和教義, 因此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對於永生的概念持有不同觀點。

基督教

編輯
亞當和夏娃被判死刑。小漢斯‧霍爾拜因, 《死亡之舞》,16 世紀

基督教神學認為,亞當和夏娃由於墮落而失去了他們自己以及他們所有後代的肉體不朽,儘管最初的“人類身體框架的不朽”是“一種超自然的狀態”。[ 48 ]

信奉尼西亞信經的基督徒相信每個死去的人(無論他們是否相信基督)都會在基督第二次降臨時從死裡復活;這種信仰稱為「普遍復活」[ 5 ] 使徒保羅,在過去是法利賽人(猶太社會運動,主張未來肉體復活[ 49 ]),他宣揚一種復活信徒的融合觀點,認為肉體和精神都將按照復活後的基督的形象重建,他「將把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得像他榮耀的身體」(ESV)。[ 50 ]這種想法反映了保羅對信徒的描述「所以,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即基督)一同埋葬」(ESV)。[ 51 ]

神學家、前達勒姆主教NT 賴特 (NT Wright)表示,許多人忘記了耶穌承諾的具體方面。他告訴《時代》雜誌:「耶穌的復活標誌著復興的開始,而復興將在耶穌復臨時完成。復興的一部分將是所有死者的復活,他們將‘甦醒’,化身為人,參與復興。」賴特說,物理學家兼牧師約翰·波金霍恩曾這樣說過:「上帝會將我們的軟體下載到他的硬體上,直到他給我們新的硬體,讓我們再次運行的硬體。」這很好地說明了兩件事:死後的時期(中間狀態)是我們在上帝面前但在我們自己的身體中不活動的時期,而且更重要的轉變將是我們再次化身並管理基督王國的時候。[ 52 ]他說,這個王國將由天地「在一個新的創造中結合在一起」組成

基督教偽經中包括不朽的人物,如卡塔菲勒斯[ 53 ],他因在耶穌受難期間對基督犯下的各種罪行而被詛咒,肉體不朽。中世紀的瓦爾多派相信靈魂不朽。[ 54 ]約翰‧阿斯吉爾約翰‧羅等教派的領袖教導信徒,肉體永生是可能的。[ 55 [ 56 ]

許多教父作家將不朽的理性靈魂與創世紀 1:26 的上帝形象聯繫起來。其中包括亞歷山大的阿塔納修斯和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他們認為不朽的理性靈魂本身就是上帝的形象。[ 57 ]甚至早期的基督教禮儀也展現了不朽的理性靈魂與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人類之間的聯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