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美國維吉尼亞州簽署經貿合作備忘錄,擴大雙邊經貿連結。



我國與美國維吉尼亞州今(25)日在外交部由經濟部陳政務次長正祺與美國維吉尼亞州州長楊京(Glenn Youngkin)簽署「經貿合作瞭解備忘錄」,未來雙方將加強雙向貿易、投資、產業等方面展開合作,開拓商機並建立更緊密經濟連結。


臺美經貿關係持續升溫,2021年12月建立「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TTIC)架構」,在架構下持續深化與美國各州間經貿夥伴關係。此次維州楊京州長率團來臺簽署合作備忘錄,是經濟部繼2022年與美國印第安那州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後,再度與訪臺州長簽署MoU,象徵臺美合作關係由聯邦政府至各州政府合作面向持續深化與擴大。

2022年維州出口臺灣金額為7.31億美元,自臺灣進口金額為10.2億美元。2022年,臺灣是維州第十大的出口國,也是第九大進口國,顯示近年來因國際經貿情勢變化,臺灣與維州雙邊經貿夥伴關係相當密切。

楊京州長表示,盼與可信賴的夥伴共同因應當前整體經濟環境的挑戰,本日簽署MoU將使維州跟臺灣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陳政務次長正祺則表示,臺美共享民主價於與自由開放市場,維州擁有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等知名學院以栽培工程人才投入半導體與再生能源等領域,而臺灣以資通訊、半導體見長,並且重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值得信賴的夥伴。本日簽署的MoU是臺維雙方在投資、產業等方面合作的起點,期許雙方關係得以開啟新章。

經濟部將持續擴大臺美雙邊貿易、投資及產業合作,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挹注雙向經貿合作動能,創造互利雙贏合作關係。

臺灣營養午餐國產水產品達95%,食魚教育大步向前。



【營養午餐國產水產品達95% 食魚教育大步向前 】

為了讓學童能吃得健康,蔡英文總統早在2016年所提出的新農業政策和食安五環政策,開始推動「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

為此,我們積極協助全國各學校、食材供應商及團膳業者,採用通過有機認證、產銷履歷認證、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或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等具有三章一Q的國產食材。到今年4月,學校營養午餐採用國產食材比率已達 97.95%。

然而過往學校擔心魚刺會讓學童受傷,以及漁產品較不易保存等安全問題,營養午餐往往較少提供水產品。為了讓學生能吃到豐富的國產水產品,我們在前端積極協助:

#強化供應端的生產與加工量能,開發魚排、魚丸等等各種品項。
#導入冷鏈設備維持低溫不斷鏈,拉長保存期限。
#建立聯採聯供平台,讓更多供應商來選購。

在各方的積極合作下,我們讓校園午餐採用國產水產品覆蓋率逐年成長,到今年4月達95%,採購約2,380公噸;去年全年國產水產品採購約5,900公噸。供應包括魷魚、烏魚、旗魚、文蛤、虱目魚排、魚丸等多種品項。而且我們也完成全國供應4次國產可溯源石斑魚的目標。

不只透過營養午餐,讓學生來認識優質國產水產品。未來我們還要透過各種食魚教育教材等,讓學生與家長都能認識更多屬於本土的多元水產物種,進而支持台灣的永續漁業。

臺灣土魠魚人工繁殖育種有成,梧棲港全新浮動碼頭動工,漁業永續發展。



【土魠魚人工繁殖試驗有成 台灣漁業永續繼續向前】

臺灣水產豐富,俗話說「一鯧、二午、三土魠」,土魠滋味鮮美,長年深受消費者青睞。每到農曆年前,價格更是水漲船高,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等各種環境影響,沿近海漁業漁產量大幅減少,沿近海土魠魚產量自2001年達3,200公噸高峰後,近年來已下滑至500多公噸,漁業資源已明顯下降。

俗稱「土魠魚」的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是為游泳能力強的洄游性魚類,體表無鱗片保護,釣獲死亡率高,國際上目前也沒有繁養殖相關報告。

為了增加土魠魚漁業資源,我們的水產試驗所嘗試進行繁養殖試驗研究。首先透過研究掌握了土魠魚產卵高峰期為3~5月,及主要產卵場為臺灣淺堆及部分在澎湖周邊海域。隨後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採集優質種魚進行海上人工授精試驗。經過多方嘗試,終在今年度首次獲得成功,並首次有魚苗孵化紀錄。趁此機會向大家分享這個好消息。

除了土魠魚,水試所也在去年發表首度將黑喉人工繁殖成功,並創全球首例放流育成魚苗。以及成功生產水晶鳳凰螺、銀塔鐘螺、遠海梭子蟹、鋸緣青蟹、日本鮸、條石鯛、虎斑烏賊與萊氏擬烏賊等物種之種苗實施放流。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推動復育沿近海域漁業資源,期待台灣漁業能夠永續發展。


【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興建動工 提升台中梧棲漁港航行安全 】

臺中梧棲漁港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漁港及漁業基地,主要漁獲有烏魚、白鯧、午仔魚等,在2021年漁獲量約為2085公噸,產值約4.2億元。是相當熱鬧的漁港。

不過當地的高低潮差大,再加上有各種大小船型的漁船頻繁進出,航行動線容易發生碰撞損害的風險。一旦發生碰撞,不只是讓漁民朋友可能會有生命財產的損害,也容易影響漁港的進出使用。立法院 蔡其昌 副院長十分關心這漁業安全的問題,時常向我提及,希望能改善這個困擾漁民許久的問題。

在 蔡英文 總統的支持下,我們投入9.66億元啟動了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的興建計畫,特別闢建小船使用的泊區,舒緩漁港擁擠的問題,也能提升漁船作業的航行安全。未來全部完工之後,將可提供199艘小船停泊。

不只是泊區,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繼續執行到位,為的是要奠定韌性農漁業的基礎,才能要讓台灣的農漁業永續發展。

臺灣成功成為豬瘟非疫國,農業基金成立找回畜牧產業外銷榮光。



【傳統豬瘟全面拔針 台灣成為豬隻三大疫病非疫國邁大步】

今天是養豬產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在今年1月1日針對種豬以外的所有豬隻做傳統豬瘟拔針,半年內狀況皆在預期中,所以依照原先規劃,從7月1日開始種豬也停打傳統豬瘟疫苗,亦即全國豬隻在7月1日全面停打豬瘟疫苗。這讓台灣成為亞洲唯一撲滅口蹄疫、防堵非洲豬瘟及傳統豬瘟三種重大豬隻疫病皆為非疫區的國家,邁進了一大步。

傳統豬瘟在台灣有百年的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有病例紀錄,最高曾達八成以上的發生率。自1958年開始全面施打疫苗後,有效控制住豬瘟疫情。2006年後就沒有傳出豬瘟確診案例。

有成功撲滅口蹄疫的經驗。在總統與院長的支持下,我們接下來達成撲滅豬瘟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規劃三階段工作:

#第一階段(2021年~2022年)
落實全面疫苗注射,並透過哨兵豬、屠宰場、肉品市場等監控環境是否還有傳染風險等情況,以及進行產業風險溝通。

#第二階段(2023年~2024年6月)
持續疫情風險監控,並採取兩階段穩健策略,先肉豬再種豬拔針,逐步停止施打豬瘟疫苗注射(拔針)。以及由政府備好足夠的緊急應變疫苗作為配套。讓養豬產業的朋友,都能夠安心、一同合作。

#第三階段(2024年6月起)
待全面拔針滿一年仍未案例傳出,我們就會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豬瘟非疫國」,達成撲滅豬瘟目標。

現在全國豬隻拔針是至為關鍵的一步,需要養豬業者共同齊心協力。除了配合全面停打豬瘟疫苗措施外,還要 #持續加強場內生物安全工作,持續落實各項防檢疫工作及 #疫情通報。同時 #切勿私下囤積豬瘟疫苗或對豬隻注射疫苗,違反規定者將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倘若台灣能夠讓傳統豬瘟拔針,這不僅能成為傳統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三大豬疫病非疫區的亞洲第一個國家,更能夠打開台灣豬外銷日本等國際市場,將大大提升台灣豬的國際競爭力,為700多億產值的養豬產業及其一千多億的上中下游飼料、用藥、屠宰、加工等產業永續經營。


【屠宰場HACCP認證及養豬百億基金 提升台灣優質豬肉國際競爭力】

為提升台灣養豬產業,我們在2021年提出「養豬百億基金」,投入四年128.3億元,推動養豬產業鏈能從生產端、屠宰加工端及物流銷售端系統性加值升級,讓台灣優質豬能重回國際舞台。其中,在屠宰端我們便導引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屠宰場HACCP系統)。

今天我來到雲林訪視百億基金中屠宰場 HACCP 的推展成果,我們防檢局2020年起從無到有建立起屠宰場的 HACCP制度,並運用百億基金積極輔導屠宰場導入實施,與國際接軌,讓台灣豬可以順利外銷到其他國家。

「我的屠宰場整個脫胎換骨!」今天很開心聽到和榮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意的分享,他說,百億基金幫助業者從養豬到屠宰都大大升級,對豬肉品質的提升真的有夠讚!菲律賓官員去年來查廠後,今年4月成功獲得菲律賓輸入許可,希望可以把品質這麼好的台灣豬賣到更多國家。

參訪過程中,我親眼看到了屠宰環境的衛生乾淨程度,一滴血都不會滴到地板上!百億基金協助導入防疫消毒設備、自動化屠宰設施、屠宰衛生檢查設施和屠體預冷室冷鏈系統等等,建立起現代化的屠宰場。

不只有陳董,目前台灣已有16場家畜與家禽屠宰場,取得屠宰場HACCP驗證證明書。而且日本厚生勞働省更是於2021年5月,正式公告台灣為實施屠宰場HACCP系統之國家,並將台灣的豬肉、禽肉、牛肉及羊肉等多項畜禽產品許可輸入之國家名單中。

我們在今年7月1日開始傳統豬瘟全面拔針,讓台灣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傳統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三大豬疫病非疫區的國家。在配合上屠宰場 HACCP制度,以及百億養豬基金的產業鏈系統性升級,這將大大提升台灣豬的國際競爭力。未來將繼續帶動700多億產值的養豬產業及其一千多億的上中下游飼料、用藥、屠宰、加工等產業永續經營。

臺灣國產林木資源永續化,建立國家作物種原諾亞方舟。



【山林共管與循環利用 永續農業的新里程】

苗栗南庄的加里山山區,是南庄賽夏族人祖先傳承的生活領域,加里山的森林更是過往賽夏族人成年禮的試場。但在過去林地國有管制措施下,令賽夏族人數十年來無法在祖先曾踏過的山林裡活動,也使得林務局的山林管理與賽夏族人的生活活動,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衝突。從衝突慢慢走向對話理解,2018年由根誌優等多位長老代表賽夏族與林務局簽署夥伴關係,並且在苗栗南庄大東河畔舉行 SaSiyoS 和解儀式。讓彼此一起走向「山林共管」的新里程。

為實踐山林共管,我們與部落先以林下養蜂來建立合作互信基礎,並且委託族人共同參與加里山森林巡守,以及輔導族人成立合作社並委託其進行人工林伐採、國產材生產及撫育造林等工作,並且導入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認證,達成永續森林經營。

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我們也與部落進一步共同合作,建構資源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建置「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系統」。在南庄的柳杉、臺灣杉人工林生產區共計約 100公頃,每年平均伐採量2,400立方公尺。除原木國產材利用外,會產生約 30%、864噸的剩餘資材。

這些剩餘資材可透過循環系統產出植物精油,以及燃料顆粒、生物炭等有效資源,並以此熱能來乾照燥林下經濟段木香菇。不只實現循環利用零廢棄的目標,也帶動更多的經濟收益,森林蜜迄今產量達 4900 斤,產值 360 萬元以上;段木香菇迄今產量 900 斤,產值約 150 萬元;純露精油等各式林下經濟產值合計約97萬元;並且帶動生態旅遊約4000餘人次,產值約400萬元。

有這第一個結合山林共治、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經驗,也鼓舞我們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新挑戰。今年八月農業部正式成立,將
設置「#資源永續利用司」,統籌保護農地資源、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農業淨零循環的各項政策統籌工作,以實現農業多功能價值的目標。
林務局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確保陸域重要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完整、強化森林及自然碳匯,並永續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農業部成立後將更積極且具體地打造更具韌性的農業,讓台灣農業得以永續發展。這是我們的願景與責任。


【台灣國家作物種原庫 農業的諾亞方舟】

氣候變遷、冷熱溫差大、乾旱與暴雨交替出現,這些環境改變不僅直接衝擊農產品的收成,也會讓部分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乃至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面對環境的變化,只有透過蘊含豐富遺傳歧異度的多樣性種子,才能培育出能適應新環境的作物,留給未來希望。

今天我來到國家作物種原庫,一同慶祝成立30周年。國家作物種原庫,就如同台灣作物的諾亞方舟,盡可能地保存遺傳資源的多樣性,讓育種家能夠篩選及育成抗耐逆境的新品種。為此,種原庫有四大工作:

#收集
自1993年開始啟用以來,積極進行油芒、小米 、台灣藜、原生蔬菜等原生種原收集與在地保種;以及引進美國、日本、菲律賓等43個國家的糧食作物、蔬菜、雜糧等種原。已收存約保存10萬份種原品系(184科[family],共787個屬[genus],1554個種[species])。

#保存
種原就是希望。為了保護種原的安全,硬體結構具有耐震、防淹與防火的安全設計;庫房內則常年保持低溫及低濕環境,以維持種子壽命。此外還有異地備援機制,我們將水稻、雜糧及蔬菜等合計10,503份種子材料,送存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俗稱末日種子庫)。為台灣農業留下生命的火種。

#交流
面對環境挑戰,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合作。我們也會依據不同國家所面臨的挑戰與請求,將國內外種原分贈利用。以及透過各種出版品與圖說等,讓社會與國際更認識台灣的種原。

#研發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也藉由核心種原研發,來提升育種效率,加速耐逆境種原篩選。例如從番茄核心種原篩選出具有耐高溫潛力的番茄,建立耐熱雜交族群,進行育種篩選。來育成具有耐高溫的新品種番茄。
過去也有農試所育成的水稻台農 85 號,就是從野生稻種原導入抗褐飛蝨的基因。另外,目前平地可以種植溫帶果樹的桃品種(紅玉、紅鈴等),也是透過種原多樣性篩選及育種研發而成。

國家作物種原庫 30年來一棒接一棒走到今天。未來我們會面對乾旱的頻率與強度越來越高,亟需要研發能夠適應環境的作物品種,並且試驗、推廣與實際種植,這是我們努力要做的工作。種原就是這些工作的基石。因此,農委會從今(2023)年開始支持長達十年的「次世代種原方舟」計畫,將由農試所及各改良場所共同參與種原更新繁殖工作,以延續種原保存。這正是建立台灣農業韌性、奠定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