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共管與循環利用 永續農業的新里程】
苗栗南庄的加里山山區,是南庄賽夏族人祖先傳承的生活領域,加里山的森林更是過往賽夏族人成年禮的試場。但在過去林地國有管制措施下,令賽夏族人數十年來無法在祖先曾踏過的山林裡活動,也使得林務局的山林管理與賽夏族人的生活活動,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衝突。從衝突慢慢走向對話理解,2018年由根誌優等多位長老代表賽夏族與林務局簽署夥伴關係,並且在苗栗南庄大東河畔舉行 SaSiyoS 和解儀式。讓彼此一起走向「山林共管」的新里程。
為實踐山林共管,我們與部落先以林下養蜂來建立合作互信基礎,並且委託族人共同參與加里山森林巡守,以及輔導族人成立合作社並委託其進行人工林伐採、國產材生產及撫育造林等工作,並且導入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認證,達成永續森林經營。
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我們也與部落進一步共同合作,建構資源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建置「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系統」。在南庄的柳杉、臺灣杉人工林生產區共計約 100公頃,每年平均伐採量2,400立方公尺。除原木國產材利用外,會產生約 30%、864噸的剩餘資材。
這些剩餘資材可透過循環系統產出植物精油,以及燃料顆粒、生物炭等有效資源,並以此熱能來乾照燥林下經濟段木香菇。不只實現循環利用零廢棄的目標,也帶動更多的經濟收益,森林蜜迄今產量達 4900 斤,產值 360 萬元以上;段木香菇迄今產量 900 斤,產值約 150 萬元;純露精油等各式林下經濟產值合計約97萬元;並且帶動生態旅遊約4000餘人次,產值約400萬元。
有這第一個結合山林共治、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經驗,也鼓舞我們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新挑戰。今年八月農業部正式成立,將
設置「#資源永續利用司」,統籌保護農地資源、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農業淨零循環的各項政策統籌工作,以實現農業多功能價值的目標。
林務局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確保陸域重要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完整、強化森林及自然碳匯,並永續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農業部成立後將更積極且具體地打造更具韌性的農業,讓台灣農業得以永續發展。這是我們的願景與責任。
【台灣國家作物種原庫 農業的諾亞方舟】
氣候變遷、冷熱溫差大、乾旱與暴雨交替出現,這些環境改變不僅直接衝擊農產品的收成,也會讓部分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乃至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面對環境的變化,只有透過蘊含豐富遺傳歧異度的多樣性種子,才能培育出能適應新環境的作物,留給未來希望。
今天我來到國家作物種原庫,一同慶祝成立30周年。國家作物種原庫,就如同台灣作物的諾亞方舟,盡可能地保存遺傳資源的多樣性,讓育種家能夠篩選及育成抗耐逆境的新品種。為此,種原庫有四大工作:
#收集
自1993年開始啟用以來,積極進行油芒、小米 、台灣藜、原生蔬菜等原生種原收集與在地保種;以及引進美國、日本、菲律賓等43個國家的糧食作物、蔬菜、雜糧等種原。已收存約保存10萬份種原品系(184科[family],共787個屬[genus],1554個種[species])。
#保存
種原就是希望。為了保護種原的安全,硬體結構具有耐震、防淹與防火的安全設計;庫房內則常年保持低溫及低濕環境,以維持種子壽命。此外還有異地備援機制,我們將水稻、雜糧及蔬菜等合計10,503份種子材料,送存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俗稱末日種子庫)。為台灣農業留下生命的火種。
#交流
面對環境挑戰,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合作。我們也會依據不同國家所面臨的挑戰與請求,將國內外種原分贈利用。以及透過各種出版品與圖說等,讓社會與國際更認識台灣的種原。
#研發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也藉由核心種原研發,來提升育種效率,加速耐逆境種原篩選。例如從番茄核心種原篩選出具有耐高溫潛力的番茄,建立耐熱雜交族群,進行育種篩選。來育成具有耐高溫的新品種番茄。
過去也有農試所育成的水稻台農 85 號,就是從野生稻種原導入抗褐飛蝨的基因。另外,目前平地可以種植溫帶果樹的桃品種(紅玉、紅鈴等),也是透過種原多樣性篩選及育種研發而成。
國家作物種原庫 30年來一棒接一棒走到今天。未來我們會面對乾旱的頻率與強度越來越高,亟需要研發能夠適應環境的作物品種,並且試驗、推廣與實際種植,這是我們努力要做的工作。種原就是這些工作的基石。因此,農委會從今(2023)年開始支持長達十年的「次世代種原方舟」計畫,將由農試所及各改良場所共同參與種原更新繁殖工作,以延續種原保存。這正是建立台灣農業韌性、奠定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