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仰、契約與憲政
北美殖民地從建立伊始便沿襲了英國的議會制度。 1607年英國的倫敦公司在北美東海岸
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波士頓。 1616年,有1,600多人由弗吉尼亞公司出資運送到弗
吉尼亞,其中1000多人在航行途中或到達後不久死亡,300餘人返回英國,只留下300多
人。 1619年7月30日,弗吉尼亞殖民地還未站住腳,當地人民得到倫敦弗吉尼亞殖民公
司的許可,由11個選區選出的22名議員組成議會,制定若干法律和議會規則,並負責徵
稅和司法等事務。這是北美土地上的第一個代議制機構,其後開拓的各殖民地都紛紛效
法。 1619年弗吉尼亞議會的建立和1620年的「五月花號公約」被譽為「美國制度的兩大
基石」。
清教徒因反對英國王室的專制壓迫,屢遭迫害。 1606年在英格蘭諾丁漢郡秘密成立「天
路客」清教小團體,他們自稱朝聖者(ThePilgrims),立了「司寇比」 (Scrooby
Covenant),發誓要順從神及其律法,用基督的愛彼此交往。他們被國教的特工檢舉,而
面臨入獄危險。於是,他們計劃前往荷蘭。一位英國船長接運他們,誰知上船之後,船
長卻將他們洗劫一空,還將他們送上官府坐牢。最後他們獲釋,幾經波折,一荷蘭籍船長
把他們送往阿姆斯特丹。 1608年他們終於一群一群地踏上阿姆斯特丹,並且停留在此一
年之久。稍後,他們遷往萊登(Leyden)直到
1620年。荷蘭是個世俗之地,主日常受到邪惡地褻瀆。他們的孩子也開始和世俗之
人通婚。所以他們決定遷往新大陸。他們沒有建設新社會的藍圖,他們所走的路純粹是
追求自己的信仰。為追求自己的信仰,不惜與既有的一切權威決裂。
五月花號清教徒逃離本地英國12年之後,從荷蘭乘船渡海上美洲並途經英國。 1620年9月
盟日,41個家庭的102名清教徒組成的移民隊伍,在清教長老威廉.布雷福德的率領下,
從英國普利茅斯港乘坐「五月花號」貨輪出發,駛向了大西洋彼岸。這些乘客中約1/3的
人是英國分離主義教會的成員,他們曾與倫敦的弗吉尼亞殖民公司談判達成一項協議,
即弗吉尼亞殖民公司授權他們在該公司遼闊的土地上任選一塊地方定居並管理自己。他
出發時,許多老水手都懷疑能否順利抵達,因船是條小船,又不是航海的好季節。這
些自稱為「造物主的選民」的拓荒者,一路上遇到許多他們意想不到的困難。背後是波
濤洶湧的海洋,頭頂是茫茫無際的蒼天,前面是孤獨可怕的荒原。他們除了向全能的造
物主祈求之外,別無其它出路。布雷福德記載了他們當時面臨的絕望處境,「大家如果
回顧身後,就只見他們泛渡過來的汪洋大海,它如今成了千重波障、萬裡鴻溝,將大家
完全隔絕在文明世界之外。 ……現在除了造物主的精神和慈愛,還有什麼能夠支持他們
呢? 「在清教徒眼中,這種種困難是造物主對他們的有意考驗,也是他們邁向天國路上
所遇到的必然障礙。
1620年11月11日,經過66天的博鬥,他們終於看到了新大陸的曙光。在航行過程中,有
一人死亡,有一新生命降生。船上有102名乘客。在缺水、缺糧、困乏而新的家園已經在
望的時候,船就在現在的科德角外普羅溫斯頓港拋錨停了下來。他們的目的地本是哈德
遜河口地區,但由於海上風浪險惡,他們發現自己離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殖民區相距甚
遠,他們抵達的普利茅斯已超出了英王的管轄範圍。這裡面不是英國殖民者特許的領地,
依當時的法律規定,這批清教徒無權在此居住。由於那時已是深秋,他們決定就在那兒
登陸而不繼續航行。上岸前,船上的成年男子在低聲討論:將如何管理未來的新世界
,依靠什麼?領袖、軍隊、還是國王?他們決定將這個問題弄清楚之後再上岸。參加討
論的是船上的51名成年男子,其中41名男乘客在船上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the
may flower
compact)。這份公約是由「五月花號」船上的每一位家長、每一個成年單身男子簽署的
,無論是分離主義的教徒或非分離主義的教徒都參加了簽署。由於婦女那時沒有政治
權利,所以沒請她們簽署。
其內容是:「以造物主的名義,阿門。我們簽署人是蒙造物主保佑的大不列顛、法蘭西
和愛爾蘭的國王——信仰和教會的捍衛者詹姆斯國王陛下的忠順臣民。為了造物主的榮
耀,為了傳播基督教,為了國王和國家的榮譽而漂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地區建立第
一個殖民地。我們在造物主面前共同立誓:為了建立良好的秩序,保護各自的生命,自
願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
此而製定頒布的被認定是對這個殖民地全體公民最適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
、憲章和公職,我們承諾服從和遵守這些法律和官員的管理。據此於主後l620年11月11
日,於英格蘭、法蘭西、愛爾蘭第十八世國王暨蘇格蘭第五十四世國王詹姆斯陛下在位
之年,我們在科德角簽名如下」。
五月花號公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契約性文件,在美國政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
字面上看,公約沒有人權的字眼,但其中所表現出的濃厚的自然法觀念、宗教契約思想、
主權在民和保障人們權利等人權立法內涵。公約4次提到神,1次提到基督。公約開頭便
是「以造物主的名義,阿門」。可見,共同的信仰是契約的基礎。契約理論引發了法治
的觀念。最初,清教徒接受了神學理論,主張依照聖經建立人間有秩序的統治,人人接
受聖經的製約。後來,清教徒們越過神學觀的束縛,認為政治契約等同於造物主的法規
,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均有約束力。契約原則演變成為美國民主的核心。在他們看來,
任何人對他人都沒有天然的權力,暴力不能產生權力;所以,人類社會的任何合理的權
力都應建於人民之間的相互約定基礎上。社會契約是神聖的,政府是神聖契約的產物,
這樣的統治才有合法性。這樣,他們把宗教問題擴大為政治問題,將政治問題轉變為法
律問題,防止暴君的思想進一步演變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這就孕育出美國人的
尊法觀念,並將社會生活納入法治的軌道。
清教改革家羅傑.威廉斯指出:「我從這契約中推斷出…主權、公共權力的源頭和基礎
在人民之中。 ……如果這樣,一國人民就可以建立最適於其社會條件的政府形式;顯然
,他們所建立起來的政府只能在人民同意的情況下,擁有人民賦予他們的公共權力。這
不僅清楚地見於理性,也見於政區的經驗之中,在那裡,人民並沒有被暴君的權力剝
奪天賦的自由。 」正如美國學者所說,在《五月花公約》中,「我們看到最早表現出來
的一個由眾人表決認可而建立的管理集體的想法。它體現了這樣一個信念:即人民自身
,不依賴外在機構的指引,能夠自主簽訂公約,開創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 ……
這些先民同時也為代議制政府的形式奠定了基礎。 ……它標誌著『政府須經被治者同意
方可統治’原則的確認。 」
《五月花號公約》被認為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成文憲法的雛形和美國憲法的起源之一;公
約所確立的原則亦被視為美國精神的起源,其歷史作用不亞於後來的《獨立宣言》。法
律是每個社會成員協商制定的契約,不是靠權力強加於人的命令。法律的力量源自於民眾
對法律正義性的認同而自願服從,不是懾於法律的暴力;法律是為了維護全體社會成員
的整體利益而不是為了某個家族的利益而製定的。這份寫在一張簡陋的紙上的公約從法
理上否定了君權神授的謬論,拋棄了少數人享有特權的貴族制度,確立了主權在民的原
則。這裡面所包含的意義和力量,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專制的鐵幕,影響了隨後的英國
革命。以後,盧梭根據這一史實寫出了《社會契約論》,他說,「唯有一種法律,就其
本性而言,必須要全體一致同意,這就是社會契約。除了這原始的契約之外,多數投票
總是可以約束其它一切人」。「這種(原始的)契約並不是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一種約定
,而是共同體與它的各個成員之間的約定。它是合法的約定,因為它是以社會契約為基
已為的;它是公平的約定,因為它對一切人都是共同的;它是有益的約定,因為它除了公
共利益之外,不能再有其他目的;它是穩固的約定,因為它有公共的力量和最高的權力
作為保障。 」
《五月花號公約》中的創造者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正是“為了造物主的榮耀”,這些清
教徒們艱苦卓絕,百折不撓,他們以自己的實踐為自己理想中的造物主之城做了奠基。
法國學者托克維爾在名著《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那些在新英格蘭海岸落戶的移民
「並非迫不得已離開故土,而是自願放棄了值得留念的社會地位和尚可溫飽的生計。他
們之遠渡重洋來到新大陸,決非為了改善境遇或發財;他們之離開舒適的家園,是出於
滿足純正的求知需要;他們甘願嘗盡流亡生活的種種苦難,使宗教理想獲致實現。 」
1620年11月11日在荒涼的海港的一條船上所達成的公約為在新大陸上建立自治和法治打
下了基礎。參加簽約的人組成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自治體,這個自治體具有選舉官
員、通過法律和吸收新的投票委員的權力。他們每年舉行一次大會,通過法律,選舉總
督和總督助理。在自治的社會結構內,沒有世襲的貴族或君王。他們在1636年通過了一
套完整而詳盡的憲法-《統一基本法》,對殖民地的政治結構和居民權利作了文字上
的規定。 1639年後,殖民地代表大會變成了殖民地議會,非教會成員的自由人也可以被
選入議會。普利茅斯殖民地建立後始終未能得到王室特許狀或其它批準件,只是從後來
的馬薩諸塞州得到了土地的贈予。 《五月花號公約》的效力一直持續到1691年殖民地並
入到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為止。
受《五月花號公約》的影響,康乃狄克殖民地於1639年制定了《康乃狄克基本法》序言
雲:「1636年胡克牧師率其教會信徒從馬薩諸塞之新城到康涅狄格,堅定地主張政府的
權力當建立在人民的自由允許之上,……我們深知凡人們聚集之處,造物主的意旨指定
為了維持此團體人民的平安與團結,當建一個依照造物主而立的秩序而賢良的政府…
……以維持自由及我們所奉的我主耶穌聖經之純潔性以及教會之清規…」。該法已確立
了政府權力來自於人民同意的原則。 《康乃狄克基本法》共分11條,包括政府的權限、
官員(包括總督)的產生、選民的資格以及選舉程序等方面的明確而詳細的規定,被譽
為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康乃狄克建立150年後,它的後人們提出了康乃狄克式妥協
,拯救了費城制憲會議。
清教徒的目標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創造一個共同的清教倫理社區;美國人把《聖經》所
所描述的正義、博愛作為他們人生的目的。麻薩諸塞首任當選總督約翰.溫索洛普(John W
inthrop)
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位清教牧師。 1630年當「阿貝拉」號船渡過大西洋即將在塞勒姆港
在登岸之前,溫斯羅普作了一個題為《基督之愛的榜樣》的宣言。他說:「這次目的,就
是與神默契去完成建立『山上之城』的使命,全世界的人都將矚目我們。 ……我們和神
立下聖約,我們已經領受了一封委託狀。神授命我們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我們必須
相互喜悅,共患難,同勞作,同歡樂,同悲哀,總是將我們的同伴視為一個共同社區的
成員」。「山上的城」是指照亮世界、成為世界之光的城,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對他的弟
子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建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在這裡,光是指給人光明和福
利的意思。清教徒們要建立的“山上的城”,就是要成為世界之光的城,也就是說,清
教徒要把新大陸建設成為世界的光,成為引導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光。溫思羅普認為真正
的自由是道德的自由,是一種造物主與人的聖約,是只能做“善良、公正、誠實”
事情的自由,是值得犧牲生命去爭取的自由。任何破壞這一原則的權威都不是真正的權
威,必須抵制之。他賦於自由以倫理的內涵。
1965年1月,溫思羅普的表達在約翰遜(LYNDON
B.JOHNSON)總統的就職演講中找到了回應:「為尋到一塊自由之地,背井離鄉、孤獨無
助的他們來到這兒。他們立約於此地,用正義構想,用自由來書寫,用統一來聯合,它
意味著有朝一日鼓舞起所有人類的希望,它至今仍約束著我們。只要我們遵守其條件,
我們應會繁盛。美國之聖約號召我們致力於指出人類自由之路。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標
。因此,盡管作為一個國家遠在我們的控制之外,但作為一個民族沒有哪位異鄉人不在
我們的期望之中。 」
1630年,一批清教徒將馬薩諸塞海灣公司及其特許狀從英國轉移到北美,建立了馬薩諸
塞殖民地,該公司的股東每年投票選舉總督等官員,建立了具有兩院制形式的地方議會
,英王和英國國會對該殖民地都無直接控制權。 1630年代馬薩諸塞灣區人口增加到9千人
。 1637年馬薩諸塞殖民地議會通過一項法令,規定任何人都必須經過地方長官驗明其正
教學身分方可入境。後來這種純粹的信仰要求慢慢地趨於緩和,但它已經給未來的美國定
下了基調。清教徒普遍地嚴格按照教規生活、一絲不茍,他們盡自己的努力去過一種在
他們認為聖潔的生活:勤奮、善良、誠實、勇敢、謙遜、遵循既有的法律等等,而且認
為這一切都做到了,才能成為造物主的選民,獲得造物主的悅納。這些基本的生活準則
成為早期美國人的性格特質。
1641年12月頒布《馬薩諸塞灣自由權法典》雲:「人道、文化、基督教義所昭示的每個
人在其地位及比例所應有的自由、權利及權益之自然享受,而不受責難,不受侵犯:這
一向是也將永遠是教會和各居民集團安寧和穩定的因素;而否認或剝奪這些權利則會導
致動亂,甚至同歸於盡。 ……今天我們宗教性地、全體一致地制定及宣任下列關於我們
教會及國家的宗教典禮、自由及權利,…」包括以下自由權利:人的生命權不得剝奪
,人人皆享公平的法律待遇,不許強制服役,財產受保護,子女公平繼承財產,不許虐
待妻子,不許虐待動物等。這部法典一開頭是對《大憲章》的解釋,接著是司法程序的
範圍,然後是闡述自由的男人、婦女、兒童、外國人的“自由權”,還包括“野蠻人”
的「自由權」。甚至關於死罪的法律也以「自由權」的形式出現,而教會組織則被說成
是「主耶穌基督予教會的自由權」。可見,沒有《聖經》,任何一部人權文件或權利法
案都是難以誕生的。
在塑造美國政治風格上,加爾文教派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1643年各殖民地的代表們
第一次聚集簽署了新英格蘭盟約。盟約說:「我們來到美國祇有同樣一個目標,就是要
拓展主耶穌基督的國度」。殖民時代的新英格蘭,牧師是公職人員,是由全鎮成員推選
出來的。雖然不同意見日益寬容,但正統的地方教會仍是社區生活的中心,每年的
選舉日都要搞一次佈道活動。 1648年,馬薩諸塞灣、普利茅斯、康涅狄克和紐黑文等清
教徒殖民地的教會召開了第一次宗教會議,通過了《劍橋宣言》,明確了教會自治的原
則,主張教會可以由信徒參加管理,牧師由信徒民主選舉或聘請;教務和財務由教徒選
出的長者或理事進行監督。
殖民地的議會廳在美國早期往往設立在教會。在教會裡,一般信徒被賦予治理教會的
權責。長老會的長老們經過教會全體投票而產生,他們實際管理教會。這一點和經由選
舉而產生的代議士管理國家是一樣的。正因為長老會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
色,十九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班克羅夫特(GeorgeBancroft)稱加爾文是「美
國之父」。一位德國歷史學家在考察了美國的憲政民主後指出:加爾文是美國建國的精
神之父。
建立賓州的清教徒維廉.賓爵士(他自英王查理二世手中得到賓州的土地權),
作過如下論述:「全能神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
神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於此,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
所有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神有神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
利。 」
1682年,賓州的《施政大綱》提出,造物主賦予了人技能和權利,以及公正使
用這些技能和權利的優秀性格,使他們能很好地實現自治。
開明的宗教領袖從宗教契約觀出發,認為教會是教徒在自願基礎上通過互立契約而建立
的宗教團體,聖經是一切律法的依據。教職人員受聖經的製約。所有這些,都限制教長
的權力,維護教徒的權利與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契約觀進一步發展成為政治契約觀。
清教徒在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政治契約理論,認為在國家產生
之前,造物主與人民、國王與人民之間都已訂立契約,人民為了共同的利益與自身的安
全,才同意將權力交給國王。因此,國王的權力必須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礎上。清教徒
也認為,契約是國家存在的基礎;世俗權力的膨脹是導致專制的原因,因此要限制這一
權力。政治體制應是「在大多數人同意下,依照自願原則建立的政府」。
2.美國人對造物主的信仰
美國之所以沒有獨裁者,是因為美國領導人都有宗教信仰!美國建國二百年來共有43個
總統,全都是造物主的信徒。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就職典禮上,親吻《聖經》,手按《聖經》宣誓,並在正式誓
詞外另說了一句:「我宣誓,我祈求造物主的保佑」。以後歷屆總統就職典禮時都將手
放在華盛頓放過《聖經》上宣誓就職,就職宣誓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願造物主幫助我
! 」並在就職演說中祈求造物主的保佑。總統宣誓就職典禮上,臺上都有牧師。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是第一位遷入白宮居住的總統,他曾經志願做全職的基
督教牧師,為此進了哈佛大學專修神學。在總統府遷入白宮後,亞當斯下令在正式的餐
廳刻上禱詞:「我祈求造物主,將最好的祝福賜給這座房子和以後居住在這裡的每個人
,但願唯有誠實睿智的人永遠在這屋簷下治理! 」這個禱告詞至今刻在白宮的餐廳上。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1801~1809)說:「造物主賦予我們生命,也賦予我們自由。
這些自由是神的恩賜。當我們背離這根植於人們心目中的基礎理念時,我們豈能認為
一個國家的自由可以無憂了呢?自由不能侵犯,否則會觸怒造物主。事實上,當我想到
當神的公義時,我為我的國家感到憂慮。神的公義不可能永遠沉默」。在他那本讀爛了的
聖經首頁所寫的話是:「我是真基督徒,換言之,
我是一個謹守耶穌教訓的門徒。我深信整個國家將與受造者聯為一體,最好與耶穌的
純粹教訓合而為一」。「我沒見過比基督教更好的道德」。傑佛遜堅信美國的象徵就是
白天有雲彩指引、夜晚有火炬導路的茫茫荒原上的以色列子民。因而,他在1785年曾建
議在美國國徽上繪製古以色列人的形象,以顯示美國人是造物主的選民。他深信美國是
受壓迫的人們的避難所。因此,他提出了一項開明的規化法律,對外國移民實行「規化
”,使他們成為美國人。
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說:「我們的憲法是為有信仰的人寫的」。他在1821年獨立紀念日
演講:「美國是矗立在山上的烽火。今後也將是永久的、唯一的、光芒四射的、矗立
著的烽火,山下的居民必定仰望此烽火,祈望慈愛的救贖之光。 」
林肯說:「邦和人的責任是要依靠神的大能…,並且認識聖經所宣告與歷史所證明的
崇高真理:那就是認識耶和華是神的,那邦國是有福的。 」林肯稱聖經「是神賜給人類
最好的禮物。救主給予這個世界所有的美事盡在於斯,沒有它,人類將渾然不知是非對
錯」。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
曾經發動了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菲律賓,將美國的國土延伸到了中國門口。
麥金利是衛理公會教友,他說「我相信基督的神性,並認為基督教是世界文明最強大的
因素。 「麥金利也是位被刺殺的總統,在遇刺中彈後,要求善待刺客,臨終前說:「這
是造物主的旨意。願他的旨意成就」。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綽號「強人基督徒」(muscular
Christian)。因他更傾向「因行稱義」的教義,竭力推崇靠行為得勝。他說:「我相
信《雅各書》,基督徒不能只單單聽道,而且要行道」。羅斯福堅持去歸正教會(R
eformed
Church)做禮拜。在羅斯福時代,美國鋪設了貫通大西洋底的海底電纜,並著手建設蘇伊
士運河。羅斯福也是美國總統中的少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是長老會信徒,他多次表示,美國是基督教國家,造物主庇佑的美國負有全
球性使命。這種使命感使他在政期間提出著名的「威爾遜十四條」。在他的倡議下,成
立了國際聯盟,即聯合國的前身。
1945年,被認為最強調世俗的羅斯福總統在第四次就職演說中也把造物主擺在美國事業
的首位,他指出:「全能造物主…賦予我們的國家一種信仰,在一個苦難深重的世界
裡,這種信仰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希望。 」
哈里.杜魯門是個浸禮會的信徒。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2年簽署了設立全國祈禱日的國會
聯合決議案。他說:「我們相信,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相信,人
人是生而平等的,因為人人都是造物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杜魯門在口袋裡
隨身帶著自己的祈禱文,它的開頭是:「全能永恆的創造者,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幫助我
為人正義,幫我思考正義的事,幫我採取正義的行動,就因為是正義的。讓我在諸事中
真誠、誠實和正直。 」
艾森豪威爾在就職演說的起頭,先在所有聽眾面前作了一個禱告說:「在開始表達我認
在為與此刻相宜的想法之前,請容許我榮幸地念一段個人的禱詞。全能的主啊,當我們站
在這裡面時,我和那些今後將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同事一起祈求,願您給我們以幫助,使我
們盡善盡美地奉獻我們的一切,為在場的諸位以及四面八方的同胞服務。我們祈求您賜
予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以使我們的言行受到指導和受到這塊土地上的法律的製約。我
們也特別祈求您賦予我們公正和善良,使我們關懷所有的人,而不論其地位、種族和職
業。在憲法概念的職業下,願所有不同政治信念的人能精誠合作,並以此作為共同的目
標,這樣,我們就能為我們摯愛的國家和您的榮耀而工作,阿門!」在艾森豪威爾時代,
國會批准在國旗效忠誓言中加上「造物主庇護下的的一個國家」的短語,並在硬幣上加
上「我們信賴造物主」的字樣。
艾森豪威爾也率先參加在首都華盛頓五月酒店舉行的全國早餐祈禱會,成為美國總統的
一個慣例。從艾森豪威爾開始,美國的總統行政體制在被人稱為「帝王總統制」同時,
又開始被稱為「祭司總統制」。就是說,總統往往成為國民信仰的代表,而這個信仰就是
基督教。
1961年1月,約翰.甘迺迪在總統就職演說中說,「我們的先輩為此奮鬥的那些革命信念
,在世界各地仍然被爭論;這個信念是,人的權利不是來自國家的慷慨,而是來自神的
恩賜」;「我們將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承受任何負擔,排除各種艱難,支持所有朋友,
反抗一切敵人,以確保自由的存在與勝利」;「讓我們團結一致,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聽從以賽亞的號令,『解開沉重的鎖鏈,讓被欺壓的人得到自由』! 」甘迺迪在就職演
說中提出了三個判斷:第一,創造者和國家賦予他的使命;第二,人權是造物主賦予的
而非國家所給予的;第三,所有人的職責、特別是美國人的職責,是在完成造物主所賦
予的使命。
美國的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是因作者在1812美英戰爭之初,看到國旗在英軍的進攻下
,依然高高飄揚而心潮澎湃,觸景生情,一氣呵成的。 1931年美國國會定其為國歌:
哦,你可看見,透過一線曙光,
我們在暮色將盡還自豪為之歡呼的旗幟,
是它的闊條明星經過艱險的戰鬥,
依然迎風飄揚在我軍碉堡上。
炸彈在空中轟鳴,火箭閃著紅光,
一整夜都成為我們國旗依然存在的見證,
哦,那星條旗是否還飄揚在
自由的國土,勇士的家鄉!
………
哦,當自由的人站在可愛的家鄉,
面對戰爭的創傷,
願星條旗也像這樣長久飄揚,
願造物主拯救這片土地,
給予和平和勝利。
贊美那創造和保存我們國家的…
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
我們一定能戰勝。
我們座右銘是:「信奉造物主」!
星條旗在勝利飄揚,
飄揚在自由的國土,勇士的家鄉!
一個國家的座右銘即國訓,反應一個國家的特徵和精神。 1861年的美國財政部長薩蒙.蔡
斯在寫給製幣局局長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沒有來自造物主的力量和保守,任何國家都
不可能強大和安全。我們應該在美國的硬幣上表明我們的人民是信仰造物主的。 」1864
年,美國國會同意把「我們信仰造物主」(In
God We
Trust)作為國訓印在面值兩美分的硬幣上,林肯在被刺之前簽發了一個法案。 1955年,
國會批準把這一國訓印在所有的美元硬幣和紙幣上。美國人以造物主之名起誓,證明美
鈔的信用。 1956年7月20日美國國會在《聯合決議》法案中,以「我們相信造物主」作為
美國全國性的座右銘,美國政府辦公大樓上都刻著這句話。
美國的效忠誓詞是:「我宣誓效忠國旗和它所代表的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在造物主
庇佑之下統一而不可分割,人人享有自由和正義的權利」。效忠誓詞最早由一位牧師於
1892年提出,1954年美國國會批準對效忠誓詞進行修改,加入了“在造物主庇佑之下”
的詞句,以示自己是一個有神論國家。 2004年6月14日,在美國「國旗日」當天,美國最
高法院裁定保留國旗效忠誓詞中的「在造物主之下」(Under
God)這句話。
3.美國宗教的巨大活力
美國政治學者肯尼斯.沃爾德說:「對美國的宗教實證性歸納看來,從19世紀初一直到現
在,美國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最具宗教性的國家之一」。美國基督教在結婚、離婚、人工
墮胎、兒童勞動、社會保險、教育、法庭、監獄、廣播和電視等方面,直接享有一定的
管轄權。美國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幾件事——
出生、成年、結婚、死亡,都由宗教提供習俗和禮儀。
在許多公、私機構,如醫院、監獄、警察局、消防隊、夏令營、機場,以及愛國者和退
在伍軍人協會中,都僱有專職或兼職的牧師提供宗教服務。他們為學生和教職工、醫生和
病人(特別是那些臨終的人)、警察及消防隊員、夏令營營員及工作人員,以及旅遊者
提供宗教服務。有的牧師在禮拜堂(校園中的大教堂、醫院和機場的真信默禱室、建在
兵營的常青樹叢中的小教堂)中舉行宗教儀式,其他牧師則是在校園、走廊或操場
提供宗教服務。
如今的美國,基督教組織還發展到監獄和銀行,大企業僱用企業牧師。美國人工作繁忙
,沒時間上教堂,於是「工場教會」應運而生,禱告重新成為時尚。在公司,老闆是牧
師,同事則聚在一起禱告;到銀行貸款,客戶會跟銀行職員一起祈禱。教會還滲入政府
機構,例如聯邦疾病管制中心也組織了“工場教會”,還把“沒得到拯救”的僱員作為
發展對象。
美國人花在宗教上的時間和金錢遠比花在體育方面的多。例如,1990年美國人觀看職業
或大學橄欖球、棒球、籃球、冰球、拳擊、賽跑(賽馬、賽狗、汽車賽)、網球、足球
以及摔角等項目的比賽為3.88億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動的人次則為52億,13倍於觀看體
育比賽的總人次。 1992年,美國人貢獻給宗教事業的資金總額為567億美元,14倍於花費
在棒球、橄欖球和籃球這三大聯賽上的40億美元。
1982年10月4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將1983年定為全國「聖經年」。決議說:「鑒於《
聖經》-造物主的話語對美國成為一個獨特、蒙福的國家有著不可取代的貢獻,鑒於
源自《聖經》的深厚宗教信仰曾經啟發了我們國家早期的定居者;鑒於《聖經》的教導
激勵出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之公民政府的思想;鑒於我們許多偉大元首——
包括華盛頓總統、傑佛遜總統、林肯總統、威爾遜總統都極大地贊美《聖經》對美國的
非凡影響,如傑佛遜總統曾說:『《聖經》乃是我們建立共和政府的基礎。 ’鑒於我國
歷史清楚顯明,個人、家庭、社會自願運用《聖經》教導所帶來的價值觀;鑒於通過
《聖經》能更新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和對祂的信心,增加我們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的力量;所以現在眾參兩院通過決議,授權並要求總統將1983年定為全國‘聖經年’,
一次肯定《聖經》曾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我們的國民需要學習、運用聖經的教導」。美
國新聞週刊(Newsweek)為此做了《聖經》和美國建國為主題的封面報導。報道說:「數
個世紀以來,《聖經》深深影響美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生活。現在歷史學家正發現
,比起憲法,也許聖經才是我們的建國文獻:一個特殊、神聖、為神所呼召來建立人類
模範的民族、世界燈塔的美國,《聖經》乃是此強力迷思的來源」。
《聖經》始終是美國最暢銷的書,每年銷量約900萬冊。每家每戶大多備有一本《聖經》
。世界上印行最多、銷售最廣的書是《聖經》,1988年銷售五億八千五百多萬本。世
界上譯本最多、注釋最宏廣的書仍是《聖經》。到1998年底止,全球共有2,212種語言的
《聖經》譯本。 《聖經》全書60卷,花了1500年寫成,30多位作者,《聖經》是全球影
響力最大、感動人最深的一本書,至今沒有任何其它的書籍可與之比擬。 《聖經》是基
督教的中心,更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一個基督徒每天應從中吸取生命的能源;不是基
督徒,也應該認識這本震撼古今中外的奇書,了解它是如何影響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
。
大約有11%的美國中、小學生就讀於私立學校,在這近500萬就讀私立學校的中小學生
中,85%的人上教會學校,其中,50%多的人在天主教教會學校就讀。在教會學校就讀的
學生人數之多令人驚訝,因為把孩子送進這類學校,家長必須付兩份的錢:一份是繳納
與其它家庭一樣的稅款以支持公立學校;另一份則是繳納學費,這筆費用不斷增加。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以及猶太教走讀學校的註冊人數一直呈上升勢頭。每當週日來
臨,虔誠的基督徒總要帶著子女到教會做禮拜,孩子們要去教會開辦的主日學校。主日
學校有系統地講授宗教知識與宗教道德。從學齡前到高中,主日學校根據孩子的年齡,分
成不同的班級。哪裡有教會,哪裡就有主日學校,主日學校是教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美國兒童與青少年道德觀的形成影響最大的,除了家庭之外,就是主日學了。
美國人口不到全球5%,但美國的產值卻佔全球的43%,科技產品佔40%,研究發展的成
果實佔50%,美國諾貝爾獎的人數佔全球獲得該獎人數的70%以上,截至2003年美國共有27
3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主要的金融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
資金來自美國。軍事佔世界的近一半。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得主中有1/3的美國人…
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教育和文化最發達的、科技和經濟最發達並有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的
國家,美國已成為一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有大量富人捐款辦公益事業的國家,美國
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包容性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美國已成
為當今世界上最開放的流動性最大的國家,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民主與法治程度最高的國
家。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和多數美國人信宗教有關。所以說,是宗教意識決定了整
個制度、人與人的關系和經濟的表現,不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唯物主義的生產力決
定的。
美國文化是一種基督教文化,從總統到公民,絕大多數美國人心中不能沒有造物主,手
中不能沒有《聖經》。自殖民時代以來,美國宗教就起到了凝聚民族心理、統一民族道
德準則的作用。與其說美國宗教是在不斷的世俗化,不如說美國政治是不斷地神聖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