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中,時間感知或計時感受是對時間的主觀體驗或感覺,它是透過某人自己對事件的不確定和展開的持續時間的感知來測量的。[ 1 ] [ 2 ] [ 3 ]兩個連續事件之間的知覺時間間隔稱為知覺持續時間。雖然直接體驗或理解他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可能的,但感知可以透過許多科學實驗來客觀地研究和推論。一些時間錯覺有助於揭示時間感知的潛在神經機制。
古希臘人認識到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時間( chronos)和主觀時間(kairos )之間的差異。
卡爾·恩斯特·馮·貝爾(Karl Ernst von Baer)在時間感知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強調了物種特異性的差異。[ 4 ]
理論
時間感知通常分為三個不同的範圍,因為不同的持續時間範圍是在大腦的不同區域處理的:[ 5 ]
- 亞秒計時或毫秒計時
- 間隔計時或秒到分鐘計時
- 晝夜節律
大腦中的時間感知機制有許多理論和計算模型。 William J. Friedman (1993) 比較了兩種時間感理論:[ 6 ] [ 7 ] [ 8 ]
- 時間記憶的強度模型。這就提出了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存在的記憶痕跡,人們可以根據痕跡的強度來判斷記憶的年齡(從而判斷所記住的事件發生在多久前)。這與以下事實相衝突:最近發生的事件的記憶可能比更遙遠的記憶消退得更快。
- 推理模型建議根據事件與日期或時間已知的其他事件之間的關係的資訊來推斷事件的時間。
另一種假設涉及大腦在特定時間間隔內的潛意識統計“脈衝”,形成生物秒錶。該理論提出,大腦可以根據所追蹤的任務類型獨立運行多個生物秒錶。脈衝的來源和性質尚不清楚。[ 9 ]它們仍然是一個隱喻,其與大腦解剖學或生理學的對應關係尚不清楚。[ 10 ]
哲學觀點
似是而非的現在是一種意識狀態被體驗為處於當下的持續時間。[ 11 ]這個名詞最初由哲學家 ER Clay (E. Robert Kelly) 於 1882 年提出,[ 12 ] [ 13 ]並由William James進一步發展。[ 13 ]詹姆斯將似是而非的現在定義為「所有設想的時間的原型......我們立即且不斷地感知的短暫持續時間」。CD·布羅德在《科學思想》(1930)中進一步闡述了似是而非的現在的概念,並認為似是而非的現在可以被認為是感覺資料的時間等價物。[ 13 ]這個概念的一個版本被埃德蒙·胡塞爾(Edmund Husserl)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並由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根據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著作進一步討論。[ 14 ]
儘管時間感知與特定的感覺系統無關,但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認為,人類確實有一個系統或幾個互補的系統來控制時間感知。[ 15 ]時間感知是由涉及大腦皮質、小腦和基底核的高度分佈式系統處理的。[ 16 ]視交叉上核是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負責晝夜節律(或每日節律),而其他細胞簇似乎能夠進行更短的(超晝夜節律)計時。有一些證據表明,非常短(毫秒)的持續時間是由大腦早期感覺部分的專用神經元處理的。[ 17 ] [ 18 ]
沃倫·梅克設計了一個測量時間流逝的生理模型。他發現時間的表示是由上皮層細胞的振盪活動所產生的。這些細胞活動的頻率由前腦底部背側紋狀體的細胞檢測。他的模型將顯式計時和隱式計時分開。明確的計時用於估計刺激的持續時間。隱式計時用於衡量一個人與預計在不久的將來發生的即將發生的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這兩種時間估計不涉及相同的神經解剖區域。例如,為了完成一項運動任務,經常會發生隱式計時,涉及小腦、左頂葉皮質和左前運動皮質。明確的計時通常涉及輔助運動區和右前額葉皮質。[ 10 ]
在某人的視野內,兩個視覺刺激可以被成功地視為同時發生最多五毫秒。[ 19 ] [ 20 ] [ 21 ]
在熱門文章《大腦時間》中,大衛·伊格曼解釋說,不同類型的感官訊息(聽覺、觸覺、視覺等)由不同的神經架構以不同的速度處理。如果大腦要創建外部世界的時間統一表示,則必須學習如何克服這些速度差異:
實驗表明,儘管老鼠的皮層被完全切除,但它們仍能成功地估計出大約 40 秒的時間間隔。[ 23 ]這顯示時間估計可能是一個低階過程。[ 24 ]
生態觀點
在近代歷史中,生態學家和心理學家一直對非人類動物是否以及如何感知時間,以及感知時間的能力能夠滿足哪些功能目的感興趣。研究表明,許多動物物種,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都具有認知能力,使它們能夠以與人類類似的方式估計和比較時間間隔和持續時間。[ 25 ]
有經驗證據表明,代謝率會影響動物感知時間的能力。[ 26 ]一般來說,在類群內部和類群之間,代謝率較快的較小體型的動物(例如蒼蠅)比代謝率較慢的較大體型的動物經歷的時間更慢。 [ 27 ] [ 28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為什麼小型動物通常更擅長在小範圍內感知時間,以及為什麼它們比大型動物更敏捷的原因。[ 29 ]
脊椎動物的時間感知
魚類中的例子
在一項實驗室實驗中,金魚習慣於接受光刺激,然後立即接受令人厭惡的電擊,兩次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恆定。測試對像在電擊期間表現出一般活動的增加。這種反應在進一步的試驗中持續存在,在這些試驗中,光刺激被保留,但電擊被移除。[ 30 ]這顯示金魚能夠感知時間間隔,並在預期令人痛苦的刺激發生時啟動迴避反應。
在兩項獨立的研究中,金色閃光者和矮人伊南加人展示了將食物來源的可用性與特定地點和一天中的時間聯繫起來的能力,稱為時間和地點學習。[ 31 ] [ 32 ]相較之下,當基於捕食風險進行時地學習測試時,伊南加斯無法將時空模式與捕食者的存在或不存在聯繫起來。
2022 年 6 月,研究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報道稱,蠑螈在眼睛感知不同刺激時表現出了對時間箭頭的反直覺反應。 [ 33 ]
鳥類的例子
當面臨定期獲取食物(進食之間有固定的延遲)或隨機時間間隔(進食之間有可變的延遲)之間的選擇時,椋鳥可以區分這兩種類型的時間間隔,並且始終更喜歡以可變的時間間隔獲取食物。無論兩個選項的食物總量相同還是可變選項中的食物總量都不可預測,這都是正確的。這顯示椋鳥有冒險行為的傾向。[ 34 ]
鴿子能夠區分一天中的不同時間並表現出時間和地點學習能力。[ 35 ]經過訓練,實驗室受試者成功地能夠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早上或下午)啄特定的鍵來換取食物,即使他們的睡眠/覺醒週期被人為改變。這表明,為了區分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鴿子可以使用獨立於外部提示的內部計時器(或晝夜節律計時器) 。[ 36 ]然而,最近一項關於鴿子時間地點學習的研究表明,對於類似的任務,測試對象將在可能的情況下切換到非晝夜節律計時機制,以節省能源。[ 37 ]實驗測試表明,鴿子也能夠區分不同持續時間(以秒為單位)的提示,但它們在計時聽覺提示時不如計時視覺提示準確。[ 38 ]
哺乳動物的例子
一項針對私人養狗的研究表明,狗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的持續時間。當狗狗長時間獨處時,無論主人的行為如何,它們對主人回來的反應都會越來越強烈。[ 39 ]
經過食物強化訓練後,雌性野豬能夠透過在每個間隔結束時索取食物來正確估計天的時間間隔,但用相同的訓練方法卻無法準確估計分鐘的時間間隔。[ 40 ]
當接受正增強訓練時,老鼠可以學會對一定持續時間的信號做出反應,但不能對較短或較長持續時間的信號做出反應,這表明它們可以區分不同持續時間的信號。[ 41 ]老鼠已經表現出時間-地點學習能力,並且還可以學會透過遵循事件的順序來推斷特定任務的正確時間,這表明它們可能能夠使用順序時間機制。[ 42 ]像鴿子一樣,老鼠被認為有能力使用晝夜節律計時機制來區分一天中的時間。[ 43 ]
無脊椎動物的時間感知
當帶著花蜜返回蜂巢時,採集蜜蜂需要知道蜂群中目前花蜜採集率與花蜜加工率的比率。為此,他們估算了找到儲存食物的蜜蜂所需的時間,該蜜蜂將卸下飼料並儲存起來。尋找蜜蜂所需的時間越長,儲糧蜂就越忙碌,因此蜂群的花蜜採集率就越高。[ 44 ]採摘蜂也透過比較卸載草料所需的時間長度來評估花蜜的品質:卸載時間越長,表示花蜜的品質越高。它們將自己的卸載時間與蜂巢中其他覓食者的卸載時間進行比較,並相應地調整其招募行為。例如,如果蜜蜂認為自己的產量較差,就會減少搖擺舞的持續時間。 [ 45 ]科學家已經證明,麻醉會擾亂生理時鐘並損害蜜蜂的時間感知,正如在人類身上觀察到的那樣。[ 46 ]實驗表明,如果在白天誘導,長達六小時的全身麻醉會顯著延遲蜜蜂覓食行為的開始,但如果在夜間誘導則不會。[ 47 ]
經過一定時間間隔後(通常是啟動訊號後幾秒鐘),大黃蜂可以成功地被訓練來對刺激做出反應。研究表明,他們還可以學習同時計時多個間隔持續時間。[ 48 ]
在一項研究中,來自三種蟻屬螞蟻的蟻群接受了訓練,將餵食時間與不同時間聯繫起來。訓練持續了幾天,每天的餵食時間都比前一天延後20分鐘。在所有三個物種中,在訓練結束時,大多數個體都在正確的預期時間出現在進食點,這表明螞蟻能夠估計運行時間,記住預期進食時間並採取預期行動。[ 49 ]
時間錯覺的類型
時間錯覺是時間感知的扭曲。例如:
- 估計時間間隔,例如「您上次看初級保健醫生是什麼時候?」;
- 估計持續時間,例如「您在醫生辦公室等了多長時間?」;和
- 判斷事件的同時性(參見下面的例子)。
- 時間錯覺的主要類型
- 伸縮效應:人們傾向於回憶最近發生的事件比實際發生的時間更早(向後伸縮),而遙遠的事件則傾向於比實際發生的時間更近(向前伸縮)。 [ 50 ]
- 維羅特定律:較短的間隔往往會被高估,而較長的間隔往往會被低估
- 與較多變化相關的時間間隔可能被認為比與較少變化相關的時間間隔更長
- 更大的動機可能會縮短給定任務的感知時間長度
- 當分解或中斷時,給定任務的感知時間長度可能會延長
- 聽覺刺激可能比視覺刺激持續更長[ 51 ] [ 52 ] [ 53 ] [ 54 ]
- 刺激強度越大(例如聽覺響度或音調),持續時間可能會顯得更長
- 同時性判斷可以透過重複暴露於非同時刺激來操縱
卡帕效應
卡帕效應或感知時間膨脹[ 55 ]是一種可透過實驗驗證的時間錯覺形式。[ 56 ]由於每個連續刺激之間的空間/聽覺/觸覺分離,連續刺激序列之間的持續時間被認為比其實際經過的時間相對更長或更短。當考慮由兩部分組成且各部分花費相同時間的旅程時,可以顯示卡帕效應。在心裡比較這兩個子旅程時,即使花費的時間相同,但 距離較長的部分可能會比距離較短的部分花費更長的時間。
眼球運動和時間靜止
在快速的眼球掃視運動中,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會發生扭曲。[ 57 ] 時間靜止是一種時間錯覺,其中向大腦引入新事件或任務需求後的第一印像似乎在時間上延長了。[ 58 ]例如,當緊接著著眼跳(例如快速眼球運動)注視目標刺激時,會暫時發生時間停滯。這引起了對目標刺激(即跳後刺激)被感知的持續時間的高估。這種效應可以將表觀持續時間延長多達 500 毫秒,並且與視覺系統在感知之前對事件進行建模的想法是一致的。[ 59 ]這種錯覺最著名的版本被稱為停止時鐘錯覺,其中受試者在將注意力集中(即掃視)到時鐘之後對模擬時鐘的二手運動的第一印象,是對秒針移動速度比正常情況慢的感覺(在最初查看後,時鐘的秒針可能看起來暫時凍結在原地)。[ 60 ] [ 61 ] [ 62 ] [ 63 ]
時間停滯的發生超越了視覺領域,延伸到了聽覺和觸覺領域。[ 64 ]在聽覺領域,觀察聽覺刺激時會發生時間停滯與持續時間高估。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打電話時經常發生的情況。如果研究對像在聽電話撥號音時將電話從一隻耳朵移到另一隻耳朵,鈴聲之間的時間就會顯得更長。[ 65 ]在觸覺領域,當研究對象伸手抓住物體時,時間停滯一直存在。抓住新物體後,受試者會高估他們的手與該物體接觸的時間。[ 61 ]
閃光滯後效應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告知盯著電腦螢幕上的「x」符號,其中一個移動的藍色甜甜圈狀環反覆圍繞固定的「x」點。[ 66 ] [ 67 ] [ 68 ]有時,戒指會瞬間顯示白色閃光,與戒指內部物理重疊。然而,當被問及感知到什麼時,參與者回答說,他們看到白色閃光落後於移動環的中心。換句話說,儘管事實上兩個視網膜影像實際上在空間上對齊,但通常會觀察到閃爍的物體尾隨著空間中連續移動的物體——這種現像被稱為閃光滯後效應。
第一個提出的解釋稱為「運動外推」假說,即視覺系統在考慮神經延遲(即視網膜影像與觀察者對閃爍的感知之間的滯後時間)時推斷移動物體的位置,但不推斷閃爍物體的位置。[ 69 ]
奇怪效應
人類通常會高估一系列相同事件中初始事件和最終事件的感知持續時間。[ 70 ] 這種奇怪的效應可能具有進化適應的「警報」功能,並且與在威脅情況下時間變慢的報告一致。對於在視網膜上尺寸擴大的圖像,即「若隱若現」或接近觀察者的圖像,該效果似乎最強, [ 71 ] [ 72 ] [ 73 ],並且對於正在收縮或接近的奇怪圖像,該效果可以被消除。[ 72 ]隨著一系列擴展刺激中出現靜態的奇怪現象, 效果也會減弱[ 71 ]或逆轉[ 73 ] 。
最初的研究表明,這種奇怪引起的「主觀時間膨脹」將奇怪刺激的感知持續時間延長了 30-50% [ 71 ],但隨後的研究報告了大約 10% 的適度擴展[ 73 ] [ 74 ] [ 75 ] [ 76 ]或更少。[ 77 ]效果的方向,無論觀看者感知到持續時間的增加或減少,似乎也取決於所使用的刺激。[ 77 ]
時間順序判斷的逆轉
大量實驗結果表明,在特殊情況下,對先於效果的行動的時間順序判斷可以逆轉。實驗表明,可以透過重複暴露於非同時刺激來操縱感覺同時性判斷。在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進行的一項實驗中,透過讓受試者暴露於延遲的運動後果,誘發了受試者的時間順序判斷逆轉。在實驗中,受試者玩了各種形式的電玩遊戲。受試者不知道的是,實驗者在滑鼠移動和隨後的感覺回饋之間引入了固定的延遲。例如,受試者可能要在移動滑鼠 150 毫秒後才能在螢幕上看到移動記錄。玩遊戲的參與者很快就適應了延遲,並感覺到滑鼠移動和感官回饋之間的延遲減少了。在實驗者取消延遲後不久,受試者通常感覺到螢幕上的效果就在他們發出命令之前發生了。這項工作解決了預期影響的感知時間如何被調節,以及這種預測可以快速修改的程度。[ 78 ]
在 Haggard 及其同事 2002 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參與者按下一個按鈕,在 100 毫秒的輕微延遲後,在遠處觸發閃光。[ 79 ]透過反覆參與此行為,參與者已經適應了延遲(即,他們在按下按鈕和看到閃光之間的感知時間間隔逐漸縮短)。按下按鈕後,實驗人員立即顯示出閃光。作為回應,受試者通常認為閃光(效果)是在按下按鈕(原因)之前發生的。此外,當實驗者稍微減少延遲,並縮短按鈕和閃光之間的空間距離時,參與者往往會再次聲稱在原因之前經歷了結果。
一些實驗也表明,如果雙手越過中線,快速連續傳遞的一對觸覺刺激(每隻手各一個)的時間順序判斷會受到明顯損害(即誤報)。然而,先天失明的受試者在交叉雙臂後沒有表現出時間順序判斷逆轉的痕跡。這些結果表明,先天性盲人接收到的觸覺訊號是及時排序的,而不涉及視覺空間表徵。與先天性失明受試者不同,晚發性失明受試者在交叉雙臂時,其時間順序判斷受到損害的程度與非失明受試者相似。這些結果表明,觸覺訊號和視覺空間表徵之間的關聯一旦在嬰兒期完成,就會維持。一些研究也發現,當手臂交叉在背後時,受試者的觸覺時間順序判斷缺陷比交叉在前面時少。[ 80 ] [ 81 ] [ 82 ]
生理關聯
精神過速
精神過速是一種改變時間感知的神經系統疾病,通常由體力消耗、藥物或創傷事件引起。對於受精神過速影響的人來說,個人感知的時間要麼延長,使事件看起來變慢,[ 83 ]要麼縮短,物體看起來在快速模糊地移動。[ 84 ] [ 85 ]
情緒狀態的影響
敬畏
研究表明,敬畏感能夠擴大人們對時間可用性的看法。敬畏可以被描述為一種巨大的感知廣度的體驗,同時伴隨著注意力的增加。因此,可以想像,在經歷敬畏時,人的時間感知會減慢。[ 86 ]當人們在享受時刻和延遲滿足之間做出選擇時,對時間的感知可能會有所不同。[ 87 ]
害怕
研究表明,在發生危險事件(例如車禍、搶劫,或當一個人察覺到潛在的掠食者或伴侶時),或當一個人跳傘或蹦極時,人的時間似乎會變慢,這可能與奇怪效應有關。 [ 88 ]據報道,時間感知的減慢可能在進化上是有利的,因為它可能增強了一個人在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的時刻快速做出決策的能力。 [ 89 ]然而,儘管觀察者普遍報告說,在這些事件中時間似乎以慢動作移動,但尚不清楚這是否是事件期間時間分辨率增加的函數,或者是由情感記憶所產生的幻覺。著事件。[ 90 ]
據報導,觀察者對迫近的物體的感知存在強烈的時間膨脹效應,但對那些後退的物體的感知卻沒有,這表明擴張的圓盤(模仿接近的物體)引發了自我參照過程,從而發出信號的存在可能的危險。[ 91 ] 焦慮的人或處於極度恐懼中的人,由於腎上腺素水平較高,對相同的威脅刺激做出反應時會經歷更大的「時間擴張」 ,這會增加大腦活動(腎上腺素激增) 。[ 92 ]在這種情況下,時間膨脹的幻覺可以幫助有效的逃脫。[ 93 ] [ 94 ]當面臨威脅時,三歲兒童被發現表現出類似的高估流逝時間的傾向。[ 10 ] [ 95 ]
研究表明,這種影響僅在回顧性評估時出現,而不是與事件同時發生。[ 96 ]透過測量人們對閃爍刺激的敏感度,在一個可怕的經驗(自由落體)中測試感知能力。結果表明,當恐怖事件發生時,受試者的時間分辨率並沒有提高。僅在回想起來時,事件似乎花了更長的時間,可能是因為在可怕的情況下記憶更加緊密。[ 96 ]
其他研究者[ 97 ] [ 98 ]認為,額外的變數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意識狀態,在事件期間確實會發生時間感知的改變。研究確實表明,視覺感覺處理[ 99 ]在涉及行動準備的場景中有所增加。與沒有移動的對照組相比,參與者在準備移動時表現出更高的快速呈現符號的檢測率。
觀看已知會引起恐懼的電影片段的人們往往會高估隨後呈現的視覺刺激的消逝時間,而觀看情緒中性的片段(天氣預報和股市更新)或已知會引起悲傷感覺的人們則沒有表現出任何差異。有人認為,恐懼會促使杏仁核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增加假設的「內在時鐘」的速度。這可能是威脅情境觸發的防禦機制演化的結果。[ 100 ]經歷突然或令人驚訝的事件的個人,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例如,目擊犯罪,或相信自己看到鬼魂),可能會高估事件的持續時間。[ 87 ]
隨著年齡的變化
心理學家發現,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對時間流逝的主觀感知往往會加快。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通常會導致人們越來越低估給定的時間間隔。這一事實很可能歸因於老化大腦中各種與年齡相關的變化,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巴胺能水平降低;然而,細節仍在爭論中。[ 101 ] [ 102 ] [ 103 ]
當年幼的孩子能夠主觀地感知和反思一系列事件的展開時,他們將首先體驗到時間的流逝。孩子的時間意識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此時孩子的注意力和短期記憶能力就形成了——這個發展過程被認為依賴於前額葉皮質和海馬體的緩慢成熟。[ 10 ] [ 104 ]
常見的解釋是,大多數外在和內在體驗對幼兒來說是新的,但對成年人來說卻是重複的。孩子必須高度投入(即投入大量的神經資源或大量的腦力),因為他們必須不斷地重新配置他們對世界的心理模型,以吸收它並正確管理行為。
然而,成年人可能很少需要擺脫心理習慣和外部慣例。當成年人經常經歷相同的刺激時,這種刺激可能看起來“看不見”,因為它們已經被大腦充分映射了。這種現象稱為神經適應。因此,在這些頻繁脫離當下時刻的時期,大腦會記錄較少的密集且豐富的記憶。[澄清] [ 105 ]因此,主觀感受往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流逝得越來越快。
與實時成正比
令S為主觀時間,R為實時時間,並將兩者定義為出生時為零。
一種模型提出,主觀時間相對於實際時間的流逝與實際時間成反比:[ 106 ]
解決後,。
一天大約是 11 歲孩子生命的 1/4,000,但大約是 55 歲孩子生命的 1/20,000。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隨機的、普通的一天對幼兒來說可能比成人看起來更長。因此,55 歲的人所經歷的一年的流逝速度大約是 11 歲孩子所經歷的一年的五倍。如果長期時間感知僅基於一個人年齡的比例,那麼生命中的以下四個時期在數量上似乎是相等的:5-10歲(1x)、10-20歲(2x)、20-20歲40 ( 4x),年齡40–80 (8x),因為結束年齡是開始年齡的兩倍。然而,這對於 0-10 歲的年齡不起作用,它對應於 10-無窮大的年齡。[ 106 ] [ 107 ]
與主觀時間成正比
Lemlich 假設主觀時間相對於實際時間的流逝與總主觀時間成反比,而非與總真實時間成反比:[ 106 ]
當用數學方法求解時,
它避免了從實際年齡 0 到 1 歲無限主觀時間流逝的問題,因為漸近線可以積分為不恰當的積分。當 R = 0 且 K > 0 時,使用初始條件 S = 0,
這意味著時間的流逝似乎與感知者真實年齡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不是成正比。在這個模型下,55 歲的人會主觀地體驗時間的流逝214比 11 歲的孩子快了 1 倍,而不是比以前快了 5 倍。這意味著生命中的以下時期在數量上似乎是相等的:0-1歲、1-4歲、4-9歲、9-16歲、16-25歲、25-36歲、36-49歲、49-64歲、64-81歲、81–100、100–121。[ 106 ] [ 108 ]
在一項研究中,當被問及 1/4 年齡的參與者的時間感知時,參與者一致提供了符合該模型的答案,但對於 1/2 年齡的參與者則不太一致。他們的回答顯示該模型比前一個模型更準確。[ 106 ]
這個模型的一個結果是,主觀生活剩餘的部分總是小於現實生活剩餘的部分,但它總是大於現實生活剩餘的一半。[ 106 ]這可以看出和:
藥物對時間知覺的影響
甲狀腺素、咖啡因和安非他明等興奮劑會導致人類和大鼠對時間間隔的高估,而巴比妥類和一氧化二氮等抑制劑和麻醉劑則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導致對時間間隔的低估。[ 109 ]大腦中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動量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110 ] [ 111 ] [ 112 ]一項對興奮劑依賴個體(SDI)的研究顯示出一些異常的時間處理特徵,包括有效持續時間辨別的較大時間差異,以及高估相對較長時間間隔的持續時間。 SDI 中時間處理和感知的改變可以解釋 SDI 在延遲滿足方面遇到的困難。[ 113 ]另一項研究研究了短期戒毒的甲基安非他命依賴者的劑量依賴性效應及其對時間感知的影響。結果表明,甲基安非他命依賴者的運動計時發生了改變,但知覺計時沒有改變,這種情況持續了至少三個月的戒斷期。只有在短期戒除冰毒濫用者處理較長時間間隔時,才觀察到對時間感知的劑量依賴性影響。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甲基安非他命依賴者的時間感知改變是任務特異性和劑量依賴性的。[ 114 ]
大麻對時間感知的影響的研究尚未得出結論,這主要是由於方法上的差異和研究的缺乏。儘管 70% 的時間估計研究報告了高估,但時間生產和時間複製研究的結果仍然沒有結論。[ 115 ] [ 116 ]研究一致表明,整個文獻中大多數大麻使用者都會自我報告時間感知變慢的經驗。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證實了大麻對人類和動物時間感知的影響。[ 117 ]使用 PET 掃描觀察到,小腦血流量 (CBF) 減少的參與者的時間感也有顯著改變。由於小腦與內部計時系統相關,因此 CBF 減少和時間感受損之間的關係很有趣。[ 118 ] [ 119 ]
體溫的影響
化學鐘假說暗示體溫與時間感知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120 ]
過去的研究表明,體溫升高往往會使人對時間的感知變長,他們認為持續時間比實際短,最終導致他們低估持續時間。雖然降低體溫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導致參與者體驗到一種濃縮的時間感知,導致他們高估持續時間——但後一種類型的觀察很少見。[ 121 ]研究建立了體溫對時間感知的參數效應,較高的溫度通常會產生較快的主觀時間,反之亦然。在覺醒水平和壓力事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122 ]
應用領域
由於主觀時間是可測量的,透過一段時間內的心跳或採取的行動等訊息,因此存在時間感知的分析應用。
社群網路
時間感知可以用來作為社交網路中的工具來定義系統內每個節點的主觀經驗。此方法可用於研究戲劇、電影和文學中的人物心理,並透過社交網路進行分析。每個角色的主觀時間可以透過像字數統計這樣簡單的方法來計算,並與故事的即時時間進行比較,以揭示他們的內心狀態。[ 123 ] [ 12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