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世界詮釋

 多世界解釋MWI )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解釋它斷言普遍波函數客觀真實的,並且不存在波函數塌縮[ 1 ]這意味著量子測量的所有可能結果都在不同的「世界」中物理實現。[ 2 ] MWI 中現實的整體演變是嚴格確定性的[ 1 ] : 9 局部的[ 3 ]多世界也被稱為相對狀態公式埃弗雷特解釋,以物理學家·埃弗里特( Hugh Everett )的名字命名,他於 1957 年首次提出。Bryce DeWitt推廣了該公式,並在 20 世紀 70 年代將其命名為多世界[ 6 [ 1 [ 7 [ 8 ]

在多世界的現代版本中,波函數塌縮的主觀表現是透過量子退相干機制來解釋的[ 2 ]自 1970 年代以來,解釋量子理論的退相干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和發展。[ 9 [ 10 [ 11 ]MWI與其他退相干解釋、哥本哈根解釋以及波姆力學隱變量理論一起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的主流解釋[ 12 [ 2 ]

多世界解釋意味著存在著許多平行的、不相互作用的世界。它是物理學哲學中眾多多元宇宙的假設之一。 MWI 將時間視為多分支的樹,其中實現了每種可能的量子結果。這是為了解決測量問題,從而解決量子理論一些悖論,例如維格納的朋友[ 4 ]:4-6, EPR悖論5 ]  462  [ 1 ]:118 薛定諤的貓[ 6 ],因為每個量子事件的可能結果存在於它自己的世界。

解釋概述

多世界解釋的關鍵思想是量子力學的線性動力學適用於任何地方和任何時間,因此描述了整個宇宙。特別是,它將測量建模為觀察者和物體之間的酉變換、相關誘導相互作用,而不使用坍縮假設,並將觀察者建模為普通的量子力學系統。[ 13 ] : 35–38 這與哥本哈根解釋相反,在哥本哈根解釋中,測量是一個「原始」概念,不能用酉量子力學描述;使用哥本哈根解釋,宇宙被分成量子域和經典域,而坍縮假設是中心。[ 13 ] : 29–30 在 MWI 中,經典和量子之間沒有區別:一切都是量子的,並且不存在坍縮。 MWI 的主要結論是,宇宙(或本文中的多重宇宙)是由不可數[ 14 ]或不可定義[ 15 ]的量子疊加組成:14-17 個 數量或數量日益發散、非通信的平行宇宙或量子世界。[ 1 ]有時被稱為埃弗雷特世界,[ 1 ] : 234 每個都是內部一致且已實現的替代歷史或時間線。

多世界解釋使用退相干來解釋測量過程和準經典世界的出現。[ 15 [ 16 ] 退相干理論的先驅之一Wojciech H. Zurek說:「在環境的審視下,只有指針態保持不變。其他態退相干成可以持續存在的穩定指針態的混合物,並且,在這種感覺是存在的:他們是經過精心挑選的。[ 17 ] Zurek 強調他的工作並不依賴特定的解釋。[]

多世界解釋與退相干歷史解釋有許多相似之處,退相干歷史解釋也使用退相干來解釋測量或波函數崩潰的過程。[ 16 ] : 9–11  MWI 將其他歷史或世界視為真實的,因為它將普遍波函數視為「基本物理實體」[ 5 ] : 455 或「基本實體,始終服從確定性波動方程式」。[ 4 ] : 115 另一方面,退相干歷史解釋只需要其中一個歷史(或世界)是真的。[ 16 ]:10 

包括埃弗雷特、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大衛·多伊奇在內的幾位作者將多世界稱為理論或元理論,而不僅僅是一種解釋。[ 14 [ 18 ] : 328  Everett 認為這是「解釋量子力學內容和世界外觀的唯一完全連貫的方法」。[ 19 ]多伊奇駁斥了多世界是一種「解釋」的觀點,稱其為解釋「就像談論恐龍是對化石記錄的『解釋』」。[ 20 ]:382 

配方

在 1957 年的博士論文中,埃弗里特提出,人們可以在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 、約翰·約翰 ( John)開發的數學框架內對一個物體及其觀察者進行數學建模,其視為純粹的物理系統,而不是依賴外部觀察來分析孤立量子系統[ 4 [ 1 ]

相對狀態

埃弗里特的原作引入了相對狀態的概念。兩個(或多個)子系統在一般交互作用後變得相關,或如現在所說的,糾纏在一起。埃弗里特指出,這種糾纏系統可以表示為狀態乘積總和,其中兩個或多個子系統各自處於彼此相對的狀態。在測量或觀察之後,一對(或三重…)中的一個是被測​​量的、對像或被觀察的系統,並且另一個成員是記錄了被測量的系統的狀態的測量裝置(其可以包括觀察者)。整體疊加中子系統狀態的每個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獨立於其他產品而演變。一旦子系統相互作用,它們的狀態就會變得相關或糾纏,不再被認為是獨立的。用埃弗雷特的術語來說,每個子系統狀態現在與其相對狀態相關,因為每個子系統現在必須相對於與其交互作用的其他子系統進行考慮。

在薛丁格的貓的例子中,盒子打開後,糾纏系統是貓、毒藥瓶​​和觀察者。一個相對的三重狀態是活貓、未破損的小瓶子和觀察者看到一隻活貓。另一個相對的三重狀態是死貓、破碎的小瓶子和觀察者看到死貓。

在測量連續變數(例如,位置q)的範例中,物件觀察者係統分解為相對狀態對的連續體:物件系統的相對狀態變成狄拉克 delta 函數,每個函數都以q的特定值為中心,並且對應的觀察者相對狀態,表示觀察者記錄了q[ 4 ] : 57–64 相對狀態對的狀態在測量後彼此 相關。

在埃弗雷特的計劃中,沒有崩潰;而是崩潰。相反,薛丁格方程式或其量子場論、相對論模擬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成立。透過將波動方程式應用於整個系統(包括被觀察的物體觀察者)來對觀察或測量進行建模。一個結果是,每次觀察都會導致觀察者-物體組合的波函數變成兩個或多個非相互作用分支的量子疊加。

因此,測量或觀察的過程,或任何引起相關性的相互作用,將系統分成一組相對狀態,其中每組相對狀態形成通用波函數的一個分支,其本身是一致的,並且所有未來的測量(包括多個觀察者)將證實這種一致性。

重新命名為多世界

埃弗雷特將觀察者-物件組合系統稱為按觀察進行分割,每個分割對應於觀察的不同或多個可能結果。這些分裂生成一個分支樹,其中每個分支都是彼此相關的所有狀態的集合。布萊斯·德威特(Bryce DeWitt)透過一系列出版物推廣了埃弗雷特的作品,稱為“多世界解釋”。著眼於分裂過程,德威特引入了「世界」一詞來描述該樹的單一分支,這是一個一致的歷史。任何分支內的所有觀察或測量本身都是一致的。[ 4 [ 1 ]

由於許多類似觀察的事件已經發生並且不斷發生,埃弗里特的模型意味著存在大量且不斷增長的同時存在的狀態或「世界」。[]

特性

MWI 透過以已建立的量子退相干機制取代波函數塌縮,消除了量子測量過程中依賴觀察者的作用[ 22 ]由於觀察者的角色是所有「量子悖論」(例如EPR 悖論和馮諾依曼的「邊界問題」)的核心,因此這為解決這些悖論提供了更清晰、更容易的方法。[ 5 ]

由於哥本哈根解釋要求存在一個超出量子力學描述的經典域,因此它被批評為不適用於宇宙學的研究。[ 23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埃弗雷特受到了宇宙學問題的啟發,[ 14 ] : 7 他發展了他的理論,其明確的目標是讓量子力學應用於整個宇宙,希望刺激發現新現象。[ 5 ]這個希望在後來的量子宇宙學發展中得到了實現[ 24 ]

MWI 是一種現實主義的確定性的局部的理論。它透過從量子理論的確定性和局部方程中消除波函數塌縮(波函數塌縮是不確定性和非局域性的)來實現這一點。[ 3 ]

MWI(像其他更廣泛的多元宇宙理論一樣)為人擇原理提供了背景,這可能為微調宇宙提供解釋[ 25 [ 26 ]

MWI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量子力學的線性,它是疊加原理的基礎。如果一切的最​​終理論對於波函數來說都是非線性的,那麼多世界就是無效的。[ 6 [ 1 [ 5 [ 7 [ 8 ]所有量子場論都是線性的並且與 MWI 相容,Everett 強調這一點作為 MWI 的動機。[ 5 ]雖然量子重力或弦理論在這方面可能是非線性的,但[ 27 ]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這一點。[ 28 [ 29 ]

波函數塌陷的替代方案

與量子力學的其他解釋一樣,多世界解釋的動機是可以透過雙縫實驗來說明的行為。當光粒子(或其他任何東西)穿過雙縫時,假設光的波狀行為的計算可用於識別可能在哪裡觀察到粒子。然而,當在該實驗中觀察粒子時,它們表現為粒子(即,在確定的位置)而不是非局域波。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的某些版本提出了一種「崩潰」過程,其中不確定的量子系統將機率性地崩潰到或選擇一個確定的結果來「解釋」這種觀察現象。波函數塌縮被廣泛認為是人為的和臨時的[ 30 ]因此人們認為需要另一種解釋,其中可以從更基本的物理原理來理解測量行為。

埃弗里特的博士論文提供了這樣的解釋。他認為,對於一個複合系統——例如一個主體(“觀察者”或測量裝置)觀察一個物體(“被觀察”系統,例如一個粒子)——聲稱觀察者或被觀察者俱有良好的-定義的狀態是沒有意義的;用現代的說法,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已經糾纏在一起:我們只能指定一個對於另一個的狀態,即觀察者的狀態和被觀察者的狀態在觀察之後是相關的。這導致埃弗雷特僅從單一的確定性動力學(即不假設波函數崩潰)導出狀態相對論的概念

埃弗里特注意到,單一的、確定性的動力學本身就意味著,在進行觀察之後,主客體組合波函數的量子疊加的每個元素都包含兩個“相對狀態”:一個“塌陷”的物體狀態和一個觀察到的相關觀察者。觀察者所看到的和物體的狀態透過測量或觀察行為變得相關。每對相對主客體狀態的後續演化與其他元素的存在或不存在完全無關,就好像波函數崩潰已經發生一樣,[ 1 ]:67, 78 ,其結果是後來的觀察結果是始終與先前的觀察一致。因此,物體的波函數崩潰的出現是從統一的、確定性的理論本身出現的。 (這回應了愛因斯坦早期對量子理論的批評:理論應該定義觀察到的東西,而不是讓可觀察到的東西來定義理論。)[ c ]埃弗雷特推斷,由於當時波函數似乎已經塌縮了,所以沒有必要實際上假設它已經崩潰了。因此,他引用奧卡姆剃刀原理,從理論中刪除了波函數塌縮的假設。[ 1 ]:8 

可測試性

1985 年,大衛·多伊奇 (David Deutsch)提出了維格納之友思想實驗的變體,作為多世界與哥本哈根解釋的檢驗。[ 32 ]它由一名實驗者​​(維格納的朋友)在一個孤立的實驗室中對量子系統進行測量,以及另一名實驗者​​(維格納)對第一個系統進行測量。根據多世界理論,第一個實驗者最終會看到宏觀疊加,在一個分支中看到一個測量結果,在另一個分支中看到另一個結果。然後,第二個實驗者可以乾擾這兩個分支,以測試它是否實際上處於宏觀疊加狀態,或者是否已經折疊成單一分支,正如哥本哈根解釋所預測的那樣。從那時起,Lockwood、Vaidman 和其他人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33 ]需要將宏觀物體置於相干疊加中並對其進行幹擾,目前這項任務超出了實驗能力。

機率和玻恩法則

自從多世界解釋誕生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機率在其中的作用感到困惑。正如華萊士所說,這個問題有兩個面向:[ 34 ]不連貫問題它詢問為什麼我們應該將機率分配給某些世界中肯定會發生的結果,以及定量問題,它詢問為什麼這些機率應該由玻恩規則給出

埃弗里特試圖在介紹多世界的論文中回答這些問題。為了解決不相干問題,他認為,在量子系統上進行一系列測量的觀察者通常會在其記憶中產生明顯隨機的結果序列,這證明了使用機率來描述測量過程的合理性。[ 4 ] : 69–70 為了解決定量問題,埃弗里特根據波函數分支測度應具有的性質提出了玻恩規則的推導。[ 4 ]:70-72 他的推導被批評為依賴無動機的假設。[ 35 ]此後,多世界框架中玻恩規則的其他幾種推導被提出。對於這是否成功尚未達成共識。[ 36 [ 37 [ 38 ]

頻率主義

DeWitt和 Graham [ 1 ]以及 Farhi 等人[ 39 ]等人提出了基於機率的頻率論解釋的玻恩規則的推導。他們試圖證明,在無數次測量的限制下,任何世界都不會有與玻恩規則給出的機率不匹配的相對頻率,但這些推導已被證明在數學上是不正確的。[ 40 [ 41 ]

決策理論

玻恩規則的決策理論推導由David Deutsch (1999) [ 42 ]提出,並由 Wallace [ 34 [ 43 [ 44 [ 45 ]和 Saunders 完善。[ 46 [ 47 ]他們考慮一個參與量子賭博的智能體:該智能體對量子系統進行測量,從而產生分支,每個智能體未來的自我都會收到取決於測量結果的獎勵。代理人使用決策理論來評估他們參與這種賭博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並得出結論,該價格是由根據玻恩規則加權的獎勵效用給出的。一些評論是積極的,儘管這些論點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將它們視為平行宇宙的支持。[ 48 ]例如,《新科學家》雜誌在 2007 年一次關於埃弗里特解釋的會議上發表的一篇報道[ 49 ]引用了物理學家安迪·阿爾布雷希特(Andy Albrecht) 的話說: “這項工作將作為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而載入史冊。” [ 48 ]相較之下,同樣參加會議的哲學家休‧普萊斯發現多伊奇-華萊士-桑德斯方法有根本缺陷。 [ 50 ]

對稱性與不變性

2005年,Zurek [ 51 ]基於糾纏態的對稱性推導了玻恩法則; Schlosshauer 和 Fine 認為 Zurek 的推導並不嚴格,因為它沒有定義機率是什麼,並且對機率應該如何表現有幾個未聲明的假設。[ 52 ]

2016 年,Charles Sebens 和Sean M. Carroll在Lev Vaidman工作基礎上[ 53 ]提出了一種基於自定位不確定性的類似方法。[ 54 ]在這種方法中,退相干創建了多個相同的觀察者副本,他們可以使用玻恩規則將信任分配給不同的分支。 Sebens-Carroll 方法受到Adrian Kent的批評,[ 55 ],Vaidman 認為它並不令人滿意。[ 56 ]

分支計數

2021 年,Simon Saunders製作了一個計算玻恩規則推導的分支。這種方法的關鍵特徵是定義分支,使它們都具有相同的量級或2-範數。根據玻恩規則,如此定義的分支數量的比率給出了測量的各種結果的機率。[ 57 ]

首選基礎問題

正如埃弗里特和德威特最初提出的那樣,多世界解釋對於測量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們確定量子系統的哪個基礎將產生同名的世界。如果沒有這一點,理論就會模稜兩可,因為量子態同樣可以被描述為(例如)具有明確定義的位置或兩個離域態的疊加。假設首選使用的基礎是為每個世界分配唯一的測量結果的基礎。測量的這種特殊作用對該理論來說是有問題的,因為它與埃弗雷特和德威特建立還原論理論的目標相矛盾,並削弱了他們對哥本哈根解釋的不明確測量假設的批評。[ 18 [ 35 ]這在今天被稱為首選基礎問題

根據 Saunders 和 Wallace 等人的說法,透過將退相干納入多世界理論,首選基底問題已經解決[ 16 ] 。 [ 23 [ 58 [ 59 [ 60 ]在這種方法中,不必假設首選基,而是將其確定為環境退相干下穩定的基。這樣,測量就不再扮演特殊的角色;相反,任何導致退相干的相互作用都會導致世界分裂。由於退相干永遠不會完全,因此兩個世界之間總是會保留一些無限小的重疊,這使得兩個世界是否分裂是任意的。[ 61 ]華萊士認為這沒有問題:它只是表明世界不是基本本體論的一部​​分,而是新興本體論的一部​​分,其中這些近似的、有效的描述在物理科學中是常規的。[ 62 [ 15 ]由於世界是透過這種方法導出的,因此它們必須存在於任何其他不具有塌縮機制的量子力學解釋中,例如波姆力學。[ 63 ]

這種推導首選基礎的方法被批評為在多世界解釋中透過機率推導產生循環,因為退相干理論依賴機率,而機率又依賴從退相干導出的本體論。[ 37 [ 51 [ 64 ]華萊士認為,退相干理論不依賴機率,而只依賴允許在物理學中進行近似的概念。[ 13 ]:253–254 

歷史

MWI起源於Everett的普林斯頓大學 博士論文“通用波函數理論”,[ 1 ]是在他的論文導師John Archibald Wheeler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其較短的摘要發表於1957年,標題為“量子力學的相對態公式” (惠勒貢獻了“相對態”的標題;[ 65 ]埃弗雷特最初將他的方法稱為“相關性解釋”,其中“相關性”指的是量子糾纏)。 「多世界」一詞出自布萊斯·德威特 (Bryce DeWitt) 之手,[ 1 ]他使埃弗雷特的理論得到了更廣泛的普及,該理論在1957 年發表後的十年裡基本上被忽略

埃弗里特的提議並非沒有先例。 1952 年,埃爾文·薛定諤在都柏林發表演講,其中一度開玩笑地警告聽眾,他即將說的話可能「看起來很瘋狂」。他接著斷言,雖然薛定諤方程式似乎描述了幾個不同的歷史,但它們「不是替代性的,而是真正同時發生的」。根據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的說法,這是已知最早的對多世界的提及。傑弗裡·A·巴雷特(Jeffrey A. Barrett)將其描述為表明埃弗里特和薛定諤之間「一般觀點」的相似性。[ 66 [ 67 [ 68 ]薛丁格這段時期的著作也包含類似Bas van Fraassen所提出的模態解釋的元素。因為薛丁格信奉一種後馬赫中立一元論,其中「物質」和「心靈」只是相同共同元素的不同方面或排列,因此將波函數視為物理的和將其視為信息變得可以互換。[ 69 ]

Leon Cooper和 Deborah Van Vechten 在閱讀 Everett 的作品之前開發了一種非常相似的方法。[ 70 ] Zeh在閱讀Everett的著作之前也得出了與Everett相同的結論,然後基於這些想法建立了新的量子退相干理論。 [ 71 ]

據認識他的人說,埃弗里特相信其他量子世界的真實存在。[ 20 ] 他的兒子和妻子報告說,他「對多世界理論的信念從未動搖過」。[ 72 ]在對埃弗雷特的工作進行詳細回顧時,奧斯納吉、弗雷塔斯和小弗雷雷指出,埃弗雷特始終使用圍繞「真實」的引號來表示科學實踐中的含義。[ 14 ]:107 

接待

MWI 最初的反應是壓倒性的負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被忽視了,德威特是一個明顯的例外。惠勒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以玻爾能夠接受的方式闡述該理論,並於1956 年訪問哥本哈根與他討論該理論,並說服埃弗里特也來訪問,這發生在1959 年。 ,玻爾和他的合作者完全拒絕了這個觀點。[ d ]埃弗里特已於 1957 年離開學術界,再也沒有回來過,而在 1980 年,惠勒否認了這個理論。[ 73 ]

支援

David Deutsch 是 MWI 最強而有力的長期支持者之一。[ 74 ]他認為,雙縫實驗中觀察到的單光子乾涉圖案可以用多個宇宙中的光子乾涉來解釋。從這個角度來看,單光子乾涉實驗與多光子乾涉實驗沒有差異。從更實際的角度來看,在關於量子計算的最早的論文之一中,[ 75 ] Deutsch 提出,MWI 產生的並行性可能會導致「一種方法,透過這種方法,通用量子電腦可以比任何計算機更快地執行某些機率任務」。它的經典限制」。他還提出,當可逆電腦透過對自旋的可逆觀察而變得有意識時,MWI 將是可測試的(至少反對「天真的」哥本哈根主義)。[ 76 ]

模稜兩可

科學哲學家詹姆斯·萊德曼 (James Ladyman) 和唐·羅斯 (Don Ross) 表示 MWI 可能是真的,但不接受它。他們指出,鑑於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缺乏統一,目前還沒有量子理論在經驗上足以描述所有現實,因此沒有理由將量子力學的任何解釋視為形上學的最終定論。他們也認為,多個分支可能是不完整描述和使用量子力學來表示宏觀物體狀態的產物。他們認為,宏觀物體與微觀物體的顯著不同在於它們不與環境隔離,並且使用量子形式主義來描述它們缺乏解釋性和描述性的力量和準確性。[ 77 ]

拒絕

一些科學家認為 MWI 的某些方面是不可證偽的,因此是不科學的,因為多個平行宇宙是非通信的,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無法傳遞任何訊息。[ 78 [ 79 ]

維克多·J·斯坦格評論說,默里·蓋爾曼發表的著作明確拒絕同時平行宇宙的存在。[ 80 ]蓋爾曼詹姆斯·哈特爾合作,致力於發展一種更「可口」的後埃弗里特量子力學。斯坦格認為,公平地說,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 MWI 過於極端,儘管它「在為觀察者在被分析的系統內部找到一個位置並消除波函數崩潰的麻煩概念方面具有優點」。[ e ]

羅傑·彭羅斯認為,這個想法是有缺陷的,因為它基於量子力學的過度簡化的版本,沒有考慮重力。在他看來,將傳統量子力學應用於宇宙意味著MWI,但缺乏成功的量子重力理論否定了傳統量子力學所聲稱的普遍性。[ 27 ]根據彭羅斯的說法,「當涉及重力時,規則必須改變」。他進一步斷言,引力有助於錨定現實,而「模糊」事件只有一個可允許的結果:「電子、原子、分子等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它們幾乎不需要任何能量來維持它們的引力,因此它們的重疊狀態正如標準量子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它們可以永遠保持這種狀態」。另一方面,「在大型物體的情況下,由於這些物體產生了很大的引力場,重複的狀態會立即消失」。[ 81 [ 82 ]

科學哲學家羅伯特·P·克雷斯 (Robert P. Crease)表示,MWI 是“科學史上最難以置信、最不現實的想法之一”,因為它意味著一切可以想像的事情都會發生。[ 81 ]科學作家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稱 MWI 的意思為幻想,因為「在科學方程式或符號邏輯的外表下,它們是想像的行為,『只是假設的行為」。[ 81 ]

理論物理學家傑拉德·特·霍夫特也駁斥了這個想法:「我不相信我們必須接受多世界的解釋。事實上,這將是數量驚人的平行世界,它們的存在只是因為物理學家無法決定其中哪一個是真的。[ 83 ]

阿舍·佩雷斯 (Asher Peres)是 MWI 的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他 1993 年教科書的一個章節的標題是“埃弗里特的解釋和其他奇怪的理論”。佩雷斯認為,各種多世界解釋只是將崩潰假設的任意性或模糊性轉移到何時可以將「世界」視為分離的問題,並且實際上無法制定這種分離的客觀標準。[ 84 ]

民調

L. David Raub 在 1991 年之前對 72 名「領先的量子宇宙學家和其他量子場論學家」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8% 的人同意「是的,我認為MWI 是正確的」。 [ 85 ]

Max Tegmark報告了 1997 年量子力學研討會上進行的一項「極不科學」的民意調查結果。根據泰格馬克的說法,“多世界解釋(MWI)排名第二,輕鬆領先於一致的歷史玻姆解釋。” [ 86 ]

為了回應Sean M. Carroll的聲明“儘管聽起來很瘋狂,但大多數物理學家都相信多世界理論”,[ 87 ] Michael Nielsen反駁道:“在1998 年劍橋舉行的量子計算會議上,多世界理論worlder 對大約 200 名觀眾進行了調查……多世界做得很好,獲得的支持水平與哥本哈根和退相干相當,但略低於哥本哈根和退相干。但尼爾森指出,似乎大多數與會者都認為這是浪費時間:佩雷斯“獲得了熱烈而持續的掌聲……當他在投票結束時站起來問'這裡有誰相信物理定律'時,佩雷獲得了熱烈掌聲

2005 年,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的量子力學解釋課程結束後,對不到 40 名學生和研究人員進行了民意調查,發現「多世界(和退相干)」最不受歡迎。[ 89 ]

2011 年在奧地利量子基礎會議上對 33 名與會者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6 人贊同 MWI,8 人贊同“基於資訊/資訊理論”,14 人贊同哥本哈根;[ 90 ]作者評論說,MWI 獲得的選票百分比與 Tegmark 1997 年的民意調查相似。[ 90 ]

推測性影響

德威特曾說過,埃弗雷特、惠勒和格雷厄姆「最終並沒有排除疊加的任何元素。所有的世界都在那裡,即使是那些一切都出錯、所有統計定律都失效的世界。 」[ 6 ]泰格馬克確認,在MWI 下,荒謬或極不可能的事件很少見,但不可避免:「不符合物理定律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其他一切都會發生……跟踪統計數據很重要,因為即使一切都可以想像發生在某個地方,真正的怪異事件發生的幾率卻極少。[ 91 ] 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在他的著作《無限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中推測,一些虛構的故事,比如替代歷史,可能發生在多元宇宙的某個地方,只要它符合物理定律。[ 92 [ 93 ]

根據萊迪曼和羅斯的說法,許多看似物理上合理但尚未實現的可能性,例如在其他科學領域中討論的可能性,通常在其他分支中沒有對應物,因為它們實際上與通用波函數不相容。[ 77 ]根據卡羅爾的說法,與常見的誤解相反,人類的決策最好被視為一種經典過程,而不是量子過程,因為它在神經化學層面而不是基本粒子層面上起作用。人類的決定不會導致世界產生同樣實現的結果;即使對於主觀上困難的決策,實現結果的「權重」幾乎完全集中在一個分支上。[ 94 ]:214–216 

量子自殺量子力學物理哲學中的一個思想實驗,據稱可以從貓的角度區分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和薛丁格貓思想實驗的變體的多世界解釋。量子永生是指量子自殺中倖存的主觀經驗。 [ 95 ]大多數專家認為該實驗在現實世界中行不通,因為實驗者倖存的世界的「度量」比實驗前的世界更低,使得實驗者體驗生存的可能性較小。 [ 13 ]:371  [ 33 [ 94 [ 96 ]

參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