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智商(EI),也稱為情緒智商(EQ),是感知、利用、理解、管理和處理情緒的能力。高情商包括對自我和他人情緒的情緒識別,利用情緒訊息指導思考和行為,辨別和標記不同的感受,調整情緒以適應環境。
這個術語首次出現於 1964 年,在心理學家兼科學記者Daniel Goleman所寫的1995 年暢銷書《情緒智商》中廣受歡迎。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情緒智商是可以學習和加強的,而有些研究人員則聲稱情緒智商是與生俱來的。
人們已經發展出多種模型來衡量 EI:特質模型著重於自我報告的行為傾向和知覺能力;能力模型著重於個人處理情緒訊息並利用其駕馭社會環境的能力。高曼的原始模型現在可以被認為是混合模型,它結合了後來分別建模為能力 EI和特質 EI 的模型。
雖然一些研究顯示高情緒智商和正向的工作表現之間存在相關性,但心理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尚未達成普遍共識,也沒有顯示出因果關係。情緒智商通常與同理心聯繫在一起,因為它涉及一個人將自己的個人經歷與他人的經歷聯繫起來。自從近幾十年來流行並與工作場所績效掛鉤以來,發展情緒智商的方法已成為那些尋求成為更有效率領導者的人所尋求的方法。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情緒識別上,它是指基於對視覺和聽覺非語言線索的觀察來歸因情緒狀態。[ 1 ]此外,神經學研究試圖描述情緒智力的神經機制。[ 2 ]批評主要集中在EI是否是一種真正的智力,以及它是否比IQ和大五人格特質具有增量效度。[ 3 ]然而,薈萃分析發現,即使在控制智商和性格的情況下,某些 EI 測量方法也具有有效性。 [ 4 ]
歷史
情緒強度的概念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在 1950 年代提出的。[ 5 ]「情緒智商」一詞可能首次出現在 Michael Beldoch 1964 年的論文中[ 6 ] [ 7 ]和 B. Leuner 1966 年的論文中。[ 8 ]
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心智框架: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傳統類型的智能(例如智商)無法完全解釋認知能力。[ 9 ]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其中包括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他分別將其定義為理解他人和自我的能力。[ 10 ]
首次使用EQ (情緒智商)一詞是 Keith Beasley 於 1987 年在英國門薩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11 ]
1989年,史丹利‧格林斯潘提出了一個描述EI的模型。第二年,Peter Salovey和 John Mayer 提出了另一個模型。[ 12 ]
隨著Daniel Goleman 1995 年出版的《情緒智商—為什麼它比智商更重要》一書的出版,這個術語變得廣為人知。[ 13 ] [ 14 ]戈爾曼隨後發表了幾篇類似的出版物,加強了該術語的使用。[ 15 ] [ 16 ] 1998 年末,戈爾曼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題為「領導者的要素是什麼?」的文章。[ 17 ]引起了強生消費品公司高階管理層的注意。文章認為,情緒智商包含了推動領導績效的技能和特質。[ 17 ]強生公司資助了一項研究,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表現出色的領導者與情緒能力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這支持了理論家的觀點,即情緒智商是領導績效的一個顯著因素。[ 18 ]
EI 測驗尚未取代 IQ 測驗作為智力的標準衡量標準。[ 19 ]在後來的研究中,EI因其所謂的領導力和商業成功中的作用而受到批評。[ 20 ]
定義
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和約翰·梅爾(John Mayer)將情緒智商定義為「準確感知情緒、利用情緒促進思考、理解情緒和管理情緒」。[ 21 ] [ 22 ]這個概念包括情感和智力過程。[ 23 ]
情緒智商也反映了利用智力、同理心和情感來增強對人際動態的理解的能力。[ 24 ]然而,對於EI的定義,無論是在術語上或操作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目前,EI主要有三種模型:能力模型從認知和情緒能力方面定義EI;[ 25 ]由 Daniel Goleman 提出的混合模型包含多種情緒能力,有時被視為特質 EI 的一種形式;[ 26 ] [ 27 ]特質模型將EI定義為包含人格特質理論架構內的特質。[ 28 ]
不同的 EI 模型導致了用於評估結構的各種工具的發展。雖然其中一些措施可能重疊,但大多數研究人員同意它們與不同的結構相關。
型號
根據理論和方法論,EI 衡量標準分為三大類:基於能力的衡量標準(例如 MSCEIT)、能力衡量標準的自我報告(例如 SREIT、SUEIT 和 WLEIS)以及混合模型(例如 AES、ECI、 EI 問卷、 EIS、EQ-I 和GENOS),其中包括EI 和傳統社交技能的測量。[ 29 ]
能力模型
薩洛維和梅耶爾在新智力的標準範圍內定義了 EI。[ 30 ]他們對情緒智商的最初定義是「監控自己和他人情緒、區分不同情緒並對其進行適當標記、利用情緒訊息指導思考和行為的能力」。[ 22 ]他們後來將定義修改為「感知情緒、整合情緒以促進思考、理解情緒、調節情緒以促進個人成長的能力」。經過進一步研究,他們對EI的定義演變為「推理情緒、推理情緒以增強思維的能力。它包括準確感知情緒、獲取和產生情緒以輔助思維、理解情緒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反思性調節情緒,從而促進情緒和智力的成長。[ 25 ]
以能力為基礎的模型將情緒視為有用資訊的來源,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和駕馭社會環境,而情緒智商能力則體現在適應性行為中。[ 31 ] [ 32 ]它提出,個體處理情緒訊息的能力以及將情緒處理與更廣泛的認知聯繫起來的能力各不相同。
該模型聲稱 EI 包括四種能力:
- 感知情緒:偵測和解讀臉部、圖片、聲音和文化製品中的情緒的能力,包括辨識自己情緒的能力。感知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個基本方面,因為它使情緒訊息的所有其他處理成為可能。
- 使用情緒:利用情緒促進各種認知活動的能力,例如思考和解決問題。高情商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不斷變化的情緒,以最好地適應手邊的任務。
- 理解情緒:理解情緒語言並欣賞情緒之間複雜關係的能力。例如,理解情緒包括對情緒之間細微變化敏感的能力,以及識別和描述情緒如何隨時間演變的能力。
- 管理情緒:調節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高情商的人可以駕馭情緒,甚至是負面的情緒,並管理它們以實現預期目標。
能力 EI 模型因在工作場所缺乏面子和預測有效性而受到批評。 [ 33 ]然而,就結構效度而言,能力EI測驗比EI自我報告量表有很大優勢,因為它們將個體最大表現與標準表現量表進行比較,並且不依賴於個體對自身描述性陳述的認可。[ 34 ]
測量
Mayer 和 Salovey 的 EI 模型的當前測量方法,即Mayer-Salovey-Caruso 情緒智商測驗(MSCEIT),是基於一系列基於情緒的問題解決專案。[ 32 ] [ 35 ]與模型聲稱 EI 作為智力類型一致,該測驗以基於能力的IQ 測驗為模型。透過測試一個人在情緒智商四個分支上的能力,它會產生每個分支的分數以及總分。
四分支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情緒智商需要與社會規範相協調。因此,MSCEIT以一致的方式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個人的答案與全球受訪者樣本提供的答案之間的重疊程度越高。 MSCEIT 還可以進行專家評分,以便計算個人答案與 21 位情緒研究人員提供的答案之間的重疊量。[ 32 ]
儘管被宣傳為能力測試,但 MSCEIT 測試與標準 IQ 測試不同,因為它的項目沒有客觀正確的答案。除其他挑戰外,共識評分標準意味著不可能創建只有少數受訪者可以解決的項目,因為根據定義,只有大多數樣本都認可時,回答才被認為在情感上「聰明」。這個問題和其他類似的問題導致一些認知能力專家對 EI 作為真正智力的定義提出質疑。[ 36 ]
在 Føllesdal 的一項研究中,將 111 名企業領導者的 MSCEIT 測試結果與其員工對領導者的描述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領導者的測驗結果與員工對他或她的同理心、激勵能力和領導效率的評價之間沒有相關性。福勒斯達爾也批評了負責管理該測試的加拿大公司 Multi-Health Systems。測驗包含 141 個問題,但發布測驗後發現其中 19 個問題沒有給出預期答案。這導致 Multi-Health Systems 在評分前刪除了這 19 個問題的答案。[ 37 ]
其他測量
其他各種具體措施也評估情緒智商的能力。這些包括:
混合模型
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提出的模型將 EI 視為一系列廣泛的能力和技能,可推動應用環境中的領導績效。[ 15 ]高曼的模型概述了五個主要的 EI 結構:[ 17 ]
- 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緒、優勢、劣勢、動力、價值觀和目標,並認識到它們對他人的影響,同時利用直覺指導決策的能力
- 自我調節-包括控製或改變一個人的破壞性情緒和衝動,並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 社交技能-管理人際關係以與他人相處
- 同理心-考慮他人的感受,尤其是在做決定時
- 動機-意識到是什麼激勵了他們
高曼在 EI 的每個結構中都包含了一組情緒能力。情感能力是為了實現績效而必須發展的習得能力。戈爾曼認為,個人生來就具有一般情緒智商,決定了他們學習情緒能力的潛力。[ 41 ]
批評
高曼的 EI 模型在研究文獻中被批評為「流行心理學」。[ 24 ]
戈爾曼的早期工作因假設 EI 是一種智力或認知能力而受到批評。艾森克寫道,戈爾曼對 EI 的描述包含了關於一般智力的未經證實的假設,甚至與研究人員在研究智力類型時的預期背道而馳。[ 42 ]同樣,洛克聲稱EI的概念是對智力結構的誤解,他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它不是另一種形式或類型的智力,而是智力——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應用於特定的領域。他建議這個概念應該重新貼上標籤並稱為技能。[ 43 ]
測量
有兩種測量工具是基於戈爾曼模型:
- 情緒能力量表 (ECI) 創建於 1999 年,情緒和社交能力量表 (ESCI) 是 ECI 的新版本,於 2007 年開發。這些工具由戈爾曼和博亞齊斯開發,提供了情感和社交能力的行為測量。
- 情緒智商評估,創建於2001年,可以作為自我報告或360度評估。[ 44 ]
特質模型
Konstantinos V. Petrides 提出了基於能力的 EI 模型和基於特質的 EI 模型之間的概念區別,多年來在許多出版物中發展了後者。[ 45 ] [ 46 ]特質 EI 是一個人對其情緒能力的自我認知-依照 Petrides 的定義,「位於人格較低層次的情緒自我認知星座」。[ 46 ] EI 的定義包括行為傾向和自我感知能力。它是透過自我報告來衡量的,而不是基於能力的模型,該模型試圖衡量實際能力,但事實證明,這種模型無法進行科學衡量。特質 EI 是在人格框架內進行研究的。[ 47 ]同一結構的另一個標籤是特質情緒自我效能感。[需要引用]
特質 EI 模型是通用的,包含 Goleman 混合模型。將 EI 概念化為人格特質,導致了一種位於人類認知能力分類之外的構造,將其操作化和理論與其他模型區分開來。[ 45 ]
測量
EI 有多種自我報告測量方法,[ 48 ]包括 EQ-i、斯威本大學情緒智商測驗 (SUEIT) 和 Schutte EI 模型。作為特質情緒智商的有限衡量標準,這些模型不評估智力、能力或技能。[ 46 ]最廣泛使用和廣泛研究的自我報告或自我圖式情緒智力測量是 EQ-i 2.0。[ 49 ] [ 50 ]最初被稱為BarOn EQ-i,它是第一個可用的情緒智商自我報告測量方法,也是唯一早於戈爾曼暢銷書的測量方法。[需要引用]
Petrides 模型透過特質情緒智商問卷 (TEIQue) 進行操作,[ 51 ]問卷包含 15 個分量表,根據四個因素組織:幸福感、自製力、情緒性和社交性。 2007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TEIQue 的心理測量特性呈現常態分佈且可靠。[ 52 ]研究人員發現 TEIQue 分數與Raven 的非語言推理矩陣無關,這被解釋為對 EI 人格特質觀點的支持。研究也發現,TEIQue 分數與外向性、親和性、開放性、盡責性呈正相關,而與述情障礙、神經質呈負相關。已經在性狀 EI 模型中進行了許多定量遺傳學研究,這些研究揭示了所有性狀 EI 評分的顯著遺傳效應和遺傳力。[ 53 ]兩項涉及多個 EI 測試直接比較的研究為 TEIQue 帶來了有利的結果。[ 27 ] [ 54 ]
相關性
2008 年《心理學年度評論》發表的一篇評論發現,較高的情緒智商與許多結果呈正相關,包括社會關係、學業成就、談判技巧、工作場所社會動態、他人的正面看法、健康和幸福。研究也發現,EI與兒童的反社會和越軌行為以及不良健康行為呈負相關。[ 24 ]然而,一旦考慮到智商,EI通常不會導致更高的成績。[ 55 ]此外,後續的研究認為,情緒智商可以帶來更好的自我意識、決策和自我實現能力。[ 56 ]
已經觀察到EI 的性別差異,女性的得分往往高於男性。[ 57 ]
霸凌
霸凌是同儕之間的一種虐待性 社會互動,包括攻擊、騷擾和暴力。霸凌行為通常是重複性的,並且是由那些對受害者擁有權力的人實施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霸凌行為(無論是霸凌者還是受害者)與情緒智商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 [ 58 ]它也顯示情緒智商是網路受害的關鍵因素。[ 59 ] EI教育已被提出作為霸凌預防和介入措施的潛在方法。[ 60 ]
工作表現
Cote 和Miners 提出了EI 和IQ 之間的補償模型,該模型假設,隨著認知智力的下降,EI 和工作績效之間的關聯變得更加積極,這一想法最初是在學業成績的背景下提出的。[ 61 ] [ 62 ] [需要完整引用] 2015 年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的統合分析顯示,r =.20(工作績效與能力 EI)與r =.29(工作績效與混合 EI)之間的相關性,[ 63 ]儘管早期關於 EI 和工作績效的研究顯示出不同的結果。[ 4 ] [ 63 ] [ 64 ] [ 65 ] 2011 年早些時候的一項薈萃分析發現,EI 的所有三個模型“都與工作績效修正了0.24 到0.30 的相關性”,混合模型和特質模型“具有最大的增量效度”超越認知能力和五因素模型”,並且“在預測工作績效時,在FFM 和智力存在的情況下,EI 的所有三個流都表現出相當大的相對重要性。[ 4 ]
2005 年一項關於 EI 對工作績效的預測能力的研究得出結論,較高的 EI 與實現組織目標的較高領導效率相關,[ 66 ] 2008 年的一項研究認為,可以刻意培養EI 以增強工作場所的領導能力。[ 67 ]情緒智商在商業領導、商業談判和爭議解決方面也得到了認可。專業資格和持續的專業發展已將 EI 的各個方面納入了他們的課程中。[ 68 ]到2008年,美國有147家公司和顧問公司製定了涉及EI的項目,用於培訓和僱用員工。[ 63 ]
200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情緒智商與團隊績效、與同事的牢固而積極的關係以及壓力管理能力呈正相關。[ 69 ] 2001 年的一篇文章也發現,情緒智商較高的員工可以透過提供成功履行職責所需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性資源來提高工作績效。[ 70 ] Joseph 和 Newman 2010 年的研究表明,EI 的情緒感知和情緒調節成分有助於在高情緒要求的工作環境下提高工作績效。[ 57 ] Moon 和 Hur 2011 年的研究發現,在高度情緒耗竭或倦怠的情況下,工作績效與 EI 的關係更強。[ 71 ]
2015 年的一篇文章觀察到,情緒智商和工作態度行為之間沒有顯著聯繫,[ 72 ]儘管2006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情商高的員工對自己的角色表現出更大的信心,使他們能夠積極地面對艱鉅的任務。[ 73 ] 2006 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與情緒智商較低的員工相比,情緒智商較高的員工會花更多時間培養與主管的融洽關係,從而在績效評估中獲得更有利的結果。[ 73 ]
2011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 EI 與創業行為和成功之間可能的關聯。[ 74 ] 2012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EI 不一定是普遍積極的特質,發現 EI 和團隊合作有效性在某些工作情境下呈負相關。[ 75 ]
批評
批評者認為,EI 研究的流行是由於媒體廣告,而不是客觀的科學發現。[ 61 ] FJ Landy 認為,雖然情緒智商的商業討論對 EI 的應用價值提出了廣泛的主張,但對 EI 的學術討論卻警告不要廣泛主張 EI 的預測能力。[ 76 ]蘭迪引用了商業主張所依據的數據,這些數據保存在獨立研究人員無法進行重新分析、複製或驗證的資料庫中。[ 76 ]高曼曾說過,「情緒智商是領導力的必要條件」。[ 17 ]另一方面,Mayer (1999) [需要完整引用]警告說,“高情商的人在生活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一概念並沒有得到合理的科學標準的證實。”
由於許多量表都是自我報告的衡量標準,因此很難創建客觀的情緒智商衡量標準並展示其對領導力的影響。[ 77 ]在 EI 結構的回顧中,EI 的能力測量表現最差(ρ=0.04); WLEIS(Wong-Law 測量)表現稍好一些(ρ=0.08); Bar -On 的測量結果稍好一些 (ρ=0.18)。然而,這些估計的有效性不包括智商或大五人格的影響,它們與情緒智商測量和領導力相關。[ 78 ] 2010 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 EI 對工作績效和領導力的影響,發現當控制大五特徵和 IQ 時,EI 的統合分析有效性估計值降至零。[ 79 ] 2010 年的一項單獨的薈萃分析顯示了能力 EI 的相同結果,同時發現在控制大五特徵和智商後,自我報告和特質 EI 測量對工作績效保留了相當多的預測有效性。[ 57 ]
然而,特質EI和混合 EI 測量的更大預測效度歸因於除了 IQ 和神經質、外向、[ 80 ]2015 年的統合分析發現,在控制這些因素時,混合 EI 對工作績效的預測能力並不存在。[ 63 ]
在 2009 年的一篇評論中,約翰·安托納基斯 (John Antonakis)和其他作者一致認為,測試EI 與領導力之間關係的研究人員通常沒有使用穩健的研究設計來進行測試,並且沒有強有力的證據顯示EI 在考慮人格和IQ 時可以預測領導結果。[ 81 ] 2010 年的統合分析發現,如果使用不存在共同來源和共同方法問題的數據,EI 指標與變革型領導指標的相關性僅為ρ =0.11 。[ 82 ]巴林、斯萊特和凱洛韋也支持這關於變革型領導的立場。[ 83 ]安托納基斯提出了另一種「情緒詛咒」論點,該論點聲稱對情緒狀態過於敏感的領導者可能難以做出導致情緒勞動的決策。
有證據表明,情緒智商測驗容易受到社會期望偏差的影響,從而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多項研究表明,在接受指示時,人們可能會扭曲自己對自評和線人評價情緒智商測量的反應。[ 84 ] [ 85 ] [ 86 ] [ 87 ]
一些研究發現,儘管情緒智商與領導效能之間呈正相關,但領導效能更嚴重地依賴其他因素,例如領導活動和自我管理技能。[ 88 ] [ 89 ] [ 90 ]
亞當·格蘭特 (Adam Grant)警告不要將 EI 視為商業環境中理想的道德品質,並聲稱完善的 EI 也可能被用於惡意和操縱目的。[ 91 ]
健康
Schutte等人於 2007 年對 44 個效應量進行了薈萃分析。發現情緒智商與更好的身心健康有關。特別是,特質EI與心理和生理健康有更強的關聯。[ 92 ]研究人員 Alexandra Martins 在 2010 年重複了這一點,在對 105 個效應量和 19,815 名參與者進行薈萃分析後,他發現特質 EI 是健康的強有力預測因子。這項薈萃分析還表明,這一系列研究達到了足夠的充分性和穩定性,可以得出 EI 是健康的正向預測因子的結論。[ 27 ] Mayer 和 Salovey 的一項早期研究認為,高情緒智商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因為它在增強人際關係方面發揮作用。[ 93 ]
自尊和藥物依賴
2012 年在印度進行的一項研究對情緒智商、自尊和大麻依賴進行了交叉檢驗。[ 94 ]在 200 名樣本中,其中 100 人依賴大麻,另外 100 人情緒健康,與對照組相比,依賴組的 EI 得分特別低。他們也發現,與對照組相比,依賴群體的自尊得分也較低。
2010 年的另一項研究調查了澳洲低水平的 EI 是否與藥物和酒精成癮程度有關。 [ 95 ]在對戒毒中心103名居民進行的評估中,他們在一個月的治療間隔內檢查了他們的EI以及其他心理社會因素。他們發現,作為治療的一部分,參與者的情緒智商指數隨著成癮程度的減輕而提高。
學業成績
2020 年的一項統合分析顯示,情緒智商較高的學生在學校表現出較高的學業成績。[ 55 ]這是來自 158 項不同研究的超過 1,246 種效應的總結,樣本量為 42,529。情緒智商較高的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得分較高,成績也較高。對人文學科的影響明顯大於對科學/數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對能力模型情緒智力測量的影響明顯大於對情緒智力評分量表的影響。即使考慮到學生大五人格和智力的影響,情緒智商與較高學業成績的關聯性仍然顯著。
有效性
與性格的相關性
對 EI 問卷與人格之間相關性的解釋多種多樣,特質 EI 觀點將 EI 解釋為人格特質的集合。[ 52 ] [ 97 ]研究者對自我報告的情緒智商測量與既定人格向度的相關程度表示擔憂。自我報告情緒智商測量和人格測量是一致的,因為它們都旨在測量人格特質。[ 46 ]大五的兩個向度與自我報告情緒智商最相關:神經質和外向性。在神經質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可能在自我報告的情緒智商測量方面得分較低。
研究檢視了性格和智力對情緒智商的多變量影響,並試圖修正測量誤差的估計。一項研究表明,一般智力、宜人性以及性別可以可靠地預測情緒智商能力的衡量標準。[ 98 ]他們所給予的與 MSCEIT 的多重相關性 (R) 為 0.81。使用不同的清單重複了這個結果,發現倍數 R 為 0.76;顯著的協變數是智力(標準化 beta = .39)、宜人性(標準化 beta = .54)和開放性(標準化 beta = .46)。[ 99 ]對能力情緒智商測量的研究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多重 R = .69),顯著的預測因子是智力(標準化 beta = .69)和同理心(標準化 beta = .26)。[ 100 ] Antonakis 和 Dietz (2011b) [需要完整引用]也展示了包含或排除重要控制變數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結果。
2011 年的一項薈萃分析發現,EI 的所有三個模型與智力和人格特質都有不同的相關性。[ 4 ] 2015 年的後續統合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這些發現,並解決了對「混合 EI 測量的可疑結構效度」的擔憂,認為「混合 EI 工具評估能力 EI 和自我認知的組合,在除了個性和認知能力之外。[ 63 ] 2017 年142 個資料來源的統合分析發現,人格的一般因素和特質 EI之間存在很大的重疊。重疊程度如此之大,他們得出結論:“研究結果表明,人格的一般因素與特質情商非常相似,甚至可能是同義詞。” [ 101 ]然而,人格的一般因素與能力EI重疊的程度較為適中,相關性約為0.28。[ 101 ]
2021 年,兩篇評論論文研究了情緒智商與黑暗人格特質之間的關係,發現情緒智商與所有三個黑暗人格特質領域呈負相關。[ 102 ]
2021 年的一項統合分析顯示,情緒智商與成年人的安全依附呈正相關,但與焦慮型依附和迴避型依附等不安全依附風格呈負相關。[ 103 ]
EI 作為一致性衡量標準
對 Mayer 和 Salovey 作品的批評來自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由 MSCEIT 衡量的 EI 可能只是衡量一致性。[ 104 ] 這一論點植根於 MSCEIT 使用基於共識的評估,事實上 MSCEIT 的分數呈負分佈(這意味著它的分數對低 EI 人群的區分效果優於高 EI 人群)。
EI作為一種知識形式
另一種批評稱,與認知能力測驗相比,MSCEIT「測試情緒知識,但不一定測試執行與所評估的知識相關的任務的能力」。[ 105 ]如果某人知道他們在情緒沉重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表現,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實際上可以執行所報告的行為。
參見
- 情感素養 -理解你和他人的情感
- 同理心商數 -同理心的心理自我報告測量
- 情感思維方法 -建立情緒智商的活動
- 情緒智商四大基石模型 -注重知識、實踐應用與探索的情緒模型
- 生活技能 -適應和正向行為的能力
- 人類智慧概述 – 人類智慧概述與主題指南
- 人際溝通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的類型
- 正向心理學 —心理學科學研究法
- 心理素質 -一個人自我審視、自我反省、內省和個人洞察力的能力
- 宗教信仰與情緒智商 -宗教信仰和智力之間的聯繫
- 軟技能 -使人們能夠駕馭環境的技能組合
- 節制(美德) ——控製過度的基本美德
- 布拉克特(Marc Brackett) ——美國研究心理學家
- Joshua Freedman – 美國學者
- Anabel Jensen – 美國教育家與作家
- 卡洛琳‧薩爾尼 – 發展心理學家
- 克勞德‧史坦納 – 美國心理治療師與心理學家(1935-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