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論(時間哲學)

 出 埃 及 記 3:14

14 神 對 摩 西 說 : 我 是 自 有 永 有 的 ; 又 說 : 你 要 對 以 色 列 人 這 樣 說 : 那 自 有 的 打 發 我 到 你 們 這 裡 來 。


在空間和時間哲學永恆主義[ 1 ]是一種探討時間本體論性質方法,它認為時間中的所有存在都是同樣真實的,這與現在主義不斷增長的塊宇宙時間理論相反,其中至少未來和其他時候都不一樣。[ 2 ]某些形式的永恆論賦予時間空間類似的本體論,作為一個維度,不同的時間與不同的地點一樣真實,未來的事件“已經在那裡”,就像其他地方已經在那裡一樣,且不存在客觀的時間流動。[ 3 ]

它有時被稱為“塊時間”或“塊宇宙”理論,因為它將時空描述為不變的四維“塊”,而不是將世界視為調製的三維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

現在的

在古典哲學中,時間被分為三個不同的區域:「過去」、「現在」和「未來」。使用這種表徵模型,過去通常被視為是一成不變的,而未來至少部分是不確定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的現在變成了過去的一部分,而未來的一部分又變成了新的現在。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一個獨特的當下時刻向前邁向未來,把過去拋在了身後。這種類型的一種觀點是當下主義,它認為只有當下才存在。現在並不是透過時間環境向前移動,從過去的真實點移動到未來的真實點。相反,它只是改變了。過去和未來並不存在,只是用來描述真實的、孤立的、變化的現在的概念。這種傳統模型提出了許多困難的哲學問題,並且可能難以與當前公認的科學理論(例如相對論)相一致。[ 4 ]

條環悖論同時性相對性的例子。在環的靜止框架(左)中,桿的兩端同時穿過環,但在桿的靜止框架(右)中,桿的兩端相繼穿過環。

可以說,狹義相對論消除了絕對同時性和普遍存在的概念:根據同時性相對論,不同參考系中的觀察者可以對給定的一對事件是同時發生還是在不同時間發生有不同的測量。 ,沒有任何物理基礎可以讓一個框架的判斷優於另一個框架的判斷。然而,有些事件在所有參考系中可能不是同時發生的:當一個事件位於另一個事件的光錐內(其因果過去或因果未來)時,所有參考系中的觀察者都會顯示一個事件先於另一個事件。因果過去和因果未來在所有參照系中都是一致的,但任何其他時間都是“在別處”,其中不存在現在、過去或未來。代表目前的一組事件沒有物理基礎。[ 5 ]

許多哲學家認為相對論意味著永恆論。[ 6 ]科學哲學家迪恩·里克斯(Dean Rickles)表示,「哲學家們的共識似乎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與存在論不相容」。[ 7 ]克里斯蒂安‧維特里希認為,現在主義的支持者只有拒絕經驗主義或相對論才能挽救絕對同時性。[ 8 ] 迪恩·齊默爾曼(Dean Zimmerman )和其他人主張有一個單一的特權框架,其對長度、時間和同時性的判斷是真實的,即使沒有經驗方法來區分這個框架。[ 9 [ 10 ]

時間的流動

古代

自古以來,關於時間獨立流動的爭論就一直存在,以宿命論還原論柏拉圖主義為代表:古典宿命題認為,每一個關於未來的命題都存在,它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因此存在一組關於未來的真命題,意味著這些命題準確地描述了未來,而這個未來是真實的、不可避免的。宿命題受到挑戰,認為有些命題既不正確也不錯誤,例如它們可能是不確定的。還原論質疑時間是否可以獨立於事件之間的關係而存在,而柏拉圖主義認為時間是絕對的,它獨立於佔據它的事件而存在。[ 4 ]

早些時候,前蘇格拉底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永恆的,變化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由他的弟子埃利亞的芝諾及其關於運動的悖論而推廣)。

中世紀

哲學家凱瑟琳·A·羅傑斯 (Katherin A. Rogers) 認為,坎特伯雷的安瑟姆 (Anselm)對時間採取了永恆主義觀點,[ 11 ],儘管哲學家布賴恩·萊夫托 (Brian Leftow)反對這種解釋,[ 12 ]顯示安瑟姆反而提倡一種當下主義。羅傑斯對這篇論文做出了回應,捍衛了她最初的解釋。[ 13 ]羅傑斯也在她的《安瑟姆論自由》一書中討論了這個問題,使用術語“四維論”而不是“永恆論”來表達“當下時刻在本體論上並不享有特權”的觀點,並評論說“波伊修斯和奧古斯丁確實有時聽起來相當四維主義,但安瑟姆顯然是第一個始終如一、明確接受這一立場的人。” [ 14 ]塔內利·庫科寧(Taneli Kukkonen)在《牛津中世紀哲學手冊》中指出,「奧古斯丁和安瑟姆將永恆論和現在論、無時態和時態語言結合,說明中世紀哲學家沒有必要像現代哲學家那樣選擇立場」。[ 15 ]

河馬的奧古斯丁寫道,上帝時間之外──時間只存在於創造的宇宙中。  湯瑪斯·阿奎那也持同樣的觀點,許多神學家也同意。根據這種觀點,上帝會感知到類似於塊宇宙的東西,而時間對於其中包含的有限存在可能會有所不同。[ 16 ]

現代時期

JME McTaggart《時間的不真實性》一書中提出了現代哲學中關於時間本質的最著名的論點之一[ 17 ]它認為時間是一種幻覺。麥克塔格特認為,將事件描述為存在於絕對時間中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事件必須具有關於過去和未來的屬性,而這些屬性是彼此不相容的。麥克塔格特認為這是時間概念本身的矛盾,並得出結論:現實是非時間性的。他將這個概念稱為時間的 B 理論[ 4 ]

宗教研究教授 Dirck Vorenkamp 在其論文《道元時間理論中的 B 系列時間秩序》[ 18 ]中指出,禪宗導師道元提出的時間觀包含了麥克塔格特B系列觀點的所有主要元素。

永恆論也概括了世界線理論和線性現實的概念,即個體對線性時間的感知。[ 19 ]

量子物理

一些哲學家訴諸於一種比其他物理學更激進的「永恆」特定理論,即量子重力理論。例如,朱利安·巴伯(Julian Barbour)的永恆理論就使用了這個理論。[ 20 ]另一方面,喬治·艾利斯認為,宇宙學理論中不存在時間,因為它們遺漏了細節。[ 21 ]

最近,Hrvoje Nikolić 認為區塊時間模型解決了黑洞資訊悖論[ 22 ]

反對意見

約翰·盧卡斯等哲學家認為「區塊宇宙對時間的看法是非常不充分的。它無法解釋時間的流逝、現在的卓越性、時間的方向性以及未來與過去之間的差異」。[ 23 ]同樣,卡爾·波普爾在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討論中從常識的角度反對決定論和永恆論。[ 24 ]

具有嚴格確定性的未來的時間流理論,儘管與現在的意義不同,但它不會滿足關於時間的常識直覺。有些人認為常識性的時間流動理論可以與永恆論相容,例如約翰·G·克萊默交易解釋。 Kastner(2010)「提出,為了保持解釋的優雅和經濟,可能有必要將報價和確認波視為在可能性的「更高空間」中傳播。[ 25 ]

《時間重生》一書中,李‧史莫林認為時間是物理上的基礎,這與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一種幻覺的觀點相反。斯莫林假設物理定律不是固定的,而是透過宇宙自然選擇的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26 [ 27 ]在與哲學家羅伯托·曼加貝拉·昂格爾(Roberto Mangabeira Unger)合著的《奇異宇宙和時間的現實》一書中,斯莫林更詳細地闡述了他對時間物理流逝的看法。與正統的塊宇宙觀相反,斯莫林認為,存在的是「厚重的現在」[ 28 [ 29 ],其中當前的兩個事件可以彼此因果相關。 Marina Cortês 和 Lee Smolin 也認為,某些類別的離散動力系統表現出時間不對稱性和不可逆性,這與塊宇宙對時間的解釋不一致。[ 30 ]

阿夫沙洛姆·埃利祖爾強烈反對塊宇宙對時間的解釋。 2016 年,在周界理論物理研究所舉行的宇宙學時代會議上,埃利祖爾表示:「我厭倦了這個塊狀宇宙……我認為下週四的情況與今天的情況不同。」星期四,未來不存在![ 31 ] Elitzur 和 Shahar Dolev 認為,諸如量子說謊者[ 32 ]和黑洞蒸發[ 33 ]等量子力學實驗挑戰了主流的塊宇宙模型,並支持客觀時間流逝的存在。埃利祖爾和多列夫相信,客觀的時間流逝和相對論是可以調和的,並且它將解決塊宇宙的許多問題以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衝突。[ 34 ]此外,埃利祖爾和多列夫認為,某些量子力學實驗提供了明顯不一致的歷史的證據,因此時空本身可能會發生影響整個歷史的變化。[ 35 ]

參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