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財政良好嗎? 深入研究2023年政府總預算案,見證臺灣經濟奇蹟。



過去這幾年,中央秉持財政紀律,積極擴大投資,近6年來歲入歲出都有賸餘,2022年甚至高達近5,000億。這是全體國民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大家最關心的社會福利經費,編列9,229億,增加11.4%;少子女化對策也編列1,201億,增加12.0%,讓所有公托、準公托的設施能夠加強;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要務,也新增私立學校免學費補助。

今年是23年來還債金額最高的一年,債務還本將達到1150億,持續健全國家財政。依政事別總預算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占27.5%的社會福利支出,其次是教科文支出,占19.5%,希望溫暖照顧每個需要照顧的人,栽培下一代。


113年度總預算案編列,是兼顧國家發展及財政紀律,根據零基預算的原則進行。現在是台灣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我們將有限預算資源聚焦在施政重點。

從施政項目來看,包含公務預算、特別預算、基金預算,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財源挹注就超過9千億,比去年度增加了11.2%,中央跟地方要攜手合作來建設台灣。另外科技發展比今年多了14.8%,希望科技發展繼續加速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全福利。


從國際指標來看,在202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2018年排名第17名,但到2023年已經進步到第6名。尤其在政府務實施政,搭配前瞻建設特別預算,基礎建設從22名大幅躍進到12名,為台灣扎下未來10年發展的良好基礎。


行政院會今天拍板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院長陳建仁親自主持記者會對外說明。總預算歲入編列2兆7092億元、歲出2兆8818億元,其中國防預算編列4406億元,比去年增加314億元,總計蔡政府8年來,國防預算成長38%。


主計總處指出,明年度的國防預算,包括總預算、基金與特別預算,達到6068億元,比今年增加265億元,在公務預算方面總共5349億元,其中總預算為4406億元,較去年增加314億元,軍事投資1306億元、增加336億元,作業維持1310億元、減少26億元,人員維持費為1790億元、增加4億元。


此外,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490億元、新式戰機特別預算453億元,特別預算總計943億元,另國防部的3個非營業特種基金為719億元、增加91億元。


蔡總統21日聽取總預算案表示,明年度國防總體預算,包括基金與特別預算,將達到606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占GDP比率也可望達到2.5%。台灣必須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確保國家安全與利益,也爭取更多國際支持。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113年度總預算案,其中支出比重最多為社會福利,達新台幣7917億元,教育科學文化支出5612億元次之,其餘依序為經濟發展支出4342億元,以及國防支出4312億元;若加計採購特別預算與非營業特種基金等,國防整體規模達6068億元,創新高。

同時,明年度債務還本1150億元,創下23年新高;政府明年度也將加碼撥補勞保基金,除總預算編列1200億元之外,加計先前通過的疫後特別預算,總計撥補金額達1300億元,也創新高。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暨附屬單位預算及綜計表」,行政院長陳建仁會後出席記者會說明預算編列原則指出,台灣目前處於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為確保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因此要求部會將有限的預算資源放在刀口上,且須促進財政永續發展,兼顧國家發展財政紀律。


此次預算以零基預算原則編列,歲入、歲出都是歷年新高,支出比重前4項目為社會福利支出7917億元、占27.5%;教育科學文化支出5612億元、占19.5%;經濟發展支出4342億元、占15.1%;以及國防支出4312億元、占15.0%。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明年度歲入編列2兆7092億元,較去年增加1296億元,約增5%;而歲出編列2兆8818億,增加1927億,約增7.2%;總預算共差短1726億元,債務還本1150億元,兩者合計尚須融資調度財源為2876億元,將以舉借債務1721億元及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1155億元來支應。

對於加碼撥補勞保基金,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出席記者會時說明,勞保基金其實已經回到穩定水位,明年度加碼撥補,是政府認為應該在財政有餘裕時候支持勞保。


細看重要施政項目預算編列情形,公共建設計畫明年度編列1928億元,較112年度增18.3%,若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844億元,以及營業與非營業特種基金3114億元,整體規模達5886億元。

科技發展計畫113年度總預算編列1328億元,較112年度增加212億元,若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國防科技經費、營業與非營業特種基金,整體規模達1952億元。

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113年度總預算編列580億元,較112年度增加155億元,約增37%,若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營業及非營業特種基金,整體規模達964億元,相較112年度相同基礎增加302億元,約增45.7%。


國防經費部分,由國防部主管113年度歲出編列4406億元,較112年度增加314億元,若加計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943億元,以及非營業特種基金719億元,整體規模達6068億元。

教育經費113年度總預算編列3926億元,較112年度增加509億元,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50億元,合共3976億元;文化經費明年度總預算編列393億元,較112年度增加82億元,約增26.5%,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非營業特種基金92億元,整體規模達530億元。

另外,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13年度總預算編列1081億元,較112年度增加142億元,約增15.1%,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非營業特種基金,整體規模達1201億元;長照預算明年年度總預算編列數27億元,加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非營業特種基金,合共876億元,較112年度相同基礎增加229億元,約增35.3%。

打擊詐欺犯罪經費113年度總預算編列數13億元,較112年度增加9億元,約增225.3%。


至於中央對地方補助情形,113年度總預算編列4976億元,包括一般性補助款2303億元及各部會計畫型補助2673億元,較112年度增加495億元,約增11.1%,若加計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增加數416億元,113年度中央對地方整體財源挹注共增加911億元。

相信臺灣會繼續努力,打造團結而堅韌的台灣,讓台灣在下個10年具備面對國內外諸多挑戰,持續領先的競爭力。

深入被數千片太陽能板包覆的「光源之石」 ,臺電綠能中心「光源之石」2024完工,每年可發100萬度綠電。



臺電首座離岸風力發電運維中心「光源之石」(Sun Rock)今日在彰濱工業區舉行動工祈福典禮。台電表示,光源之石預計2024年底完工,建築物由太陽光電板包覆,預計未來每年可發出近100萬度綠電,等同約3000家戶月用電量。

臺電2021年離岸風電一期併聯發電,啟用全國首座離岸風電併網基地「彰一開閉所」,去年底離岸風電二期亦邁入施工階段,台電再度與瑞助營造及荷蘭知名建築師事務所MVRDV合作,打造首座綠能運維中心「光源之石」。


台電表示,「光源之石」將作為台電離岸風電一、二期,超過50部風機的吊裝廠房、運維基地,以及周遭陸域風機、太陽光電相關備品、維護工具等材料倉儲中心,預計2024年底完工,全面提升台電綠能建設維護效能。

「光源之石」除了作為台電離岸風電運維基地及再生能源設備材料倉儲中心,建築外觀由太陽光電板包覆,外觀如同穿山甲,未來每年可發出近100萬度綠電,除自給自足,還能回輸電力,可望成為全台首座零耗能的淨零排放建築。

台電進一步說明,光源之石上每一片太陽能板的鋪設位置與角度,都要經過日照位置、方向、時數與建築面積、太陽能板發電效率等大數據建構而成的模型,來進行分析確認。

台電預估,光源之石完工後將可年發近100萬度電,等同約3000家戶月用電量,減碳效益預估可達500公噸。


台電於2021年離岸風電一期併聯發電,啟用全國首座離岸風電併網基地–彰一開閉所,去(2022)年底離岸二期亦邁入施工階段,如今再聯手瑞助營造及國際知名建築師事務所MVRDV,打造名為「光源之石」的台電歷史首座綠能運維中心,建築外觀將由太陽光電板包覆,遠看猶如一隻「穿山甲」,未來可年發近100萬度綠電,除自給自足,還能回輸電力,可望成全台第一座淨零排放建築,今(13)日舉行動工祈福典禮。台電表示,該建築預計2024年底完工,除作為自家離岸風電運維基地及再生能源設備材料倉儲中心,亦落實邁向電力淨零目標。

台電今(13)日於彰濱工業區舉行「台電離岸風力發電運維中心動工祈福典禮」,由行政院院長陳建仁、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立法委員謝衣鳯及黃秀芳、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彰化縣副縣長林田富、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等各界貴賓,共同見證台電綠能發展里程碑。

台電指出,為滿足綠能持續發展成長的運轉維護需求,台電聯手瑞助營造及曾打造荷蘭鹿特丹商場、台南河樂廣場,作品遍佈全球逾40國、超過800件的荷蘭建築師事務所MVRDV,於彰化建置台電首座綠能運維中心「光源之石」(Sun Rock),更將打造成全台第一座「淨零建築」。

台電表示,「光源之石」將作為台電離岸風電一、二期,超過50部風機的吊裝廠房、運維基地,以及周遭陸域風機、太陽光電相關備品、維護工具等材料倉儲中心,預計2024年底完工,全面提升台電綠能建設維護效能。

MVRDV創始合夥人Winy Maas表示,「光源之石」以最大程度運用陽光設計出發,充分善用彰化豐沛日照,透過這樣的設計,讓建築物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同時也成為綠能生產者,發電回饋台灣電網。

台電說明,要稱作淨零建築,除需獲內政部建築能效認證,更重要是建築物自身生產的再生能源要能完全滿足用電能耗,一來一往等同零耗能,如「光源之石」除作為台電離岸風電運維中心功能使用,外觀設計也結合綠能、善用彰化豐沛日照,將由大量太陽光電板包覆而成。

台電進一步表示,「光源之石」每一片太陽能板鋪設位置與角度,都要經過日照位置、方向、時數與建築面積、太陽能板發電效率等大數據建構而成的模型精準分析確認,因而完工後將可年發近100萬度電,等同約3000家戶月用電量,減碳效益預估可達500公噸,翻轉建築傳統耗能印象,而這樣的發電量,預估能源密度(指建築物年用電量與樓地板面積的比值)可達 -19,不僅自給自足,還可多發電送回電網,可望成為全台第一座零耗能淨零建築,配上吸睛外觀,堪稱「會發電的穿山甲」。


而國內離岸風電已完成1.8GW風場建置,除在亞太地區民主國家領先外,更是世界上少數離岸風電突破1GW的國家,且興達港主航道已完成浚深,去(111)年沃旭已將重達千噸的水下基礎順利運至風場安裝,離岸風電工程中心等工程亦將如期完工在歷經疫情、國際戰爭等外在變動環境下,基層公務同仁及所有離岸風電工作夥伴日夜付出才有的成果,不容被抹滅。

經濟部能源局說明,離岸風電作業受疫情影響,全球的工程進度均有所延遲,經濟部第2階段考量國內氣候窗等因素下,提供業者一年併網緩衝期間,惟各業者仍努力進行相關工程建設,截至2023年7月已完成232座共1.8GW裝置容量。此外,國內產業過去並無實際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製造經驗,在新建生產廠房產線與生產水下基礎產品時,面臨國內外疫情影響及學習瓶頸,為加速生產學習,本部工業局協助業者在符合疫情規定下加速引進國外技術團隊及高階銲接人力,克服生產技術瓶頸。興達海基已完成沃旭大彰化風場6座水下基礎、中能風場水下基礎16座水下基礎。依據興達海基資料,產製能力與能量已提升3倍達月產3座,已具備國際供應商水平。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為了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興達港航道已於111年8月完成疏濬至7米,深度足以支應興達海基100%國產水下基礎載運出港,中央及地方等單位就興達港疏濬深度已有共識,後續將一起合作完成相關建設。另外,離岸風電工程中心係為國內離岸風電前瞻發展之設備驗證中心,係參考國際離岸工程先進國家技術,除為國內首例,更是國際第二座具有六層造流設備設計,可模擬實際海域「風、浪、流」,池體設備整合精準度及工程難度高,尤其是3D水櫃立體結構施工,工程難度極具挑戰,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已積極督導工程進度,協商工程問題解決方案,預計113年底完成深水池工程。

面對全球淨零轉型等發展趨勢,除了要強化我國企業的競爭力,更要滿足國際供應鏈,經濟部秉持嚴謹、公平、公正立場積極開發綠能,同時創造綠色經濟與就業機會,盡力實現強化能源安全、創新綠色經濟、促進環境永續等共榮願景。

臺灣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隊魚況探勘技術,攜手高雄前三大遠洋漁業業者前進北太平洋。



臺灣經濟部今(25)日在高雄展覽館「2023 Meet Greater South亞灣新創大南方」展出30項創新科技成果,並於開展首日舉辦技術處專館開幕記者會,與工研院、金屬中心二法人,並高雄前三大漁業業者包含穩發漁業、隆順漁業、豐國水產以及無人機業者經緯航太,宣布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隊魚況探勘技術,並於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進行實證,可同時派遣四架無人機探勘魚群,運用獨創之高效能一體化無人機天線技術,達成60公里以上之遠距通訊,將可大幅提升遠洋漁獲量。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經濟部近年從智慧科技、新創培育、鏈結國際三大方向著手,跨部會合作,推升亞灣成為臺灣重要智慧科技樞紐,總計創造超過435億產值,此次展會中技術處專館具三大主軸,一是鏈結在地,技術處以AIoT科技應用於遠洋漁業,協助漁船搶占漁撈先機;二是淨零科技,結合法人研發力量,在展會帶來可協助產業轉型的淨零科技解方;三是新創團隊,15家法人衍生成立新創,期望透過亞灣新創大南方,與在地新創團隊相互交流,促臺灣新創蓬勃發展。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臺灣的遠洋漁業世界有名,年產值326億元,遠洋漁業漁船數量則在全球排名第二,但漁業工作卻非常辛苦,這次公開亮相的遠洋漁業無人機隊,是以2021年金屬中心發表的可抗七級抗風雨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為基礎,加入工研院研發的「遠洋漁業AIoT加值系統」,並整合漁船既有設備的魚汛資訊,結合魚群熱點大數據,未來就像漁撈長的鷹眼,幫助漁船在海上搶得先機,漁獲滿載。


  穩發漁業董事長暨高雄區漁會理事長謝龍隱表示,高雄是遠洋漁業重鎮,全臺遠洋漁貨幾乎集中於高雄市,但遠洋漁業出航時間短則半載長則數年,越來越難招工,加上魚場搜尋仰賴人眼辨識與經驗判斷,現在漁業經驗已經很難傳承,未來透過跟經濟部的合作,將能運用人工智慧結合無人機技術,把人工經驗轉換為數位資產,擴大漁場搜尋範圍,有助讓外海工作時間減半,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產值增加,創造科技化的遠洋漁業生態系。


  展場中也可看到多項AI與創新科技。AI應用百花齊放,邊緣雲運算是實現萬物聯網智慧生活的關鍵利器,且更能保障資料安全,成為下階段AI軟硬體廠商的布局重點,根據資策會MIC預估,全球邊緣運算市場規模,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 434.6億美元,深具潛力。


  工研院與資策會共同研發的「邊緣雲低延遲運算軟硬體創新技術」可帶來三大好處,第一,自主開發邊緣雲管理平台及AI加速卡,從軟到硬一條龍整合,攜手國內廠商進軍邊緣雲運算產業鏈;其二,可減少50%布建管理成本,降低中小企業進入AI應用的門檻;其三,透過邊緣雲創新技術,預期數據傳送與輸出分析可在50毫秒內,超越現有裝置,達成低延遲運算,有助加速AI算出成果。未來可應用在需要大量AI運算的領域中,如智慧商場、智慧工廠、智慧展演等5G場域,是協助企業快速導入智能運算的最佳利器。


  現場另有由工研院藉科技專案研發的「魔幻驚喜屋」,全球首創整合角型三面式裸眼3D顯示技術與即時互動感知技術,並運用AI肢體動作偵測模型辨識螢幕外人物的肢體動作,民眾可在現場體驗與小精靈互動,小精靈就像真的一樣躍入眼前,站在螢幕前左右移動,畫面中的小精靈也會同步模仿動作。本技術不用戴3D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精確呈現物件全貌,可應用於文化育樂、展演產業,開創顯示器新型態展演模式,目前已與美國AI技術相關業者合作,用於展示大型、不易攜帶的展件,例如汽車零組件、大型工具機等,搶攻產業銷售新商機,此外,2023年第三季也預計在日本的誠品生活,以此技術展示臺灣之美,新型態顯示器打破價格戰,成功進軍國際。

  現場並依據「遠洋漁業AIoT加值技術」以真人真事改編微電影「當思念在海洋上飛行」,傳遞創新科技升級遠洋漁業業背後的暖心故事,於展場首映。經濟部技術處持續以創新科技深耕南臺灣,於亞灣場域推動AI創新應用,期望藉新興科技打造南臺灣產業鏈,以科技推升南臺灣產業發展。

臺灣人在美股預扣稅有望降低,美國兩黨聯邦參議員今天提交《臺灣租稅協定法案》(Taiwan Tax Agreement Act),授權總統與臺灣簽署租稅協定。



美國兩黨聯邦參議員今天提交《台灣租稅協定法案》(Taiwan Tax Agreement Act),授權總統拜登與台灣簽署租稅協定,可望解決台積電等台灣企業掛心的雙重課稅問題。 這項法案將可以避免美國與台灣政府,對在兩邊都有業務營運的企業進行雙重課稅。

為解決美台雙重課稅問題,美國聯邦參議院兩黨外交領袖今天提出法案,授權拜登政府與台灣洽簽租稅協定,以處理美台雙重課稅問題,促進雙邊貿易投資。

法案名稱為「台灣租稅協定法案」(Taiwan Tax Agreement Act),是由民主黨籍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里契(Jim Risch)、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范霍倫(Chris Van Hollen)及外委會亞太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共同提出。

法案指出,美國與全球65個「司法管轄區」(jurisdiction)簽有租稅協定,台灣作為美國前幾大貿易夥伴及全球重要經濟體,加上其戰略重要性及面臨日益嚴重中國威脅,美國應進一步強化與台灣的經濟關係。

法案表示,美台若簽署租稅協定,將在促進雙邊投資貿易、強化雙邊關係上扮演關鍵角色,且能鼓勵其他國家增進與台灣的經濟連結。

法案授權美國總統,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台灣洽簽租稅協定。協商啟動至少15天前須通知國會,協商完成後30天內須將協定送交國會,待參、眾兩院通過共同決議(concurrent resolution)予以核准即算生效。

根據法案規定,協定適用對象包括美台稅務居民,但排除於中國或與美國未簽署租稅協定之第三國永久設立營業據點的企業。

推動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ADTA)是總統蔡英文政府重點工作之一。蔡總統近年與美方友人會面,經常提及此事,包括去年8月接見時任參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Ed Markey)訪團時。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3月底曾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與台灣缺乏租稅協定是重大問題,將研究是否能找到方法因應。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4月報導指出,台灣多年來渴望與美國簽署租稅協定,但直到美國去年8月實施「晶片法」,預期來自台灣的投資將大幅增加,才凸顯此議題的急迫性。

梅南德茲透過新聞稿表示,台灣是美國在印太的重要經濟夥伴,雙方共享許多基本價值與利益,台灣強健參與全球及美國市場,對供應鏈韌性及美國未來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梅南德茲說,面對北京不斷使用脅迫手段,試圖阻礙台灣國際經濟參與,推動美台經濟關係比以往來得更重要,「我期待與兩黨同仁合作,確保法案的通過」。

里契呼應指出,美台租稅協定將能降低不必要雙重課稅、避免逃稅,並移除雙邊貿易障礙。他說,在台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侵略與脅迫之際,強化美台經濟關係不僅符合美國利益,也更加重要。

台商對美投資比例大幅增加,但台美之間卻因未簽署租稅協定,隨著台美租稅協定草案討論稿出爐,預期台商赴美投資成本有望降低。


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 (Finance Committee)、眾議院歲入委員會 (Th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 主席及資深議員日前發布一份草案討論稿,擬以新增美國聯邦稅法 (Internal Revenue Code,IRC) 第 894A 條方式,為赴美投資的台灣企業及外派至美國的台灣員工提供「類租稅協定」,以降低赴美投資的稅負。


KPMG 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行副總廖月波指出,該草案條文內容多數參考美國租稅協定範本 (U.S. Model Tax Treaty),主要涵蓋四大面向,包含:降低股利、利息及權利金收入的扣繳稅率、引入常設機構概念、符合條件之外派人員受僱所得免稅及定義台灣居住者。


首先,在降低股利、利息、權利金收入之扣繳稅率部分,新草案擬將扣繳稅率降低,美國來源之利息、權利金收入,適用扣繳稅率將降低至 10%;美國來源股利的扣繳稅率則將降低至 15%。若持有美國公司 10% 以上之股權,扣繳稅率得降低至 10%。


第二、引入常設機構定義,目前台商在美國若未設立公司而在美國有營業活動,以是否被認定為有交易或營業行為判定是否須納稅。草案則引入租稅協定概念,改以常設機構之標準判斷,僅須就其歸屬於美國常設機構之有效關聯收入繳納美國所得稅;引入此規定後,將使得台商在美活動是否需課稅有更明確的判定原則。


第三、符合條件受僱所得免稅。KPMG 表示,台灣企業赴美建廠,常需以出差或是派駐員工監督當地建廠事宜,草案對台灣稅務居住者在美提供服務,符合條件下取得之受僱所得,將得以享有免稅。惟該薪資收入不得由美國雇主或台灣在美國的常設機構給付,此將解決台灣外派人員面臨薪資可能被台美雙重課稅的風險。


第四則是定義「台灣合格稅務居民」,台灣居住者應符合稅務居民之定義,始能適用法案給予的租稅優惠。特別對公司而言,另須符合利益限制之要求,始能享有租稅協定優惠,以避免協定利益遭到違背立法目的之濫用。


此外,針對具台美雙重居住者身分之人,草案亦提供破除僵局法則以決定居住者身分,例如將以永久住所、個人及經濟關係較為密切之地點等標準認定歸屬。


為了解決美台雙重課稅問題,美國聯邦參議院兩黨外交領袖提出法案,授權拜登政府與台灣洽簽租稅協定以處理美台雙重課稅問題,促進雙邊貿易投資。另外,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近日赴美,會晤美商務部長雷蒙多等,爭取晶片相關企業補助。


美台兩國貿易關係緊密,為了解決雙重課稅的問題,美國民主黨及與共和黨籍多位聯邦參議員4日正式提出法案,授權拜登政府與台灣洽簽租稅協定,強化台灣企業在美國投資的展望。

台經院國際處研究員邱達生認為,「過去我們也跟很多沒有邦交的國家洽簽這種雙邊投資協議,能夠讓我們台廠跟其他譬如說亞洲國家像南韓的廠,在美國投資獲得這個平等的對待。」

參與提案的議員表示,中國運用高壓手段遏制台灣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類似稅務協定的協議,將讓美國和台灣企業在經商時更易於避免遭雙重課稅,也能避免逃稅。

而率團抵達華府參加美國商務部主辦的投資峰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也向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爭取。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對象,擴及晶片製造商以外的相關產業獲正面回應。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指出,「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好的商業和投資地點,我們將為未來的投資及商業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臺灣財政部自2017年起連續7年「歲計賸餘」創新高,去年更產生了4,964億元的賸餘,超出原本預期30倍。



你關心臺灣的財政狀況嗎?我們想跟你說:政府還債超出預期!財政還受到國際肯定👍

近年來中央政府還債比預期更多!

在蔡英文總統帶領下,台灣經濟成績亮眼,再加上預算控管得宜,自2017年起連續6年「歲計賸餘」創新高📈,去年更產生了4,964億元的賸餘,超出原本預期的30倍!

因為國庫有賸餘,政府的還債金額也就能逐年增加,不僅每年全數執行 #債務還本,更適時 #增加還本,減少債務累積。

舉例來說,2022年政府還債還了新台幣1,500億元,是21年來最高!

台灣財政狀況是國際資優生!


台灣的政府負債比率遠低於全球主要國家,不僅如此,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的 #財政情勢 更是從去年的第10名,進步到今年的第6名🆙🆙

執政團隊除了努力拚經濟為國庫創造收益外,更會在擴大社會投資的同時確保財政紀律,請大家放心!


政府堅守財政紀律,#長期債務比率 逐年下降⬇️

最近在討論許多政策時,年輕朋友很關心:究竟國家的財務狀況好不好?

其實,我們的「長期債務比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什麼是長期債務比率❓

國家支出會因為政事增加、通膨等原因隨時間增長,所以在衡量財政狀況時,不能只看總債務餘額,而是會使用「長期債務比率」作為指標,以「國家長期債務占前3年度GDP平均數的比率」衡量,連動經濟成長才能更忠實反映出國家的財政狀況!


從2016年到現在,在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帶領下,政府推出包含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等多項強化台灣基礎建設的政策,但同時更確保財政紀律。「長期債務比率」從2016年的33.0%降低到2023年的27.2%!不只領先世界主要國家,還受到國際評等機構高度肯定👍

在國家財政穩定的情況下,執政團隊也會持續將經濟成長的果實,用來擴大對社會、對青年的投資。請大家放心!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要打造的先進封裝廠,代表AI商機變成訂單,我們要全力以赴,擴大產能,把訂單留在台灣,抓住AI大爆發的商機,並創造1500個就業機會。感謝國科會協助取得竹科
 
銅鑼園區用地,經濟部也已確認新廠的水電供應無憂,國內最新的CoWoS先進封裝技術,將持續鞏固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優勢。


我們去買東西除了會看價錢,也會看值不值得。
 
前瞻預算的投資,不僅要看預算投資額,也要看效益,這是一樣的道理。
 
#前瞻預算 支持產業園區立體化,把南部舊的加工出口區改建成科技產業園區大樓,34億的經費,引進300億的投資,將近十倍的效益,這是有效的投資。

 
#老舊園區變身只租不售的科技產業園區
 
有新的產業用地,廠商就能立刻投資落地。最早完成的前鎮科技園區,啟用四個月就100%出租,釋出的周轉基地,也已經由緯創高雄晶傑達光電科技投資開工。擴區的屏東科技產業園區工程已經開工,廠商建廠也可以同步施工。34.44億元的特別預算,可以創造約300億元的投資。
 
#台商投資落地
 
國家發展有歷史的先後,首都圈率先發展,其他都市也要平衡支持,產業聚落形成,就業機會更多,年輕人不用為了工作到台北。透過前瞻預算支持,園區改建後帶來的8400個就業機會,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回家工作,這樣的投資可以讓北部減壓,達到區域均衡的效果。


美商高通公司臺灣大樓成立,2024 年在臺灣採購金額上看 3 千億元。



高通(Qualcomm)位於竹科的新竹大樓今天落成啟用,全球資深副總裁暨首席營運長陳若文表示,高通與台灣的關係更加密切,高通去年在台灣半導體採購金額達新台幣2400億元,預期明年可望進一步達3000億元規模。

高通全球資深副總裁暨首席營運長 陳若文:「高通跟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的結合更加深入了,五年前我們跟台灣供應商採購的金額,才超過900億台幣左右,去年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2400億台幣,明年在台灣的採購金額可望增加到3000億台幣。」

員工人數,從只有兩人,到現在已經多達1700人,美商高通,陸續在台灣成立營運與製造工程暨測試中心、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等重要機構,近期更是與台廠合作,進展5G ORAN、小型基地台等合作面向。


AIT美國在台協會處長 孫曉雅:「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美國和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的發展是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美國和台灣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最自然的合作夥伴。」

陳若文表示,高通與台灣的關係比以往更密切,更需要彼此,現在與2019年時的世界不同,不僅有地緣政治影響,還經歷疫情與供應鏈危機,是高通對台灣承諾最堅定的時刻。

臺灣鳥嘴潭人工湖巨型水庫年底完工,兼顧生態保護與水資源儲蓄。



滿水位相當於1/8個日月潭水域的鳥嘴潭人工湖,6大湖區中已有2個湖區開始供應民生用水,中區水資源局力拚今年底6大湖區全部完工,屆時共可蓄存1450萬立方公尺的水,可日供彰化和草屯民生用水25萬噸,湖區有10公里長的環湖自行車道及人行步道,並已植栽4000株喬木,兼具觀光遊憩功能。


中區水資源局指出,總經費逾200億元的鳥嘴潭人工湖工程,主要是蓄留烏溪水,以供應北彰化和南投縣草屯鎮的民生用水,全區有6大湖區,面積110公頃,2020年動工施作,去年4月已完成A、B兩大湖區工程,並開始每日供應4.5萬噸的民生用水,目前該工程正在趕工中,力拚年底6大湖區工程全部完成,屆時即可每天供應25萬噸民生用水,相當於90萬人的每日用水量。

中水局表示,為加快施工進度及清運土方,施工廠商引進國內少見的智能機具加速土方挖運作業,如挖土機設置GPS控制系統,直接由駕駛室螢幕資訊進行修坡,可立即檢視與設計值的差異,平均可節省20%燃料消耗,減少將近90%測量工作。


土方載運則採用鉸接式牽引車,過去大多出現在國外的大型礦場,適合行駛於地勢起伏落差大區域,並配備自動秤重OBW系統及環景視覺輔助系統,提高施工效能及安全性。

中水局也說,鳥潭人工湖不只蓄供水,同時也是新的觀光遊憩點,除有10公里長的環湖自行車及人行步道,且已完工的管理中心新建工程,為外觀以獨特的木紋清水模呈現粗獷質感,與九九峰裸露岩壁紋路相呼應,並取似水流動的意象,象徵鳥嘴潭人工湖尊重自然與生態環境,中心內也正打造兼具教育及遊憩的展館空間,讓民眾了解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及鳥嘴潭於施工時期積極推動的各項生態保育作為。

臺灣與美國維吉尼亞州簽署經貿合作備忘錄,擴大雙邊經貿連結。



我國與美國維吉尼亞州今(25)日在外交部由經濟部陳政務次長正祺與美國維吉尼亞州州長楊京(Glenn Youngkin)簽署「經貿合作瞭解備忘錄」,未來雙方將加強雙向貿易、投資、產業等方面展開合作,開拓商機並建立更緊密經濟連結。


臺美經貿關係持續升溫,2021年12月建立「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TTIC)架構」,在架構下持續深化與美國各州間經貿夥伴關係。此次維州楊京州長率團來臺簽署合作備忘錄,是經濟部繼2022年與美國印第安那州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後,再度與訪臺州長簽署MoU,象徵臺美合作關係由聯邦政府至各州政府合作面向持續深化與擴大。

2022年維州出口臺灣金額為7.31億美元,自臺灣進口金額為10.2億美元。2022年,臺灣是維州第十大的出口國,也是第九大進口國,顯示近年來因國際經貿情勢變化,臺灣與維州雙邊經貿夥伴關係相當密切。

楊京州長表示,盼與可信賴的夥伴共同因應當前整體經濟環境的挑戰,本日簽署MoU將使維州跟臺灣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陳政務次長正祺則表示,臺美共享民主價於與自由開放市場,維州擁有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等知名學院以栽培工程人才投入半導體與再生能源等領域,而臺灣以資通訊、半導體見長,並且重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值得信賴的夥伴。本日簽署的MoU是臺維雙方在投資、產業等方面合作的起點,期許雙方關係得以開啟新章。

經濟部將持續擴大臺美雙邊貿易、投資及產業合作,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挹注雙向經貿合作動能,創造互利雙贏合作關係。

臺灣營養午餐國產水產品達95%,食魚教育大步向前。



【營養午餐國產水產品達95% 食魚教育大步向前 】

為了讓學童能吃得健康,蔡英文總統早在2016年所提出的新農業政策和食安五環政策,開始推動「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

為此,我們積極協助全國各學校、食材供應商及團膳業者,採用通過有機認證、產銷履歷認證、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或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等具有三章一Q的國產食材。到今年4月,學校營養午餐採用國產食材比率已達 97.95%。

然而過往學校擔心魚刺會讓學童受傷,以及漁產品較不易保存等安全問題,營養午餐往往較少提供水產品。為了讓學生能吃到豐富的國產水產品,我們在前端積極協助:

#強化供應端的生產與加工量能,開發魚排、魚丸等等各種品項。
#導入冷鏈設備維持低溫不斷鏈,拉長保存期限。
#建立聯採聯供平台,讓更多供應商來選購。

在各方的積極合作下,我們讓校園午餐採用國產水產品覆蓋率逐年成長,到今年4月達95%,採購約2,380公噸;去年全年國產水產品採購約5,900公噸。供應包括魷魚、烏魚、旗魚、文蛤、虱目魚排、魚丸等多種品項。而且我們也完成全國供應4次國產可溯源石斑魚的目標。

不只透過營養午餐,讓學生來認識優質國產水產品。未來我們還要透過各種食魚教育教材等,讓學生與家長都能認識更多屬於本土的多元水產物種,進而支持台灣的永續漁業。

臺灣土魠魚人工繁殖育種有成,梧棲港全新浮動碼頭動工,漁業永續發展。



【土魠魚人工繁殖試驗有成 台灣漁業永續繼續向前】

臺灣水產豐富,俗話說「一鯧、二午、三土魠」,土魠滋味鮮美,長年深受消費者青睞。每到農曆年前,價格更是水漲船高,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等各種環境影響,沿近海漁業漁產量大幅減少,沿近海土魠魚產量自2001年達3,200公噸高峰後,近年來已下滑至500多公噸,漁業資源已明顯下降。

俗稱「土魠魚」的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是為游泳能力強的洄游性魚類,體表無鱗片保護,釣獲死亡率高,國際上目前也沒有繁養殖相關報告。

為了增加土魠魚漁業資源,我們的水產試驗所嘗試進行繁養殖試驗研究。首先透過研究掌握了土魠魚產卵高峰期為3~5月,及主要產卵場為臺灣淺堆及部分在澎湖周邊海域。隨後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採集優質種魚進行海上人工授精試驗。經過多方嘗試,終在今年度首次獲得成功,並首次有魚苗孵化紀錄。趁此機會向大家分享這個好消息。

除了土魠魚,水試所也在去年發表首度將黑喉人工繁殖成功,並創全球首例放流育成魚苗。以及成功生產水晶鳳凰螺、銀塔鐘螺、遠海梭子蟹、鋸緣青蟹、日本鮸、條石鯛、虎斑烏賊與萊氏擬烏賊等物種之種苗實施放流。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推動復育沿近海域漁業資源,期待台灣漁業能夠永續發展。


【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興建動工 提升台中梧棲漁港航行安全 】

臺中梧棲漁港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漁港及漁業基地,主要漁獲有烏魚、白鯧、午仔魚等,在2021年漁獲量約為2085公噸,產值約4.2億元。是相當熱鬧的漁港。

不過當地的高低潮差大,再加上有各種大小船型的漁船頻繁進出,航行動線容易發生碰撞損害的風險。一旦發生碰撞,不只是讓漁民朋友可能會有生命財產的損害,也容易影響漁港的進出使用。立法院 蔡其昌 副院長十分關心這漁業安全的問題,時常向我提及,希望能改善這個困擾漁民許久的問題。

在 蔡英文 總統的支持下,我們投入9.66億元啟動了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的興建計畫,特別闢建小船使用的泊區,舒緩漁港擁擠的問題,也能提升漁船作業的航行安全。未來全部完工之後,將可提供199艘小船停泊。

不只是泊區,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繼續執行到位,為的是要奠定韌性農漁業的基礎,才能要讓台灣的農漁業永續發展。

臺灣成功成為豬瘟非疫國,農業基金成立找回畜牧產業外銷榮光。



【傳統豬瘟全面拔針 台灣成為豬隻三大疫病非疫國邁大步】

今天是養豬產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在今年1月1日針對種豬以外的所有豬隻做傳統豬瘟拔針,半年內狀況皆在預期中,所以依照原先規劃,從7月1日開始種豬也停打傳統豬瘟疫苗,亦即全國豬隻在7月1日全面停打豬瘟疫苗。這讓台灣成為亞洲唯一撲滅口蹄疫、防堵非洲豬瘟及傳統豬瘟三種重大豬隻疫病皆為非疫區的國家,邁進了一大步。

傳統豬瘟在台灣有百年的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有病例紀錄,最高曾達八成以上的發生率。自1958年開始全面施打疫苗後,有效控制住豬瘟疫情。2006年後就沒有傳出豬瘟確診案例。

有成功撲滅口蹄疫的經驗。在總統與院長的支持下,我們接下來達成撲滅豬瘟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規劃三階段工作:

#第一階段(2021年~2022年)
落實全面疫苗注射,並透過哨兵豬、屠宰場、肉品市場等監控環境是否還有傳染風險等情況,以及進行產業風險溝通。

#第二階段(2023年~2024年6月)
持續疫情風險監控,並採取兩階段穩健策略,先肉豬再種豬拔針,逐步停止施打豬瘟疫苗注射(拔針)。以及由政府備好足夠的緊急應變疫苗作為配套。讓養豬產業的朋友,都能夠安心、一同合作。

#第三階段(2024年6月起)
待全面拔針滿一年仍未案例傳出,我們就會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豬瘟非疫國」,達成撲滅豬瘟目標。

現在全國豬隻拔針是至為關鍵的一步,需要養豬業者共同齊心協力。除了配合全面停打豬瘟疫苗措施外,還要 #持續加強場內生物安全工作,持續落實各項防檢疫工作及 #疫情通報。同時 #切勿私下囤積豬瘟疫苗或對豬隻注射疫苗,違反規定者將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倘若台灣能夠讓傳統豬瘟拔針,這不僅能成為傳統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三大豬疫病非疫區的亞洲第一個國家,更能夠打開台灣豬外銷日本等國際市場,將大大提升台灣豬的國際競爭力,為700多億產值的養豬產業及其一千多億的上中下游飼料、用藥、屠宰、加工等產業永續經營。


【屠宰場HACCP認證及養豬百億基金 提升台灣優質豬肉國際競爭力】

為提升台灣養豬產業,我們在2021年提出「養豬百億基金」,投入四年128.3億元,推動養豬產業鏈能從生產端、屠宰加工端及物流銷售端系統性加值升級,讓台灣優質豬能重回國際舞台。其中,在屠宰端我們便導引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屠宰場HACCP系統)。

今天我來到雲林訪視百億基金中屠宰場 HACCP 的推展成果,我們防檢局2020年起從無到有建立起屠宰場的 HACCP制度,並運用百億基金積極輔導屠宰場導入實施,與國際接軌,讓台灣豬可以順利外銷到其他國家。

「我的屠宰場整個脫胎換骨!」今天很開心聽到和榮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意的分享,他說,百億基金幫助業者從養豬到屠宰都大大升級,對豬肉品質的提升真的有夠讚!菲律賓官員去年來查廠後,今年4月成功獲得菲律賓輸入許可,希望可以把品質這麼好的台灣豬賣到更多國家。

參訪過程中,我親眼看到了屠宰環境的衛生乾淨程度,一滴血都不會滴到地板上!百億基金協助導入防疫消毒設備、自動化屠宰設施、屠宰衛生檢查設施和屠體預冷室冷鏈系統等等,建立起現代化的屠宰場。

不只有陳董,目前台灣已有16場家畜與家禽屠宰場,取得屠宰場HACCP驗證證明書。而且日本厚生勞働省更是於2021年5月,正式公告台灣為實施屠宰場HACCP系統之國家,並將台灣的豬肉、禽肉、牛肉及羊肉等多項畜禽產品許可輸入之國家名單中。

我們在今年7月1日開始傳統豬瘟全面拔針,讓台灣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傳統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三大豬疫病非疫區的國家。在配合上屠宰場 HACCP制度,以及百億養豬基金的產業鏈系統性升級,這將大大提升台灣豬的國際競爭力。未來將繼續帶動700多億產值的養豬產業及其一千多億的上中下游飼料、用藥、屠宰、加工等產業永續經營。

臺灣國產林木資源永續化,建立國家作物種原諾亞方舟。



【山林共管與循環利用 永續農業的新里程】

苗栗南庄的加里山山區,是南庄賽夏族人祖先傳承的生活領域,加里山的森林更是過往賽夏族人成年禮的試場。但在過去林地國有管制措施下,令賽夏族人數十年來無法在祖先曾踏過的山林裡活動,也使得林務局的山林管理與賽夏族人的生活活動,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衝突。從衝突慢慢走向對話理解,2018年由根誌優等多位長老代表賽夏族與林務局簽署夥伴關係,並且在苗栗南庄大東河畔舉行 SaSiyoS 和解儀式。讓彼此一起走向「山林共管」的新里程。

為實踐山林共管,我們與部落先以林下養蜂來建立合作互信基礎,並且委託族人共同參與加里山森林巡守,以及輔導族人成立合作社並委託其進行人工林伐採、國產材生產及撫育造林等工作,並且導入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認證,達成永續森林經營。

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我們也與部落進一步共同合作,建構資源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建置「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系統」。在南庄的柳杉、臺灣杉人工林生產區共計約 100公頃,每年平均伐採量2,400立方公尺。除原木國產材利用外,會產生約 30%、864噸的剩餘資材。

這些剩餘資材可透過循環系統產出植物精油,以及燃料顆粒、生物炭等有效資源,並以此熱能來乾照燥林下經濟段木香菇。不只實現循環利用零廢棄的目標,也帶動更多的經濟收益,森林蜜迄今產量達 4900 斤,產值 360 萬元以上;段木香菇迄今產量 900 斤,產值約 150 萬元;純露精油等各式林下經濟產值合計約97萬元;並且帶動生態旅遊約4000餘人次,產值約400萬元。

有這第一個結合山林共治、循環利用的示範場域經驗,也鼓舞我們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新挑戰。今年八月農業部正式成立,將
設置「#資源永續利用司」,統籌保護農地資源、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農業淨零循環的各項政策統籌工作,以實現農業多功能價值的目標。
林務局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確保陸域重要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完整、強化森林及自然碳匯,並永續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農業部成立後將更積極且具體地打造更具韌性的農業,讓台灣農業得以永續發展。這是我們的願景與責任。


【台灣國家作物種原庫 農業的諾亞方舟】

氣候變遷、冷熱溫差大、乾旱與暴雨交替出現,這些環境改變不僅直接衝擊農產品的收成,也會讓部分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乃至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面對環境的變化,只有透過蘊含豐富遺傳歧異度的多樣性種子,才能培育出能適應新環境的作物,留給未來希望。

今天我來到國家作物種原庫,一同慶祝成立30周年。國家作物種原庫,就如同台灣作物的諾亞方舟,盡可能地保存遺傳資源的多樣性,讓育種家能夠篩選及育成抗耐逆境的新品種。為此,種原庫有四大工作:

#收集
自1993年開始啟用以來,積極進行油芒、小米 、台灣藜、原生蔬菜等原生種原收集與在地保種;以及引進美國、日本、菲律賓等43個國家的糧食作物、蔬菜、雜糧等種原。已收存約保存10萬份種原品系(184科[family],共787個屬[genus],1554個種[species])。

#保存
種原就是希望。為了保護種原的安全,硬體結構具有耐震、防淹與防火的安全設計;庫房內則常年保持低溫及低濕環境,以維持種子壽命。此外還有異地備援機制,我們將水稻、雜糧及蔬菜等合計10,503份種子材料,送存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俗稱末日種子庫)。為台灣農業留下生命的火種。

#交流
面對環境挑戰,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合作。我們也會依據不同國家所面臨的挑戰與請求,將國內外種原分贈利用。以及透過各種出版品與圖說等,讓社會與國際更認識台灣的種原。

#研發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也藉由核心種原研發,來提升育種效率,加速耐逆境種原篩選。例如從番茄核心種原篩選出具有耐高溫潛力的番茄,建立耐熱雜交族群,進行育種篩選。來育成具有耐高溫的新品種番茄。
過去也有農試所育成的水稻台農 85 號,就是從野生稻種原導入抗褐飛蝨的基因。另外,目前平地可以種植溫帶果樹的桃品種(紅玉、紅鈴等),也是透過種原多樣性篩選及育種研發而成。

國家作物種原庫 30年來一棒接一棒走到今天。未來我們會面對乾旱的頻率與強度越來越高,亟需要研發能夠適應環境的作物品種,並且試驗、推廣與實際種植,這是我們努力要做的工作。種原就是這些工作的基石。因此,農委會從今(2023)年開始支持長達十年的「次世代種原方舟」計畫,將由農試所及各改良場所共同參與種原更新繁殖工作,以延續種原保存。這正是建立台灣農業韌性、奠定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

臺灣稻米、荔枝外銷杜拜和紐西蘭,建立全新通路銷售全球。



【斗南農會優質米首度外銷杜拜 產銷契作與全面品管提升稻米品質】

今天來到雲林斗南,見證斗南鎮農會的契作國產優質米首度外銷杜拜。這是繼出口澳洲、紐西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外,又開拓了新的外銷國。這次出口至杜拜的國產米全數通過產銷履歷驗證,顯見在稻米品質與衛生安全上都具有國際競爭力。

稻米是台灣最多農民種植的農糧作物。不過早期稻米生產多為小面積栽種,栽培管理不一致,導致生產品質不穩定。為了提升品質,讓農民有更好的收入。我們積極輔導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整合鄰近地區農友,以集團契作方式統一栽培管理模式。在各地農會、糧商等經營主體的共同合作下,國內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由 2005年的 27 處、契作面積約 5200 公頃(兩期),成長至今年的 77 處、契作面積逾 3 萬公頃。契作面積成長 6 倍以上。斗南鎮農會的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更是從原本的 30 公頃,成長至今年的 590 公頃。每公斤契作乾穀收購價格比公糧平均收購價格高 3.7 元。

透過契作,加上由專業的田間管理人員以一致化管理確保栽培品質,搭配加工端導入自動化專業低溫烘乾設備、全自動化進倉管理系統及先進的精米加工、品質選別及包裝生產線,採用低溫倉儲確保米質穩定,更取得 CAS、HACCP 及 ISO 22000 等驗證。生產端到加工及銷售端,全程做好品質控管,讓優質國產米能夠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更能外銷國際。

台灣的稻作面積大,在 2020 年之前,平均大約維持在 27 萬公頃 (1期與2期加總),全年稻米生產量約 140 萬公噸(糙米)。為了幫助農民能透過市場來提升收入、降低風險,除了推廣契作,我們還推動「稻作四選三」措施,以降低過多的稻米產量,讓農地資源利用更有效率,並且提升稻米的產地價格;推出基本型與加強型「水稻收入保險」,來盡可能涵蓋天災、梅雨、稻熱病等非能歸責於農民的各樣風險,讓農民更有保障。

從田間到加工及冷鏈物流,再到運用優質國產米拓展多元內外銷市場。整個產業鏈的全面品質管理,才能帶動稻米產業的升級。這是我們未來要繼續推努力的方向。也期待國人一同多多來吃台灣優質國產米。


【台灣荔枝通過最新檢疫條件 成功通關輸銷紐西蘭 】

我們極力拓展優質台灣農產品的外銷市場,現在又傳捷報。首批通過紐西蘭最新檢疫條件的空運荔枝 537公斤,已經運抵紐西蘭並順利通關。後續預計還有10公噸荔枝,將會陸續輸往紐西蘭。

為了能順利外銷,我們積極與紐西蘭談判溝通,爭取到以搭配 #46.2°C蒸熱20分鐘 及 #2°C冷藏42小時 的 #蒸熱低溫複合式殺蟲處理方式 來輸銷。

過去紐西蘭僅同意台灣以 1.0°C以下溫度持續17天,或1.38°C以下溫度持續 20天以上之冷藏檢疫處理方式。此造成處理時間長、縮短荔枝保鮮期,增加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壓力。因此,這種複合式處理方式:

#與目前輸日韓相同檢疫處理基準、
#處理基準可有效縮短期程近15天以上。

要讓外銷暢旺,我們不僅會做好冷鏈物流等基礎工作,也會秉持科學專業來和外銷國家議定檢疫條件,並且積極輔導農民及業者做好各種檢疫工作。大家一起攜手合作,讓台灣的荔枝等各種優質農產品能夠繼續走向國際市場,擦亮台灣品牌。

臺灣升格成立農業部,農林漁牧產品外銷多國,建立永續農業根基。



農業部正式成立,誓言做農民的堅實靠山!
1988 年的 520 農民運動,農民朋友起身為自身權益抗爭,要求政府重視農業發展,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訴求就是成立農業部。30 多年過後,這個夢想在各位夥伴的努力下,終於成真。
「要永遠做農民的靠山」、「農為國本」、「立部厚生」。農業部存在的目的,是要幫助農民、幫助農業。有農民才有農業、有農業才有農產品,有農產品國人才能賴以維生。

改制後的農業部,不但將是台灣農業轉型的一大後盾,更是全國農民的重要靠山。過去 7 年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的帶領下,我們對農民的照顧,從林全院長開始,一棒接一棒,推動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精進農業保險、農民退休儲金等「三保一金」的農民所得安全網,讓農民與其他行業從業者同樣享有職業安全及生活保障,也讓更多青年願意返鄉從農,為農村注入活水。

未來我們會持續努力,推動 #幸福農業 ,不僅要提升農民所得,達到產品安全、農民賺錢的目標,更要推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
即將成立的「 #資源永續利用司」,將協助農業部成為台灣淨零轉型的生力軍。而改制後的「 #動物保護司」,相信在陳部長帶領下,將使台灣成為動物友善、充滿愛心的共榮社會。
期勉陳吉仲部長及所有農業部同仁,務必秉持照顧農民、發展農業、守護台灣的初衷,讓台灣這塊土地處處可以安居、人人可以樂業,讓每位從事農業這項偉大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農業部正式成立 要成為農漁民最大的靠山】

35年前的5月20日,彼時台灣才剛解嚴,爆發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回想起當年大三的我參加 520農民運動,深刻感受到這是一場農民維護自身權益,要求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社會運動。當時農民提出七大訴求,其中一項就是「成立農業部」。

在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立法院的支持下。我們用農業部的成立,回應農漁民長期的期盼,也向長期以來為台灣農民打拼、為台灣農業奮鬥的前輩、夥伴們致敬。

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任後,施政一直是以「提高農民所得」和「確保糧食安全」為目標,為解決長期以來的農業結構性問題,我們努力推動「新農業政策」。這些年來,我們做到了。


建立三保一金農民福利體系,讓農民從農有保障。將農田水利會升格為公務機關,擴大灌溉服務超過 4.3萬公頃。提升稻米產業競爭力,解決長期稻米超產問題。強化農產品產銷體系,投入126億元建立冷鏈物流體系。建立農產品初級加工制度。每年23億推動省工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農產品出口持續成長,成功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此外,還有成功撲滅口蹄疫、防堵非洲豬瘟、今年開始啟動傳統豬瘟全面拔針,讓台灣邁向豬隻三大疫病的非疫區。解除遠洋漁業黃牌警告,保住 400億元漁業產值及週邊產業發展逾千億。提升國產農產品品質,擴大產銷履歷超過 9萬公頃、有機與友善生產面積達近 2萬公頃。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近 98%,讓學生及家長能安心。完成食農教育立法。全面推動綠色環境給付,參與面積超過43萬公頃。全面推動綠色照顧、實踐零飢餓政策。

七年來在蔡英文總統的支持下,「新農業政策」帶來台灣農業升級轉型的成效,為良好的從農環境及農業永續發展奠定根基。並且達到了有效提升農家所得,2021年主力農家和專業農家平均每戶所得提高到155萬元及188萬元。

農業部成立之後,會在上述的新農業基礎上,更全面照顧農漁民,繼續強化因應內外在環境挑戰、拓展農政業務與創新,同時還有四個重要的組織創新:

1.成立 #動物保護司 : 提升我國動物福利、照顧寵物並接軌國際,完善動物保護行政體系,建構友善動物的環境。

2.成立 #資源永續利用司 : 以2040農業淨零為目標,全面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保護農地及提升利用效率,確保糧食安全的農業永續發展。

3.成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 強化棲地、物種與生態地景保育,創造更多森林及自然碳匯,確保生物多樣性完整,並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

4.成立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 透過建構永續發展的農村環境與建設,以促進農村更新與整體規劃,打造韌性永續的農村。

「農為國本」,未來農業部會繼續與農漁民朋友們站在一起,成為大家的靠山。農業部所有同仁全力以赴達成目標,不忘初衷,與所有農漁民朋友,共同打拼壯大台灣農業的行列,帶動台灣農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