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 | |
---|---|
出生 | C。 公元前 470 年 |
死了 | 公元前399年(約71歲) 雅典 |
死亡原因 | 強制服毒 自殺 |
配偶 | 贊西佩,米爾托 |
孩子們 | Lamprocles , Menexenus , Sophroniscus |
家庭 | Sophroniscus(父親)、Phaenarete(母親)、Patrocles(同父異母兄弟) |
時代 | 古希臘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校 | 古典希臘哲學 |
知名學生 | |
主要興趣 | 認識論,倫理學,目的論 |
值得注意的想法 | |
展示 影響 | |
展示 受影響 |
蘇格拉底( / ˈ s ɒ k r ə t iː z / ; [1] 希臘語: Σωκρìτης ; c. 470 –399 BC) 是一位來自雅典的希臘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也是西方最早的道德哲學家之一思想的倫理傳統。[2]蘇格拉底是一個神秘人物,沒有創作任何文本,主要是通過古典作家的遺作而為人所知,尤其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這些敘述被寫成對話,其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以問答的方式審視一個主題;他們催生了蘇格拉底對話文學體裁。對蘇格拉底的自相矛盾的描述使得重建他的哲學幾乎不可能,這種情況被稱為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是雅典社會中一個兩極分化的人物。公元前 399 年,他被指控不虔誠和敗壞青年。經過一天的審判,他被判處死刑。他在監獄度過了最後一天,拒絕了幫助他越獄的提議。
柏拉圖的對話是自古以來對蘇格拉底最全面的描述之一。他們展示了對包括理性主義和倫理學在內的哲學領域的蘇格拉底方法。柏拉圖蘇格拉底將他的名字借給蘇格拉底方法的概念,也藉給蘇格拉底反諷。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方法,或elenchus,在使用簡短問答的對話中形成,以柏拉圖文本為代表,在這些文本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檢查問題的各個方面或抽象意義,通常與其中一種美德有關,並且發現自己陷入僵局,完全無法定義他們認為自己理解的內容。蘇格拉底以宣稱自己完全無知而著稱。他過去常常說他唯一意識到的就是他的無知,試圖暗示認識到我們的無知是哲學思考的第一步。
蘇格拉底對後來的古代哲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並在現代繼續如此。他受到中世紀和伊斯蘭學者的研究,並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人文主義運動中。正如Søren Kierkegaard和Friedrich Nietzsche的作品所反映的那樣,對他的興趣有增無減。蘇格拉底在藝術、文學和流行文化中的描寫使他成為西方哲學傳統中廣為人知的人物。
來源和蘇格拉底問題
系列的一部分 |
蘇格拉底 |
---|
同名概念 |
學生 |
相關話題 |
類別 |
蘇格拉底沒有記錄他的教義。所有關於他的知識都來自其他人的敘述:主要是哲學家柏拉圖和歷史學家色諾芬,他們都是他的學生;雅典喜劇劇作家阿里斯托芬(蘇格拉底的當代人);以及蘇格拉底死後出生的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這些古代記載中經常相互矛盾的故事只會使學者們可靠地重建蘇格拉底真實思想的能力變得複雜,這種困境被稱為蘇格拉底問題。[3]柏拉圖、色諾芬等以蘇格拉底這個人物為考察工具的作家的作品,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寫成的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之間的聯繫,並提供有關蘇格拉底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信息來源。蘇格拉底對話(logos sokratikos)是亞里士多德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這種新形成的文學體裁。[4]雖然它們的確切創作日期未知,但有些可能是在蘇格拉底死後寫成的。[5]正如亞里士多德首先指出的那樣,對話在多大程度上真實地描繪了蘇格拉底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6]
柏拉圖和色諾芬
作為一個誠實的人,色諾芬並不是受過訓練的哲學家。[7]他既不能完全概念化也不能清楚地表達蘇格拉底的論點。[8]他欽佩蘇格拉底的智慧、愛國精神和戰場上的勇氣。[8]他在四部著作中討論了蘇格拉底:《大事記》、《經濟論》、《座談會》和《蘇格拉底的道歉》。他還提到了蘇格拉底在他的遠征記中的一個故事。[9] Oeconomicus敘述了關於實際農業問題的討論。[10]就像柏拉圖的道歉,色諾芬的道歉描述了對蘇格拉底的審判,但這些作品大相徑庭,根據WKC Guthrie的說法,色諾芬的描述描繪了一個“無法忍受的自鳴得意和自滿”的蘇格拉底。[11] 座談會是蘇格拉底與其他著名雅典人在餐後討論時的對話,但與柏拉圖的座談會大不相同:嘉賓名單沒有重疊。[12]在《大事記》中,他為蘇格拉底辯護,使其免受腐蝕青年和反對眾神的指控;從本質上講,它是各種故事的集合,聚集在一起為蘇格拉底構建了一個新的道歉。[13]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描述並不直截了當。[14]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比他活了五年。[15]柏拉圖在代表蘇格拉底的屬性方面有多值得信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許多當代學者並不認同他不代表蘇格拉底以外的觀點的觀點。[16]這種懷疑的一個驅動因素是他所呈現的蘇格拉底性格的前後矛盾。[17]對這種不一致的一種常見解釋是,柏拉圖最初試圖準確地代表歷史上的蘇格拉底,而後來在他的著作中他很樂意將自己的觀點插入蘇格拉底的話中。在這種理解下,蘇格拉底式與柏拉圖早期著作中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後期著作中的柏拉圖蘇格拉底,雖然兩者之間的界限似乎很模糊。[18]
色諾芬和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描述有所不同。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比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更乏味、更不幽默、更不諷刺。[8] [19]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也缺乏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的哲學特徵——無知、蘇格拉底方法或elenchus——並認為enkrateia(自我控制)至關重要,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卻並非如此。[20]一般來說,logoi Sokratikoi不能幫助我們重建歷史上的蘇格拉底,即使在他們的敘述重疊的情況下,因為作者可能影響了彼此的敘述。[21]
阿里斯托芬和其他來源
包括阿里斯托芬在內的雅典喜劇作家也對蘇格拉底進行了評論。阿里斯托芬關於蘇格拉底的最重要的喜劇是《雲》,蘇格拉底是其中的中心人物。[22]在這部戲劇中,阿里斯托芬描繪了一幅傾向於詭辯的蘇格拉底漫畫,[23]嘲笑蘇格拉底是一個荒謬的無神論者。[24]雲中的蘇格拉底對自然哲學感興趣,這符合柏拉圖在《斐多》中對他的描述。可以肯定的是,到 45 歲時,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已經引起了雅典人的興趣。[25]目前尚不清楚阿里斯托芬的著作是否有助於重建歷史上的蘇格拉底。[26]
寫過蘇格拉底的其他古代作家有斯弗圖斯的埃斯基涅斯、安提斯提尼、阿里斯蒂普斯、布賴森、克貝斯、克里托、墨伽拉的歐幾里德、斐多和亞里士多德,他們都是在蘇格拉底死後寫的。[27]亞里士多德不是蘇格拉底的同時代人;他在後者的學院師從柏拉圖二十年。[28]亞里士多德對待蘇格拉底沒有色諾芬和柏拉圖那種與蘇格拉底有感情紐帶的偏見,他以哲學家的身份審視蘇格拉底的學說。[29]亞里士多德熟悉蘇格拉底的各種成文和未成文的故事。[30]他在理解蘇格拉底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他並沒有寫大量關於蘇格拉底的文章;而且,當他這樣做時,他主要專注於柏拉圖的早期對話。[31]他在哲學史上的可靠性也受到普遍質疑。[32]不過,他的證詞對於理解蘇格拉底至關重要。[33]
蘇格拉底問題
在一部名為“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的價值”(1818 年)的開創性著作中,哲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 攻擊了色諾芬的敘述;他的攻擊被廣泛接受並引發了蘇格拉底問題。[34]施萊爾馬赫批評色諾芬對蘇格拉底的天真描述。施萊爾馬赫認為,色諾芬是一名軍人,因此不適合闡明蘇格拉底的思想。此外,色諾芬對他昔日的朋友和老師的描述存在偏見:他認為蘇格拉底受到了雅典人的不公平對待,並試圖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提供一個公正的解釋。施萊爾馬赫說,結果是色諾芬將蘇格拉底描繪成一個平淡無奇的哲學家。[35]到 20 世紀初,色諾芬的敘述基本上被拒絕了。[36]
哲學家卡爾·喬爾 (Karl Joel)根據亞里士多德對logos sokratikos的解釋提出論點,認為蘇格拉底對話大多是虛構的:根據喬爾的說法,對話的作者只是在模仿蘇格拉底對話的一些特徵。[37] 20世紀中葉,奧洛夫·吉貢(Olof Gigon )和歐仁·杜普雷爾(Eugène Dupréel)等哲學家基於喬厄爾的論點,提出對蘇格拉底的研究應著眼於他的性格和信仰的各種版本,而不是旨在重建一個歷史上的蘇格拉底。[38]後來,古代哲學學者格雷戈里·弗拉斯托斯(Gregory Vlastos)表明柏拉圖的早期蘇格拉底對話與歷史上蘇格拉底的其他證據比他後來的著作更相容,這一論點是基於柏拉圖自己對蘇格拉底不斷發展的描述的不一致。Vlastos 完全無視色諾芬的說法,除非它同意柏拉圖的說法。[38]最近,查爾斯·H·卡恩 (Charles H. Kahn)強化了對無法解決的蘇格拉底問題的懷疑態度,暗示只有柏拉圖的道歉才具有任何歷史意義。[39]
傳
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 470 年或公元前 469 年,父母分別是Sophroniscus和Phaenarete ,他們分別是雅典Alopece的石匠和助產士。因此,他是雅典公民,出生於相對富裕的雅典人。[41]他與父親的親戚住得很近,按照慣例繼承了父親的部分財產,過上了沒有經濟負擔的合理生活。[42]他的教育遵循雅典的法律和習俗。他學習了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並且像大多數富有的雅典人一樣,在體操、詩歌和音樂等其他各個領域接受了額外的課程。[43]他結過兩次婚(不清楚哪一個先結過婚):他與Xanthippe的婚姻發生在蘇格拉底 50 多歲時,另一次是與雅典政治家阿里斯蒂德斯的女兒結婚。[44]他與 Xanthippe 育有三個兒子。[45]根據柏拉圖的說法,蘇格拉底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完成了他的兵役,並在三場戰役中表現出色。[46]
另一個體現蘇格拉底對法律的尊重的事件是逮捕薩拉米尼安人萊昂。正如柏拉圖在他的道歉書中所描述的那樣,蘇格拉底和其他四個人被傳喚到 Tholos ,並被三十暴君(在公元前 404 年開始統治)的代表告知逮捕萊昂以執行死刑。蘇格拉底再次是唯一的棄權者,他選擇冒著暴君的憤怒和報復的風險,而不是參與他認為是犯罪的事情。[47]
蘇格拉底引起了雅典公眾,尤其是雅典青年的極大興趣。[48]他是出了名的醜陋,有一個扁平的上翹的鼻子,凸出的眼睛和一個大肚子; 他的朋友們拿他的外表開玩笑。[49]蘇格拉底對物質享受漠不關心,包括他自己的外表和個人舒適。他不注意個人衛生,很少洗澡,赤腳走路,只有一件破大衣。[50]他節制了自己的飲食、飲酒和性行為,儘管他並沒有完全禁慾。[50]儘管蘇格拉底被青年所吸引,這在古希臘很普遍並被接受,但他抵制了對年輕人的熱情,因為正如柏拉圖所描述的那樣,他更感興趣的是教育他們的靈魂。[51]蘇格拉底並沒有向他的門徒尋求性,這在雅典的年長和年輕男子之間經常發生。[52]在政治上,他沒有在雅典民主派和寡頭派之間的競爭中站隊;他批評了兩者。[53] 《道歉》、《克里托》、《斐多》和《座談會》中蘇格拉底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來源一致,這使人們相信柏拉圖在這些作品中對蘇格拉底的描述是真實蘇格拉底的代表。[54]
蘇格拉底於公元前 399 年在雅典因不虔誠和對年輕人的腐敗進行了僅持續一天的審判後去世。[55]他在獄中的最後一天是在朋友和追隨者中間度過的,他們為他提供了逃跑的途徑,但他拒絕了。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的判決,他在喝了毒芹後死了。[56]除了他參加的軍事行動期間,他從未離開過雅典。[57]
蘇格拉底的審判
公元前 399 年,蘇格拉底因腐蝕雅典青年的思想和不虔誠而受審。[58]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失敗了。由數百名雅典男性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以多數票判定他有罪,並根據習俗提出了對他自己的懲罰:國家應為他提供免費食物和住房,以表彰他為人民提供的服務。城市。[59]或者,他提議對他罰款 1米納銀(據他說,這是他所有的)。[59]陪審員拒絕了他的提議,並下令判處死刑。[59]官方指控是:(1) 腐蝕青少年;(二)崇拜假神;(三)不信奉國教。[60]
蘇格拉底在政治緊張的氣氛中被指控。[61]公元前404年,雅典人在決定性的伊戈斯波塔米海戰中被斯巴達人擊潰,隨後,斯巴達人圍攻雅典。他們用一個名為三十暴君的新的親寡頭政府取代了民主政府。[61]由於他們的暴虐措施,一些雅典人組織起來推翻暴君——事實上,他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直到斯巴達請求三十人提供援助,雙方達成妥協。然而,當斯巴達人再次離開時,民主派卻乘機殺死了寡頭,奪回了雅典政府。[61]
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是由一位詩人梅勒圖斯發起的,他根據阿塞貝亞的指控要求判處死刑。[61]其他原告是Anytus和 Lycon。一兩個月後,在春末夏初,審判開始,可能會持續一天的大部分時間。[61]基於宗教的指控有兩個主要來源。首先,蘇格拉底拒絕了傳統希臘宗教的擬人化,否認眾神會像人類一樣做壞事。其次,他似乎相信一個daimonion——一種內心的聲音,正如他的指控者所暗示的那樣,具有神聖的起源。[61]
柏拉圖的道歉開始於蘇格拉底回答各種針對他的謠言,這些謠言引起了起訴。[62]首先,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說他是無神論自然主義哲學家,正如阿里斯托芬的《雲》中所描繪的那樣;或詭辯者。[63]針對腐蝕青年的指控,蘇格拉底回答說他從未故意腐蝕任何人,因為腐蝕某人會帶來被腐蝕的風險,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為腐敗是不可取的。[64]對於第二項指控,蘇格拉底要求澄清。Meletus 的回應是重複指責蘇格拉底是無神論者。蘇格拉底注意到無神論和崇拜假神之間的矛盾。[65]然後他聲稱他是雅典人的“上帝的禮物”,因為他的活動最終有利於雅典;因此,判處他死刑,雅典本身將是最大的輸家。[66]其後,他說,雖然沒有人能達到智慧,但尋求智慧是一個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暗示金錢和聲望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寶貴。[67]
在被判有罪後,蘇格拉底有機會為自己提供替代懲罰。他本可以請求允許逃離雅典並流亡國外,但他沒有這樣做。相反,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他要求對他處以罰款,並建議每天為他提供免費膳食,以表彰他對雅典的價值。然而,根據色諾芬的說法,蘇格拉底沒有提出任何建議。[69]陪審員通過讓他喝一杯鐵杉(一種有毒液體)來支持死刑。[70]作為回報,蘇格拉底警告陪審員和雅典人,他的許多門徒對他們的批評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他們成為好人。[59]在雅典的宗教儀式造成延誤之後,蘇格拉底在監獄中度過了他的最後一天。他的朋友們來看望他,並為他提供了逃跑的機會,但他拒絕了。[71]
是什麼促使雅典人將蘇格拉底定罪,這個問題在學者中仍然存在爭議。[72]有兩種理論。首先是蘇格拉底因宗教原因被定罪;第二,他因政治原因被指控和定罪。[72]另一種更新的解釋綜合了宗教和政治理論,認為宗教和國家在古代雅典並不是分開的。[73]
柏拉圖和色諾芬對審判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不虔誠的指控上,這一事實支持了宗教迫害的論點。在這些記述中,蘇格拉底被描繪成沒有努力反駁他不相信雅典諸神的事實。反對這一論點的事實是,在此期間許多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哲學家沒有受到起訴。[74]根據政治迫害的論點,蘇格拉底成為目標是因為他被視為對民主的威脅。誠然,蘇格拉底在三十暴君統治期間並不主張民主,而且他的大多數學生都反對民主派。[75]它是政治迫害的案例通常受到公元前 403 年雅典公民大赦的存在的挑戰,以防止三十年代淪陷後升級為內戰。然而,正如蘇格拉底審判的文本和其他文本所揭示的那樣,原告可以利用公元前 403 年之前的事件來助長他們的言論。[76]
哲學
蘇格拉底法
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蘇格拉底的方法,或反駁的方法(elenchus)。[78]在柏拉圖的早期著作中最為突出,如《申辯》、《克里托》、《高爾吉亞》、《共和國 I》等。[79]典型的elenchus進行如下。蘇格拉底與一位知名專家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通常是在一些年輕男子和男孩的陪同下,並通過對話證明專家的信念和論點是矛盾的。[80]蘇格拉底通過詢問他的對話者對主題的定義來開始對話。隨著他問更多的問題,對話者的回答最終與第一個定義相矛盾。結論是,專家一開始並不知道這個定義。[81]對話者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定義。反過來,這個新定義受到蘇格拉底式質疑的審查。通過每一輪問答,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都希望接近真相。更多的時候,他們繼續暴露自己的無知。[82]由於對話者的定義通常代表了對某個問題的主流意見,因此討論對共同意見提出了質疑。[83]
蘇格拉底也通過蘇格拉底的方法檢驗自己的觀點。因此,蘇格拉底不教導固定的哲學學說。相反,他承認自己的無知,同時與他的學生和對話者一起尋找真理。[83]
學者們質疑蘇格拉底方法的有效性和確切性質,或者是否真的存在蘇格拉底方法。[84] 1982年,古代哲學學者格雷戈里·弗拉斯托斯(Gregory Vlastos)聲稱,蘇格拉底的方法不能用來確定一個命題的真假。相反,Vlastos 認為,這是一種表明對話者的信念不一致的方式。[85]關於這一觀點有兩種主要的思路,這取決於人們是否接受蘇格拉底試圖證明一個主張是錯誤的。[86]根據第一條思路,即建構主義方法,蘇格拉底確實試圖通過這種方法反駁一個主張,而這種方法有助於得出肯定的陳述。[87]非建構主義的方法認為,蘇格拉底只是想證明最初論證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不一致。[88]
蘇格拉底定義的優先權
蘇格拉底通過優先搜索定義來開始他的討論。[89]在大多數情況下,蘇格拉底通過尋求定義來開始與專家就某個主題進行的討論——例如,通過詢問美德、善良、正義或勇氣是什麼。[90]為了建立定義,蘇格拉底首先收集了美德的明確例子,然後試圖確定它們的共同點。[91]根據格思裡的說法,蘇格拉底生活在一個智者挑戰各種美德的意義、質疑其實質的時代;蘇格拉底尋求定義是為了消除他們激進懷疑主義的氣氛。[92]
一些學者爭辯說,蘇格拉底不認可定義的優先性作為一項原則,因為他們已經確定了他不這樣做的案例。[93]一些人認為這種定義的優先權來自柏拉圖而不是蘇格拉底。[94]哲學家彼得·吉奇 (Peter Geach)承認蘇格拉底贊同定義的優先性,但他認為這種技術是錯誤的。根據 Geach 的說法,一個人可能知道一個命題,即使他不能定義陳述命題的術語。[95]
蘇格拉底式的無知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經常聲稱他意識到自己缺乏知識,尤其是在討論諸如arete(即善良、勇氣)等倫理概念時,因為他不知道這些概念的本質。[97]例如,在他的審判期間,在他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蘇格拉底說:“我認為 Evenus 是一個快樂的人,如果他真的擁有這種藝術(technē),並且教書的費用如此適中。當然,我會感到自豪和如果我知道(epistamai)這些東西,但我不知道(epistamai)它們,先生們,請打扮自己”。[98]在柏拉圖的一些對話中,蘇格拉底似乎相信自己擁有一些知識,甚至對於一個自稱無知的人來說,似乎也顯得固執己見。[99]
對於蘇格拉底的前後矛盾有不同的解釋(除了蘇格拉底只是前後矛盾之外)。[100]一種解釋是,出於教學目的,蘇格拉底要么是諷刺的,要么是謙虛的:他的目的是讓他的對話者自己思考,而不是引導他對他的哲學問題給出一個預先確定的答案。[101]另一種解釋是,蘇格拉底對“知識”的含義持有不同的解釋。對他來說,知識可能意味著對倫理主題的系統理解,蘇格拉底堅決拒絕任何形式的掌握;或者可能指的是較低層次的認知,蘇格拉底可能會接受他擁有的。[102]無論如何,人們一致認為,蘇格拉底承認承認自己缺乏知識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103]
蘇格拉底以否認知識而著稱,這種說法概括為“我知道我一無所知”。這通常根據柏拉圖的道歉中的陳述歸因於蘇格拉底,儘管在柏拉圖關於蘇格拉底的早期著作中的其他地方反復發現了相同的觀點。[104]然而,在其他陳述中,他暗示甚至聲稱他確實有知識。例如,在柏拉圖的道歉書中,蘇格拉底說:“……但是,做不公正和不服從我的上級、上帝或人,我知道這是邪惡和卑鄙的……”(道歉,29b6-7)。[105]在與卡里克勒斯的辯論中,他說:“……我知道好吧,如果你同意我對我靈魂所相信的事情的看法,那麼這些事情將是真實的……” [105]
蘇格拉底是真的認為自己缺乏知識,還是只是假裝相信自己無知,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常見的解釋是,他確實是在假裝謙虛。根據 Norman Gulley 的說法,蘇格拉底這樣做是為了吸引他的對話者與他交談。另一方面,特倫斯歐文聲稱蘇格拉底的話應該按字面意思理解。[106]
Gregory Vlastos 認為有足夠的證據可以駁斥這兩種說法。在他看來,對於蘇格拉底來說,“知識”有兩個不同的含義:Knowledge-C和Knowledge-E(C代表“確定”,E代表elenchus,即蘇格拉底的方法)。Knowledge-C 是毋庸置疑的東西,而 Knowledge-E 是來自 Socrates's elenchus的知識。[107]因此,當蘇格拉底說他知道-C某事時,他說的是真話,當他說他知道-E時,他也是誠實的,例如,正如他在道歉中所聲稱的那樣,某人不服從他的上司是邪惡的。[108]並非所有學者都同意這種語義二元論。詹姆斯·H·萊舍 (James H. Lesher) 認為,蘇格拉底在各種對話中都聲稱一個詞與一種含義相關聯(即在希庇阿斯·梅傑、美諾和拉克斯中)。[109]萊舍爾暗示,儘管蘇格拉底聲稱他對美德的本質一無所知,但他認為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可以知道一些倫理命題。[110]
蘇格拉底式的諷刺
人們普遍認為蘇格拉底是一個反諷主義者,主要基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蘇格拉底的描述。[111]蘇格拉底的反諷是如此微妙和略帶幽默,以至於它常常讓讀者懷疑蘇格拉底是否在故意雙關語。【112】柏拉圖的遊敘弗洛充滿了蘇格拉底式的諷刺。故事開始於蘇格拉底與 Euthyphro 會面,Euthyphro 指控自己的父親謀殺。當蘇格拉底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細節時,他評論說:“我認為,不是任何隨機的人都能正確地做到這一點 [起訴自己的父親],但肯定是一個在智慧上已經取得很大進步的人”。當 Euthyphro 吹噓他對神性的理解時,蘇格拉底回應說“最重要的是我成為你的學生”。[113]蘇格拉底在使用讚美來奉承或向他的對話者講話時,通常被視為具有諷刺意味。【114】
學者們對蘇格拉底為何使用反諷存在分歧。根據自希臘化時期以來提出的一種觀點,蘇格拉底式的諷刺是一種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有趣方式。[115]另一種思路認為,蘇格拉底用反諷隱藏了他的哲學信息,使只有那些能夠區分他的陳述中反諷部分和非反諷部分的人才能理解它。【116】格雷戈里·弗拉斯托斯 (Gregory Vlastos) 在蘇格拉底身上發現了一種更為複雜的反諷模式。在弗拉斯托斯看來,蘇格拉底的話具有雙重含義,既諷刺又不諷刺。一個例子是當他否認擁有知識時。Vlastos 認為蘇格拉底說他沒有知識(這裡的“知識”是指較低形式的認知)是一種諷刺;而根據另一種“知識”的含義,當蘇格拉底說他對倫理問題一無所知時,他是認真的。許多其他學者並不認同這一觀點。[117]
蘇格拉底的幸福主義和理智主義
對於蘇格拉底來說,追求幸福感直接或間接地激發了所有人類行為。[118]在蘇格拉底看來,美德和知識與eudaimonia聯繫在一起,但他認為它們之間的聯繫有多密切仍有爭議。有人爭辯說,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和幸福感是相同的。根據另一種觀點,美德是實現幸福感的一種手段(分別是“相同”和“充足”論題)。[119]另一個爭論點是,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人們是否渴望事實上好的東西,或者更確切地說,僅僅是他們認為好的東西。[119]
道德唯智主義指的是蘇格拉底賦予知識的突出作用。他認為所有美德都基於知識(因此蘇格拉底被稱為美德知識分子)。他還認為,人類在認知能力的引導下理解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削弱了衝動的作用(一種稱為動機理智主義的觀點)。[120]在柏拉圖的《普羅泰戈拉》 (345c4–e6)中,蘇格拉底暗示“沒有人願意犯錯”,這已成為蘇格拉底美德唯理主義的標誌。[121]在蘇格拉底的道德哲學中,優先考慮智力作為過上美好生活的方式;蘇格拉底不再強調非理性的信念或激情。[122]柏拉圖的對話支持蘇格拉底的知識動機主義——正如這篇論文的名字——主要是高爾吉亞(467c-8e,蘇格拉底在其中討論暴君的行為對他沒有好處)和美諾(77d-8b,蘇格拉底在其中解釋對梅諾來說,他認為沒有人想要壞事,除非他們一開始就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123]學者們對蘇格拉底認為akrasia的觀點感到困惑(因為一個人的非理性激情而行動,違背一個人的知識或信仰)是不可能的。大多數人認為蘇格拉底沒有為非理性慾望留下空間,儘管有些人聲稱蘇格拉底承認非理性動機的存在,但否認它們在決策中發揮主要作用。【124】
宗教
蘇格拉底的宗教叛逆挑戰了他那個時代的觀點,他的批判重塑了未來幾個世紀的宗教話語。[127]在古希臘,有組織的宗教是支離破碎的,在許多特定神靈的節日中慶祝,例如城市酒神節,或在家庭儀式中慶祝,並且沒有神聖的文本。宗教與公民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他們履行個人的宗教職責主要是向各種神靈獻祭。[128]自古以來,蘇格拉底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人士還是“煽動者無神論者”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他的審判包括不虔誠的指控,爭議尚未停止。[129]
蘇格拉底主要在Alcibiades、Euthyphro和Apology中討論神性和靈魂。[130]在阿爾西比亞德 (Alcibiades)中,蘇格拉底將人的靈魂與神性聯繫起來,並得出結論:“那麼她的這一部分類似於上帝,無論誰看到這一點,都會了解神聖的一切,從而獲得對自己的最好認識。” [131]他對宗教的討論總是落在他的理性主義的鏡頭下。[132]蘇格拉底,在歐緒弗洛, 得出了一個與時代慣例相去甚遠的結論:他認為向神靈獻祭是無用的,尤其是當他們被希望獲得回報的希望所驅使時。相反,他呼籲哲學和對知識的追求成為崇拜神靈的主要方式。[133]他拒絕傳統的虔誠形式,將它們與自身利益聯繫起來,暗示雅典人應該通過自我反省來尋求宗教體驗。【134】
蘇格拉底認為眾神天生是明智和公正的,這與當時的傳統宗教相去甚遠。[135]在Euthyphro中,出現了Euthyphro 困境。蘇格拉底就虔誠與強大神的意誌之間的關係向他的對話者提問:某事是善的,因為它是這個神的意志,還是因為它是善的,所以它是這個神的意志?[136]換句話說,虔誠是跟隨善,還是跟隨神?蘇格拉底的思想軌跡與傳統的希臘神學形成鮮明對比,後者認為talionis(以眼還眼原則)是理所當然的。蘇格拉底認為善是獨立於神的,神本身必須是虔誠的。[137]
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道歉中肯定了對神的信仰,在那裡他對陪審員說他承認神比他的指控者更多。[138]對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來說,眾神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在他的所有對話中,他都沒有探究神是否存在。[139]在道歉中,根據蘇格拉底對死後未知的偉大事物的討論,可以證明蘇格拉底是不可知論者,[140]而在Phaedo(他最後一天與學生的對話)中,蘇格拉底表達了一個明確的觀點相信靈魂不滅。[141]他還相信神諭、占卜和其他來自神靈的信息。這些跡象並沒有讓他對道德問題有任何積極的信念;相反,它們是對未來不利事件的預測。[142]
在色諾芬的《大事記》中,蘇格拉底構建了一個接近當代目的論智能設計論證的論證。他聲稱,由於宇宙中有許多特徵表現出“深謀遠慮的跡象”(例如,眼皮),因此一定是一位神聖的造物主創造了宇宙。[139]然後他推論造物主應該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並且他創造宇宙是為了人類的進步,因為人類天生具有許多其他動物所沒有的能力。[143]有時,蘇格拉底談到一個單一的神,而在其他時候他指的是多個“神”。這被解釋為意味著他要么相信至高無上的神靈指揮其他神靈,要么各種神靈是這個單一神靈的一部分或表現形式。[144]
蘇格拉底的宗教信仰如何與他對理性主義的嚴格堅持保持一致,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145]哲學教授馬克·麥克弗蘭 (Mark McPherran) 認為,蘇格拉底通過世俗理性來解釋每一個神聖的跡象,以進行確認。[146]古代哲學教授AA Long認為,假設蘇格拉底認為宗教和理性領域是分開的是不合時宜的。[147]
蘇格拉底的守護神
在一些文本中(例如,柏拉圖的Euthyphro 3b5;道歉31c–d;色諾芬的大事記1.1.2)蘇格拉底聲稱他聽到了一個daimōnic 符號——當他即將犯錯時通常聽到的內心聲音。蘇格拉底在審判中簡要描述了這個惡魔(道歉31c–d):“……這是你經常聽到我在不同地方提到的原因——也就是說,我經歷了一些神聖和惡魔的事實,正如 Meletus 在他的起訴書中以嘲弄的方式所寫的那樣。它從我的童年開始,一個特定的聲音的出現。每當它出現時,它總是阻止我打算從事的行動,但它從來沒有給我正面的建議。正是這一點阻礙了我的政治實踐,我認為這樣做絕對沒問題。” [149]現代學術界對這種蘇格拉底式的daimōnion有不同的解釋,認為它是一種理性的知識來源、一種衝動、一種夢想,甚至是苦行僧蘇格拉底所感受到的一種超自然體驗。[150]
美德與知識
蘇格拉底的美德理論指出,所有美德本質上都是一體的,因為它們是一種知識形式。[151]對蘇格拉底來說,一個人之所以不好,是因為他們缺乏知識。因為知識是統一的,所以美德也是統一的。另一句著名的格言——“沒有人願意犯錯”——也源於這一理論。[152]在Protagoras中,蘇格拉底用勇氣的例子來論證美德的統一:如果有人知道相關的危險是什麼,他們就可以承擔風險。[151]亞里士多德評論道:“……老蘇格拉底認為生命的終結是美德的知識,他曾經尋求正義、勇氣和美德的每一部分的定義,這是一種合理的方法,因為他認為所有的美德都是科學,一旦一個人知道[例如]正義,他就會……” [153]
愛
一些文獻表明蘇格拉底與亞西比亞德和其他年輕人有過風流韻事;其他人則認為,蘇格拉底與年輕男孩的友誼只是為了改善他們,而不是性。在《高爾吉亞》中,蘇格拉底聲稱他是阿爾西比亞德和哲學的雙重愛好者,他的輕浮在普羅泰戈拉、美諾(76a–c) 和斐德羅(227c–d)中顯而易見。然而,他與阿爾西比亞德的關係的確切性質尚不清楚。蘇格拉底以自我克制著稱,而阿爾西比亞德在會飲中承認他曾試圖引誘蘇格拉底但失敗了。【154】
蘇格拉底的愛情理論主要是從《呂西斯》中推導出來的,蘇格拉底在萊西斯和他的朋友們的陪伴下,在摔跤學校討論愛情[155] 。他們通過調查父母的愛以及它如何體現父母為孩子設定的自由和界限來開始他們的對話。蘇格拉底得出結論,如果萊西斯一無是處,就沒有人會愛他——即使是他的父母。雖然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段文字是為了幽默,但也有人認為,《裂解》表明蘇格拉底持有一種利己主義的愛情觀,根據這種觀點,我們只愛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有用的人。【156】其他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蘇格拉底的學說為配偶的非利己之愛留有餘地;還有一些人否認蘇格拉底暗示了任何利己主義的動機。[157]在《會飲》中,蘇格拉底爭辯說,孩子們給他們的父母留下了永生的錯誤印象,而這種誤解在他們之間產生了一種形式的團結。[158]學者們還注意到,對於蘇格拉底來說,愛是理性的。[159]
值得注意的是,聲稱只知道他不知道的蘇格拉底破例了(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他說他會說出關於愛的真相,這是他從一個“聰明的女人”那裡學到的。古典主義者Armand D'Angour認為,蘇格拉底年輕時與阿斯帕西婭關係密切,而蘇格拉底在《會飲篇》中將他對愛情的理解歸因於狄奧蒂瑪,她就是以她為基礎的;[160]然而,狄奧蒂瑪也有可能真的存在過。
蘇格拉底政治哲學
雖然蘇格拉底參與了公共政治和文化辯論,但很難準確定義他的政治哲學。在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中,他告訴卡里克勒斯:“我相信我是少數雅典人之一——不是說我是唯一的,而是我們同時代人中唯一的——採用真正的政治技巧和實踐真正的政治。這是因為我每次發表的演講都不是為了滿足,而是為了最好。” [161]他的主張說明了他對既定的民主集會和投票等程序的厭惡——因為蘇格拉底認為政治家和修辭家使用詭計來誤導公眾。[162]他從未競選公職或提出任何立法建議。相反,他的目標是通過“改善”市民來幫助這座城市繁榮發展。[162]作為公民,他遵守法律。他遵紀守法,在國外打仗,履行軍職。然而,他的對話很少提及當代的政治決定,例如西西里遠征。【163】
蘇格拉底花時間與公民交談,其中包括雅典社會的權勢成員,審視他們的信仰並揭露他們思想中的矛盾。蘇格拉底認為他是在幫他們一個忙,因為對他來說,政治是通過哲學而不是選舉程序來塑造城市的道德景觀。[164]關於蘇格拉底在兩極分化的雅典政治氣候中所處的位置存在爭論,這種政治氣候分為寡頭和民主人士。雖然沒有明確的文本證據,但一種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蘇格拉底傾向於民主:他不服從三十暴君寡頭政府的命令給了他; 他尊重雅典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由民主人士制定);並且,根據這一論點,他對民主雅典理想的親和力是他不想逃脫監獄和死刑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有證據表明蘇格拉底有寡頭傾向:他的朋友大多支持寡頭政治,他蔑視多數人的意見,批評民主進程,而普羅泰戈拉則表現出一些反民主的成分。[165]一個不太主流的論點表明,蘇格拉底贊成民主共和主義,這是一種優先考慮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和關心城市的理論。【166】
還有一種說法是,蘇格拉底贊同自由主義的觀點,自由主義是啟蒙時代形成的一種政治意識形態。這種爭論主要基於克里托和道歉,其中蘇格拉底談論城市與其公民之間的互利關係。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公民在道德上是自主的,如果他們願意,可以自由離開城市——但是,通過留在城市內,他們也接受法律和城市對他們的權威。[167]另一方面,蘇格拉底被視為公民不服從的第一個支持者. 蘇格拉底對不公正的強烈反對,以及他拒絕服從三十暴君逮捕萊昂的命令,都暗示了這條路線。正如他在Critias中所說,“一個人永遠不應該行事不義,即使是為了報復對自己所做的錯誤。” [168]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蘇格拉底的建議是讓公民服從國家的命令,除非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們認為這些命令是不公正的。【169】
遺產
希臘化時代
蘇格拉底死後對哲學的影響是巨大的。除了伊壁鳩魯派和皮浪派之外,蘇格拉底之後的幾乎所有哲學思潮都可以追溯到他:柏拉圖的學園、亞里士多德的學園、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170]直到公元三世紀,人們對蘇格拉底的興趣一直在增加。[171]由於蘇格拉底沒有給他們答案,因此各個學派對諸如生活目的或美德本質等基本問題的回答各不相同,因此,哲學學派隨後在對他的思想的解釋上大相徑庭. [172]人們認為他已經將哲學的重點從對自然世界的研究(如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情況)轉移到對人類事務的研究。[173]
蘇格拉底的直接追隨者是他的學生,墨伽拉的歐幾里德、阿里斯蒂普斯和安提斯泰尼,他們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並遵循獨立的軌跡。[174]蘇格拉底學生的完整學說很難重建。[175] Antisthenes 對物質財富深表蔑視。在他看來,美德才是最重要的。第歐根尼和憤世嫉俗者延續了這一思路。[176]在另一端,阿里斯蒂普斯贊同財富的積累,過著奢侈的生活。離開雅典回到故鄉昔蘭尼後,他創立了昔蘭尼哲學學派。這是基於享樂主義,並贊同以身體愉悅過著輕鬆的生活。他的學校傳給了他的孫子,同名。色諾芬的作品中有一段對話,其中阿里斯蒂普斯聲稱他想要生活而不希望統治或被他人統治。[177]此外,阿里斯蒂普斯對認識論持懷疑態度,聲稱我們只能確定自己的感受。這種觀點與蘇格拉底對無知的理解產生共鳴。[178]歐幾里德是蘇格拉底的當代人。在蘇格拉底受審和死後,他離開雅典前往附近的墨伽拉鎮 ,他在那裡創辦了一所學校,名為 Megarians。他的理論建立在巴門尼德的前蘇格拉底一元論之上。歐幾里得延續了蘇格拉底的思想,著重於美德的本質。
斯多葛學派嚴重依賴蘇格拉底。[179]他們應用蘇格拉底方法作為避免不一致的工具。他們的道德學說著重於如何通過智慧和美德過上順利的生活。斯多葛派認為美德在獲得幸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還優先考慮善良與道德卓越之間的關係,所有這些都與蘇格拉底的思想相呼應。[180]與此同時,柏拉圖主義的哲學思潮在倫理學和知識論方面聲稱蘇格拉底是其先驅。Arcesilaus在柏拉圖創立該學院大約 80 年後成為該學院的負責人,他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學院的學說,即現在所謂的學術懷疑主義,以蘇格拉底的無知哲學為中心。學術懷疑論者與斯多葛學派爭論誰是蘇格拉底在道德方面的真正繼承人。[181]斯多葛派堅持以知識為基礎的倫理,而阿塞西勞斯則依賴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斯多葛派對阿塞西勞斯的回答是,蘇格拉底的無知是蘇格拉底反諷的一部分(他們自己不贊成使用反諷),這一論點最終成為古代後期蘇格拉底的主要敘述。[182]
雖然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但蘇格拉底並不是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核心人物。Aristoxenus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名學生,他甚至撰寫了一本詳細描述蘇格拉底醜聞的書。
伊壁鳩魯派反對蘇格拉底。[183] 他們以迷信為由攻擊他,批評他對他的守護神的信仰以及他對德爾福神諭的尊重。[184]他們還批評蘇格拉底的性格和各種缺點,主要集中在他的反諷上,這被認為不適合哲學家,也不適合教師。[185]
皮浪派也敵視蘇格拉底,指責他吹噓倫理,假裝謙遜,冷嘲熱諷。【186】
中世紀世界
蘇格拉底思想與亞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學派一起進入了伊斯蘭中東。柏拉圖關於蘇格拉底的著作,以及其他古希臘文學,被早期的穆斯林學者如Al-Kindi、Jabir ibn Hayyan和Muʿtazila翻譯成阿拉伯語。對於穆斯林學者來說,蘇格拉底因其將他的倫理學與他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而受到稱讚和欽佩,也許是因為在這方面與穆罕默德的性格相似。[187]蘇格拉底的學說被改變以符合伊斯蘭信仰:根據穆斯林學者的說法,蘇格拉底為一神論和這個世界的暫時性和來世的回報提出了論點。[188]他在阿拉伯語世界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189]
在中世紀,蘇格拉底的思想幾乎沒有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倖存下來。然而,拜占庭帝國保留了拉克坦提烏斯、優西比烏斯和奧古斯丁等基督教學者關於蘇格拉底的著作,在那裡,蘇格拉底是在基督教的視角下進行研究的。[190]君士坦丁堡淪陷後,許多文本被帶回羅馬基督教世界,並在那裡被翻譯成拉丁文。總體而言,與文藝復興之前的其他古典文學一樣,古代蘇格拉底哲學最初在基督教世界中受到懷疑。[191]
在早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蘇格拉底敘事。[192]一方面,人文主義運動重新喚起了人們對古典作家的興趣。萊昂納多·布魯尼 (Leonardo Bruni)翻譯了許多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話錄,而他的學生詹諾佐·馬內蒂 (Giannozzo Manetti)則撰寫了一本廣為流傳的書《蘇格拉底傳》。他們都提出了蘇格拉底的公民版本,根據該版本,蘇格拉底是人道主義者和共和主義的支持者. 布魯尼和馬內蒂有興趣捍衛世俗主義,認為世俗主義是一種無罪的生活方式。提出與基督教道德相一致的蘇格拉底觀點有助於他們的事業。在這樣做時,他們不得不審查他的部分對話,尤其是那些似乎提倡同性戀或任何可能的雞姦(與阿爾西比亞德),或暗示蘇格拉底的惡魔是神的對話。[193]另一方面,在哲學家兼牧師馬西里奧·菲奇諾的領導下,意大利新柏拉圖主義者提出了一幅不同的蘇格拉底圖景. 蘇格拉底的非等級和非正式教學方式給菲奇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試圖複製這種方式。菲奇諾描繪了一幅蘇格拉底的聖像,找到了與耶穌基督生平的相似之處。對於菲奇諾和他的追隨者來說,蘇格拉底的無知意味著他承認所有智慧都是上帝賜予的(通過蘇格拉底的守護神)。[194]
現代
在近代早期的法國,在各種小說和諷刺劇中,蘇格拉底的形象主要是他私人生活的特點,而不是他的哲學思想。[196]一些思想家使用蘇格拉底來強調和評論他們自己時代的爭議,例如Théophile de Viau描繪了一個被指控為無神論者的基督教蘇格拉底,[197]而對於伏爾泰來說,蘇格拉底的形象代表了一個基於理性的有神論者。[198] 米歇爾·德·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撰寫了大量關於蘇格拉底的文章,將他與理性主義聯繫起來,作為對當代宗教狂熱分子的抗衡。[199]
在 18 世紀,德國唯心主義主要通過黑格爾的著作重新喚起人們對蘇格拉底的哲學興趣。對於黑格爾來說,蘇格拉底通過引入自由主體性或自決原則標誌著人類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儘管黑格爾為蘇格拉底的貢獻而歡呼,但他仍然為雅典法院辯護,因為蘇格拉底堅持自決將破壞 Sittlichkeit (黑格爾的一個術語,表示由國家製度和法律塑造的生活方式)。[200]此外,黑格爾將蘇格拉底對理性主義的使用視為普羅泰戈拉對人類推理的關注的延續(正如座右銘homo mensura所概括的那樣):“人是萬物的尺度”),但經過修改:正是我們的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得出關於現實的客觀結論。[201]此外,黑格爾認為蘇格拉底是後來古代懷疑論哲學家的先驅,儘管他從未明確解釋過原因。[202]
索倫·克爾凱郭爾 (Søren Kierkegaard)認為蘇格拉底是他的老師,[203]並撰寫了關於他的碩士論文,《不斷參考蘇格拉底的反諷概念》。[204]他在那裡爭辯說,蘇格拉底不是道德哲學家,而是純粹的反諷主義者。[205]他還關注了蘇格拉底對寫作的迴避: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這種迴避是謙遜的標誌,源於蘇格拉底承認自己的無知。[206]根據克爾凱郭爾的說法,蘇格拉底不僅沒有寫下任何東西,而且他的同時代人誤解並誤解了他是一位哲學家,這讓我們在理解蘇格拉底思想方面面臨著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4】只有柏拉圖的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道歉很接近真正的蘇格拉底。[207]在他的著作中,他經常重訪蘇格拉底;在他後來的著作中,克爾凱郭爾發現了蘇格拉底思想中的倫理元素。[205]蘇格拉底不僅是克爾凱郭爾的研究對象,他還是一個榜樣:克爾凱郭爾將他作為哲學家的任務與蘇格拉底相提並論。他寫道,“我面前唯一的類比是蘇格拉底;我的任務是蘇格拉底式的任務,審查什麼是基督徒的定義”,他的目標是使社會更接近基督教的理想,因為他相信基督教已經成為一種形式,沒有任何基督教本質。[208]克爾凱郭爾否認自己是基督徒,就像蘇格拉底否認擁有任何知識一樣。[209]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痛恨蘇格拉底對西方文化的貢獻。[210]在他的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1872 年)中,尼采認為蘇格拉底應對他所認為的公元前 4 世紀及之後古希臘文明的衰落負責。對尼采來說,蘇格拉底將哲學的範圍從前蘇格拉底的自然主義轉向了理性主義和知性主義。他寫道:“我認為[前蘇格拉底]是希臘人改革的先驅:但不是蘇格拉底”;“在恩培多克勒和德謨克利特的幫助下,希臘人走上了正確衡量人類存在、非理性和苦難的道路;多虧了蘇格拉底,他們從未實現過這個目標”。[211]尼采提出,其影響是一種一直持續到他那個時代的反常情況:他認為,我們的文化是一種蘇格拉底文化。[210]在後來的出版物《偶像的黃昏》(1887 年)中,尼采繼續攻擊蘇格拉底,重點關注蘇格拉底思想中理性與美德和幸福的武斷聯繫。他寫道:“我試圖理解蘇格拉底的問題是從哪些片面的和特殊的陳述中得出的:他的理性等式 = 美德 = 幸福。他著迷的正是這種荒謬的身份學說:古代哲學再也沒有解放過本身[來自這種迷戀]”。【212】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尼采對蘇格拉底的敵意最常見的解釋是他的反理性主義;他認為蘇格拉底是歐洲理性主義之父。20世紀中葉,哲學家沃爾特·考夫曼發表文章稱尼采崇拜蘇格拉底。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尼采對蘇格拉底的態度是矛盾的。[213]
歐陸哲學家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利奧·施特勞斯 (Leo Strauss)和卡爾·波普爾 ( Karl Popper)在經歷了二戰的恐怖之後,在極權主義政權的崛起中,將蘇格拉底視為個人良知的象徵。[214]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3) 中指出,蘇格拉底不斷的質疑和自我反省可以防止邪惡的平庸。[215]施特勞斯認為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與柏拉圖的思想相似。他將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精英蘇格拉底視為城邦的典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組織生活的理想方式,因為哲學真理無法被大眾消化。[216]波普爾持相反觀點:他認為蘇格拉底反對柏拉圖的極權主義思想。對波普爾而言,蘇格拉底式的個人主義以及雅典的民主,都暗示著波普爾在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1945 年)中所描述的“開放社會”概念。[2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