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投資的真相,如何減少盲目投資的迷思。



近幾年指數投資可以說是愈來愈盛行了,

網路上也充斥著單筆投入,指數投資必勝,

這些盲目投資者的言論,

其實像我這樣已經退休的人,

已經不需要再擔心投資報酬率的問題了,

平常看一下「華爾街日報」每天更新的市盈率和收益率就可以了,

客觀事實是,在十年前真的推廣指數投資的人是非常少數,

現在看到的幾個網路聲量比較大的,

在最初都有種「正本清源」的說法,

例如:

「股債分配,指數投資明明就很好,為什麼主流卻是主動投資?」

「全球市場,分散市場明明就很好,為什麼主流卻是投資美股?」

「因子投資,報酬理論明明就很好,為什麼主流卻是市值投資?」

「兩倍槓桿,最高獲利明明就很好,為什麼主流卻是不開槓桿?」

我相信這些人最初都是立意良善,

希望能推廣所謂「正確」的投資觀念,

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派系愈來愈大,

成為了主流之後,寫文章、開課、出書、賺流量的也愈來愈多了,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反對這些市值指數派的信仰,

投資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聖經,

只是希望減少「指數投資必勝」,

「其他策略全部無效」這種論點而已,

在市場,有賺錢都是贏家,

不需要為了對錯而爭執,

更重要的是,投資人應該了解自己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而非盲從和四處傳教。
(っ´ω`c)


1.【市值型指數投資必勝?】

市值型指數投資信徒的謬誤,

最常見的就是大量投入VT、VTI、0050,

然後閉上眼睛,認為自己的報酬必然勝出,

其他的投資者都是輸家,

客觀事實是,

我們打開去年的【2022全球ETF排行榜】,

VT、VTI連前百名都排不上,

這還只是在和ETF進行比較,

如果將視野放到全球市場和基金,

就會知道市值型指數投資落後的對手是非常多,

像這種空頭年,甚至持有現金的人都能打敗市值型指數ETF,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升息的空頭,通通不能算,

硬是把時間拉回大盤指數投資的多頭牛市,

這種鴕鳥心態的市值型指數投資人實在是太多了,

市值型指數投資每年都會落後領先者3~5%的報酬,

就連OMFL都曾以十年以250%打敗VTI的200%,

升息的高利率環境下,連高股息都會贏過大盤,

市值型指數投資確實是一種強大,多變化性的策略,

如果市場今天資金豐沛,追求成長股,

那麼全市場就會往成長股的方向提高持股,

反之,市場資金缺乏,往價值股的方向移動,

那麼全市場就會往價值股的方向提高持股,

如果今天有一種投資策略能穩定獲利,

那麼也會持續墊高該策略買進的持股市值,

最後市值型指數投資也能吸收到被動市場定價的報酬,

但是,投資人要清楚地了解到,

市值型指數投資之所以稱為【被動投資】,

就是因為它持續落後於市場定價,

一定是因為市場進行有效的交易後,

才會反應到市值型指數投資的基金上頭,

永遠落後半拍,所以報酬也永遠落後,

如果今天問你,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一定會疑惑【投資就是為了賺大錢啊?】,

那麼你就不應該使用市值型指數投資,

市值型指數投資僅承擔了全市場估值過高的風險,

獲得的額外報酬也是最稀少,最被動的,

複利確實是一種強大的策略,

但推動著全市場成長的,是公司的實質獲利和通膨,

公司的實質獲利又分為配息、回購和股東權益,

除了配息以外,公司回購或股東權益保留,

本質都是在市場持續承擔風險,


一旦市場估值過高,經濟風險上升,

這些額外獲利都可能顯著減少甚至回吐,

因此,我們必需說,

市值型指數投資,

只是一個被動,且永遠不會勝出的策略,

將它過度神化並不是一件好事。


2.【兩倍指數必勝?】


兩倍指數必勝可以說是市值型指數投資的一種加強版,

這些人的邏輯是,一倍指數如果不會贏的話,

那麼兩倍槓桿應該就會贏了吧?

首先,最基本的觀念,

一般的人哪怕是將資產的90%配置於股票,

都屬於相當的高風險,

何況是提高槓桿比例,

因此,兩倍指數派又開始推廣50%投資法,

也就是50%的現金,50%進行兩倍槓桿,

話先說在前頭,不論是比較相近成熟的日本市場,

還是持續成長的美國股市,

使用兩倍槓桿做50 : 50分配都沒有明顯優勢,

難道台股真的得天獨厚,只投資一半的槓桿就能獲得高報酬?


把時間拉回2016/5/20,新政府上台前,

你就會看到,兩倍槓桿跌幅大於全市場,

只要市場進入盤整,兩倍槓桿就會出現真實磨損,

你現在看到的兩倍槓桿報酬,

真的是臺灣這幾年經濟太好,主要企業獲利明顯上升,

半導體產業領先獲利的效果而已,

而支持兩倍槓桿的策略僅限於臺股市場的理由,

僅僅只有指期股息逆價差這個因素而已,

換個說法,兩倍槓桿派更應該尊重一下股息策略,

畢竟這是兩倍槓桿ETF勉強有的優勢,

但期貨逆價差絕對不是必然,

事實是期貨的正逆價差受到市場情緒和資金影響,

即便如此,我其實是不反對做多兩倍臺股指數的,

在臺股現在經濟較好,股市回測數字好看時,

有人願意投入兩倍槓桿支持臺灣,都是一件好事,

畢竟一旦發生戰爭或其他風險提高時,

這些人的資金就必需要救市,為市場提供支撐,

同島一命,

唯一要提醒的是,50%槓桿投資的方式,

只要進行過一次的再投入或平衡,

曝險就超過100%了,因此不能和原型指數比較,

生命週期投資法,在於動態的調整槓桿的比例來提高報酬,

前提是要存活超過60年,不要遇到戰爭或更激烈的崩盤,

保持健康和工作、再投入等等的,

對於我這種退休的人,實在是沒有必要,

請記得如果您已經有足夠的錢了,

就不需要再用高風險的方式進行投資

但如果是年輕力壯,工作辛勤的人,

確實是可以嘗試看看。


3.【指數投資沒有風險?】

指數投資沒有風險,或風險很低,

甚至說放十年、二十年以上必然獲勝,

這樣的論點有很大的問題,

尤其上面提到少數比較激進的指數支持者,

每次討論空頭時,

就會說現在本益比較2000年網路泡沫還低,

如果再一次市場本益比破百,

那麼早就可以財富自由了,

真的是這樣嗎?


S&P500 本益比是最值得關注的資料之一,

事實是過去幾年美股的本益比都持續墊高,

本益比最高出現在2009年來到123.73倍,

這一年大家有財富自由了嗎?

答案是沒有,因為金融海嘯、銀行倒閉、景氣蕭條,

企業獲利大幅下滑,

本益比才會飆高,

而美股最低的本益比則出現在1917年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使用:

《聯邦佔有和控制法》

將大部分美國鐵路置於美國鐵路管理局之下,

希望更有效地為戰爭運輸軍隊和物資,

全市場指數投資派常說如果世界再次衰退,

沒有人能逃過一劫這種說法來逃避現實,

各位應該要思考的是過去十年受惠於低利率環境,

成長股大幅領先價值股,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2022年升息後出現了改變,

你會發現成長股在這年的十年回測報酬,

不僅輸給了價值股,

還輸給了高股息,

這就是當利率提高,

估值過高的公司必然修正的結果,

甚至可以說,你如果不在高點賣出的話,

估值過高的股票和被墊高的全市場,

報酬都是一場空,

請記得你人生的每一天都有可能結算,

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多頭和高估值的時期,

當你在空頭時回測,會發現結果相當不同。


4.【高股息策略必敗?】


如果你是在2022年最後一天進行十年回測,

你會看到美國高股息SCHD和全市場VTI的十年報酬是:

260% : 210%,美國高股息十年領先50%,

甚至扣掉所有配息,高股息仍然勝出,

這就是股息價值傾向在高利率時擊敗市場的證明,

這幾年美股已經有很多以股息成長作為價值投資評估的策略,

那些買美國高股息【SCHD】的人在升息時可以笑得很開心,

畢竟什麼也不做,只領股息還打敗了每年花時間賣股票,

提領市場資金卻輸給躺著領股息的人,

就連巴菲特自己也領了驚人的股息,

美國也開始修法包含回購也要納稅,

股息投資其實是一種價值傾向,

並沒有不好,甚至會在利率提高時勝出,

被動收入的核心在於,不需要花時間做任何操作,

市場的真實報酬,只有通膨和配息,

其餘的股票回購和股東權益保留,

都是將資金持續的留在市場,

承擔經濟和環境惡化的風險,

如果你已經退休了,

與其每年在市場花時間提領4%,

不如尋找一下類似【SCHD】的成長型股息標的,

畢竟公司獲利以外的漲跌,

往往都太過受到市值和估值影響,

如果花了一堆時間投資全市場賣股,

最後卻輸給股息價值投資者,

真的要好好想想自己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特別要注意的是,

幾個比較常見的高股息:

SCHD、VIG、VYM等等,

每個的策略都不太一樣,

我曾經看到有人直接拿SCHD和VIG來比較,

老實說這兩者追蹤指數不同、策略不同,

SCHD和VIG持股相似更是不到15%,

本益比更是15比20左右,

顯然VIG太關注成長,VYM太關注股息,

深入研究SCHD的策略就會知道它是在價值中尋找合理成長,


包含了自由現金流、股東權益報酬、成長率,

ROE更是全市場的兩倍多,

這是一種良好的因子策略,

SCHD的2.5~3.5%殖利率其實是很合理的,

然而全市場的指數投資者,

很多時候對於投資的角度太過狹隘,

看到高股息就先進行攻擊,

還會有很多信徒在下面鼓掌,

對於基金和策略沒有任何的了解,

這其實都是不樂見的,

股息現金流的價值投資者,適合已經退休,

需要被動收入生活的人,

你可以不用再花時間投入,專心享受生活,

等到真的股災時,再考慮投資替子孫存股,

這是很好的老人策略,

實際回測也真的有比較好的報酬,

請永遠記得,當利率上升、市場資金退潮時,

成長股和大盤將會輸給股息價值的策略。


5.【指數投資的真相?】

每次看到有人在討論版詢問投資策略時,

下方就會不停地重複VT、VTI、0050,

這些傳教士寫文章、開課、出書、賺流量,

也許是缺錢,也許是沽名釣譽,也許真的是無事可做,

但尤其是當人們在討論產業類股的時候,

還是會有狂熱的指數派傳教士不停地傳教,

「所有的產業和類股都已經由市場定價,沒有投資的必要」,

「XX總是幫我們導正投資觀念,不要投資全市場以外的東西」,

「XX說得是對的,投資全市場才是正解,感謝XX的導正」,

人們要思考的是,所謂被動市值型指數投資,

其實是放棄定價權的一種落後策略,

如果你真的只認識VT、VTI、0050的話,

那麼你要做的事情是專心工作,

把定價權交給市場和專業投資機構,

也不要再上網吹捧市值型指數投資的傳教士,

因為狂熱的指數信徒只是盲目地依靠他人的定價,

做一個放棄學習和思考的投資人,


我可以和你說同樣是指數投資,

也存在著OMFL(羅素1000動態多因子)這樣的ETF,

過去幾年都穩定超越大盤,

事實上它就是所謂的ETF報酬冠軍,

真實的關注消費者情緒、建築活動、製造業指標、

和勞動力市場、就業數據等等實體經濟指標,

確定經濟是在擴張、放緩、收縮還是復甦,

然後相應地對股票進行評分,

你會看到它在上升段使用動能、規模和價值因子,

景氣下跌時則使用低波動、品質因子,


最後的結果就是,它的報酬長期領先大盤,

並且在股市下跌時損失的更少,上漲時獲利更多,

這才是真的從市場賺錢,真的領先市場的指數投資,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像SPGP(標普500成長合理價格)這樣的ETF,

跳脫市值選股,獲得明顯更高的報酬,

像SPGP、OMFL這種ETF冠軍,

他們幾年內都領先了全市場30~50%,

並且持股比例也都分散,沒有重壓單一股票,

這是確實能做到的事情,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反對任何的指數投資,

事實上VT、VTI、臺灣50等等都是很好的投資,

本文的目的在於鼓勵投資人多思考,多認識,

多接觸,多理解不同的投資策略,

不要存在著指數投資的偏見,

也不要對其他人的策略貼上輸家的標籤,

事實上,不論是:

主動、市值、股債、因子、槓桿、

股息、價值、成長、產業分配等等的,

每種策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有些是為了降低波動,有些是為了最大化現金流,

有些則用風險換取額外報酬,有些單純就是持股的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指數都只關注股票和市場做估值,

像OMFL這種真的加入實體經濟策略的ETF目前還是少數,

如果你想要長期打敗大盤,又不希望受到估值變化的影響,

選擇還是比較有限,

畢竟小型價值、多因子這類的策略,

如果資金湧入,那麼就可能失效,

關注實體經濟的變化,反而是獲得超額報酬的核心方法,


請記得,人類經濟成長有五個核心的要素:

1.穩定成長的人口結構和移民。

2.充足的宜居地與可耕種土地。

3.安定的政治環境與地理邊界。

4.持續的知識經濟與技術創新。

5.穩定的政權輪替與本土和平。

如果你真的對人口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

能夠有更深入的研究,

尋找對的市場,對的產業並不如想像中困難,

增加自己的現金流、被動收入,

在對的時間投入市場,提高報酬,

專心在本業和健康生活,

更重要的是,請善待身邊的人,


買一間舒服的房子,享受美好的藍天和白雲,

能夠看見彩虹、綠地、安靜與良好的空氣品質,

才是你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資產,

你的【健康】、【伴侶】、【子女】、【事業】等等,

都是值得投資的,

本文的最後是希望在鼓勵多元的投資觀念同時,

也能夠提醒大家,資產不只有財產,

報酬率只是財產的一小部分,

有錢就應該用在有意義的地方,

作者是【場外人生】的開發總監,

期許各位善待自己和這個社會,

相信對於人生觀和投資方向會有很大的幫助。
(っ´ω`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