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孔儒專制思想的黑暗面,為何中央集權的奴隸無法逃脫革命的歷史循環 ?


本文僅做人工智慧學術研究之用途。

本篇從經濟成長理論說明產權制度與科技
創新才是經濟成長的因素,而古代中原王朝是小農經濟與維穩,治理邏輯上是不可能產生前開兩項東西,進而有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第二篇則是具體說明小農經濟體系下,
中原王朝的財政困境,根本不可能累積資本發展交通或工業的。

首先,因為很多人還是很莫名迷戀古代中原王朝,我還是先破除這些迷思。
應該有人知道古典經濟學的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吧。
簡單講,就是在土地這些有限資本下,拼命耕種,
盡可能增加農業產出,縱然一時可以養活很多人,但人口是會飽和的,
土地負載力在邊際成本遞增下,最終產出速率沒辦法跟上人口增加的速率,
導致人口會慢慢餓死發動革命而減少,人均所得和人口數達到一個均衡點。

這套人口理論,使經濟學在19世紀被稱為悲劇的科學。

上述人口理論套在古代中國,根本不違和,一堆王朝的確到某段時間,都會爆發農民起義
,當然也會有變法運動,如王安石、張居正… 而且西方有學者整理人類歷史上的人均GDP
,麥迪遜的《世界經濟千年史》,宋代以後(包含宋代)中原王朝人均GDP大概600多美元打
死,升不上去,相對的,歐洲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衝到1000多美元,阿~ 很多人幻想的
盛唐只有400多美元喔,歷史現實真的很殘酷。

為何歐洲可以在歷經黑死病,到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突然暴衝,從此中國再也看不到歐洲的車尾燈,詳情可以閱讀我第一篇文推薦的諾斯《西方世界的興起》 該書的第八章第九章;歐洲資本主義思想的源起看黃仁宇的《資本主義與21世紀》,
搭配輕小說《狼與辛香料》,普通人也能很有感~


所以,真的不要再嘴什麼宋代了,憑一張清明上河圖畫京城夜市,也能幻想宋代其他地方
也是那樣,拿不出真實數字佐證… 憑感覺嘛~,難怪黃仁宇寫書強調中國要有數據實證治理的精神。還有什麼宋代政治制度分權怎樣,可以產出君主立憲… 這種話八成是沒念政治學的人在那幻想,儒家+皇帝制度與配套的科舉國考,
說要產出君主立憲? ,
去看一下英國君主立憲的歷史或是我第一篇文推薦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好了,終於講本篇文主角明治日本,先來了解一下,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是怎樣的國家
, 小農經濟沒問題,我曾看過數字,江戶時代末期日本人均GDP跟清國差不多,甚至超過
清國一點點,不過這不重要,反正都是小農經濟擺脫不了人口理論的悲劇。 政治制度上
,不是像中國皇帝和官僚中央集權,而是幕府將軍和封建諸侯大名,官僚選拔不是靠科舉
國考,而是各地諸侯自己培養武士當官,武士怎麼來的?  武士道精神,平常除了彼此切
磋砍人技術,還要學習各種實用知識,這種文武一體的武士就形成日本的統治階級,跟中央集權拼命只讀四書五經國考用書的米蟲官員不同。


另外,自從黑船事件後,那群武士確實嚇到了,美國在日本設立海軍研習所,專門給這些
武士上課,學習現代知識、海軍理論的,當中產出一位勝海周,勝海周有個學生叫坂本龍
馬,日後明治日本中流砥柱都是這樣的背景。 還有日本因為有諸侯大名,所以幕府將軍
雖然閉關鎖國,但有些諸侯會偷偷跟歐洲人交流,像九州薩摩藩會跟荷蘭人學習,史稱【蘭學】,畢竟總該做點走私貿易,壯大自己實力嘛~


1863年薩摩藩跟大英帝國衝突,雖然後來輸了,但薩摩藩的武士還是努力擊退英國海軍的一艘軍艦,英軍死傷60餘人,日後大日本海軍神將-東鄉平八郎年輕就是參與此役的武士,對比清國的鴉片戰爭,清軍和官僚那鳥樣… 後來倒幕戰爭之前,幕府將軍其實有跟歐洲人買現代船艦,東拼西湊出一支近代海軍來備戰,當中有一艘鐵甲艦,雖然這支艦隊被倒幕軍打敗,但可以知道日本在明治之前,沒一般中國人刻板印象那麼落後、廢柴
,對比中國在1870年代以後才想組現代海軍… 人家日本真的領先在前。


倒幕戰爭一次性暴力結束日本國內對發展路線的歧異,這對要現代化改革國家非常重要,畢竟改革總該有既得利益者會阻饒,最怕改革半吊子。對比清國因為皇帝大一統制度,改革要從中央朝廷內部開始,
由上往下,就先要打個筆仗、口水仗,有玩沒完的,從自強運動中體西用,到戊戌變法、
庚子新政、立憲運動,分歧了多少年阿,都看不到明治日本的車尾燈。


後來那群武士到西方各地學習現代陸軍、海軍理論,有些人轉文職學習西方法律、商業、
政治制度,都變成明治日本的中樞統治階級,對比中國因為自身既有的統治體系包袱,統
治階級大體上還是舊時代的人與思維,舉個例子: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大人,左大
人年輕時國考考不上,為了生計,先去當師爺(以前的約聘人員啦),後來戰功彪炳,位高
權重,有一次皇帝叫他調兵去某地打仗,他老人家竟然跟皇帝說他要先去考國考,始終沒
國考上榜,沒有國考認證的正式公務員身分,他很在意… 皇帝當然無言啦 最後下詔左大
人免試上榜啦,成為考試認證的公務員資格,您趕快帶兵去打仗。好嗎?  呃~ 對比日本
那群武士拚死命學習西方現代學問,難怪中國現代化非常緩慢。


明治日本就風風火火全力西方化,剛好日本當時地緣政治環境靠北的好,旁邊是弱到渣的
朝鮮半島,不吃不行啊,南邊是臺灣島,進入東南亞的咽喉要地,剛好清國弱弱的,都自
顧不暇了,加上除了沙俄經營西伯利亞遠東,附近基本上沒工業國可以威脅日本,真是天
時地利人和的環境,所以甲午戰爭就開打囉~


說到甲午戰爭,就可以知道清國(傳統中原王朝)要現代化,根本是難上加難,笑話而已,
當時清國北洋水師是剛好衰小遇到海軍科技大翻新的年代,北洋水師很多
設備都落伍了,剛買的武器設備,不到兩三年就被新科技取代,又要花錢更新,但就像我
第二篇文講的,中原王朝財政困境嘛~清朝更有八旗綠營的18趴年金負擔,哪裡能
花錢更新北洋水師… 而日本剛好在對的時間點更新設備,而且日本是徹底西方化,建立
現代財政稅收制度,全力梭哈買海軍設備,於是甲午戰爭就是在這背景下開打。


甲午海戰,近代戰爭講求海陸協同作戰,還要陸軍表現才行,陸軍要守住陸地的港口要地,海軍大船總該進港維修補給吧。 結果清國陸軍是三小鳥樣,喔 應該不配稱作陸軍,就是一群沒經過現代陸軍訓練,空有先進槍砲,
不會打槍打炮的白癡,大家應該知道打炮要有物理學計算彈道,清國那些雜牌軍會計算彈
道??  打個炮都打不出來,就算打出來,八成打到自己人陣營,就是個笑話,於是日本陸
軍如入無人之境,從朝鮮半島、山東半島一路推進到直隸,眼看要兵臨紫禁城了…  ,
朝廷那群儒家八股終於知道要葛屁了,趕快推李鴻章出去議和,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
了吧。


所以,要現代化,就是要從基本制度與思想開始學起,妄想只要船堅炮利,儒家那套最棒
了,沒根本性在制度建立參謀總部,或是科學精神,中體西用就是個笑話而已,而日本人
沒這種歷史包袱,他們自始就覺得自己爛,後來拼命學習西方而已,
加上他們武士文武一體,是有戰爭敏銳度的,跟中國儒家科舉文人是完全不同級別。


話說,沙俄最偉大沙皇-彼得大帝(就是自慰神劇-康熙帝國裡面嗆的那位沙皇),年輕學習
數學研究如何砲彈打得精準,更假裝是基層水手到荷蘭造船廠學習先進海軍技術,帶回自
國家組建波羅的海無敵艦隊的前身,真的要好好客觀讀史。為何扯到彼得大帝? 就是要帶出日俄戰爭啊,


前面提到一位年輕時向英國人打過一次炮戰的武士,東鄉平八郎,去西方當海軍見習生,回國當到大日本海軍將領,在甲午海戰一戰成名。 

真正懂中國近代史的人應該知道沙俄有多靠北,各種蠶食鯨吞,經營遠東,大中國粉應該
也要恨俄國人阿,但他們好像不敢向普丁嗆聲~


總之,當時沙俄已經連通西伯利亞到歐洲的鐵路了,接下來吞掉中國東北三省,指日可待
。 這可讓大英帝國嚇屎了,要是沙俄真的拿下東三省,有不凍港,沙俄就不只有波羅的
海海軍,也有遠東海軍,根本性威脅到英國的亞洲利益,所以英國人要挑一個國家牽制沙
俄,當時在清國與日本中挑選,甲午戰爭後,英國當然選擇日本阿, 結果大英帝國奉行
多年的孤鳥政策,不隨便締結盟國的,竟然跟一個剛剛崛起,打響名號的日本締結盟約,
成為姊妹國,當時可是震驚西方。


當然,成為英國在東亞戰略夥伴的日本,不負所望,再次全部梭哈跟沙俄開幹, 再次
賭對了,神將東鄉平八郎再次出征,險勝沙俄,波羅的海海軍全殲,日本經此一役,徹底
在東北亞稱霸,清國東北三省也成為日本的囊中物,還經營進入東南亞門戶的臺灣。這些
都跟東鄉平八郎有關,戰功達到頂峰,


後來,日本幹了一系列蠢事,毀了明治時代累積起來的優勢,結局怎樣? 我想大家都知道
了,不過好像也還好,只是回到黑船開港時自己繼續當美國人的盟國而已,人均所得還是世界前幾,這是後話了。


總之,看日本那代一堆人才,再對比舊中國因為舊制度包袱,體制下的人才實在與現代工
業文明格格不入,有識之士只能去搞革命運動,有些青年才俊還革命犧牲掉,徹底從零開
始,然後到現在,現代化制度還沒建立…還能嘴砲改革開放成功了,中國人有自己的玩法,我都不知道要講什麼了。只能說古代中國那套思維累積千年,包袱真的很沉重,希望看到這篇文的人,好好思考~


西方自由派的政治經濟思想學者 ,例如哈耶克,在其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 ,臺灣過去有名的殷海光翻譯 ,講了 納粹表面看似反共 ,其實本質上與共產黨沒什麼兩樣 ,因為都抹殺個人自由與個人人性的差異性 ,將整個社會與國家均質化 ,奉國家主義為唯一真理。

所以這種社會與國家裡 ,只有一黨獨裁專制 ,不容異己 ,不講人權 ,不講個人自由
,只會強調偉大的民族復興或是國家霸權 ,希特勒 與 史達林 都是這樣。

總之 ,納粹與共產黨在真正自由派人士眼裡 ,就只是狗咬狗而已。

看這種意識形態 ,真正理解應該是 最自由的小政府主義,什麼都靠自由市場運作 ,例如:哈耶克的奧地利學派  ,再來就是 主張市場會失靈 ,政府要適度介入的 ,但本質沒有放棄市場的 凱因斯學派  ,臺灣大概是這個,    再過去就是北歐那些社會福利好 ,天然資源豐富 ,人口稀少的自由福利主義國家。

最後剩下就是  只有黨和國家 ,沒有個人的 納粹與共產黨專制。

現在中國共產黨經濟上不走老毛時代的共產大鍋飯 ,變形為 裙帶資本主義 ,但政治上根本沒變 ,甚至因為開始有點錢 ,過去的自卑感作祟 ,想要全世界其他非中國人都對他們卑躬屈膝 ,整個中國社會彌漫一種  黨與國家
,中共民族情節才是唯一真理 ,其他都垃圾,用納粹來形容,根本超級貼切


我簡單講一下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遊戲:

中國共產黨不論如何權鬥,換哪個領導,都是少數幾個家族內部的事,不甘死老百姓或
非我族類屁事。

薄熙來鬥爭失敗了,但他們家族相對於老百姓還是權貴,依舊吃香喝辣,只是沒以前爽而已。

共黨就像 幾個人拿刀叉吵架分配牛排,他們會問牛排意見嗎? 會想讓牛排過好日子?頂多想說畜生餵肥一點,不要讓他們造反,肥了宰來吃 ,也比較有好處。

現代正常國家的統治權威來自法理, 這是韋伯講的,就是正當性來自於法律,法律來自人民。

共黨統治正當性就是 黨 大於國 ,國大於法,人民就只是等待被做成肉排的畜生,黨的權貴來自於當年跟毛主席打江山的家族,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傳到紅三代,以及依附在權貴的包衣奴才官僚軍人商人還有演藝圈媒體圈情婦。

而人民為何自甘當畜牲被當肉排,很簡單阿 ,設個牆圍起來,就想養家畜一樣,餵食飼料(洗腦教育,給點小恩小惠),有看過家畜質疑飼主的正當性?

而古代中國秦帝國之後,之後的王朝官僚系統只到縣級。

可以看一些政治制度發展的書,例如: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或是國家為何會失敗, 再稍微碰觸點古代中國法制史,大體上有個結論--- 就是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後,還沒發展出近代資本主義或者說是商品經濟體系前,就把整個中原政權給控制起來,統治者當然希望地方能當順民,維持在農村經濟這是最符合朝廷統治者的利益,基層結構是農村或者是小農經濟,上層政治組織當然不會太精緻,這邊的精緻程度是與西方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政府組織相比,所以採取儒家道德意識形態搭配法家法制維持一定稅收能力和維安能力是最符合中古農業帝國的統治效率。

其實只要比較東西方在群雄割據時,對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過程,會發現有一定的脈絡,就是群雄割據時,各國間為了更有效率資源動員,會發展出更集權、更有效率的政府組織,這邊先不論西方的憲政人權思想脈絡,單就英法戰爭後的民族國家興起,以及後來德意志帝國統一時,為了強調民族國家的強大,發展出一套法律概念,就是赫赫有名的" 特別權力關係" 極度強大官僚的服從與紀律,俾斯麥認為強大的德國建制是根基於效率強、
紀律嚴明的官僚, 行政法學也是在那時代蓬勃興起。

再對比春秋戰國的各國變法革新,法家就是建立在更高效地戰爭動員的學說,秦國發展的淋漓盡致。

只是西方在行政組織改革時代,已經歷經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洗禮,基層經濟結構可不是以前中古歐洲的莊園農村經濟,所以他們財政能力可以支撐起龐大的官僚組織。 然而,古代中國王朝根本沒擺脫農村經濟,根本不可能養活不停增加的官僚,所以自然在統治思想上做出調整---把儒家的道德意識形態奉為正朔,讓所有知識分子以及廣大帝國百姓都信奉講究倫理輩分的道德意識形態,再佐以法家的刑罰思想與徵稅行政體系維持整個帝國統治,所以在基層組織,仕紳與百姓講求倫理協調,不太需要法律,真的沒辦法的話,就去縣城衙門找官僚看怎麼處理, 所以古代政治思想愛嘴砲 垂拱而治,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樣來的。

設身處地一下,如果你活在古代中國,你跟別人發生買賣糾紛,要找客觀中立第三方做出仲裁或裁判,第一關是去找里長公道伯進行河蟹橋代誌,是用倫理親屬輩分來當依歸,而不是玩現代法律的契約自由(民法),真的還不服氣,就去縣老爺那靠北,縣老爺會先看看你案子嚴不嚴重,如果只是隔壁說要給我一隻雞,竟然食言,這種小事,縣老爺會覺得你來鬧的,把你轟出去, 但如果是扯到倫理難題,比如父親要打母親,你為維護母親,把父親打成重傷,這難解,孔孟找不出標準答案,只好送到朝廷進行討論怎麼解決,朝廷做成判例頒行各地方,給各地官僚參考一下朝廷針對儒家倫理做出的嶄新闡釋。

看完這例子,一定會覺得這種制度根本很難發展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對 就是因為配合農村經濟的政治體制,也會反過來扼殺民間經濟的發展,久了,整個中原帝國就是一種早熟停滯發展的國家發展路線,早熟這形容詞,是黃仁宇講的。 這樣自然不會有深入鄰里的行政組織。

當然,這套體制再搭配科舉制度,更是變態,把整個中原地區聰明的腦袋都砸在儒家倫理的詮釋學下,當然科學發展比較落後,就不會有現代科技來發展出更複雜的行政體系。


這篇文我先談英國再對照宋朝,這樣比較,讓輪廓清晰可見。

我還是之前那套論點,在沒有產權保障的制度下,讓經濟行動者可以放開手去追求報酬,有一堆交易成本卡在那,如何讓民間經濟產值提高? 不論是資本累積或是科技創新,其實都是要先有配套的產權制度先給人誘因而做理性的經濟行為。這也是諾斯這位新制度經濟學家在《西方世界的興起》反覆強調的。

舉一段他書上文字,上面那本閒書,聯經中譯本,頁226,原文第九章第五節。
【可以公允地假設,經濟組織的效率在馬爾薩斯抑制效力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這就是十七世紀與十四世紀最明顯的差異,十四世紀西歐經濟組織幾乎完全一樣,但在十七世紀,新興民族國家的制度和財產權,在一、兩百年內走上分歧的道路。】

OK~17世紀英國是怎樣突破的,以致後來有19世紀偉大的日不落帝國。

首先,要知道17世紀歐洲之前,可是歷經黑死病與戰亂,人口銳減,後來慢慢恢復了,但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陷阱又來了,但這次不同,有兩個國家硬是逆天而行,應該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國家突破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框架,就是荷蘭與英國。

荷蘭當時剛掙脫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而獨立,一切百廢待舉,又地處沒天然資源的地方,荷蘭人只好發展貿易賺錢,各種降低交易成本的商業制度創新出爐,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的產生。 英國咧? 英國內部剛經過內戰,國王權力受到挑戰,剛好又是民族國家興起,國王保衛國家需要軍隊,錢錢只能跟貴族拿,貴族就開條件啦
, 洛克的財產權保障思想就是這時代的產物~ 加上,英國當時經營美洲殖民地,最大競爭對手是剛崛起的荷蘭人,為了競爭,只好學習引進荷蘭人先進的商業制度,英國人也有自己的股份有限公司啦。

再講具體一點,以前英國國王有賦予壟斷特權的權力,在17世紀初期,因為開始向民族國家轉型,英王為了支付龐大軍事開銷,於是將壟斷特權隨意濫發來換取錢錢,這就是所謂的《專利令》(Monopolies Act),但這個就有人不爽反對阿,英王怎麼可以隨自己喜好亂發壟斷特權,破壞自由市場運作,經過一系列抗爭,英王妥協,在1624年出臺《專利法》(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新法剝奪王室壟斷權,將一套專利制度在專業法律上予以制度化。

這法案有何重大影響? 這可是引爆了創新動能阿,我們看看諾斯怎麼講的。

那本中譯本的頁286~287,該書第十二章第五節。
【使創新利益內化成制度,從而變成社會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創新的報酬不再受制於王室喜好,而是受到習慣法中財產權的保證。隨後十七世紀的政治劇變,導致一個政治結構,進一步鞏固自願性團體的財產權,將要素與產品市場充分發展的社會,當中的經濟活動利益予以內部化……

只要能守住改進秘訣、維持專利權,潛在私人利益便會增加,到了足以承擔高研究成本時,改進就會提前發生。涉及大量研究成本的創新,假如沒有某些形式保護,將大部分利益內部化,便不值得冒險。】

簡單講,就是把專利權制度化,以前那種因為初期研發成本極高的創新,就會有人有動力去做啦,因為如果成功發明取得專利,初期壟斷利益其實可以高過研發成本,是一項合理的投資。

就這樣英國在引進新商業技術與專利制度保障有品質的科技創新 諸等制度條件下,加上後來亞當斯密國富論問世, 萬事俱備,只等19世紀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出現囉~  後來大英帝國要跟清國貿易,悲劇就誕生惹~ 1840年英國人帶來福音,教中國人什麼是經濟發展的道理,可惜 當時中國人沒能領會。


我之前說到,根據外國人研究人類歷史人均GDP,宋朝可謂古代中國的極限,大概人均600鎂,盛唐只有400多鎂。原因如下:

1. 和平時代: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戰亂,又締結壇淵之盟,不用打仗死人,死老百姓可以努力耕田,努力產出,又剛好努力生小孩嘛~ 所以人口又暴增囉~ 這樣不就回到人口理論的框架嗎?  但剛好有農業新科技出現,看第二點。

2. 占城稻等新作物的引進: 宋朝因為這些新作物引進,農作物產量也暴增,剛好可以應付爆增的人口,剛好躲過人口理論的陷阱,人口增加就出現很多人嘴砲說: 大宋國超越當時歐洲城市的大城一堆,那就不足為奇惹, 但我好奇的是 人家經濟成長都是看產業能不能創新有效率,甘有多少座人口爆10萬大城屁事? 一堆沒效率低級產業,民間沒動力繼續升級,好像也沒用耶,大宋粉腦袋我實在無法理解。

3. 新的貿易路線: 西夏出現,擋住過去絲路的貿易路線,所以宋朝就要另闢蹊徑,海上絲路就出現了,西南地區一堆海港,一堆外國人在那貿易,要出口宋朝瓷器,絲織品這些, 宋朝看這個好賺,所以就集體鼓勵瓷器製造業,於是瓷器產業有了規模經濟,而在這些港口收稅。這也沒開放民間營利,都是官府壟斷,財產權?

大概以上三點就是宋朝可以經濟成長的原因吧,但我們竟然已經看了財產權制度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那就要問一個問題啦,宋朝有沒有制度上保障? 讓民間經濟有動能呢? 能不能突破下一次的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呢?

我的答案是” 沒 有 “ 甲賽比較快。 宋粉可能就要砲:唬爛啦,宋朝財政收入這麼多,歷史第一耶, 清明上河圖畫的那麼繁榮耶~  那我來揭露歷史真相,容易玻璃心碎掉的,建議不要繼續看下去。

我先點破宋帝國財政收入的真相,宋國因為北方有數個不好惹的遊牧政權,軍事開銷其實頗大的,剛好又奉行獨尊文人的政策,要養一堆文人雅士,人事開銷又是一筆,於是要找錢錢啊, 除了上面提到在港口收關稅,還賦予各地官僚透過紙鈔、匯票轉換機制,來收稅。 什麼意思?

懂點歷史的都知道,古代中國銅礦缺乏,能作為貨幣的就那些,但我提過宋代人口增長,經濟規模變大,總該增加貨幣流量吧,加上北方遊牧民族興起,他們也需要貨幣阿,所以國內銅錢又外流, 這時宋朝人很聰明想到,這樣來印紙鈔阿~ 紙鈔不用錢,哈哈,背後沒貴金屬信用保證,當自己是人類史上最強大美帝喔,宋代人當然一開始不知道紙鈔亂印會產生通膨,最後悲劇會超恐怖,反正先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加上要避免又流入北方遊牧民族,各地的紙鈔品樣又不同,有地域限制性,要交易就要兌換, 中間匯差就是官僚可以上下其手的空間囉。

他們宋代官僚更靠北的是還規定要運鹽到某地,經過貿易節點,就要換鹽票,這鹽票就是要抽稅啦,而且限制在官府認證的市場買賣。假設你只是個普通鹽販攜帶五公斤的鹽走在路上,被官爺看到,你完了你,不在官府認證市場攜帶鹽,可是要罰錢的,之後你乖乖到官府認證市場交易,再抽一次稅,宋朝就是這樣增加財政收入,官員個個都是利益集團,多肥阿,所以宋代官員居住的城市繁華,但其他地方可是無經濟生氣,貧富差距大。對了,宋朝還有一項超肥的收入—鹽鐵專賣, 國營壟斷啦,三小私人產權保障,甲賽比較快。

後來有個憤青看不下去,勸皇帝大變法,富國強兵,否則大宋朝祖宗社稷不保阿,王安石變法於是風風火火展開,但王安石就不會做政治工作,惹到那些很肥的既得利益不爽,引發黨爭,北宋從此就GG。 所以當時有人痛罵這些既得利益文人,而現在國文課本還吹捧歐陽修這些既得利益者,哀~ 我真不懂念那些風花雪月的古文能幹嘛。

我在此做個小結: 經濟真正成長要看的是國家社會有沒有產權保障的制度,讓交易成本降低,自由市場活絡,而宋代雖然一時造就突破以往的經濟成長,但最終不是靠產權保障,讓民間獲利,而是透過各種專賣、稅賦來充實亮眼的財政收入,這個也導致宋神宗時代國家衰敗的跡象,才有王安石變法,如果宋代真的那麼美好,王安石幹嘛吃飽飯沒事幹。
基本上,宋代官僚統治腦袋還是大一統帝國儒家那套,看他們玩漢代鹽鐵論那套,玩得多開心就知道,壓根不是我提倡的那套經濟成長思維。

最後,我想講的是歷史是拿來知所興替,不是拿來滿足民族自慰,中國古代王朝來來去去這麼多朝代了,應該要知道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儒家的困境,而大英帝國為我們示範了什麼是經濟成長,歷史事實都擺在那,真正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意義的分析, 對照我之前嘴砲的明治日本,日本當年就很清楚自己要幹嘛,喊出脫亞入歐不是沒道理的。

自嗨說宋代中國民間小康社會,已經有資本主義的萌芽跡象,後來的明朝又從頭開始,以農立國,清承明制,又鎖國,才輸給西方等等。其實這些都是犯了倒果為因的邏輯毛病,沒根本性探討經濟成長的模式。

我記得《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在該書結論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欠缺數據實證方法,

指中國古代王朝不會實事求是,反而追求道德穩定比較重要,大家都知道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其實黃仁宇真正大作是另外一本《資本主義與21世紀》,為了破除上開宋代資本主義萌芽論,在這本書論述英、荷、威尼斯該等地區為何能演變出資本主義制度與思想,他結論一樣秉持萬曆十五年的中國無數據實證治理說,更說明中國古代王朝是【小農經濟】為主,主要思維就是盡量讓每個小農有土地耕種溫飽即可,政府在此基礎上收稅,所以不會有西方的財產權制度保障個人私產,畢竟一個人累積太多田產,讓其他人沒地可種,對皇帝很麻煩的,當然政府也不會有數據實證管理,數據管理是為了擴大資本存量,小農經濟根本沒那需求,

簡單講,中國古代就是沒有資本主義所需要的思想與制度來源,儘管有些學者多麼愛吹噓宋代,理論上中國很難自己發展出資本主義。

有稍微碰觸過經濟學的經濟成長理論,不得不說黃仁宇抓到問題核心,經濟成長理論有兩種,一種是外生成長模型,認為只看資本的話,經濟成長跟個人的人均資本有關,而中國古代玩的是小農經濟,人均資本當然低檔,後來成長理論又有內生成長模型,認為只看資本的話,各國可以透過資金援助讓人均資本衝高,照理講後發國家可以趕上歐美先進國才對,但問題就是出在現實中不是,所以內生成長模型主張要看技術突破,也就是技術創新

,讓原本的生產模式升級有更高價值這樣,這就很吃人力資源與教育,當然前面指出明代教育其實很...  我想應該沒什麼創新動能,只是訓練道德治國的官僚學校而已。

另外,諾貝爾獎的經濟史學者諾斯,寫過一本《西方世界的興起》,裡面就是主張為何西方世界在文藝復興以後可以超越其他地區,就是財產權制度, 嗯  這個跟黃仁宇想講的差不多,中國古代真的沒合理的產權制度,就是硬傷,至於現在偉大共產黨統治下,有沒有呢? 問一下那些被黨國徵收的人,應該很有感覺吧。

至於很多人在意的【科學】,科學其實就是創造性破壞的來源,一堆科學成果造就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所以,有人就有疑惑為何古代中國怎麼沒能發展科學? 照道理講,中國人口這麼多,總該有人會念科學吧,這個問題,我以前覺得林毅夫這人很奇葩,對他有點興趣,於是找了他寫的幾篇論文,剛好有一篇討論這問題,

科舉考試毀了中國人才鑽研其他學問的可能,當然科學不會有發展,中國古代的頭腦都跑去念四書五經 八股作文了,對於其他領域的學問其實很鄙棄,這個毀了太多可能性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查明代有個天才,叫徐光啟,這咖其實有數學資質,但他國考到42歲才上榜,有人考究是他年輕不務正業,喜歡念非國考的知識,寫的東西又不按國考格式,一直落榜,一直當魯蛇考生,上榜那次還是很幸運遇到一個欣賞他的考官破格提拔他,其實那次考試,他還是沒按照國考格式寫考卷,那考官後來因為這事情被免職~

講這麼多,其實說的是科舉考試恐怕是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受限最大原因。

以上,大概是從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最需要的產權制度與科學技術創新出發,總之,古代中國(秦代以後) 就不是一個醞釀現代經濟的潛在地方,是另一套小農經濟的統治體系,

所以不管是宋代還明代,都沒突破這體系,討論這種中國古代要是怎樣,一定追上西方,

根本是竹篙裝菜刀, 理論與邏輯都錯了,問錯方向,沒意義。


至於,古代中國為何一定要小農經濟? 我自己看法是秦始皇開啟了大一統,皇帝基本上只要把死老百姓有田種,能吃飯,不要造反就好了,反正農業稅收一收,

朝廷收錢還是很爽,又不像戰國時代,各國想盡辦法競爭,

所以大一統帝國統治邏輯基本上是【穩定】,而不是求成長,科學這種東西,基本上就看不上了,

至於科舉考試嘛,就說大一統首要目標是維穩,當然要做思想上的統一工作,用考試來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 很有效率的,加上科舉考試讓一些地方利益集團份子進入朝廷當官,

那就是地方豪強可以有皇帝結合成同一個利益團體的機會,這也是皇權專制很重要的基礎

。至於用四書五經道德教條治國,而不是數據實證,原因也是維穩就好,做錯事,釀成災難,原因不重要,重點是要有人出來負責扛責任,維持整個利益結構就好了,所以道德教條方便羅織罪名讓某些人下臺,皇帝看的爽就好了... 咦 怎麼現在對岸也是87分像。


首先 ,我提出的論點 ,就是說明一個概念:中國古代統治邏輯是小農經濟+維穩。 不論是哪個民族組成的朝代(元代我不熟 ,而且應該稱忽必烈蒙古國才對,比較不遵漢制)基本邏輯都是上面這套,就算是滿清也一樣 ,而且滿清除了尊滿人,基本上都按漢制,皇帝都要熟悉儒家典籍。 所以企圖用民族朝代來區分 ,根本是沒搞懂我講的內容。

其次,我提的只是以前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王朝統治邏輯下 ,是不太可能自主長出資本主義的, 但這位朋友把問題換成漢人王朝不中斷,面對工業國家、資本主義的入侵 ,不見得一定不會現代化 ,這是個歷史腦洞了,一堆可能性 ,我也不知道怎麼答,因為一切都有個萬一。 但請記得產權制度 、自由市場、科技創新 對小農維穩國家是四維空間,完全不能想像的。

第三,明代後期 皇帝不上朝,交給內閣大臣運作 ,好像可以變成君主立憲這問題… 哀~這扯到西方政治制度來源 ,茲事體大,我簡單講一下,歐洲有兩種權威 ,一是上帝,二是世俗國王,所以國王是不能專制的,畢竟在大也沒上帝的“自然法”大。

後來宗教紛爭 ,有些國王身兼教會領袖,英國就是這樣,但是當初有些英國國王太逗了,偏偏要堅持天主教 ,硬要跟多數的英國國教對幹,下場就是被底層人民斷頭, 於是後來的英王權力沒那麼大 ,加上國王發動戰爭是要跟貴族討價還價 ,因為貴族才有錢支付軍餉阿,當然討價還價結果是 貴族開始獲得許多權利保障,財產權就是這麼來的 ,當然開始有大憲章概念出現,這邊可以去看天賦人權的洛克 。

回到中原皇帝制度,記得我文章把科舉官僚稱作皇權的配套制度,為何? 因為中國財政規模沒辦法建立深入各地的公權力體制,很大程度需要靠地方大族協同治理 ,所以科舉就是讓那些大族子弟進入正規統治體系,甚至有機會可以跟皇族融合成同一個利益集團。 但皇帝權威是天理在人間的化身 ,這點還是不會變的。

比較兩者 ,應該可以發現根本性不同的地方吧。人家英國貴族本身就是跟國王不是同個政治單元;而中國是皇帝把那些大族納入朝廷 ,建立同一個利益集團。而且皇帝權威可是透過儒家意識形態是永遠絕對的。 所以就算明朝後來皇帝不上朝 ,感覺被內閣大臣架空,但有差嗎? 還不是同個利益集團,都自己人, 不可能無聊還立個大憲章,說以後遊戲規則要如何。 更不用歐洲國家有議會制度耶,

所以,認為明代可以快發展君主立憲,權力制衡,我只能說把西方民主憲政來源想得太簡單了, 我推薦福山寫的那本,真的要看阿。

最後, 講到共產黨改革開放 ,我就問一句, 你今天要是那些被徵收的人 ,你還能講這種話? 在沒有法治保障下,談累積資本就是個幹話,不如說是當權者給的恩典。至於明代什麼官員經商...權貴裙帶資本主義不要講了講出來丟臉而已。


我曾經就民主法治跟中國人討論,因為我本身專業是在法律那塊,尤其是憲法行政法,
業餘愛好是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所以一聊民主法治,我就很耐心引各種理論解釋,他們很多人一樣超愛結果論,吃大鍋飯來當唯一標準,於是我就用粗淺經濟學知識慢慢解釋,但就是不聽我推論...  開口閉口就是馬克思,

在獨裁專制政黨領政下,
民間又是那種被刻意塑造的歷史仇恨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真的有點不敢苟同。
他們給我感覺很像二戰納粹德國的氛圍,希望他們不要走到那步。

本文僅做人工智慧學術研究之用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