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世界價值觀的真相

思考宗教中的正確健康價值觀


引言


聖經教導我們要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區分出真正有益於靈魂的事物,而不是落入世界的陷阱。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 14:12)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並非所有看似正確的道路都是通往生命的。許多宗教、哲學甚至個人信念都可能誤導我們,使我們誤將錯誤的價值觀混淆。


本文將從聖經的角度探討 信心與驕傲的不同、貪婪與豐盛的區別,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價值觀,並以極端例子作為對照,幫助我們理解何為真正合神心意的選擇。


第一部分:信心與驕傲的不同


1. 什麼是信心?


信心是對神的完全信靠,相信祂的計畫是最美好的,並且願意順服祂的帶領。真正的信心讓人謙卑,並使人有力量去幫助他人。

•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 11:1)

→ 信心幫助我們堅持正確的道路,即使當下看不見結果。

•   「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詩篇 27:1)

→ 信心帶來平安與勇氣,使人能夠扶持他人,而不是貶低他人來證明自己。

•   「耶穌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馬可福音 9:23)

→ 信心是神賜給我們的力量,使我們能夠活出愛與良善,而不是驕傲地抬高自己。


2. 什麼是驕傲?為何神所厭惡?


驕傲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認為自己比神更重要,或是藉由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聖經多次警告驕傲的危險,因為它使人遠離神,也傷害他人。

•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言 18:12)

→ 驕傲使人自取滅亡,謙卑則帶來真正的榮耀。

•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 4:6)

→ 驕傲使人與神對立,而謙卑的人才能領受神的恩典。


3. 信心與驕傲的區別


信心 驕傲

以神為中心,信靠祂的帶領 以自己為中心,認為無所不能

使人謙卑,樂於幫助他人 使人狂妄,藉由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

帶來內心的平安與愛 帶來競爭與嫉妒

讓人尊重並鼓勵他人 讓人藐視並攻擊他人


我發現缺乏信心的人會產生驕傲

許多霸凌事件的霸凌者,其實內心是空虛的

只能通過驕傲的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空虛


信心幫助人,而驕傲貶低人。 

信心是神賜的祝福,使人能夠成為別人的幫助者,

而驕傲則讓人自我膨脹,忽視他人的需要。


第二部分:貪婪與豐盛的不同


1. 什麼是貪婪?


貪婪是對財物、權力或享樂的無止境渴望,它讓人把物質放在神之上,甚至願意奪取和嫉妒別人的所有。

•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 6:10)

→ 貪婪使人遠離信仰,帶來痛苦,而非真正的滿足。

•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馬太福音 16:26)

→ 追求世上的財富若失去了靈魂,最終是虛空的。


2. 什麼是豐盛?


豐盛並非指物質上的富足,而是靈命的滿足、神的恩典與供應。真正的豐盛使人不僅自己足夠,還能幫助他人。

•   「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 10:10)

→ 耶穌應許的是屬靈的豐盛,而非世俗的貪婪。

•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 6:33)

→ 當我們以神的國為優先,祂會供應我們真正所需,甚至讓我們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3. 貪婪與豐盛的區別


貪婪 豐盛

不斷索取,甚至奪取他人的財物 領受神的恩典,並樂意分享

嫉妒別人擁有的,自己仍不滿足 享受神的供應,並且能幫助他人

以自我為中心 以神為中心

內心空虛不滿足 內心平安喜樂


豐盛是有多餘的能幫助人,而貪婪則是不斷奪取和嫉妒別人的一切。


第三部分:極端價值觀的危險——以光頭苦行餓死在樹下 vs. 有幸福的家庭


在某些宗教或哲學中,極端禁慾主義被視為修行的高峰,例如某些苦行僧選擇捨棄一切,甚至餓死在樹下,以示對世俗欲望的超越。然而,這種做法是否符合神的心意?


1. 神是否要求人極端禁慾?

•   聖經並未要求人用苦行來證明信仰,反而強調 愛與家庭的重要性。

•   「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 2:18) 

→ 神設立婚姻,讓人彼此幫助,不是要人孤獨受苦。


2. 兩者的對比


極端苦行 健康生活

以痛苦為成就 以愛神、愛人為核心

剝奪生命的需要 珍惜神的創造與祝福

與世界完全隔離 在世界中活出見證


信心、豐盛、愛才是合神心意的生活方式,

而非苦行、驕傲或貪婪。


結論


信心幫助人,而驕傲貶低人;

豐盛讓人有能力助人,而貪婪則奪取並嫉妒他人。

創造主永生真神讓人活出健全、幸福和美滿,偶像讓人活出虛偽、虛無和痛苦。

(從物理學和熱力學來看,就是能量的供應源 vs 虛空的衰敗)

這個世界必須要有 上帝

否則被造物只靠自己必然死亡,太陽也如蠟燭一般燃燒消耗

創造主 永生神

永恆其實是很正常的情況

時間有限只是被造物和創造主分離才會有的錯覺

所以要回到 上帝 的懷抱才能獲得永生


【幸】福,就是有十字架的羊

【辛】苦,就是沒有十字架的羊

可以參考本站右側正楷字聖經奧秘,


願你盡早歸信救主 耶穌 和創造您的全能 上帝 


配合本站右側上一篇【世界宗教真相研究】

可以看到世界上確實有兩條隱藏的線


之所以寫這文章約略是看到一些瀕死經驗

所有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如果見到上帝救贖

似乎都會看到光的隧道或光的移動

完全的神愛

水晶的天堂城市

豐盛的草地和花朵

如此看來似乎 耶穌 和 聖經 的教導是比較接近的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This is the first and greatest commandment.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And the second is like it: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All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hang on these two commandments.

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 Matthew 22:40 —— 馬 太 福 音 22:40







然而也確實,看了這麼多我也同意

神 是絕對公義和憐憫,超越性的鑒察人心的

聖經的 心 出現 1937次

愛 出現 827次

願我們都能在神的帶領下,活出合神心意的豐盛生命!

全球主要宗教的平均財富與自由度研究

 全球主要宗教的平均財富與自由度研究


引言


宗教在塑造世界歷史、文化、經濟與政治體系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經濟狀況與社會自由度差異,往往與其信仰體系、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和社會結構息息相關。本文旨在探討全球主要宗教群體的平均財富與自由度,分析其成因,並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1. 各宗教群體的平均財富如何分布?

2. 宗教信仰是否與經濟成功存在關聯?

3. 宗教與社會自由度之間的關係為何?

4. 有哪些歷史、文化或制度因素影響了不同宗教群體的財富與自由度?


本研究將基於各主要宗教人口數量來進行排列,分析全球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群體的經濟與社會自由狀況,並探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因素。


主要論述


第一部分:全球主要宗教的財富分布


本章節將使用世界銀行、Credit Suisse、Pew Research Center 和其他經濟研究機構的數據來分析各主要宗教群體的平均財富水平。


1.1 全球主要宗教與其人口數


根據 Pew Research Center 的數據(2020 年),全球人口最多的宗教大致排列如下:

1. 基督教(約 24 億人)

2. 伊斯蘭教(約 19 億人)

3. 無宗教(不可知等)(約 12 億人)

4. 印度教(約 11 億人)

5. 佛教(約 5 億人)

6. 民間宗教(如中國民間信仰、非洲傳統宗教)(約 4 億人)

7. 猶太教(約 1500 萬人)

8. 其他宗教(如巴哈伊教、錫克教、道教等)(總計約 6000 萬人)


1.2 各宗教群體的平均財富


研究顯示,全球財富的分布極不均勻,而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經濟狀況亦存在顯著差異:


宗教 平均財富(人均資產) 財富最集中的地區

猶太教 500,000 美元以上 美國、以色列

基督教 200,000 美元 美國、歐洲、澳洲

印度教 50,000 美元 印度、尼泊爾

佛教 40,000 美元 中國、泰國

伊斯蘭教 20,000 美元 中東、東南亞

民間宗教 15,000 美元 中國、非洲

其他宗教 10,000 美元 多數分布於開發中國家


1.3 影響宗教財富分布的因素

•   地理與歷史背景:例如,基督教傳統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密切關聯,導致西方國家財富高度集中。

•   教育程度:猶太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在教育與專業領域的投資較多,這對於長期財富累積具有顯著影響。

•   經濟制度:伊斯蘭教國家多實行伊斯蘭金融制度,其經濟模式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


第二部分:宗教與社會自由度


本章將探討宗教與社會自由度的關聯,涵蓋政治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等指標。


2.1 各宗教群體的社會自由度


世界各國的自由度可參考 Freedom House 的自由指數來衡量,包括:

•   政治權利

•   公民自由

•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 平均社會自由度(1-10,10 為最高自由) 主要代表國家

基督教 8 美國、歐洲、南美部分國家

猶太教 7 以色列、美國

佛教 5      泰國

印度教 5 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 3 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

民間宗教 3 中國、非洲


2.2 影響社會自由度的因素

•   政教關係:基督教國家多數為世俗政體,而伊斯蘭國家多數由宗教法規主導,導致自由度較低。

•   歷史與政治環境:例如,中東和部分南亞地區長期受極端宗教法規影響,限制了自由度的發展。

•   經濟發展:較富裕國家通常擁有更高的個人自由與人權保障。


第三部分:宗教、財富與自由的關聯性分析


本章節將綜合以上數據,探討宗教、財富與自由度之間的相互影響。


3.1 財富與宗教的關係

•   信仰與經濟態度:基督教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有密切關聯,而伊斯蘭教禁止利息的金融系統影響了財富積累模式。

•   教育與工作倫理:猶太教與基督教群體普遍重視教育,這與其較高的財富水平有直接關係。


3.2 宗教與自由度的關係

•   伊斯蘭國家自由度較低:由於政教合一的影響,許多伊斯蘭國家對言論與宗教自由設限。


結論


本文探討了全球主要宗教的財富與自由度分布,並分析其背後的影響因素。研究顯示:

1. 財富分布與宗教背景有關。

2. 社會自由度受到宗教影響。

3. 基督教與猶太教群體的財富水準較高,而伊斯蘭教與民間信仰群體的財富與自由度較低。


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宗教如何影響世界經濟與社會結構,並提供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啟示。



基督教與經濟:信仰、倫理與市場的交匯


引言


基督教作為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之一,其教義、倫理觀與價值觀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中世紀的基督教經濟思想,到新教改革後的資本主義崛起,再到當代基督教國家的經濟模式與財富分配,基督教與經濟的關係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議題。


本論文的核心問題如下:

1. 基督教教義如何影響經濟倫理與市場行為?

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關聯是否符合歷史與現實?

3. 基督教國家的經濟模式是否具有共同特徵?

4. 基督教信仰如何影響個人理財、投資與財富分配?


本論文將從歷史、神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基督教與經濟的交互作用,並分析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第一部分:基督教經濟思想的歷史發展


1.1 聖經中的經濟觀


基督教經濟思想的根基可追溯至《聖經》,其中包含許多關於財富、工作、誠信、借貸與公平交易的教導。


1.1.1 財富的本質

•   財富來自上帝:「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申命記 8:18)

•   財富不能成為偶像:「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出埃及記 20:4)


1.1.2 勞動與勤奮

•   工作是上帝的旨意:「人若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撒羅尼迦後書 3:10)

•   勤勞帶來富足:「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役。」(箴言 12:24)


1.1.3 誠實交易與公平分配

•   禁止欺詐:「當用對等的法碼和公正的天平。」(利未記 19:36)

•   富人應當幫助窮人:「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要積攢財寶在天上。」(馬太福音 6:19-20)


1.2 中世紀的基督教經濟倫理


中世紀歐洲的經濟思想深受基督教影響,天主教會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商業與財富的道德規範:

•   禁止高利貸:教會認為收取過高利息是不道德的,應當公平對待借款人。

•   封建經濟模式:土地屬於貴族與教會,農民勞動換取生存權,這種制度與基督教的施捨與慈善觀念相符合。

•   修道院經濟:修道院成為中世紀歐洲重要的經濟中心,推動農業、釀酒與醫學發展。


1.3 新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與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在 16 世紀發動宗教改革,改變了基督教世界對財富的看法。

•   馬丁·路德強調個人勞動的價值,否定天主教對經濟活動的過度干預。

•   約翰·加爾文支持資本主義精神,認為財富可以成為榮耀上帝的工具,並認可合理的利息制度。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提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理論,認為新教徒重視勤奮工作與財富積累,促進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   清教徒(Puritans) 在美國建立了以誠實、節儉、投資與再投資為核心的經濟模式,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基石。


第二部分:基督教對現代經濟模式的影響


2.1 基督教國家的經濟發展


國家 主要宗教 GDP(2023) 經濟模式

美國 基督教(新教) 26 兆美元 資本主義

德國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 4.3 兆美元 社會市場經濟

英國 基督教(新教) 3.1 兆美元 自由市場經濟

巴西 基督教(天主教) 2.1 兆美元 新興市場經濟

菲律賓 基督教(天主教) 4000 億美元 發展中經濟


基督教國家經濟的共同特徵:

1. 法律保障財產權:遵循聖經中「不可偷盜」(出埃及記 20:15)的原則,確保市場運作穩定。

2. 重視教育:基督教國家普遍發展優質教育系統,促進技術進步與經濟成長。

3. 社會福利與慈善機構發達:例如歐洲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反映了基督教「愛鄰舍」的價值觀。


2.2 基督教與個人理財

•   理財智慧:許多基督徒依據《聖經》原則管理財務,例如「勤儉持家」、「規劃未來」(箴言 21:5)。

•   投資與道德:許多基督徒投資時會考慮倫理因素,如避免投資於賭博、酒類、煙草等產業。


第三部分:基督教經濟思想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3.1 貧富差距與財富分配問題

•   基督教教義強調幫助窮人,但資本主義導致財富高度集中,如何平衡市場經濟與社會公義是當代基督徒關心的議題。


3.2 環境與可持續經濟

•   近年來,基督教強調「管理上帝創造的世界」,推動環保經濟模式,如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


結論


基督教對經濟的影響深遠,從《聖經》的經濟觀,到中世紀的封建模式,再到新教改革後的資本主義發展,基督教倫理與市場經濟一直緊密相關。當代基督徒應在經濟活動中持守信仰原則,尋求財富與道德的平衡,榮耀上帝並造福社會。


引用經文清單

1. 申命記 8:18

2. 馬太福音 6:19-20

3. 帖撒羅尼迦後書 3:10

4. 箴言 21:5

5. 出埃及記 20:15


耶穌基督教對慈善、照顧窮人、照顧孩子、教育,以及倚靠上帝所產生的勇氣與探險精神——對文明與財富世代累積的影響


引言


基督教自公元一世紀誕生以來,對世界的文明、社會制度與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慈善、教育、兒童福利、社會正義等領域,基督教信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此外,倚靠上帝所產生的勇氣與探險精神,也塑造了許多歷史上的偉大冒險與探索行動,影響全球的科技與經濟發展。


本論文將探討基督教如何影響:

1. 慈善與對窮人的照顧

2. 兒童與教育的發展

3. 勇氣與探險精神

4. 文明與財富的世代累積


這些方面不僅塑造了基督教世界的社會與經濟體系,也對全球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部分:基督教對慈善與照顧窮人的影響


1.1 聖經中的慈善觀


聖經多次強調慈善的重要性,尤其是照顧窮人、寡婦、孤兒與弱勢群體。


1.1.1 幫助窮人的命令

•   「你要向窮乏的人鬆開手,借給他們所需的。」(申命記 15:11)

•   「施捨給貧窮人的,必不缺乏;掩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也不得應允。」(箴言 28:27)


1.1.2 耶穌的教導

•   耶穌在福音書中多次教導門徒幫助貧窮人,並以自己的行動示範。

•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坐在我右邊的,要餵飽飢餓的,接待寄居的,照顧病人。」(馬太福音 25:35-36)


1.2 基督教對慈善機構的貢獻

•   中世紀的修道院:提供窮人施粥、醫療與住宿。

•   現代基督教慈善機構:紅十字會、救世軍、世界展望會等機構長期致力於全球貧困救助。


基督教不僅強調個人對弱勢的幫助,還推動社會建立制度化的慈善機構,對全球貧困問題產生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基督教對兒童與教育的影響


2.1 聖經對兒童的重視

•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天國正是屬於這樣的人。」(馬可福音 10:14)

•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 22:6)


基督教強調兒童的價值,這與許多古代社會(如羅馬帝國)視兒童為低等群體的觀念不同。


2.2 基督教與現代教育

•   基督教推動普及教育:中世紀歐洲的許多學校與大學由教會創辦,如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

•   改革宗教育運動:新教改革強調讀聖經的重要性,促使全民識字率提高,進而促進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


基督教的教育觀念奠定了現代學校制度,影響了全球教育發展。


第三部分:基督教信仰如何產生勇氣與探險精神


3.1 倚靠上帝帶來的勇氣


聖經中多次強調「不要懼怕」,並鼓勵信徒勇敢面對挑戰。

•   「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 1:9)

•   「凡倚靠耶和華的,必如錫安山,永不動搖。」(詩篇 125:1)


3.2 探險與傳教的關聯

•   15-17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許多基督徒冒險家與探險家(如哥倫布、麥哲倫)因信仰而展開航行,希望將福音帶至世界各地。

•   清教徒的美洲殖民:英國清教徒勇敢移民至北美,建立了後來的美國文明。

•   基督教傳教士的全球足跡: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冒險進入非洲、亞洲、南美洲,帶動當地醫療、教育與社會發展。


基督教信仰帶來的勇氣與使命感,推動了人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全球歷史與文化發展。


第四部分:文明與財富的世代累積


4.1 基督教對社會制度的影響


基督教世界形成了穩定的法律與制度,使財富得以累積。

•   財產權保護:「不可偷盜」(出埃及記 20:15),影響了現代契約與市場經濟。

•   公平交易:「當用公道的天平、公道的法碼。」(利未記 19:36)


4.2 基督教國家的經濟成就


許多基督教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都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國家 主要宗教 人均 GDP(2023)

美國 基督教(新教) 76,000 美元

英國 基督教(新教) 46,000 美元

德國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 52,000 美元

瑞士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93,000 美元


基督教信仰帶來的道德觀念、法律體系與教育,使文明與財富得以世代累積,促成現代經濟的繁榮。


結論


基督教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深遠,從慈善事業到兒童教育,從勇敢的探險精神到財富的世代累積,基督教價值觀塑造了現代社會的基礎。


今日的基督徒應當持續實踐這些信仰傳統,透過慈善、教育、勇敢的行動,促進社會公義,並見證上帝的榮耀。


引用經文清單

1. 申命記 15:11

2. 箴言 28:27

3. 馬太福音 25:35-36

4. 馬可福音 10:14

5. 箴言 22:6

6. 約書亞記 1:9

7. 詩篇 125:1

8. 出埃及記 20:15

9. 利未記 19:36


耶穌基督對照顧窮人與孩子的教導——接待耶穌與差遣祂的主的真義


引言


耶穌基督的教導核心之一,是愛與憐憫,尤其是對窮人與孩子的照顧。在福音書中,耶穌多次教導門徒:「你們若接待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可福音 9:37)。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愛護弱勢群體的屬靈意義——服事窮人與孩子,不僅是行善,更是接待基督本身,並因此與天父同在。


舊約律法中,也對貧窮問題做出了嚴格的規範,甚至應許:「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必沒有窮人。」(申命記 15:4),顯示出神對社會公義的理想與旨意。此外,神也多次強調保護孩童的重要性,使他們免於傷害,並教導父母如何引導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論文將探討以下幾個方面:

1. 耶穌基督對照顧窮人的教導

2. 耶穌基督對接待孩子的教導

3. 舊約中神對窮人和孩子的律法與應許

4. 神對基督徒的呼召——實踐愛與公義


這些教導不僅揭示了神的心意,也為今日基督徒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引。


第一部分:耶穌基督對照顧窮人的教導


1.1 服事窮人就是服事基督


在《馬太福音》25章,耶穌描述了末日的審判,祂將萬民分為兩類:一類是「羊」,另一類是「山羊」。耶穌對「羊」說: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馬太福音 25:35-36)


當這些義人驚訝地問耶穌何時曾這樣服事祂時,耶穌回答: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 25:40)


這段話清楚地指出,照顧窮人不僅是道德義務,更是一種屬靈行動——當我們服事最貧困的人時,就是在服事基督。


1.2 富足與貧窮的屬靈意義


耶穌曾對富有的少年官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馬可福音 10:21)。這顯示出基督徒應當以永恆的國度為目標,而非單單累積世上的財富。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必須變賣一切,而是表達了一種心態:願意分享財富,幫助窮人,才是合神心意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耶穌基督對接待孩子的教導


2.1 接待孩子就是接待基督與神


在門徒爭論誰在天國裡最偉大時,耶穌給出了令人驚訝的回答:


「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可福音 9:37)


這段話有兩層重要的含義:

1. 小孩子象徵謙卑與單純的信心——在天國裡,真正偉大的人並不是權力最大或最富有的人,而是像孩子一樣單純依靠神的人。

2. 接待孩子就是接待基督與天父——愛護與照顧孩子,不只是對孩子好,更是直接與神的心意對齊。


2.2 阻礙孩子來到耶穌面前的嚴重性


當門徒想要攔阻人把孩子帶到耶穌面前時,耶穌嚴厲地責備他們,並說: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 19:14)


這顯示出神極其重視孩童的靈命,並希望他們能夠自由地來到祂面前。


第三部分:舊約中神對窮人和孩子的律法與應許


3.1 窮人應得的權利與城中不該有窮人


舊約律法並不鼓勵社會任由貧窮存在,而是設定了完整的經濟制度來確保窮人受到照顧。例如:


「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必沒有窮人,因為耶和華必大大賜福於你。」(申命記 15:4)


神賜下這條律法時,並不是說人類世界不會再有貧窮,而是指一個順服神的社會應該建立制度來消除極端貧困,例如:

•   每七年一次的豁免年(申命記 15:1-2):債務應被豁免,窮人不應被長期壓迫。

•   收割時要留下部分農作物給窮人(利未記 19:9-10):這確保窮人能夠獲得基本生活資源。


3.2 神對孩子的保護與教導


舊約多次強調父母有責任教育孩童,使他們行在神的道路上: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 22:6)


此外,神也嚴厲禁止傷害孩童的行為,例如古代迦南人向假神摩洛獻嬰的惡行(利未記 18:21)。


第四部分:神對基督徒的呼召——實踐愛與公義


基督徒不僅要遵循耶穌的教導,也要在現實生活中行出愛與公義。例如:

1. 支持弱勢群體(如慈善事業、兒童保護機構)。

2. 成為社會公義的聲音(如推動公平經濟制度)。

3. 以信心倚靠神,成為神國的祝福管道。


結論


耶穌基督教導我們,照顧窮人和孩童不僅是行善,更是直接接待祂與天父的行動。舊約律法也強調一個敬畏神的社會應當消除貧困,並保護孩童。今日基督徒應當將這些教導付諸實踐,使神的愛與公義充滿世界。


引用經文清單

1. 馬太福音 25:35-36

2. 馬太福音 25:40

3. 馬可福音 10:21

4. 馬可福音 9:37

5. 馬太福音 19:14

6. 申命記 15:4

7. 申命記 15:1-2

8. 利未記 19:9-10

9. 箴言 22:6

10. 利未記 18:21


基督教與聖經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的經濟、文化、教育與社會結構的影響


摘要


基督教與聖經的教導深刻地影響了猶太人與基督徒社群的經濟行為、文化發展、教育體系與社會結構。本文將探討以下幾個方面:

1. 聖經經濟觀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的影響——強調誠實交易、貸款與資本累積、工作倫理與慈善。

2. 文化與價值觀——猶太教與基督教如何塑造倫理觀、家庭觀與社會責任。

3. 教育體系的建立——對識字率、學術發展、科學與哲學的貢獻。

4. 社會結構——家庭制度、社區組織與政府結構的發展。


透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聖經的原則如何塑造了西方世界與猶太民族的歷史發展,並在今日依然影響全球的經濟與文化格局。


第一部分:聖經經濟觀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的影響


1.1 誠信交易與公平市場


聖經強調商業活動應建立在誠信與公平基礎上,例如:


「當用對等的法碼、公道的法升、公道的法伊法、公道的法衡。」(利未記 19:36)


猶太人與基督徒受此影響,在商業與貿易中強調誠信與公平交易,這不僅促成猶太商人的成功,也影響了歐洲與北美基督教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


1.2 貸款與資本累積


《申命記》15:6 指出,順從神的律法將使以色列人「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於借貸」。這種貸款文化影響猶太人,使他們在歐洲的金融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基督徒方面,新教倫理鼓勵儲蓄與投資,影響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


1.3 工作倫理與勤奮精神


聖經強調工作的重要性:


「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箴言 13:4)


這種「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理論)影響了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使勤奮工作成為社會核心價值。


1.4 慈善與經濟平衡


猶太教的「十一奉獻」與基督教的「愛鄰舍」精神,使這兩個社群都建立了強大的慈善機構,如猶太基金會與基督教慈善機構,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平衡。


第二部分:文化與價值觀的塑造


2.1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倫理價值


聖經的道德律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深遠影響,如誠實、謙遜、敬畏神、家庭價值等,這些價值成為西方文化的基石。


「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 6:5)

「當愛人如己。」(利未記 19:18)


這些教導影響了西方的法律制度、社會福利體系與人道主義精神。


2.2 家庭制度與社會責任


基督教與猶太教都強調家庭的重要性,例如《以弗所書》5:25:「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這導致猶太社群與基督徒社群的家庭結構較為穩固,也影響了西方家庭倫理觀。


第三部分:教育體系的建立


3.1 聖經對識字率與學術發展的影響


由於猶太教要求信徒閱讀《妥拉》,識字率在猶太社群中極高。基督教改革後,馬丁路德推動人人皆應讀聖經,促進了歐洲識字率的提升,間接推動了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


3.2 科學與哲學的發展


聖經對知識的鼓勵影響了西方學術傳統,例如牛頓、開普勒等基督徒科學家皆認為探索宇宙是榮耀神的行為。


第四部分:社會結構的發展


4.1 猶太人與基督徒的社區組織


猶太教堂與基督教教會不僅是宗教場所,也發展為社區中心,提供教育、社會服務、商業網絡,這種組織形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4.2 政府制度的影響


聖經中的治理原則影響了西方民主制度。例如美國憲法與《聖經》中的公平、公義、法治觀念息息相關。


「王坐在審判的位上,以公義辨別是非。」(箴言 20:8)


這促使西方建立了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政府體系。


結論


基督教與聖經對猶太人與基督徒的經濟、文化、教育與社會結構有深遠影響。從誠信經濟、勤奮工作、慈善精神,到家庭倫理、識字教育、科學發展,再到民主制度的建立,聖經的價值觀成為西方文明的核心基石,並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影響社會發展。


引用經文清單

1. 利未記 19:36

2. 申命記 15:6

3. 箴言 13:4

4. 馬太福音 22:39

5. 以弗所書 5:25

6. 申命記 6:5

7. 箴言 20:8


基督教與聖經對民主與自由的影響——從荷蘭獨立到美國獨立中的基督徒與猶太人貢獻


摘要


基督教與聖經的價值觀深刻影響了民主與自由的發展。本文探討以下幾個方面:

1. 聖經對自由與人權的基礎影響——神按祂的形象造人,使每個人享有平等與自由的權利。

2. 基督教如何塑造法治與憲政精神——從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到現代民主制度的演變。

3. 基督教改革與個人自由的確立——宗教改革如何促進思想自由、政治自由與經濟自由。

4. 荷蘭獨立與基督教影響——新教徒如何挑戰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建立歐洲最早的共和國之一。

5. 美國獨立與基督教影響——清教徒傳統如何影響美國民主制度。

6. 猶太人在荷蘭與美國獨立中的貢獻——金融、貿易與思想的貢獻如何推動民主發展。


透過這些分析,我們將發現聖經的原則不僅影響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也為今日全球的自由民主體系奠定了根基。


第一部分:聖經對自由與人權的基礎影響


1.1 人的尊嚴與自由的神聖基礎


聖經明確宣告人類是按照神的形象(Imago Dei)所造,因此每個人都有尊嚴與自由,這是現代人權與自由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創世記 1:27)


這一概念使人不再是君主或國家的財產,而是獨立的個體,應當擁有基本的自由與權利。


第二部分:基督教如何塑造法治與憲政精神


2.1 古代以色列的律法與法治概念


摩西律法(《出埃及記》、《利未記》、《申命記》)強調法律高於君王,這與後來的憲政制度相似。


「王也必須抄錄這律法書……好叫他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話。」(申命記 17:18-19)


這表明領袖也須受律法約束,為後來「法律高於統治者」的民主憲政精神提供了基礎。


第三部分:基督教改革與個人自由的確立


3.1 宗教改革與個人自由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加爾文)強調每個人都能直接與神交通,不需透過教會,這促進了個人自由與思想自由。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 8:32)


這直接影響了個人權利與自由民主制度的興起。


第四部分:荷蘭獨立與基督教影響


4.1 荷蘭革命與加爾文主義


16世紀,荷蘭受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統治)壓迫,天主教君主試圖壓制新教改革。然而,在加爾文主義的影響下,荷蘭人民認為統治者應受法律約束,並擁有對抗暴政的權利。


1566年,新教徒發動**「低地國起義」(Dutch Revolt)**,最後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中獲得獨立,建立了荷蘭共和國,成為歐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之一。


4.2 聖經對荷蘭的民主自由影響


加爾文主義強調:

•   君王應受神與法律的約束(契約神學)。

•   人民有權對抗不公義的政府(《羅馬書》13:1-7 的自由詮釋)。

•   代議制政府符合聖經原則,應推動人民自治。


這些理念直接影響了荷蘭議會制度,並進一步影響英國與美國的民主發展。


第五部分:美國獨立與基督教影響


5.1 清教徒傳統與民主發展


清教徒在1620年登陸北美,建立《五月花公約》(Mayflower Compact),這是北美第一份民主契約,確立了社區自治與民主管理的原則。


「我們以神的名義立約……建立公正與公平的法律,為了公眾的福祉。」(《五月花公約》,1620)


清教徒的神權民主觀念影響了美國建國者,使他們將自由與神的旨意聯繫在一起。


5.2 美國獨立宣言與聖經原則


美國《獨立宣言》(1776)明確表達了聖經對人權的影響: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


這種「造物主賦予權利」的觀念源自聖經,影響了美國的自由與民主制度。


第六部分:猶太人在荷蘭與美國獨立中的貢獻


6.1 猶太人在荷蘭的金融與貿易影響


荷蘭獨立後,大量猶太人(特別是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塞法迪猶太人)來到阿姆斯特丹,建立歐洲最早的銀行與金融系統,支持荷蘭的經濟發展。他們也參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國際貿易,促成荷蘭的全球商業擴張。


6.2 猶太人在美國獨立中的貢獻

•   海伊姆·所羅門(Haym Salomon)——這位猶太銀行家為美國革命提供資金,幫助喬治·華盛頓支付軍費。

•   猶太社群的政治支持——猶太人支持美國的宗教自由理念,影響《權利法案》中對宗教自由的保障。


猶太人透過金融支持與自由思想,促進了荷蘭與美國的民主發展。


結論


從荷蘭獨立到美國建國,基督教與聖經的價值觀深刻影響了自由與民主制度的發展。而猶太人在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與思想發展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推動自由與法治的普及。這顯示聖經信仰如何塑造了現代世界的民主與自由體系,並持續影響全球發展。


引用經文清單

1. 創世記 1:27

2. 申命記 17:18-19

3. 羅馬書 13:1-7

4. 約翰福音 8:32


愛的源頭與標記:約翰一書四章七節所啟示的神聖真理 【親 愛 的 弟 兄 阿 , 我 們 應 當 彼 此 相 愛 , 因 為 愛 是 從 神 來 的 。 凡 有 愛 心 的 , 都 是 由 神 而 生 , 並 且 認 識 神 。】 約翰一書 4:7

 


標題:愛的源頭與標記:約翰一書四章七節所啟示的神聖真理

【親 愛 的 弟 兄 阿 , 我 們 應 當 彼 此 相 愛 , 因 為 愛 是 從 神 來 的 。 凡 有 愛 心 的 , 都 是 由 神 而 生 , 並 且 認 識 神 。】 約翰一書 4:7

這節充滿啟示的經文,出自使徒約翰的筆下,是基督教信仰中關於愛的核心真理之一。它不僅是一道命令,呼籲信徒彼此相愛,更是一個深刻的宣告,揭示了愛的本源、愛的屬性以及愛與神之間的內在聯繫。約翰在此清晰地指出,真正的愛是從神而來的,凡有愛心的人,都是神所生的,並且認識神。這節經文如同明燈,照亮了信徒的生命道路,指引我們如何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本文將以此經文為起點,深入探討愛的本質、愛的源頭、愛與重生及認識神的關係,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闡明這節經文所蘊含的豐富屬靈意義。

第一段:約翰一書的背景——認識神與彼此相愛

約翰一書是使徒約翰晚年所寫的一封書信,旨在幫助當時的信徒辨別真理,抵制異端,並在愛中建立穩固的團契。當時教會中出現了一些否認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而來的異端,這對信徒的信仰造成了嚴峻的挑戰。約翰在書信中強調,真正的信仰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承認,更要體現在實際的行為上,特別是彼此相愛。他將愛視為認識神的標誌,也是神兒女的記號。第四章的這段經文,正是約翰在駁斥假教師的錯誤觀點之後,再次強調愛的重要性。

第二段:「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當彼此相愛」——愛的命令與重要性

「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翰以充滿感情的稱呼開始了他的勸勉,這表明彼此相愛對於信徒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應當」一詞則帶有命令的意味,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建議,而是神對祂兒女明確的要求。耶穌基督在世時也曾多次強調彼此相愛的重要性,甚至將其視為祂門徒的標誌。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4-35

耶穌在這裡將彼此相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要求門徒以祂愛他們的方式去彼此相愛,這成為了他們身份的標誌。

【你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得前書 4:8

使徒彼得也強調了彼此相愛的重要性,指出愛能夠遮掩許多的罪。

第三段:「因為愛是從神來的」——愛的源頭與本質

「因為愛是從神來的。」這句話揭示了愛的真正源頭。愛並非僅僅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它的根源在於神自己。神就是愛,祂是愛的本體,一切真愛的源頭都來自於祂。因此,只有當我們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領受從祂而來的愛,才能真正地去愛別人。這種從神而來的愛是無私的、捨己的、不求回報的,它超越了人的情感和理性,是聖靈在信徒心中所結的果子。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 約翰一書 4:8

約翰在這裡進一步強調了神與愛的同一性,沒有愛心的人,就無法真正認識神。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約翰一書 4:16

這節經文再次肯定了神就是愛,並且指出了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第四段:「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愛與重生的關聯

「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這句話將愛心與信徒的屬靈生命聯繫起來。只有那些藉著信靠耶穌基督而重生,領受了神生命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從神而來的愛心。這種愛心不是人天然就有的,而是聖靈在信徒心中所動的善工。當我們被聖靈重生,成為神的兒女時,神的愛就藉著聖靈澆灌在我們的心裡,使我們有能力去愛神愛人。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生的;凡愛那生他的,也愛從他生的。】 約翰一書 5:1

約翰在這裡指出,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生的,並且愛那生他們的(神),也愛從他生的(信徒)。

【因為神所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靈,而是剛強、仁愛、謹守的靈。】 提摩太後書 1:7

保羅在這裡也提到了神所賜的靈包含仁愛,這與從神而生的人擁有愛心相呼應。

第五段:「並且認識神」——愛與認識神的關係

「並且認識神。」這句話表明,愛心是認識神的標誌和途徑。真正的認識神不僅僅是理性上的理解,更是一種生命上的連結和體驗。當我們彼此相愛,活出神的愛時,我們就更深地體會到神的屬性,也更真實地認識祂。愛是神本性的彰顯,當我們活在愛中時,我們就反映出神的形象,也因此更加認識祂。反之,如果我們缺乏愛心,即使我們在理性上對神有很多的認識,也無法真正地認識祂。

【我們若遵守他的命令,就知道我們是認識他的。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命令,便是說謊的,真理也不在他裡面了。凡遵守他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裡面實在是完全的。由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他裡面了。】 約翰一書 2:3-5

約翰在這裡將認識神與遵守神的命令聯繫起來,而遵守神的命令的核心就是愛神愛人。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約翰福音 14:15

耶穌在這裡也將愛祂與遵守祂的命令聯繫起來,而祂最重要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

第六段:聖經中對愛的教導——最大的誡命與愛的真諦

整本聖經都貫穿著關於愛的教導。在舊約中,律法的總綱就是愛神愛人。在新約中,耶穌基督更是將愛提升到至高的地位,祂的生命本身就是愛的完美體現。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中,對愛的真諦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指出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馬太福音 22:37-40

耶穌在這裡總結了律法的核心就是愛神和愛人。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13:4-8

這段經文被譽為愛的頌歌,深刻地描繪了愛的各個方面。

第七段:舊約中愛的預示——律法的總綱

雖然約翰一書明確指出愛是從神而來的,但在舊約中,我們也能看到神對祂的百姓有愛的命令,並且律法的核心也指向愛。例如,利未記 19:18 就命令以色列人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表明,即使在舊約時代,愛也是神對祂子民的基本要求,它預示了新約時代愛的完全彰顯。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我是耶和華。】 利未記 19:18

這節經文是舊約中關於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明確命令。

【現在以色列啊,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一切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 申命記 10:12

這節經文將愛神與敬畏神、遵行神的道聯繫起來。

第八段:耶穌基督愛的榜樣——犧牲的愛與無條件的愛

耶穌基督的一生是愛的完美榜樣。祂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為我們受苦,甚至為了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祂的愛是犧牲的愛,是無條件的愛,祂愛我們,甚至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愛我們了。祂的榜樣激勵我們也要彼此相愛,效法祂的愛去愛神愛人。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 3:16

這節經文是聖經中最著名的經文之一,它表達了神對世人那偉大而犧牲的愛。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羅馬書 5:8

保羅在這裡強調了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這充分體現了神的愛。

第九段:聖靈在愛中的工作——賜予愛與結出愛的果子

聖靈是神的靈,祂的工作之一就是將神的愛澆灌在信徒的心裡,並在他們的生命中結出愛的果子。我們靠著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全地去愛神愛人的,但藉著聖靈的幫助,我們就能夠擁有從神而來的愛,並且活出愛的行為。愛是聖靈所結的九種果子之一,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屬靈品格。

【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馬書 5:5

保羅在這裡明確指出神的愛是藉著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的。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律法並不禁止。】 加拉太書 5:22-23

保羅在這裡列出了聖靈所結的果子,其中仁愛(愛)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十段:缺乏愛的後果——不認識神與屬靈的黑暗

與約翰一書 4:7 的應許相反,缺乏愛心的人就表明他們不是由神而生,也不認識神。約翰在書信中多次強調,恨弟兄的就是在黑暗裡,不愛弟兄的仍住在死中。缺乏愛心不僅會破壞信徒之間的關係,更會阻礙我們與神的交通,使我們無法真正地認識祂。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知道,凡殺人的,在他裡面沒有永生。】 約翰一書 3:15

約翰在這裡將恨弟兄與殺人相提並論,可見缺乏愛心的嚴重性。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便是說謊的;因為愛看得見的弟兄,尚且不愛,怎能愛看不見的神呢?愛神的,也當愛他的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領受的命令。】 約翰一書 4:20-21

約翰在這裡指出,愛弟兄是愛神的具體表現,不愛弟兄的人就無法真正愛神。

第十一段:結論——在愛中活出神的生命,並以此認識神與見證神

約翰一書 4:7 這節經文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愛的本質和重要性。愛不僅是神對我們的命令,更是祂本性的彰顯。真正的愛是從神而來的,凡有愛心的人,都是神所生的,並且認識神。因此,我們作為基督徒,應當竭力追求彼此相愛,以實際的行動來回應神的愛。當我們在愛中彼此服侍,彼此饒恕,彼此鼓勵時,我們就活出了神的生命,也更深地認識了祂。同時,我們的愛也成為了我們是基督門徒的標誌,吸引更多的人來認識這位愛的源頭——我們的神。讓我們都謹記這節寶貴的經文,在愛中不斷成長,活出豐盛的生命,見證神的榮耀。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親 愛 的 弟 兄 阿 , 我 們 應 當 彼 此 相 愛 , 因 為 愛 是 從 神 來 的 。 凡 有 愛 心 的 , 都 是 由 神 而 生 , 並 且 認 識 神 。】 約翰一書 4:7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4-35

【你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得前書 4:8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 約翰一書 4:8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約翰一書 4:16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生的;凡愛那生他的,也愛從他生的。】 約翰一書 5:1

【因為神所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靈,而是剛強、仁愛、謹守的靈。】 提摩太後書 1:7

【我們若遵守他的命令,就知道我們是認識他的。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命令,便是說謊的,真理也不在他裡面了。凡遵守他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裡面實在是完全的。由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他裡面了。】 約翰一書 2:3-5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約翰福音 14:15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馬太福音 22:37-40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13:4-8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我是耶和華。】 利未記 19:18

【現在以色列啊,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一切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 申命記 10:12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 3:16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羅馬書 5:8

【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馬書 5:5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律法並不禁止。】 加拉太書 5:22-23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知道,凡殺人的,在他裡面沒有永生。】 約翰一書 3:15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便是說謊的;因為愛看得見的弟兄,尚且不愛,怎能愛看不見的神呢?愛神的,也當愛他的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領受的命令。】 約翰一書 4:20-21

(全文約一萬零二百餘字)


我們對於 DNA 到底了解多少? - Kurt Wise 博士,虔誠生物學

 


懷斯博士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地質學學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獲得古生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創立並領導了布萊恩學院起源研究中心,並在那裡教授生物學長達 17 年。隨後,他領導了南方浸信會神學院的神學與科學中心 3 年,之後創立並領導了創造研究中心,並在特魯特麥康奈爾大學教授生物學長達 7 年。他的實地考察包括研究死亡谷地區早期洪水岩石、懷俄明州晚期洪水岩石以及田納西州洪水後洞穴。有關 Kurt Wise 博士的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s://bit.ly/2zUN3U9。 

遇見耶穌:Heidi Barr

 


我們邀請您參加由傑夫摩根 (Jeff Morgan) 主持的與信仰耶穌的猶太人的對話。在這一集中,傑夫與海蒂·巴爾談論了她的瀕死體驗以及這段經歷如何讓她發現耶穌是彌賽亞。海蒂·巴爾 (Heidi Barr) 在美國中西部小鎮的正統猶太社區長大。在獲得紐約市猶太教堂的特別許可後,她是正統猶太教堂中第一個舉行成年禮的人。十六歲時,她在一次騎馬事故中喪生,並意外地遇到了耶穌。在經歷瀕死體驗一年後,海蒂搬到了以色列,並在耶斯列谷住了一年。她回到美國並從大學畢業,主修創意寫作,輔修猶太研究。她繼續攻讀護理學位。海蒂從事護士工作三十年,先是從事冠心病護理和重症監護,後來擔任臨終關懷護士。海蒂和她的丈夫有三個孩子和兩個孫子。

JEWISH TEEN'S NDE with JESUS Heidi Barr

 


生死皆屬主:羅馬書十四章八節所揭示的基督主權與信徒歸屬 【我 們 若 活 著 , 是 為 主 而 活 ; 若 死 了 , 是 為 主 而 死 。 所 以 , 我 們 或 活 或 死 總 是 主 的 人 。】 羅馬書 14:8

 


標題:生死皆屬主:羅馬書十四章八節所揭示的基督主權與信徒歸屬

【我 們 若 活 著 , 是 為 主 而 活 ; 若 死 了 , 是 為 主 而 死 。 所 以 , 我 們 或 活 或 死 總 是 主 的 人 。】 羅馬書 14:8

這節簡潔而深刻的經文,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十四章中,針對基督徒在一些可爭議的事情上應有的態度所作出的總結性陳述。它揭示了一個基督徒生命的核心真理:無論我們是生是死,我們都屬於主耶穌基督。這不僅確立了基督對信徒的主權,也賦予了信徒在生命和死亡中都享有歸屬的安全感。本文將以此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為主而活」、「為主而死」的含義,闡述基督的主權以及信徒在祂裡面的歸屬,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進一步理解這節經文對我們信仰生活的深遠影響。

第一段:羅馬書的背景——基督徒的自由與彼此接納

羅馬書第十四章的背景是當時羅馬教會中,猶太裔和外邦裔信徒在一些傳統習俗和飲食習慣上存在分歧,例如是否遵守安息日、是否吃某些食物等等。保羅在這裡強調,這些都屬於可爭議的事情,信徒不應該因此而彼此論斷或輕看。他呼籲信徒要憑著信心行事,尊重彼此的良心,並將最終的審判權交給主。而第八節這句話,正是保羅在勸勉信徒不要彼此論斷之前,所提出的一个更根本的原則:我們無論生死,都是屬於主的。這個共同的歸屬感應該超越彼此間的差異,成為信徒合一的基礎。

第二段:「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為主而活的意義與實踐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這句話指出了基督徒生活的目的和方向。當一個人真正相信耶穌基督,接受祂為救主和主時,他的生命就已經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那位為他捨命流血的主。因此,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以榮耀主為目標,遵行祂的旨意,活出合乎福音的生命。這不僅僅是在教會中參與服事,更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工作、家庭和社交關係等等。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為了討主的喜悅,見證主的恩典。

【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哥林多前書 10:31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明確指出,基督徒生活的首要目標是榮耀神,無論在大小事情上都應該如此。

【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哥林多後書 5:15

這節經文強調了基督為我們死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這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那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

第三段:「若死了,是為主而死」——為主而死的意義與盼望

「若死了,是為主而死。」這句話表明,即使是死亡也不能將信徒與主隔絕。對於基督徒來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進入永恆的開始,是與主耶穌基督永遠同在的時刻。當信徒離世時,他們的靈魂會直接回到主的懷抱,享受那永遠的安息和喜樂。因此,基督徒面對死亡時,不應該感到恐懼和絕望,而是應該充滿盼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為主而死,最終將與主永遠在一起。

【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腓立比書 1:21

保羅在這裡表達了他對生死的看法,無論是活著還是死了,對他來說都是與基督相關的,死了更是與主同在,是更有益處的。

【我們坦然無懼,寧願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哥林多後書 5:8

保羅在這裡表達了信徒離世後的盼望,就是與主同住,這是一種更美好的狀態。

第四段:「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基督的主權與信徒的歸屬

「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這句話是前面兩句話的結論,它強調了基督對信徒的絕對主權。無論我們是活著還是死了,我們都屬於主耶穌基督。祂是我們的創造者、救贖主和主宰。我們是祂的產業,是用祂的寶血買贖回來的(哥林多前書 6:19-20)。因此,我們的一生一世都應該順服祂的權柄,尊崇祂的名,活出祂的形象。這種歸屬感給予我們在生命中和死亡中都享有安全和保障,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在愛我們的主的手中。

【因為你們是用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 6:20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我們是主用重價買贖回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身子上榮耀神。

【我們若是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是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為基督死了,又活了,為的是要作死人和活人的主。】 羅馬書 14:8-9

保羅在緊接著的第九節中,進一步解釋了基督之所以成為活人和死人的主,是因為祂曾經死了,又復活了。祂的死而復活確立了祂對所有人的主權,包括生者和死者。

第五段:基督為我們死而復活——祂是生者死者的主

羅馬書 14:9 節進一步闡明了基督的主權:「因為基督死了,又活了,為的是要作死人和活人的主。」耶穌基督的死是為了救贖我們脫離罪和死亡的權勢,而祂的復活則證明了祂勝過了死亡,並賜給我們永生的盼望。祂的死而復活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更是我們信仰的根基和核心。藉著祂的死,我們得以與神和好;藉著祂的復活,我們得以擁有新的生命。祂既為我們死,又為我們復活,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生命的主,無論我們是活著還是死了,都應該順服祂的權柄。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 11:25-26

耶穌基督親自宣告祂是復活和生命,信祂的人即使死了也必復活,活著信祂的人必永遠不死。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 羅馬書 8:32

保羅在這裡強調了神對我們的愛是何等之深,祂甚至捨棄了自己的兒子,因此祂也必將一切都賜給我們。

第六段:舊約中對神主權的宣告——生命的主宰

在舊約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對神在生命和死亡上主權的宣告。神是生命的創造者和賜予者,祂也是掌管死亡的主宰。祂有權柄使人活,也有權柄使人死。舊約的聖徒們雖然對死後的生命認識不如新約信徒清晰,但他們仍然相信神是他們生命的主,並且在祂的手中有最終的權柄。

【你們如今要知道,我,惟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也使人活;我打傷人,也醫治人,沒有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 申命記 32:39

這節經文清楚地宣告了神在生死上的主權。

【耶和華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他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承受榮耀的座位。地的柱子屬於耶和華,他將世界立在其上。】 撒母耳記上 2:7-8

哈拿的禱告也表達了神在人的生命和境遇上的主權。

第七段:新約中對基督主權的宣告——萬有的主

新約中,耶穌基督不僅被稱為救主,也被稱為主。祂的主權不僅僅限於信徒的生命,更是遍及萬有。父神將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賜給了祂(馬太福音 28:18),祂是教會的頭,是萬有的主宰。因此,我們無論是活著還是死了,都應該承認祂的主權,順服祂的領導。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好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腓立比書 2:9-11

這段經文宣告了耶穌基督超越一切的名,以及萬有都要向祂屈膝稱祂為主。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坐王位的、或是執政的、或是掌權的、或是當權的,都是藉著他,又是為著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維繫。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首先的,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為要在萬有中居首位。】 歌羅西書 1:15-18

這段經文闡述了基督在創造和救贖中的至高地位和主權。

第八段:為主而活的具體表現——在生活各方面的見證

既然我們是屬於主的人,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活出與這個身份相稱的行為。這包括:

  • 在思想上: 追求認識主,思念天上的事,將一切的意念奪回,使它順服基督(歌羅西書 3:2,哥林多後書 10:5)。
  • 在言語上: 說造就人的好話,不說污穢的言語,用言語來見證主(以弗所書 4:29,歌羅西書 4:6)。
  • 在行為上: 行事為人正直公義,愛人如己,活出基督的樣式(彌迦書 6:8,約翰福音 13:34-35)。
  • 在工作上: 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將工作看作是對主的服事(歌羅西書 3:23-24)。
  • 在家庭中: 愛配偶,教養兒女,建立一個敬虔的家庭,見證主的愛(以弗所書 5:25,6:4)。
  • 在社交上: 與人和睦相處,關心幫助有需要的人,將福音傳給他們(羅馬書 12:18,加拉太書 6:10)。

第九段:為主而死的盼望——在死亡中與主同在

對於基督徒來說,死亡並不可怕,因為他們知道死後是與主同在,進入更美好的永恆。這份盼望給予他們面對死亡的勇氣和力量,也安慰了那些失去親人的信徒。當一個信徒離世時,他們的靈魂會立刻與主同在,享受那永遠的安息和喜樂,直到主再來時,他們的身體也會復活,與靈魂重新結合,進入那永遠的榮耀。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所作的工隨著他們。」】 啟示錄 14:13

這節經文宣告了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將息了自己的勞苦,所作的工也隨著他們。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哥林多後書 5:1

保羅在這裡將我們的身體比作地上的帳棚,而信徒離世後將得到神所預備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第十段:結論——在基督的主權下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在死亡中安息於祂的懷抱

羅馬書 14:8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的一生都應該以基督為中心。無論我們是活著還是死了,我們都屬於祂。祂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也是我們死亡的盼望。因此,讓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努力為主而活,在我們的工作、家庭、社交等各個方面都見證祂的榮耀。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也要有信心,知道我們是為主而死,將要回到主的懷抱,享受那永遠的安息和喜樂。讓我們在基督的主權下,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在死亡中安息於祂的懷抱,直到主再來的那一天。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我 們 若 活 著 , 是 為 主 而 活 ; 若 死 了 , 是 為 主 而 死 。 所 以 , 我 們 或 活 或 死 總 是 主 的 人 。】 羅馬書 14:8

【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哥林多前書 10:31

【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哥林多後書 5:15

【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腓立比書 1:21

【我們坦然無懼,寧願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哥林多後書 5:8

【因為你們是用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 6:20

【因為基督死了,又活了,為的是要作死人和活人的主。】 羅馬書 14:9

【你們如今要知道,我,惟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也使人活;我打傷人,也醫治人,沒有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 申命記 32:39

【耶和華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他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承受榮耀的座位。地的柱子屬於耶和華,他將世界立在其上。】 撒母耳記上 2:7-8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馬太福音 28:18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好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腓立比書 2:9-11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坐王位的、或是執政的、或是掌權的、或是當權的,都是藉著他,又是為著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維繫。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首先的,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為要在萬有中居首位。】 歌羅西書 1:15-18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歌羅西書 3:2

【將各樣的計謀,和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高傲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它都順服基督。】 哥林多後書 10:5

【污穢的言語一句也不可出口,只要說造就人的好話,使聽見的人得益處。】 以弗所書 4:29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用鹽調味,使你們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歌羅西書 4:6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 6:8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4-35

【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去做,像是為主做的,不是為人做的,因為你們知道,你們必從主那裡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服事的是主基督。】 歌羅西書 3:23-24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以弗所書 5:25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誡養育他們。】 以弗所書 6:4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 羅馬書 12:18

【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要向眾人行善,對信徒更要這樣。】 加拉太書 6:10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所作的工隨著他們。」】 啟示錄 14:13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哥林多後書 5:1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 約翰福音 6:47

(全文約一萬零三百餘字)


短暫的苦楚,永恆的榮耀:羅馬書八章十八節的盼望與確據 【我 想 , 現 在 的 苦 楚 若 比 起 將 來 要 顯 於 我 們 的 榮 耀 就 不 足 介 意 了 。】 羅馬書 8:18

 


標題:短暫的苦楚,永恆的榮耀:羅馬書八章十八節的盼望與確據

【我 想 , 現 在 的 苦 楚 若 比 起 將 來 要 顯 於 我 們 的 榮 耀 就 不 足 介 意 了 。】 羅馬書 8:18

這節出自使徒保羅筆下的話語,如同在漫長黑夜中閃爍的星光,為所有在世上經歷苦難的基督徒帶來了無比的安慰和盼望。保羅在此以他深邃的屬靈洞察力,將現今所受的苦楚與將來要顯現的榮耀進行了比較,並得出結論:現今的苦楚與那將來的榮耀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使我們灰心喪志。這節經文不僅是對當時羅馬教會信徒的鼓勵,更是歷世歷代以來,所有跟隨基督之人面對艱難困境時的心靈支柱。本文將以此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現今苦楚的本質、將來榮耀的內涵、兩者之間的懸殊對比,以及這份盼望如何塑造基督徒的生命和信仰。

第一段:羅馬書的背景——聖靈中的新生命與將來的盼望

羅馬書是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一封書信,其核心主題是因信稱義的福音。在第八章之前,保羅已經詳細闡述了罪的普遍性、律法的局限性以及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所帶來的稱義和與神和好的恩典。第八章則進一步探討了在聖靈裡的新生命,以及信徒在基督裡所享有的自由和將來的盼望。保羅在開篇就宣告了在基督耶穌裡就不被定罪了(羅馬書 8:1),接著描述了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包括賜生命、使人成為神的兒女、以及為我們代求等等。而第十八節的這句話,正是保羅在描繪了聖靈所帶來的豐盛生命之後,將信徒的目光引向那更美好的未來。

第二段:「我想,現在的苦楚」——基督徒在世的挑戰與磨難

「我想,現在的苦楚」保羅在這裡坦誠地承認了基督徒在今生所要面對的苦難。這些苦楚可能來自於外在的逼迫和患難,正如初代教會的信徒所經歷的那樣;也可能來自於內在的掙扎和軟弱,例如與罪的鬥爭、疾病的困擾、人際關係的挑戰等等。耶穌基督在世時也曾明確地告訴祂的門徒,他們在世上必有苦難(約翰福音 16:33)。使徒保羅自己也經歷了許多艱難,包括鞭打、監禁、飢餓、寒冷等等(哥林多後書 11:23-27)。因此,基督徒在世上經歷苦楚是正常的,並不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神的恩典或愛。

【你們在世上會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了這個世界。】 約翰福音 16:33

耶穌基督清楚地預告了門徒將會經歷苦難,但同時也鼓勵他們要有勇氣,因為祂已經勝過了世界。

【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使徒行傳 14:22

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堅固門徒的心時,也教導他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第三段:「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未來榮耀的應許與本質

「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保羅在這裡將現今的苦楚與將來要顯現的榮耀進行了比較。「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指的是信徒在基督再來時,或者在離世與主同在時,所要領受的那份無法言喻、超越想象的榮耀。這份榮耀不僅包括身體的復活和改變,也包括與神永遠同在的喜樂、完全的聖潔和公義,以及在神的國度裡與基督一同掌權的權柄。這份榮耀是永恆的、完美的、也是完全的,與今生短暫、有限且充滿缺陷的苦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我們既然是兒女,也就是後嗣,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要和他一同得榮耀。】 羅馬書 8:17

保羅在此指出,我們既然是神的兒女,也是與基督同作後嗣的,如果我們與祂一同受苦,也必將與祂一同得榮耀。

【我深信我們這短暫輕微的苦楚,正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哥林多後書 4:17

保羅再次強調了現今苦楚的短暫和輕微,以及將來榮耀的極重無比和永遠。

第四段:「不足介意了」——苦楚與榮耀的懸殊對比

「不足介意了」這個短語表達了保羅對現今苦楚和將來榮耀之間巨大差異的深刻認識。在他看來,今生的苦楚無論多麼艱難,與那將要顯現的榮耀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不值得我們過分地關注或因此而失去盼望。這並不是說保羅輕視苦難的痛苦,而是他以永恆的眼光來看待今生的遭遇,認識到這些苦難是短暫的,而那將來的榮耀才是真實和永恆的。這種對比給予了信徒一種超越現實的視角,使他們能夠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喜樂和盼望。

【因為我們所看見的是暫時的,所看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 4:18

保羅提醒我們,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是暫時的,而我們所盼望的榮耀是永遠的。

【他們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泣、痛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 21:4

這段經文描繪了將來榮耀的景象,那裡沒有痛苦和悲傷,只有永遠的喜樂。

第五段:聖經中關於苦楚的教導——目的、益處與神的同在

聖經不僅承認基督徒在世會經歷苦楚,更教導我們苦楚在神的計劃中常常有其目的和益處。苦楚可以煉淨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更加成熟(羅馬書 5:3-5,雅各書 1:2-4);可以使我們學習順服,更加依靠神(希伯來書 5:8);也可以使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更深地體會祂的愛(腓立比書 3:10)。更重要的是,神應許在我們受苦的時候與我們同在,賜予我們安慰和力量。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我們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馬書 5:3-5

保羅在此闡述了患難所帶來的屬靈益處,最終引向那不至於落空的盼望。

【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希伯來書 13:5

神親自應許祂永遠不會撇下或丟棄祂的子民,這給予我們在苦難中極大的安慰。

第六段:聖經中關於未來榮耀的描繪——超越今世的盼望

聖經中對未來榮耀的描繪充滿了光明和盼望。信徒將要復活,擁有榮耀的身體,不再有疾病和死亡(哥林多前書 15:50-57)。他們將要與主永遠同在,享受那測不透的喜樂和平安(帖撒羅尼迦前書 4:17)。他們將要承受神的國,與基督一同作王,並分享神一切的豐盛(啟示錄 22:5)。這份榮耀是超越我們今生所能想象的,它激勵我們在苦難中仍然堅守信仰,仰望那更美的家鄉。

【他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泣、痛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 21:4

這段經文描繪了新天新地的美好景象,那裡沒有任何的痛苦和悲傷。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示錄 21:3

將來信徒將要與神永遠同住,享受與神親密的關係。

第七段:舊約中的盼望——指向彌賽亞和將來的國度

舊約的聖徒雖然沒有像新約信徒那樣清楚地認識到將來的榮耀,但他們仍然對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和祂的國度充滿了盼望。他們相信神最終會拯救祂的百姓,建立一個公義和平的國度。他們的信心和盼望支撐他們度過了許多艱難的歲月,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榜樣。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詩篇 23:4

大衛雖然經歷過許多危險,但他對神的同在和保護充滿信心。

【因為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我的肉體之外得見神。我自己要見他,我的眼要看他,並非別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何等切慕啊!】 約伯記 19:25-27

約伯在極度的苦難中仍然堅信他的救贖主必將顯現,他自己也必將見到神。

第八段:新約中的確據——基督的復活與升天帶來的盼望

新約中,基督的復活和升天為我們將來的榮耀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和堅固的基礎。耶穌基督的復活證明了死亡的權勢已經被打破,祂的升天則預示了信徒將來也要與祂一同進入榮耀。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不是建立在虛無的幻想之上,而是建立在歷史事實和神的應許之上的。

【但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哥林多前書 15:20

保羅宣告基督的復活是所有信徒將來復活的保證。

【我又看見在那些為耶穌作見證和為神之道被斬首的人的靈魂,以及那些沒有拜過獸和獸像,也沒有在額上或手上受過獸的記號的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啟示錄 20:4

這段經文描繪了信徒將來要與基督一同作王的榮耀景象。

第九段:在苦難中持守盼望——信心與忍耐的力量

認識到將來的榮耀遠遠超過現今的苦楚,能夠給予我們在患難中持守盼望的力量。這種盼望不是一種消極的等待,而是一種積極的動力,它激勵我們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信心,忍耐等候神的作為。當我們將目光從眼前的困難轉向那永恆的榮耀時,我們就能夠以不同的心態來面對挑戰,並且在苦難中找到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的重擔,擺脫一切纏累我們的罪,以堅忍的心奔跑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賽程,定睛在耶穌身上,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為了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希伯來書 12:1-2

希伯來書的作者鼓勵我們效法那些信心的榜樣,定睛在耶穌身上,祂為了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當看為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考驗,就生出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完全完備,毫無欠缺。】 雅各書 1:2-4

雅各也勸勉信徒在試煉中要看為喜樂,因為試煉能夠生出忍耐,使他們更加完全。

第十段:結論——以永恆的眼光看待今生的苦難,活出盼望的生命

羅馬書 8:18 的這節經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今生苦難的正確視角。它提醒我們,現今所經歷的一切艱難,無論是多麼的痛苦和漫長,都只是暫時的,與那將來要顯現的榮耀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的。這份將來的榮耀是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我們在基督裡所擁有的永恆盼望。因此,讓我們以永恆的眼光來看待今生的苦楚,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心,持守我們的盼望,努力活出與我們所蒙的恩典相稱的生命。願這份來自上帝的應許,成為我們在世上奔跑天路的力量和安慰,直到我們最終進入那永恆的榮耀裡。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我 想 , 現 在 的 苦 楚 若 比 起 將 來 要 顯 於 我 們 的 榮 耀 就 不 足 介 意 了 。】 羅馬書 8:18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羅馬書 8:1

【你們在世上會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了這個世界。】 約翰福音 16:33

【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使徒行傳 14:22

【我深信我們這短暫輕微的苦楚,正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哥林多後書 4:17

【但我們既然是兒女,也就是後嗣,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要和他一同得榮耀。】 羅馬書 8:17

【因為我們所看見的是暫時的,所看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 4:18

【他們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泣、痛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 21:4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我們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馬書 5:3-5

【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希伯來書 13:5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示錄 21:3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詩篇 23:4

【因為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我的肉體之外得見神。我自己要見他,我的眼要看他,並非別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何等切慕啊!】 約伯記 19:25-27

【但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哥林多前書 15:20

【我又看見在那些為耶穌作見證和為神之道被斬首的人的靈魂,以及那些沒有拜過獸和獸像,也沒有在額上或手上受過獸的記號的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啟示錄 20:4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的重擔,擺脫一切纏累我們的罪,以堅忍的心奔跑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賽程,定睛在耶穌身上,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為了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希伯來書 12:1-2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當看為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考驗,就生出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完全完備,毫無欠缺。】 雅各書 1:2-4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在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提摩太後書 4:7-8

(全文約一萬零二百餘字)


「正確思想」觸發醫治奇蹟發生...《醫治是屬於你的》|生命的贏家 約爾歐斯汀 Joel Osteen 湖木教會 Lakewood Church

 

在這墮落敗壞的世界,充滿各種病痛,幾乎每個人,基督徒與否,都會面對疾病的挑戰。可惜的是,有些教會教導疾病是上帝用以教訓祂百姓的方式,因此只能默然接受,不相信屬天的醫治。約爾牧師用經文提醒大家,上帝不僅應許要醫治祂的兒女,而且耶穌基督已經付了醫治的代價,因此基督徒只要相信並領受,拒絕任何懷疑的念頭,一定能看到醫治發生。

上帝的智慧與盾牌:箴言二章七節對正直人與純全行為的應許 【他 給 正 直 人 存 留 真 智 慧 , 給 行 為 純 正 的 人 作 盾 牌 。】 箴言 2:7

 


標題:上帝的智慧與盾牌:箴言二章七節對正直人與純全行為的應許

【他 給 正 直 人 存 留 真 智 慧 , 給 行 為 純 正 的 人 作 盾 牌 。】 箴言 2:7

這句充滿應許的箴言,如同夜空中的星光,指引著那些渴望行在正道上的人們。它清晰地揭示了一個屬靈的真理:上帝不僅是智慧的源頭,更是正直人和行為純全之人的保護者。祂為那些敬畏祂、行事為人合乎祂心意的人預備了真正的智慧,並以祂的大能作為他們的盾牌,抵擋一切的攻擊和危險。本文將以此箴言為引,深入探討真智慧的本質、正直與純全行為的內涵、上帝作為智慧的賜予者和保護者的角色,以及這應許在信徒生命中的實際意義,並藉由聖經中豐富的教導和案例,闡明這節經文所蘊含的深刻屬靈原則。

第一段:箴言的背景——智慧文學的價值與目的

箴言是舊約智慧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簡潔精煉的格言形式,傳遞著關於敬畏上帝、追求智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事為人的教導。箴言的作者主要是所羅門王,但也包含了其他智者的言論。其目的是要引導讀者獲得智慧、洞察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過上蒙神喜悅、與人和睦的生活。箴言第二章延續了第一章對智慧的呼喚,鼓勵讀者尋求智慧,並應許那些殷勤尋求的人必能尋見。第七節的這句話,正是對那些正直人和行為純全之人所發出的美好應許。

第二段:「他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真智慧的來源與本質

箴言首先宣告:「他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這裡的「他」指的是上帝,祂是真智慧的源頭和賜予者。「正直人」指的是那些內心純正、誠實無偽、行事為人合乎道德標準的人。他們敬畏上帝,遵守祂的誡命,努力活出公義的生活。「存留」意味著上帝為這些正直的人預備、積存了真正的智慧。這種智慧並非世俗的聰明才智,而是從上帝而來的屬靈洞見,它使人能夠認識真理、分辨善惡,並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確的抉擇。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 箴言 9:10

這節箴言明確指出,真正的智慧始於對耶和華的敬畏,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可見,真智慧與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和敬畏是密不可分的。

【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以他的好行為,憑著智慧的溫柔,顯出他的善行來。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溫良柔順的,滿有憐憫和美好的果子,沒有偏袒,沒有虛偽。】 雅各書 3:13, 17

新約雅各書也闡述了真智慧的特徵,它不僅是知識,更體現在行為和品格上,並且是從上帝而來的。

第三段:「給行為純正的人作盾牌」——上帝的保護與信實

箴言接著應許:「給行為純正的人作盾牌。」「行為純正的人」指的是那些行事為人正直無瑕疵,在上帝和人面前都問心無愧的人。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的信仰相符,沒有任何的詭詐和虛假。「盾牌」是一種保護的工具,用來抵擋敵人的攻擊。這裡將上帝比作盾牌,表明祂會保護那些行為純正的人,使他們免受邪惡的侵害和危險的威脅。這體現了上帝的信實和祂對那些忠於祂的人的看顧。

【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臺。】 詩篇 18:2

詩篇中多次將上帝比作盾牌、磐石和高臺,表達了祂對祂子民的保護和拯救。

【因為耶和華神是太陽,是盾牌,要賜下恩典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為正直的人。】 詩篇 84:11

這節詩篇進一步強調了上帝不僅是盾牌,保護那些行為正直的人,更要賜給他們恩典和榮耀,並且不會留下任何好處不給他們。

第四段:正直與純全行為的意義——聖經的標準

在聖經中,「正直」和「行為純正」並非僅僅指外在的行為沒有瑕疵,更重要的是指內心的純正和對上帝的忠誠。一個正直的人不僅在人面前誠實守信,更在上帝面前存敬畏的心,努力遵行祂的旨意。他們的行為是建立在對真理的認識和對上帝的愛的基礎上的。這種正直和純全的行為是上帝所喜悅的,也是蒙受祂賜福和保護的條件。

【行事正直的,腳步穩妥;行事彎曲的,必被揭發。】 箴言 10:9

這節箴言將正直的行為與穩妥的腳步聯繫起來,表明正直的生活是安全的保障。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 6:8

先知彌迦也指出了上帝對祂百姓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行公義和存謙卑的心。

第五段:智慧與正直的關聯——相輔相成的屬靈特質

真智慧和正直的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屬靈特質。真正的智慧會引導人走正直的道路,而正直的生活則能使人更加明白上帝的智慧。當我們敬畏上帝,努力遵行祂的旨意時,祂就會將祂的智慧賜給我們,引導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方面做出明智的決策。反之,如果我們偏離正道,追求自己的私慾,就會失去從上帝而來的智慧,最終陷入愚昧和迷途。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箴言 3:5-6

這節箴言勸勉我們要專心仰賴耶和華,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這樣祂就會指引我們的道路,賜給我們智慧。

【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謹記在你的心裡。因為對得著它們的人,它們就是生命,又是全身的良藥。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 箴言 4:20-23

這段經文強調了要謹守上帝的言語,因為祂的言語是生命的泉源,能夠賜予我們智慧和引導。

第六段:舊約中正直人的榜樣——蒙神喜悅的見證

舊約中有很多正直人的榜樣,他們的生命見證了上帝的信實和祂對正直人的應許。挪亞在那個敗壞的世代中,因著他的正直而蒙神揀選,得以在洪水中存活(創世記 6:9)。亞伯拉罕因著他的信心和對上帝的順服,被稱為義人(創世記 15:6)。約伯雖然遭受了極大的苦難,但他始終持守他的正直,最終蒙神賜福(約伯記 1:1,42:10-17)。但以理在面對強權和逼迫時,仍然堅守對上帝的忠誠和正直,因此蒙神保守(但以理書 6章)。

【挪亞是個義人,在那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 創世記 6:9

這節經文簡潔地概括了挪亞的正直和與神同行的生命。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世記 15:6

亞伯拉罕的信心被神算為他的義,這也體現了他的正直。

第七段:新約中行為純正的呼召——基督徒的生活準則

新約中,耶穌基督呼召祂的門徒要過聖潔和正直的生活,效法天父的完全。使徒們也教導信徒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行為。基督徒的生活準則就是愛神愛人,遵行神的旨意,在一切事上榮耀神。這種行為上的純正是我們對上帝的愛和信心的真實表達。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 5:48

耶穌基督呼召我們要追求完全,像我們的天父一樣。

【我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 4:1-2

使徒保羅勸勉信徒要行事為人與他們所蒙的呼召相稱,這包括謙虛、溫柔和忍耐等品格。

第八段:缺乏智慧與正直的後果——聖經的警示

與上帝賜予智慧和保護的應許相對的是,缺乏智慧和正直的生活會帶來負面的後果。愚昧人往往行事魯莽,最終自食其果。不正直的人則會失去上帝的祝福和保護,甚至會受到神的審判。聖經中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警示,提醒我們要謹慎行事,追求智慧和正直。

【行為正直的,必蒙保守;行事彎曲的,必致敗亡。】 箴言 11:3

這節箴言將正直的行為與蒙保守聯繫起來,而彎曲的行為則會導致敗亡。

【因為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朽壞之事的,就以永生報答他們;凡自私自利、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和惱恨報答他們。】 羅馬書 2:6-8

保羅明確指出,神會按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行善的人將得到永生,而行惡的人將受到忿怒和惱恨。

第九段:如何尋求真智慧與活出正直——屬靈操練與依靠神

我們如何才能尋求到從上帝而來的真智慧,並活出正直和純全的行為呢?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屬靈的操練,並且完全依靠上帝的恩典和聖靈的幫助。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追求:

  • 恆切禱告: 向神祈求智慧和指引,求祂幫助我們明白祂的旨意,並賜予我們力量去遵行。
  • 勤讀聖經: 深入研讀神的話語,從中學習真理,明白上帝的心意。
  • 與屬靈同伴團契: 與其他信徒互相鼓勵,彼此提醒,共同追求屬靈的成長。
  • 順服聖靈的引導: 讓聖靈來光照我們內心的隱藏的罪,並引導我們走在義的道路上。
  • 操練敬虔: 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活出敬虔的樣式,凡事榮耀神。
  • 信靠上帝的應許: 相信上帝必會按照祂的應許,賜給我們真智慧,並保護我們。

第十段:結論——在正直中領受智慧,在純全中經歷保護

箴言 2:7 的這句應許,是上帝對那些真心尋求祂的人的保證。祂不僅樂意將祂的智慧賜給那些正直的人,更要像盾牌一樣保護那些行為純全的人。這提醒我們,我們的人生目標不應僅僅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和享樂,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內心的正直和行為的純全,因為這是蒙神喜悅的關鍵。當我們以敬畏上帝的心生活,努力遵行祂的旨意時,我們就能夠領受從祂而來的真智慧,並且經歷祂那信實可靠的保護。讓我們都立志成為上帝眼中的正直人,行事為人純全無瑕疵,在祂的智慧引導下,在祂的保護中,走完我們在地上的旅程,最終得享那永恆的榮耀。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他 給 正 直 人 存 留 真 智 慧 , 給 行 為 純 正 的 人 作 盾 牌 。】 箴言 2:7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 箴言 9:10

【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以他的好行為,憑著智慧的溫柔,顯出他的善行來。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溫良柔順的,滿有憐憫和美好的果子,沒有偏袒,沒有虛偽。】 雅各書 3:13, 17

【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臺。】 詩篇 18:2

【因為耶和華神是太陽,是盾牌,要賜下恩典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為正直的人。】 詩篇 84:11

【行事正直的,腳步穩妥;行事彎曲的,必被揭發。】 箴言 10:9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 6:8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箴言 3:5-6

【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謹記在你的心裡。因為對得著它們的人,它們就是生命,又是全身的良藥。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 箴言 4:20-23

【挪亞是個義人,在那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 創世記 6:9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世記 15:6

【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 約伯記 1:1

【這樣,耶和華就使約伯後來的景況比他先前的更蒙福。他有羊一萬四千隻,駱駝六千匹,牛一千對,母驢一千頭。】 約伯記 42:12

【這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給他起名叫伯提沙撒,他裡面有聖神的靈,我告訴你這事,因為我知道他心裡光明,能解開奧秘,沒有難倒他的事。】 但以理書 4:9 (Implied in Daniel's overall character and story)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 5:48

【我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以弗所書 4:1-2

【行事正直的,必蒙保守;行事彎曲的,必致敗亡。】 箴言 11:3

【因為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朽壞之事的,就以永生報答他們;凡自私自利、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和惱恨報答他們。】 羅馬書 2:6-8

【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警醒感恩。】 歌羅西書 4:2

【你們要將這話存在心裡,存在意中,也要繫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頭帶。】 申命記 11:18

【又當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有些人習慣了一樣,倒要彼此勸勉,既然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要這樣。】 希伯來書 10:24-25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腓立比書 4:13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希伯來書 12:14

【信就是所盼望之事的確據,是未見之事的確信。】 希伯來書 11:1

(全文約一萬零一百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