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I研究紀錄,僅做歷史研究保留用途。
本文可以使用VFMF或OMFL,
實際完成輕鬆但有效的投資組合。
雙動能投資法
我並不是要表達這個東西絕對比固定配置還要來得好,而是希望可以聽到有趣的論點,
或
拋磚引玉引導出很好的討論
1. 動能 Momentum
我不喜歡把動能跟技術指標相提並論,動能的哲學並不複雜,強者續強、弱者續弱,但許
多技術指標幾乎變成無用的占卜學,或者根本可稱為「雜訊」
學術上很多論文都已經發現許多國家的股市都存在動能效應,通常都不超過一年,也有論
文將好幾十種風險因子拿出來檢驗是否確實存在風險溢酬,長期下來兩個最站得住腳的就
是價值因子跟動能因子
2. 何謂雙動能投資法
這本書台灣譯版,但我在這裡提的是改良版本
標的:SP500、國際小型股、美國長債
MOM算法:現在收盤價/過去n期收盤價 -1
簡單來說就是過去漲幅
規則:
(1) 計算這三個標的1個月、3個月、6個月的MOM,並直接相加作為score
(2) SP500跟國際小型股先比較哪個score高
(3) 假設SP500勝出,SP500再跟美國長債相比,如果最後是美國長債score高,就投資
100%美國長債,反之
(4) 每月逐步檢視,如果有出現變動,就進行資產變換
3. 結果
這篇文章用150年的資料回測,結果也是出奇地好,這十分讓我驚訝,是年化報酬比SP500
高,最大回撤降低非常多,風險跟獲利都有兼顧
這便文章也算是嚴謹地提供滾動30年的平均年化實質報酬,運氣不好的話最慘就是跟
SP500一樣
我認為的確非常多的回測都有過度擬合,或是時間拉得不夠長的問題
If you torture the data long enough, It will confess to anything
但是這個法則簡單,期間也夠長,這效果的確有點不可思議
近期表現可到 portfolio visualizer去看,雖然不是每年都贏SP500,但我覺得反而這
樣比較健康XD
https://reurl.cc/1QnQ6X
4. 交易成本的考慮
從portfolio visualizer來看,1998到2018換倉了63次,平均快一季換一次,並不會過度
交易
外國投資人不會課資本利得稅,我想交易成本的問題並不大
5. 背後意義
雖說個股會有存在動能效應,但還是隱含許多雜訊跟個別風險,這種大類指數的動能與趨
勢,或許可以持續的更久、更有意義
如果只看一個月的MOM會被巴來巴去過度交易,只看半年~一年又太過遲鈍,所以這篇巧妙
的利用1+3+6一起看
這樣算是擇時嗎? 我覺得 一半一半,大家一般所認知的擇時就是:覺得未來股市會不好
,那就先空手(這樣會錯失非常多機會)
但是這個方法是先從風險資產挑出強者,再看風險資產跟債券的勝負
所以會一直留在市場,而且風險資產跟債券之間又存在低相關性
以上,分享給各位
前言
指數投資是一個很棒的投資法,一般人詢問我該怎麼投資時也會極力推廣指數投資
但對於碩士期間耗費青春年華研究量化投資的我,某種程度上是受了「知識的詛咒」(雖
然這個詞原意不是這樣),認為自己已經累積許多程式和回測能力,以及許多對交易的想
法,不去拼一下打敗市場好像說不太過去
走過那麼多研究歷程以來,我認為主動投資可行,只是個體戶非常難做到,why?
- 保持源源不斷的研究動能及時間:
- 價值投資要研究財報及產業趨勢並進行估值,我朋友說要用DCF估一間公司的大致
價值,差不多要 一個月
- 遑論量化投資要不斷開發新策略,因為既有策略會失效,而且不會只有一隻策略下
去跑 (真正的大戶甚至達到多策略、多市場)
- 夠大部位的本金才能達到風險控制:
- 數字與質化並重的巴菲特流派,因為對個別公司研究極深,才有本錢一次重押少數
公司
- 如果是財報指標與風險因子的量化價值派,選股都需要10檔起跳,去消彌個別風險
- 量化技術派一次要好幾隻策略下去跑,不會兩條均線走天下的,有幾隻策略本金就
要分成幾份,更何況為了風控,每次下單動用該份本金的10%已經算是重押
- 但是對於技術派而言,資金大到一定程度以上之後由於市場容納量不夠大,一進一
出都會對造成影響,無法達到「打帶跑」的功效,
故技術派的資金量只有一段區間的甜蜜點 (要夠大又不能太大)
只能說,主動投資的門檻非常非常高,就算是本科系出身,光是靠下班的空閒時間根本無
法達到,下班時間還是好好享受人生、陪陪家人朋友吧!
主動人生,被動投資
## 何謂雙動能投資(Dual Momentum)
這陣子無聊看到「雙動能投資」,做了一下研究發覺很有意思,來看看葫蘆裡賣什麼藥
大概是說Gary Antonacci這位老哥,發現用「相對動能」和「絕對動能」可以結合出一個
低風險高報酬的策略
回測標的:
- S&P 500
- 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 ex-USA (ACWX)
- 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只要哪個指數在過去12個月具有較好的報酬率,就轉換至該指數,這個策略經過回測41年
,年化報酬率達17.7%,最大虧損程度也比SP500和ACWX低
聽起來很美好吧? 下面就來回測看看!
## 原版雙動能
Vanguard的指數基金費用低廉,而且成立時間比較早,所以在本文選用為回測標的
- 風險資產: VFINX(SP500)、VGTSX(美國除外國際股市)
- 無風險資產: VBMFX(美國整體債)
- 動能強度定義: 12個月漲幅
- 回測期間: 1998.01~2020.03
回測連結 請洽網頁好讀版
https://i.imgur.com/Tfes0fr.png
看起來很完美,MDD只有-19%,而且報酬率海放benchmark,那我們把回測期間改為
2009.01~2020.03(近11年):
https://i.imgur.com/8o2KF1u.png
如果你剛好從2009年開始投資,能熬過11年的落後嗎?而且還不保證未來會贏呢...下面
我們來談談回測可能會遇到的誤區
## 回測的誤區
### 回測期間長不代表什麼
我以前也認為,如果在回測期間夠長之下表現也很好,應該就穩妥了
非也非也...就算是長達20年的回測,由於2000~2020年就遇上了兩個大熊市(網路泡
沫、金融海嘯),就算策略在多頭時落後,只要能躲過空頭,那回測結果就會非常美好
這代表什麼? 開個後照鏡,為那兩個空頭配適幾個能躲過的指標,回測結果就會非常漂亮
,我立馬可以舉例兩個:
- 近1年內是否殖利率倒掛
- 是否跌破SMA200
但是其實以SMA200作為信號,在2000年以前會被巴的有點慘...
### 過去不代表未來
當你開發出一個好策略,而且回測結果令人滿意,上線後也維持了一陣的好光景,但是無
法得知何時會失效
### 該相信誰?
承上,雖然上線後風光一陣,但是這一年看起來不再有效,究竟是這個策略不適合現在市
況而暫時失靈,還是真的已經無效了呢? 也很難知道
## 改良版:考量不同期間的雙動能
有位老兄發現了原版雙動能的問題,不但提出改良版,還把回測期間拉長到150年,績效
更是好到炸裂
[原文連結]
(https://engineeredportfolio.com/2018/05/02/accelerating-dual-momentum-investing/)
他認為只看12個月漲幅來定義動能會反應過慢也不夠多元,所以直接把1個月、3個月、6
個月漲幅相加,希望能綜合短中期的強度一起看
一樣,動手來回測看看
- 風險資產: VFINX(SP500)、VGTSX(美國除外國際股市)
- 無風險資產: VBMFX(美國整體債)
- 動能強度定義: 1個月、3個月、6個月漲幅直接相加(就是等權重的意思)
- 回測期間: 1998.01~2020.03
https://i.imgur.com/FO3udAr.png
比原版更猛了,又是一個更逆天的存在,
但如果試著在風險資產加入了VGSIX(reits基金
)?
這樣想很合理,如果風險資產彼此間有低一點相關性,或許可以讓輪動的效果更好
https://i.imgur.com/iXwoRlo.png
如上圖,大家最後一起殊途同歸,而且中間也承受不小的drawdown,神話破裂
更誇張的是,如果把動能強度定義變成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漲幅直接相加會是
如何呢?
https://i.imgur.com/ypa5NNn.png
效果竟然又變好了,只是沒有像前面這麼好,這個變動性太可怕
## 結論
這套系統擁護者的說法是,這個架構回測時間夠長,而且這個策略很簡單,不會有
overfitting(過度配適歷史)的問題,所以經得起考驗
但其實不用動什麼大手腳,只簡單tweak一下,多加一個合理的資產、用不同回測期間,
就能造成這麼巨大的變動,所以這套系統的robustness,其實我滿存疑的
故「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話什麼時候奏效?就是面對市場如此高度變動的情境
> 很多人會開始疑惑,被動投資、ETF越來越風行,人多的地方是不是不要去比較好?會
不會這個方法有一天也失效?
1. 乖乖接受「市場報酬」的話,我不知道怎樣算「失效」,因為大家所謂的「有效」應
該都是指打敗大盤
被動投資失效...有吧,當世界大戰時資產全部變壁紙的時候
2. 大家都知道多運動、不喝飲料有益健康,但是卻很難做到,被動投資也是如此,「簡
單,但不容易」
要屏棄那些想主動打敗大盤的想法、碰到大跌的時候還能堅持紀律、當朋友侃侃而談自己
大賺多少時不能心生動搖,長遠來看,投資不是競賽,而是與自我不斷對話的漫漫長路
2017年許多人歡喜加入被動投資,2018年被洗出去,2019年又來了一批,2020年3月又被
甩出去,長年堅持住的有幾個呢?
當大家覺得自己有能力掌握市場,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根本無法掌握市場,或許也是一種反
向投資而更有機會
對於某些人來說,要承認自己對市場毫無掌握其實是很難的事,尤其那些「自認擁有一些
財金知識」的人,但是越深入研究市場,就會更清楚市場的無常與自己的渺小
兩個想法
1. 小型價值股就像辦公大樓區每天熙熙攘攘、庸庸錄錄為生活打拼的上班族,
既多而且難判斷誰將來可以長期領漲。
就算裡面真有人是未來的救世主,
你也要比多數人都提早數個月至數年從上千個標的中發現它,
然後大膽重押才可能獲得大量超額報酬,
否則獲利可能還不如權值股一波漲跌賺得多。
再加上小型價值股平時的管理成本、折溢價風險都高,
因此除非你的資產規模達數千萬以上,能放大小型股部位的獲利,
同時卻又不到幾億可讓你在這時代至少做大一點的事業,
否則我都覺得最好的小型股其實就是你自己或是你的小孩。
投資自己讓薪資收入能更高,累積更多的資本,穩健成長。
要買小型股還不如定期定額買獎金比前幾大獎少很多但仍很有感,
同時中獎率又比前幾大獎高很多的樂透,例如那些獎額在十萬以上,
二十萬以下的樂合彩。
2. 通常除非像投資外國的基金那樣同時用股票和高殖利率債券進攻,
否則股債資產配置不會採雙箭頭,而是用股票進攻,投等債防守。
債券部位會盡量找股價跟股票部位回測相關度低的東西。
雖然 20 年美國國債跟台股大盤的相關度很低,大概是 -0.2 多,
但債券過一定年期後,每年的殖利率都差不多,長年期的波動卻更大,
因此除非你要現在一口氣全下,然後都不再投入,
否則長期下來只用美國國債的報酬可能比混用企業債來得低。
十年期投等企業債現在殖利率都 4% 多了....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HQMCB10YRP
股票部分要買市場大盤,債券部位要買美債,
那我建議乾脆直接買全球股票再搭投等美債指數 ETF 算了。
先解釋一下價值投資跟動能投資的獲利來自於什麼,就心理學而言,人們傾向對一個消息過度反應,並且延遲反應,所以當聽到利空股價通常會一直跌到其內在價值之下,利多則漲到其內在價值之上,兩者分別是價值跟動能的獲利方式,都來自於市場的定價錯誤,所以我們是有限的效率市場
接下來講估值,估值有兩種,分別是內在價值法以及相對價值法,內在價值法應用的就是現金流折現模型,對文中提到的尖牙股的估值很大一部分是預估其未來成長性、未來市場能佔多少份額、風險等等綜合算出價值,其實包含很大一部分的猜測。而相對價值法則是我們一般常見的PB PE,但他的侷限性就是沒有任何兩家公司是條件相同的,很難找到有可比性的公司,但優點就是操作比較簡單就是了
估值也是有極限的,大概只能算出大概的數字,就像你看到一個肥宅,你知道他很胖,但是沒辦法準確說出他幾公斤,所以價值投資強調安全邊際,通常進場價格會抓的比估值低很多
結論就是如果你要估成長中的公司,甚至尚未獲利的公司,很大一部分是靠猜測,這就要看你多瞭解競爭商業模式等等。動能價值無謂好壞,不同市況適合不同操作方法,像最近就是動能比較強,看不懂就空手或買etf就好了,就像巴菲特說的,你可以一直等到投手投出一顆你有把握的球再揮棒。
本文可以使用VFMF或OMFL,
實際完成輕鬆但有效的投資組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