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進步與基督教歷史:大覺醒運動(完整版)

大覺醒美國基督教歷史一系列的宗教復興。歷史學家和神學家指出,從 18 世紀初到 20 世紀末,宗教熱情上升了三波,有時甚至四波。每一次「大覺醒」的特徵都是由福音派新教牧師領導的廣泛復興、對宗教的興趣急劇增加、受影響者的深刻信念和救贖意識、福音派教會成員的增加以及福音派教會的形成。新的宗教運動教派

喬治懷特菲爾德喬納森愛德華茲吉爾伯特坦南特在第一次大覺醒期間具有影響力。大覺醒期間一些有影響力的團體是新之光和舊之光[ 1 [ 2 [ 3 ]

大覺醒運動擺脫了儀式和儀式,透過培養對個人罪惡和救贖需求的精神信念,並鼓勵內省和對個人道德的承諾,使宗教變得更加個人化。它激起了傳統主義者和復興主義者之間的仇恨和分裂,傳統主義者堅持儀式和教義的持續重要性,而復興主義者則鼓勵情感投入和個人承諾。它對重塑公理會、長老會、荷蘭歸正會和德國歸正會教派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加強了浸信會和衛理公會的小教派。它對聖公會和貴格會的影響較小。與 1800 年左右開始並針對非教會人士的第二次大覺醒不同,第一次大覺醒關注的是那些已經是教會成員的人。它改變了他們的儀式、他們的虔誠和他們的自我意識。[ 4 ]

第一次大覺醒

編輯

第一次大覺醒始於 1730 年代,一直持續到 1740 年左右,儘管幾年前也曾出現過一些復興主義,特別是在喬納森·愛德華茲的祖父所羅門·斯托達德的[ 5 ]愛德華茲的會眾在 1730 年代中期參與了一場後來被稱為「邊疆復興」的復興運動,儘管到 1737 年這種復興運動逐漸衰落德尼·E·阿爾斯特羅姆(Sydney E. Ahlstrom)指出的那樣,“大覺醒”“尚未到來,由大巡遊者迎來”,[ 6 ]英國福音傳教士喬治·懷特菲爾德。懷特菲爾德於 1738 年抵達喬治亞州,並於 1739 年返回,第二次訪問殖民地,「從費城向北到達紐約,然後返回南方,取得了勝利」。[ 6 ] 1740年,他訪問了新英格蘭,「在他訪問的每一個地方,都產生了巨大而混亂的後果」。來自各個福音派新教教派的牧師支持大覺醒運動。[ 7 ]在中部殖民地,他不僅影響了英國教會,也影響了荷蘭和德國教會。

此外,田園風格開始改變。在殖民時期後期,大多數牧師所宣讀的講道內容都是神學密集的,並提出了特定的神學論證或解釋。哈奇 (Nathan O. Hatch)認為 1740 年代的福音派運動在民主思想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8 ] [有爭議-討論]以及新聞自由的信念和信息應該共享和完全的信念不帶偏見且不受控制。[ 9 ]米哈烏·喬因斯基(Michał Choiński) 認為,第一次大覺醒標誌著美國「復興修辭」的誕生,被理解為「演講者採用的一種特殊的講道模式,它具有廣泛的模式和交際策略來啟動聽眾的宗教皈依和精神重生」。[ 10 ]所有這些神學、社會和修辭觀念迎來了美國革命時期。這促成了對宗教自由的需求。[ 11 ]大覺醒運動代表非裔美國人第一次大量接受基督教。[ 12 ]

在 1700 年代後期,復興運動主要透過亨利·艾林和他的新光運動的努力來到了新斯科細亞省、新不倫瑞克省愛德華王子島的英國殖民地。 [ 13 ]

第二次大覺醒

編輯

第二次大覺醒(有時簡稱為「大覺醒」)是發生在美國的宗教復興,始於十八世紀末,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葉。雖然它發生在美國各地,但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尤為強烈。[ 14 ]這種覺醒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了新英格蘭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影響到了那些不那麼富有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復興主義的中心是紐約西部所謂的燒毀區。該地區因其過多的地獄之火和詛咒的講道而得名,產生了數十個新的教派、社區社團和改革。[ 15 ]

在這數十個新教派中,有一些自由的黑人教會,它們獨立於現有的以白人為主的教會而運作。在美國革命至 1850 年代期間,黑人對以白人為主的教會的參與大幅下降,到 1840 年代至 1850 年代幾乎不再有參與;一些學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教會內部的種族歧視。[ 16 ]這種歧視的形式是隔離座位和禁止非裔美國人在教會事務中投票或在許多白人教會擔任領導職務。[ 16 ]非洲衛理公會聖公會的主要創始人理查德·艾倫牧師描述了費城一座以白人為主的教堂中發生的一起種族歧視事件,其中來自特拉華州的傳教士、前奴隸阿布薩羅姆瓊斯被抓走。[ 17 ]

與第二次大覺醒密切相關的還有其他改革運動,如禁酒廢奴女權運動。禁酒運動鼓勵人們戒酒以維護家庭秩序。廢奴運動為廢除美國奴隸製而奮鬥。女權運動源自於女性廢奴主義者,她們意識到她們也可以為自己的政治權利而戰。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改革幾乎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限製菸草的使用以及飲食和服裝的改革。廢奴運動在北方興起於 1800 年至 1840 年更廣泛的第二次大覺醒時期。[ 18 ]

第三次大覺醒

編輯

1850 年代至 1900 年代的第三次大覺醒運動的特點是新教派、積極的傳教工作、肖托誇斯以及社會福音對社會問題的處理方式。[ 4 ]基督教青年會成立於 1844 年)在 1858 年覺醒及之後的城市復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58 年的復興產生了德懷特·穆迪 (Dwight L. Moody)等領導人,他在內戰軍隊中從事宗教工作。基督教衛生委員會以及許多自由民協會也在戰爭期間成立。[ 19 ]

第四次大覺醒

編輯

第四次大覺醒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尚未得到前三次大覺醒的接受。經濟學家羅伯特·福格爾等倡議者表示,這發生在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 20 ]耶穌運動認為是這種覺醒的證據,它創造了教會音樂風格的轉變。

主流新教教派在成員資格和影響力方面急劇削弱,而最保守的宗教教派(如美南浸信會)的數量迅速增長,遍布美國各地


一次大覺醒,有時也稱為大覺醒福音派復興,是1730 年代和 1740 年代席捲英國及其十三個北美殖民地的一系列基督教復興運動。復興運動永久影響了新教,因為信徒們努力恢復個人的虔誠和宗教奉獻。大覺醒標誌著英美福音派作為新教教會內跨宗派運動的出現。在美國, 「大覺醒」一詞最常用,而在英國,該運動被稱為「福音派復興」[ 1 ]

喬納森·愛德華茲1741 年的講道“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

喬治·懷特菲爾德約翰·衛斯理喬納森·愛德華茲復興運動的主要領袖以清教徒主義敬虔主義和長老會等古老傳統為基礎,闡述了復興和救贖的神學,這種神學超越了宗派界限,幫助建立了共同的福音派身分。復興主義者在宗教改革新教的教義要求中加入了對聖靈天賜澆灌強調即興講道讓聽眾對自己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產生了深刻的個人信念,並促進了內省和對個人道德新標準的承諾。復興神學強調,宗教皈依不僅是對正確基督教教義的理智上的同意,而且必須是內心經驗的「新生」。復興主義者也教導說,獲得救恩的保證是基督徒生活中的正常期望。

雖然福音派復興運動將不同教派的福音派人士團結在共同的信仰周圍,但它也導致現有教會中支持復興運動的人和不支持復興運動的人之間出現分裂。反對者指責復興運動助長了未受教育的流動傳教士和鼓勵宗教熱情,從而在教會內助長了混亂和狂熱。在英國,福音派英國國教徒將成長為英國國教會內的重要支持者衛理公會將從懷特菲爾德和衛斯理的事工中發展起來。在美洲殖民地,覺醒運動導致公理會和長老會分裂,同時加強了衛理公會和浸信會教派。它對大多數路德宗貴格會和非新教徒沒有什麼直接影響, [ 2 ]但後來在貴格會中引起了分裂,這種分裂一直持續到今天。

福音派傳教士「力求讓每個人都皈依基督教,無論性別、種族和地位如何」。[ 3 ]在整個北美殖民地,特別是在南方,復興運動增加了接觸(並隨後皈依)基督教的非洲奴隸自由黑人的數量。 [ 4 ]啟發了新的宣教士團體的成立,例如1792 年的浸信會傳教會。

歐洲大陸

編輯

歷史學家悉尼·E·阿爾斯特羅姆 (Sydney E. Ahlstrom)將大覺醒視為「國際新教大劇變」的一部分,這場劇變也在歐洲大陸的路德教會改革宗教會中創造了虔信主義。 [ 6 ]敬虔主義強調發自內心的宗教信仰以回應過於理智的新教經院哲學,認為它在精神上是枯燥的。值得注意的是,虔信派不太強調新教教會之間的傳統教義分歧,而是注重宗教經驗和情感。[ 7 ]

敬虔主義為歐洲的復興做好了準備,通常也發生在敬虔主義強烈的地區。中歐覺醒運動最重要的領導者是尼古拉斯·親岑多夫(Nicolaus Zinzendorf),他是一位撒克遜貴族,曾哈雷大學師從虔敬派領袖奧古斯特·赫爾曼·弗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 )[ 8 ] 1722年,親岑多夫邀請摩拉維亞教會的成員在他的莊園裡生活和禮拜,並在赫爾恩胡特建立了一個社區。摩拉維亞人作為難民來到赫爾恩胡特,但在親岑多夫的指導下,該團體迎來了宗教復興。很快,該社區也成為其他新教徒的避難所,包括德國路德教徒、改革基督徒和再洗禮派教徒。教會開始發展,摩拉維亞社團將在英國建立,他們也將在那裡幫助促進福音派復興。[ 9 ]

英國福音派復興

編輯

英格蘭

編輯
積極參與福音派復興的衛理公會領袖(順時針):約翰·衛斯理查爾斯·衛斯理喬治·懷特菲爾德約瑟夫·本森約翰·弗萊徹亨廷頓伯爵夫人(1895 年威爾士插圖)

該運動在美國被稱為「大覺醒」 ,在英國被稱為「福音派復興」[ 1 [ 10 ]在英國,福音派復興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是三位英國聖公會牧師:約翰·衛斯理查爾斯·衛斯理兄弟以及他們的朋友喬治·懷特菲爾德。他們共同創立了後來的衛理公會由於他們有條不紊的虔誠和嚴格的禁慾主義,他們曾是牛津大學一個名為「神聖俱樂部」和「衛理公會」的宗教團體的成員。這個協會是以虔誠主義者用來學習聖經、祈禱和問責的Collegia Pietatis細胞小組)為藍本的。 [ 11 ]這三個人都經歷了一場精神危機,他們在其中尋求真正的皈依和信仰的保證[ 10 ]

喬治·懷特菲爾德於1733年加入神聖俱樂部,在查爾斯·衛斯理的影響下,閱讀了德國虔誠主義者奧古斯特·赫爾曼·弗蘭克的《反對對人的恐懼》和蘇格蘭神學家亨利·斯庫格爾《上帝在人的靈魂中的生命》後者。斯庫格爾寫道,許多人錯誤地將基督教理解為「正統觀念和觀點」、「外在職責」或「狂熱和狂熱的奉獻」。相反,斯庫格爾寫道:“真正的宗教是靈魂與上帝的結合……它是在我們內心形成的基督。” [ 12 ]懷特菲爾德寫道,“雖然我已經禁食、觀看和祈禱,並接受了聖禮很長時間,但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宗教”,直到他讀了斯庫格爾。[ 12 ]從那時起,懷特菲爾德開始尋求新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精神鬥爭後,懷特菲爾德在1735四旬期間經歷皈依[ 14 ]他的講道吸引了大批群眾,他們被他關於重生必要性的簡單信​​息以及他的傳教方式所吸引。他的風格充滿戲劇性,他的講道也能調動聽眾的情緒。有時他會哭泣或模仿聖經人物。 1737 年 12 月,懷特菲爾德離開英國前往喬治亞殖民地時,他已成為名人[ 15 ]

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於 1735 年 10 月前往喬治亞州,成為促進基督教知識協會 (Society for Promotion Christian Knowledge)的傳教士。衛斯理與奧古斯特·戈特利布·斯潘根伯格領導的摩拉維亞教會成員取得了聯繫。衛斯理對他們的信仰和虔誠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們相信基督徒有信心的保證是正常的。使命的失敗以及與摩拉維亞人的遭遇導致衛斯理質疑自己的信仰。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去美國是為了改變別人的信仰,但我自己從未皈依上帝。” [ 16 ]

回到倫敦後,韋斯利與摩拉維亞牧師彼得·博勒成為朋友,並加入了一個名為“費特巷協會”的摩拉維亞小團體。[ 17 ] 1738年5月,衛斯理參加了在阿爾德斯蓋特街舉行的摩拉維亞聚會,在讀了馬丁路德的《羅馬書》序言後,他感到精神上發生了轉變。衛斯理回憶說,「我感覺到我的心異常溫暖。我覺得我確實相信基督,唯有基督才能拯救我,並且向我保證他已經除去了我的罪孽,甚至是我的罪孽,並將從罪孽的律法中拯救出來。[ 18 ]衛斯理將他在奧爾德斯蓋特的經歷理解為福音派的轉變,這為他提供了他一直在尋求的保證。隨後,他前往赫爾恩胡特並親自會見了親岑多夫。[ 17 ]

約翰衛斯理於 1738 年 9 月返回英國。懷特菲爾德在喬治亞州待了三個月,建立了貝塞斯達孤兒院,然後在十二月返回英國。[ 19 ]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懷特菲爾德的巡迴傳教也引起了爭議。許多講壇對他關閉,他不得不與反對衛理公會和「重生教義」的英國國教徒進行鬥爭。懷特菲爾德在談到他的對手時寫道:“我完全相信我們和他們之間有根本的區別。他們只相信外在的基督,我們進一步相信他也必須在我們心中成形。” [ 20 ]

1739年2月,巴斯和布里斯託的教區牧師拒絕允許懷特菲爾德在他們的教會講道,理由是他是宗教狂熱者[ 21 ]作為回應,他開始在布里斯托附近的金斯伍德採礦社區進行露天傳教。[ 20 ] 露天講道在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很常見,但在英格蘭卻聞所未聞。此外,懷特菲爾德未經許可在另一位牧師的教區講道,違反了禮儀。[ 22 ]一週之內,他就向一萬名群眾講道。到了三月,懷特菲爾德已經前往其他地方傳教。到了 5 月,他已經向倫敦 5 萬名群眾佈道。他把他在布里斯託的追隨者留給了約翰·韋斯利(John Wesley)照顧。[ 23 ]懷特菲爾德透過使用報紙廣告來宣傳他的復興而聲名狼藉。[ 24 ]衛斯理起初對在戶外講道感到不安,因為這違背了他高尚教會的正派觀念。然而,最終韋斯利改變了主意,聲稱「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區」。[ 22 ] 1739 年 4 月 2 日,衛斯理在布里斯托附近向約 3,000 人傳道。[ 25 ]從那時起,他繼續在任何能聚集集會的地方傳教,並藉此機會招募追隨者加入運動。[ 26 ]

面對日益增長的福音和牧靈責任,衛斯理和懷特菲爾德任命了平信徒牧師和領袖。[ 27 ]衛理公會傳教士特別關注向那些被英國國教會「忽視」的人傳福音。衛斯理和他的助理傳教士將新皈依者組織成衛理公會社團。[ 27 ]這些社團被分為稱為階級的團體-親密的聚會,鼓勵個人互相承認自己的罪孽並互相扶持。他們也參加愛情盛宴,這可以分享見證,這是早期衛理公會的關鍵特徵。[ 28 ]數量的成長和敵意的增加給復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對企業形象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27 ]衛理公會視為基督教信仰基礎的三個教義是:

  1. 人本質上都是「死在罪中」。
  2. 他們「唯獨因信稱義」。
  3. 信心產生內在和外在的聖潔[ 29 ]

福音派對反對派做出了積極回應——包括文學批評,甚至暴民暴力[ 30 ] ——儘管受到攻擊,但福音派仍然蓬勃發展。[ 30 [ 31 ]約翰衛斯理在復興主義高峰期間和之後的組織能力使他成為衛理公會運動的主要創始人。 1791 年衛斯理去世時,英國估計有 71,668 名衛理公會教徒,美國有 43,265 名衛理公會教徒。[ 32 ]

威爾斯和蘇格蘭

編輯

福音派復興運動首先在威爾斯爆發。 1735 年,豪厄爾·哈里斯 (Howell Harris)丹尼爾·羅蘭 (Daniel Rowland)皈依了宗教,並開始向南威爾斯各地的大批群眾傳教。他們的講道引發了威爾斯衛理公會的復興[ 10 ]

蘇格蘭復興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620 年代。[ 33 ]斯圖亞特國王試圖將主教強加給蘇格蘭教會,這導致了以盟約者形式出現的全國性抗議。此外,激進的長老教會神職人員在蘇格蘭南部和西部各地舉行戶外集會,以聖餐季節為中心。這些復興運動也傳播到了阿爾斯特,並以「馬拉松式的即興佈道和過度的民眾熱情」為特色。[ 34 ] 18世紀,福音派復興運動由埃比尼澤·厄斯金(Ebenezer Erskine)威廉·麥克洛克(William M'Culloch ) (主持1742年坎布斯蘭工作的牧師)和詹姆斯·羅布(James Robe)(基爾賽斯牧師)等牧師領導。[ 32 ]相當多的蘇格蘭教會牧師持有福音派觀點。[ 35 ]

北美的大覺醒

編輯

早期復興

編輯

18 世紀初,十三個殖民地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在新英格蘭公理會既定的宗教,而在宗教寬容的中部殖民地貴格會荷蘭歸正會英國聖公會長老會路德會公理會浸信會都在平等的條件下相互競爭。在南方殖民地,英國聖公會正式成立,但也有大量的浸信會、貴格會和長老會。[ 36 ]同時,教會成員人數很少,因為它未能跟上人口增長的步伐,啟蒙理性 主義的影響導致許多人轉向無神論自然神論一神論普救論[ 37 ]新英格蘭的教會陷入了「一種古板的形式主義,只有少數人才能實現體驗式信仰」。[ 38 ]

為了因應這些趨勢,受新英格蘭清教主義、蘇格蘭-愛爾蘭長老會主義和歐洲虔誠主義影響的牧師們開始呼籲復興宗教和虔誠[ 39 ]這三種傳統的融合將產生一種福音派新教,它更重視「復興的季節,或聖靈的澆灌,以及悔改的罪人親自經歷上帝的愛」。[ 40 ]在 1710 年代和 1720 年代,新英格蘭公理會的復興變得更加頻繁。[ 41 ]由於平面媒體缺乏報導,這些早期的復興仍是地方事務。第一次受到廣泛宣傳的復興是由 1727 年的一場地震引發的。[ 42 ]

1720年代和1730年代,中部殖民地的長老教會中形成了一個福音派團體,由威廉·坦南特領導。長老教會復興主義者,其中包括他的三位牧師[ 43 ]在新澤西州牧養一間教會時,吉伯特‧坦南特認識了荷蘭改革宗牧師西奧多勒斯‧雅各布斯‧弗里林海森。歷史學家西德尼·阿爾斯特羅姆 (Sydney Ahlstrom) 將弗里林海森描述為「一位重要的先驅,即使不是大覺醒之父」。[ 43 ]弗里林海森是一位虔誠主義者,他相信個人皈依和過聖潔生活的必要性。他在拉里坦山谷領導的復興運動是中部殖民地大覺醒運動的「先驅」。在弗里林海森的影響下,坦南特開始相信,明確的皈依經驗以及隨後的得救保證是基督徒的關鍵標誌。到 1729 年,坦南特在新不倫瑞克和斯塔滕島的長老會教堂中看到了復興的跡象。與此同時,吉爾伯特的兄弟威廉和約翰在新澤西州弗里霍爾德見證了一場復興。[ 44 ]

北安普敦復興

編輯
康乃狄克州恩菲爾德的紀念碑,紀念《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的宣講地點

最有影響力的福音派復興是1734 年至 1735 年在公理會牧師喬納森·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領導下的北安普頓復興。[ 45 ] 1734年秋天,愛德華茲宣講了一系列關於唯信稱義的講道,社群反應異常熱烈。平信徒的宗教信仰增加,尤其是鎮上的年輕人。愛德華茲寫信給波士頓牧師本傑明·科爾曼說,這個小鎮「從來沒有像最近這樣充滿愛,也沒有如此充滿歡樂,也沒有如此充滿痛苦。…我從未見過《愛敵人》中的基督教精神如此體現。[ 46 ]復興運動最終蔓延到馬薩諸塞州西部和康乃狄克州中部的 25 個社區,直到 1737 年開始衰落

當啟蒙理性主義和阿民念神學在一些公理會神職人員中流行時,愛德華茲堅持傳統的加爾文主義教義。他將歸信理解為從靈性的死亡轉向因知道自己被揀選(一個人已被神揀選來得救)喜樂的經歷。雖然基督徒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幾個轉變的時刻,但愛德華茲相信上帝會在一個時間點重生一個人,即使確切的時刻無法確定。[ 48 ]

北安普頓的復興被批評者稱為熱情,但支持者認為這是聖靈的跡象。服務變得更加情緒化,有些人有異象神秘的體驗。愛德華茲謹慎地為這些經歷辯護,只要它們引導人們更加相信上帝的榮耀而不是自我榮耀。類似的經驗出現在18世紀的大多數重大復興中。[ 49 ]

愛德華茲寫了一篇關於北安普頓復興的記述,《忠實的敘述》 ,在著名福音派約翰·蓋斯艾薩克·瓦茨的努力下,該書在英國出版。他的敘述的出版使愛德華茲成為英國的名人,並影響了該國日益增長的復興運動。忠實的敘述將成為其他復興運動的典範。[ 50 ]

懷特菲爾德、坦南特和達文波特

編輯

喬治懷特菲爾德 (George Whitefield) 於 1738 年首次來到美國,在薩凡納基督教會服務,並建立了貝塞斯達孤兒院。 1739年11 月,懷特菲爾德返回殖民地。隨後他在許多長老教會傳道。[ 51 ]懷特菲爾德從費城出發前往紐約,然後前往南方。在中部殖民地,他在荷蘭和德國社區以及英國人中很受歡迎。路德會牧師亨利·穆倫伯格(Henry Muhlenberg)講述了一位德國婦女聽過懷特菲爾德講道的故事,雖然她不會說英語,但後來說她以前從未受到過如此的啟發。[ 52 ]

1740年,懷特菲爾德開始遊覽新英格蘭。 1740 年 9 月 14 日,他登陸羅德島州紐波特,並多次在英國聖公會教堂講道。然後他前往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在那裡待了一周。人們在國王禮拜堂(當時是英國聖公會教堂)進行祈禱,並在布拉特爾街教堂和南教堂進行佈道。[ 53 ] 9 月 20 日,懷特菲爾德在第一教會講道,然後在教會外向約 8,000 名無法進入的人講道。第二天,他再次在戶外向約15,000人講道。[ 54 ]週二,他在第二教會講道,週三在哈佛大學講道。在旅行至新罕布夏州朴茨茅斯後,他於 10 月 12 日返回波士頓,向 30,000 人傳道,然後繼續他的旅行。[ 53 ]

隨後懷特菲爾德應喬納森·愛德華茲的邀請前往北安普敦。他在教區教堂講道兩次,愛德華茲感動得落淚。然後,他在康乃狄克州紐黑文市的耶魯大學講道。從那裡,他沿著海岸旅行,並於 10 月 29 日抵達紐約。 “我確實相信,”他寫道,“傳教士普遍談論的是一位不為人知、未被感覺到的基督。而教會之所以如此死氣沉沉,是因為死人向他們傳道。” [ 53 ]

懷特菲爾德在史泰登島遇見了吉爾伯特·坦南特,並邀請他到波士頓傳道,以繼續那裡的復興。坦南特接受了邀請,並於十二月開始在新英格蘭地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佈道之旅。除波士頓外,坦南特還在麻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和康乃狄克州的城鎮傳道。與懷特菲爾德一樣,坦南特的講道吸引了大量群眾,許多人皈依,也引起了許多爭議。儘管蒂莫西·卡特勒等反復興主義者嚴厲批評坦南特的講道,但波士頓的大多數牧師都表示支持。[ 55 ]

1741 年夏天,繼田南特之後,巡迴牧師詹姆斯·達文波特 (James Davenport)被證明比田南特或懷特菲爾德更具爭議性。他對「未皈依」牧師的咆哮和攻擊激起了強烈的反對,他因違反反對巡迴傳教的法律而在康乃狄克州被捕。在審判中,他被發現患有精神疾病並被驅逐到長島。不久後,他抵達波士頓,繼續狂熱的傳教,卻再次被宣告精神失常並被驅逐。達文波特的最後一次激進事件發生在 1743 年 3 月的新倫敦,當時他命令他的追隨者焚燒假髮、斗篷、戒指和其他虛榮物品。他還下令焚燒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因克里斯·馬瑟(Increase Mather)等宗教作家的書籍[ 55 ]在兩位支持復興的「新光」部長的干預下,達文波特的精神狀態明顯改善,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收回了他早先的過激行為。 [ 56 ]

懷特菲爾德、坦南特和達文波特之後是一些神職人員和世俗巡迴人員。然而,新英格蘭的覺醒主要是由教區牧師的努力所維持的。有時,復興會透過定期講道或兩位牧師之間的慣例講壇交流來發起。透過他們的努力,新英格蘭在1740 年至1743 年間經歷了一場“偉大而普遍的覺醒”,其特點是對宗教體驗的更大興趣、廣泛的情感宣講以及伴隨皈依的強烈情感反應,包括昏厥和哭泣。[ 56 ]人們更強調祈禱和靈修閱讀,清教徒皈依教會的理想得到復興。據估計,儘管對成員的期望不斷提高,但新英格蘭公理會仍接納了 20,000 至 50,000 名新成員。[ 38 ]

到了 1745 年,覺醒運動開始減弱。 1750 年代和 1760 年代,復興運動繼續蔓延到南部偏遠地區和奴隸社區。[ 37 ]

衝突

編輯
費城第二長老教會由新光吉爾伯特·坦南特 (Gilbert Tennent)主持,建於 1750 年至 1753 年新舊長老教會分裂後。

大覺醒加劇了新教教會內部現有的衝突,常常導致復興的支持者(被稱為「新光」)和反對復興的人(被稱為「舊光」)之間的分裂。舊光派認為覺醒所釋放的宗教熱情巡迴傳教破壞了教會秩序,他們更喜歡正式的崇拜和固定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事工。他們嘲笑復興主義者是無知的、異端的騙子。新光指責舊光更關心社會地位而不是拯救靈魂,甚至質疑一些舊光牧師是否已經皈依。他們也支持無視教區邊界的巡迴牧師。[ 57 ]

新英格蘭的公理會經歷了 98 次分裂,在康乃狄克州,這也影響了哪個團體在稅收方面被視為「官方」團體。據估計,在新英格蘭的教會中,新光派、舊光派以及認為雙方都有效的人各佔三分之一。[ 58 ]覺醒運動在新英格蘭公理會內部激起了分離主義浪潮。嚴格公理會主義者在整個地區組織了大約 100 個分離主義教會。嚴格公理會主義者反對《中途契約》,要求教會成員提供皈依證據,也反對半長老會的賽布魯克綱領,他們認為該綱領侵犯了會眾的自治權。由於他們威脅公理會的統一性,分離主義者受到迫害,在康乃狄克州,他們被剝奪了與浸信會、貴格會和英國聖公會所享有的同樣的法律寬容。[ 59 ]

浸信會從大覺醒中受益最多。儘管在復興爆發之前,浸信會教會的數量很少,但在 18 世紀下半葉卻經歷了增長。到 1804 年,新英格蘭已有 300 多座浸信會教堂。這種增長主要是由於前新光公理會信徒的湧入,他們開始相信浸信會的教義,例如信徒的洗禮。在某些情況下,整個分離主義教會都接受浸信會信仰。[ 60 ]

隨著復興主義在長老教會的傳播,反對復興的「舊方」和支持復興的「新方」之間爆發了舊方與新方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復興主義在美國長老會中的地位,特別是「正統教義與基督的實驗知識之間的關係」。[ 51 ]由吉爾伯特·坦南特和喬納森·迪金森領導的新派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個人的宗教經歷,嚴格遵守正統教義是沒有意義的,坦南特在1739 年的佈道“未皈依的事工的危險」中表達了這一觀點。懷特菲爾德的巡迴演出幫助復興黨發展壯大,但也加劇了爭議。 1741 年 5 月,費城長老教會召開時,老派驅逐了新派,新派隨後重組為紐約長老會[ 61 ]

後果

編輯

歷史學家約翰·霍華德·史密斯指出,大覺醒使宗派主義成為美國基督教的基本特徵。[ 62 ]雖然覺醒將許多新教教會劃分為新舊之光,但它也釋放了各新教教派之間跨教派團結的強烈衝動。福音派人士認為新生是“超越教義和政體細節分歧的團契紐帶”,使英國聖公會、長老會、公理會和其他宗教人士能夠跨宗派合作。[ 63 ]

雖然新舊之光之間的分歧仍然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之光變得不那麼激進,福音派變得更加主流。[ 64 ]到了1758年,長老教會的舊派與新派分裂已經彌合,兩派重新聯合。部分原因是新方的成長和老方數量的下降。 1741 年,支持復興黨大約有 22 名部長到 1758 年這一數字已增加到 73 名。18 世紀的反覆出現的特徵。[ 66 ]

大覺醒激發了福音派教育機構的創立。 1746 年,新城長老教會創立了後來的普林斯頓大學[ 65 ] 1754年,在埃利亞撒·惠洛克的努力下,達特茅斯學院成立,該學院最初是為了培訓美國原住民男孩在自己的人民中進行傳教工作而建立的。[ 67 ]雖然最初持抵制態度,但歷史悠久的耶魯大學開始擁抱復興主義,並在下個世紀的美國福音派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68 ]

復興神學

編輯

大覺醒並不是新教教會第一次經歷復興。然而,這是第一次基於對救贖、傳播福音皈依的相當統一的理解而出現一個共同的福音派身份。[ 69 ]復興神學關注救贖之路-一個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然後以他們的生活方式表達這種信仰的階段。[ 70 ]

大覺醒運動的主要人物,如喬治·懷特菲爾德喬納森·愛德華茲吉爾伯特·坦南特喬納森·狄金森塞繆爾·戴維斯,都是溫和的福音派人士,他們宣揚受清教徒傳統影響很大的虔誠加爾文主義形式,認為宗教不僅是這是一種智力上的鍛煉,但也必須用心去感受和體驗[ 71 ]這種溫和的復興神學由三個階段的過程所組成。第一個階段是認罪這是透過上帝的律法恩典的方式為信仰做精神上的準備。第二階段是皈依,在這個階段中,一個人經歷了精神上的啟發、悔改和信仰。第三階段是安慰,尋求並接受救恩的保證。這個過程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72 ]

認罪

編輯

認罪是準備人接受救恩的階段,這個階段通常持續數週或數月。[ 73 ]當被定罪時,非信徒意識到他們有罪並受到神聖的譴責,隨後面臨悲傷和痛苦的感覺。[ 74 ]當復興主義者傳教時,他們強調上帝的道德律,以強調上帝的聖潔,並激發未歸正者的信念。[ 75 ]喬納森‧愛德華茲的講道「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就是這種講道的一個例子。[需要引用]

身為加爾文主義者,復興主義者也宣揚原罪無條件揀選的教義。根據原罪教義,由於人類的墮落,人類自然傾向於反抗上帝,並且無法發起或獲得救贖。無條件的揀選與預定論有關-在創造世界之前,上帝根據自己的選擇決定了誰將被拯救(選民)。這些教義的宣講導致被定罪的人感到內疚和完全無助,因為上帝完全控制他們是否會得救。[ 76 ]

復興主義者建議那些被定罪的人將恩典之道應用到他們的生活中。這些是精神紀律,如祈禱聖經學習、參加教會聚會和個人道德提升。雖然人類的任何行為都無法產生得救的信心,但復興主義者教導說,恩典之道可能會使皈依更有可能。[ 77 ]

復興佈道在加爾文主義者中是有爭議的。由於加爾文主義者相信選舉和預定,有些人認為向陌生人宣講他們可以悔改並獲得救恩是不合適的。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講道只能在自己的教會和社區內接受。復興主義者使用「不分皂白」的福音——「將福音的應許傳播給聽眾中的每個人,而不強調上帝只救贖那些被選來拯救的人」——與這些觀念相反。然而,儘管復興主義者不分青紅皂白地傳教,他們仍然繼續肯定加爾文主義的選舉和預定教義。[ 78 ]

另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覺醒期間對信念的強烈身體和情緒反應。塞繆爾·布萊爾 (Samuel Blair)在 1740 年的講道中描述了這樣的反應:「有幾個人會被壓倒並暈倒;其他人深深地抽泣,幾乎無法控制,其他人以最悲傷的方式哭泣,許多其他人更加默默地哭泣......有時靈魂會鍛煉其中一些被認為相對較少但迄今為止會影響他們的身體,以致引起一些奇怪的、不尋常的身體動作。[ 79 ]溫和派福音派人士對這個問題採取了謹慎的態度,既不鼓勵也不阻止這些回應,但他們認識到人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的信念。[ 73 ]

轉換

編輯

定罪階段持續了很長時間,因為潛在的歸信者正在等待尋找生命重生的證據。復興主義者相信重生或新生不只是一種外在的信仰告白或對基督教的遵從。他們相信這是聖靈即時、超自然的工作,使人「對基督之美有了新的認識,愛上帝的新願望,並堅定地致力於遵守上帝的神聖律法」。 [ 73 ]重生的現實是透過自我省察來辨別的,雖然它是立即發生的,但皈依者可能只是逐漸意識到它已經發生了。[ 80 ]

重生總是伴隨著得救的信心、悔改和對神的愛——轉變經歷的所有方面,通常在訓練有素的牧師的指導下持續幾天或幾週。[ 81 ]當心靈對福音信息有了新的認識與愛時,真正的轉變就開始了。遵循這啟示,皈依者將他們的信仰置於基督身上,只依靠祂來獲得救贖。同時,對罪惡的憎恨和將罪惡從心中消除的決心就會生根發芽,為悔改或遠離罪惡的生活奠定基礎。復興主義者區分了真正的皈依(出於對上帝的愛和對罪的仇恨)和錯誤的皈依(出於對地獄的恐懼)。[ 82 ]

安慰

編輯

真正的歸信意味著一個人是選民之一,但即使是一個有得救信心的人也可能懷疑他的選舉和救贖。復興主義者教導說,救贖的保證是基督徒成熟和成聖的產物[ 83 ]鼓勵皈依者透過自我審視自己的靈性進步來尋求保證。喬納森·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 撰寫的宗教情感》專著是為了幫助皈依者檢查自己是否存在真正的「宗教情感」或精神渴望,例如對上帝無私的愛、對福音神聖靈感的確信以及其他基督教美德[ 84 ]

然而,僅僅反思過去的經驗是不夠的。復興主義者教導說,只有透過克制罪惡和使用恩典之道,積極尋求在恩典和聖潔上成長,才能獲得確據。在《宗教情感》,愛德華茲談到的最後一個標誌是“基督教實踐”,他在論文中對這個標誌給予了最多的篇幅。尋求保證需要皈依者有意識的努力,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實現。[ 85 ]

社會影響

編輯

女性

編輯

覺醒運動在婦女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她們很少被允許傳教或擔任領導角色。[ 86 ]強烈的宗教熱情鼓勵女性,尤其是分析自己的感受,與其他女性分享並寫下它們。她們在決定方面變得更加獨立,就像在選擇丈夫方面一樣。[ 87 ]這種內省促使許多女性寫日記或寫回憶錄。康乃狄克州諾斯黑文的一位農場主婦漢娜·希頓(Hannah Heaton ,1721-1794 年)的自傳講述了她在大覺醒中的經歷、她與撒旦的遭遇、她的智力和精神發展以及農場的日常生活。[ 88 ]

菲利斯·惠特利是第一位出版作品的黑人女詩人,在她被帶到美國後,她在孩童時期就皈依了基督教。她的信仰在她的作品中顯而易見。她在一首題為“從非洲帶到美洲”的詩中描述了從異教土地到殖民地接觸基督教的旅程。[ 89 ] [需要非主要來源]惠特利受到復興運動的影響,尤其是喬治·懷特菲爾德的影響,以至於她在他死後向他獻了一首詩,在詩中她稱他為“公正的救世主」。[ 90 ] [需要非主要來源]莎拉奧斯本為覺醒期間女性的角色增添了另一層。她是羅德島州的一名教師,她的著作讓人們得以一窺那個時期的精神和文化劇變,包括 1743 年的回憶錄、各種日記和信件,以及她匿名出版的《真正基督教的本質、確定性與證據》(1753) 。[ 91 ]

非裔美國人

編輯

第一次大覺醒改變了美國人對上帝、自己、周遭世界和宗教的理解。在南部的泰德沃特低地地區,北部的浸信會衛理公會傳教士同時改變了白人和黑人的信仰。有些人在皈依時受到奴役,而有些人則是自由的。白人開始歡迎深色皮膚的人進入他們的教堂,認真對待他們的宗教經歷,同時也承認他們在教會中擔任勸誡者、執事甚至傳教士等積極角色,儘管後者很少見。[ 92 ]

精神平等的訊息吸引了許多被奴役的人們,隨著非洲宗教傳統在北美的不斷衰落,黑人第一次大量接受了基督教。[ 93 ]

南方殖民地的福音派領袖必須比北方殖民地更頻繁地處理奴隸制問題。儘管如此,許多復興運動的領導人宣稱奴隸主應該教育被奴役的人,以便他們能夠識字並能夠閱讀和研究聖經。許多非洲人最終獲得了某種教育。[ 94 ] [需要頁碼]

喬治·懷特菲爾德的佈道重申了平等主義的信息,但只轉化為殖民地非洲人的精神平等,他們大多仍處於奴役狀態。眾所周知,懷特菲爾德批評奴隸主殘酷對待被奴役的人以及那些不教育他們的人,但他無意廢除奴隸制。他遊說喬治亞州恢復奴隸制,並開始自己成為奴隸主。[ 95 ]懷特菲爾德與福音派人士有著共同的信念,即皈依後,奴隸將在天堂獲得真正的平等。儘管懷特菲爾德對奴隸制持立場,但他在許多非洲人中仍然具有影響力。[ 96 ]

塞繆爾·戴維斯是長老會牧師,後來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四任校長[ 97 ]他因向大量皈依基督教的非洲奴隸傳教而聞名,他被認為是弗吉尼亞州第一個持續不斷地向奴隸傳教的人。[ 98 ]戴維斯於 1757 年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到了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一名奴隸的宗教熱情。 「我是一個可憐的奴隸,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我從沒想過在那裡能享受自由。當我住在自己的國家時,我對我聽你講過很多次的耶穌一無所知。關於耶穌基督和我對上帝的責任的好事情,因為我決心這樣做不要再像我那樣生活了。[ 99 ]

戴維斯已經習慣了從許多經歷過復興運動的黑人那裡聽到如此興奮的聲音。他相信,如果給予充分的教育,黑人可以獲得與白人同等的知識,並且他提倡允許奴隸主允許被奴役的人識字的重要性,以便他們能夠更加熟悉聖經的指示。[ 100 ]

對復興運動的情感崇拜吸引了許多非洲人,非洲領導人在皈依後不久就開始從復興運動中脫穎而出。這些數字為在美洲殖民地建立第一批黑人會眾和教堂鋪平了道路。[ 101 ]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第一批黑人浸信會教會在南方的維吉尼亞州、南卡羅來納州和喬治亞州建立;在維吉尼亞州彼得堡建立了兩座黑人浸信會教堂。[ 102 ]

學術解讀

編輯

歷史學家喬恩·巴特勒認為「偉大覺醒」的想法模糊且誇大。他建議歷史學家放棄「大覺醒」這個詞,因為18世紀的復興只是地區性事件,僅發生在美國一半殖民地,對美國宗教和社會的影響微乎其微。[ 103 ]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覺醒是否對不久之後發生的美國革命產生了政治影響。艾倫·海默特(Alan Heimert)認為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二次大覺醒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美國新教的宗教復興。它透過復興和情感宣講傳播宗教,並引發了一系列改革運動。復興運動是運動的關鍵部分,吸引了數百名皈依新教教派的人。衛理公會使用巡迴騎手來接觸邊境地區的人們。

1819 年衛理公會帳篷大會(手繪版畫)

第二次大覺醒導致了戰前的社會改革和對制度拯救的強調。 1790 年代和 1800 年代初,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的長老衛理公會浸信會開始爆發宗教熱情和復興。第二次大覺醒期間出現了新的宗教運動,如復臨論時代論後期聖徒運動。第二次大覺醒運動也導致了一些著名的學院、神學院和宣教團體的成立。

歷史學家在1730年代和1750年代的第一次大覺醒以及185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的第三次大覺醒的背景下將第二次大覺醒命名為第二次大覺醒。第一次覺醒是席捲英格蘭、蘇格蘭和德國的一場規模更大的福音派宗教運動的一部分。 [ 1 ]

復興的蔓延

編輯

背景

編輯

與半個世紀前的第一次大覺醒一樣,北美的第二次大覺醒反映了以熱情、情感和對超自然事物的訴求為特徵的浪漫主義[ 2 ]它拒絕美國啟蒙運動遺留下來的懷疑論、自然神論一神論理性主義[ 3 ]大約在同一時間,類似的運動在歐洲蓬勃發展。敬虔主義席捲了日耳曼國家[ 4 ],而福音派則在英國日益盛行[ 5 ]

第二次大覺醒發生在多個事件中,涉及不同的教派。然而,復興卻非常相似。[ 3 ]作為這段時期最有效的福音形式,奮興會跨越了地域界線。[ 6 ]該運動迅速蔓延到肯塔基州印第安納州田納西州俄亥俄州南部,以及美國和加拿大的其他地區。每個教派都擁有使其能夠在邊疆蓬勃發展的資產。衛理公會有一個有效率的組織,依賴巡迴牧師,稱為巡迴騎手,他們在偏遠的邊境地區尋找人們。巡迴賽騎士來自普通民眾,這有助於他們與希望皈依的邊境家庭建立融洽的關係。

神學

編輯

後千禧年主義神學在 19 世紀上半葉主導了美國新教。後千禧年論者相信,基督將在「千禧年」之後重返地球,這可能意味著字面上的一千年,也可能意味著一段象徵性的「長期」的和平與幸福。因此,基督徒有責任淨化社會,為回歸做好準備。這項義務超越了美國邊界,包括基督教復​​闢主義喬治·弗雷德里克森認為,後千禧年神學「正如歷史學家經常指出的那樣,是促進進步改革的動力」。[ 7 ]在1830年代的第二次大覺醒期間,一些占卜師預計千禧年將在幾年內到來。然而,到了 1840 年代末,這個偉大的日子已經成為遙遠的未來,後千禧年主義成為更廣泛的中產階級追求改革和進步的一個更被動的宗教維度。[ 7 ]

被燒毀的地區

編輯

從 1820 年代開始,紐約州西部經歷了一系列流行的宗教復興,後來為該地區贏得了「被燒毀的地區」的綽號,這意味著該地區被精神狂熱所點燃。然而,這個詞在 19 世紀上半葉並沒有被同時代人使用,因為它起源於查爾斯·格蘭迪森·芬尼 (Charles Grandison Finney)的《查爾斯·G·芬尼自傳》 (1876),他在其中寫道:「我發現國家的某個地區用西方的說法,被稱為「被燒毀的地區」。幾年前,該地區曾出現過一種瘋狂的興奮,他們稱之為宗教復興,但結果證明這是虛假的。[ 8 [ 9 [ 10 ]在此期間,一些非國教民間宗教福音派在該地區蓬勃發展。

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五年,人們重新評估了宗教狂熱對該地區的實際影響程度。琳達·K·普里查德 (Linda K. Pritchard) 使用統計數據表明,與紐約州其他地區、中西部下游的俄亥俄河谷以及整個國家相比,燒毀區的宗教信仰是典型的,而不是例外。[ 11 ]然而,最近的著作認為,紐約西部的這些復興對整個國家的宗教和社會生活產生了獨特而持久的影響。[ 12 [ 13 [ 14 ]

西部和潮水南部

編輯

美國邊境,福音派教派,特別是衛理公會浸信會派出傳教士和勸誡者到偏遠地區與人們會面,努力支持教會成員的增長和新教會的形成。[需要引用]復興派技巧的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帳棚大會。這些戶外宗教聚會起源於田野會議和蘇格蘭 長老會的“聖集會”,它們於十八世紀中葉從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國邊境郡傳入美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大多數蘇格蘭愛爾蘭移民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偏遠地區和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山脊下,現在的馬裡蘭州弗吉尼亞州,長老會移民和浸信會在戰前的幾年裡在那裡舉行了大型戶外集會。革命後,長老會和衛理公會定期主辦類似的聚會。[ 15 ]

鼓勵復興的教派是基於對人類在上帝面前精神平等的解釋,這導致他們從廣泛的階級和所有種族中招募成員和傳教士。浸信會和衛理公會的復興運動在潮水南部的一些地區取得了成功,那裡越來越多的普通種植園主、平民和奴隸皈依了基督教。[ 16 ]

西方

編輯

在新定居的邊疆地區,復興是透過帳棚大會來實施的。這些往往是一些定居者第一次接觸有組織的宗教場所,它們作為社交場所很重要。帳棚大會是由傳教士參加的為期數天的宗教儀式。人口稀少地區的定居者聚集在帳篷大會上進行團契和敬拜。與數百甚至數千人一起參與宗教復興的純粹興奮激發了與這些活動相關的舞蹈、喊叫和歌唱。復興運動也伴隨著巨大的情感力量,強調個人的罪和轉向基督的需要,以及恢復個人救贖的感覺。這與《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中概述的加爾文主義者對預定論的信念不同,後者強調人無法拯救自己,並規定唯一獲得拯救的方法是透過上帝選舉的恩典。[ 17 ]回國後,大多數歸信者加入或創建了小型地方教會,這些教會迅速發展。[ 18 ]

1800 年肯塔基州洛根郡復興運動始於傳統的長老教會聖禮活動。第一次非正式帳篷大會於六月開始,當時人們開始在紅河聚會所的場地上露營。隨後的會議在附近的加斯珀河和馬迪河教會舉行。這三個教會都在長老會牧師詹姆斯·麥格雷迪的領導下。一年後,即 1801 年 8 月,巴頓·W·斯通 ( Barton W. Stone ,1772-1844 年) 在肯塔基州波旁縣甘蔗嶺舉行了一次規模更大的聖禮活動,通常被認為是美國第一次帳棚大會,參加者包括許多長老會、浸信會、參與服務的衛理公會牧師。為期六天的聚會可能吸引了多達 20,000 人,但參與者的確切人數尚未正式記錄。由於斯通和亞歷山大·坎貝爾(1788-1866)等領袖的努力,帳篷大會的複興傳播了宗教熱情,成為教會擴張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對於衛理公會和浸信會來說。[ 19 [ 20 ]長老會和衛理公會最初共同主辦早期的帳篷大會,但由於曠日持久的會議期間出現的噪音和經常發生的喧鬧活動,長老會最終減少了參與。[ 20 ]

作為 1800 年復興運動的結果,坎伯蘭長老會於 1810 年在田納西州迪克森附近牧師塞繆爾·麥卡多 (Samuel McAdow)、[22]菲尼斯·尤因(Finis Ewing) [ 23 ]和山繆‧金( Samuel King) [ 24 ]建立,並成為強大的教會。[ 25 ]坎恩里奇也對促進所謂的復闢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運動由非宗派教會組成,他們致力於信奉他們認為是新約聖經的原始基本基督教。源自這運動的教會包括加拿大基督教會基督教會(基督門徒)和福音派基督教會。這些教派的會眾致力於個人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 26 ]

教友人數激增

編輯
1839 年衛理公會帳篷大會

衛理公會巡迴騎手和當地浸信會傳教士在增加教會成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較小程度上,長老會也增加了成員,特別是在人煙稀少地區的坎伯蘭長老會。結果,相對於殖民時期占主導地位的聖公會、長老會、公理會等教派,浸信會和衛理公會的人數有所增加。在第二次大覺醒的宗教發酵中成長的新教派包括基督教會基督教會(基督門徒)、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加拿大福音派基督教會[ 26 [ 27 ]

第二次大覺醒期間的皈依者主要是女性。 1932 年的消息來源估計,1798 年至 1826 年間,每兩名男性皈依者中至少有三名女性皈依。[ 28 ]

新動作

編輯

復臨主義

編輯

復臨運動於 1830 年代和 1840 年代在北美興起,由威廉·米勒 (William Miller)等牧師宣揚,其追隨者被稱為米勒派 (Millerites)。這個名字指的是對耶穌即將第二次降臨(俗稱「第二次降臨」)的信仰,並產生了幾個主要的宗教教派,包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復臨基督徒[ 29 ]

聖潔運動

編輯

儘管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大覺醒或更早的時候,但在第二次大覺醒期間出現了對衛斯理成聖教義的重新強調,導致了主流衛理公會和聖潔教會之間的區別。

光復運動

編輯

美國獨立戰爭後,恢復基督教「原始」形式的想法在美國越來越流行[ 30 ] : 89-94 這種恢復一種更純粹的基督教形式、沒有復雜的等級制度的願望促進了第二次大覺醒期間許多團體的發展,包括後期聖徒浸信會震動派[ 30 ] : 89 有幾個因素使得這時期的復甦情緒特別有吸引力:[ 30 ] : 90–94 

  • 對於19 世紀初的移民來說,美國的土地似乎是原始的、伊甸園般的、未受玷污的——「恢復純潔、未腐敗和原始基督教的完美之地」——而受傳統束縛的歐洲教堂在這種新環境中似乎格格不入。[ 30 ]:90 
  • 僅以聖經為基礎的原始信仰有望提供一種方法來迴避許多教派的相互競爭的主張,並使會眾在沒有既定國家教會的保障的情況下找到正確的保證。[ 30 ]:93 

光復運動始於第二次大覺醒,並深受其影響。[ 31 ] : 368 雖然組成這場運動的兩個主要團體之一的領導人托馬斯·坎貝爾亞歷山大·坎貝爾抵制了他們所認為的帳篷大會的精神操縱,但復興促進了另一個主要分支的發展由巴頓·W·斯通(Barton W. Stone)領導[ 31 ] : 368 覺醒的南方階段“是巴頓·斯通改革運動的重要基礎”,並塑造了斯通和坎貝爾夫婦所使用的福音技巧。[ 31 ]:368 

文化與社會

編輯

將基督教教義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努力預示著19 世紀末的社會福音。皈依者被教導,要獲得救贖,他們不僅需要悔改個人的罪惡,還需要為社會道德的完善而努力,這意味著消除一切形式的罪惡。因此,福音派皈依者是 19 世紀各種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32 ]

公理會教徒成立了傳教團體,向北樓層的西部地區傳福音。這些團體的成員既是信仰的使徒,也是東北城市文化的教育者和倡導者。第二次大覺醒作為一個“組織過程”,在西部邊境創建了“宗教和教育基礎設施”,其中包括社交網絡、提供大眾傳播的宗教新聞以及與教會相關的學院。[ 31 ] : 368 出版與教育協會推廣基督教教育;其中最著名的是成立於 1816 年的美國聖經公會[ 33 ]女性傳教士協會和母親協會都活躍在紐約州尤蒂卡,是組織嚴密、資金雄厚的婦女組織,負責紐約邊境的許多福音派皈依者。[ 34 ]

也有一些社會將關注點從傳統的宗教議題擴大到更大的社會議題。這些組織主要由富裕女性贊助。它們並不完全源自於第二次大覺醒,但復興主義教義和對個人皈依會導致個人行動的期望加速了婦女社會慈善工作的角色。[ 35 ]社會活動主義影響了廢奴團體和禁酒運動的支持者。他們開始努力改革監獄並照顧殘疾人士和精神病患者。他們相信人是可以完美的,並且在他們的努力中具有高度的道德主義。

非裔美國人

編輯

南方的浸信會和衛理公會向奴隸主和奴隸傳教。皈依和集會始於第一次大覺醒運動,導致浸信會和衛理公會的傳教士在 1800 年之前的十多年裡在奴隸和自由非裔美國人中獲得授權。西爾,一位文盲的自由民,在弗朗西斯·阿斯伯里的巡迴演出開車他證明了這一點。裡最初打算讓他牧師的黑人聽眾一樣受到白人聽眾的歡迎。[ 36 ] 1784年,特拉華查珀爾敦的托馬斯教堂進行的佈道是第一次由黑人傳教士直接向白人會眾宣講。 [ 37 ]

儘管被本傑明·拉什[ 38 ]稱為“美國最偉大的演說家” ,並被托馬斯·科克主教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演說家之一[ 37 ]霍西爾在出席聖誕節會議期間多次被任命為失敗者,並且不允許投票。另一位黑人參與者理查德·艾倫 (Richard Allen ) 於 1799 年被衛理公會按立,但他在費城的自由非裔美國人會眾因歧視而離開了那裡的教堂。他們在費城創立了非洲衛理公會聖公會(AME)。在首先接受既定的衛理公會主教的監督後,幾個 AME 教會最終於 1816 年離開,形成美國第一個獨立的非裔美國人教派。 ) 作為另一個教派成立在紐約市。

早期的浸信會會眾是由南卡羅來納州和維吉尼亞州的奴隸和自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特別是在浸信會,非裔美國人作為成員和傳教士受到歡迎。到 19 世紀初期,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例如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維吉尼亞州的里士滿和彼得斯堡,獨立的非裔美國人教會數量已達數百個。[ 39 ]隨著會眾和教會的成長,浸信會協會在維吉尼亞州、肯塔基州和其他州成立。

復興也激勵奴隸要求自由。 1800 年,在弗吉尼亞州舉行的非裔美國人復興會議上,加布里埃爾·普羅瑟 (Gabriel Prosser)制定了一項奴隸叛亂計劃,儘管叛亂在開始之前就被發現並被鎮壓了。[ 40 ]儘管白人試圖控制獨立的非裔美國人教會,特別是在1831 年納特·特納起義之後,許多非裔美國人教會仍設法在浸信會協會中保持獨立教會的地位。州立法機構[哪個? ]通過了法律,要求他們在禮拜聚會中必須有白人在場。[ 39 ]

女性

編輯

女性在覺醒期間佔皈依者的大多數,在其發展和關注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女性皈依的人數比男性多。各種學術理論[需要例子]將這種差異歸因於對年輕輕浮的罪惡感的反應、女性固有的更大的宗教感、對經濟不安全感的集體反應,或者面對父權統治時的自我主張。丈夫,尤其是南方的丈夫,有時不贊成妻子的皈依,迫使婦女在順服上帝或順服配偶之間做出選擇。教會成員身分和宗教活動為女性提供了同儕支持和進行有意義的家庭外活動的場所,為許多女性提供了共同的身份和共同的經驗。[ 41 ]

儘管婦女在運動中占主導地位,但她們沒有被正式灌輸或擔任領導部長。然而,女性也擔任其他公共角色;例如,轉達有關他們皈依經驗的見證,或協助罪人(男性和女性)完成皈依過程。查爾斯·芬尼等領導人認為,婦女的公開祈禱是為社區復興做好準備並提高其皈依效率的重要方面。[ 42 ]婦女在兒童皈依和宗教教養方面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復興時期,母親被視為家庭的道德和精神基礎,因此肩負著在宗教和道德方面指導孩子的任務。[ 43 ]

婦女角色的最大變化源於參與新近正規化的傳教士和改革協會。婦女祈禱團體是一種早期的、為社會所接受的婦女組織形式。 1830 年代,女性道德改革協會在北方迅速蔓延,成為第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社會運動。[ 44 ]透過這些組織中婦女的職位,婦女獲得了私人領域以外的影響力[ 45 [ 46 ]

性別人口統計的變化也影響了宗教教義。為了讓講道引起會眾共鳴,牧師們強調基督的謙卑和寬恕,歷史學家芭芭拉·韋爾特稱之為基督教的「女性化」。[ 47 ]

傑出人物

編輯

政治影響

編輯

從 1840 年到 1865 年,所有主要教派的復興和改善個人和社會的完美主義希望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傳道者經常直接討論奴隸制、貪婪和貧窮等問題,為後來的改革運動奠定基礎。[ 48 ]覺醒運動的影響繼續以更世俗運動的形式出現。[ 49 ]在神學和教會政體轉變的過程中,美國基督徒在此期間開始了改革社會的進步運動。這一現象通常被稱為戰前改革,包括反對飲酒婦女權利廢除奴隸制以及社會面臨的許多其他問題的改革。[ 50 ]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宗教熱情與第二次政黨體系的新政治熱情相呼應。[ 51 ]更多人口更積極參與政治,將宗教和道德議題納入政治領域。福音派人道主義改革的精神在戰前的輝格黨中得到了繼承。[ 52 ]

歷史學家強調改革參與者的共同理解是改革是上帝計畫的一部分。結果,地方教會看到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作用,即透過他們可以為個人帶來救贖、透過法律的改變和機構的創建來淨化世界。對改變世界的興趣被應用於主流政治行動,因為禁酒運動者、反奴隸制倡導者和其他改革形式的支持者試圖將他們的信念落實到國家政治中。雖然新教宗教先前曾在美國政治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但第二次大覺醒加強了它的作用。[ 48 ]

參見

編輯



第三次大覺醒是指威廉·G·麥克勞林提出的美國歷史上以宗教活動為標誌的歷史時期,跨越1850年代末至20世紀初。[ 1 ] [需要頁]它影響了虔誠的 新教 教派,並具有強烈的社會活動主義元素。[ 2 ]它從後千禧年信仰中汲取力量,即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將在人類改革整個地球之後發生。它隸屬於社會福音運動,該運動將基督教應用於社會問題,並從覺醒中獲得力量,就像世界性的傳教運動一樣。新的團體出現了,例如聖潔運動拿撒勒運動和五旬節運動,還有耶和華見證人通靈論、神智泰勒瑪基督教科學[ 3 ]這個時代見證了許多道德事業的採用,例如廢除奴隸制禁酒令

概述

編輯

本文重點在於19 世紀美國和韓國發生的覺醒。英國也發生了類似的覺醒, J. Edwin Orr認為始於 1859 年,其影響一直持續到 19 世紀末,影響了教會的發展、海外宣教和社會行動。[ 4 ]重要人物包括德懷特·L·穆迪艾拉·D·桑基威廉·布斯凱瑟琳·布斯(救世軍創始人)、查爾斯·司布真詹姆斯·考伊戴德生 (Hudson Taylor)開始了中國內地會托馬斯·約翰·巴納多 (Thomas John Barnardo)創立了他著名的孤兒院。

美國新教主流教會在數量、財富和教育水平上迅速增長,擺脫了邊境開端,並以城鎮為中心。喬賽亞·斯特朗等知識分子和作家提倡強健的基督教,有系統地向美國和全球非教會人士進行宣傳。其他人則建立學院和大學來培養下一代。每個教派都支持活躍的傳教士團體,並使傳教士的角色享有崇高的聲望。[ 5 ]

絕大多數虔誠的主流新教徒(北方)支持共和黨,並敦促其支持禁酒令和社會改革[ 6 ] 1858年許多城市的覺醒美國內戰打斷另一方面,南方,內戰刺激了復興,特別是羅伯特·E·李將軍軍隊中的南部邦聯軍隊的復興[ 7 ]戰後,穆迪將復興主義作為他在芝加哥活動的核心,並創立了穆迪聖經學院艾拉桑基 (Ira Sankey)的讚美詩尤其有影響力。[ 8 ]

在全國範圍內,人們以宗教的名義發起禁酒運動。基督教婦女禁酒聯盟動員新教婦女進行反對酗酒、色情和賣淫的社會運動,並引發了對婦女選舉權的要求[ 9 ]鍍金時代的 富豪統治受到進步時代社會福音 傳道者改革者的猛烈攻擊。歷史學家羅伯特·福格爾提出了許多改革,特別是涉及童工、義務初等教育以及保護婦女免受工廠剝削的鬥爭。 [ 10 ]以芝加哥簡‧亞當斯赫爾之家為中心,定居之家運動和社會工作的使命深受社會福音的影響。[ 11 ]

1880年,救世軍教派抵達美國。儘管其神學是基於第二次大覺醒期間所表達的理想,但其對貧窮的關注卻是第三次大覺醒時期的。所有主要教派都贊助了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地日益增長的傳教活動。[ 12 ]與教會相關的學院在數量、規模和課程品質方面迅速擴大。 「強健的基督教」的宣傳在校園和城市基督教青年會的年輕人中流行起來,在愛普沃斯衛理公會聯盟瓦爾特路德教會聯盟教派青年團體中也很流行[ 13 ]職業棒球運動員比利·週日 (Billy Sunday)在 1880 年代年輕時皈依基督教,成為一名傳道者,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 20 世紀前二十年最有影響力的傳道者。 1891年,籃球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國際基督教青年會(YMCA)培訓學校發明

新宗教

編輯

1879 年,瑪麗·貝克·埃迪 (Mary Baker Eddy)創立了科學家基督教會,贏得了全國性的追隨者。[ 14 ]道德文化協會於1876 年由費利克斯·阿德勒 (Felix Adler)在紐約成立,吸引了改革派猶太教徒。查爾斯·塔茲·拉塞爾創立了聖經學生運動。 1879 年 7 月,羅素開始出版宗教月刊《錫安的守望台和基督臨在的先驅》。他和他的一群同學首先將自己稱為“人民講壇協會”,然後在 1910 年更名為“國際聖經學生協會”。 1931年,聖經研究者內部發生分裂並控制了法人守望台聖經書社之後,約瑟夫·富蘭克林·盧瑟福和聖經研究者運動的前成員繼續採用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稱。新思想運動始於 1830 年代,隨著團結神聖科學教會的成立而擴大。

聖潔與五旬節運動

編輯

衛理公會聖潔運動的目標是超越復興所產生的一次性皈依經歷,並達到完全的成聖[ 15 ]五旬節派更進一步,尋求他們所謂的“聖靈的洗禮”或“聖靈的洗禮”,使那些擁有這種特殊恩賜的人能夠醫治病人、創造奇蹟、預言和說方言[ 16 ]

重新發現的五旬節運動可以追溯到田納西河上游流域東田納西州的奧科伊山脈,當時由衛理公會牧師理查德·斯普爾林領導的一個團體在1886 年至1896 年舉行會議,呼籲聖潔的生活。那時他們經歷了所謂的聖靈的洗禮,賦予基督徒過聖潔生活的能力。人們對這場運動知之甚少,因為它發生在山區,而與發生在加州洛杉磯的阿蘇薩街復興運動相比。然而,這個由斯普爾林領導的組織誕生的組織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組織,遍布全球 200 多個國家,擁有超過 700 萬基督徒的教會成員;它被稱為上帝的教會,總部位於田納西州克利夫蘭。該組織擁有李大學五旬節神學院

堪薩斯州托皮卡查爾斯·帕勒姆 (Charles Parham)是一名衛理公會牧師,他辭去了牧師的任命,開始宣講聖靈的洗禮。 1899 年 12 月 31 日的儀式中,帕勒姆把手放在了一位名叫艾格尼絲·奧茲曼 (Agnes Ozman)的女子身上;她應該已經接受了聖靈的洗禮,並開始說方言和說預言。這就是加州洛杉磯著名的「阿蘇薩街復興」運動(1906 年)的根源,該運動由帕勒姆學院的 非裔美國學生威廉·J·西摩領導。

對韓國的影響

編輯

Chun Beh Im 將美國第三次大覺醒運動的福音方法和結果與 1884 年至 1910 年的韓國復興運動進行了比較。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覺醒運動的許多技巧都從美國轉移到了韓國,包括衛理公會的巡遊制度、浸信會的農民傳教士、東海岸的校園復興、西方的帳棚大會、基督教的措施​透過比較和分析兩國的復興,我發現了四個面向的影響:傳統的建立、相似的焦點、福音方法論的結合以及對復興結果的觀察。美國的復興對韓國的復興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的復興傳統和宣教熱情幫助韓國基督徒發展了自己的宗教經驗和傳統。這項傳統一直影響著進入21世紀的韓國教會。[ 17 ]

參見

編輯









第四次大覺醒是一次基督教覺醒,包括經濟史學家羅伯特·福格爾在內的一些學者 發生在20 世紀60 年代末和1970 年代初的美國,而其他人則著眼於二戰後的時代。這個術語是有爭議的,一些歷史學家[誰? ]相信這些年來美國發生的宗教變革並不等於前三次大覺醒。因此,第四次大覺醒的想法本身並沒有被普遍接受。[ 1 ]

無論是否構成覺醒許多變化確實發生了。 「主流」新教教會的成員數量和影響力都急劇削弱,而最保守的教派(如美南浸信會)的數量迅速增長,遍布美國各地,內部神學鬥爭和分裂嚴重,並在政治上變得強大。其他福音派原教旨主義教派也迅速擴張。同時,世俗主義急劇增長,較保守的教會發現自己在LGBT 權利墮胎神創論等議題上與世俗主義作鬥爭。[ 2 [ 3 ]人民聖殿教天國之門許多新的宗教運動湧現,反邪教運動也隨之興起

新動作

編輯

與權力轉移相伴的是福音派本身的變化,新的團體出現,現有的團體也改變了焦點。新式的「非宗派」教會和「社區信仰中心」重新強調與耶穌的個人關係。這段時期也見證了具有保守神學的非傳統教會和大型教會的興起,以及教會機構的增長,而主流新教則失去了許多成員。有些人認為耶穌運動是第四次大覺醒的一部分。 [需要引用]

Vinson Synan ( 1997)認為, 19611982年間發生了一次超凡魅力的覺醒它也著重於透過這些恩賜和透過被視為來自聖靈的標記來加強精神信念。最初是一個新教運動,當天主教領袖對更普世的信仰開放、減少對制度結構的重視、增加對平信徒靈性的重視影響力傳播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一些人。[ 4 ]

編輯

二戰後,美國的組織宗教面對世俗化壓力發生了變化。大型教堂激增。神召會美南浸信會SBC)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等教派變得更加流行。三位特別有影響力的宗教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比利葛理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大型教會之所以受到關注,原因很簡單:10 個擁有 2,000 名成員的教會比 100 個擁有 200 名成員的教會更引人注目。民粹主義教派的發展與主流團體的衰退同時發生。雖然前一種趨勢並沒有以犧牲後一種趨勢為代價(它代表了不同的生育率和保留率,而不是轉變),但對媒體和許多普通觀察家來說,這些發展標誌著宗教力量的積極膨脹。[需要引用]

「主流」新教教會在成員數量和影響力方面急劇萎縮。

二戰後,一些保守的基督教派,包括美南浸信會、密蘇裡路德會上帝的教會五旬節派聖潔團體拿撒勒派等,數量迅速增長,並蔓延到全國。其中一些教派,例如美南浸信會和密蘇裡州路德會,從 1960 年代起繼續面臨神學鬥爭和分裂。 LCMS 將在 1970 年代分裂,最終導緻美國福音路德會的形成,而 SBC 將面臨自己的鬥爭,導緻美南浸信會保守派的復興。許多較為保守的教會將作為「宗教右派」的一部分繼續在政治上變得強大。同時,世俗主義(認為政府和法律不應以宗教為基礎的信念)的影響急劇增長,較保守的教會發現自己在同性戀權利、墮胎和神創論等議題上與世俗主義作鬥爭。[ 5 ]

伯恩斯和西格斯談到墮胎問題時指出,「雖然神學上較為保守的新教教派,如密蘇里路德會和美南浸信會表示反對羅伊,但他們只在1970 年代中後期才開始在政治上活躍起來。[ 6 [ 7 ] SBC本身其實在兩次年會上通過了支持墮胎合法化的決議;直到1980年(保守黨復興初期),它才轉變立場,並從那時起不斷通過反對它的決議。然而,教會的政治參與範圍廣泛,從積極參與道德多數派基督教聯盟等組織,到採用密蘇裡州路德會更為間接和無組織的方式。[ 8 ]

基督教以外的影響

參見

編輯


電視福音傳道(來自televangelism電視福音傳道者混合體),有時也被稱為廣播福音傳道遠程事工,是指利用媒體平台,特別是廣播和電視,來營銷宗教信息,特別是基督教。

神國普世教會的巴西電視廣告

電視佈道者要不是官方的,就是自封的牧師,他們將大部分事工投入電視廣播。一些電視佈道者也是他們自己的禮拜場所(通常是大型教會)的常規牧師或牧師,但他們的大多數追隨者來自電視和廣播聽眾。其他人則沒有傳統的會眾,主要透過電視進行工作。這個詞也被批評者嘲笑為暗指這類部長的權力強化。

電視佈道最初是一種獨特的美國現象,原因是媒體很大程度上放鬆了管制電視網絡有線電視幾乎對任何有能力的人開放,再加上大量的基督徒人口能夠提供必要的資金。它在福音派新教徒中特別受歡迎,無論是獨立的還是圍繞基督教教派組織的。然而,廣播的日益全球化使一些美國電視佈道者能夠透過國際廣播網絡接觸到更廣泛的受眾,其中包括一些本質上是基督教的電視佈道者。

一些國家的媒體受到更嚴格的監管,要么對訪問進行一般限制,要么針對宗教廣播制定具體規則。在這些國家,宗教節目通常由電視公司製作(有時作為監管或公共服務要求),而不是私人利益團體

術語

編輯

電視福音傳道(televangelism)一詞是電視(television)和福音傳道(evangelism)的合成詞,是美南浸信會於 1958 年創造的電視連續劇的標題[ 1 ] 哈登 (Jeffrey K. Hadden)和查爾斯·E·斯旺 (Charles E. Swann) 在 1981 年的調查《黃金時段傳道者:電視佈道的崛起力量》中被認為是普及了這個詞[ 2 ]然而, 《時代》雜誌早在 1952 年就使用了電視佈道者一詞,當時上鏡的羅馬天主教主教富爾頓·辛 (Fulton Sheen)被稱為“第一位電視佈道者”。[ 3 ]

歷史

編輯

收音機

編輯
S. Parkes Cadman,最早使用無線電的部長之一,從 1923 年開始

基督教一直強調向全世界傳福音,以大使命為靈感。從歷史上看,這是透過派遣傳教士來實現的,從使徒的分散開始,後來印刷機發明後,包括分發聖經宗教小冊子。一些基督徒意識到,廣播從 1920 年代開始迅速普及,為這項任務提供了強大的新工具,他們是廣播節目的第一批製作人之一。無線電廣播被視為對傳統傳教士的補充活動,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接觸到大量的人,也使基督教能夠在非法傳播和禁止傳教士的國家傳播基督教。基督教廣播的目的是讓人們皈依基督教,並為信徒提供教導和支持。這些活動至今仍在繼續,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基督教格式的短波廣播電台在全球範圍內廣播,例如厄瓜多爾基多HCJB家庭廣播電台WYFR和聖經廣播網絡 (BBN)等。

S. Parkes Cadman是最早廣泛使用廣播牧師之一1923開始[ 6 ]《Tell It From Calvary》是教會每週製作的廣播節目;在 WMCA AM570 上可以聽到。[ 7 ]到 1928 年,卡德曼在NBC廣播網絡上每週日下午進行一次廣播,他強有力的演講吸引了全國 500 萬人的聽眾。[ 8 ]

艾米·森普爾·麥克弗森 (Aimee Semple McPherson)是另一位帳篷復興先驅,她很快就轉向廣播來接觸更多的聽眾。廣播最終讓她在 20 世紀 20 年代和 1930 年代在全國範圍內聲名狼藉,她甚至建造了最早的五旬節 大型教堂之一

美國, 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復興帳篷式的 佈道中西部南部重新興起,巡迴傳教士開車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靠捐款為生。一些傳教士由於受歡迎而開始廣播節目。

在1930年代,羅馬天主教神父查爾斯·考夫林(Charles Coughlin)是當時著名的廣播佈道者,他強烈反共反猶太主義的廣播節目吸引了數百萬聽眾。其他早期基督教廣播節目從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開始在美國全國廣播,包括(顯示廣播年份):Bob Jones, Sr.(1927-1962)、Ralph W. Sockman(1928-1962)、GE Lowman(1930- 1965)、音樂與口語(1929-現在)、路德會時間(1930-現在)和查爾斯·E·富勒(1937-1968)。[ 9 [ 10 ] 《時代》雜誌在 1946 年報道說,拉爾夫·索克曼牧師 (Rev. Ralph Sockman) 的國家廣播電台講壇每週收到 4,000 封信,羅馬天主教大主教富爾頓· J·辛(Fulton J. Sheen)每週收到 3,000 至 6,000 封信。當年美國廣播部長的廣播聽眾總數估計為 1,000 萬聽眾。[ 11 ]

美國福音派新教宗教廣播公司協會,即國家宗教廣播公司,成立於 1944 年

電視

編輯
富爾頓辛大主教,第一位電視佈道家。
帕特·羅伯遜,基督教廣播網創始人
佈道家比利·格雷厄姆 (Billy Graham)在 1977 年 NRB 大會上發言

儘管電視也開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但直到 1950 年代初才用於宗教目的。傑克·懷爾岑(Jack Wyrtzen)珀西·克勞福德 (Percy Crawford)於 1949 年春天轉向電視廣播。 ),他在流行電台廣播二十年之後於 1951 年成功轉向電視,被《時代》雜誌稱為“第一位‘電視佈道家’” ”。[ 13 ]辛因其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初一直持續到 1960 年代末的節目 贏得了無數艾美獎。

1951 年,製片人迪克·羅斯 (Dick Ross) 和浸信會福音傳教士比利·格雷厄姆 (Billy Graham)創立了電影製作公司環球影業 (World Wide Pictures),專門製作他的佈道視頻和基督教電影。[ 14 ]

萊克伍德教堂電視佈道家喬爾·歐斯汀,這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一座大型教堂

經過多年的廣播廣播後,雷克斯·亨巴德 (Rex Humbard)於 1952 年成為第一個在電視上播出每週一次教會禮拜的人。到 1980 年,Rex Humbard 節目已覆蓋全球 695 個電台,涵蓋 91 種語言,是迄今為止最廣泛的福音節目。到 1957 年, Oral Roberts的廣播透過 500 個電視台中的 135 個,覆蓋了 80% 的電視觀眾。[ 15 ]在烏拉圭第四頻道自1961年起開始播放羅馬天主教彌撒

基督教廣播網是第一個基督教頻道,由浸信會牧師帕特羅伯遜於 1961 年創立[ 17 ]其節目《700 俱樂部》是美國電視界古老節目之一,於 2016 年在 138 個國家以 39 種語言播出。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初,電視取代廣播成為主要的家庭娛樂媒體,但也伴隨著福音派基督教的進一步崛起,特別是透過比利·葛理翰 (Billy Graham)的國際電視和廣播事工。許多著名的電視佈道家都是在這段時期開始的,最著名的是奧羅·羅伯茨吉米·斯瓦加特吉姆·費耶·巴克和塔米·費·巴克、傑裡·福爾韋爾傑西·杜普蘭蒂斯和帕特·羅伯遜。大多數人發展了自己的媒體網絡、新聞曝光和政治影響力。進入21世紀,一些電視轉播的教堂儀式繼續吸引大量觀眾。在美國,有喬爾·奧斯汀(Joel Osteen)喬伊斯·邁耶(Joyce Meyer)TD·傑克斯(TD Jakes)[ 19 ]在奈及利亞,有伊諾克·阿德博耶(Enoch Adeboye)克里斯·奧亞希洛姆(Chris Oyakhilome)[ 20 ] 三一廣播網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電視網。









喬爾·斯科特·奧斯汀(Joel Scott Osteen,1963 年 3 月 5 日出生)是美國牧師電視佈道者、商人和作家,居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歐斯汀以其每週的電視服務和幾本暢銷書而聞名,是與成功神學信仰之道運動相關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3 [ 4 [ 5 ]

喬爾奧斯汀
2016 年 7 月,歐斯汀在萊克伍德教會講道
個人的
出生
喬爾·斯科特·奧斯汀

1963年3月5日(61歲)[ 1 ]
美國德州休士頓
宗教非宗派基督教,靈恩基督教,信仰之道
配偶
 
( 1987 年結婚 
孩子們2
父母)約翰‧歐斯汀(父親)
多洛雷斯‧皮爾格林‧歐斯汀 (母親) [ 2 ]
學校卑微高中
母校奧羅羅伯茨大學
親屬保羅奧斯汀(弟弟)、麗莎奧斯汀(妹妹)
組織
教會萊克伍德教堂
高階職位
郵政主任牧師(1999年至今)
網站官方網站 在維基數據上編輯此內容

歐斯汀出生於休斯敦,是約翰·歐斯汀和多洛雷斯(“Dodie”)朝聖者的六個孩子之一。他的父親是一位前美南浸信會牧師,在一家舊飼料店後面創立了萊克伍德教堂(歐斯汀是現任主任牧師)。 [ 6 ]

1981 年,他畢業於德克薩斯州漢布爾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漢布爾高中, [ 7 ]並就讀於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奧羅羅伯茨大學,在那裡學習廣播和電視通信,但沒有畢業。[ 8 [ 9 [ 10 ]

職業

1982年,歐斯汀離開奧羅羅伯茨大學回到休士頓。 [ 8 [ 11 ]他創辦了萊克伍德的電視節目,後來於 1983 年透過他父親的教會獲得任命月他的父親因心臟病去世。[ 8 [ 11 ] 1999年1月17日,他首次講道。[ 12 ]

2003 年,萊克伍德教會收購了NBA休士頓火箭隊AHL休士頓愛神隊的前主場康柏中心,並隨後對其進行了翻新。[ 13 [ 14 ]

講道風格

歐斯汀在發表講話之前會記住他計劃好的講話,並聽錄音中之前的講話。[ 15 ]歐斯汀說,他選擇更專注於神的良善和順服的生活,而不是罪惡,[ 20 ]並且他試圖以簡單的方式教導聖經原則,強調愛的力量和正面的態度。[ 21 ]當被問到為什麼他不更多地關注罪惡魔鬼地獄的細節時,歐斯汀在接受第一財經新聞採訪時表示

當我長大後,魔鬼是我頭痛的原因,或者魔鬼是我今天生氣的原因。我們總是把責任歸咎於魔鬼。我想今天當我說敵人時,我喜歡把它範圍擴大化。有時敵人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以錯誤的方式訓練自己。或者敵人可能是我們自己缺乏紀律。有些人宣揚地獄,就像你已經去過那裡一樣,對我來說,福音意味著「好消息」。我寧願說神是一位憐憫的神。所以我認為人們已經知道他們做錯了什麼,我當然相信地獄。但對我來說,當我看到面前有成千上萬的人時,我不會說:“你們太可怕了,你們會下地獄的。”我寧願說神是一位憐憫的神。你必須過著順從的生活,但對於你所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有憐憫,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