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東西方哲人遺留的書籍中,
我認為他們到最後都指向了一件事,
而這件事在老子哲學中也被無數次強調。
純粹的哲學本身是對生命的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同這句名言“能說出來的總沒有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卻永不可言說”
“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
如同這句名言“語言的邊界就是思維的邊界”
這類現像很多,不一一列舉。
其實老子認清了人類社會的本質,
是建立在語言上的,是建立在人類虛構的夢中。
他反對孔子的虛偽繁華,倡導返璞歸真。
他渴望人類能回到或重建真實自然的世界,
而非理論中的世界,而非一個矯揉造作,
充滿符號的“文明社會”。老子的精髓就是“空”,
是一團混沌,一團虛無。卻是滿了無窮的永恆。
那是人類語言之前的“空”,是不可訴說無法描述的“無”。
不可思考,只可聆聽。
就如同“自我”,這個詞也是被抽像出來用來進行描述或思考的,
然後我們思考
“自我是什麼”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這只是慣性,
我們習慣問
”你是誰“
”你從哪兒來“
現在又反問自己。
突然發現無法尋找到答案,
於是無數哲人瘋狂地湧向這個命題。
其實這只是語言的一個遊戲,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同樣,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也毫無意義。
這些問題無法被思考,
無法被描述,
不存在真正的答案。
因為
”自我“
屬於
”空“,
它是變化莫測的,是自由的,
是潛藏著無窮可能性的。
但是自我並非慾望。
空才是本源,
要順其自然,
順其天性,
不要扭曲自己本來的樣子。
爭與不爭存乎一心,
是內在的,
而非絕對外在的。
不爭不該爭的。
但要爭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比如老子出關,
這就是他意志的決定。
此舉完全符合他的天性。
無為,
即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能做或及其抵觸的事,
應該去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要受的住靜,能忍受住寂寞。
與自我同存,也要尊重萬事萬物他人的自我發展。
所有哲學的最後,
都在謀求著某種程度的”天人合一“之感受。
如叔本華認為生命注定痛苦或無聊,
人陷入泥淖。
滿足慾望就會滋生無聊和厭倦,
慾望不滿就會痛苦。
唯一解救方式就是審美,
純粹客觀的審美。
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華美,
感受生命中無處不在的美好,
感受痛苦和衰敗之美,
感受暴風襲來的狂野之美,
感受沙漠的荒涼的悲壯之美。
只有純粹的審美才能解救庸俗的生命。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向了
”天人合一“
叔本華在《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
中大言不慚的說
”天才都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鏡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