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奇異點[編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6月12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09年7月30日) |
科技奇點(英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出自奇異點理論;根據科技發展史總結出的觀點,認為未來將要發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科技發展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極大而接近於無限的進步。當此轉捩點來臨的時候,舊的社會模式將一去不復返,新的規則開始主宰這個世界。而後人類時代的智慧型和科技我們根本無法理解,就像金魚無法理解人類的文明一樣。
之所以被稱為奇異點,因為它是一個臨界點。當我們越來越接近這個臨界點,它會對人類的事物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直到它成為人類的共識。但當它最終來臨的時候,也許仍會出人意料並且難以想像。就好比物理學上重力接近無窮大時產生的黑洞的物理屬性一樣,已經不在一般正常模型所能預測的範圍之內。
一些研究指出,當今全球範圍內創新的速率正在趨緩,而非加速。許布納(Jonathan Huebner)在2005年指出,根據美國專利數和世界科技突破的狀況來看,人類科技創新的速率在1873年達到頂峰,之後便開始趨緩。[1][2]在他的文章當中,他曾問道:「科技(創新的)程度將會達到頂峰然後跌落到黑暗時代(的水準)?」[1]在之後於《新科學人》的評論中,許布納提到說盡管他相信在2024年,科技創新的頻率會跌落到黑暗時代的水準,但這不表示他認為黑暗時代將會再次到來。[3]盡管一些人質疑許布納創新速率正在下降的觀點,並認為科技創新的速率實際上是在加快的,但許布納的觀點獲得一些其他資料的支援。美國專利局在2010年的資料支援許布納的觀點;[4]一篇2012年的研究也支援許布納的觀點。[5]
目錄
智慧型與創造力的大爆炸[編輯]
“ | 我們的未來不是再經歷進化,而是要經歷爆炸。
| ” |
最早意識到人類科技發展速度加快的是波蘭數學家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於1958年和電腦科學家馮·諾伊曼的一次對話中。而統計學家I.J. Good於1965年提出科技奇異點的必要條件──「智慧型爆炸」概念:
“ | 讓我們將超級智慧型機器定義為一種能夠遠遠超過任何人的所有智力活動的機器。如果說設計機器是這些智力活動的一種,那麼超級智慧型機器肯定能夠設計出更加優良的機器;
毫無疑問,隨後必將出現一場「智慧型爆炸」,人類的智慧型會被遠遠拋在後面。因此,第一台超級智慧型機器是人類需要完成的最後一項發明,前提是這台機器足夠聽話,會告訴我們如何控制它。…… 在二十世紀之內,超級智慧型機器將很有可能被製造出來,而它會是人類需要進行的最後一項發明。
| ” |
1982年,弗諾·文奇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召開的美國人工智慧協會年會上首次提出「科技奇異點」這一概念。1993年,弗諾·文奇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路易斯研究中心舉行的一次討論會上發表了論文《科技奇異點即將來臨:後人類時代生存指南》(《The Coming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再次簡述了這個觀點,論文同年刊載於《全地球評論》(《Whole Earth Review》)雜誌上。在這篇論文中,弗諾·文奇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科技奇異點」的理論,並聲稱超越人類智慧型的計算機將在50年之內問世,並把這次變化好比200萬年以前人類的出現一樣重大。
1999年,美國哲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雷蒙德·庫茲威爾發表的《心靈機器時代 —當電腦超越人腦》(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書,闡明了未來網際網路將把全人類乃至其他生命和非生命體匯整合一個完整意識體的概念,在美國學術界激起一片浪潮。2001年,他提出莫耳定律的擴充定理,即庫茨維爾定理(Kurzweil's Law of Accelerated Return)。該定理指出,人類出現以來所有科技發展都是以指數增長。也就是說,一開始科技發展是小的,但是一旦資訊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的基礎,發展開始快速增長,以指數的形式,然後是以指數的指數形式增長。雷蒙德·庫茲威爾將同樣的概念引入到生物進化和宇宙誕生以來的變化裡,並匯出了同樣的指數增長的公式。根據數學模型,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內,科技發展將接近於無限大。2005年,雷蒙德·庫茲威爾發表了500多頁的巨著《奇異點迫近》,再次系統的介紹了這個概念的數學模型、基因工程的發展、奈米科技的展望和超越光速的可能性,該書成為美國網路書店亞馬遜上2005年科普十大暢銷書之一,同時成為網上部落格熱談的一個話題之一。
加速度發展[編輯]
一些科技奇異點的擁護者依據對歷史資料的總結與歸納得出科技奇異點必將不可避免的到來的結論。波蘭數學家Stanislaw Ulam於1945年和電腦科學家馮·諾伊曼的一次關於科技加速度發展的對話[6]中第一次把「奇異點」這個詞置於科技發展的上下文裡:
“ | 我們的對話集中討論了不斷加速的科技進步,以及其對人類生活模式帶來的改變,這些發展及改變,似乎把人類帶到了一個可以被稱之為人類歷史的奇異點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過後,我們目前所熟知的人類的社會、藝術和生活模式,將不復存在。 | ” |
“ | 人類文化的發展,經過新人階段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後,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及金屬時代。愈到後來發展愈為迅猛。從新石器時代的開始到現在至多不過一萬年左右,金屬時代的開始到現在不過數千年,人們開始利用電能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則僅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時代以前的發展階段,則動輒以數十萬年到千百萬年計。由此可見,人類的發展不是等速度運動,而是類似一種加速度運動,即愈到後來前進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 | ” |
大部分人用電腦只是十多年,而使用網際網路的時間更加短,而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更只是數年。
發生時間與可能性[編輯]
大部分相信這個理論的科學家認為這件事情將會在2005年到2100年之間發生。發展會非常迅速,以至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事件就已經發生了。
發生的可能途徑[編輯]
- 某種先進的電腦也許會「甦醒」,並擁有超人智慧型。
- 大型電腦網路(以及和網路相連的用戶)也可能「甦醒」過來,成為超人智慧型的實體。
- 人類與電腦結合使操縱電腦的用戶可能被視為超人智慧型實體,也就是「智慧型擴大」。
- 生物科學將有可能大大提升人類的智慧型。
來臨的條件[編輯]
科技奇異點來臨的條件是超級智慧型的產生。超級智慧型產生方式可能是人工智慧(AI)和智慧型擴大(IA)。
智慧型擴大的發展方向[編輯]
- 人機小組自動化控制。
- 用於藝術創作的人機共同體。
- 允許人機聯合團隊參加棋類比賽。
- 發展不需要人類待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才能使用的人機介面和網路介面。
- 發展更對稱的決策系統。
- 利用本地網路讓人類小組更高效地工作。
- 開發世界性的網際網路,使其成為人機結合的工具。
科技奇異點的前景——強人工智慧[編輯]
弱人工智慧的特點:依靠快速思維取勝的超級智慧型。
強人工智慧的特點:通過不同頻寬交流的能力,包括高於語言和文字資訊的交流方式。
可能阻止科技奇異點來臨的因素[編輯]
- 大規模的災難,最可能發生的是國家之間相互毀滅的核戰。
- 無論電腦硬體發展到多麼先進的程度,我們都無法讓其「甦醒」。
- 我們大大低估了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這將使得電腦超越人腦的時間大大延遲。
- 藝術對於人類的阻礙,以及人類的藝術不能讓機器人明白。反對者認為科技發展到一定的時候會停止下來。但是,雷蒙德·庫茲威爾強調:範式轉移會用更大、更優良的方法解決以往科技無法跨越的門檻。他更強調思維轉換發生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同時會越來越頻繁。
數學模型的現實解釋[編輯]
在數學模型到達奇異點的意義可以通過進化模式階梯(Evolutionary Paradigm Hierarchy)來解釋。這個階梯強調數學是最宏觀的集合,而物理是數學的一個子集,而化學則是物理的一個子集,生物則是化學的子集,生物圈則是生物的子集。接下來,人類不同地區的文化是生物圈定義出的子集,而政治又是以文化為基礎指法規,最後人類的經濟活動是由政府的法規所規定。
這個階梯強調從宇宙誕生以來,篩選就不斷的進行,能量首先以三維空間的形式出現,定義了宇宙的數學基礎,而萬有引力、強交互作用、弱交互作用、電磁力,還有其他未知的物理常數在三維空間的基礎上定義了能量在宇宙中的物理屬性,而通過這些物理屬性,化學產生了一百多種元素,而在這些元素中,只有少數幾種像碳原子這樣的原子構造了生物學,在幾億年的生物進化中才造就出人類。又由於每個人類文明所處在的生物圈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和科技進步的速度。而人類的科技進步速度增快的意義則是人對這個階梯上越來越宏觀集合上的掌握。第一步是發現更為宏觀項上基本定理,即牛頓的萬有引力、達爾文的進化論,第二步是開始有足夠的實力去改變自然界原有的定理。所以,可以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成是發現的時代和創造跟改變的時代兩階段。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其實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
該理論的有趣論證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也就是說,人類或早或晚都會發現基本的定理,不管是否由歷史上已經出現的偉人們完成。進入第二個階段以後,發現仍然繼續,但是發明創造成為更為重要的活動。而發明的總的步伐會是倒著往回爬階梯。在後工業時代,人類已經基本上征服和控制生物圈,甚至已經在破壞,全球暖化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接下來,人類或人類發明的機器逐漸掌控生物本身,基因科學的發展成為一個很好的例子,然後是化學、物理和數學。最後,人類的科技有可能突破到三維空間以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表達能量的存在。甚至,能量本身是否作為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也值得懷疑,可能能量本身也是某些東西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但是階梯的概念描述了未來人類的發展方向、科技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及每一次控制能力升級以後所帶來的極大的對更小子集掌控與最佳化。
事件的意義與影響[編輯]
如果必定發生,科技奇點的意義將非常深遠。人類與宇宙的關係似乎要重新定義。如果科技奇點發生,那麼一些科學幻想中的科技像人腦意識的數位化,無限的生命,甚至超越光速都將成為現實。人類智慧型將以光速速度在宇宙中殖民和擴散開來,直到充滿整個宇宙。雷蒙德·庫茲威爾強調人類將和機器融合,而機器部分將在2150年左右達到現代人類智慧型的幾十億倍以上。
對外星人的推測[編輯]
如果宇宙中大部分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產生了類似人類智慧型的環境,大都應該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科技奇點。那麼,人類先尋找外星人似乎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到達科技奇點以後,人類所創造的智慧型已經能夠了解到宇宙的全部可能性,尋找外星人似乎變得沒有意義。
關於時間[編輯]
如果把科技描述成一種不斷突破各種世界中存在的限制的機制的話,而接近最頂端的數學限制又是建立在邏輯基礎之上,那麼邏輯本身也就是一種限制。也就是說時間本身也是一種限制。如果,能夠突破時間的邏輯限制,那麼我們應該生活在未來人類創造的世界裡。話說回來,我們是未來人類的始祖,但是未來人類又是我們的創造者。或者說,最初製造宇宙大爆炸的前因和突破時間限制而可以看到過去、現在和將來所有可能的未來無限科技進步的智慧型是同一個人,或者說我們無法區分開來他們。有趣的是,如果時間機器確實在未來被製造出來,我們為什麼無法在現在遇見他們?這是霍金已經提出過的問題。但是,事實上,如果科技奇異點發生,那麼未來人類早在宇宙誕生時就在觀察宇宙的進化。他們無須也沒有興趣去看望某一個時段人類。因為一切像劇本一樣被事先排列好了。而我們現在的存在則證明了科技奇異點在未來發生。甚至可以說,未來的人類為了封鎖與古代智慧型的交流而製造了時間,而時間在任何的參照系中都不能看到未來,從而躲避古代人類的追問。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自己就是未來智慧型所創造的活化石。
科技奇點的出現似乎預測時間將會終止。在科技奇點到來前的幾秒鐘時間內,所有可發現的東西都將被發現和利用。無限接近科技奇點的時候,似乎所有能夠用來調動的能量將被呼叫完。以電腦自動機理論的論點來說,這個智慧型可能會控制所有能量的變換,停止計算。但可能仍然在高維空間計算能量變化。甚至在無理數維度上計算能量,所以時間仍然在某些空間中執行。通過這個觀點,可以把宇宙想像成一個能量逐漸被整理成絕對最佳化的一個過程。
已經發明的科技[編輯]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9年12月3日) |
- 前1,500,000年-最早的石器(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300,000年-火(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70,000年-繪畫(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45,000年-貿易系統(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40,000年-木船(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10,000年-農業革命(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5000年-車輪(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4000年-青銅時代(文化限制的突破)
- 前3000年-楔形文字(文化限制的突破)
- 前2400年-法律(法典,文化限制的突破)
- 前1000年-鐵器時代(文化限制的突破)
- 前500年-指南針(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300年-風車 (動力機)(環境限制的突破)
- 前100年-造紙術(文化限制的突破)
- 600年-雕版印刷、火藥(文化限制的突破)
- 1100年-活字印刷(文化限制的突破)
- 1400年-遠洋帆船(環境限制的突破)
- 1609年-望遠鏡(環境限制的突破)
- 1644年-顯微鏡(環境限制的突破)
- 1770年-蒸汽機(環境限制的突破,從此工業革命開始發展至今)
- 1783年-氣球(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26年-照相科技(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32年-電報機(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40年-化肥(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76年-電話(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77年-錄音機(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80年-燈泡(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86年-汽車(環境限制的突破)
- 1898年-阿斯匹靈(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03年-飛機(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06年-廣播(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35年-尼龍(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38年-抗細菌藥(生物限制的突破)
- 1941年-聚酯纖維(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45年-原子彈、電腦(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50年代-性別激素/變性科技(生物限制的突破)
- 1957年-人造衛星(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64年-高速鐵路(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69年-電腦網路(環境限制的突破)、登陸月球(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70年-磁浮列車(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80年-試管嬰兒(生物限制的突破)
- 1981年-奈米科技(環境限制的突破)
- 1983年-基因改造(生物限制的突破)
- 1996年-生物複製(生物限制的突破)
- 1997年-無線網路(環境限制的突破)
- 2005年—人類基因圖譜(生物限制的突破)
- 2007年-DNA端粒延長(生物限制的突破)
- 2011年—人造幹細胞(生物限制的突破)
- 2015年—回收火箭(環境限制的突破)
- 端粒酶可以啟用提煉物cycloastrogenol提高保護DNA末尾端粒的反轉錄能力,從而延長細胞分裂次數,推遲海佛烈克極限的到來,但是由於端粒酶啟用也常常出現於癌變細胞之中,故也需要增加p16和p53細胞分裂週期里對分裂細胞資訊完整度的檢測蛋白質的濃度來完成踩油門也踩剎車的雙重作用,由於人類還無法完全了解自我身體的運作的每個環節,死亡只能延遲卻無法去除。
- 2004年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的95%,科學家已發現50到60種影響人類衰老的基因。科學家已經通過動物實驗讓線蟲的生命延長6倍老鼠2倍果蠅5倍。科學家估計2020年左右人類基本可以掌握衰老基因的每個環節。本世紀中期人類延長自然壽命可以至150歲左右甚至更長。科學家Aubrey de grey預測2030-2045年左右人類通過掌握可忽略衰老治療可以征服自然衰老和衰老病發症造成的死亡。2013年Google成立醫療公司旨在延長人類壽命。
社團組織[編輯]
目前全世界最權威的兩家科技奇異點研究中心Singularity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Acceleration Studies Foundation都設在美國。Singularity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於2000年宣告成立,吸收了雷蒙德·庫茲威爾為榮譽會長,目標是研製出第一個種子人工智慧(遞迴自我完善/Seed AI)。而全世界第一次科技奇異點會議於2006年5月於史丹福大學舉行。
批評[編輯]
科技奇異點的論證並非嚴密。僅僅從電腦科技正在加速度發展,就得出科技奇異點的發生,推理上不嚴密。
事實上,不少科技領域已經長期處於科技瓶頸難以突破,並不能持續指數增長,例如民用核融合發電站、常溫超導體、高能量密度且安全的電池科技……。在理論方面,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理論與實驗不符,已令相關研究陷入困難。此外,一些新科技雖然是很厲害的創新,但因為不符合經濟適用原則反而被淘汰,如超音速客機、太空梭等。
《經濟學人》曾嘲笑科技奇異點這個概念:按照這個說法,因為剃鬚刀的刀頭在歷史上數量不斷增多,那麼最終,剃鬚刀的刀頭數量會增加到無窮多個[9]
相關文學及影視作品[編輯]
文學[編輯]
- 《書呆子快跑》(《類比》,弗諾·文奇,1966)
- 《真名實姓》(True Name,弗諾·文奇,1981)
- 《為和平而戰》(The Peace War,弗諾·文奇,1984)
- 《即時放逐》(Marooned in Realtime,弗諾·文奇,1986)
- 《深淵上的火》(A Fire Upon the Deep,弗諾·文奇,1992)
- 《天淵》(A Deepness in the sky,1999,弗諾·文奇,1999)
- 《領悟》(Understand [美]特德·姜Ted Chiang)
- 《人類科學之演變》(The Evolution of Human Science [美]特德·姜Ted Chiang)
- 《奇異點迫近》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雷蒙德·庫茲威爾,2005)
電影及電視節目[編輯]
- 《大都會》Metropolis (1927)
-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 《巨人:福賓計劃》Colossus: The Forbin Project (1969)
- 《鑽石宮》Westworld (1973)
- 《魔種》Demon Seed (1977)
- 《電子世界爭霸戰》系列 Tron (1982)
- 《銀翼殺手》系列 Blade Runner (1982)
- 《電腦夢幻曲》Electric Dreams (1984)
- 《魔鬼終結者》系列 The Terminator (1984)
- 《霹靂五號》系列 Short Circuit (1986)
- 《魔鬼總動員》系列 Total Recall (1990)
- 《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 (1995)
- 《星艦迷航記: 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 S3E26「The Best of Both Worlds」(1990),S5E25「The Inner Light」(1992),& S6E12「Ship in a Bottle」(1993)
- 《機器管家》 Bicentennial Man (1999)
- 《駭客任務》系列 The Matrix (1999)
- 《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
- 《虛擬偶像》S1M0NE (2002)
- 《機械公敵》I, Robot (2004)
- 《鷹眼》Eagle Eye (2008)
- 《阿凡達》系列 Avatar (2009)
- 《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
- 《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 (2011)
- 《黑鏡》Black Mirror 系列 (2011)
- 《雲端情人》Her (2013)
- 《特種進化》The Machine (2013)
- 《奧圖瑪塔》Autómata (2014)
- 《人造意識》Ex Machina (2014)
- 《露西》Lucy (2014)
- 《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 (2014)
- 《西方極樂園》Westworld (2016)
- 《殺戮指令》Kill Command (2016)
- 《穿越》The Beyond (2017)
動畫[編輯]
- 《哆啦A夢》系列
- 《攻殼機動隊》系列 Ghost in the Shell (1995)
- 《瓦力》WALL-E (2008)
- 《樂園追放》Expelled from Paradise (2014)
- 《比翼之吻》Darling in the Franxx (2018)
- 《機動戰士鋼彈 NT》
- 《ルパン三世 グッバイ・パートナー》(2019)
電子遊戲[編輯]
- 《Robotics;Notes DaSH》
- 《景之海的艾佩莉亞》
- 《尼爾:自動人形》NieR:Automata (2017)
- 《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