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革命



技術性失業[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技術性失業(英語: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指因技術進步,達成相同產能的勞動力需求減少,所引發的失業現象。
科技進步,大量與快速地使用機器人工智慧取代多餘的人力[1],雖然新科技確實也能創造新工作,像過去農業、工業自動化後,釋出的人力可以從事當時新創的服務業工作[2],但隨著機器人深度學習技術的問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全面性地影響所有產業,包括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農業、礦業以及其他產業等,而現在創造新工作的速度已不足以彌補原有勞動力被取代的速度,也就是說,每創造出1份新工作時,會有2份甚至更多的就業崗位消失。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在2013年,對於美國702種主流工作電腦化影響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3];已開發國家於1980年代電腦化技術增加了8%的就業機會;但到了1990年代只增加4.4%;至於2000年以後,新職務僅增加了0.5%[4],服務業的工作崗位也正快速的被機器取代,包括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取代傳統相機、底片、照相館、相片沖印[5],以及2014年初上路的台灣高速公路etag電子收費系統,取代人工收費員。製造業部分,也正在逐步以智慧化、自動化等科技來取代工人,甚至進一步出現完全無工人的關燈工廠,商業上,網購搭配無人車無人機配送、加上自助取貨、自動販賣機無人商店等趨勢[6][7][8]無論是原來100個工人減到90人、80人、50人,乃至於20人或全部被取代,都造成人力暫時性或永久的失業狀態,即使有新工作,但所需的技能與條件未必符合被取代的工人。
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失業者將失去參與經濟分配的權利,且要找到新工作越來越困難,而現行社會福利體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工廠仍能藉著機器人、自動化、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科技,生產出足夠甚至更多的產品。[9][10]
技術性失業會使得人民消費力下降,讓企業無法取得足夠營收,被迫裁員減薪倒閉,進一步降低消費力,惡性循環,經濟循環就會結束。[11]
然而,企業會雇用員工,是為了要購買員工的勞力,員工有錢消費只是附帶效果,當未來由AI或機器人取代時,企業不必再花人事費(包括薪資社會保險退休金提撥、培訓費用等)雇用員工,市場就會變成企業主+股東+能源商+機器人廠商等經濟循環,員工階級就會一無所有,失去價值,被市場經濟驅逐掉
另外,如極端狀況而言,市場上存在製造AI機器人的廠商A,以及利用AI機器人開發原物料的廠商B,只要廠商A生產機器人提供給廠商B,廠商B將開發出來的原物料當作價金交付廠商A,如此便能形成一經濟循環,在這個循環中,並不需要任何第三者,也就是人類來當作消費者。
而最近數十年的科技發展,加大了貧富差距,也造成年輕世代的低薪現象,終身僱傭制解體,而看似彈性但無法保障生計的工作正快速增加,包括零工經濟

參見[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發現了這篇網誌的留言板,在這留點什麼吧|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