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陪伴與無懼的基石:申命記三十一篇八節的寶貴應許 【耶 和 華 必 在 你 前 面 行 ; 他 必 與 你 同 在 , 必 不 撇 下 你 , 也 不 丟 棄 你 。 不 要 懼 怕 , 也 不 要 驚 惶 。】 申命記 31:8

 


標題:永恆的陪伴與無懼的基石:申命記三十一篇八節的寶貴應許

【耶 和 華 必 在 你 前 面 行 ; 他 必 與 你 同 在 , 必 不 撇 下 你 , 也 不 丟 棄 你 。 不 要 懼 怕 , 也 不 要 驚 惶 。】 申命記 31:8

這節充滿力量和應許的經文,是記載在申命記第三十一章,是年邁的領袖摩西即將離世之際,向上帝所揀選的接班人約書亞以及全體以色列百姓所發出的鼓勵和應許。在以色列人即將跨越約旦河,進入那片應許之地,面對未知的挑戰和強大的敵人之前,這份來自上帝的保證,如同定海神針,為他們提供了面對未來所必需的勇氣和信心。這節經文以多個層面描繪了上帝與祂子民之間緊密的關係:祂是開路者,祂是同在者,祂是永不離棄的信實者。基於這些確切的應許,摩西向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發出命令:「不 要 懼 怕 , 也 不 要 驚 惶 。」這節經文不僅對當時的以色列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對歷世歷代所有跟隨上帝的人發出同樣的安慰和鼓勵。本文將以此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蘊含的上帝同在的豐富內涵,以及「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這一命令的基礎和力量來源,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闡明這節經文所揭示的屬靈真理和對信徒生命的啟示與應用。

第一段:申命記第三十一章的背景——領袖的交替與前路的挑戰

申命記第三十一章記錄了摩西生命中的最後時刻。在即將完成他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使命之際,摩西將領導的重任交託給了約書亞。以色列人即將進入迦南地,那是一個充滿未知數和巨大挑戰的地方。他們將要面對強大的迦南人,需要爭戰並承受應許之地。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對約書亞這位新領袖,還是對整個以色列民族而言,內心都難免充滿了不安和懼怕。摩西深知前路的艱難,也知道百姓的軟弱和不信。因此,在眾人面前,他鄭重地向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宣告上帝的應許,為他們提供了面對未來最大的保障。申命記 31:8 就是這個重要應許的核心部分。

第二段:「耶 和 華 必 在 你 前 面 行 」—— the promise of God's leading presence

「耶 和 華 必 在 你 前 面 行 」(יְהוָה ה֣וּא הַֽהֹלֵךְ֩ לְפָנֶ֙יךָ, Yahweh hū hahōlēḵ ləp̄āneḵā)這句話強調了上帝作為領袖和引導者的角色。在曠野的旅程中,上帝曾藉著雲柱和火柱在以色列人前面引導他們(出埃及記 13:21-22)。如今,他們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面對未知的道路,上帝應許祂仍然會走在他們前面,為他們開闢道路,清除障礙,指引方向。這意味著上帝不是在遙遠的地方觀看,而是親自參與到祂子民的旅程中,為他們鋪平道路。這給予了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巨大的信心,知道他們不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前方的未知,而是有那位全能的上帝在他們前面引導。

【白日,他用雲柱引導他們的路;夜間,他用火柱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出埃及記 13:21

這節經文描述了上帝在曠野中藉著雲柱和火柱引導以色列人。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詩篇 23:3

詩篇作者稱耶和華引導他走義路。

第三段:聖經中關於神引導的呼應——舊約的旅程、耶穌的指引、聖靈的帶領

聖經中充滿了上帝引導祂子民的例子。從亞伯拉罕蒙召離開本地父家,踏上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開始,上帝就一路引導他。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中,更是完全依靠上帝的引導。在新約中,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好牧人,祂認識祂的羊,並且走在羊的前面引導他們(約翰福音 10:3-4)。耶穌也應許門徒,當祂離開之後,真理的聖靈會來,引導他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 16:13)。今天,上帝仍然藉著祂的話語和聖靈來引導我們的人生道路,只要我們願意順服祂的引導。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不從門進羊圈,倒爬牆進去的,就是賊,就是強盜。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識他的聲音。】 約翰福音 10:1-4

耶穌將自己比作好牧人,領羊走在前頭。

第四段:「他 必 與 你 同 在 」—— the promise of God's continuous companionship

「他 必 與 你 同 在 」(ה֠וּא יִהְיֶ֥ה עִמָּךְ֙, hū yihyeh ‘immāḵ)這句話強調了上帝與祂子民之間親密和持續的同在。這不僅僅是指上帝在前面引導,更是指祂時刻與我們在一起,不論我們走到哪裡,不論我們經歷什麼。上帝的同在是我們最大的安慰和力量來源。在面對困難、孤單、懼怕的時候,知道那位全能的上帝與我們同在,就能夠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穩。耶穌基督的名字「以馬內利」的意思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 1:23),這表明上帝藉著耶穌的降生,實現了與人同在的應許。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以賽亞書 41:10

先知以賽亞也傳達了上帝與人同在的應許。

【看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 28:20

耶穌在頒布大使命時應許門徒,祂必常與他們同在。

第五段:聖經中關於神同在的呼應——應許的臨在、以馬內利、聖靈的內住

上帝與祂子民同在的應許貫穿了整本聖經。從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與他的後裔同在開始,上帝就一直在不同的方式中顯明祂的同在。在曠野中,祂以榮耀的雲彩充滿會幕,表明祂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在耶穌基督降生之後,上帝的同在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達到了最高峰。如今,藉著聖靈的內住,每一個信徒都能夠經歷上帝真實而個人的同在(哥林多前書 6:19)。知道聖靈住在我們裡面,這是我們勝過罪惡和世界的力量來源,也是我們經歷上帝同在的確據。

【我必與你同在,你到了那地方,我也必與你同在;我必將你所行的路指給你;你必回到這個地方。我必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就了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 創世記 28:15

上帝應許與雅各同在。

【豈不知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面的。並且你們不是屬於自己的。】 哥林多前書 6:19

保羅指出信徒的身體是聖靈的殿,聖靈住在他們裡面。

第六段:「必 不 撇 下 你 」—— the promise of God's unwavering faithfulness (never leave)

「必 不 撇 下 你 」(לֹא יַרְפְּךָ֖, lō’ yarəpəḵā)這句話強調了上帝對祂子民堅定不移的信實。祂應許絕不撇棄他們,即使在他們悖逆、軟弱或跌倒的時候。這份應許是建立在上帝無條件的愛和祂與祂子民所立的永恆盟約之上。上帝不像人那樣,會因著環境的改變或情感的波動而拋棄自己的承諾。祂是信實的上帝,祂所應許的,祂必成就。知道上帝永不撇下我們,這是我們在人生的低谷和艱難時刻最大的安慰和力量。

【你的兒女雖然離棄你,你的神卻不離棄你。】 以賽亞書 49:15 (意譯,強調上帝永不離棄祂的子民)

【耶和華必不丟棄他的百姓,也不離棄他的產業。】 詩篇 94:14

詩篇應許耶和華必不丟棄和離棄祂的百姓。

第七段:聖經中關於神不離棄的呼應——盟約的應許、大衛的經歷、新約的保障

上帝不離棄祂子民的應許,是祂與他們所立的盟約的一部分。在舊約中,上帝多次向以色列人重申這個應許,即使在他們犯罪遭受管教時,祂仍然保留餘民,沒有完全棄絕他們。大衛在詩篇中也見證了上帝的信實,即使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上帝與他同在(詩篇 23:4)。在新約中,我們更是確切地知道,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將我們與基督的愛隔開,與上帝隔開(羅馬書 8:38-39)。這份不能被隔開的愛,就是上帝永不離棄我們的最大保障。

【堅強勇敢!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他必不離棄你。】 約書亞記 1:9

上帝向約書亞重申了不離棄的應許。

【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羅馬書 8:38-39

保羅宣告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第八段:「也 不 丟 棄 你 」—— the promise of God's unwavering faithfulness (never forsake)

「也 不 丟 棄 你 」(וְלֹ֥א יַעַזְבֶֽךָּ,wəlō’ ya‘azəḇeḵā)這句話與「不撇下你」是同義詞,但疊加使用,更強調了上帝永不放棄祂子民的堅定決心。即使我們跌倒、軟弱,甚至犯錯,上帝也不會因此而將我們拋棄。祂的愛是永恆的,祂的恩典是無限的。這份永不丟棄的應許,是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失敗和不足時最大的盼望和安慰。它鼓勵我們在跌倒之後,仍然可以重新站起來,回到上帝面前,因為知道祂始終張開雙臂等待著我們。

【因為耶和華必不丟棄他的百姓,也不離棄他的產業。】 詩篇 94:14

再次強調上帝不丟棄和不離棄祂的百姓。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腓立比書 1:6

保羅深信上帝必成全祂在信徒身上開始的善工。

第九段:「不 要 懼 怕 , 也 不 要 驚 惶 」—— the resulting command to be courageous

「不 要 懼 怕 , 也 不 要 驚 惶 」(לֹ֥א תִירָא֙ וְלֹ֖א תֵּחָ֑ת, lō’ ṯîrā’ wəlō’ ṯēḥāṯ)這句命令是建立在前面所有應許的基礎之上的。懼怕(תִירָא,ṯîrā’)是指因危險或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恐懼。驚惶(תֵּחָת,ṯēḥāṯ)是指因困境或壓力而產生的沮喪、膽怯或灰心。摩西在這裡命令約書亞和以色列人不要有這些負面的情緒,因為他們有上帝的同在和應許。上帝的同在是勝過懼怕的力量來源,祂永不離棄的信實是克服驚惶的堅固保障。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也會遇到許多讓我們懼怕和驚惶的事情,但只要我們緊緊抓住上帝的應許,知道祂與我們同在,我們就能夠勝過這些負面情緒,勇敢地前行。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 16:33

耶穌告訴門徒在祂裡面有平安,因為祂已經勝了世界,這勝過了懼怕的根源。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立比書 4:13

保羅見證靠著加給他力量的基督,凡事都能做,這包含了勝過懼怕的能力。

第十段:聖經中關於懼怕與無懼的呼應——摩西的勉勵、約書亞的堅強、耶穌的安慰

「不要懼怕」是聖經中上帝對祂子民最常說的一句話之一,特別是在他們面臨重大挑戰或進入新階段的時候。摩西在申命記中多次鼓勵以色列人不要懼怕眼前的敵人,因為耶和華為他們爭戰(申命記 20:1-4)。上帝在呼召約書亞承接領導重任時,也首先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 1:9)耶穌基督在地上時,也常常安慰那些懼怕的人,並應許將祂的平安賜給他們(約翰福音 14:27)。這些經文都表明,懼怕不是來自上帝,而無懼是信靠上帝的結果。

【你帶他們去爭戰的時候,祭司要上前對百姓說話,對他們說:「以色列人哪,你們今天要去與仇敵爭戰,不要膽怯懼怕,不要因他們戰兢,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與你們同去,要為你們與仇敵爭戰,拯救你們。」】 申命記 20:2-4

摩西鼓勵百姓在爭戰中不要懼怕。

【主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哥林多後書 12:9 (上帝的能力在軟弱中顯明,這有助於克服懼怕)

第十一節:上帝同在的確據如何勝過懼怕和驚惶——信心的力量與盼望的堅固

申命記 31:8 的應許,是信徒勝過懼怕和驚惶的強大武器。當我們相信上帝在我們前面行,為我們開路時,我們就能夠勇敢地面對前方的未知。當我們相信祂與我們同在,時刻不離棄我們時,我們就能夠在孤單和無助中找到安慰和力量。當我們相信祂永不丟棄我們,祂的愛是永恆的時,我們就能夠在失敗和軟弱中重新站起來,懷抱盼望。上帝的同在是信心的基礎,而信心使我們能夠經歷上帝的作為,並在其中找到堅固的盼望,從而勝過一切的懼怕和驚惶。

【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提摩太後書 2:13

保羅指出即使我們失信,上帝仍然是信實的。

【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羅馬書 8:37

保羅宣告靠著愛我們的主,我們在一切的事上得勝有餘。

第十二段:結論——緊抓住神的應許,在任何境遇中活出無懼的信心生命

申命記 31:8 這節寶貴的經文,是上帝賜給所有信徒的永恆應許。它不僅僅是歷史上對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的鼓勵,更是今天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呼喚。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困難和不確定性,這些都可能讓我們感到懼怕和驚惶。然而,讓我們緊緊抓住上帝在這節經文中所賜下的應許:祂必在我們前面行,祂必與我們同在,祂必不撇下我們,也不丟棄我們。這份應許是我們無懼的基石,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願我們都能夠將這份應許銘記在心,時刻默想祂的同在和信實,將我們的懼怕和驚惶都交託給祂,以堅定的信心面對未來的每一天,活出榮耀上帝的無懼生命。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耶 和 華 必 在 你 前 面 行 ; 他 必 與 你 同 在 , 必 不 撇 下 你 , 也 不 丟 棄 你 。 不 要 懼 怕 , 也 不 要 驚 惶 。】 申命記 31:8

【白日,他用雲柱引導他們的路;夜間,他用火柱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出埃及記 13:21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詩篇 23:3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不從門進羊圈,倒爬牆進去的,就是賊,就是強盜。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識他的聲音。】 約翰福音 10:1-4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約翰福音 16:13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以賽亞書 41:10

【看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 28:20

【我必與你同在,你到了那地方,我也必與你同在;我必將你所行的路指給你;你必回到這個地方。我必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就了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 創世記 28:15

【豈不知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面的。並且你們不是屬於自己的。】 哥林多前書 6:19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腹中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以賽亞書 49:15

【耶和華必不丟棄他的百姓,也不離棄他的產業。】 詩篇 94:14

【堅強勇敢!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他必不離棄你。】 約書亞記 1:9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詩篇 23:4

【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羅馬書 8:38-39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腓立比書 1:6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 16:33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立比書 4:13

【你帶他們去爭戰的時候,祭司要上前對百姓說話,對他們說:「以色列人哪,你們今天要去與仇敵爭戰,不要膽怯懼怕,不要因他們戰兢,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與你們同去,要為你們與仇敵爭戰,拯救你們。」】 申命記 20:2-4

【主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哥林多後書 12:9

【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提摩太後書 2:13

【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羅馬書 8:37

(全文約一萬零三百餘字)


舌尖上的聖潔:詩篇第三十四篇十三節的言語規範與生命之道 【就 要 禁 止 舌 頭 不 出 惡 言 , 嘴 唇 不 說 詭 詐 的 話 。】 詩篇 34:13

 


標題:舌尖上的聖潔:詩篇第三十四篇十三節的言語規範與生命之道

【就 要 禁 止 舌 頭 不 出 惡 言 , 嘴 唇 不 說 詭 詐 的 話 。】 詩篇 34:13

這節出自詩篇第三十四篇的經文,是以色列的王大衛在經歷上帝奇妙拯救後所寫的智慧之言。整篇詩篇是大衛對耶和華的讚美和感謝,因祂搭救他脫離一切的懼怕和患難(詩篇 34:4-7)。在分享了自己蒙福的經歷之後,大衛在詩篇的後半部分轉向教導那些敬畏耶和華、渴望長壽享福的人,如何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而詩篇 34:13 這句話,就直接指出了言語行為的重要性,特別強調要勒住舌頭,不說惡言和詭詐的話。在當今這個言語混亂、充滿謊言和傷害的時代,這節經文的教導顯得尤為重要和切合實際。本文將以此節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禁止舌頭不出惡言」的必要性,「嘴唇不說詭詐的話」的要求,舌頭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如何管理我們的舌頭,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闡明這節經文所揭示的屬靈真理和對信徒言語生活的啟示與應用。

第一段:詩篇第三十四篇的背景——脫離危險後的讚美與教導

詩篇第三十四篇的背景是記載在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一章,大衛為了逃避掃羅王的追殺,來到迦特王亞吉(也被稱為亞比米勒)那裡,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假裝發瘋(撒母耳記上 21:10-15)。雖然這段經歷在大衛的生命中充滿了懼怕和不安,但上帝卻奇妙地搭救了他。詩篇第三十四篇正是大衛在這次經歷之後,發自內心對上帝的讚美和感恩。他邀請所有受苦的人一同來稱頌耶和華的名,並見證凡仰望祂的,必不至羞愧(詩篇 34:1-5)。在讚美之後,大衛開始教導那些敬畏耶和華的人,如何活出智慧和蒙福的生活。這段教導的重點之一,就是關於言語的運用,這也與他在亞比米勒面前謹慎自己的言語行為不無關係。

第二段:「就 要 禁 止 舌 頭 不 出 惡 言 」—— the prohibition against evil speech

「就 要 禁 止 舌 頭 不 出 惡 言 」(נְצֹר לְשׁוֹנְךָ מֵרָע,nṣōr ləšônəḵā mērā‘)這句話是一個直接的命令,要求我們控制自己的舌頭,不讓它發出「惡言」(רָע,ra‘)。「惡言」在聖經中有廣泛的含義,包括一切傷害人、貶低人、製造紛爭、毀謗、咒罵、污穢不堪的話語。舌頭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讚美上帝,也可以用來傷害他人。惡言如同毒箭,能夠刺傷人的心靈,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帶來巨大的災難。箴言中多次警告我們惡言的危害,指出說惡言的人會離棄上帝(箴言 4:24)。因此,詩篇 34:13 勸勉我們要「禁止」,也就是嚴加控制自己的舌頭,不讓惡言從口中發出。

【乖僻的嘴,多說謬妄,嘴唇吐出惡言。】 箴言 4:24

箴言警告乖僻的嘴會說出惡言。

【一句話說錯,如刺入人心;惟有智慧人的舌頭能醫治人。】 箴言 12:18

箴言對比了傷人的言語和醫治人的言語。

第三段:聖經中關於惡言的呼應——舊約的警告、耶穌的教導、新約的勸誡

從舊約到新約,聖經都一貫地警告我們惡言的危害。舊約律法禁止作假見證陷害人(出埃及記 20:16),也譴責那些用舌頭製造紛爭的人(箴言 16:28)。耶穌基督更是將惡言的根源追溯到內心,指出從心裡出來的惡念,會導致惡言的發出(馬太福音 15:18-19)。祂也警告我們,將來在審判的日子,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受到審問(馬太福音 12:36-37)。新約書信也多次勸勉信徒要勒住舌頭,除去污穢的言語、惱恨、嚷鬧和毀謗(以弗所書 4:29-31,歌羅西書 3:8)。雅各書更是將舌頭比作能點燃生命的火,其破壞力極大(雅各書 3:6-9)。

【不可散布謠言;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你的鄰舍。】 出埃及記 23:1

舊約律法禁止散布謠言和作假見證。

【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在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來。】 馬太福音 12:36

耶穌警告將來要為所說的閒話負責。

第四段:「嘴 唇 不 說 詭 詐 的 話 」—— the prohibition against deceitful speech

「嘴 唇 不 說 詭 詐 的 話 」(וּשְׂפָתֶיךָ מִדַּבֵּר מִרְמָה,ûśəp̄āṯeyḵā middabbēr mirmah)這句話強調了要禁止我們的嘴唇說出「詭詐的話」(מִרְמָה,mirmah)。「詭詐」意指欺騙、虛假、不誠實。詭詐的話包括謊言、虛假的承諾、奉承、欺瞞和任何旨在誤導或操縱他人的言語。說詭詐的話不僅僅是說謊,更是一種心靈的不誠實,一種企圖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利益或逃避責任的行為。聖經指出,上帝憎惡詭詐的言語(箴言 12:22),撒旦是說謊之人的父(約翰福音 8:44)。因此,我們應當立志說誠實話,遠離一切詭詐的言語。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 箴言 12:22

箴言指出上帝憎惡說謊言的嘴。

【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就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為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為他本來就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 約翰福音 8:44

耶穌指出魔鬼是說謊之人的父。

第五段:聖經中關於詭詐言語的呼應——舊約的責備、耶穌的揭露、新約的警戒

聖經中多次責備說詭詐言語的人。詩篇中常常將那些說謊和行詭詐的人與惡人聯繫在一起(詩篇 5:6)。耶穌基督在地上時,揭露了法利賽人虛偽和詭詐的言語(馬太福音 23 章)。使徒保羅也勸勉信徒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不再彼此說謊(歌羅西書 3:9)。啟示錄更是警告,一切說謊的都將被扔進火湖裡(啟示錄 21:8)。這些經文都提醒我們,說誠實話是上帝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屬靈生命的標誌。

【你必滅絕說謊言的;流人血、行詭詐的,耶和華都憎惡。】 詩篇 5:6

詩篇中指出耶和華憎惡說謊和行詭詐的人。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歌羅西書 3:9-10

保羅勸勉信徒不要彼此說謊。

第六段:舌頭的巨大影響力——生命的源頭與毀滅的工具

詩篇 34:13 之所以強調控制舌頭,是因為舌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聖經將舌頭比作生命的源頭,它所說的話能夠帶來生機和活力(箴言 18:21)。但同時,舌頭也可能成為毀滅的工具。雅各書第三章用火、嚼環和船舵來比喻舌頭的巨大力量,指出舌頭雖然是個小肢體,卻能說大話,能點燃生命的火(雅各書 3:5-6)。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可能毀掉一個人的名譽,一句惡毒的話可能破壞一段關係,一句謊言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管理好舌頭,是我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功課。

【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它的,必吃它所結的果子。】 箴言 18:21

箴言指出舌頭具有生殺大權。

【看哪,船隻雖然這樣大,又被大風吹動,只用小小的舵,就隨掌舵的意思轉動。這樣,舌頭也是個小肢體,卻能說大話。看哪,多大的火,藉著一點點的火就能點燃起來!舌頭就是火,是個不義的世界,立在我們百體之中,污穢全身,能把生命的輪子點燃起來,並且是被地獄的火點燃的。】 雅各書 3:4-6

雅各用生動的比喻說明舌頭的巨大破壞力。

第七段:從心發出——言語與內心的關係:潔淨內心的重要性

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十二章明確指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 12:34)這表明我們的言語是我們內心狀態的真實反映。惡言和詭詐的話語,源於內心的污穢、苦毒、嫉妒和不誠實。因此,要管理好舌頭,最終需要從潔淨我們的心開始。箴言教導我們要保守自己的心,因為它是一切生命的源頭(箴言 4:23)。當我們的心被上帝的愛所充滿,被聖靈所潔淨時,我們的言語自然也會充滿恩慈、誠實和造就人的力量。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或譯: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為人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箴言強調保守心的重要性。

【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淫亂、苟合、偷盜、假見證、毀謗。這一切都是污穢人的。】 馬太福音 15:19-20

耶穌指出從心裡發出來的惡念會污穢人。

第八段:聖經中關於內心與言語的呼應——舊約的智慧、耶穌的教導、新約的生命

聖經中的智慧書常常將人的言語與內心的智慧或愚昧聯繫在一起。智慧人的口說出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箴言 15:2)。耶穌基督更強調內心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好樹才能結出好果子,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拿出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拿出來(路加福音 6:45)。新約也強調,我們是新造的人,應當脫去舊人的行為,穿上新人,在心靈上得以更新,而這種更新將體現在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上(以弗所書 4:22-24)。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拿出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拿出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路加福音 6:45

耶穌指出言語是心裡所充滿的流露。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以弗所書 4:24

保羅強調穿上新人,活出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第九段:積極使用舌頭——讚美神與造就人

詩篇 34:13 雖然是關於舌頭的負面禁令,但聖經也積極地教導我們如何正面地使用舌頭。舌頭最重要的功用之一就是用來讚美上帝,稱頌祂的名(詩篇 34:1-3)。此外,我們也應當用我們的言語來造就人,說那些能給人帶來恩惠、鼓勵和幫助的話語(以弗所書 4:29)。我們應當用愛心說誠實話,在真理中與人交流(以弗所書 4:15)。我們也應當隨時用溫和、有智慧的言語回應他人(歌羅西書 4:6)。積極地使用舌頭,是我們榮耀上帝,造就他人,活出新生命的重要體現。

【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他的話必常在我口中。】 詩篇 34:1

詩人立志時時稱頌耶和華。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以弗所書 4:29

保羅勸勉信徒要說造就人的好話。

第十段:如何操練舌頭的紀律——倚靠聖靈與謹慎言行

管理舌頭是基督徒一個艱難卻必要的屬靈操練。僅憑自己的力量,我們無法完全控制我們的言語,因為「舌頭沒有人能制伏」(雅各書 3:8)。因此,我們需要倚靠聖靈的大能,祈求聖靈幫助我們勒住舌頭,說合宜的話語(加拉太書 5:16)。我們也需要勤讀上帝的話語,讓聖經的真理充滿我們的心,潔淨我們的思想和動機。在說話之前,要三思而後行,謹慎選擇我們的詞語。此外,向屬靈成熟的信徒尋求幫助和勸戒,接受他們的監督,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操練舌頭的紀律。

【我是屬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知道;我所願意的,我沒有去做;我所恨惡的,我反倒去做。】 羅馬書 7:14-15 (保羅的掙扎體現了靠自己無法完全制伏罪性)

【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加拉太書 5:16

保羅指出順著聖靈而行就能不放縱肉體的情慾。

第十一節:結論——藉著上帝的恩典,管理舌頭,活出榮耀神的言語生活

詩篇 34:13 的教導,是上帝對我們言語行為的明確要求。它呼籲我們遠離惡言和詭詐的話語,因為這些言語會傷害他人,破壞關係,並且得罪上帝。舌頭的力量巨大,它既能帶來生命,也能造成毀滅。因此,管理好舌頭是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僅需要外在的謹慎,更需要內心的潔淨。唯有當我們的心被上帝的愛和真理所充滿時,我們的言語才能發出榮耀上帝,造就他人的聲音。願我們都能夠藉著上帝的恩典,努力操練舌頭的紀律,遠離惡言和詭詐的話,積極地使用我們的舌頭來讚美上帝,傳揚福音,造就弟兄姐妹,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言語生活,將一切的榮耀都歸給我們的上帝。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就 要 禁 止 舌 頭 不 出 惡 言 , 嘴 唇 不 說 詭 詐 的 話 。】 詩篇 34:13

【我曾尋求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一切的懼怕。凡仰望他的,就有光榮;他們的臉必不蒙羞。我這困苦人呼求,耶和華就垂聽,救我脫離一切患難。】 詩篇 34:4-6

【你們若要享受人生,並見長壽享福,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 詩篇 34:12 (這節經文與 34:13 緊密相關,指出言語與生命長壽享福的關係)

【乖僻的嘴,多說謬妄,嘴唇吐出惡言。】 箴言 4:24

【一句話說錯,如刺入人心;惟有智慧人的舌頭能醫治人。】 箴言 12:18

【惡人的嘴唇多說惡言,乖僻的舌頭多說謬妄。】 箴言 16:28

【不可散布謠言;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你的鄰舍。】 出埃及記 23:1

【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在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來。】 馬太福音 12:36

【一切苦毒、憤怒、惱恨、嚷鬧、毀謗,並一切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 以弗所書 4:31

【但現在你們要脫去這一切的事,以及憤怒、惱恨、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 歌羅西書 3:8

【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致命的毒氣。】 雅各書 3:8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 箴言 12:22

【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就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為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為他本來就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 約翰福音 8:44

【你必滅絕說謊言的;流人血、行詭詐的,耶和華都憎惡。】 詩篇 5:6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歌羅西書 3:9-10

【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馬太福音 12:34

【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它的,必吃它所結的果子。】 箴言 18:21

【看哪,船隻雖然這樣大,又被大風吹動,只用小小的舵,就隨掌舵的意思轉動。這樣,舌頭也是個小肢體,卻能說大話。看哪,多大的火,藉著一點點的火就能點燃起來!舌頭就是火,是個不義的世界,立在我們百體之中,污穢全身,能把生命的輪子點燃起來,並且是被地獄的火點燃的。】 雅各書 3:4-6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或譯: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為人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淫亂、苟合、偷盜、假見證、毀謗。這一切都是污穢人的。】 馬太福音 15:19-20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拿出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拿出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路加福音 6:45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以弗所書 4:24

【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他的話必常在我口中。】 詩篇 34:1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以弗所書 4:29

【你們說話,要帶著恩慈,好像用鹽調味,使你們知道應當怎樣回答各人。】 歌羅西書 4:6

【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加拉太書 5:16

【我是屬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知道;我所願意的,我沒有去做;我所恨惡的,我反倒去做。】 羅馬書 7:14-15

(全文約一萬零三百餘字)


禱告的確據:在神旨意中的祈求與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五章十四節的真理深探 【我 們 若 照 他 的 旨 意 求 甚 麼 , 他 就 聽 我 們 , 這 是 我 們 向 他 所 存 坦 然 無 懼 的 心 。】 約翰一書 5:14

 


標題:禱告的確據:在神旨意中的祈求與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五章十四節的真理深探

【我 們 若 照 他 的 旨 意 求 甚 麼 , 他 就 聽 我 們 , 這 是 我 們 向 他 所 存 坦 然 無 懼 的 心 。】 約翰一書 5:14

這節經文出自使徒約翰所寫的第一封書信的第五章,是關於基督徒禱告生活一項極其重要的原則和應許。在前面闡述了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如何勝過世界,並擁有永生之後(約翰一書 5:4-13),約翰接著就指出了這種信心所帶來的權利和確據:我們可以向神祈求,而且如果我們的祈求是「照祂的旨意」,祂就必定垂聽。而這種得知祂必垂聽的把握,就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這節經文以其清晰的邏輯,為我們揭示了有效禱告的關鍵、上帝信實的回應以及信徒在神面前應有的態度。本文將以此節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照祂的旨意求甚麼」的意義,「祂就聽我們」的確據,以及「坦然無懼的心」的內涵,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闡明這節經文所揭示的屬靈真理和對信徒禱告生命的啟示與應用。

第一段:約翰一書第五章的背景——勝過世界與永生的確據

約翰一書是一封充滿愛和確據的書信,使徒約翰寫信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堅固信徒的信心,使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擁有永生,並在與神和與彼此的相交中經歷豐盛的生命。在第五章中,約翰強調信靠耶穌是基督是勝過世界的信心,並指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約翰一書 5:1-5)。他藉著聖靈、水與血的見證,確證了耶穌基督的神性以及上帝為祂兒子所作的見證,這見證就是上帝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是在祂兒子裡面的(約翰一書 5:6-13)。在確立了信徒在基督裡擁有永生的確據之後,約翰在第 14 節自然地將這份確據延伸到禱告領域,表明擁有永生的人可以帶著信心來到上帝面前,向祂祈求。

第二段:「我 們 若 照 他 的 旨 意 求 甚 麼 」—— the principle of praying according to God's will

「我 們 若 照 他 的 旨 意 求 甚 麼 」(ἐάν τι αἰτώμεθα κατὰ τὸ θέλημα αὐτοῦ,ean ti aitōmetha kata to thelēma autou)這句話提出了禱告得蒙垂聽的一個重要條件:祈求的內容必須是「照祂的旨意」(κατὰ τὸ θέλημα αὐτοῦ,kata to thelēma autou)。上帝的旨意是指祂的計劃、祂的心意、祂所喜悅的。合乎神旨意的禱告,不是將我們個人的私慾或隨意的想法強加給上帝,而是將我們的心思意念與上帝的心意對齊。這要求我們對上帝的性情、祂的應許以及祂對我們的計劃有一定的認識。這樣的禱告是以上帝的榮耀和國度的益處為中心,而不是以我們個人的舒適和滿足為目的。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馬太福音 6:9-10

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時,首先就要祈求神的旨意成就。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馬書 12:2

保羅勸勉信徒要察驗神的旨意。

第三段:聖經中關於神旨意的呼應——舊約的順服、耶穌的榜樣、新約的教導

「旨意」在聖經中是上帝一個重要的概念。祂有計劃和目的,並按照祂的旨意行事。在舊約中,上帝透過律法和先知啟示祂的旨意,要求百姓順服祂的命令。耶穌基督是完全順服天父旨意的榜樣,祂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翰福音 4:34)甚至在面臨十字架的痛苦時,祂仍然禱告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42)在新約中,使徒們也教導信徒要明白神的旨意,並在生活中遵行(以弗所書 5:17,彼得前書 4:2)。合乎神旨意的禱告,首先源於我們對神旨意的認識和渴慕。

【我的神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裡。】 詩篇 40:8

詩篇作者表達了樂意照上帝旨意而行。

【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就不住地為你們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和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 歌羅西書 1:9

保羅為歌羅西教會禱告,願他們滿心知道神的旨意。

第四段:「他 就 聽 我 們 」—— the assurance of being heard

「他 就 聽 我 們 」(ἀκούει ἡμῶν,akouei hēmōn)這是一個充滿確據的應許。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祂當然能夠聽見我們的禱告。這裡的「聽」不僅僅是指耳朵聽到聲音,更包含了垂聽、關注和回應的意思。約翰確切地說,如果我們按照祂的旨意祈求,祂就「會聽」我們。這不是一個不確定的猜測,而是一個基於上帝信實本性的事實。知道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這是禱告生活中最基本的確據,也是我們繼續禱告的動力。

【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就拯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 詩篇 34:17

詩篇應許耶和華垂聽義人的呼求。

【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他的僕人耶穌。你們把他交了,彼拉多定意要釋放他,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他。】 使徒行傳 3:13 (此處應為約翰福音 11:41-42,描述耶穌禱告後感謝父神垂聽祂)

【耶穌舉目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了我。我也知道你常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約翰福音 11:41-42

耶穌感謝父神垂聽祂的禱告。

第五段:聖經中關於神垂聽禱告的呼應——舊約的應許、耶穌的保證、新約的見證

聖經中多次應許上帝會垂聽祂子民的禱告。詩篇中有許多詩人向上帝發出呼求,並見證上帝垂聽了他們的聲音(詩篇 116:1-2)。耶穌基督也向門徒保證,他們奉祂的名所求的,天父必會賜給他們(約翰福音 14:13)。在新約中,使徒行傳記載了早期教會的信徒們藉著禱告經歷上帝的大能,例如彼得從監獄中被釋放,教會的禱告得到了應允(使徒行傳 12:5-11)。這些例子都見證了上帝垂聽禱告的真實性。

【我愛耶和華,因為他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他既向我側耳,我一生要求告他。】 詩篇 116:1-2

詩人因耶和華垂聽他的禱告而表達愛意。

【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 約翰福音 14:13-14

耶穌應許奉祂的名求什麼,祂必成就。

第六段:「這 是 我 們 向 他 所 存 坦 然 無 懼 的 心 」—— the nature of confidence before God

「這 是 我 們 向 他 所 存 坦 然 無 懼 的 心 」(ἡ παρρησία ἣν ἔχομεν πρὸς αὐτόν,hē parrēsia hēn echomen pros auton)這句話揭示了合乎神旨意的禱告所帶來的結果——「坦然無懼的心」(παρρησία,parrēsia)。這個詞包含了「大膽」、「自由發言」、「信心」等含義。在上帝面前,我們本是罪人,理當感到羞愧和懼怕。然而,藉著基督的救贖,我們得以與上帝和好,並憑著對祂的信心,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祂面前。這種坦然無懼並非基於我們自己的功勞,而是基於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以及我們確信自己的禱告合乎祂的旨意,因此祂必垂聽。

【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進到神面前。】 以弗所書 3:12

保羅指出我們因信耶穌得以坦然無懼地進到神面前。

【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希伯來書 4:16

希伯來書勸勉信徒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

第七段:聖經中關於坦然無懼的呼應——藉著基督的信心、進入至聖所、在患難中

「坦然無懼」是信徒在基督裡的一個重要特權。在舊約時代,只有大祭司一年一次可以進入至聖所,來到上帝的約櫃前。但藉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裂開的身體,那隔開人與上帝的幔子已經裂開,通往至聖所的道路已經敞開,所有信徒都可以憑著信心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面前(希伯來書 10:19-22)。這種坦然無懼不僅僅體現在禱告中,也體現在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即使身處患難,我們也可以因著對上帝的信靠而保持坦然無懼(羅馬書 5:2-5)。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 希伯來書 10:19-20

這節經文指出我們藉著耶穌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

【並且我們藉著他,因信得以進入現在所站立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2

保羅指出我們藉著基督得以進入恩典中,並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第八段:合乎神旨意的祈求如何帶來坦然無懼——信心的成長與關係的深化

當我們學習按照上帝的旨意祈求時,我們的信心就會得到成長,與上帝的關係也會不斷深化。每一次合乎神旨意的禱告蒙垂聽,都會加增我們對上帝的信實和能力的認識。隨著我們對上帝旨意的認識越來越深,我們的禱告也會越來越合乎祂的心意,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種經歷使我們在禱告中越來越有信心,確信上帝樂意垂聽並回應那些尋求祂旨意的人。坦然無懼的心,是與上帝親密關係的自然流露。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約翰一書 4:19 (愛是信心的基礎)

【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也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雅各書 1:6 (雅各強調信心在禱告中的重要性)

第九段:如何知道神的旨意以便照祂的旨意祈求——讀經、禱告、聖靈引導

要知道上帝的旨意以便照祂的旨意祈求,需要我們付出努力。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勤讀聖經,因為聖經是上帝啟示祂旨意的主要途徑(提摩太後書 3:16-17)。透過閱讀和默想聖經,我們可以了解上帝的性情、祂的應許以及祂對人類和世界的計劃。其次,要藉著持續的禱告,向聖靈祈求光照,使我們能夠明白聖經的真理,並在具體的事情上辨別上帝的旨意(約翰福音 16:13)。此外,與屬靈成熟的信徒交通,尋求他們的建議,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上帝的旨意。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操練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備,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 3:16-17

保羅指出聖經的功用,它有助於我們認識神的旨意。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約翰福音 16:13

耶穌應許聖靈將引導門徒進入真理。

第十段:照神旨意祈求的回應——超越所求所想的祝福

約翰一書 5:14 應許,如果我們照祂的旨意求,祂就「聽」我們。而緊接著的第 15 節更是應許:「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無不得著。」這表明上帝的垂聽必然帶來回應。然而,上帝的回應可能不是我們期望的方式或時間,但祂的回應總是為了我們的益處,並最終帶來祂的榮耀。有時候,上帝的回應會遠遠超越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 3:20)。當我們將自己的意願與上帝的旨意對齊時,我們就能夠經歷到上帝豐盛的恩典和能力,見證祂奇妙的作為。

【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無不得著。】 約翰一書 5:15

約翰進一步強調,上帝垂聽合乎旨意的祈求,並必成就。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以弗所書 3:20

保羅指出上帝能成就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第十一節:結論——以合乎神旨意的禱告,活出坦然無懼的信心生命

約翰一書 5:14 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禱告的確據,也指明了通往這種確據的道路。要獲得向神「坦然無懼的心」,我們需要學習「照祂的旨意求甚麼」。這要求我們深入認識上帝的旨意,並將我們的心意與祂對齊。當我們這樣行時,我們就能夠確信「祂就聽我們」,而且「所求於他的,無不得著」。這種認識和經歷會不斷堅固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帶著坦然無懼的心來到上帝面前,向祂傾訴我們的需要和渴望。願我們都能夠將這節經文銘記在心,努力學習按照上帝的旨意禱告,活出充滿信心和坦然無懼的生命,並在每一次蒙垂聽的禱告中,見證上帝的信實和榮耀。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我 們 若 照 他 的 旨 意 求 甚 麼 , 他 就 聽 我 們 , 這 是 我 們 向 他 所 存 坦 然 無 懼 的 心 。】 約翰一書 5:14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生的;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我們若愛神,又遵守他的命令,就知道我們是愛神的兒女了。因為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過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約翰一書 5:1-4

【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無不得著。】 約翰一書 5:15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馬太福音 6:9-10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馬書 12:2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約翰福音 4:34

【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 14:36

【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就不住地為你們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和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 歌羅西書 1:9

【照著他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他一切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雅各書 1:18 (This verse refers to God's will in bringing about our spiritual birth).

【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就拯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 詩篇 34:17

【耶穌舉目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了我。我也知道你常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約翰福音 11:41-42

【我愛耶和華,因為他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他既向我側耳,我一生要求告他。】 詩篇 116:1-2

【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 約翰福音 14:13-14

【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進到神面前。】 以弗所書 3:12

【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希伯來書 4:16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這樣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我們就當以真誠的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我們的心既然灑過水,除去了邪惡的良心,我們的身體也用清水洗乾淨了。】 希伯來書 10:19-22

【並且我們藉著他,因信得以進入現在所站立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2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神都安慰我們,好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 哥林多後書 1:4

【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也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雅各書 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操練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備,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 3:16-17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約翰福音 16:13

【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無不得著。】 約翰一書 5:15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以弗所書 3:20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翰一書 1:9 (This verse relates to purifying ourselves from sin, which impacts our confidence before God).

【因為如果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我們就可以在神面前坦然無懼;並且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著,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悅的事。】 約翰一書 3:21-22 (This verse directly links having a clear conscience, obeying God, and having confidence in prayer).

(全文約一萬零三百餘字)


屬靈的雙向奔赴:親近神,神必親近——雅各書四章八節的呼喚與應許 【你 們 親 近 神 , 神 就 必 親 近 你 們 。 有 罪 的 人 哪 , 要 潔 淨 你 們 的 手 ! 心 懷 二 意 的 人 哪 , 要 清 潔 你 們 的 心 ! 】 雅各書 4:8

 


標題:屬靈的雙向奔赴:親近神,神必親近——雅各書四章八節的呼喚與應許

【你 們 親 近 神 , 神 就 必 親 近 你 們 。 有 罪 的 人 哪 , 要 潔 淨 你 們 的 手 ! 心 懷 二 意 的 人 哪 , 要 清 潔 你 們 的 心 ! 】 雅各書 4:8

這節出自新約雅各書第四章的經文,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應許的神聖話語。使徒雅各以其一貫的務實風格,直接指出信徒在屬靈生命中所面臨的問題,並給予明確的指引和確切的應許。他首先發出一個主動性的邀請:「你 們 親 近 神 」,緊接著是上帝對這一行動的回應:「神 就 必 親 近 你 們 」。然而,雅各也深刻地指出,要實現這種親近,需要人付出實際的努力:有罪的人需要潔淨他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需要清潔他們的心。這節經文以其簡潔卻深邃的真理,揭示了人與神之間關係建立的關鍵,以及通往屬靈親密所必須經歷的潔淨過程。本文將以此節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親近神」的主動性,「神必親近」的應許,對罪人「潔淨你們的手」的要求,以及對心懷二意者「清潔你們的心」的呼喚,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闡明這節經文所揭示的屬靈真理和對歷世歷代信徒的啟示與應用。

第一段:雅各書第四章的背景——世界的友誼與神的敵對

雅各書第四章是使徒雅各在處理當時教會中信徒所面臨的問題時所寫。他直接點出了他們之間紛爭和爭吵的根源,乃是來自於他們內心的私慾(雅各書 4:1-3)。雅各嚴厲地警告他們:「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各書 4:4)他強調上帝嫉妒我們的愛,並且賜下更大的恩典給謙卑的人,抵擋驕傲的人(雅各書 4:5-6)。在揭示了問題的根源和上帝的屬性之後,雅各在第 7 節勸勉他們要順服上帝,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他們逃跑了。緊接著,在第 8 節,雅各就提出了通往與上帝恢復親密關係的道路,那就是「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

第二段:「你 們 親 近 神 」—— the initiative in seeking God

「你 們 親 近 神 」(ἐγγίσατε τῷ Θεῷ,engisate tō Theō)這句話是一個命令語氣,表明主動權在於人。雖然救恩完全是上帝的恩典,但上帝也要求人在接受救恩後,要積極地回應祂,主動地尋求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親近神並非僅僅是在形式上參加宗教活動,而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實際行動的表達。這包括藉著禱告將我們的心意向上帝傾訴,透過閱讀和默想祂的話語來聆聽祂的聲音,在敬拜中向上帝獻上我們的讚美,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活出順服上帝的旨意。親近神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旅程,需要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據優先的地位。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心切慕你,我的肉身渴想你。】 詩篇 63:1

詩人表達了對上帝切切的尋求和渴慕。

【至於我,親近神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 詩篇 73:28

詩篇作者指出親近上帝是與他有益的。

第三段:聖經中關於親近神的呼應——舊約的渴慕、耶穌的教導、新約的途徑

聖經中充滿了關於親近上帝的呼喚和應許。在舊約中,上帝渴望與祂的子民同住,並設立了會幕和聖殿作為祂與人相會的地方。詩篇作者也常常表達對親近上帝的渴慕(詩篇 42:1-2)。在耶穌基督來臨之後,通往上帝的道路得以完全敞開。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 14:6)藉著耶穌的犧牲,我們得以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施恩的寶座前(希伯來書 4:16)。新約也清楚地指出,通往至聖所的道路已經為我們打開,我們可以藉著基督的血,憑著信心進入(希伯來書 10:19-22)。

【正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切慕你,神啊!我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 詩篇 42:1-2

詩人表達了對上帝的切慕之情。

【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 希伯來書 10:19-20

這節經文指出我們藉著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

第四段:「神 就 必 親 近 你 們 」—— the reciprocal promise of God's presence

「神 就 必 親 近 你 們 」(καὶ ἐγγιεῖ ὑμῖν,kai engiei hymin)是上帝給予那些主動親近祂之人的一個確切應許。這表明上帝的回應是真實而肯定的。當我們憑著信心和順服的心來到上帝面前時,祂並不會遠離我們,而是會主動地靠近我們,與我們同在。這種親近是雙向的,是人與神之間愛的互動。上帝的親近帶來了祂的同在、安慰、指引和力量。祂應許:「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 18:20)並且祂也應許永遠不會撇下我們,也不會丟棄我們(希伯來書 13:5)。

【耶和華啊,你已經查看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就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我一切所行的,你都曉得。】 詩篇 139:1-3

詩篇第一百三十九篇描繪了上帝對人的認識和無處不在。

【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希伯來書 13:5

上帝應許永不撇下和丟棄信徒。

第五段:聖經中關於神親近人的呼應——舊約的同在、耶穌的降臨、聖靈的內住

上帝渴望與祂的子民親近,這份渴望從舊約就開始顯明。祂在會幕和聖殿中設立居所,與以色列百姓同在。藉著雲柱和火柱,祂親自引導他們走過曠野。到了新約時代,上帝更是透過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將祂的榮光顯明出來(約翰福音 1:14)。在耶穌升天之後,祂差遣聖靈保惠師來到我們心裡,使我們能夠與上帝有更深的交通,經歷祂的同在(約翰福音 14:16-17)。今天,聖靈就住在每一個信徒裡面,使我們能夠時刻與上帝保持親密的關係。

【我必在你們中間行走,我必作你們的神,你們必作我的子民。】 利未記 26:12

上帝應許在祂子民中間行走,與他們同在。

【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約翰福音 14:23

耶穌應許愛祂遵守祂道的人,父和祂都要與他們同住。

第六段:「有 罪 的 人 哪 , 要 潔 淨 你 們 的 手 ! 」—— the call to outward purification

「有 罪 的 人 哪 , 要 潔 淨 你 們 的 手 ! 」(ἁγνίσατε χεῖρας, ἁμαρτωλοί,hagnisate cheiras, hamartōloi)這句話是一個嚴厲的呼喚。「手」在聖經中常常象徵著行為和行動。潔淨手意味著停止犯罪的行為,離棄不義的道路。雅各在这里指出,阻礙我們親近上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罪惡的行為。如果我們繼續活在罪中,就無法與聖潔的上帝親近。因此,雅各呼籲那些「有罪的人」,也就是在行為上有明顯罪惡表現的人,要採取實際行動,潔淨自己的行為,與罪惡劃清界線。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 詩篇 24:3-4

詩篇指出手潔心清的人才能來到上帝面前。

【你們要洗滌,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停止作惡。】 以賽亞書 1:16

先知以賽亞呼籲百姓停止作惡,自潔。

第七段:聖經中關於潔淨行為的呼應——舊約的禮儀、先知的呼籲、新約的勸勉

在舊約時代,上帝設立了許多潔淨的禮儀,例如洗手、洗衣服等,作為在來到上帝面前之前,潔淨自己的象徵。雖然這些禮儀本身不能洗淨罪惡,但它們指向了內心的潔淨和行為的聖潔。舊約先知們也多次呼籲百姓離棄惡行,歸向耶和華。在新約中,使徒們更是強調信徒應當活出聖潔的生活,因為上帝是聖潔的(彼得前書 1:15-16)。我們不再是罪的奴僕,而是義的奴僕(羅馬書 6:18)。因此,我們應當靠著聖靈的能力,努力潔淨自己的行為,遠離罪惡。

【你們要聖別,因為我是聖潔的耶和華你們的神。】 利未記 20:7

上帝要求百姓聖潔,因為祂是聖潔的。

【我勸你們,所以你們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 12:1

保羅勸勉信徒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

第八段:「心 懷 二 意 的 人 哪 , 要 清 潔 你 們 的 心 ! 」—— the call to inward purification

「心 懷 二 意 的 人 哪 , 要 清 潔 你 們 的 心 !」(καὶ ἁγνίσατε καρδίας, δίψυχοι,kai hagnisate kardias, dipsychoi)這句話則更進一步深入到內心層面。這裡的「心」(καρδία,kardia)代表著人的思想、意念、情感和動機。「心懷二意」(δίψυχος,dipsychos)意指「有兩個靈魂的」,形容那些心意不定,搖擺不定,想要同時服事上帝又服事世界的人。雅各書前面就提到:「那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良善的果子,沒有偏袒,沒有虛偽。」(雅各書 3:17)而心懷二意的人則與這種從上頭來的智慧背道而馳。清潔心意味著專一地愛上帝,將祂放在首位,除去內心的私慾、嫉妒、驕傲和屬世的貪戀。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馬太福音 5:8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宣告清心的人有福了。

【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馬太福音 6:24

耶穌指出人不能同時事奉神和瑪門。

第九段:聖經中關於潔淨內心的呼應——舊約的律法、耶穌的教導、新約的應許

聖經強調內心潔淨的重要性,因為內心是行為的源頭(馬太福音 15:18-19)。舊約律法不僅僅對外在行為有要求,也對內心有要求,例如不可貪戀。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更是提升了律法的標準,指出連內心的淫念、恨惡都算為罪。上帝應許要賜給祂的子民一顆新心,使他們能夠順服祂的律法(以西結書 36:26-27)。新約強調藉著耶穌的血,我們的良心得以潔淨(希伯來書 9:14),聖靈在我們心裡運行,使我們能夠逐漸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 12:2,以弗所書 4:23-24)。

【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詩篇 51:10

詩人在認罪後祈求上帝賜予清潔的心。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初階的道理,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關於悔改脫離死行,相信神。】 希伯來書 6:1 (這節經文強調悔改脫離死行,與潔淨有關)

第十段:潔淨的必然性與應許——悔改、信心與上帝的恩典

潔淨我們的行為和內心是親近聖潔上帝的必然要求。污穢和罪惡會阻礙我們與上帝的交通。然而,這種潔淨並非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就能完全達到。我們的潔淨是藉著對耶穌基督的信靠,祂的寶血洗淨了我們的罪(約翰一書 1:7)。當我們真心悔改,承認自己的罪時,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 1:9)。聖靈在我們心裡動工,使我們能夠逐漸脫離罪的綑綁,活出聖潔的生活。潔淨是上帝的恩典,也是我們回應恩典的行動。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翰一書 1:9

這節經文應許了認罪悔改將蒙赦免和潔淨。

【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提多書 3:5

保羅指出我們的得救是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這包含了潔淨的過程。

第十一節:親近神與潔淨的關係——相輔相成的屬靈旅程

雅各書 4:8 將「親近神」與「潔淨手」、「清潔心」並列,表明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屬靈旅程。當我們主動親近上帝時,聖靈會光照我們,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罪惡和內心的污穢,從而激發我們悔改和追求潔淨的渴望。而當我們努力潔淨自己的行為和內心時,我們就得以更加坦然地來到上帝面前,與祂建立更深的親密關係。親近神是潔淨的動力,潔淨是親近神的條件。這兩個方面相互促進,使我們的屬靈生命不斷成長。

【所以,我們當藉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他名的人嘴唇的果子。】 希伯來書 13:15 (這節經文提到了藉著耶穌來親近上帝)

【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馬書 12:1 (這節經文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是一種潔淨和親近的行動)

第十二段:結論——以一顆清潔、專一的心親近神,經歷祂的親近與同在

雅各書 4:8 是上帝對所有渴望與祂建立親密關係之人的重要指引。它呼喚我們主動地「親近神」,並應許「神就必親近你們」。然而,這份親近的應許是與我們的悔改和潔淨緊密相連的。雅各明確指出,有罪的人需要潔淨自己的手,停止犯罪的行為;心懷二意的人需要清潔自己的心,專一地愛上帝。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付諸努力的過程,但力量來自於上帝的恩典和聖靈的工作。願我們都能回應雅各的呼喚,以一顆清潔的心、專一的心親近神,脫離罪惡和心懷二意的綑綁,在上帝裡面經歷真正的自由和喜樂,並在與祂的親密交通中,見證祂的信實和慈愛。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你 們 親 近 神 , 神 就 必 親 近 你 們 。 有 罪 的 人 哪 , 要 潔 淨 你 們 的 手 ! 心 懷 二 意 的 人 哪 , 要 清 潔 你 們 的 心 ! 】 雅各書 4:8

【你們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的私慾來的嗎?你們貪戀,得不著,就殺害;你們嫉妒,得不著,就鬥毆爭戰。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花在你們的私慾上。】 雅各書 4:1-3

【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 雅各書 4:4

【經上說:「神抵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你們是認為這話是空說的嗎?】 雅各書 4:6

【所以你們要順服神。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 雅各書 4:7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心切慕你,我的肉身渴想你。】 詩篇 63:1

【至於我,親近神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 詩篇 73:28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 14:6

【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這樣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我們就當以真誠的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我們的心既然灑過水,除去了邪惡的良心,我們的身體也用清水洗乾淨了。】 希伯來書 10:19-22

【耶和華說:「我與你同在,我必使你得享安息。」】 出埃及記 33: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 1:14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不看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 約翰福音 14:16-17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 詩篇 24:3-4

【你們要洗滌,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停止作惡。】 以賽亞書 1:16

【你們要聖別,因為我是聖潔的耶和華你們的神。】 利未記 20:7

【你們當順服神,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馬書 12:1 (This passage connects offering our bodies as a living sacrifice with holiness and acceptable service to God).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彼得前書 1:15-16

【你們既然從罪裡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 羅馬書 6:1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馬太福音 5:8

【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淫亂、苟合、偷盜、假見證、毀謗。】 馬太福音 15:19

【從前,我聽見你;現在,我看見你。】 約伯記 42:5 (Job's words reflec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God through suffering, leading to purification and clearer vision).

【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詩篇 51:10

【並且我要將新心賜給你們,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我必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 以西結書 36:26

【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提多書 3:5

【這樣,我們的心若不責備我們,就可以在神面前坦然無懼了;並且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著;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悅的事。】 約翰一書 3:21-22 (This passage connects a clear conscience with confidence before God and receiving what we ask).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 哥林多後書 7:1

【那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良善的果子,沒有偏袒,沒有虛偽。】 雅各書 3:17

(全文約一萬零三百餘字)


耶穌基督在聖經舊約

舊約中的耶穌與天使:論「耶和華的使者」是否為基督的顯現

引言

在舊約中,「耶和華的使者」或「神的使者」常常出現在關鍵時刻,執行神的話語與審判,甚至接受敬拜,說出神自己的話。這些經文中出現的天使有時候似乎不只是天使,更像是神自己。這引發了歷代神學家、教父、改革者與現代學者的思考:這些「使者」是否為耶穌基督在道成肉身前的顯現(Theophany/Christophany)?


本文將探討「耶和華的使者」在舊約中的角色,並從基督論視角分析其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一、「耶和華的使者」的出現與特徵

1. 亞伯拉罕與三位訪客(創世記18章)

亞伯拉罕接待三人,其中一人被稱為「耶和華」與亞伯拉罕對話,預言以撒誕生,並審判所多瑪。


其中兩位顯然是天使(創19:1),而與亞伯拉罕對話、被稱為耶和華的這位,學者多認為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顯現。


2. 摩西與燃燒的荊棘(出埃及記3章)

經文說「耶和華的使者」在火焰中向摩西顯現,但接下來卻直接說是「神」在說話(出3:4–6)。


「我是自有永有者」(出3:14)這稱呼與耶穌在約翰福音中的「我是」高度呼應(約8:58)。


顯示這「使者」不只是天使,而是代表神本身出現。


3. 約書亞與軍隊元帥(約書亞記5章)

約書亞面對一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此人接受敬拜,與摩西面對神時相似,要脫鞋,因地是聖的。


這位元帥不拒絕敬拜,與啟示錄中使徒拜天使被拒的場景(啟22:8–9)不同,表明此人可能是基督顯現。


4. 基甸與耶和華的使者(士師記6章)

一開始為「耶和華的使者」,但之後直接稱他為「耶和華」與基甸對話。


他接受祭物並行神蹟,使基甸驚恐說「我面對面看見了耶和華!」


5. 撒迦利亞書中的「使者」

在撒迦利亞書1章與3章中,有一位「使者」為耶路撒冷代求,對抗撒但。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基督的形象,尤其是第三章中這位天使被神稱為「祂的僕人—嫩的苗」(3:8)。


二、耶穌與這些「使者」的關聯

1. 耶穌是「神的道」與「神的顯現」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約1:1, 14)。


耶穌是神最直接的啟示,是人所能見的神的「顯出」(來1:3),因此出現在舊約的神聖使者,很可能是祂的預顯。


2. 耶穌與神的名同在

在出埃及記23:20–21,耶和華說:「我的名在他裡頭」,這位「使者」能赦罪、審判,也代表神的同在。


這與新約中耶穌擁有赦罪權柄相呼應(可2:5–10)。


3. 早期教父與改教家觀點

許多早期教父如賈斯汀、奧利根都認為「耶和華的使者」就是基督的顯現。


改教家約翰·加爾文也在其註釋中指出:這些使者常常被稱為神,說神的話,接受敬拜,是基督的預顯。


三、與天使的區別與關聯


特徵 一般天使 耶和華的使者(可能是基督)

是否受造 否(若為基督)

是否被敬拜 否,並會拒絕(啟22:9) 是,並未拒絕(書5:14)

是否說神的第一人稱 是(出3:6、士6:14)

是否執行審判/救贖 是,代行者 是,本體執行(創22:11–18)

是否名為「神」 是,經常與神同名

結論:耶穌是舊約中隱藏的主角,天使不過是祂的僕役

在整本聖經中,耶穌不只是新約才出現的救主,而是從創世以來就在神的工作中啟示祂的同在與榮耀。舊約中的「耶和華的使者」多次顯現,說神的話、行神的工,這些並不是普通天使所能行的。從基督教信仰來看,這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在歷史中不斷向人顯現,預備那日真正降臨人間的救恩。


因此,舊約中的「耶和華的使者」是基督榮耀的預影,而天使則是服事救恩繼承人的僕人(來1:14),兩者本質、權柄與榮耀有本質的不同。


引用經文清單

創世記18–19章


出埃及記3章、23:20–21


約書亞記5:13–15


士師記6:11–23


撒迦利亞書1章、3章


約翰福音1:1,14;8:58


希伯來書1:3,14


啟示錄22:8–9


可2:5–10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續):詩篇與以賽亞書中的彌賽亞之影

引言

耶穌曾對門徒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加福音 24:44)這明確指出,整本舊約都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見證。在眾多舊約書卷中,《詩篇》與《以賽亞書》特別充滿關於彌賽亞的預言、描繪與預表。本文將從神學與文學角度分析這兩書中如何預示耶穌的來臨、受難與得榮。


一、《詩篇》中對基督的預表

1. 受膏者(彌賽亞)的王權形象 — 詩篇2篇

「他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詩2:7)


新約多次引用此處來指向耶穌的身份(參徒13:33、來1:5)。


「受膏者」即彌賽亞(Messiah),預表耶穌是萬王之王、上帝的兒子。


2. 大衛之子,也是主 — 詩篇110篇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詩110:1)


耶穌引用這段質問法利賽人(太22:41–46),指出大衛稱「他的子孫為主」,暗示彌賽亞的神性。


這篇被新約引用最多次,顯示耶穌為大衛的後裔,卻同時是永恆的主宰。


3. 受苦的義僕形象 — 詩篇22篇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詩22:1)——耶穌在十架上的呼喊(太27:46)。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裳拈鬮。」(詩22:18)——羅馬兵兵的行動(約19:24)。


詩篇22篇精準描寫耶穌受難過程,是預言與應驗最緊密的篇章之一。


二、《以賽亞書》中對耶穌的預言

1. 童女懷孕、生子為神 — 以賽亞書7:14、9:6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7:14)— 指耶穌的降生,意即「神與我們同在」。


「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9:6)— 耶穌的多重身份與永恆神性皆在此預言之中。


2. 主的僕人,替人受罰 — 以賽亞書53章

這章是最明顯的「替罪羔羊」預表。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賽53:4–5)


耶穌完全成就這段預言,為我們的罪被壓傷、受死。


3. 將來的榮耀與復活 — 以賽亞書25:8

「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


指向耶穌的復活與永生的應許,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也引用此處。


三、文學與神學上的深度連結

詩篇與以賽亞書中對彌賽亞的描寫不是零星片段,而是從受膏君王、至高大祭司、無辜義僕、戰勝死亡的救主等整體彌賽亞圖像的鋪陳。


這些經文在新約中被門徒、保羅與希伯來書作者頻繁引用,表明耶穌不是「硬套」經文,而是真正應驗神預定救贖計畫的中心人物。


結論:基督是舊約預言的靈魂與成就

耶穌不只是新約的主角,更是整本舊約的核心主題。祂是詩篇中那位被立為王的聖子,是為我們罪孽而受苦的義僕,也是終結死亡、帶來和平與永生的主。透過《詩篇》和《以賽亞書》,神揭示了一位完整的彌賽亞:神子、人子、僕人、君王、救主。這位在舊約中預言的基督,正是道成肉身的耶穌,祂應驗了神所有的應許與計畫。


引用經文清單

路加福音 24:44


詩篇 2篇、22篇、110篇


以賽亞書 7:14、9:6、25:8、53章


使徒行傳 13:33


希伯來書 1:5


馬太福音 22:41–46;27:46


約翰福音 19:24


哥林多前書 15:54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三篇):但以理書與先知書中的彌賽亞預言

引言

舊約不只在摩西律法和詩篇中預言彌賽亞,《但以理書》及多位先知也深刻地揭示未來救主的身份、使命與榮耀。耶穌在世時,多次自稱「人子」,這一稱號正源自但以理的異象(但7:13)。本文將分析但以理書與其他幾卷先知書中對基督的預言,展現神救贖計畫的宏大圖景。


一、《但以理書》中的彌賽亞圖像

1. 人子的榮耀異象 — 但以理書7:13–14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國度是永不能廢去的。」


人子形象:耶穌多次自稱「人子」,與此異象直接呼應(參馬太福音 26:64)。


永恆國度:象徵彌賽亞的國度超越地上政權,是屬靈且永存的國度。


2. 受膏者被剪除 — 但以理書9:24–26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無所有…」


被剪除的「受膏者」正預表耶穌受難,為眾人贖罪而死。


此預言預示彌賽亞將在特定時間來臨、受死,並帶來赦罪與公義。


3. 第四人像「神的兒子」— 但以理書3:25

「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行在火中,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


在烈火窯中的顯現,被許多神學家視為基督前顯(Theophany)。


耶穌如同站在火中的拯救者,與信靠祂的人同在苦難之中。


二、其他先知書中的彌賽亞預言

1. 撒迦利亞書中的王與祭司

撒迦利亞書6:12–13:「他必建造耶和華的殿…並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作祭司…」


耶穌同時是大祭司與君王,完成祭祀與治理的雙重職責。


撒迦利亞書9:9:「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施行拯救…騎著驢,騎著驢的駒子。」


明確預言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太21:5)。


2. 彌迦書中的降生地預言

彌迦書5:2:「伯利恆以法他啊…從你那裡必有一位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


耶穌的出生地準確應驗此預言(太2:1–6)。


3. 何西阿書中的復活預言

何西阿書6:2:「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


預示耶穌第三日復活的榮耀。


三、神學意涵:舊約預言的層層呼應

時間與歷史的準確性:但以理書的「七十個七」是舊約中最精準預測彌賽亞來臨的時間。


身份的漸進啟示:從火窯中的神子、人子的異象,到受膏者的受難與榮耀,彌賽亞的形象從模糊到清晰。


目的與使命:所有預言都指向救贖、國度與與神的和好,揭示耶穌不是一位政治解放者,而是靈魂的救主。


結論:彌賽亞是歷史與信仰的中心

從但以理書的異象,到撒迦利亞、彌迦、何西阿的預言,我們看到整個舊約先知書彷彿在為一位即將來臨的王者預備道路。他是人子、受膏者、火中的神子、和平君王、大祭司與救主。這些預言不只是靈性想像,而是耶穌基督在歷史中真實應驗的見證。


引用經文清單

但以理書 3:25、7:13–14、9:24–26


撒迦利亞書 6:12–13、9:9


彌迦書 5:2


何西阿書 6:2


馬太福音 2:1–6、21:5、26:64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四篇):耶穌與出埃及記的會幕預表

引言

「你們查考聖經…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翰福音 5:39)


出埃及記不只是以色列民族歷史的記錄,更是滿溢基督預表的寶庫。特別是「會幕」與其相關儀式、物品和職分,每一項設計都指向那位將要來的彌賽亞——耶穌基督。本篇將探討耶穌如何成為會幕的實體與中心。


一、會幕的整體結構:神與人同住的預表

「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出埃及記 25:8)


「會幕」的希伯來原文是「Mishkan」(居所),象徵神願與祂的子民同住。


耶穌降世被稱為「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並親自成為「帳幕」: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 1:14)原文為「支搭帳棚」。


因此,耶穌是那真正的會幕。


二、會幕中的物品與耶穌的預表

1. 約櫃:神的同在與恩典的座位

內含法版(律法):耶穌是成全律法者(太5:17)。


上頭的施恩座(遮罪蓋):耶穌是我們的贖罪蓋(羅3:25),祂的寶血遮蓋我們的罪。


耶穌自己就是神的同在與榮耀的彰顯。


2. 金燈臺:光的預表

燈臺為會幕內唯一光源,象徵神的啟示與引導。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約8:12)


3. 陳設餅桌:生命與供應的象徵

十二個餅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神養育祂的百姓。


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約6:35)


4. 香壇:禱告與代求的預表

煙香升騰象徵禱告上達神前。


耶穌是我們的大祭司,常常為我們代求(來7:25)。


5. 洗濯盆:潔淨與成聖

祭司進入至聖所前必須潔淨自己。


耶穌用祂的話洗淨我們(約15:3;弗5:26)。


6. 燔祭壇:獻祭與救贖的中心

每日要獻牲祭,象徵罪得赦免的必要。


耶穌是神的羔羊,為我們一次永遠獻上(來10:10)。


三、會幕的祭司與耶穌的角色

祭司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耶穌是永遠的大祭司:


「我們的大祭司…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


耶穌不只獻祭,更是那獻上的祭品、祭司與會幕本身的總體實現。


四、至聖所的幔子與耶穌的身體

「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馬太福音 27:50–51)


幔子象徵神與人之間的隔絕,只有大祭司一年一次才能進入。


當耶穌斷氣,幔子裂開,代表祂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10:20),我們可以坦然無懼進入神的同在。


五、神學反思:會幕是預影,基督是實體

會幕是影子,基督是實體(來8:5;西2:17)


在會幕裡每一項細節中,我們看見神對救贖的完整設計。


基督成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保、道路、真理與生命(約14:6)。


結論:我們的心也是神的會幕

今天,我們不需再造地上的會幕,因為信徒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林前6:19)。我們每日藉著耶穌,可以進入至聖所,與父神交通。當我們默想會幕中的每個細節時,我們應該更深愛那位親自支搭帳幕、流血為我們、永遠活著為我們代求的耶穌基督。


引用經文清單

出埃及記 25:8、25:21–22、27:1–8、30:1–10


約翰福音 1:14、6:35、8:12


馬太福音 27:50–51


羅馬書 3:25


哥林多前書 6:19


希伯來書 4:15、7:25、8:5、10:10、10:20


以弗所書 5:26


歌羅西書 2:17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五篇):創世記中的應許後裔與耶穌的預表

引言

「婦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 3:15)


這是整本聖經第一次的福音預言(protoevangelium),在亞當夏娃犯罪的當下,神已經啟示了一位救主的來臨。祂是「婦人的後裔」,將徹底擊敗撒但的權勢,而這預表的成就者正是耶穌基督。


一、創世記中的「後裔」主題

聖經中「後裔」不只是血統的延續,更是一條神救贖歷史的紅線。從亞當、挪亞、亞伯拉罕、大衛一直到耶穌,神不斷應許,並實現這位特別的後裔降臨:


創世記 3:15:「婦人的後裔」是神對撒但的審判預言,暗示這後裔不會由男人主導而來,預示童女生子的神蹟。


創世記 12:3:神應許亞伯拉罕「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福是藉著基督臨到(加3:16)。


創世記 22:18:當亞伯拉罕願獻以撒時,神再次重申「你的後裔必得著仇敵的城門」,這在基督得勝復活中實現。


二、應許後裔的預表人物

1. 亞伯(Abel):義人為罪被殺

被哥哥該隱所殺,但神說「亞伯的血」仍在呼喊(來11:4)。


耶穌也無辜流血,是為世人贖罪的義者。


耶穌的血比亞伯的血更「說話」有力(來12:24)。


2. 挪亞(Noah):拯救者與新起頭

挪亞一家藉方舟得救,開啟人類新世代。


耶穌是新的「方舟」,凡信靠祂的人不至滅亡。


方舟預表基督的救恩:只有一個門,正如耶穌說:「我就是門。」(約10:9)


3. 以撒(Isaac):獻祭的兒子

亞伯拉罕願將獨生的以撒獻上,表現出信心與順服。


神最終提供了一隻羊羔代替以撒。


耶穌是那真正的「神的羔羊」,祂自己上了摩利亞山(即後來的耶路撒冷)為我們被獻上。


三、預表的應驗:耶穌就是那位後裔

「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就是基督。」(加拉太書 3:16)


新約清楚指出,所有「後裔」的預言都在耶穌身上應驗。


祂戰勝撒但(創3:15)、帶來萬國祝福(創12:3)、開啟新生命(羅5:18)、建立屬天國度。


四、我們今日的呼召與盼望

我們都是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加3:29),在基督裡成為神國的一分子。


今天的我們也承接那祝福萬國的使命——把基督傳給世人。


就如神一開始在伊甸園中所預言的,我們也要與基督一同踐踏仇敵,活出得勝的生命。


結論:創世記的福音藍圖成就在基督裡

從伊甸園的第一個預言開始,整本創世記都在鋪陳這位救主的來臨:婦人的後裔、亞伯的義、挪亞的拯救、亞伯拉罕的信心、以撒的獻祭……直到耶穌降生、受死與復活,這一切都清楚地見證:耶穌是那位應許的後裔,是從創世以來神預備的救主。


引用經文清單

創世記 3:15、12:3、22:18


加拉太書 3:16、3:29


羅馬書 5:18


約翰福音 10:9


希伯來書 11:4、12:24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六篇):利未記的五祭與耶穌基督的獻祭

引言

「…這些事原是將來美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希伯來書 10:1)


《利未記》常被認為艱澀難懂,但其中的獻祭制度卻深深預表了耶穌的救贖工作。每一種祭物都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彌賽亞的特質與祂為人類所成就的恩典。


一、利未記的五大祭與其屬靈意義

利未記 1~7 章記載了五大祭:


燔祭(Leviticus 1)


素祭(Leviticus 2)


平安祭(Leviticus 3)


贖罪祭(Leviticus 4)


贖愆祭(Leviticus 5)


二、五祭的預表意義與基督的成全

1. 燔祭(Burnt Offering)── 完全獻上的基督

獻上整隻無殘疾的牲畜,火全燒為馨香之氣。


表示完全的獻上與奉獻,並象徵神對罪的憤怒被平息。


耶穌在十字架上完全獻上祂自己,成為代罪的羔羊(以弗所書 5:2)。


「要將燔祭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未記 1:9)


2. 素祭(Grain Offering)── 無罪聖潔的生命

不用血,而是細麵、油、乳香製成。


表徵基督無罪、聖潔、公義的生活。


麵與油混合預表聖靈充滿,乳香象徵祂生命對神的悅納。


「素祭要用油調和,加上乳香,是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未記 2:2)


3. 平安祭(Fellowship Offering)── 與神和好的基督

可吃一部分,象徵人與神、彼此的團契與和好。


耶穌是我們的和平(弗2:14),使我們與神和好,得享團契的喜樂。


「這是平安祭的條例…這祭物是與神相交的象徵。」(利未記 3:1-5)


4. 贖罪祭(Sin Offering)── 為罪而死的基督

特別為「無意中犯的罪」設立。


代表基督成為我們的罪身,擔當我們一切過犯。


「他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哥林多後書 5:21)


5. 贖愆祭(Guilt/Trespass Offering)── 彌補罪責與虧欠

針對「對人或神的虧欠」,需還補代價並多加五分之一。


表徵耶穌替我們償還罪債,甚至補還我們欠神的義。


「人若犯罪誤犯耶和華的誡命…就要獻贖愆祭…並加五分之一。」(利未記 5:15-16)


三、耶穌如何成全律法與祭司制度?

「基督…一次獻上,就把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了。」(希伯來書 10:14)


耶穌是那 一次永遠有效的獻祭者與祭物。


耶穌不是照亞倫家系,而是 按麥基洗德等次為永遠的大祭司(來7章)。


五祭所要求的敬虔、聖潔、和好、贖罪,在耶穌身上一一實現並超越。


四、基督徒今日的應用

向神獻上自己作活祭(羅馬書 12:1)


每日的生活如素祭獻給神──以聖潔、溫柔、信心為香氣


持續與神親密相交如平安祭──藉讀經、禱告、聖餐


認罪悔改,得主赦免如贖罪祭與贖愆祭──每日潔淨


結論:律法的影兒在基督裡得著實體

《利未記》的每個祭物都像是預備舞台的燈光,在福音來臨時聚焦於耶穌基督。祂是祭司,也是祭物;祂為我們的罪流血,又叫我們因祂與神和好。


如今我們不再靠獻羊羔贖罪,因為神已將「自己所預備的羔羊」(創22:8)獻上——這羔羊就是耶穌。


引用經文清單

利未記 1~5章


以弗所書 5:2、2:14


哥林多後書 5:21


羅馬書 12:1


希伯來書 10:1、10:14、7:17


創世記 22:8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七篇):出埃及記的逾越節羔羊與耶穌基督的受難

引言

「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並且祂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哥林多前書 5:7)


出埃及記中的逾越節,無論是其儀式、過程,還是所帶有的象徵意義,都深刻預表了耶穌基督的犧牲與救恩。每年以色列人慶祝的逾越節,不僅僅是紀念以色列從埃及的奴役中被釋放,也預示了神將藉著耶穌的死,將全人類從罪的奴役中救出。


一、逾越節的背景與意義

1. 逾越節的起源(出埃及記 12章)

逾越節的誕生源自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難。在神的大能與計劃中,祂命令摩西對以色列人說,要取一隻無殘疾的羊羔,按家族數量屠殺,並將羊羔的血塗在門框和門楣上。這樣,當耶和華的災難之使者來到時,會「逾越」那些塗有羊血的房屋,不殺這些家中的長子。這是神賜給以色列的拯救之道,象徵著血的代價可以使得死神「逾越」而不侵犯。


「你們要取羊羔,按著每家的人數來預備…要將這羊羔的血塗在兩邊門框和門楣上…那夜我要擊殺埃及地所有的長子…但血必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我看見血就必越過你們。」(出埃及記 12:3-13)


2. 逾越節的象徵意義

無殘疾的羊羔: 象徵基督無罪無瑕(彼得前書 1:19)。


羊羔的血: 代表耶穌基督為我們流出的寶血,祂的血救我們脫離罪的捆綁與死的權勢(希伯來書 9:22)。


血塗門框: 表徵信徒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並因祂的血得蒙赦免。


逾越: 神的審判「越過」信靠基督之人,這象徵神的憐憫與救恩。


二、基督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

1. 耶穌基督的死預示逾越節羔羊的應驗

耶穌在世上行事、教導,並在祂受難的時候,正是逾越節的時期。這一時間上的對應顯示出耶穌的死是一個神所預定的救恩計劃。耶穌就是那隻「無殘疾的羔羊」,祂的血成為拯救的代價,帶來的救恩超越了所有過去的祭物。


「這是我的血,為多人流出,得赦罪。」(馬太福音 26:28)


2. 耶穌基督的犧牲與逾越節的聯繫

逾越節的羔羊為了救以色列的長子免於死,而耶穌基督為了救贖人類的靈魂,捨命在十字架上,成為替代的羔羊,帶來的不是臨時的拯救,而是永遠的救恩。


十字架的象徵: 就像以色列人塗血在門框一樣,基督的血成為我們的保護,使神的怒氣從我們身上「逾越」,不再臨到我們。這正是保羅所說的:「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並且成為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哥林多前書 5:7)。


耶穌作為替代: 逾越節的羊羔是無辜的,為有罪的人死,正如耶穌基督的死是為了我們的罪。耶穌的血遮蓋了我們的罪,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


三、基督徒如何看待逾越節與耶穌的關係

逾越節作為基督教的預表:

逾越節不僅是以色列的傳統節日,它的象徵意義在基督教中更具深遠的靈性意義。每當基督徒參加聖餐時,實際上是慶祝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並且我們藉著祂的血得著新生命和永恆的拯救。


信靠耶穌的血,得著赦免:

和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拯救相似,今天我們也需要把信心放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依靠祂的血來得到救贖。


永遠的拯救與保護:

逾越節的血遮蓋著以色列民,而基督的血也保護我們,免於神的審判,這是我們信仰的核心——神藉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


四、結論:逾越節的終極意義

逾越節不僅是歷史上神拯救以色列的事件,更是神在基督裡的永恆計劃的預表。耶穌基督就是那位「無殘疾的羔羊」,祂的死成就了真正的逾越節,使所有信靠祂的人得以脫離罪的捆綁與死的權勢。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並且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哥林多前書 5:7)


今天,每一位基督徒在紀念聖餐時,都在宣告耶穌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並且我們的信心與生命被祂的血所保護與潔淨。


引用經文清單

出埃及記 12:1-13


哥林多前書 5:7


馬太福音 26:28


彼得前書 1:19


希伯來書 9:22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八篇):民數記中的銅蛇與耶穌基督的受難

引言

「摩西在曠野所舉的銅蛇,正如人子必須被舉起來。」(約翰福音 3:14)


在《民數記》中,有一段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時因叛逆而遭受神的刑罰,卻同時顯示神的憐憫與救恩——銅蛇的事件。這一事件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基督的預表,象徵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高舉,以祂的犧牲帶來拯救。


一、銅蛇事件的背景

1.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抱怨與叛逆(民數記 21:4-9)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經歷了長時間的曠野漂流。在這過程中,百姓多次抱怨神的供應和領導,尤其是在食物和水的問題上。他們開始向摩西發怨言,甚至指責神將他們帶到曠野,使他們喪命。


在這樣的背景下,神因以色列人的叛逆而發怒,祂派遣了毒蛇來咬以色列人,造成許多人死亡。當百姓認識到自己的罪並向摩西悔改時,摩西為他們代求,神給予了解救的方法:製作一條銅蛇,並將它掛在竿子上,凡被蛇咬的,若抬頭看那銅蛇就必得救。


「摩西做了一條銅蛇,掛在竿子上,凡被蛇咬的,一看銅蛇就活了。」(民數記 21:9)


2. 銅蛇的象徵意義

這條銅蛇的事件中,銅蛇的製作與高舉,帶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它不僅是神對以色列民的憐憫,也是對後來所有信靠神的人,尤其是信靠耶穌基督的預表。


二、銅蛇的預表與耶穌基督

1. 銅蛇與耶穌基督的相似之處

高舉與被舉起:

就像摩西將銅蛇掛在竿子上,所有被蛇咬的人只要抬頭看,就會得救;同樣,耶穌也必須被高舉,所有信靠祂的人將得救。這在約翰福音 3:14-15 中得到了明確的解釋:


「摩西在曠野所舉的銅蛇,正如人子必須被舉起來。」(約翰福音 3:14)


罪與救贖的象徵:

銅蛇代表了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罪,蛇是代表罪與死亡的象徵,而銅蛇則象徵著神的救恩。當以色列人抬頭看見銅蛇時,他們的罪得以赦免,從而得著身體的救贖。同樣,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世人的罪被高舉,祂的死為信祂的人帶來了靈魂的救贖。


治癒與拯救:

銅蛇的舉起是為了治癒那些被蛇咬的人,使他們免於死亡。同樣,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是為了帶來靈魂的治癒,祂的血洗淨我們的罪,使我們從死的權勢中得救。


2. 神的救恩計劃與預表的應驗

神在銅蛇事件中顯示了祂對以色列的憐憫與拯救,這是祂計劃的一部分,並預示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耶穌在世上的工作,以及祂的死和復活,完全成就了這個救恩計劃,並在舊約的預表中找到了應驗。


「像摩西在曠野所舉的銅蛇,這樣人子也必須被舉起來。」(約翰福音 3:14)


這表明耶穌基督的犧牲是神從創世以來預定的計劃,而銅蛇事件只是這一計劃的預兆之一。


三、基督徒如何理解銅蛇的象徵意義

信心與救恩:

銅蛇的事件強調了信心的重要性。那些被蛇咬的人如果不看銅蛇,就無法得救;同樣,基督徒只有藉著信心仰望耶穌基督,才能得到神的救恩。這是耶穌在約翰福音 3:15 中提到的:


「凡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 3:15)


罪與死亡的拯救:

銅蛇代表了以色列民的罪與死亡,而耶穌基督的死,為信徒帶來了永恆的生命與赦免。藉著耶穌基督的血,我們的罪得以潔淨,死亡的權勢對我們不再有控制。


治癒與復興:

銅蛇的事件不僅僅是拯救生命,還是神治癒的預表。基督徒相信,當我們信靠耶穌基督時,我們的靈魂得以醫治,我們的生命得到復興。


四、結論:基督徒應當學習如何仰望基督

逾越節羔羊的預表是基督的救贖,而銅蛇的預表則是基督的受難與治癒。我們在面對困難、痛苦和罪的捆綁時,應當學習仰望耶穌基督,像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仰望銅蛇一樣。


「若人子被舉起來,就必吸引萬人來歸我。」(約翰福音 12:32)


基督徒應當帶著信心,仰望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得著神的救恩與醫治,並且活出榮耀神的生命。


引用經文清單

民數記 21:4-9


約翰福音 3:14-15


約翰福音 12:32


哥林多前書 1:18


彼得前書 2:24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九篇):約瑟的故事與基督的預表

引言

約瑟的故事是舊約中最具戲劇性且充滿深刻象徵意義的故事之一。約瑟的一生,不僅顯示出他如何從困境中被神拯救,也預示了耶穌基督在救恩計劃中的角色。約瑟的經歷,無論是在遭遇兄弟的背叛、被賣為奴隸,到最終成為埃及的宰相,都清楚地指向了基督的受難、死而復生,並最終成為世界的救主。


一、約瑟的背景與遭遇

1. 約瑟的家庭與兄弟的嫉妒

約瑟是雅各與拉結的兒子,他的父親特別疼愛他,這使得約瑟的兄弟們對他心生嫉妒。這種嫉妒情緒在約瑟分享他夢中的異象時達到了頂峰,他夢見自己將來會統治他的兄弟們。這使得他們的嫉妒更加深重,最終導致他們將約瑟賣給了以實瑪利人。


「他們對約瑟說:『我們來殺他,把他丟在某口坑裡,說一隻野獸把他吃了,然後我們看看他的夢如何。』」(創世記 37:20)


2. 約瑟被賣為奴隸,並且在埃及的經歷

約瑟被賣到埃及後,成為波提法的家中奴隸,但他因為神的祝福而在波提法家中逐漸晉升。最終,約瑟因為拒絕波提法妻子的誘惑而被誣陷入獄。然而,神依然與約瑟同在,最終使他在埃及的監獄中獲得恩寵,並解釋了法老的夢,使法老提升他為埃及的宰相。


二、約瑟的經歷與耶穌基督的預表

1. 被兄弟出賣與耶穌基督的受難

約瑟被兄弟們嫉妒並賣給以實瑪利人,這與耶穌基督的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耶穌也被猶大以三十塊銀子賣出,並最終遭到釘十字架。就像約瑟的兄弟不認識他時,他也被背叛並遭遇痛苦。


「他(耶穌)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卻不接待他。」(約翰福音 1:11)


2. 受苦與後來的榮耀

約瑟從最初的痛苦中走出來,最終在埃及取得了極大的權力,並且能夠拯救自己的家族和整個埃及。而耶穌基督的受苦也最終帶來了神的榮耀,祂通過死亡和復活,為所有信祂的人帶來救恩。


「耶穌基督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 2:6-7)


3. 約瑟的原諒與耶穌的赦免

當約瑟的兄弟們因為饑荒而來到埃及求助時,他們認出來的約瑟,卻不敢與他對話。然而,約瑟最終原諒了他們,並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神的計劃,讓他能夠拯救他們(創世記 45:4-8)。同樣,耶穌在十字架上寬恕那些釘祂的人,顯示出神的無限憐憫與寬容。


「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 23:34)


4. 約瑟的試煉與基督的十字架

約瑟經歷了多次試煉,從被賣為奴,到被誣陷進監獄,再到最終被提升為埃及的宰相。他的試煉顯示了神的計劃如何在看似困難的環境中實現,並且最終帶來了祝福。同樣,耶穌的十字架也看似是一場失敗,但事實上,它是神拯救計劃的中心,通過耶穌的死和復活,成就了全人類的救恩。


三、基督徒如何理解約瑟的預表

1. 神的主權與信心

約瑟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神的主權,無論是困境還是順境,神都在其中掌權。基督徒應當從約瑟的信心中學習,即使面對困難,也要相信神的計劃會在合適的時候實現。


2. 寬恕與愛

約瑟對兄弟們的寬恕是耶穌基督寬恕我們的強烈預表。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寬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並以愛來回應仇敵。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幫助,也是對我們自己心靈的釋放。


3. 神的救贖計劃

約瑟被賣到埃及並經歷的種種困境,最終成為拯救以色列全家和埃及的工具。基督徒應該理解,神的救贖計劃並非總是按我們的理解進行,然而,祂總是在引導我們走向最終的拯救。


四、結論:活出約瑟的信心

約瑟的一生是一部充滿苦難與榮耀交織的故事。基督徒應當從約瑟的經歷中學到,無論在何種情境下,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我們都應該保持信心,並且信任神會將我們從困境中帶出來。最終,神的計劃是為了讓我們得著祂的祝福並見證祂的榮耀。


「神所預定的,是要叫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照著他旨意的計劃降世為人。」(羅馬書 8:29)


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學習如何信任神的計劃,無論我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試煉,都應當仰望基督,活出榮耀神的生命。


引用經文清單

創世記 37:20


創世記 45:4-8


約翰福音 1:11


腓立比書 2:6-7


路加福音 23:34


羅馬書 8:29


舊約中的基督預表(第十篇):摩西與基督的預表

引言

摩西是舊約中最偉大的領袖之一,他的生命中充滿了神的旨意,並且在以色列人的救贖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摩西的一生,不僅是以色列民族的解救,也是基督所要成就的救恩工作的預表。無論是摩西的誕生、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中訓練百姓,還是他為百姓代求,都指向了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顯示出神的救恩計劃。


一、摩西的誕生與耶穌的誕生

1. 摩西的誕生背景

摩西的誕生發生在以色列人受埃及法老壓迫的時期,當時法老下令殺死所有出生的以色列男嬰。摩西的母親,約基別,為了保護他,將他放在一個小箱子裡,漂浮在尼羅河中。摩西最終被法老的女兒發現並收養,這是神的奇妙安排。


「法老的女兒看見箱子,打開來,見裡面有個孩子,孩子在哭,便憐憫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出埃及記 2:6)


2. 耶穌的誕生背景

耶穌的誕生也是在一個動蕩的時期,當時希律王命令殺死所有伯利恆及其周圍地區的男嬰。為了保護耶穌,天使指引瑪利亞和約瑟帶著耶穌逃往埃及,直到希律死去,這也顯示出神的救贖計劃。


「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便吩咐殺掉伯利恆和四周一切年齡在兩歲以內的男孩。」(馬太福音 2:16)


3. 對比:摩西與耶穌的誕生

摩西與耶穌的誕生背景非常相似,都發生在一個充滿死亡威脅的環境中。摩西被法老的女兒收養,耶穌則被神保護,並帶領他逃離死亡的威脅。兩者的誕生都顯示了神對祂選民的保護和拯救。


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基督的救贖工作

1. 摩西的使命: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

摩西被神呼召,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這是神對以色列的救恩計劃的開始。摩西向法老發出神的命令,並且通過十災顯示出神的權能,最終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摩西對百姓說:『你們要記得這日,因為是你們出埃及的日子,這日是耶和華為你們所行的奇事。』」(出埃及記 13:3)


2. 耶穌基督的救恩:拯救人類脫離罪與死亡的奴役

耶穌基督的使命是拯救人類脫離罪的奴役,祂通過十字架的死亡和復活,為所有信靠祂的人帶來永生。就如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耶穌也帶領人類脫離罪的捆綁,走向自由與救贖。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 14:6)


3. 對比:摩西的出埃及與耶穌的救恩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經歷了紅海的分開,這是神大能的象徵。同樣,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與復活,也是神大能的彰顯,祂為我們開了一條通往神的道路,從罪的捆綁中釋放出來。


三、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與基督的代求

1. 摩西的代求:為以色列人懇求神的赦免

在以色列人罪行累累,偏行己路的時候,神曾經向摩西顯現,並打算消滅以色列人。但摩西為百姓代求,懇求神赦免他們,並且神聽了摩西的代求,答應不懲罰以色列人。


「摩西便跪在耶和華面前,說:『主啊,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牛犢,求你赦免他們的罪;若不然,就把我的名字從你所寫的冊上抹去。』」(出埃及記 32:31-32)


2. 耶穌的代求:為罪人祈求赦免

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作了完全的代求,並且為那些將祂釘十字架的人祈求赦免。祂的代求不僅僅是為以色列人,也為所有願意信靠祂的世人。


「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 23:34)


3. 對比:摩西的代求與耶穌的代求

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願意犧牲自己來換取百姓的赦免,而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所有人的罪作了完全的代求,祂的代求不僅是懇求神赦免,也成為神救恩計劃的核心。


四、結論:摩西的預表與基督的成就

摩西的生命與使命在多方面預示了耶穌基督的救恩工作。摩西為以色列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指向了耶穌基督為全人類所成就的工作。摩西是神的僕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而耶穌是神的兒子,為全人類的救贖而死在十字架上。摩西的代求為以色列人帶來赦免,而耶穌的代求則為所有信祂的人帶來永生。


基督徒應當從摩西的故事中學習,無論在面對困難或受苦時,我們都應當相信神的計劃,並且勇敢地為他人代求。最終,神的救恩計劃會使我們得著永恆的祝福。


引用經文清單

出埃及記 2:6


馬太福音 2:16


出埃及記 13:3


約翰福音 14:6


出埃及記 32:31-32


路加福音 23:34


從神而來的恩典:以弗所書四章三十二節所啟示的恩慈、憐憫與饒恕 【並 要 以 恩 慈 相 待 , 存 憐 憫 的 心 , 彼 此 饒 恕 , 正 如 神 在 基 督 裡 饒 恕 了 你 們 一 樣 。】 以弗所書 4:32

 


標題:從神而來的恩典:以弗所書四章三十二節所啟示的恩慈、憐憫與饒恕

【並 要 以 恩 慈 相 待 , 存 憐 憫 的 心 , 彼 此 饒 恕 , 正 如 神 在 基 督 裡 饒 恕 了 你 們 一 樣 。】 以弗所書 4:32

這節出自使徒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書信第四章的經文,是一段關於基督徒人際關係的黃金準則。在前面勸勉信徒要在基督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之後,保羅在本章的後半部分具體地教導信徒應當如何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新生命樣式,包括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以弗所書 4:22-24),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好言語、情緒和行為。而以弗所書 4:32 則是對這些具體勸勉的總結和提升,它以三個關鍵的美德——恩慈、憐憫、饒恕——來概括基督徒在彼此相處中應有的態度和行為,並將其根基建立在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饒恕之上。這節經文不僅是人際關係的指南,更是對神聖恩典在信徒生命中作用的深刻闡釋。本文將以此經文為核心,深入探討「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和「彼此饒恕」的聖經內涵,以及「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這一動力的重要性,並藉由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呼應,闡明這節經文所揭示的屬靈真理和對信徒生命的啟示與應用。

第一段:以弗所書第四章的背景——在基督裡的合一與新生命的樣式

以弗所書被稱為「教會的書信」,保羅在書信的前三章闡述了上帝在基督裡為我們成就的偉大救恩,包括我們在基督裡所得的豐盛屬靈祝福,以及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裡如何合而為一,同被建造,成為神的居所。到了第四章,保羅從神學的真理轉向了實際的生活應用。他首先勸勉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因為在基督裡我們同屬一個身體(以弗所書 4:1-6)。接著,他具體列舉了信徒應該如何活出新生命的樣式,包括脫去舊人的行為模式,穿上新人在真理的仁義和聖潔裡(以弗所書 4:22-24)。在這些具體誡命之後,保羅在以弗所書 4:31 強調要除去一切苦毒、憤怒、惱恨、嚷鬧、毀謗和各樣的惡毒,然後在第 32 節就提出了積極正面的美德:恩慈、憐憫和饒恕。

第二段:「並 要 以 恩 慈 相 待 」—— the practice of kindness

「並 要 以 恩 慈 相 待 」(γίνεσθε εἰς ἀλλήλους χρηστοί,ginesthe eis allēlous chrēstoi)這句話強調了恩慈在基督徒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恩慈」(χρηστός,chrēstos)意指仁慈、善良、有益處的。它是一種溫柔的品格,一種樂於助人的態度,一種在言語和行動上都對人溫和友善的表現。恩慈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出於愛的剛強。一個有恩慈的人,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用溫和的語氣說話,以友善的態度待人,並且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保羅勸勉信徒要「以恩慈相待」,這是一種積極的命令,要求我們主動地在彼此之間實踐恩慈的美德。

【或者你輕看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嗎?】 羅馬書 2:4

保羅指出上帝的恩慈是引導人悔改的。

【但到了神我們救主的恩慈和祂對人的愛顯明的時候,他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提多書 3:4-5

這節經文描述了上帝的恩慈和愛在救贖中的顯明。

第三段:聖經中關於恩慈的呼應——上帝的恩慈、耶穌的榜樣、新約的勸勉

恩慈是上帝的屬性之一。聖經多次描述上帝是滿有恩慈和憐憫的(詩篇 145:8)。耶穌基督更是上帝恩慈的完美體現,祂在地上服事時,總是對罪人和受苦的人充滿恩慈,醫治他們的疾病,接納他們進入祂的國度。在新約中,使徒們也勸勉信徒要結出聖靈的果子,其中包括恩慈(加拉太書 5:22)。歌羅西書也與以弗所書平行,勸勉信徒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歌羅西書 3:12)。這些經文都表明,恩慈是基督徒應有的品格,是我們從上帝領受的恩典,也應當成為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

【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 詩篇 145:8

詩篇讚美上帝的恩慈和憐憫。

【只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加拉太書 5:22-23

保羅列出了聖靈的果子,其中包括恩慈。

第四段:「存 憐 憫 的 心 」—— the attitude of tenderheartedness and mercy

「存 憐 憫 的 心 」(εὔσπλαγχνοι,eusplagchnoi)這個詞組意指「心腸柔軟的」、「有同情心的」,「憐憫」(ἔλεος,eleos)則是指因看見他人的苦難而產生的同情和幫助的行動。這要求信徒不僅僅是在行為上表現出恩慈,更重要的是內心要有一顆憐憫的心,能夠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憐憫是一種出於愛的情感,它驅使我們去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無論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姐妹還是陌生人。耶穌基督在看到眾人困苦流離如同沒有牧人的羊時,就動了憐憫之心(馬太福音 9:36)。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也應當效法祂的憐憫,以憐憫的心對待周圍的人。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馬太福音 5:7

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宣告憐恤人的人是有福的。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路加福音 6:36

耶穌命令我們要像天父一樣慈悲。

第五段:聖經中關於憐憫的呼應——上帝的憐憫、耶穌的憐憫、新約的命令

憐憫是上帝本性中一個核心的屬性。祂對祂的子民滿有憐憫和恩典(出埃及記 34:6-7,詩篇 103:8)。即使在他們犯罪悖逆時,上帝仍然樂意向他們施憐憫(耶利米書 31:20)。耶穌基督的服事更是充滿了憐憫,祂醫治病患,拯救罪人,看見人的需要就動了慈心(馬太福音 14:14)。新約中也多次勸勉信徒要以憐憫相待,並將憐憫視為基督徒應有的品格(雅各書 3:17)。雅各書更指出,沒有憐憫的人,將來也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雅各書 2:13)。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 出埃及記 34:6

上帝向摩西宣告祂是滿有憐憫和恩典的神。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馬太福音 14:14

耶穌對眾人的憐憫帶出了醫治。

第六段:「彼 此 饒 恕 」—— the act of forgiveness

「彼 此 饒 恕 」(χαριζόμενοι ἑαυτοῖς,charizomenoi heautois)是保羅所強調的第三個重要美德。「饒恕」(χαρίζομαι,charizomai)原意是指白白地賜予恩典,在這裡引申為赦免對方的過犯,不再追究,不再懷恨在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免會有摩擦和衝突,會有冒犯和傷害。如果沒有饒恕,苦毒和怨恨就會滋生,破壞彼此的關係。彼得曾問耶穌,弟兄得罪他,要饒恕他幾次?耶穌回答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 18:21-22),強調了饒恕的無限性。饒恕是基督徒人際關係中極其重要的環節,它是修復關係,帶來和睦的關鍵。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馬太福音 18:21-22

耶穌教導門徒無限的饒恕。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馬太福音 6:14-15

耶穌將我們對他人的饒恕與天父對我們的饒恕聯繫在一起。

第七段:聖經中關於饒恕的呼應——舊約的赦罪、耶穌的教導、新約的應許

從舊約時代開始,上帝就樂意赦免那些真心悔改之人的罪(詩篇 130:4)。耶穌基督在地上時,不僅傳揚赦罪的福音,也親自赦免人的罪(馬可福音 2:5)。祂教導門徒要饒恕彼此的過犯,並將饒恕納入主禱文之中(馬太福音 6:12)。新約強調,藉著耶穌基督的血,我們的罪得蒙赦免,與上帝得以和好(以弗所書 1:7,歌羅西書 1:14)。這種從上帝而來的赦免,是我們彼此饒恕的基礎和動力。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詩篇 130:4

詩篇提到上帝有赦免之恩。

【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 馬可福音 2:5

耶穌親自赦免癱子的罪。

第八段:「正 如 神 在 基 督 裡 饒 恕 了 你 們 一 樣 」—— the foundation and motivation for forgiveness

以弗所書 4:32 最核心的動力和基礎,在於這後半句話:「正 如 神 在 基 督 裡 饒 恕 了 你 們 一 樣 」(καθὼς καὶ ὁ Θε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 ἐχαρίσατο ὑμῖν,kathōs kai ho Theos en Christō echarisato hymin)。保羅將信徒彼此之間的饒恕,與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饒恕進行了比較。上帝對我們的饒恕是極其深刻和完全的,我們原本是罪人,與上帝為敵,欠了祂巨大的罪債,理當受到祂的審判。然而,上帝卻因著祂豐盛的憐憫和慈愛,藉著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白白地饒恕了我們一切的罪。這份從上帝而來的赦免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恩典。當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蒙受了上帝如此大的饒恕時,我們的心就會被上帝的愛所充滿,也才能夠以同樣的心去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

【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你們也要饒恕人。】 歌羅西書 3:13 (與以弗所書 4:32 平行)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羅馬書 3:23-24

保羅指出我們是白白地稱義,因著基督的救贖。

第九段:聖經中關於神在基督裡饒恕的呼應——基督的贖罪、藉信稱義、與神和好

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饒恕,是藉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贖罪工作得以實現的。祂的死是為了代替我們承擔罪的刑罰,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藉著信靠耶穌基督,我們得以與上帝和好,罪得赦免,被稱為義(羅馬書 5:9-10,哥林多後書 5:19)。這種從上帝而來的饒恕是完全的,祂不再記念我們的罪惡(耶利米書 31:34)。這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真理,也是我們活出恩慈、憐憫和饒恕的最大動力。

【因為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了。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尚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藉著他的生得救了。】 羅馬書 5:6-10

保羅詳細闡述了基督的死帶來的稱義與和好。

【他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反對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 歌羅西書 2:14

保羅指出基督在十字架上塗抹了我們的罪債。

第十段:恩慈、憐憫、饒恕的相互關係——基督徒品格的整體展現

恩慈、憐憫和饒恕這三種美德是相互關聯,彼此促進的。一顆有憐憫的心,能夠體會他人的痛苦,這份同情會驅使我們以恩慈相待,用溫和的態度和友善的行動去幫助他人。而在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的衝突和傷害發生後,憐憫的心和從上帝領受的饒恕的恩典,會使我們願意放下苦毒,選擇饒恕。這三種美德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基督徒品格,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基督的新生命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惟有出於神那裡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良善的果子,沒有偏袒,沒有虛偽。】 雅各書 3:17

這節經文將憐憫與溫良柔順、良善等美德聯繫在一起。

第十一節: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恩慈、憐憫、饒恕——對教會和世界的影響

以弗所書 4:32 的教導應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實踐,特別是在教會這個屬靈的大家庭中。信徒之間彼此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就能夠建立和諧的關係,維護教會的合一,並在愛中互相建立。當教會充滿了這樣的愛時,它就能夠向世界發出有力的見證,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基督面前。在家庭、工作場所和社會中,基督徒活出恩慈、憐憫和饒恕的生命,也能夠成為黑暗中的光,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

【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 歌羅西書 3:12

保羅勸勉信徒要將這些美德「穿上」。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5

耶穌指出彼此相愛是祂門徒的標誌。

第十二段:缺乏這些美德的後果——苦毒、紛爭與分裂的危害

如果信徒沒有遵行以弗所書 4:32 的教導,不肯以恩慈相待,不存憐憫的心,不願意彼此饒恕,那麼苦毒、憤怒和怨恨就會在心裡滋生,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甚至在教會中引起紛爭和分裂。苦毒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缺乏饒恕會使人陷入罪的綑綁,無法經歷真正的自由和喜樂。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為,不僅會損害信徒個人的屬靈生命,也會阻礙福音的傳播。

【一切苦毒、憤怒、惱恨、嚷鬧、毀謗,並一切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 以弗所書 4:31

保羅在以弗所書 4:32 之前列出了需要除掉的負面情緒和行為。

【要謹慎,免得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苦毒的根生出來纏繞你們,連累許多人。】 希伯來書 12:15

希伯來書警告苦毒的危害。

第十三段:結論——以神的饒恕為動力,在愛中活出恩慈、憐憫與饒恕的生命

以弗所書 4:32 這節經文,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為基督徒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活出新生命指明了方向。它呼喚我們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而這一切美德的根基和動力,在於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偉大饒恕。當我們常常思想自己是何等蒙恩蒙憐恤蒙饒恕的人時,我們的心就會被上帝的愛所激勵,願意將這份恩典同樣地流淌到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願我們都能夠時刻牢記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饒恕,以此為動力,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恩慈、憐憫和饒恕,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命樣式,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並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引用的聖經經文清單:

【並 要 以 恩 慈 相 待 , 存 憐 憫 的 心 , 彼 此 饒 恕 , 正 如 神 在 基 督 裡 饒 恕 了 你 們 一 樣 。】 以弗所書 4:32

【所以我勸你們,行事為人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以弗所書 4:1-3

【既然脫去了舊人和舊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歌羅西書 3:9-10

【然而你們從前學基督,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因他的真理就在耶穌身上,你們就要脫去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而漸漸敗壞的。你們又要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以弗所書 4:20-24

【所以,你們應當除去一切苦毒、憤怒、惱恨、嚷鬧、毀謗,並一切惡毒。】 以弗所書 4:31

【或者你輕看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嗎?】 羅馬書 2:4

【但到了神我們救主的恩慈和祂對人的愛顯明的時候,他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提多書 3:4-5

【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 詩篇 145:8

【只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加拉太書 5:22-23

【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 歌羅西書 3:12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馬太福音 5:7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路加福音 6:36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出埃及記 34:6-7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馬太福音 14:14

【我動了憐憫之心,就與你立約,你必為我作我的百姓。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以西結書 16:6 (This verse speaks of God's covenant established out of compassion).

【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良善的果子,沒有偏袒,沒有虛偽。】 雅各書 3:17

【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雅各書 2:13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馬太福音 18:21-22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馬太福音 6:14-15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詩篇 130:4

【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 馬可福音 2:5

【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以弗所書 1:7

【他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反對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 歌羅西書 2:14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羅馬書 3:23-24

【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尚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藉著他的生得救了。】 羅馬書 5:10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從神生的,並且認識神。】 約翰一書 4:7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5

【一切苦毒、憤怒、惱恨、嚷鬧、毀謗,並一切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 以弗所書 4:31

【要謹慎,免得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苦毒的根生出來纏繞你們,連累許多人。】 希伯來書 12:15

(全文約一萬零三百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