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Calliope-nest_edit.jpg/220px-Calliope-nest_edit.jpg)
在演化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中,親代投資是指父母為後代帶來利益而進行的任何支出(例如時間、精力、資源)。[ 1 ] [ 2 ]親代投資可以由雄性和雌性共同進行(稱為雙親撫養),也可以由雌性單獨進行(稱為純母性撫養),也可以由雄性單獨進行(稱為純父性撫養)。可以在後代生命的任何階段提供護理,從產前(例如鳥類的蛋守護和孵化,哺乳動物的胎盤滋養)到產後(例如食物供應和後代的保護)。
親代投資理論是羅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於 1972 年提出的理論,該理論預測對後代投入較多的性別在選擇配偶時會更加挑剔,而投入較少的性別則會在同性之間展開競爭以獲得配偶。這個理論對於解釋動物界和人類在性選擇和配偶偏好方面的性別差異具有重要意義。 [ 2 ]
歷史
性選擇是一個演化概念,用來解釋為什麼在某些物種中,雄性和雌性個體在選擇配偶時的行為不同。 1930年,羅納德·費雪撰寫了《自然選擇的遺傳理論》,[ 3 ]在書中,他引入了現代親代投資概念,提出了性感兒子假說,並介紹了費雪原則。
1948 年,安格斯·約翰·貝特曼發表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果蠅研究,他得出結論:由於雌性配子的生產成本高於雄性配子,因此雌性的生殖成功率受到生產卵子的能力的限制,而雄性的生殖成功率受到女性接觸的限制。[ 4 ] 1972年,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延續了這種思路,提出親代投資理論,描述親代投資如何影響性行為。他得出的結論是,父母投資較高的性別在選擇配偶時會更加挑剔,而父母投資較低的性別則會在同性之間競爭交配機會。[ 2 ] 1974 年,特里弗斯(Trivers) 擴展了父母投資理論,用來解釋親子衝突,即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最優投資額與從子女的角度來看最優投資額之間的衝突。[ 5 ]
父母照顧
親代投資理論是生命史理論的一個分支。最早考慮親代投資的是羅納德·費希爾(Ronald Fisher)在其 1930 年出版的《自然選擇的遺傳理論》一書中[ 6 ],其中費希爾認為親代對子女兩性的支出應該平等。克拉頓-布魯克擴展了父母投資的概念,將父母適應性的任何其他組成部分的成本也納入其中。[需要引用]
在一夫多妻製或一妻多夫制系統中,雄性黑腳鷚往往不會區分自己的幼崽和另一隻雄性的幼崽。在整個交配期間,它們透過餵養後代以及與雌性接觸來提高自身的繁殖成功率,這通常可以很好地預測父親身份。[ 7 ]在紅唇鰈魚 身上也觀察到了雄魚這種不加區別的親代照顧現象。[ 8 ]
在某些昆蟲中,雄性父母的投資是以婚禮禮物的形式給予的。例如,在交配過程中,華麗蛾的雌性會從雄性身上獲得含有營養物質、精子和防禦毒素的精囊。這份禮物可佔到雄性體重的 10%,構成了雄性提供的全部父母投資。[ 9 ]
在某些物種中,例如人類和許多鳥類,後代是晚成性的,在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自謀生路。在這些物種中,雄性對後代的投入比早熟物種的雄性父母要多,因為否則繁殖成功率就會受到影響。
父母投資為後代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並且與後代的狀況、生長、生存以及最終的生殖成功率的影響有關。例如,在慈鯛Tropheus moorii中,雌性對幼魚的親代投入非常高,因為她用口孵化幼魚,而在孵化期間,她攝入的所有營養都用於餵養幼魚,而她實際上在挨餓。透過這樣做,她的孩子會比沒有這樣做時更大、更重、更快。這些好處非常有利,因為它降低了被掠食者吃掉的風險,而體型通常是資源衝突的決定性因素。[ 10 ]然而,這些好處可能會以犧牲父母未來的繁殖能力為代價,例如,在保護後代免受掠食者傷害時受傷的風險增加,在撫養後代時失去交配機會,以及到後代出生的時間間隔增加。
父母投資的一個特殊情況是,幼年個體確實需要營養和保護,但親生父母實際上並沒有為撫養自己的後代做出貢獻。例如,在熊蜂中,不孕的雌性工蜂通常不會自行繁殖,而是會撫養母親的幼蟲。由於單倍二倍體,這在社會性膜翅目昆蟲中很常見,其中雄性是單倍體,雌性是二倍體。這確保了姊妹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比她們與自己的後代之間的親緣關係更密切,從而激勵她們幫助撫養母親的後代,而不是自己的後代。[ 11 ]
總體而言,父母的選擇是為了最大化收益和成本之間的差異,當收益超過成本時,父母的照顧可能會發生變化。
親子衝突
複製成本高昂。個體在生育和撫養後代上投入的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消耗也可能對其未來的狀況、生存和進一步的生殖產出造成不利影響。然而,這種消耗通常對後代有益,因為它可以改善後代的狀況、存活率和生殖成功率。這些差異可能會導致親子之間的衝突。父母自然會選擇最大化收益和成本之間的差異,並且當收益遠大於成本時,父母的照顧就會存在。[需要引用]
父母與所有後代的關係都是平等的,因此為了優化他們的適應性和複製基因的機會,他們應該在當前和未來的後代之間平等分配他們的投資。然而,任何一個後代與自己的關係(他們有 100% 的 DNA 與自己相同)比與兄弟姐妹的關係(兄弟姐妹通常有 50% 的 DNA 相同)更密切,所以如果父母對他們投入更多。為了優化適應性,父母會希望對每個後代進行平等的投資,但每個後代都希望獲得更大份額的父母投資。父母被選擇對後代進行投資,直到對當前後代的投資成本高於對未來後代的投資。[ 12 ]
在多次繁殖的物種中,個體在其一生中可能會經歷幾次繁殖,對當前後代的投資和未來的繁殖之間可能存在權衡。父母需要平衡子女的需求和自己的自我維持。 1972 年,特里弗斯明確正式闡述了父母照顧的這種潛在負面影響,他最初將父母投資定義為「父母對某個後代進行的任何投資,這種投資增加了後代的存活機會(從而提高了繁殖成功率),但代價是父母對其他後代的投資能力」。[ 2 ]
企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們會極大地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福祉來換取後代的生存。這種行為不一定對個體有益,但對個體產生的遺傳密碼有益,在王企鵝身上就有所體現。雖然有些動物確實會對沒有直接關係的個體表現出利他行為,但這些行為許多主要出現在親子關係中。在繁殖期間,雄性會在繁殖地禁食五週,等待雌性回來孵化。然而,在這段時間內,如果雌性動物延遲返回繁殖地,雄性動物可能會決定拋棄它們的卵。[ 13 ]
這顯示這些企鵝最初表現出對自身健康的犧牲,希望能提高卵的存活率。但到了一定程度時,雄性企鵝的成本與成功的繁殖季節的收益相比就太高了。奧洛夫·奧爾森 (Olof Olsson) 研究了個體的繁殖經驗次數與其放棄卵子之前等待的時間之間的相關性。他認為,個體的經驗越豐富,就越能補充疲憊的身體儲備,因此能夠在蛋上停留更久。[ 13 ]
為了增加後代的生存機會,雄性犧牲自己的體重和可能的生存能力,這是當前生殖成功率和父母未來生存能力之間的權衡。[ 13 ]這種權衡與其他基於親屬的利他主義例子很吻合,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說明利用利他主義試圖提高個體遺傳物質的整體適應度,而犧牲個體的未來生存。
母子投資衝突
人們也在動物和人類中研究過母子衝突。 1970 年代中期,動物行為學家Wulf Schiefenhövel記錄了一個這樣的案例。西新幾內亞的埃波婦女有著一種在村外分娩的文化習俗。孩子出生後,每個婦女都會權衡是否應該留下這個孩子,還是將孩子留在附近的灌木叢中,最終導致孩子的死亡。[ 14 ]生存的可能性和村莊裡資源的可用性是決定是否留下這個嬰兒的因素。在一次描繪的分娩過程中,母親覺得孩子病得太重,無法存活,於是她將孩子包裹起來,準備將孩子留在灌木叢中;然而,當母親看到孩子動了,便將孩子的裹布解開,帶進了村子,展現了生命與死亡的轉變。[ 14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導致了巴西的分離行為,正如 Scheper-Hughes 的研究中所見,“許多阿爾托嬰兒不僅沒有受洗,而且直到他們開始走路或說話時才命名”,[ 15 ]或出現醫療危機,嬰兒需要緊急洗禮。這種情感和身體上的生存衝突促使了文化實踐的轉變,從而導致母親對孩子的投資形式發生變化。
異養照顧
異父母照顧也稱為“Allomothering”,是指社區中除嬰兒親生父母以外的成員參與後代照顧。[ 16 ]一系列行為都屬於異親照顧的範圍,包括:攜帶、餵食、看守、保護和梳理毛髮。透過異親照顧,可以減輕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壓力,進而減少親子衝突對母親的負面影響。[ 17 ]這種行為表面上是利他主義的,這似乎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相悖,因為照顧不是自己親生的後代並不會直接提高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反而會耗費原本可以撫養自己後代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然而,這種行為可以從演化的角度來解釋為間接適應性的增加,因為後代很可能是非後代親屬,因此攜帶一些異親的基因。[ 16 ]
後代和情況方向
父母的投資行為提高了後代的生存機會,並且它不需要潛在的機制與適用於成年人的同理心或涉及無親屬關係的後代的情況相兼容,也不需要後代以任何方式回報利他行為。[ 18 ] [ 19 ]有父母投資的個人並不會更容易受到其他成年人的利用。
特里弗斯的父母投資理論
羅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於 1972 年對親代投資進行了定義[ 20 ],即父母對後代的投資,這種投資是為了增加後代的生存機會,從而提高繁殖成功率,但代價是父母對其他後代的投資能力下降。大量的父母投資大大減少了父母對其他後代進行投資的機會。親代投資主要可分為交配投資和養育投資兩大類。交配投資包括性行為和投入的性細胞。飼養投資是指受孕後,養育後代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在大多數物種中,雌性在交配和撫養方面的父母投入遠遠超過雄性。就性細胞(卵子和精子細胞)而言,女性的投入通常主要是遺傳物質和整體生殖能力,而男性通常每天會產生數千個精子細胞。特里弗斯認為該理論可以解釋性嫉妒。[ 20 ]桑希爾和帕爾默在《強暴的自然史:性脅迫的生物學基礎》一書中對該理論的分析提出了批評,認為該理論似乎將強姦和性脅迫合理化。[ 21 ]桑希爾和帕爾默聲稱,強暴是在女性選擇配偶的環境中為了獲得配偶而進化出的一種技術。 PIT 聲稱,雄性會尋求與盡可能多的有生育能力的雌性交配,而女性的選擇可能會對雄性的生殖成功率產生負面影響。桑希爾和帕爾默聲稱,如果女性不選擇自己的伴侶,就不會發生強暴事件。這一觀點忽略了一系列社會文化因素,例如,遭到強暴的不僅是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34% 的未成年強暴受害者未滿 12 歲[ 22 ],這意味著她們尚未達到生育年齡,因此強姦並不具備演化優勢。在英格蘭,14% 的強暴案發生在男性身上[ 23 ] ,因為男性無法受孕,所以他們無法提高男性的生育成功率。[需要更好的來源]特里弗斯的理論沒有考慮到女性存在一夜情等短期關係的情況,而且並非所有男性都有濫交行為。對父母投資理論和配偶偏好的另一種解釋是巴斯和施米特的性策略理論。[ 24 ]
人類父母投資
人類女性的卵子數量固定為 400 個左右,而男性的精子數量則以每小時 1200 萬個的速度供應。[ 25 ]此外,受精和懷孕都發生在女性身上,這項投資超過了男性對單一有效精子的投資。此外,對於女性來說,一次性交可能會導致38週的妊娠,以及隨後與母乳哺育等養育相關的承諾。從特里弗斯的父母投資理論可以得到幾點啟示。第一個意思是,女性通常(但並非總是)在性行為上投入更多。事實是,雌性往往是投入更多的一方,這引出了第二個含義:進化青睞那些對配偶更加挑剔的雌性,以確保性交不會導致不必要或浪費的成本。第三個意義是,由於女性投入更多,對後代的繁殖成功至關重要,因此她們是男性寶貴的資源;因此,雄性經常爭奪與雌性的性交機會。
男性作為更具投資性的性行為
對許多物種來說,雄性獲得的唯一投資類型是性細胞。從這個角度來看,如前所述,女性投資大大超過男性投資。然而,男性還有其他方式投資後代。例如,雄性可以像氣球蠅一樣找到食物。[ 26 ]正如許多鳥類一樣,雄性雄鳥可能會為雌鳥找到一個安全的環境來覓食或產卵。[ 27 ] [ 28 ]
他也可能保護幼崽,並給它們從小學習的機會,許多狼都是如此。總體而言,雄性的主要作用是保護雌性和幼崽。這往往可以減少由於性細胞的初始投資而引起的投資差異。有些物種如摩門蟋蟀、海龍海馬和巴拿馬箭毒蛙的雄性投入更多。在雄性投入較多的物種中,雄性也是較挑剔的性別,對其選擇的雌性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它們經常選擇的雌性所含的卵子通常比被拒絕的雌性多 60%。[ 29 ]
國際政治
父母投資理論不僅用於解釋演化現象和人類行為,也描述國際政治中的重現。具體而言,在描述國家之間的競爭行為和決定外交政策的侵略性時會提到母國投資。親代投資假說認為,聯盟的規模和男性成員的體力決定了其與外國鄰國的活動是侵略性的還是友好的。[ 30 ] 特里弗斯認為,男性的育兒投資相對較低,因此被迫為了爭奪有限的生殖資源而陷入更激烈的競爭。性選擇自然發生,男性已經進化來解決其獨特的生殖問題。除此之外,男性心理學也得到了發展,以直接幫助男性進行這種兩性競爭。[ 30 ]
一項重要的心理發展涉及決策是否逃跑或積極與另一個競爭團體交戰。在這種情況下,男人提到的兩個主要因素是:(1)他們所在的聯盟是否比反對派的聯盟規模更大,以及(2)他們聯盟中的男子是否比對方擁有更強的體力。古代傳承下來的男性心理一直延續到現代,導致男性的思維和行為部分類似祖先戰爭時期。根據這個理論,國際政治領袖也不例外。例如,美國預計會贏得越戰,因為其軍事實力比其敵人更強大。然而,按照傳統的聯盟規模越大的規則,勝利並沒有到來,因為美國沒有充分考慮其他因素,例如當地民眾的毅力。[ 30 ]
親代投資假說認為,聯盟中男性的體力仍決定現代國家間衝突的攻擊性。儘管考慮到男性的體力是當今戰爭中最不具決定性的因素之一,這種想法似乎不太合理,但人類心理學已經進化到以此為基礎運作的程度。此外,儘管尋找配偶的動機似乎不再是決定因素,但在現代戰爭中,強姦等性行為至今仍在衝突中無可否認地存在。[ 30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a/Crested_auklet_pair_%285944746087%29.jpg/220px-Crested_auklet_pair_%285944746087%29.jpg)
性選擇
在許多物種中,雄性可以透過減少父母投資而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使具有生育能力的育齡雌性受孕,從而在其一生中生育更多的後代。相較之下,雌性在其生殖壽命內可以生育的後代數量要少得多,部分原因是其父母承擔的義務投資更高。雌性在選擇配偶時會比雄性更挑剔,會選擇適應性強的雄性(例如基因、高地位、資源等),以幫助彌補雄性缺乏直接的親代投資。羅伯特·特里弗斯的親代投資理論預測,在哺乳、養育和保護後代方面投入最多的性別在交配時會更有選擇性;對後代投入較少的性別將透過性內選擇來競爭獲得投入較多的性別的機會(見貝特曼原則[ 31 ])。
在兩性都高度投入父母照顧的物種中,預期會出現相互選擇的情況。以鳳頭海雀為例,它們的父母共同承擔孵化一隻蛋和養育小鳥的責任。鳳頭海雀的雌雄均有飾物。[ 32 ]
父母對人類的投資
無論從生物學或行為學角度來看,人類的父母投資水準都在不斷提高。胎兒需要母親的大量投資,而晚熟的新生兒需要社區的大量投資。新生幼崽無法自行移動且需要父母照顧的物種具有很高的晚成性。人類的孩子天生無法照顧自己,出生後需要父母額外的投入才能生存。[ 33 ]
母親投資
Trivers (1972) [ 2 ]假設,生物義務投資越大,自願投資越大。母親在孩子出生前就對他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發育胎兒所需的時間和營養,以及提供這些營養和分娩相關的風險是一項巨大的投資。為了確保這項投資不至於白費,母親們很可能會在孩子出生後繼續投資,以確保他們能夠生存並且成功。相對於大多數其他物種,人類母親在孩子出生前就為後代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但同時也承擔了更高的健康風險。這與較慢的生命史的演化有關,在較長的間隔後會出生更少、更大的後代,需要增加父母的投資。[ 34 ] [ 35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9/Placenta_system.svg/220px-Placenta_system.svg.png)
正在發育的人類胎兒——尤其是大腦——需要營養才能生長。在懷孕後期,隨著胎兒大腦的發育,胎兒需要更多的營養。[ 36 ]囓齒類和靈長類動物具有最具侵襲性的胎盤表型,即絨毛膜血性胎盤,其中絨毛膜侵蝕子宮上皮並與母體血液直接接觸。其他胎盤表型與母體血流至少有一層組織隔開。更具侵入性的胎盤可以使母親和胎兒之間更有效地轉移營養,但同時也帶來風險。胎兒能夠直接釋放激素到母親的血液中來「要求」增加的資源。這可能會導致母親的健康問題,例如子癇前症。分娩過程中,胎盤絨毛膜脫落會造成大量出血。[ 37 ]
產科困境也使得分娩更加困難,導致產婦的投資增加。人類已經進化出了雙足行走的能力以及較大的腦部尺寸。雙足行走的演化改變了骨盆的形狀,使產道縮小,同時大腦也進化得更大。產道尺寸的減少意味著嬰兒出生時發育較早,大腦也較小。人類生下的嬰兒大腦發育僅 25%,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生下的後代大腦發育僅 45-50%。[ 38 ]人類早產的第二種可能的解釋是,生長和維持更大的大腦需要能量。在懷孕期間支持更大的大腦需要母親可能無法投入的能量。[ 39 ]
產科困境使分娩變得十分困難,而人類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在分娩過程中需要協助。與所有其他靈長類動物相反,雙足骨盆形狀的改變要求嬰兒離開產道時面朝背對母親。這使得母親更難清理嬰兒的呼吸道,確保臍帶沒有纏繞在脖子上,並在不向錯誤方向彎曲嬰兒身體的情況下將嬰兒拉出來。[ 40 ]
人類需要助產士,同時也需要社會性。為了確保助產士的存在,人類必須聚集在一起。有人聲稱人類具有真社會性,[ 41 ]就像螞蟻和蜜蜂一樣,有相對較高的父母投資、合作照顧幼兒和勞動分工。目前尚不清楚哪個先進化;社會性、雙足行走或助產。倭黑猩猩是人類現存最親近的親屬,與黑猩猩關係最密切。[ 42 ] [ 43 ]社會性可能是助產的先決條件,雙足行走和助產可能早在五百萬年前就已經進化了。[ 33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f/Baby_Mother_Grandmother_and_Great_Grandmother.jpg/220px-Baby_Mother_Grandmother_and_Great_Grandmother.jpg)
隨著雌性靈長類動物年齡的增長,其繁殖能力逐漸下降。祖母假說描述了更年期的進化,在靈長類動物中,更年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人類獨有的。[ 44 ]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投資額外生育的成本增加,而收益則減少。在更年期,停止生育並開始投資養育孫輩更為有利。祖母對自己與孫輩,特別是女兒的子女的遺傳關係很有把握,因為她們對自己孩子的母性確定性很高,而她們的女兒也對自己孩子的母性很確定。還有理論認為,祖母優先投資其女兒,因為 X 染色體攜帶更多的 DNA,而她們的孫女與她們的關係最為密切。[ 45 ]
父親投資
隨著晚熟期的增加,除母親之外的個體的投入變得更加必要。較高的社會性意味著女性親屬在場幫助母親,但父親的投入也會增加。隨著生育更多孩子的難度加大,以及投資對後代適應性的影響加大,父親的投資也會增加。[ 46 ]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不給予孩子父母投資,而父親投資較少的孩子也更有可能給自己的孩子較少的父母投資。父親缺席是早期性行為和青少年懷孕的風險因素。[ 47 ] [ 48 ] [ 49 ] [ 50 ]父親缺席會增加孩子的壓力水平,這與性行為開始得更早以及短期交配傾向的增加有關。[ 51 ] [ 52 ] [ 53 ] [ 54 ] [ 55 ]父親缺席的女兒更有可能尋找短期伴侶,一種理論認為這是因為她們更喜歡外部(非伴侶)的社會支持,因為她們認為父親可以在高壓力環境下,未來不確定,不確定是否有忠誠的合作夥伴。[ 56 ]
投資作為交配策略的預測因素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0/Pregnancy_chance_by_day_near_ovulation.jpg/220px-Pregnancy_chance_by_day_near_ovulation.jpg)
隱匿性排卵
女性只有在排卵期才可以懷孕。人類的排卵是隱藏的,或沒有外部信號。隱匿性排卵會降低親子關係的確定性,因為男性不確定女性何時會排卵。[ 57 ]隱藏排卵的演化被認為是晚熟性以及對父系投資需求增加的結果-如果男性不確定排卵時間,那麼成功繁殖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女性整個生命週期內反覆與她交配。配對,而配對又會增加父親的投資。[ 58 ]
交配方向
社會性慾最初由阿爾弗雷德金賽描述為願意參與隨意、不承諾的性關係。[ 59 ]社會性傾向以從不受限製到受限的階級來描述社會性行為。具有不受限制的社會性取向的個體對較不忠誠的關係中的性行為的開放度較高,而具有受限制的社會性取向的個體對隨意性關係的開放度較低。[ 60 ] [ 61 ]然而,今天人們認識到,社會性行為其實並不存在於一維的尺度上。那些對隨意關係不太開放的人並不總是在尋求忠誠的關係,而那些對忠誠的關係不太感興趣的人並不總是對隨意的關係感興趣。[ 62 ]短期和長期交配取向分別是對不承諾和承諾關係的開放程度的現代描述。[ 63 ]
特里弗斯提出的親代投資理論認為,義務投資較高的性別在選擇性伴侶時會更加挑剔,而義務投資較低的性別則不那麼挑剔,並且對「隨意」的交配機會更感興趣。投入較多的性別無法頻繁繁殖,導致投入較少的性別爭奪交配機會。[ 20 ] [ 64 ]在人類中,女性比男性(精子生成)承擔更高的義務投資(懷孕和分娩)。[ 24 ]女性更有可能有較高的長期交配傾向,而男性較可能有較高的短期交配傾向。[ 62 ]
短期和長期的交配取向會影響女性對男性的偏好。研究發現,只有在考慮長期伴侶時,女性才會非常重視事業心、野心和奉獻精神。[ 65 ]當不涉及婚姻時,女性更重視外表的吸引力。[ 66 ]一般來說,女性喜歡那些可能承擔較高養育投資、且基因優良的男性。女性喜歡經濟狀況良好、更有責任感、運動能力更強、更健康的男性。[ 67 ]
父母投資理論引發了一些不準確的理論。 「結構性無力假說」[ 68 ]認為,女性努力尋找能夠獲得高水準資源的配偶,因為身為女性,她們被直接排除在這些資源之外。然而,研究發現,這個假設被推翻,經濟上成功的女性更重視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擁有專業學位。[ 69 ]
一夫多妻制
一夫多妻制的減少與父親投資的增加有關。[ 70 ] [ 71 ]
人口結構轉變
人口轉變描述了現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從達爾文主義的角度來看,擁有更多資源的家庭生育較少的孩子是沒有道理的。人口結構轉變的一個解釋是,為使孩子能夠維持與父母相同的資源水平,父母需要增加投資。[ 72 ]
參見
參考
- Clutton-Brock, TH 1991。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頁9
- Trivers,RL(1972 年)。父母投資和性選擇。引自 B. Campbell (編),《性選擇與人類的由來,1871-1971》(第 136-179 頁)。伊利諾州芝加哥:阿爾丁。國際標準書號 0-435-62157-2。
- 費雪,羅納德·艾爾默(1930 年)。自然選擇的遺傳理論。牛津:克拉倫登出版社。doi : 10.5962/bhl.title.27468。
- 貝特曼,AJ (1948 年 12 月)。“果蠅的性內選擇”。遺傳。2 ( 3 ) : 349– 368 。ISSN 0018-067X。PMID 18103134。
- TRIVERS, ROBERT L. (1974 年 2 月)。「親子衝突」。美國動物學家。14 ( 1 ): 249– 264 。ISSN 0003-1569。
- Edwards,AWF(2000 年 4 月 1 日)。“自然選擇的遺傳理論”。遺傳學。154 ( 4 ) : 1419– 1426 。PMC 1461012。PMID 10747041 – 取自 www.genetics.org。
- 伯克,T.;戴維斯特,NB;布魯福德,MW;哈奇韋爾,BJ(1989)。 “透過 DNA 指紋辨識技術研究多雄鳥Prunella modules的親代撫育和交配行為與父權的關係”自然。338 ( 6212 ) : 249–51 。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38/338249a0 . S2CID 4333938。
- 桑托斯,RS (1995)。 「紅唇鶇的異父照顧」。魚類生物學雜誌。47 ( 2 ) : 350–353 。 doi : 10.1111/j.1095-8649.1995.tb01904.x。
- 凱莉,凱特琳·A.;諾布圖斯,阿曼達 J.;拉加蘭特(Anthony F.);艾揚格,維克拉姆 K. (2012)。「雄性求偶費洛蒙是北極蛾(Utetheisa ornatrix)遺傳品質的指標」。行為生態學。23 ( 5 ) : 1009–14 。
- Schürch, Roger, Roger & Taborsky, Barbara (2005)。 「口腔餵養對於口孵慈鯛Tropheus moorii的功能意義」。行為。142 ( 3 ) : 265–281。 JSTOR 4536244。
- 戴維斯,尼古拉斯·B.; John R. Krebs 與 Stuart A. West (2012)。行為生態學簡介。威利-布萊克威爾。第 367-371頁 。
- Barett, L.、Dunbar, R. 與 Lycett, J. (2002 年)。人類演化心理學。帕爾格雷夫出版社。
- Olsson,Olof(1997)。 「放棄抓握:王企鵝的一種狀態依賴性決定」。鳥類生物學雜誌。28(3):264–267。JSTOR3676979。
- 薩蒙(Salmon),凱瑟琳·A.;沙克爾福德(Shackelford),托德·K.(2007 年 9 月)。家庭關係:演化的觀點。牛津線上獎學金。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5320510。
- Scheper-Hughes,Nancy(1985 年 12 月)。 「文化、匱乏與母性思維:巴西貧民窟中的母親分離與嬰兒的生存」。精神。13 ( 4 ) : 291–317。 ISSN 0091-2131。
- Solomon,Nancy G. 與 Loren D. Hayes。 “哺乳動物異親行為的生物學基礎。”《替代父母:人類社會中替代父母的生物學和社會視角》,由 Gillian Bentley 和 Ruth Mace 編輯,NED - 新版,第 1 版,Berghahn Books,2009 年,第 13-49 頁。JSTOR,www.jstor.org/stable/j.ctt9qch9m.7。
- Hrdy,莎拉·布萊弗。 “為什麼需要一個村莊。”《母親與其他人》,哈佛大學出版社,麻薩諸塞州劍橋;英國倫敦,2009 年,第 65-110 頁。 JSTOR,www.jstor.org/stable/j.ctt1c84czb.5。
- 摩根,CL(1894年)。比較心理學導論。倫敦:W.Scott。
- Epstein,R.(1984 年)。簡約原理及其在心理學中的一些應用。心智與行為雜誌,5
- Trivers,R.(1972 年)。父母投資和性選擇。 《性選擇與人類的由來》,Aldine de Gruyter,紐約,136-179。
- Thornhill,R.,&Palmer,CT(2001)。強暴的自然史:性脅迫的生物學基礎。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 “兒童與青少年:統計數據 - RAINN”。
- “強姦統計”。
- Buss,DM;施密特,DP(1993)。「性策略理論:人類交配的演化視角」(PDF)。心理評論。100(2):204–32。PMID8483982。
- Buss, DM;拉森,RJ;韋斯頓,D.; Semmelroth,J.(1992)。「嫉妒的性別差異:演化、生理與心理學」(PDF)。心理科學。3 ( 4 ) : 251–255 。 S2CID 27388562。
- 凱塞爾(Kessel),EL(1955)。 「氣球蠅的交配活動」。系統動物學。4 ( 3 ) : 97–104。 JSTOR 2411862。
- Royama, T (1966)。 「對求愛餵食的重新詮釋」。鳥類研究。13 ( 2 ) : 116– 129 。doi : 10.1080/00063656609476115。
- Stokes, AW 與 Williams, HW (1971)。雞科鳥類的求偶進食。海雀,543-559.芝加哥
- Trivers,R.(1985 年)。社會進化。加州門洛帕克:班傑明/卡明斯。
- 洛佩茲,安東尼 C.;麥克德莫特,羅斯;彼得森,麥可邦(2011)。 「思想中的國家:演化、聯盟心理學與國際政治」。國際安全。36(2):48–83。S2CID57562816。
- Bateman AJ (1948 年 12 月)。“果蠅的性內選擇”。遺傳。2 ( 3 ) : 349– 68 。PMID 18103134。
- 阿蒙森,特隆德(2000 年 4 月 1 日)。 “為什麼雌鳥要戴裝飾物?”生態學和演化趨勢。15 ( 4 ) : 149–55。 PMID 10717684。
- 羅森伯格,卡倫; Trevathan,Wenda(2002 年 11 月)。 「出生、產科與人類進化」。BJOG:國際婦產科雜誌。109(11):1199–1206。ISSN1470-0328。PMID12452455。S2CID35070435。
- 加拉特,M.;蓋拉德,J.-M.;布魯克斯,RC;勒梅特(Lemaitre),J.-F. (2013年4月22日)。「真獸類胎盤的多樣化與生活節奏的變化有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10 ( 19 ) :7760–7765 。 doi : 10.1073/pnas.1305018110。ISSN 0027-8424。PMC 3651450。PMID 23610401。
- Bielby, J.;梅斯,總經理;賓寧達-埃蒙茲(ORP);卡迪羅,M.;吉特曼,JL;瓊斯,KE;奧姆,CDL; Purvis,A.(2007 年 6 月)。 「哺乳動物生命史中的快-慢連續體:實證重新評估」。美國博物學家。169 ( 6 ) : 748–757 。原文連結:https: //doi.org/10.1086/516847 . ISSN 0003-0147。PMID 17479461。S2CID 18663841。
- Soares, Michael J.瓦伯格,Kaela M; Iqbal,Khursheed(2018-02-22)。“絨毛膜血腫胎盤:發育、功能和適應性†”。生殖生物學。99 ( 1 ) : 196–211。 ISSN 0006-3363。PMC 6044390。PMID 29481584。
- Mahmoud F. Fathalla (2013 年)。 「人類大腦演化如何影響女性的性與生殖健康」。生殖生物學見解。6:11–18。 ISSN 1178-6426。
- Wenda.,Trevathan(2011)。人類的誕生:一個演化的視角。新不倫瑞克省:Transaction Publishers。國際標準書號 9781412815024。OCLC 669122326。
- 喬納森·CK·韋爾斯;德席爾瓦,傑里米·M.; Stock,Jay T.(2012 年)。《產科困境:一場古老的俄羅斯輪盤賭遊戲,還是一個對生態敏感的可變困境?”。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149 ( S55 ) : 40–71 。 ISSN 0002-9483。PMID 23138755。
- Trevathan, Wenda R. (1996 年 6 月)。 「雙足行走與輔助分娩的演化」。醫學人類學季刊。10 ( 2 ) : 287– 290 。ISSN 0745-5194。PMID 8744088。
- Gintis,Herbert(2012 年 11 月)。「諸神之戰」。生物科學。62 ( 11 ) : 987–991 。ISSN 1525-3244。
- Demuru, Elisa;法拉利,皮爾·弗朗西斯科; Palagi,Elisabetta(2018 年 9 月)。 「分娩護理是人類獨有的特徵嗎?新證據顯示倭黑猩猩雌性會保護和支持產婦」。演化與人類行為。39 ( 5 ) : 502–510 。 doi : 10.1016/j.evolhumbehav.2018.05.003。ISSN 1090-5138。S2CID 149489276。
- 道格拉斯,帕梅拉·海蒂(2014-07-10)。 「剛果民主共和國盧伊科塔爾地區野生倭黑猩猩白天分娩時的雌性社會性」。靈長類動物。55 ( 4 ) : 533–542 。 ISSN 0032-8332。PMID 25007717。S2CID 18719002。
- 沃克,瑪格麗特L.;赫恩登,詹姆斯 G. (2008-09-01)。“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更年期?1”。生殖生物學。79 ( 3 ) : 398–406 。 ISSN 0006-3363。PMC 2553520。PMID 18495681。
- 福克斯, 莫莉;喬霍,約翰內斯;納普,萊斯利 A.(2011 年)。「自私的祖母基因:X 染色體和父權不確定性在祖母行為和長壽演變中的作用」。國際進化生物學雜誌。2011:165919 。 ISSN 2090-052X。PMC 3118636。PMID 21716697。
- Tattersall, Ian (2010-08-10)。「古人類學:兩大新產品」。演變:教育和推廣。3 ( 3 ) : 464–465 。 ISSN 1936-6426。
- McLanahan,SS(1999)。父親缺席與兒童的福利。應對離婚、單親家庭和再婚:風險和復原力視角,117-145。
- Kiernan, KE; Hobcraft,J.(1997)。「兒童時期的父母離婚:首次性交、伴侶關係和父母身份的年齡」(PDF)。人口研究。51 ( 1 ) : 41–55 。
- 艾利斯, BJ;貝茨,JE;堪薩斯州道奇;弗格森,DM;約翰·霍伍德(L.);佩蒂特,GS;伍德沃德,L.(2003 年)。“父親缺席是否會使女兒面臨早期性行為和青少年懷孕的特殊風險?”。兒童發展。74 ( 3 ) : 801–821。 PMC 2764264。PMID 12795391。
- Scaramella, LV;康格,RD;西蒙斯,RL;惠特貝克,LB(1998)。「預測青春期晚期懷孕的風險:社會背景觀點」(PDF)。發展心理學。34 ( 6 ) : 1233– 45 。PMID 9823508。
- Belsky, J.;斯坦伯格,L.;德雷珀,P.(1991 年)。 「童年經驗、人際發展與生殖策略:社會化的演化理論」。兒童發展。62 ( 4 ) : 647– 670 。JSTOR 1131166。PMID 1935336。
- Coley, RL; Chase-Lansdale,PL(1998)。「青少年懷孕與生育:最近的證據與未來的方向」(PDF)。美國心理學家。53 ( 2 ) : 152– 66 。PMID 9491745。S2CID 1814668。原文存檔於2019-03-02 (PDF)。
- Antfolk, J.; Sjölund,A.(2018 年)。「兒童時期父母的投入越多,成年後的配偶價值就越高」(PDF)。性格 與 個體 差異。127 ( 1 ) : 144– 150 。S2CID 141063266。
- 林恩,DB; Sawrey,WL(1959)。 「父親缺席對挪威男孩和女孩的影響」。《異常與社會心理學雜誌》。59 ( 2 ) : 258–62。 PMID 14419160。
- Malamuth,NM(1981年)。「男性的強暴傾向」(PDF)。社會問題雜誌。37 ( 4 ) : 138–157 。原文存檔(PDF)於2012年12月13日。
- Chisholm, JS;昆利文,JA;彼得森(RW);科爾,DA(2005)。「早期壓力可預測月經初潮和第一次生育的年齡、成年依戀和預期壽命」(PDF)。人性。16 ( 3 ) : 233–265 。 PMID 26189749。S2CID 207392022。
- Sillen-Tullberg,Birgitta; Moller,Anders P.(1993 年 1 月)。 「類人猿靈長類動物隱藏排卵與交配系統之間的關係:系統發育分析」。美國博物學家。141 ( 1 ) : 1–25 。原文連結:https: //doi.org/10.1086/285458 . ISSN 0003-0147。PMID 19426020。S2CID 2120481。
- BENSHOOF, L; THORNHILL,R(1979 年 4 月)。 「人類一夫一妻制與隱藏排卵的演化」。社會與生物系統雜誌。2 ( 2 ) : 95– 106 。ISSN 0140-1750。
- 金西, Alfred C.;波默羅伊(Wardell R.);馬丁,克萊德 E.(2003 年 6 月)。「人類男性的性行為」。美國公共衛生雜誌。93 ( 6 ) : 894–898。 ISSN 0090-0036。PMC 1643237。PMID 12773346。
- Gangestad, SW;辛普森,JA;迪傑羅尼莫,K.; Biek,M.(1992 年)。「不同特徵的人格感知的差異準確性:功能假設的檢驗」(PDF)。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62 ( 4 ) : 688– 98 。PMID 1583592。
- 辛普森, JA; Gangestad,SW(1991)。 「社會性行為的個別差異: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的證據」。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60 ( 6 ) : 870–83 。 PMID 1865325。
- Holtzman,Nicholas S.; Strube,Michael J.(2013-07-18)。「與短期交配相比,長期交配與人類性格有著獨特的連結」。演化心理學。11(5):1101–29。ISSN1474-7049。PMC 10430001。PMID24342881。
- 傑克遜,詹妮·詹姆斯;柯克派崔克,李 A.(2007 年 11 月)。 「人類交配策略的結構與測量:邁向社會性行為的多維模型」。演化與人類行為。28 ( 6 ) : 382–391 。 doi : 10.1016/j.evolhumbehav.2007.04.005。ISSN 1090-5138。
- 韋德,MJ;舒斯特,SM(2002)。 「性選擇背景下父母照顧的演變:對父母投資理論的重新評估」。美國博物學家。160 ( 3 ) : 285–292 。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86/341520 . PMID 18707439。S2CID 8929417。
- Buss, DM;施密特,DP(1993)。「性策略理論:人類交配的演化視角」(PDF)。心理評論。100 ( 2 ) : 204–232 。 PMID 8483982。
- Scheib, JE (1997 年 6 月)。特定情境的配偶選擇標準:女性在長期和配偶外關係背景下的權衡。論文提交給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亞利桑那大學人類行為與演化學會年會。
- Buss,醫學博士(1999 年)。演化心理學:心靈的新科學。 (第二版)。美國:培生教育集團
- 大衛,MB;巴恩斯,M.(1986 年)。「人類擇偶偏好」(PDF)。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50 ( 3 ) : 559– 570 。
- Buss,DM(1989)。「人類配偶偏好的性別差異:在 37 種文化中進行演化假設檢定」。行為與腦科學。12:1–49。 S2CID 3807679。
- Leutenegger, Walter; Cheverud,James(1982 年 12 月)。 「靈長類性別二態性的相關因素:生態與尺寸變數」。國際靈長類動物學雜誌。3 ( 4 ) : 387–402 。doi : 10.1007/bf02693740。ISSN 0164-0291。S2CID 38220186。
- Ralls,Katherine(1977 年 9 月)。 「哺乳類的性別二態性:鳥類模型與未解問題」。美國博物學家。111 ( 981 ) :917–938 。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86/283223 . ISSN 0003-0147。S2CID 38569769。
- Borgerhoff Mulder,Monique(1998 年 7 月)。 「人口轉變:我們是否更接近演化的解釋?」。生態學和演化趨勢。13 ( 7 ) : 266–270 。 doi : 10.1016/s0169-5347(98)01357-3。ISSN 0169-5347。PMID 21238295。
進一步閱讀
- Clutton-Brock,TH 和 C. Godfray。 1991年。由 JR Krebs 和 NB Davies 編輯,第 234-262 頁。波士頓:布萊克威爾。
- 巴斯,大衛 M.(1989 年 3 月)。「人類配偶偏好的性別差異:在 37 種文化中測試的演化假設」。行為與腦科學。12 ( 1 ) : 1–14 。
- Belsky J、Steinberg L、Draper P(1991 年 8 月)。 「童年經驗、人際發展與生殖策略:以及社會化的演化理論」。兒童發展。62 ( 4 ) : 647–70。 PMID 1935336。
- 伍德沃德,凱文;理查茲,米里亞姆 H.(2005 年)。「人類的父母投資模式與最低配偶選擇標準」。行為生態學。16 ( 1 ) : 57–61 。
- Geary,DC(2005)。父親投資的演變。引自DM Buss (Ed.),《演化心理學手冊》(第 483-505 頁)。新澤西州霍博肯:John Wiley & Sons。全文 存檔於 2019-12-20 於Wayback Mach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