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羅馬,主要有四種稅:牲畜稅、土地稅、關稅和任何職業利潤稅。這些稅通常由當地貴族徵收。羅馬國家會規定每個地區需要繳納的固定稅額,當地官員會決定誰來繳稅以及繳多少。稅收一旦徵收,將用於資助軍隊、公共工程、建立貿易網絡、刺激經濟和資助公共事業。
類型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f/Theodosius_II_solidus.jpg/260px-Theodosius_II_solidus.jpg)
古羅馬人使用各種術語來表示不同類型的稅收,包括「tributa」和「vectigalia」。翻譯人員通常將這些術語分別翻譯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儘管學者斯文·岡瑟 (Sven Günther)認為最好根據其自身的評估方式來區分這兩個術語。 Günther 稱,tributa,也被稱為“ stipendia ”,被廣泛定義為通過人口普查確定的稅收:該術語最初是指在戰時為籌集資金而徵收的一種稅,儘管它很快就被用來描述根據人口普查評估的其他種類的稅收。術語「vectigalia」通常表示不經過人口普查而評估的稅款,例如portoria(「港口稅」),儘管它已發展成為所有稅收的統稱。[ 1 ]古典學家彼得·布倫特認為, 「tributum」一詞的含義在羅馬歷史上一直存在變化,在共和國時期,它指的是城市向其公民徵收的稅,而在元首製時期,它則與“ stipendium ”,這兩個詞現在都指帝國政府徵收的稅款。[ 2 ]
根據西塞羅的說法,津貼stipendium是在各省(西西里島除外)徵收的固定稅(“ certum ”)。 [ 3 ] [ 4 ] 西塞羅提到,此稅種適用於非洲的大多數Poeni(「迦太基人」),這讓歷史學家AHM Jones得出結論,這種稅種的徵收-特別是在非洲——可能是由曼西佩斯人促成的。[ 5 ] [ 6 ]李維提到,津貼制度是在西元前 407 年與維愛戰爭期間設立的;他表示,元老院的貴族下令從元老院的金庫中為羅馬士兵提供軍餉。此前,根據李維的說法,羅馬士兵的兵役費用都是自籌的。[ 7 ]瓊斯認為,在布匿戰爭期間,軍餉很可能發展成為一種省級稅,他引用了李維的記述,其中提到,在西班牙戰役期間,羅馬政府難以為士兵提供補給或軍餉,西庇阿不得不透過以下方式進行補償:向當地支流徵收資金。[ 4 ] [ 8 ]
城市可能偶爾會徵收其他稅;然而,它們通常都是暫時的。[ 9 ]古羅馬沒有所得稅,主要稅種是波托里亞稅。此稅是對進出該城市的貨物徵收的。[ 10 ] [ 11 ]稅收的金額取決於物品本身的價值。奢侈品或昂貴物品的價格較高,但基本必需品的價格較低。由於不再需要,它於公元前 60 年被廢除。羅馬帝國的規模不斷擴大,使得政府能夠從朝貢國獲得足夠的資金。[ 12 ]羅馬退伍軍人免繳波托里亞稅。[ 13 ] 奧古斯都創立了vicesima hereditatium和centesima。 vicesima是一種遺產稅,centesima是一種拍賣銷售稅。[ 14 ]這兩項政策都不受歡迎。[ 15 ]這些款項的目的是為軍隊提供資金,[ 16 ]這是一項向退伍軍人提供資金的服務。[ 17 ]由於《物權法典》不受歡迎,卡利古拉將其廢除。 [ 18 ] [ 19 ]卡拉卡拉授予帝國所有男性居民羅馬公民身份,這很可能是為了增加帝國的應稅人口。[ 20 ] [ 21 ]在君士坦丁統治下,由於索利都斯的持續貶值,納稅變得越來越困難,以實物支付的現象愈發盛行。[ 22 ]
收集和管理
行政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5/Foro_romano_tempio_Saturno_09feb08_01.jpg/235px-Foro_romano_tempio_Saturno_09feb08_01.jpg)
古羅馬的稅收制度是倒退的,他們對較低收入水平徵收較重的稅負,並減少富裕社會階層的稅收。[ 23 ]在古羅馬,稅收主要針對居住在義大利以外的省份人口徵收。義大利土地的直接稅於西元前 167 年被廢除,某些交易的間接稅於西元前 60 年被取消。羅馬這座城市化、人口稠密、重要的城市可能比分散且不太顯眼的省級人口對政治有更大的影響力。[ 24 ]
古羅馬的稅收是分散的,政府傾向於將徵稅任務留給當地民選的官員。[ 9 ]這些地方行政長官通常都是富有的地主。在羅馬共和國期間,財政資金被存放在土星神廟內。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國庫。起初它只包含透過對埃及徵稅而獲得的財富;但後來在羅馬歷史中它擴展到了其他來源。它還收集了那些死時沒有留下遺囑的人的財富、無人認領財產的一半以及罰款。[ 22 ]
古羅馬的人口普查由監察官負責執行,對古羅馬的稅收管理非常重要。定期人口普查的結果決定了公民應繳納的稅額。他們登記每個公民的財產價值,並決定他們必須繳納的財產稅金額。 [ 25 ]在羅馬統治下的埃及,希臘人與埃及其他民族相比享有減稅。這些希臘-埃及人很可能是其他羅馬文獻中提到的特殊社會群體的成員,該群體被稱為hoi apo tou gymnasiou,意為「體操群體」。由於難以確定哪些埃及民眾有權享有減稅,很可能促使在西元 4 年或 5 年對這些群體進行一次特別人口普查。這次人口普查之後,每個縣的中學團體數量被限制為一個,並且中學團體的未來成員必須證明其家譜。[ 26 ]監察官也以拍賣的方式參與包稅;他們將五鎊的空間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以換取什一稅和稅金。[ 27 ] [ 28 ] [ 29 ]監察官的職責與現代財政部長類似。他們可以實施新的稅收政策,[ 30 ]出售政府土地,[ 31 ]並管理預算。
公元 1 世紀的土地測量員 Hyginus Gromaticus對古羅馬的土地稅進行了描述,指出存在兩種土地:ager immunis(“免稅土地”)和ager vectigalis(“應稅土地”)。許吉努斯提到,各省份的稅收規則各不相同,在某些版本中,文中指出,有些省份使用農作物產量的五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來繳納稅款,而其他省份則使用貨幣繳納。然而,其他手稿讀作“現在許多人用錢支付”,而不是使用“ alii ”(“其他人”)這個詞;歷史學家基思霍普金斯 (Keith Hopkins)傾向於後一種說法,他認為前一種說法源自於抄寫錯誤。[ 32 ]他進一步提到,這些類型的土地被分為不同的類別,並根據其排列方式進行估價,並指出在潘諾尼亞,土地被分為草地(“ prati ”)、牧場(“ pasucae ”)、腺生樹(“林業腺樹科”);普通樹種(“ silvae vulgares ”);以及一級和二級耕地(“ arvi primi and secundi ”)。[ 33 ]根據許基努斯的說法,這片土地的稅額為尤格魯姆(jugerum),約2 ⁄ 3英畝)的土地,並且經常發生有關土地測量以及稅負大小的爭議。 [ 34 ]西塞羅描述了西西里島獨特的土地稅制度,他提到,根據西塞羅的說法,西西里島是一個特別有價值的省份,因此羅馬人不會改變該地區現有的稅收政策,也不會徵收新稅,以確保羅馬人對西西里島的忠誠。根據西塞羅的說法,這種稅收制度確保了土地稅徵收權的拍賣將按照先前的《希羅尼卡法》(錫拉庫薩國王希羅二世制定的一套法律)。他指出,由於特殊條約,西西里島的幾個城市免於羅馬政府的徵稅,這些城市分別是陶羅梅尼姆、森圖裡帕、塞傑斯塔、哈萊斯烏斯、哈里西亞、帕諾爾穆斯和墨西拿。在他的演講《反對維雷斯》中批評了西西里總督維雷斯修改稅法的行為,西塞羅認為此舉是濫用權力。 [ 2 ] [ 35 ]
皇帝戴克里先改變了古羅馬的稅收方式。[ 36 ]他用官僚機構取代了地方菁英。他建立了一種稱為「Capitatio-Iugatio」的新稅制,試圖抑制當時猖獗的通貨膨脹。[ 23 ]該制度將土地租金(稱為iugatio)和影響個人的capitatio結合。根據該政策,耕地根據產量和作物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所有土地稅、所得稅和直接稅都合併為單一稅。[ 37 ]這項政策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沒有土地的農民就要繳稅。[ 38 ]戴克里先設立了「土地稅」和「地主稅」,對擁有土地的參議員徵稅。他還向商人徵收一種名為“ collatio lustralis”的新稅。這些政策有助於改善羅馬帝國晚期的會計制度。 [ 23 ]
稅務債務
在整個羅馬歷史上,由於收成不佳等問題可能導致平民無法全額支付稅款,因此可能累積了大量的稅務債務。[ 39 ]埃及的稅務文件列出了大量的稅目,其中許多稅目要么只繳納了部分,要么根本沒有繳納:兩份可追溯到公元51 年的清單顯示,債務將於公元46 年或47 年償還,另一份清單顯示,債務將於公元47年或48 年償還。的,36 筆沒有繳納,22 筆只是部分繳納。皇帝有時可能出於政治姿態而免除稅收債務:公元 178 年,馬庫斯·奧勒留免除了過去 45 年來所有欠稅,圖拉真在紀念達契亞戰爭勝利的凱旋儀式上,焚燒了記錄欠稅的財政記錄,圖拉真可能從中獲得了足夠的財富來做出這樣的財務決定。[ 40 ]同樣,西元 118 年──在他統治的初期──哈德良在圖拉真廣場的一場大篝火中燒掉了超過 9 億塞斯特斯的欠款。[ 41 ] [ 42 ]根據 4 世紀羅馬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的說法,叛教者尤利安停止了免除稅收債務的做法,因為它對貧困人口產生了不成比例的負面影響,而這些人“普遍被認為”被迫“全額繳納[稅款],無需地役權。” [ 43 ] [ 44 ]
包稅制
包稅制是一種財務管理技術,透過合法合約將收入來源的管理轉移給第三方,而收入流的原始持有者則從承包商處獲得固定的定期租金。這做法最早是由羅馬人發明的。[ 45 ] 在他們的製度下,羅馬國家將徵稅的權力重新分配給私人或組織。這些私人團體為該地區繳納稅款,並使用從該地區獲得的產品和資金來彌補支出。[ 46 ] [ 47 ]包稅人的使命可能是徵收盡可能多的稅收,他們唯一的限制就是當地的政治統治者,因為統治者希望避免過度開發對未來收入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 24 ] 戰爭時期,普勒卡尼用自己的私人資源提供羅馬軍隊物資。他們透過向當地民眾徵稅來賺取利潤。該稅將由地方市政委員會徵收。如果議會未能完成配額(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財政就會向酒館老闆提供未收齊的財富,並讓議會承擔費用。[ 48 ]包稅制度在古羅馬可能之所以盛行,是因為它為古羅馬世界的貴族提供了好處,因為他們不需要像其他民眾一樣繳納同樣高額的稅收。[ 24 ]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這些私人或團體就被稱為稅吏了。儘管奧古斯都大大限制了稅吏的權力,[ 49 ]但羅馬政府在弗拉維王朝時期控制了農業間接稅。在圖拉真統治時期,他們控制了除敘利亞、埃及和猶太之外所有地區的所有vectigalia的收集。[ 50 ]
根據古典學家羅斯科·普利安姆 (Roscoe Pulliam)和基思·霍普金斯 (Keith Hopkins) 的說法,羅馬稅收管理中普遍存在自我評估的現象,這可能導致稅務人員徵收的資金數量與進入帝國國庫的財政數量之間存在差異。他們指出,儘管有大量報告稱稅率過高,但與現代國家相比,羅馬政府的支出可能相對較小:羅馬為福利服務或地方行政管理提供的資金很少,沒有專門用於公共教育等機構的資金。[ 51 ]基斯霍普金斯同意這項分析,他估計羅馬稅收可能平均佔帝國GDP的 5-7% 左右,他還認為,這可能是由於缺乏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務至受管轄區域。霍普金斯認為,羅馬人對省級管理的參與可能僅限於提供軍事防禦、有限的執法以及對當地基礎設施的少量投資。[ 52 ]普利安和霍普金斯將這種現象歸因於羅馬帝國的契約稅吏:地方領導人往往是富有和有影響力的地主,他們可能選擇向權力較小的下層人士徵收更高的稅,以盡量減少施加的負擔。[ 53 ]
指示
該法令是對羅馬歷史上使用的農業稅和土地稅的定期重新評估。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這種地役權每五年出現一次;後來在帝國時期,這個週期持續了 15 年,儘管在羅馬埃及使用的是 14 年的週期。如果皇帝對稅收政策做出任何改變,通常發生在這些週期的開始時,而在週期結束時,皇帝通常會免除任何欠稅。[ 44 ]
《復活節編年史》是一部 7 世紀的希臘基督教編年史,聲稱該制度是由尤利烏斯·凱撒於公元前 49 年建立的,儘管它也可能始於公元前 48 年。[ 44 ]它也可能始於西元 58 年,當時尼祿頒布了一系列稅改。[ 54 ]已知與這個週期相關的最早事件是公元 42 年,當時克勞狄斯設立了一個裁判官委員會來追討拖欠的款項。[ 55 ] [ 56 ]埃及的週期只持續了十四年,因為在埃及,人頭稅的義務從十四歲開始。[ 57 ]
用法和效果
在羅馬大部分歷史時期,稅負幾乎全部由帝國最貧窮的人承擔,而較富有的官僚則可以逃稅。這些制度可能導致財富和土地集中在少數貴族手中。[ 23 ]過高的稅收可能也限制了埃及等省份提供顧客商品的能力。[ 58 ]在古羅馬,納稅人的錢常被濫用。這些資金非但沒有用於資助公共計畫或內部改善,反而常被用於官僚更自私的追求。[ 23 ]霍普金斯認為,羅馬帝國的稅收制度將財富集中到貴族階層,這些財富主要用於資助羅馬軍隊和維持羅馬精英的奢侈生活方式。[ 59 ] 尤利安皇帝禁止科林斯城向阿爾戈斯城徵稅,儘管他們被賦予了部分權力,並用這些稅款來資助野獸狩獵。[ 60 ]
在羅馬帝國晚期,由於羅馬帝國需要繼續資助軍隊,因此稅收水準需要逐步提高。[ 61 ]大部分稅收責任落在了下層階級,特別是農民身上。官僚利用職權偷稅漏稅,將稅負轉嫁給較貧窮的國民。此時,稅收消耗的農產品足以危及農民的生存。[ 62 ]君士坦丁皇帝拒絕將帝國的收入重新投入流通,從而損害了經濟,並迫使農民在皇帝的經濟政策下以低價出售他們的貨物。阻止他們籌集應對高額稅負所需的資金。[ 63 ]那些無法承受這種負擔的人就會同意向地主負債,以換取保護,這實際上會讓他們從自由公民變成農奴。[ 64 ]窮人紛紛湧入這些莊園,隨著莊園的壯大,貨幣的使用也變得越來越少。這嚴重削弱了經濟,也削弱了軍方籌集必要資金和人力的能力。[ 9 ]貧困的下層階級常常走向犯罪。[ 49 ] [ 50 ]
繁重的稅收使羅馬政府看起來像是壓迫者,可能導致了非洲等省份的損失。[ 63 ] 日耳曼人的入侵迫使皇帝在西元413年降低稅率。儘管有這些減稅措施,羅馬各省仍然難以繳納稅款,而羅馬政府則無法獲得所需的資金。[ 65 ] [ 66 ] [ 67 ]通貨膨脹水準上升導致政府徵收的稅金價值減少。難以獲得適當的稅收資金削弱了羅馬國家為軍隊提供足夠資金的能力。[ 68 ]晚期羅馬的稅金大部分被用來償還日耳曼民族。[ 69 ]
對貿易的影響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b/Scheme_of_the_Economic_Factors_which_led_to_the_Growth_of_Towns_in_the_Roman_Empire.png/221px-Scheme_of_the_Economic_Factors_which_led_to_the_Growth_of_Towns_in_the_Roman_Empire.png)
基思霍普金斯認為,稅收可能有助於羅馬帝國貿易網絡的成長,因為它有助於建立一個相互聯繫的經濟,透過稅收,從各省收集資金,並在義大利或邊境地區使用,各省被迫增加生產來恢復失去的財富。[ 70 ]在地方層面,農業工人被迫生產剩餘糧食,並在當地市場上賣給工匠,而工匠也被迫因納稅而擴大生產。[ 70 ]從更大範圍來看,敘利亞和希臘等主要出口稅收的地區可能被迫從事長途貿易,將本地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意大利等稅收消耗大省,以彌補因稅收而損失的資金。[ 71 ]根據霍普金斯的說法,這些產品通常會抵達羅馬城內的市場,因為羅馬城市人口眾多,市場也因此龐大。反過來,參與這些市場可能有助於為帝國各地的其他城市和定居點提供收入來源,有助於維持和刺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72 ]此外,城鎮的成長可能部分是由於城鎮充當了市場的角色,商品可以透過這些市場進行加工、製作或交易,然後出口到帝國各地的更大的市場。[ 71 ]隨著這些變化,政府僱員、官員和士兵會收到稅款作為薪水,並將這些錢花在服務和商品上,其中一些可能來自徵收稅收的省份。[ 73 ]
霍普金斯認為,儘管推動羅馬經濟成長的還有許多其他因素,[ 74 ]但從累積來看,這些體系導致了貿易網絡的擴張、地方市場的成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75 ]另一個可能以類似方式影響經濟的因素是租金收取:根據霍普金斯的說法,租金負擔可能也促使農民增加產量以滿足財務需求。這些租金將由富有的地主收取,他們將把這些錢花在遠離資金原始來源的城市和其他地區。[ 76 ]即使以實物形式繳納稅款,這一制度也可能發揮作用:以實物形式收集的材料最終可以進入羅馬帝國更大的貿易網絡,如果它們被賣給商人,商人再把貨物賣給其他消費者。[ 77 ]例如,埃及農民將農作物產出的一部分作為稅收提供給羅馬帝國的其他地區,[ 78 ]然後再賣給其他地區的民眾,從而轉化為貨幣財富。[ 79 ]
然而,霍普金斯認為實體稅收往往無法刺激經濟發展,因為它們不太可能重新引入經濟中。[ 80 ]霍普金斯認為,3世紀實體稅的盛行既是當時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也是當時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之一;財政體系的崩潰可能迫使政府採取實物稅,而這樣做可能會削弱上述由稅收推動的貿易體系。以貨幣形式徵收的稅收可能會迫使個人透過貿易來賺錢(即農民將剩餘的食物賣給生產自己商品的工匠),從而刺激當地和遠距離市場,而以實物形式徵收的稅收則不需要這樣的轉換。根據霍普金斯的說法,這些稅通常專門用於供給附近的軍隊,因此對長途貿易缺乏同樣的影響,也無法重新投資於經濟。此外,霍普金斯認為,收集和管理實體商品(而不是貨幣)的官僚作風加劇了經濟負擔。[ 81 ]
對農業的影響
《狄奧多西法典》是一部四世紀的羅馬法典,記錄了幾項法律,這些法律為土地提供了免稅地位,目的是激勵人們在此類土地上從事農業工作。[ 82 ] 320年10月13日頒布的一項法律[ 83 ]規定,提供退伍軍人免稅土地;另一項法律頒佈於 440 年 9 月 21 日[ 84 ],規定為在未開墾或荒廢的土地上耕種的個人減稅。[ 85 ]為因應戰爭破壞等特殊情況,可能也頒布了臨時免稅政策,以減輕財政負擔。了臨時減稅。[ 86 ] [ 87 ]這些減稅措施可能部分是出於政治考慮,而非經濟考慮:390 年3 月24 日的一項法律規定,坎帕尼亞省免稅,條件是該省停止所有有關廢棄土地的投訴。[ 87 ] [ 88 ]根據古典主義者卡姆·格雷 (Cam Grey) 的說法,這項立法可能是為了獲得永佃土地所有者的政治支持,這些所有者通常都是富有且有影響力的個人,他們租賃農業用地用於耕種。[ 85 ]
古代晚期的作者有時聲稱高額的稅收導致了整個帝國土地的人口減少,4 世紀的希臘修辭學家 利巴尼烏斯提到「然而,如今,你可以穿過數英里的荒蕪農田。稅收負擔已經掏空了它「」。[ 89 ]瓊斯認為,這些不滿情緒可能更源自於人們普遍不喜歡對現有稅收結構進行任何改變,而不是真正沉重的財政負擔。例如,3 世紀的基督教作家拉克坦提烏斯認為戴克里先統治下的稅率高得令人難以忍受,但 5 世紀的《凱撒利布斯概要》卻聲稱戴克里先統治下的稅收是「modestia tolerabilis」(「可以容忍的溫和」),而當時的稅收逐漸演變為「perniciem」(「毀滅」、「破壞」)。[ 90 ] [ 91 ]學者CR惠特克(C.R. Whittaker)認為,即使這些論點有一定道理,但它們並不適用於整個帝國。在利巴尼烏斯的一生中,也就是他所描述的塞浦路斯和安提阿週邊經濟衰退的同一時期,敘利亞可能出現了經濟繁榮。[ 92 ]這些作者可能也受到宗教觀點的影響:《凱撒提烏斯概要》很可能是由一位異教徒所寫,他可能在回憶異教皇帝戴克里先統治下的前異教時期;而基督教作家拉克坦提烏斯可能反對戴克里先的部分原因是出於對羅馬帝國原始宗教的譴責。[ 93 ]在其他古代資料中,羅馬政治人物的政敵或盟友常常利用要求過高稅收的指控或對降低稅率的讚揚來玷污或美化他們的遺產。例如,四世紀作家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寫道,君士坦丁和他的繼任者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開始實施極高的稅收要求,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下的羅馬上層階級據稱「對財富產生了無限的渴望」。[ 94 ] [ 95 ]相較之下,對君士坦丁持更有利態度的作家如尤西比烏斯則聲稱皇帝將土地稅降低了 25%,對愛杜伊人的土地稅又降低了 20% 。[ 96 ]
惠特克認為,關於所謂「 agri deserti 」(荒蕪之地)普遍存在的證據很少,而且幾乎全部來自可靠性值得懷疑的資料來源,這使人們對這一問題在晚期帝國時期特有的說法產生了懷疑。[ 97 ]此外,對高盧羅馬鄉村人口變化的證據的分析迫使古典學家保羅·範奧塞爾(Paul Van Ossel)和皮埃爾·奧祖利亞斯(Pierre Ouzoulias)提出,幾乎沒有考古證據顯示羅馬鄉村變得貧窮。[ 98 ]除其他來源外,作者還指出,在來自鄉村的晚期古代墓葬中存在著財富的跡象,例如大量帶有昂貴裝飾品(如珠寶)的奢華石棺。[ 99 ]然而,瓊斯認為,對農民徵收過高的稅可能是造成羅馬帝國晚期農村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他認為,最貧窮的羅馬人無法像富人那樣利用政治影響力或財富來規避或賄賂稅務人員,從而使窮人過度徵收最終會加劇貧窮。此外,瓊斯認為,稅收制度本身對較低經濟階層存在偏見,他認為土地稅可能是根據土地面積和居民人數的總和來計算的,這導致擁有大片土地但家庭規模較小的人繳納的稅款可能較少土地少但家屬眾多的個人。[ 100 ]
參考
- Günther 2016。
- Brunt 1981,頁161.
- 西塞羅。在 Verrem。 2.3.12 .
- Jones 1974,頁161.
- CIL。六. 31713。
- Jones 1974,頁。 162.
- 利維。從城市契約開始。 59.4。
- 利維。從城市契約開始。 23.48.4。
- Stephens,W.Richard(1982 年)。 「對羅馬帝國衰落的再思考:人力與稅收論證的綜合」。中美社會學評論。7(2):49–65。
- 史密斯,威廉(2022-06-03)。希臘羅馬古物簡明字典。 DigiCat。
- 研討會,帝國的影響(組織)(2011-05-10)。羅馬世界的邊界:第九屆帝國影響國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達勒姆,2009 年 4 月 16 日至 19 日)。太棒了。頁54. ISBN 978-90-04-20119-4。
- Asakura, Hironori (2003)。世界海關和關稅史。世界海關組織。第53-59頁。 978-2-87492-021-9。
- Wallace, Sherman LeRoy (2015-12-08)。從奧古斯都到戴克里先的埃及稅收。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頁270. ISBN 978-1-4008-7922-9。
- Francisco, Pina Polo (2020-07-08)。三頭統治時期:內戰、政治危機與社會經濟轉型。薩拉戈薩大學新聞。頁392. ISBN 978-84-1340-096-9。
- Roncaglia, Carolynn E. (2018-05-15)。羅馬世界中的義大利北部:從青銅時代到古代晚期。 JHU 出版社。頁64. ISBN 978-1-4214-2520-7。
- 史密斯,威廉(2022-05-07)。希臘羅馬古物簡明字典。 BoD——按需圖書。頁82. ISBN 978-3-375-01299-1。
- Richardson, JS (2012-03-28)。奧古斯都羅馬公元前 44 年至公元 14 年:共和國的恢復和帝國的建立。愛丁堡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7486-2904-6。
- Roncaglia, Carolynn E. (2018-05-15)。羅馬世界中的義大利北部:從青銅時代到古代晚期。 JHU 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1-4214-2520-7。
- Mokyr, Joel (2003-10-16)。牛津經濟史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頁64. ISBN 978-0-19-028299-8。
- Imrie, Alex (2018-05-29)。安東尼憲法:卡拉卡拉帝國的法令。太棒了。頁41. ISBN 978-90-04-36823-1。
- Lavan, Myles;安藤克利福德(2021-11-16)。公元二世紀的羅馬公民和當地公民身份。牛津大學出版社。頁94. ISBN 978-0-19-757390-7。
- Conti,Flavio(2003)。古羅馬概況。蓋蒂出版品。第148-149頁 。 978-0-89236-697-2。
- DeLorme,查爾斯;艾索姆,史泰西; Kamerschen,David(2005 年 4 月 10 日)。「古羅馬帝國的尋租與稅收」。應用經濟學。37(6):705–711。S2CID154784350。
- Monson,Andrew(2007)。「埃及與羅馬的統治與稅收:政治穩定與財政制度」。歷史社會研究 / Historische Sozialforschung。32(122)):252–274。JSTOR20762249。
- 參見李維xxxix.44。
- Monson, Andrew (2019-03-21),Vandorpe, Katelijn (編輯),《稅收與財政改革》,《希臘羅馬與晚期古代埃及指南》(第 1 版),Wiley,第 147–162頁doi : 10.1002/9781118428429.ch10 ,國際標準書號 978-1-118-42847-4,檢索日期:2024-04-13
- Macrobius Saturnalia i.12。
- Cicero de Lege Agraria i.3,ii.21。
- 西塞羅傳。神父i.1 §12, In Verrem iii.7, De Natura Deorum iii.19, Varro de re rusticaii.1。
- Livy xxix.37,xl.51。
- 李維,第 xxxii.7 頁。
- Hopkins 2002,頁。 216.
- Duncan-Jones 1990,頁。 187.
- Duncan-Jones 1990,頁。 188.
- 西塞羅。在 Verrem。 3.12-15。
- 霍普金斯,基思(1980)。 「羅馬帝國的稅收和貿易(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 400 年)」。羅馬研究雜誌。70:101–125。 JSTOR 299558。S2CID 162507113。
- Sommerfeld,Ray M.,Silvia A. Madeo,Kenneth E. Anderson,Betty R. Jackson(1992),《稅收概念》,德萊頓出版社:德克薩斯州沃斯堡
- Ostrogorsky (2004),《拜占庭國家史》,第 154 頁。三十七
- MacMullen 1987,頁。 739.
- MacMullen 1987,頁。 740.
- ISL . 309。
- MacMullen 1987,頁。 741.
- 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歷史。 16.5.15 .
- Duncan-Jones 1994,頁。 59.
- Howatson MC:牛津古典文學指南,牛津大學出版社,1989年, ISBN 0-19-866121-5
- Howatson,MC,編輯。 (2011)。牛津古典文學指南。doi : 10.1093/acref/9780199548545.001.0001。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954854-5。[需要頁]
- Balsdon, JPVD (1965)。羅馬文明。企鵝圖書。OCLC 1239786768。 [需要頁]
- 弗蘭克,RI(1972 年)。「阿米阿努斯論羅馬稅收」。美國語言學雜誌。93 ( 1 ) : 69–86 。 ISSN 0002-9475。JSTOR 292902。
- Markel,Rita J.(2013-01-01)。羅馬帝國的衰落,第二版。二十一世紀書籍。第9、55–56頁。 978-1-4677-0378-9。
- Sidebotham,Steven E.(1986 年)。羅馬在埃里塞拉斯的經濟政策:西元前 30 年至西元 217 年。太棒了。第 114、164 頁。 978-90-04-07644-0。
- Pulliam 1924,頁。 548.
- Hopkins 2002,頁。 205.
- Hopkins 2002,頁。 204.
- 塔西佗,《年鑑》 13.31,50–51
- Duncan-Jones 1994,頁。 60.
- 卡西烏斯·狄奧,《羅馬歷史》 60.10.4
- Duncan-Jones 1994,頁。 61.
- Erdkamp, Paul (2014 年 6 月)。“羅馬世界的市場經濟有多現代化?”。OEconomia(4–2 ):225–235。
- Hopkins 2002,第 206-208 頁。
- DeLorme 等人。 2005,頁708. sfn 錯誤:多重目標(2×):CITEREFDeLormeIsomKamerschen2005(幫助)
- 瓊斯,道格 (2021 年 9 月 16 日)。「蠻族起源與複雜社會的崩潰:羅馬及之後」。PLOS ONE。16 (9): e0254240。Bibcode:2021PLoSO..1654240J。doi : 10.1371/journal.pone.0254240。PMC 8445445。PMID 34529697。
- 希瑟,彼得(2006)。羅馬帝國的衰落:羅馬與野蠻人的新歷史。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4. ISBN 978-0-19-532541-6。
- Bury,JB(2015-03-05)。晚期羅馬帝國史。劍橋大學出版社。第 302、458 頁。 978-1-108-08318-8。
- Bagnall,Roger S.(1985)。 「羅馬晚期埃及的農業生產力與稅收」。美國語言學會會刊。115:289–308。 JSTOR 284204。
- Ward-Perkins, Bryan (2006-07-12)。羅馬的陷落:文明的終結。牛津大學出版社 (OUP)。頁43. ISBN 978-0-19-162236-6。
- Temin,Peter(2012)。羅馬市場經濟(PDF)。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1-4008-4542-2。項目 MUSE 36509。 [需要頁]
- Finley,密西根州(1999 年)。古代經濟。加州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0-21946-5。[需要頁]
- Middleton, Guy D. (2017-06-26)。了解崩潰。劍橋大學出版社。頁199. ISBN 978-1-107-15149-9。
- Goldsworthy, Adrian (2009-05-12)。羅馬是如何衰落的:一個超級大國的消亡。耶魯大學出版社。第18–97、374頁 。 978-0-300-15560-0。
- Hopkins 2017b,頁。 214.
- Hopkins 2017a,頁。 165.
- Hopkins 2002,頁。 222.
- Hopkins 2017b,頁。 215.
- Hopkins 2017b,頁。 218.
- Hopkins 2017b,頁。 216.
- Hopkins 2017a,頁。 221.
- Hopkins 2002,頁。 209.
- Rathbone,Dominic(1993年)。「埃及、奧古斯都與羅馬稅收」。古斯塔夫·格洛茨中心手冊。4:81–112 。 doi :10.3406 / ccgg.1993.1372。ISSN 1016-9008。JSTOR 24359158。
- Hopkins 2002,頁。 214.
- Hopkins 2017b,頁。 219.
- Hopkins 2017a,頁。 257.
- Grey 2007,頁。 370.
- 狄奧多西抄本。 7.20.8 .
- Legum Novellarum Divi Theodosii。 20.3。
- Grey 2007,頁。 371.
- 狄奧多西抄本。 4.13.5 .
- Grey 2007,頁。 372.
- 狄奧多西抄本。 11.28.2。
- 利巴尼烏斯。演講 2。 32。
- 凱撒之書。 39.32。
- Jones 1974,頁。 83.
- Whittaker 1976,頁。 137.
- MacMullen 1987,頁。 742.
- 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歷史。 16.8.12 .
- MacMullen 1987,頁。 746.
- MacMullen 1987,頁。 747.
- Whittaker 1976,第 163-164 頁。
- van Ossel & Ouzoulias 2000,頁。 153.
- van Ossel & Ouzoulias 2000,頁。 154.
- Jones 1974,頁。 88.
參考書目
- Brunt,PA(1981)。 Neesen,Lutz(編輯)。“羅馬的收入”。羅馬研究雜誌。71 : 161–172。 ISSN 0075-4358。
- 德洛姆(DeLorme),查爾斯·D.;艾索姆,史泰西; Kamerschen,David R.(2005-04-10)。「古羅馬帝國的尋租與稅收」。應用經濟學。37 ( 6 ) : 705–711。 ISSN 0003-6846 – 透過Taylor & Francis。
- 鄧肯瓊斯,理查德(1994)。羅馬帝國的貨幣和政府。劍橋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1-44192-6。
- 鄧肯-瓊斯,理查(1990)。羅馬 經濟 的 結構 與 規模.劍橋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1-35477-6。
- 格雷,卡姆(2007)。 「重溫羅馬帝國晚期的農業荒漠化『問題』 」 。羅馬考古學雜誌。20:362–376。 ISSN 1047-7594。
- Günther, Sven (2016 年 4 月 7 日),《希臘羅馬世界的稅收:羅馬元首製》,牛津手冊古典研究主題,牛津大學出版社,doi:10.1093/oxfordhb/9780199935390.013.38,ISBN 978-0-19-993539-0,檢索日期:2025-01-22
- Hopkins, Keith (2002-03-15),《羅馬、稅收、租金和貿易》,《古代經濟》,愛丁堡大學出版社,第 190–230頁,doi:10.1515/9781474472326-016,ISBN 978-1-4744-7232-6,檢索日期:2025-01-12
- 霍普金斯,基思(2017a),凱利,克里斯托弗; Hopkins, Keith (eds.),《古典時期的經濟成長與城鎮*》,《羅馬史社會學研究》,《劍橋古典研究》,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第 135-159頁,ISBN 978-1-107-01891-4,檢索日期:2025-01-11
- 霍普金斯,基思(2017b),凱利,克里斯托弗; Hopkins, Keith (eds.),《羅馬帝國的稅收和貿易(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 400 年)*,《羅馬歷史社會學研究》,《劍橋古典研究》,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第160-212頁,ISBN 978-1-107-01891-4,檢索日期:2025-01-11
- 瓊斯,阿諾德·休·馬丁(1974)。羅馬經濟;古代經濟與行政史研究。羅曼和利特菲爾德。國際標準書號 978-0-87471-194-3。
- MacMullen,Ramsay(1987)。「羅馬帝國的稅收壓力」。拉托姆斯46 ( 4) : 737–754。JSTOR 41534652。
- 普利厄姆,羅斯科(1924 年)。「羅馬國家的稅收」。古典學期刊。19 ( 9): 545– 553 。
- 保羅·範奧塞爾奧祖利亞斯(Pierre Ouzoulias)(2000 年)。「帝國晚期北高盧的鄉村定居經濟:概述與評估」。羅馬考古學雜誌。13:133–160。 ISSN 1047-7594 – 透過Cambridge Core。
- Whittaker, CR (1976),Finley, Moses I. (ed.),《Agri Deserti》,《羅馬財產研究:劍橋大學古代史研究研討會文集》,《劍橋古典研究》,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第 137頁– 166,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1-21115-4,檢索日期:2025-0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