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的一部分 |
心理學 |
---|
![]() |
演化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從現代演化的角度研究認知和行為。[ 1 ] [ 2 ]它試圖辨識人類為了解決祖先問題而演化出的心理適應能力。在這個框架中,心理特徵和機制要麼是自然和性選擇的功能性產物,要麼是其他適應性特徵的非適應性副產品。 [ 3 ] [ 4 ]
針對心臟、肺部和肝臟等生理機制的適應主義思想在演化生物學中很常見。演化心理學家在心理學中運用了同樣的思維,他們認為,就像心臟進化來泵血、肝臟進化來解毒、腎臟進化來過濾渾濁的液體一樣,心智也具有模組化,不同的心理機制進化來應對不同的適應性問題。[ 5 ]這些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都是一種心理適應的結果,這種適應是為了解決人類祖先環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而演化出來的。[ 6 ]
一些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演化論可以提供一個基礎的元理論框架,以演化生物學對生物學的作用一樣的方式整合整個心理學領域。[ 5 ] [ 7 ] [ 8 ]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所有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行為或特徵都是演化適應的良好候選者,[ 9 ]包括推斷他人情緒的能力、辨別親屬和非親屬的能力、識別和選擇更健康的伴侶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人們已經發現了與殺嬰、智力、婚姻模式、濫交、對美的認知、聘金和父母投資有關的人類社會行為。演化心理學的理論和發現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包括經濟學、環境、健康、法律、管理、精神病學、政治和文學。[ 10 ] [ 11 ]
對演化心理學的批評涉及可測試性、認知和演化假設(例如大腦的模組化功能,以及祖先環境的巨大不確定性)、非遺傳和非適應性解釋的重要性,以及由於演化而產生的政治和倫理問題。演化心理學家經常參與並回應此類批評。[ 12 ] [ 13 ] [ 14 ]
範圍
原則
其核心假設是,人類大腦由大量專門的機制組成,這些機制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自然選擇而形成,以解決我們的祖先面臨的反覆出現的資訊處理問題。這些問題涉及食物選擇、社會等級、向後代分配資源以及選擇配偶。[ 2 ]支持者認為,它尋求將心理學融入其他自然科學,將其根植於生物學的組織理論(演化論),從而將心理學理解為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人類學家John Tooby和心理學家Leda Cosmides指出:
正如人類生理學和演化生理學致力於識別代表「人類生理本質」的身體物理適應性一樣,演化心理學的目的是識別代表「人類心理本質」的演化情緒和認知適應性。根據史蒂芬·平克的說法,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一大套假設”,並且這個術語“也指將進化論應用於思維的一種特殊方式,強調適應性、基因水平選擇和模組化」。演化心理學採用了基於心智計算理論的對心智的理解。它將心理過程描述為計算操作,因此,例如,恐懼反應被描述為來自神經計算,該計算輸入感知數據(例如蜘蛛的視覺圖像),並輸出適當的反應(例如對可能存在的危險的恐懼)動物。根據這種觀點,由於組合爆炸,任何領域的通用學習都是不可能的。演化心理學將該領域指定為生存和繁殖問題。[ 16 ]
雖然哲學家通常認為人類心智包含廣泛的能力,例如理性和慾望,但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演化的心理機制只集中在處理特定問題,例如抓住騙子或選擇配偶。該學科認為,人類大腦已經進化出稱為認知模組或由自然選擇形成的心理適應的專門功能。 [ 17 ]例子包括語言習得模組、亂倫避免機制、欺騙者偵測機制、智力和性別特定的交配偏好、覓食機制、聯盟追蹤機制、代理偵測機制等。一些被稱為領域特定機制的機制處理人類演化歷史過程中反覆出現的適應性問題。另一方面,領域通用機制被提出來處理演化新穎性。 [ 18 ]
演化心理學根源於認知心理學和演化生物學,但也藉鑒了行為生態學、人工智慧、遺傳學、動物行為學、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心理學和動物學。它與社會生物學密切相關,[ 9 ]但它們之間存在關鍵差異,包括強調領域特定而非領域通用的機制、當前適應度指標的相關性、不匹配理論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學而非行為學。
尼古拉斯·丁伯根 (Nikolaas Tinbergen)的四類問題有助於澄清幾種不同但互補的解釋類型之間的區別。[ 19 ]演化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為什麼?”問題,而傳統心理學則關注“如何?”問題。[ 20 ]
順序視角與靜態視角 | |||
---|---|---|---|
根據歷史序列對當前形式進行歷史/發展解釋 | 目前形態 物種目前形態的解釋 | ||
如何與為什麼的問題 | 近似單一生物體的結構 如何發揮作用 | 個體發育關於個體從 DNA 到其當前形態 的變化的發展解釋 | 機制 生物體結構如何運作的機械解釋 |
演化論 為什麼一個物種會演化出它所具有的結構(適應性) | 系統發育一個物種在多代中 連續變化的演化歷史 | 適應性: 為解決祖先環境中的繁殖或生存問題而演化的物種特性 |
前提
演化心理學建立在幾個核心前提之上。
- 大腦是一個訊息處理裝置,它根據外部和內部輸入產生行為。[ 5 ] [ 21 ]
- 大腦的適應機制是由自然選擇和性選擇所塑造的。[ 5 ] [ 21 ]
- 在人類演化史上,有不同的神經機制專門用來解決問題。[ 5 ] [ 21 ]
- 大腦進化出了專門的神經機制,旨在解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反覆出現的問題,[ 21 ]這使得現代人類擁有了石器時代的心智。[ 5 ] [ 22 ]
- 大腦的內容和過程大多是無意識的;大多數看似容易解決的心理問題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問題,需要透過複雜的神經機制在無意識中解決。[ 5 ]
- 人類心理由許多專門的機制組成,每種機制對不同類別的資訊或輸入都很敏感。這些機制結合起來就表現出行為。[ 21 ]
歷史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5/Lorenz_and_Tinbergen1.jpg/220px-Lorenz_and_Tinbergen1.jpg)
演化心理學的歷史根源在於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 9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預言心理學將發展出演化基礎:
他後來的兩本書致力於動物情緒和心理學的研究;1871 年出版的《人類的起源與性別選擇》以及 1872 年出版的《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 9 ]達爾文的演化論、適應論和天擇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大腦為何如此運作。[ 24 ]
演化心理學的內容一方面源自於生物科學(特別是與古人類環境、古人類學和動物行為研究相關的演化理論),另一方面源自人文科學,特別是心理學。
演化生物學作為一門學科,是隨著 20 世紀 30 年代和 40 年代的現代綜合理論而興起的。[ 25 ] 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荷蘭生物學家尼古拉斯·廷伯根以及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茲和卡爾·馮·弗里施的研究,動物行為學(動物行為學)研究應運而生。
WD Hamilton (1964) 的關於包容性適應度的論文和Robert Trivers (1972) [ 26 ]關於互惠和親代投資的理論有助於在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中建立進化思維。 1975 年,愛德華·O·威爾遜 (Edward O. Wilson)在洛倫茲 (Lorenz) 和丁伯根 (Tinbergen) 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進化論與動物和社會行為研究結合起來,出版了《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一書。
20 世紀 70 年代,動物行為學發展了兩個主要分支。首先,對動物(包括人類)社會行為的研究催生了社會生物學。的系統研究” [ 27 ],並於 1978 年將其定義為“將種群生物學和進化理論延伸至社會組織。[ 28 ]其次是行為生態學,它較不重視社會行為;它主要研究動物和人類行為的生態和演化基礎。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大學院系開始在其名稱中加入「演化生物學」一詞。進化心理學的現代時代是由唐納德·西蒙斯 (Donald Symons ) 於 1979 年出版的《人類性行為的進化》一書以及萊達·科斯米德斯 (Leda Cosmides)和約翰·圖比(John Tooby )於 1992 年出版的《適應性心智》一書開創的。[ 9 ]大衛‧布勒(David Buller) 認為,「演化心理學」一詞有時被視為指基於聖塔芭芭拉學院(加州大學)某些研究人員的特定方法論和理論承諾的研究,因此一些演化心理學家更喜歡將他們的工作稱為應改為「人類生態學」、「人類行為生態學」或「進化人類學」。[ 29 ]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主要有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建立遺傳和環境對行為的相對影響的某種測量標準一直是行為遺傳學及其變異的核心,特別是在分子層面上研究基因、神經傳導物質和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雙重遺傳理論(DIT)發展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它試圖解釋人類行為如何成為兩個不同且相互作用的進化過程的產物:遺傳進化和文化進化。有些人認為 DIT 是強調人類普遍性的觀點與強調文化差異的觀點之間的「中間立場」。[ 30 ]
理論基礎
演化心理學所基於的理論源自查爾斯·達爾文的研究,包括他對人類社會本能的演化起源的推測。然而,現代演化心理學的出現只是因為 20 世紀演化理論的進步。
演化心理學家表示,自然選擇為人類提供了許多心理適應性,就像它產生了人類的解剖學和生理適應性一樣。[ 31 ]與一般的適應性一樣,心理適應性也被認為是生物體演化環境所特有的,即演化適應的環境。[ 31 ] [ 32 ]性選擇為生物提供了與交配相關的適應性。[ 31 ]對於具有相對較高最大潛在繁殖率的雄性哺乳動物而言,性選擇會使其產生有助於競爭雌性的適應性。[ 31 ]對於雌性哺乳動物來說,由於最大潛在繁殖率相對較低,性選擇會導致雌性挑剔,這有助於雌性選擇更優質的配偶。[ 31 ]查爾斯·達爾文描述了自然選擇和性選擇,他依靠群體選擇來解釋利他行為(自我犧牲行為)的演化。但群體選擇被認為是一種薄弱的解釋,因為在任何群體中,利他主義傾向較弱的個體更有可能生存下來,而整個群體的自我犧牲精神也會降低。
1964年,演化生物學家威廉·D·漢密爾頓提出了包容適應度理論,強調以基因為中心的演化觀點。漢密爾頓指出,基因可以透過影響生物體的社會特徵來增加自身副本在下一代中的複製,從而(從統計上講)幫助相同基因的其他副本(最簡單的是相同的副本)生存和繁殖。該生物的近親中)。根據漢密爾頓規則,如果自我犧牲行為(以及影響它們的基因)通常能夠為生物體的近親提供足夠的幫助,從而足以補償個體動物的犧牲,那麼這種行為就能夠進化。包容適應度理論解決了利他主義如何發展的問題。其他理論也有助於解釋利他行為的演變,包括演化博弈論、針鋒相對的互惠和廣義互惠。這些理論有助於解釋利他行為的發展,並解釋對作弊者(利用他人利他行為的個人)的敵意。[ 33 ]
幾種中級演化理論為演化心理學提供了指導。r/K 選擇理論提出,有些物種透過繁殖大量後代而繁榮昌盛,而其他物種則採取繁殖較少後代但在每個後代上投入更多資金的策略。人類遵循第二種策略。父母投資理論解釋了父母如何根據子女可能取得的成功程度,對子女進行更多或更少的投資,以及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父母的整體適應度。根據特里弗斯-威拉德假說,條件好的父母傾向於在兒子身上投入更多(兒子最能利用好條件),而條件差的父母傾向於在女兒身上投入更多(女兒最能培養成功的孩子)。根據生命史理論,動物會演化出與生存環境相符的生命史,決定首次繁殖的年齡和後代的數量等細節。雙重遺傳理論認為基因和人類文化相互作用,基因影響文化的發展,而文化反過來又在基因層面影響人類演化,類似鮑德溫效應。
進化的心理機制
演化心理學基於這樣的假設:認知就像心臟、肺、肝、腎臟和免疫系統一樣,具有遺傳基礎的功能結構,因此是經由自然選擇演化而來的。與其他器官和組織一樣,這種功能結構應該在一個物種中普遍共享,並解決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問題。
演化心理學家試圖透過了解心理機制在演化歷史過程中可能發揮的生存和繁殖功能來理解心理機制。[ 34 ] [需要頁]這些能力可能包括推斷他人情緒、辨別親屬和非親屬、識別和選擇更健康的伴侶、與他人合作以及追隨領導者的能力。與自然選擇理論一致,演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經常與他人發生衝突,包括與配偶和親戚發生衝突。例如,母親可能希望在嬰兒之前讓孩子斷奶,這樣母親就可以騰出時間撫養更多的孩子。[ 33 ] [ 35 ]演化心理學也認識到親屬選擇和互惠在利他主義等親社會特徵的演化中的作用。[ 33 ]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一樣,人類具有微妙而靈活的社會本能,這使得他們能夠組成大家庭、終生友誼和政治聯盟。[ 33 ]在檢驗理論預測的研究中,演化心理學家在諸如殺嬰、智力、婚姻模式、濫交、對美的認知、聘禮和父母投資等話題上取得了一些發現。[ 36 ]
另一個例子是憂鬱症的進化機制。臨床憂鬱症是適應不良的,應該採取進化的方法,使其能夠適應。幾個世紀以來,動物和人類為了生存經歷了艱難困苦,這使得我們的戰鬥或逃跑感知能力發生了巨大的進化。例如,哺乳動物會對監護人產生分離焦慮,這會導致它們感到痛苦並向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發出信號,並引起情緒/行為變化。經歷這些類型的情況有助於哺乳動物應對分離焦慮。[ 37 ]
歷史話題
20 世紀 90 年代進化心理學的支持者對歷史事件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歷史專家的反應非常負面,很少有人努力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歷史學家林恩‧亨特 (Lynn Hunt)表示,歷史學家抱怨研究人員:
亨特表示,“建立心理史學分支領域的幾次嘗試都因預設的重壓而失敗了。”她總結道,截至 2014 年,“歷史學家和心理學之間的‘鐵幕’……仍然存在。” [ 39 ]
演化的產物:適應、擴展適應、副產品和隨機變異
並非所有生物的特性都是演化適應的。如下表所示,特徵也可能是擴展適應、適應的副產品(有時稱為「拱肩」)或個體之間的隨機變異。[ 40 ]
心理適應被認為是天生的或相對容易學習的,並且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體現。例如,幼兒幾乎不需要任何訓練就能學習語言,這可能是一種心理適應。另一方面,人類祖先不會讀也不會寫,因此今天學習閱讀和寫作需要大量的訓練,並且可能涉及重新利用那些為響應與書面語言無關的選擇壓力而進化出的認知能力。[ 41 ]然而,顯性行為的變化可能是由通用機制與不同的局部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例如,從北方氣候區遷移到赤道地區的白種人皮膚會變得更黑。調節其色素沉澱的機制不會改變;而是這些機制的輸入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輸出。
適應 | 擴展適應 | 副產品 | 隨機變化 | |
---|---|---|---|---|
定義 | 為解決祖先問題而設計的生物體特徵。展現複雜性、特殊「設計」、功能性 | 已被「重新利用」來解決不同適應性問題的適應性。 | 適應機制的副產品,沒有目前或祖先的功能 | 適應性或副產品的隨機變化 |
生理範例 | 骨骼/臍帶 | 內耳的小骨頭 | 骨頭/肚臍的白色 | 頭骨上有凸起,肚臍呈凸出或凹陷狀 |
心理例子 | 幼兒在極少指導下學習說話的能力 | 自願關注 | 學習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 言語智力的變化 |
演化心理學的任務之一是確定哪些心理特徵可能是適應、副產品或隨機變異。喬治·C·威廉斯認為「改編是一個特殊而繁重的概念,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應該使用」。[ 42 ]正如威廉斯等人所指出的,適應性可以透過其不可思議的複雜性、物種普遍性和適應性功能來識別。
強制性和兼性適應
關於適應性可能會問的一個問題是,它通常是強制性的(面對典型的環境變化時相對穩健)還是兼性(對典型的環境變化敏感)。[ 43 ]糖的甜味和膝蓋撞到混凝土的疼痛是相當強烈的心理適應的結果;開發過程中的典型環境變化不會對其運作產生很大影響。相較之下,兼性適應有點像「如果-那麼」語句。例如,成年人的依戀風格似乎對早期童年經歷特別敏感。作為成年人,與他人建立親密、信任關係的傾向取決於是否可以信任幼兒照顧者提供可靠的幫助和關注。[需要引用]皮膚適應曬黑的條件是暴露在陽光下;這是另一個兼性適應的例子。當心理適應具有兼性時,演化心理學家會關注發展和環境輸入如何影響這種適應的表達。
文化普遍性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所有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行為或特徵都是演化適應的良好候選者。[ 9 ]文化普遍性包括與語言、認知、社會角色、性別角色和科技相關的行為。[ 44 ]演化的心理適應能力(如學習語言的能力)與文化輸入相互作用,產生特定的行為(例如,學到的特定語言)。
基本的性別差異,例如男性對性的渴望更強,而女性則更加羞澀,被解釋為性別二態性的心理適應,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殖策略。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徵有很大差異。男性具有與支配、緊張和直接相關的特徵的比例更高。女性的組織行為率較高,且具有較多的情緒特徵。[ 45 ]
演化心理學家將他們的方法與他們所謂的「標準社會科學模式」進行了對比,「標準社會科學模型」認為,心智是一種通用的認知裝置,幾乎完全受文化的影響。[ 46 ] [ 47 ]
演化適應的環境
演化心理學認為,要正確理解大腦的功能,就必須了解大腦演化的環境的特性。該環境通常被稱為“進化適應環境”。[ 32 ]
演化適應環境的概念最早由約翰·鮑比 (John Bowlby)作為依戀理論的一部分來探討。[ 48 ]這是特定演化機制所適應的環境。更具體地說,進化適應的環境被定義為形成給定適應性的一組歷史上重複出現的選擇壓力,以及適應性正常發展和運作所必需的環境方面。
人類,即人屬,出現於150萬至250萬年前,這個時間大致與260萬年前更新世的開始相吻合。由於更新世僅在 12,000 年前結束,因此人類的大多數適應性要么是在更新世期間新進化而來的,要么是透過更新世期間的穩定選擇而得以維持的。因此,演化心理學提出,大多數人類心理機制都適應更新世環境中經常遇到的生殖問題。[ 49 ]廣義上講,這些問題包括成長、發育、分化、維持、交配、養育和社會關係問題。
進化適應的環境與現代社會有顯著不同。[ 50 ]現代人類的祖先生活在較小的群體中,擁有更具凝聚力的文化,擁有更穩定、更豐富的身份和意義背景。[ 50 ]研究者從現存的狩獵採集社會中尋找線索,以了解狩獵採集者如何在演化適應的環境中生活。[ 33 ]遺憾的是,少數倖存的狩獵採集社會彼此之間差異很大,他們被迫離開最肥沃的土地,進入條件惡劣的環境,因此尚不清楚他們與祖先文化的反映程度如何。[ 33 ]然而,世界各地的小規模狩獵採集者都為年輕人提供了類似的發展系統(“狩獵採集者的童年模型”,Konner,2005;“進化的發展生態位”或“進化的巢穴” ;Narvaez 等人.,2013年)。這個生態位的特徵與3000 多萬年前進化而來的社會哺乳動物的特徵大致相同:舒緩的圍產期體驗、數年的按需母乳喂養、幾乎持續不斷的愛撫或身體親近、對需求的回應(減輕後代的痛苦),自我導向遊戲,對人類來說,還有多個負責照顧的人。初步研究表明,早期生活中的這些因素對於兒童的正面結果至關重要。[ 51 ] [ 52 ]
演化心理學家有時會透過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其他類人猿來了解人類祖先的行為。[ 33 ]
不匹配
由於生物的適應能力是適應其祖先環境的,因此新的、不同的環境可能會造成不匹配。由於人類大多適應更新世環境,心理機制有時會與現代環境表現出「不匹配」。舉個例子,儘管美國每年有超過 2 萬人死於槍殺,[ 53 ]而蜘蛛和蛇殺死的人數卻寥寥無幾,但人們還是會像害怕尖槍一樣容易地害怕蜘蛛和蛇,並且比沒有瞄準的槍、兔子或花朵更容易。[ 54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蜘蛛和蛇在整個更新世都對人類祖先構成威脅,而槍支(以及兔子和鮮花)卻沒有。因此,人類進化的恐懼學習心理與現代環境之間存在著不匹配。[ 55 ] [ 56 ]
這種不匹配也表現在超常刺激現像中,超常刺激引起的反應比引起反應的刺激更強烈。這個術語由尼古·廷伯根 (Niko Tinbergen)創造,用於指稱非人類動物的行為,但心理學家戴爾德麗·巴雷特 (Deirdre Barrett)表示,超常刺激對人類行為的控制力與對其他動物行為的控制力一樣強。她解釋說,垃圾食物會誇大刺激人們對鹽、糖和脂肪的渴望,[ 57 ]而電視則會誇大笑聲、笑臉和吸引註意力的動作等社交暗示。[ 58 ]雜誌的插頁和雙層起司漢堡體現了人類進化適應環境的本能,在這種環境中,乳房發育是未來伴侶健康、年輕和生育能力的標誌,脂肪是稀有而重要的營養物質。[ 59 ]心理學家馬克‧範沃格特(Mark van Vugt)最近指出,現代組織領導力存在不匹配的情況。[ 60 ]他的觀點是,人類不適應在具有正式等級制度的龐大、匿名的官僚結構中工作。人類思維仍主要在非正式、平等的環境下對個人化、魅力型領導作出反應。因此許多員工都會感到不滿和疏離。薪資、獎金和其他特權利用了人們對相對地位的本能,這尤其吸引男性擔任高階管理職位。[ 61 ]
研究方法
演化論是啟發式的,因為它可能產生其他理論方法無法發展出來的假設。適應性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確定哪些生物特徵可能是適應性的,哪些是副產品或隨機變異。如前所述,適應性預計會顯示出複雜性、功能性和物種普遍性的證據,而副產品或隨機變異則不會。此外,預計適應性將呈現為以一般強制性或兼性方式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近因機制(見上文)。演化心理學家也對識別這些近因機制(有時稱為「心理機制」或「心理適應」)以及它們作為輸入的資訊類型、如何處理這些資訊以及它們的輸出感興趣。[ 43 ] 演化發展心理學,又稱“evo-devo”,關注的是適應性如何在特定的發展時期被激活(例如,脫落乳牙、青春期等),或者個體發展過程中的事件如何改變其生活。
演化心理學家使用多種策略來發展和檢驗某種心理特徵是否可能是演化適應的假設。 Buss (2011) [ 62 ]指出這些方法包括:
演化心理學家也使用各種來源的數據進行測試,包括實驗、考古記錄、狩獵採集社會的數據、觀察性研究、神經科學數據、自我報告和調查、公共記錄和人類產品。[ 64 ]最近,人們又引入了基於虛構場景、[ 65 ]數學模型[ 66 ]和多智能體電腦模擬的其他方法和工具。[ 67 ]
主要研究領域
演化心理學的基礎研究領域可以分為源自演化理論本身的適應性問題的大類:生存、交配、養育、家庭和親屬關係、與非親屬的互動、文化演化。
生存和個體層面的心理適應
生存問題是身體和心理適應演化的明確目標。現代人類祖先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食物的選擇和取得;領土選擇和物理庇護;並避免掠食者和其他環境威脅。[ 68 ]
意識
意識符合喬治威廉斯提出的物種普遍性、複雜性[ 69 ]和功能性的標準,而且它是一種顯然能增強適應性的特徵。[ 70 ]
約翰·艾克爾斯在論文《意識的演化》中指出,哺乳動物大腦皮質的特殊解剖學和物理適應性產生了意識。[ 71 ]相較之下,其他人則認為,意識背後的遞歸迴路要原始得多,它最初是在前哺乳動物物種中進化而來的,因為它透過提供一種節能的「中性」齒輪,否則將會是能源昂貴的馬達輸出機器。[ 72 ]一旦建立,這種遞歸迴路很可能為隨後意識在高等生物中促進的許多功能的發展奠定基礎,正如伯納德·J·巴爾斯所概述的那樣。[ 73 ] 理查道金斯認為,人類進化出意識,是為了使自己成為思想的主體。[ 74 ]丹尼爾·波維內利(Daniel Povinelli)認為,大型爬樹猿進化出了意識,以便在樹枝間安全移動時考慮到自身的質量。[ 74 ]與此假設一致,戈登·蓋洛普發現,黑猩猩和猩猩,但小猴子或陸地大猩猩,在鏡子測試中表現出自我意識。[ 74 ]
意識的概念可以指自願行為、意識或覺醒。然而,即使是自願行為也涉及無意識的機制。許多認知過程發生在認知無意識中,意識無法察覺。有些行為在學習時是有意識的,但之後變成了無意識的,似乎是自動化的。學習,尤其是隱性學習一項技能,似乎可以在意識之外進行。例如,很多人知道騎自行車時如何右轉,但很少有人能準確地解釋他們實際上是如何右轉的。[ 74 ]
演化心理學將自我欺騙視為一種可以改善一個人在社會互動中的結果的適應行為。[ 74 ]
睡眠可能是為了在活動成果較低或更危險的時候節省能量而進化出來的,例如在夜間,特別是在冬季。[ 74 ]
感覺和知覺
許多專家,如Jerry Fodor寫道,知覺的目的在於獲取知識,但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其主要目的是指導行動。[ 75 ]例如,他們表示,深度知覺的演化似乎不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與其他物體的距離,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空間中移動。[ 75 ]演化心理學家表示,從招潮蟹到人類,許多動物都使用視力來避免碰撞,這表明視覺基本上是為了指揮行動,而不是提供知識。[ 75 ]
建構和維持感覺器官在代謝上耗費很大成本,因此這些器官只有在改善生物體的適應性時才會演化。[ 75 ]大腦的一半以上用於處理感官訊息,大腦本身消耗了大約四分之一的代謝資源,因此感官必定對健康有特殊的益處。[ 75 ]感知準確地反映了世界;動物透過感官獲取有用、準確的資訊。[ 75 ]
研究感知和感覺的科學家早就認為人類的感官是對周遭世界的適應。[ 75 ]深度知覺需要處理超過六個視覺線索,每個線索都基於物理世界的規律。[ 75 ]視覺演化是為了應付數量眾多、無法穿過物體的窄範圍電磁能。[ 75 ]聲波繞過角落並與障礙物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複雜的模式,其中包含有關物體來源和距離的有用資訊。[ 75 ]體型較大的動物由於體型較大,自然會發出低音調的聲音。[ 75 ]另一方面,動物聽到的聲音的範圍是由適應性決定的。例如,信鴿可以聽到傳播距離很遠的低音調聲音(次聲波),儘管大多數小型動物可以聽到較高音調的聲音。[ 75 ]味覺和嗅覺對環境中的化學物質作出反應,這些化學物質被認為對於演化適應環境中的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 75 ]例如,鹽和糖顯然對人類或進化適應環境中的史前人類居民都很有價值,所以當今人類對鹹味和甜味有著內在的渴望。[ 75 ]觸覺其實包括多種感覺,包括壓力、熱、冷、癢和疼痛。[ 75 ]疼痛雖然令人不快,但具有適應性。[ 75 ]感官的一個重要適應性變化是範圍轉移,即生物體對感覺的敏感度暫時變得更高或更低。[ 75 ]例如,人的眼睛會自動調整以適應昏暗或明亮的環境光。[ 75 ]不同生物的感覺能力常常共同演化,例如蝙蝠具有迴聲定位的聽覺,而飛蛾則進化出對蝙蝠發出的聲音作出反應的聽覺。[ 75 ]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感知體現了模組化原理,有專門的機制來處理特定的感知任務。[ 75 ]例如,大腦特定部位受損的人就會出現無法辨識人臉(臉部失認症)的特殊缺陷。[ 75 ]演化心理學認為,這顯示存在一種所謂的讀面子模組。[ 75 ]
學習和兼性適應
在演化心理學中,學習被認為是透過演化的能力,特別是兼性適應來實現的。[ 76 ]兼性適應根據來自環境的輸入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 76 ]有時,輸入是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並有助於塑造這種發展。[ 76 ]例如,候鳥在成熟的關鍵時期學會透過星星來確定自己的方向。 [ 76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學習語言也是依照演化的程序進行的,同樣存在關鍵期。[ 76 ]這種輸入也可以在日常任務中進行,幫助生物體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76 ]例如,動物為了解決因果關係問題,演化出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 76 ]當學習任務與它們在演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相似時,動物最容易完成學習任務,例如老鼠學習在哪裡尋找食物或水。[ 76 ]學習能力有時會表現出性別差異。[ 76 ]例如,在許多動物物種中,由於發育過程中雄性激素的影響,雄性能夠比雌性更快、更準確地解決空間問題。[ 76 ]同樣的情況或許也適用於人類。[ 76 ]
情緒和動機
動機指導和激發行為,而情緒為動機提供情緒成分,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 77 ] 20 世紀 70 年代初,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 ) 和他的同事開始了一項研究,發現許多情緒都是普遍存在的。[ 77 ]他發現的證據表明,人類至少有五種基本情緒:恐懼、悲傷、快樂、憤怒和厭惡。[ 77 ]顯然,社會情感的演化是為了激發在演化適應的環境中適應的社會行為。[ 77 ]例如,怨恨似乎對個人不利,但它可以建立一個人作為令人畏懼之人的聲譽。[ 77 ]羞恥與自豪可以激發一些行為,幫助一個人在社會中維持自己的地位,而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地位的評價。[ 33 ] [ 77 ]動機在大腦的獎勵系統 中具有神經生物學基礎。最近有研究表明,獎勵系統可能會以這樣的方式發展:在激勵系統中,短期活動和長期活動可能會存在固有的或不可避免的權衡。 [ 78 ]
認識
認知是指對世界的內在表徵和內在訊息的處理。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知不是「通用的」。認知使用啟發式方法或策略,通常可以增加解決當今人類祖先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的可能性。例如,當今人類更有可能解決涉及檢測作弊行為的邏輯問題(鑑於人類的社會性質,這是一個常見問題),而不是用純粹抽象的術語來表達的相同邏輯問題。[ 79 ]由於現代人類的祖先沒有遇到真正的隨機事件,並且生活條件更為簡單,因此現代人類在認知上可能傾向於錯誤地識別隨機序列中的模式。 「賭徒謬誤」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賭徒可能會錯誤地認為他們獲得了“好運”,即使每個結果實際上都是隨機的並且與之前的試驗無關。大多數人認為,如果一枚公平硬幣被拋 9 次,每次都是正面,那麼第十次拋出反面的機率將超過 50%。[ 77 ]與以機率或百分比形式呈現相同資訊相比,人類發現使用頻率資料進行診斷或預測要容易得多。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類的祖先生活在相對較小的部落(通常少於 150 人),這些部落中的頻率資訊更容易獲得,而且他們生活中經歷的隨機事件也較少。[ 77 ]
性格
演化心理學主要感興趣的是尋找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或人類的基本心理本質。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性格特徵上存在根本差異這一事實最初讓人感到有些困惑。[ 80 ] (註:行為遺傳學領域關注的是統計上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劃分為遺傳和環境變異源。然而,理解遺傳性的概念可能很棘手——遺傳性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不指差異的程度個體的特徵是由環境或遺傳因素決定的,因為特徵總是兩者複雜交織在一起的。
演化心理學家將人格特質概念化為圍繞最佳狀態的正常變化、頻率相關選擇(行為多態性)或兼性適應。就像身高的變化一樣,一些性格特徵可能只是反映了個體間圍繞一般最佳水平的差異。[ 80 ]或者,人格特質可能代表不同的遺傳易感的“行為形態”,即取決於人群中競爭行為策略頻率的替代行為策略。例如,如果大多數人普遍信任別人且容易受騙,那麼成為「騙子」(或在極端情況下是反社會者)的行為形式可能會帶來優勢。[ 81 ]最後,與許多其他心理適應一樣,人格特質可能是任意性的-對社會環境中的典型變化很敏感,尤其是在早期發展期間。例如,後出生的孩子比長子更容易叛逆、更不認真、更願意接受新體驗,考慮到他們在家庭結構中的特殊地位,這可能對他們有利。[ 82 ]
共同的環境影響確實對性格產生影響,而且其重要性並不總是低於遺傳因素。然而,共同的環境影響在青春期後往往會減少到接近零,但不會完全消失。[ 83 ]
語言
根據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在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研究的基礎上的觀點,人類普遍能夠在1 至4 歲之間學會說話,基本上不需要訓練,這表明語言學得是一種獨特的人類心理適應能力(具體見,平克的《語言本能》。 Pinker 和Bloom (1990) 認為,語言作為一種心理能力,與人體複雜的器官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表明,像這些器官一樣,語言也是作為一種適應而進化的,因為這是這些複雜器官唯一已知的機制可以發展。[ 84 ]
平克同意喬姆斯基的觀點,他認為兒童可以在沒有明確指導的情況下學習任何人類語言,這一事實表明,語言(包括大部分語法)基本上是天生的,只需要透過互動來激活。喬姆斯基本人並不相信語言是作為一種適應而進化的,但他提出語言很可能是作為某種其他適應的副產品而進化的,即所謂的拱肩。但平克和布魯姆認為,語言的有機性質強烈表明它具有適應性起源。[ 85 ]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FOXP2基因很可能與人類語言的演化有關。[ 86 ] 20 世紀 80 年代,心理語言學家米娜‧戈普尼克(Myrna Gopnik)發現了導致英國KE 家族語言障礙的顯性基因。 [ 86 ]該基因原來是 FOXP2 基因突變。[ 86 ]人類具有該基因的獨特等位基因,該等位基因在哺乳動物進化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得到了嚴格保存。[ 86 ]這種獨特的等位基因似乎最早出現在10萬至20萬年前,現在它幾乎在人類中普遍存在。[ 86 ]然而,曾經流行的觀點認為,FOXP2 是一個「語法基因」或它引發了智人語言的出現,但現在卻被廣泛推翻。[ 87 ]
目前,關於語言演化起源有幾種相互競爭的理論並存,但尚未達成普遍共識。[ 88 ]研究靈長類和人類語言習得的研究人員,如邁克爾·托馬塞洛和塔爾米·吉翁,認為先天論框架低估了模仿在學習中的作用,而且沒有必要假設先天語法模組的存在來解釋人類語言習得。托馬塞洛認為,關於兒童和靈長類動物如何獲得溝通技能的研究表明,人類透過經驗學習複雜的行為,因此,語言的習得不是透過專門用於語言習得的模組,而是透過與習得所有其他類型語言相同的認知機制。[ 89 ]
關於語言是否最好被視為一種適應性進化,還是一種拱肩,進化生物學家W. Tecumseh Fitch繼Stephen J. Gould之後認為,認為語言的每個方面都是一種適應性是沒有根據的,或語言作為一個整體,是一種適應。他批評進化心理學的一些流派提出了泛適應論的進化觀,並駁斥了平克和布魯姆關於「語言是否作為適應而進化」的問題,認為其具有誤導性。相反,他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演化起源最好被概念化為許多獨立的適應性融合成一個複雜系統的可能結果。[ 90 ]特倫斯·迪肯在《符號物種》一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語言的不同特徵與心智的進化是共同進化的,使用符號交流的能力融入了所有其他認知過程。[ 91 ]
如果語言可以作為單一的適應而進化的理論被接受,那麼問題就變成了語言的眾多功能中的哪一個是適應的基礎。人們提出了幾種進化假說:語言的進化是為了社會打扮,語言的進化是為了展示交配潛力,或者語言的進化是為了形成社會契約。演化心理學家認識到這些理論都是推測性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理解語言是如何被選擇性地適應的。[ 92 ]
交配
鑑於有性生殖是基因傳遞給後代的手段,性選擇在人類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人類的交配引起了演化心理學家的興趣,他們旨在研究吸引和獲得配偶的演化機制。[ 93 ]此興趣引發了多項研究,如配偶選擇[ 94 ] [ 95 ] [ 96 ]、配偶搶奪[ 97 ] 、配偶保留[ 98 ] 、 交配偏好[ 99 ]以及兩性衝突的研究。[ 100 ]
1972年,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發表了一篇關於性別差異的頗具影響力的論文[ 101 ],該論文現被稱為父母投資理論。配子的大小差異(異配性)是雄性(小配子 - 精子)和雌性(大配子 - 卵子)之間根本的決定性差異。特里弗斯指出,異配性通常會導致兩性之間父母投資的程度不同,雌性最初投資較多。特里弗斯認為,這種父母投資的差異導致了兩性之間不同的生殖策略的性選擇,並導致了性衝突。例如,他認為,對後代投入較少的性別通常會競爭獲得投入較多的性別的機會,以提高其整體適應度。特里弗斯認為,父母投資的差異導致了配偶選擇、兩性內和兩性間生殖競爭以及求偶表現的性別二態性的演化。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雌性比雄性做出更大的父母投資(即懷孕、分娩和哺乳)。親代投資理論是生命史理論的一個分支。
Buss和Schmitt (1993) 的性策略理論[ 102 ]認為,由於父母投資的差異,人類進化出了與「性可及性、生育評估、承諾尋求和迴避、即時和持久的資源獲取、父權確定性、對配偶價值的評估、父母的投資。他們的策略幹擾理論[ 103 ]認為,當一性別偏好的生殖策略幹擾了另一性別的生殖策略時,就會發生兩性衝突,從而引發憤怒或嫉妒等情緒反應。
女性在選擇配偶時通常會更加挑剔,尤其是在長期交配的情況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短期交配也能為女性帶來好處,例如生育保險、獲得更好的基因、降低近親繁殖的風險,以及為她的後代提供保險保護。[ 104 ]
由於男性父親身份的不確定性,在性嫉妒領域發現了性別差異。[ 105 ] [ 106 ]女性通常對情感不忠的反應較為負面,而男性對性不忠的反應更為強烈。這種特殊的模式是可以預測的,因為兩性交配的成本是不同的。平均而言,女性應該更喜歡能夠提供資源(例如,財務、承諾)的伴侶,因此,如果伴侶對女性有感情不忠,那麼她就有可能失去這些資源。另一方面,男性永遠無法確定其孩子的遺傳父親身份,因為他們自己並沒有生育孩子。這表明,對於男性來說,性不忠通常比情感不忠更令人厭惡,因為將資源投入另一個男人的後代並不會傳播他們自己的基因。[ 107 ]
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是檢視女性在排卵週期中的配偶偏好。[ 108 ] [ 109 ]這項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祖先女性會演化出根據自身荷爾蒙狀態選擇具有某些特徵的配偶的機制。這個理論被稱為排卵轉移假說,認為在女性月經週期的排卵期(大約為月經週期的第 10-15 天),[ 110 ]如果女性與遺傳質量較高的男性交配,那麼她會更平均而言,與與遺傳品質低的男性交配的女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後代。預計這些假定的偏好在短期交配領域尤其明顯,因為潛在的男性配偶只會向潛在的後代提供基因。這個假設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檢驗女性在排卵週期的高生育率階段是否會選擇具有高遺傳品質特徵的配偶。事實上,研究顯示女性的偏好在整個排卵週期中會有所不同。具體來說,Haselton 和 Miller (2006) 表明,生育能力強的女性更喜歡有創造力但貧窮的男性作為短期伴侶。創造力可能是優良基因的代表。[ 111 ] Gangestad等人的研究。 (2004)表明,生育能力強的女性更喜歡表現出社會存在感和性內競爭的男性;這些特徵可能作為線索,幫助女性預測哪些男性可能擁有或能夠獲得資源。
育兒
生育對女性來說總是代價高昂的,對男性來說也可能如此。個體在生育和撫養後代上投入的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消耗也可能對其未來的狀況、生存和進一步的生殖產出造成不利影響。親代投資是指父母為使後代受益而進行的任何支出(時間、精力等),但父母卻無法再投資於其他適應性要素(Clutton-Brock 1991:9;Trivers 1972)。適應度的組成部分(Beatty 1992)包括現有後代的福祉、父母的未來生殖、以及透過對親屬的援助而實現的包容性適應度(Hamilton,1964)。親代投資理論是生命史理論的一個分支。
父母投資為後代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並且與後代的狀況、生長、生存以及最終的生殖成功率的影響有關。然而,這些好處可能會以犧牲父母未來的繁殖能力為代價,例如,在保護後代免受掠食者傷害時受傷的風險增加,在撫養後代時失去交配機會,以及下次繁殖時間延長。總體而言,父母的選擇是為了最大化收益和成本之間的差異,當收益超過成本時,父母的照顧可能會發生變化。
灰姑娘效應是指繼子女遭受繼父母身體上、精神上或性方面的虐待、忽視、謀殺或其他虐待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親生子女。它的名字取自童話人物灰姑娘,故事中她遭到繼母和繼姊的殘忍虐待。[ 112 ] Daly 和Wilson (1996) 指出:「演化思考導致人們發現兒童殺人案最重要的風險因素-繼父母的存在。父母的努力和投資是寶貴的資源,而自然選擇青睞那些能夠分配繼父母的父母心理。增量…繼子女很少或對一個人的預期適應能力來說永遠不會像自己的後代那樣有價值,而那些很容易被任何有吸引力的年輕人寄生的父母心理必定會遭受選擇性劣勢」(Daly & Wilson,1996,第64-65 頁)。然而,他們指出,並非所有的繼父母都「想要」虐待其伴侶的孩子,或者基因父母身份是否可以作為防止虐待的保障。他們認為繼父母的照顧主要是針對親生父母的「交配努力」。[ 113 ]
家庭和親屬
包容性適應度是生物體的經典適應度(它生產和支持多少個自己的後代)與它通過支持其他後代而可以為種群增加的自身後代等價物數量的總和。[ 114 ]第一個成分被漢密爾頓(1964)稱為經典適應度。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演化的成功最終取決於在族群中留下最大數量的自身拷貝。直到 1964 年,人們普遍認為基因只有透過使個體留下最大數量的可存活後代才能實現這一點。然而,1964年WD Hamilton透過數學證明,由於生物體的近親共享一些相同的基因,因此基因也可以透過促進這些相關或其他相似個體的繁殖和生存來提高其進化的成功率。漢密爾頓的結論是,這導致自然選擇青睞那些以最大化其整體適應度的方式行事的生物。自然選擇確實青睞那些能最大限度提高個人適應性的行為。
漢密爾頓規則用數學的方式描述了利他行為基因是否會在群體中傳播:
在哪裡
- 是利他主義者的生殖成本,
- 是利他行為接受者的生殖利益,並且
- 是高於人口平均的個體共享利他基因的機率——通常被視為「關聯程度」。
這個概念解釋了自然選擇如何能夠延續利他主義。如果存在一個「利他基因」(或基因複合體)影響生物體的行為,使其幫助和保護親屬及其後代,那麼這種行為也會增加群體中利他基因的比例,因為親屬之間可能會分享由於共同祖先而與利他主義者擁有基因。利他主義者也可能有某種方式來辨識無關個體的利他行為,並傾向支持他們。正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第六章)和《擴展的表現型》中所指出的[ 115 ],這必須與綠鬍子效應區分開來。
雖然一般來說,人類對親屬比對非親屬更傾向於利他,但介導這種合作的相關近因機制一直存在爭議(參見親屬識別),有些人認為親屬地位主要透過社會和文化因素(如同居、同胞的母系交往等)[ 116 ] ,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親屬識別也可以透過生物因素介導,如面部相似性和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的免疫遺傳相似性。[ 117 ]有關這些社會和生物親屬辨識因素交互作用的討論,請參閱 Lieberman、Tooby 和 Cosmides (2007) [ 118 ] ( PDF )。
無論親屬識別的近親機制如何,都有大量證據表明,與非親屬遺傳對象相比,人類對近親遺傳對象通常表現出更利他的行為。[ 119 ] [ 120 ] [ 121 ]
與非親屬的互動/互惠
儘管與非親屬的互動通常不如與親屬的互動那麼無私,但正如羅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 所提出的那樣,可以透過互惠互利的方式與非親屬保持合作。[ 26 ]如果在一場進化博弈中,同兩位博弈者反覆相遇,而每位博弈者都可以選擇“合作”或“背叛”,那麼相互合作的策略可能會受到青睞,即使這會給每位博弈者帶來好處,短期內,當對方合作時,對方背叛。只有當兩個相同個體之間再次相遇的機率 w 超過利他行為的成本收益比時,直接互惠才可以導致合作的演變:
- w>c/b
如果分享有關先前互動的信息,則互惠也可以是間接的。聲譽允許透過間接互惠來發展合作。自然選擇青睞以接受者的聲譽為基礎做出幫助決定的策略:研究表明,樂於助人的人更有可能獲得幫助。間接互易律的計算非常複雜,而且目前只發現了宇宙的一小部分,但一條簡單的規則再次浮現。[ 122 ]只有當了解某人聲譽的機率 q 超過利他行為的成本效益比時,間接互惠才能促進合作:
- q > c/b
這個解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個人可能能夠進化出掩蓋自己名聲的能力,從而降低其名聲被人知道的機率 q。[ 123 ]
特里弗斯認為,友誼和各種社會情感的演化是為了實現互惠。[ 124 ]他說,喜歡和不喜歡的進化是為了幫助現代人類的祖先與其他有回報的人建立聯盟,並排除那些沒有回報的人。[ 124 ]道德憤慨可能是為了防止自己的利他主義行為被騙子利用而進化出來的,而感恩可能促使當今人類的祖先在從他人的利他主義行為中受益後,做出適當的回報。[ 124 ]同樣地,今日的人類如果未能回報的話,也會感到內疚。[ 124 ]這些社會動機與演化心理學家的期望相符,他們期望在演化過程中看到最大化互惠利益和最小化互惠弊端的適應性行為。[ 124 ]
演化心理學家表示,人類具有心理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專門進化來幫助我們識別不互惠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騙子」。[ 124 ] 1993年,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及其同事發現,囚徒困境場景中的參與者往往能夠根據半小時的非結構化社交互動來預測他們的伴侶是否會「作弊」。[ 124 ]例如,在1996年的一項實驗中,琳達·米利(Linda Mealey)和同事發現,當人們的面孔與這些人的欺騙故事(比如挪用教堂的錢)聯繫在一起時,他們更容易記住這些人的臉。[ 124 ]
強互惠(或稱「部落互惠」)
人類可能已經進化出一套心理適應能力,使他們傾向於與本部落內群體的成員進行比預期更多的合作,並且對部落外群體的成員更為惡劣。這些適應可能是部落戰爭的結果。[ 125 ]人類也可能有「利他懲罰」的傾向-懲罰違反群體規則的群體成員,即使這種利他行為無法從幫助與你有關係的人(親屬選擇)、合作等方面得到證明。你會再次互動的人(直接互惠),或透過合作來提升你在他人心目中的聲譽(間接互惠)。[ 126 ] [ 127 ]
演化心理學與文化
雖然演化心理學傳統上著重於由物種典型的心理適應所決定的個體層面的行為,但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來研究這些適應如何塑造並最終控製文化(Tooby 和 Cosmides,1989)。[ 128 ] Tooby 和 Cosmides (1989) 認為,心智由許多特定領域的心理適應組成,其中一些可能限制所學習或教授的文化材料。與領域通用的文化習得程序(即個體被動地從群體中接收文化傳播材料)相反,Tooby 和Cosmides (1989) 等人認為:「心靈的進化是為了產生適應性行為,而不是重複性行為,並且因此,它以高度結構化和模式化的方式批判性地分析周圍人的行為,將其用作豐富的(但絕不是唯一的)資訊來源,從中構建“私人文化”或個性化的自適應系統;因此,該系統在任何特定方面可能反映或不反映其他人的行為。 (Tooby 和 Cosmides 1989)。[ 128 ]
人類文化的生物學解釋也為演化心理學帶來了批評:演化心理學家將人類心理和生理視為遺傳產物,並假設基因包含有機體發育和控制的訊息,這些訊息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接下來通過基因。[ 129 ]因此,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是由基因編程的。即便如此,當演化心理學家承認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時,他們也僅僅將環境理解為基因中編碼的程式化發展指令的活化劑或觸發器。[ 129 ] [ 130 ]例如,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由天生的模組組成,每個模組只專門用於非常特定的任務,例如, g.焦慮模組。根據演化心理學家的說法,這些模組是在生物體實際發育之前給出的,然後透過某些環境事件啟動。批評者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它過於簡單化,認知專業化只有透過人類與現實環境的互動才能實現,而不是透過遠古祖先的環境。[ 129 ] [ 130 ]跨學科方法正日益努力地調解這些對立的觀點,並強調在解釋人類行為甚至複雜的文化成就時,生物和文化原因並不一定是對立的。[ 131 ]
在心理學子領域
發展心理學
根據保羅·巴爾特斯 (Paul Baltes) 的說法,進化選擇帶來的好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自然選擇並沒有消除老年人中出現的許多有害疾病和非適應性特徵,例如阿茲海默症。如果這種疾病奪走的是 20 歲人的生命而不是 70 歲人的命,那麼這種疾病可能很久以前就被自然選擇消滅了。因此,由於沒有針對非適應條件的進化壓力,現代人類遭受衰老帶來的疼痛和虛弱,並且隨著進化選擇的好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對針對非適應條件的現代技術媒介的需求隨之增加。[ 132 ]
社會心理學
由於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因此在社會世界中導航存在許多適應性問題(例如,維護盟友,管理地位等級,與外群體成員互動,協調社會活動,集體決策)。進化社會心理學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人員在社會心理學家傳統研究的主題方面取得了許多發現,包括個人感知、社會認知、態度、利他主義、情緒、群體動力學、領導力、動機、偏見、群體間關係和跨文化差異。[ 133 ] [ 134 ] [ 135 ] [ 136 ]
當努力解決問題時,人類在幼年時就表現出決心,而黑猩猩卻沒有類似的表情。研究人員懷疑,人類之所以進化出堅定的表情,是因為當人類堅定地解決一個問題時,其他人往往會伸出援手。[ 137 ]
變態心理
關於心理障礙病因的適應主義假設通常是基於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礙之間的類比,[ 138 ]如下表所示。傑出的理論家和進化精神病學家包括邁克爾·T·麥奎爾、安東尼·史蒂文斯和倫道夫·M·內斯。他們和其他人認為,精神障礙是由於先天和後天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而且往往有多種促成原因。[ 20 ]
適應失敗或故障的因果機制 | 生理範例 | 假設的心理例子 |
---|---|---|
功能適應(適應性防禦) | 發燒/嘔吐 (對感染或攝取毒素的功能性反應) | 輕度憂鬱或焦慮(對輕度損失或壓力的功能性反應[ 141 ] / 減少社交互動以防止傳染性病原體感染)[ 142 ] |
適應的副產品 | 腸氣 (纖維消化的副產品) | 性戀物癖(?) (可能是正常性喚起適應的副產品,對不尋常的物體或情況產生了“印象”) |
多重效果的改編 | 鐮狀細胞疾病 (賦予抗瘧疾能力的基因,以純合型形式,導致鐮狀細胞性貧血) | 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 (可能是適應高水平創造力的副作用,也許取決於替代的發展軌跡) |
適應失靈 | 過敏 (過度反應的免疫反應) | 自閉症 (心智理論模組可能故障) |
頻率相關變形 | 兩性/不同的血液和免疫系統類型 | 人格障礙 (可能代表替代行為策略,可能取決於其在人群中的流行程度) |
祖先環境與當前環境不匹配 | 2 型糖尿病 (可能與現代社會含糖食物過多有關) | 現代人與陌生人的互動更頻繁(與家人和親密朋友相比),這可能導致憂鬱和焦慮的發生率更高 |
常態分佈的尾端(鐘形曲線) | 侏儒症或巨人症 | 認知和人格特質分佈的極端 (例如,極度內向和外向,或智力天賦和智力障礙) |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可能反映了具有健康優勢的基因的副作用,例如創造力的增強。[ 143 ](一些患有躁鬱症的人在躁狂階段特別有創造力,而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親更有可能從事富有創造力的職業。[ 143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1994年的一份報告發現,在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中,以及在工業化社會和遊牧社會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發病率大致相同,這表明精神分裂症不是一種文明病,也不是任意的社會發明。[ 143 ]反社會人格可能代表了一種演化穩定的策略,在一個主要由非反社會人格者組成的社會中,少數違反社會契約的人會從中獲益。[ 20 ]輕度憂鬱可能是患者對逃避和重新評估導致不利結果的情況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分析性反芻假說」)[ 141 ](見憂鬱症的演化方法)。
特羅菲莫娃回顧了心理能力和殘疾方面最一致的心理和行為性別差異,並將它們與 Geodakyan 的性別進化理論 (ETS) 聯繫起來。[ 144 ]她指出,身體、語言和社交能力方面持續存在的性別差異模式,與 ETS 將性別二態性視為物種功能特化的觀點相符。根據 ETS,性別分化將一個物種內劃分為兩個部分:(1) 保守型 (雌性) 和 (2) 變異型 (雄性)。在女性中,語言能力、較高的規則服從性、社會化、同理心和宜人性的優勢可以表現為女性系統保護功能的體現。男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探索能力——冒險和尋求刺激、空間定向、體力和更高的身體攻擊率。結合較高的出生率和意外死亡率,這種模式可能反映了男性的系統變異功能(測試有益特徵的界限)。因此,心理上的性別差異可能會受到物種內部擴大其反應規範但同時保留物種有益特性的整體趨勢的影響。此外,Trofimova [ 144 ]提出了「冗餘剪枝」假說作為ETS理論的升級。她指出,男性罹患精神病、閱讀障礙、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幾率都高於女性。她認為,「雄性劃分」的變分函數也可能提供對物種有益特徵庫中過剩部分的不相關性/冗餘修剪,同時持續抵制任何來自規範驅動的物種保護劃分的變化。這或許可以解釋男性對社會地位/權力的強烈追求與其(在兩性)最糟糕的社交能力之間的矛盾現象。男性溝通障礙和精神病的發生率很高,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故意不遵守社會規範時,更容易脫離規範期望,對社會反對不敏感。
其中一些推測尚未發展成為完全可檢驗的假設,需要大量研究來證實其有效性。[ 145 ] [ 146 ]
反社會和犯罪行為
演化心理學已被用來解釋犯罪行為或其他不道德行為是適應性的或與適應性行為相關的。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攻擊性,因為女性在懷孕和養育孩子方面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她們在選擇伴侶時也更加挑剔。據推測,雄性更具攻擊性是因為它們面臨更激烈的生殖競爭。地位低下的男性尤其容易沒有孩子。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從而提高繁殖成功率,參與高風險和暴力攻擊行為可能在演化上具有優勢。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男性通常參與更多的犯罪,以及為什麼地位低下和未婚與犯罪有關。此外,據稱,在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對女性的競爭尤其激烈,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段時期的犯罪率特別高。[ 147 ]一些社會學家強調,不同個體接觸的雄性激素不同是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其中最著名的是李·艾利斯 (Lee Ellis) 的進化神經雄激素 (ENA) 理論。[ 148 ]
許多導致傷害和死亡的衝突都涉及地位、名譽以及看似微不足道的侮辱。[ 147 ] 史蒂芬‧平克在他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中指出,在沒有警察的非國家社會中,擁有可靠的威懾力量來遏制侵略行為非常重要。因此,被視為具有可信的報復聲譽非常重要,這導致人類發展出復仇的本能以及保護聲譽(「榮譽」)的本能。平克認為,與祖先的環境相比,國家和警察的發展已大大降低了暴力程度。每當國家崩潰時,這種情況可能是非常局部的,例如在城市的貧困地區,人類就會再次組織成群體進行保護和攻擊,而暴力報復和保護榮譽等概念再次變得極其重要。[ 147 ]
理論上,強姦是一種生殖策略,旨在促進強姦犯後代的繁衍。這種策略可能適用於那些本來不太可能對女性有吸引力因而無法建立合法關係的男性,或者適用於那些不太可能採取報復措施以進一步提高生育成功率的社會弱勢女性。[ 149 ]強暴的社會生物學理論極具爭議,因為傳統理論通常不認為強暴是一種行為適應,而人們從倫理、宗教、政治以及科學的角度對這個理論提出了反對意見。
宗教心理學
適應主義對宗教信仰的看法認為,與所有行為一樣,宗教行為也是人類大腦的產物。與所有其他器官功能一樣,認知的功能結構被認為具有遺傳基礎,因此會受到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的影響。與其他器官和組織一樣,這種功能結構應該為人類普遍共享,並且應該解決了祖先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問題。然而,演化心理學家對於宗教信仰是否更可能是演化而來的心理適應的結果[ 150 ] [ 151 ],或是其他認知適應的副產品,仍存在分歧。[ 152 ]
聯盟心理學
聯盟心理學是一種從演化心理學角度解釋不同聯盟之間的政治行為及其限制的方法。這種方法假設,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他們已經進化到群居而不是個體生活,以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和更高的地位等好處。[ 153 ]因此,人類自然會以一種管理和協調群體動態的方式思考和行動。
聯盟心理學透過提出五項關於這些心理適應如何運作的假設,提供了可證偽的事前預測:[ 154 ]
- 人類將群體視為一種特殊的個體,不穩定,未來的陰影很短
- 政治企業家策略性地操縱聯盟環境,常常訴諸「憤怒」等情感手段來激發集體行動。
- 相對收益主導與敵人的關係,而絕對收益則表徵與盟友的關係。
- 聯盟規模和男性體力將積極預測個人對積極外交政策的支持。
- 有孩子的人,特別是女性,在採取侵略性外交政策方面與沒有孩子的人有所不同。
評價與批評
演化心理學的批評者指責它提倡基因決定論、泛適應論(認為所有行為和解剖特徵都是適應性的)、不可證偽的假設、在近因解釋更優越時對行為進行遠端或終極解釋,以及惡意的政治或道德觀念。[ 155 ]
倫理影響
批評者認為,演化心理學可能被用來證明現有的社會階級制度和反動政策的合理性。[ 156 ] [ 157 ]批評者也認為,演化心理學家的理論和對實證資料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關於種族和性別的意識形態假設。[ 158 ]
針對這樣的批評,演化心理學家常常告誡人們不要犯自然主義謬誤,即認為「自然的」必然是道德上的善。[ 157 ] [ 159 ] [需要頁] [ 160 ]然而,他們對犯自然主義謬誤的謹慎態度受到了批評,被認為是扼殺合法倫理討論的手段。[ 157 ]
模型中的矛盾
一些對演化心理學的批評指出,演化心理學提出的適應情境的不同面向之間存在著矛盾。一個例子是擴展社會群體選擇現代人類大腦的進化心理學模型,其中的矛盾在於,現代人類大腦的突觸功能需要大量的許多特定的必需營養素,因此這種向更高需求的相同必需營養素的轉變由族群中的所有個體共享的營養成分會降低形成大群體的可能性,因為含有稀有必需營養素的瓶頸食物會限制群體規模。文中提到,某些昆蟲的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等級,而猴子在切除大部分大腦後仍然具有社會功能,這為反對大腦促進社交網絡提供了額外的論點。男性既是供養者又是保護者的模式受到批評,因為男性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他不能一邊在家保護家人,一邊出去打獵。對於一個聲稱養家雄性可以透過用自己獵獲的食物來向其他雄性購買保護其家庭的服務的說法,批評者指出,最有價值的食物(含有最稀有的必需營養素的食物)是不同的生態環境有不同的食物價值,因此,在某些地理區域,食物是植物,而在另一些地理區域,食物是動物,這使得依靠體力或冒險精神的狩獵方式不可能在交換食物方面具有普遍的相似價值,而不是必然地在某些地區在非洲,不需要花費很大體力就採集到的食物是用來換取保護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演化心理學認為,男性需要比女性更具性視覺,才能比女性更快地評估女性的生育能力,而女性則需要能夠評估男性的基因,這與男性性嫉妒可以防止不忠的說法相矛盾,因為如果男性需要評估有嫉妒的男性配偶的風險,以及在交配前擊敗他的可能性,那麼快速評估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毫無意義的(評估一個必要條件比評估另一個必要條件更快是毫無意義的必要條件才有可能被評估)。[ 161 ] [ 162 ]
標準社會科學模型
演化心理學一直捲入有關先天與後天之爭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更大爭議。演化心理學家通常將演化心理學與他們所謂的標準社會科學模式(SSSM)進行比較。他們將 SSSM 描述為「白板主義」、「相對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和「文化決定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這種觀點主導了整個 20 世紀的社會科學,並認為心智幾乎完全是由文化塑造的。[ 159 ]
批評者認為,演化心理學家在自己的觀點和SSSM 的諷刺畫之間製造了一種錯誤的二分法。 [ 163 ] [ 164 ] [ 165 ]其他批評者認為 SSSM 是一種修辭手段或稻草人[ 160 ] [ 163 ] [ 166 ],並認為進化心理學家與 SSSM 聯繫在一起的科學家並不相信心智是沒有任何自然傾向的空白狀態。[ 160 ]
還原論和決定論
一些批評者認為演化心理學是遺傳還原論和遺傳決定論的一種形式,[ 167 ] [ 168 ]一種常見的批評是,演化心理學沒有解決個體發展和經驗的複雜性,也沒有解釋基因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47 ]演化心理學家對此作出回應,表示他們是在先天與後天互動的框架內進行研究的,該框架承認許多心理適應都是兼性的(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對環境變化很敏感) 。該學科通常不關注行為的近因分析,而是關注遠端/終極因果關係(心理適應的演變)的研究。行為遺傳學領域主要研究基因對行為的直接影響。[ 169 ]
假設的可檢驗性
對這門學科的常見批評是,演化心理學的假設往往是武斷的,難以或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檢驗,從而質疑其作為一門實際科學學科的地位,例如,許多當前的特徵可能進化為具有與現在不同的功能。[ 9 ] [ 170 ]因此,由於對於某種特性的演化原因可能存在無數種其他解釋,批評者認為,不可能確定確切的解釋。[ 171 ]儘管演化心理學的假設很難檢驗,但演化心理學家斷言這並非不可能。[ 172 ]對演化心理學科學基礎的批判包括對演化適應環境(EEA)概念的批判。一些批評人士認為,研究人員對智人進化的環境知之甚少,因此將特定特徵解釋為對該環境的適應變得非常具有推測性。[ 173 ]演化心理學家回應說,他們確實知道很多關於這種環境的事情,包括當今人類的祖先是狩獵者-採集者,他們通常生活在小部落中,等等。根認為,人類的過去環境與石炭紀或侏羅紀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當時的動物和植物分類與現代世界相似,地質和生態也是如此。哈根認為,很少人會否認其他器官是在EEA 中進化而來的(例如,肺部是在富氧環境中進化而來的),但批評者質疑大腦的EEA 是否真正可知,他認為這構成了選擇性懷疑論。哈根也認為,大多數演化心理學研究都是基於女性可以懷孕而男性不能懷孕的事實,哈根觀察到這在歐洲經濟區也是如此。[ 175 ] [ 176 ]
約翰·阿爾科克(John Alcock) 將此描述為“沒有時間機器論證”,批評者認為,既然不可能回到過去回到歐洲經濟區(EEA),那麼就無法確定那裡發生了什麼,因此也就無法確定什麼是適應性的。阿爾科克認為,當今的證據使研究人員能夠對歐洲經濟區的狀況有相當的信心,而如此多的人類行為在當前環境中具有適應性,這一事實證明人類祖先的環境與現在的環境有很多共同之處,因為這些行為是在祖先的環境中演化而來的。因此,阿爾科克得出結論,研究人員可以對特徵的適應值做出預測。[ 177 ]同樣地,多米尼克·墨菲(Dominic Murphy)認為,其他解釋不能簡單地被提出來,而是需要有自己的證據和預測——如果一種解釋能夠做出其他解釋無法做出的預測,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解釋。此外,墨菲認為,其他歷史科學也會對現代現像做出預測,以解釋過去的現象,例如,宇宙學家會尋找證據,證明如果大爆炸是真的,我們在現代會看到什麼。地質學家則對現代現像做出預測,以確定小行星是否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墨菲認為,如果其他歷史學科可以在沒有時光機的情況下進行測試,那麼批評者就有責任表明,為什麼進化心理學無法測試而其他歷史學科卻無法測試,因為「方法應該全面評判,而不是單挑出一個”。在某種語境中這是一種嘲笑。” [ 171 ]
心智模組化
演化心理學家通常假設,像身體一樣,心智也是由許多進化而來的模組適應性構成的,[ 178 ]儘管學科內部對於某些模組的一般可塑性或「普遍性」的程度存在一些分歧。[ 169 ]有研究表明,模組化之所以會發展,是因為與非模組化網路相比,模組化在適應性方面具有優勢[ 179 ],而且連接成本較低。[ 180 ]
相反,一些學者認為沒有必要假設高度領域特定模組的存在,並認為大腦的神經解剖結構支持基於更多領域通用能力和過程的模型。[ 181 ] [ 182 ]此外,領域特定理論的實證支持幾乎完全來自於沃森選擇任務變體的表現,而該任務的範圍極其有限,因為它只測試演繹推理的一個子類型。[ 183 ] [ 184 ]
認知工具的文化發展而非遺傳發展
心理學家塞西莉亞·海耶斯 (Cecilia Heyes)認為,一些進化心理學將人類心智描述為認知本能的集合,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基因進化而形成的思維器官[ 185 ] [ 22 ] ,但這與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相反,她認為人類擁有認知工具──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發展形成的「專用思考器官」。新罕布夏大學的蘇布雷娜·E·史密斯(Subrena E. Smith)也表達了類似的批評。[ 186 ] [ 187 ] [ 188 ]
演化心理學家的回應
演化心理學家已經回應了許多批評者(例如,在Segerstråle (2000) [ 189 ]、Barkow (2005) [ 190 ] [ 191 ]和Alcock (2001) [ 192 ]的書中)。他們的反駁是,有些批評是稻草人論點,或是基於錯誤的先天與後天的二分法或對該學科的基本誤解。[ 169 ] [ 193 ] [ 194 ] [ 195 ] [ 196 ] [ 197 ] [ 198 ]
羅伯特·庫茲班認為,「......批評該領域的人犯錯時,並不是稍微偏離了目標。他們的困惑是深刻而深遠的。他們並不是不能完全擊中目標中心的射手;他們'把槍拿反了。[ 199 ]許多人專門撰文來修正這些基本的錯誤觀念。[ 5 ] [ 13 ] [ 159 ] [ 200 ]
參見
筆記
- Longe, Jacqueline L. (2016 年 5 月 11 日)。蓋爾心理學百科全書(第 3 版)。蓋爾研究公司。第386-388頁 。 978-1-4144-1204-7。檢索日期:2022 年7 月 10 日。
- Gallagher,Michela(2003 年 1 月 3 日)。 B,歐文(編輯)。心理學手冊。威利。頁1.ISBN 0471384089。
- Buss,David M.(2019 年)。演化心理學:心靈的新科學(第 6 版)。紐約:勞特利奇。頁34. ISBN 978-1-138-08818-4。OCLC 1084632387。
- Tooby, 約翰;科斯米德斯,萊達(1990 年 7 月 1 日)。「過去詮釋現在:情緒適應與祖先環境的結構」。動物行為學和社會生物學。11 ( 4 ) : 375–424 。 ISSN 0162-3095。S2CID 16405663。
- Cosmides, L.;Tooby,J.(1997 年 1 月 13 日)。“進化心理學:入門書”。演化心理學中心。原文存檔於2020年6月24日。2016 年7 月 22 日檢索。
- Confer 等人。 2010; Buss,2005; Durrant & Ellis,2003; Pinker,2002; Tooby 與 Cosmides,2005 年
- Duntley 和 Buss 2008
- Carmen, RA 等。 (2013)。跨越人類行為群島所有島嶼的演化:所有心理學都是演化心理學。 EvoS Journal:進化研究聯盟期刊,5,第 108-26 頁。 ISSN 1944-1932 PDF
- Schacter 等人。 2007 年,第 26-27 頁
- 《牛津進化心理學手冊》,羅賓鄧巴和路易絲巴雷特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 《進化心理學手冊》,大衛·M·巴斯編輯,約翰·威利父子公司,2005 年
- “進化心理學:具有強大的預測能力還是充斥著‘如此故事’?”。阿利奧。 2020 年 10 月 20 日。檢索日期:2022 年12 月 23 日。
- ”「是的,但是… 」《對演化心理學的十大常見批評的回答—這種生命觀》。
- “進化心理學中心——批判的眼光”。網址:www.cep.ucsb.edu。原文存檔於 2023 年 3 月 22 日。檢索日期:2022 年12 月 23 日。
- Tooby, 約翰; Cosmides,Leda(2005)。「演化心理學的概念基礎」。在 Buss, David M (編輯) 中。演化心理學手冊。約翰威利父子公司。頁5. ISBN 9780470939376。OCLC 61514485 。檢索日期:2021 年7 月 19 日。
- Buss, David M.《進化心理學:心智新科學》第 5 版。第28-29頁。
- 巴斯,大衛。“心理學中的演化理論”。NOBA教科書系列。 DEF 出版商。檢索日期:2021 年4 月 9 日。
- Chiappe, Dan;麥克唐納,凱文(2005)。「智力與學習領域通用機制的演進」。普通心理學雜誌。132 ( 1 ) : 5–40。 PMID 15685958。S2CID 6194752 。檢索日期:2021 年4 月 9 日。
- Nesse,RM(2000 年)。廷格根的四個問題整理如下。線上閱讀2012 年 1 月 18 日 存檔於Wayback Machine。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1-24 頁。
- “巴斯實驗室-德州大學演化心理學”。檢索日期:2016 年8 月 10 日。
- “我不敢相信這是演化心理學!”。 2016 年 3 月 7 日。
- “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基金會。2007 年7 月 28 日檢索。
- Schacter (2010 年 12 月 10 日)。心理學第二版沃斯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1-4292-3719-2。
- Sterelny,Kim。 2009. 在 Ruse, Michael 和 Travis, Joseph (編輯) Wilson, Edward O. (前言) 進化:第一個四十億年中。哈佛大學出版社,麻薩諸塞州劍橋。 ISBN 978-0-674-03175-3。頁314.
- Trivers, RL (1971)。 「互惠利他主義的演變」。生物學季刊。46(1):35–57。JSTOR2822435。S2CID19027999。
- 1975年。已歸檔2010 年 1 月 1 日,網址: Wayback Machine,哈佛大學出版社,麻薩諸塞州劍橋。 ISBN 0-674-00089-7頁4.
- Wilson, Edward O. 1978.論人性。哈佛大學出版社,麻薩諸塞州劍橋。像素
- Buller, David J. 適應心智:演化心理學與人性的不懈探索。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06年,第8頁
- Laland, Kevin N. 與 Gillian R. Brown. 2002.意義與無意義:人類行為的演化觀點。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第 287-319頁。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頁 25-56。
- 另請參閱“進化適應環境”,這是經濟學中該術語的變體,例如Rubin, Paul H. (2003)。 「民間經濟學」。南方經濟報.70(1):157–171。JSTOR1061637。
- Wright 1995
- 巴斯,大衛(2015 年)。演化心理學:心智的新科學。佛羅裡達州博卡拉頓:心理學出版社,泰勒弗朗西斯出版社旗下品牌。國際標準書號 9781317345725。OCLC 1082202213。
- 賴特,羅伯特。“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進化心理學的新科學” 。2013 年10 月 15 日檢索。
- Sloman, L (2003 年 4 月)。「憂鬱症的演化機制:依附與社會地位在憂鬱症中的作用與交互作用」。情感障礙雜誌。74 ( 2 ) : 107–121。 PMID 12706512。
- 亨特,林恩(2014 年)。“自我及其歷史”。美國歷史評論。119 ( 5 ) : 1576–86 。引用第 1576 頁。
- 亨特,《自我及其歷史》。頁1578.
- Buss 等人。 1998
- 平克,史蒂文。 (1994)語言本能
- 喬治·C·威廉斯,適應和自然選擇。頁4.
- Buss,DM(2011)。演化心理學。
- 布朗,唐納德·E.(1991 年)人類的普遍性。紐約:麥格勞希爾。
- 施密特,大衛P.;朗,奧黛麗 E.;麥克菲森,阿蘭特;奧布萊恩,柯比;雷默特,布魯克; Shah,Seema H.(2016 年 3 月 21 日)。「全球視野下的性格與性別差異」。國際心理學雜誌。52 ( S1 ) : 45–56 。 ISSN 0020-7594。PMID 27000535。
- Barkow 等人。 1992
- 「本能」。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在線。大英百科全書,2011 年。 2011年2月18日。
- Bowlby,約翰(1969年)。依戀。紐約:Basic Books。國際標準書號 9780465097159。
- 西蒙斯,唐納德(1992 年)。「論達爾文主義在人類行為研究中的運用與誤用」。適應性心智:演化心理學與文化的產生。牛津大學出版社。第 137-59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510107-2。
- Narvaez 等人。 2013 年。
- Narvaez 等人。 2012 年。
- “皮尤研究中心”。 2023 年 4 月 26 日。
- Ohman, A.; Mineka,S.(2001 年)。「恐懼、恐懼症和準備:走向恐懼和恐懼學習的進化模組」(PDF)。心理評論。108 ( 3 ) : 483–522。 PMID 11488376 。2008 年6 月 16 日檢索。
- Pinker,史蒂夫(1999)。 「心智如何運作」。紐約科學院年鑑。882(1)。 WW Norton:386–89。 doi : 10.1111/j.1749-6632.1999.tb08538.x。PMID 10415890。S2CID 222083447。
- Hagen, EH; Hammerstein,P.(2006 年)。 「博弈論與人類演化:對一些最新實驗遊戲解釋的批判」。理論種群生物學。69 ( 3 ) : 339–48 。 doi : 10.1016/j.tpb.2005.09.005。PMID 16458945。
- 巴雷特,迪爾德麗。 Waistland:我們的體重和健康危機背後的演化科學 (2007)。紐約:WW Norton。第 31-51 頁。
- 巴雷特,迪爾德麗。超常刺激:原始衝動如何超越其演化目的。紐約:WW Norton,2010 年
- 哈根,E.; Hammerstein,P.(2006 年)。 「博弈論與人類演化:對一些最新實驗遊戲解釋的批判」。理論種群生物學。69 ( 3 ) : 339–48 。 doi : 10.1016/j.tpb.2005.09.005。PMID 16458945。
- Van Vugt, Mark & Ahuja, Anjana。自然選擇:領導力的進化科學 (2011)。紐約:Harper Business。
- Van Vugt, 馬克;羅奈,理查德(2014)。 「領導力的演化心理學」。組織心理學評論。4:74–95。 S2CID 145773713。
- Buss,DM(2011)。演化心理學。第 2 章。
- Jacobson,NC(2016 年)。精神障礙的當前演化適應性:生育率、親子關係品質和精神障礙。異常心理學雜誌
- 巴斯,大衛(2004 年)。演化心理學:心智的新科學。波士頓:Pearson Education,Inc. ISBN 978-0-205-48338-9。
- Eldakar, Omar Tonsi;威爾遜,大衛‧斯隆;奧戈曼,里克(2006)。「與利他幫助和懲罰相關的情緒和行為」(PDF)。演化心理學。4:274–86。 S2CID 53991283。原文存檔於 2009 年 1 月 5 日。2010 年8 月 15 日檢索。
- Eldakar, Omar Tonsi;威爾遜,戴維·斯隆(2008)。「自私作為二階利他主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5 ( 19 ) :6982–86。 doi : 10.1073/pnas.0712173105。PMC 2383986。PMID 18448681。
- 利馬,弗朗西斯科·WS;哈茲貝加諾維奇,塔里克; Stauffer.,Dietrich(2009)。 「無向和有向 Barabási-Albert 網路上的民族中心主義的演變」。物理學 A:統計力學及其應用。388 ( 24 ) : 4999–5004。 Bibcode:2009PhyA..388.4999L。doi : 10.1016/j.physa.2009.08.029。S2CID 18233740。
- Buss,DM(2011)。演化心理學:心靈的新科學
- *尼可斯,S.; Grantham,T.(2000 年)。“自適應複雜性與現象意識” (PDF)。科學哲學。67 ( 4 ) : 648–70 。原文連結:https: //doi.org/10.1086/392859 . JSTOR 188711。S2CID 16484193。原文存檔(PDF)於2017年8月13日。檢索日期:2017 年10 月 28 日。
- Freeman 和 Herron。進化分析。 2007 年。
- Eccles, JC (1992)。“意識的進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89 ( 16 ):7320–24。 doi : 10.1073/pnas.89.16.7320。JSTOR 2360081。PMC 49701。PMID 1502142。
- Peters, Frederic,“意識作為遞歸的、時空的自我定位”
- Baars, Bernard J.《意識的認知理論》。 1993 年。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p. 101–21。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81-101 頁。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8 章。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121-42 頁。
- Belke, TW;加蘭,T. Jr.(2007)。「對於每天跑輪運動頻率較高的小鼠來說,短暫的奔跑機會並不能起到強化作用」。實驗行為分析雜誌。88 ( 2 ) : 199– 213 。PMC 1986434。PMID 17970415。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7 章。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9 章。
- Mealey,Linda(2010 年)。 「反社會人格的社會生物學:一個綜合的演化模型」。行為與腦科學。18 ( 3 ) : 523–41。 S2CID 53956461。
- Sulloway,F.(1996 年)。天生叛逆。紐約:萬神殿。國際標準書號 9780679442325。
- Bouchard,TJ(2004 年)。「基因對人類心理特徵的影響。一項調查」(PDF)。心理科學的當前方向。13 ( 4 ) : 148–51。 S2CID 17398272 。2014 年9 月 14 日檢索。
- Pinker, S.;布魯姆,P.(1990 年)。 「自然語言與自然選擇」。行為與腦科學。13( 4 ) : 707–27 。doi : 10.1017/S0140525X00081061。S2CID 6167614。
- Workman, Lance 與 Will Reader (2004) 演化心理學:導論。劍橋大學出版社 p. 259
- Workman,Lance 和 Will Reader(2008)。演化心理學:導論。第二版劍橋大學出版社。第十章。
- Diller, KC 和 RL Cann 2009。在 R. Botha 和 C. Knight 編輯的《語言的搖籃》中。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第 135-49 頁。
- Workman & Reader 2008:277 「有許多假設認為,語言的演化是為了履行社會功能,如社會培養(將大群體團結在一起)、制定社會契約(以實現一夫一妻制和男性供給)以及使用語言來打動潛在的伴侶。
- Workman, Lance 與 Will Reader (2004) 演化心理學:導論。劍橋大學出版社 p. 267
- W. Tecumseh Fitch (2010) 語言的演化。劍橋大學出版社第 65-66 頁
- Deacon, Terrence W. (1997) 象徵物種:語言和大腦的共同演化。 WW諾頓公司
- Workman, Lance 與 Will Reader (2004) 演化心理學:導論。劍橋大學出版社 p. 277
- 威爾森, GD. 愛與本能.倫敦:Temple Smith,1981 年。
- Buss 1994
- Buss & Barnes 1986
- 李, NP;貝利,JM;肯里克,DT; Linsenmeier,JAW(2002)。「配偶偏好的必需品和奢侈品:測試權衡」(PDF)。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82 ( 6 ) : 947–55 。原文連結: doi : 10.1037/0022-3514.82.6.947 . PMID 12051582。原文存檔(PDF)於 2008 年 9 月 10 日。2008 年7 月 16 日檢索。
- Schmitt 和 Buss 2001
- Buss 1988。
- Shackelford, Schmitt, & Buss (2005) 人類擇偶偏好的普遍向度;性格與個別差異 39
- Buss,David M.(2008 年)。演化心理學:心智的新科學。麻薩諸塞州波士頓:Omegatype Typography, Inc. p.四、國際標準書號 978-0-205-48338-9。
- Trivers,R.(1972 年)。父母投資和性選擇。在 B. Campbell 編輯的《性選擇與人類的由來》 。芝加哥:Aldine-Atherton。
- Buss, DM;施密特,DP(1993)。 「性策略理論:人類交配的演化視角」。心理評論。100 ( 2 ) : 204–32 。 PMID 8483982。
- Buss,DM(1989)。 「兩性衝突:策略介入以及憤怒和不安的引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56 ( 5 ) : 735–47 。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37/0022-3514.56.5.735 . PMID 2724067。
- 布朗,安東尼,編輯。 (2000 年 9 月 2 日)。「女子本性淫亂」。《觀察家報》2016 年8 月 10 日檢索– 透過《衛報》。
- Buss 1989
- Buss 等人。 1992
- Kalat,JW(2013)。生物心理學(第 11 版)。 Cengage 學習。國際標準書號9781111831004。
- Haselton, MG; Miller,GF(2006)。「女性在整個週期中的生育能力增加了創造性智慧的短期吸引力」(PDF)。人性。17 ( 1 ) : 50–73。doi : 10.1007/s12110-006-1020-0。PMID 26181345。S2CID 6625639。原文存檔於 2006 年 1 月 4 日(PDF)。
- Gangestad, SW;辛普森,JA;考辛斯,AJ; Garver-Apgar,CE; Christensen,PN(2004)。「女性對男性行為表現的偏好會隨著月經週期而改變」(PDF)。心理科學。15 ( 3 ) : 203–07。doi : 10.1111/j.0956-7976.2004.01503010.x。PMID 15016293。S2CID 9820539。原文存檔(PDF)於 2012 年 2 月 16 日。2008 年7 月 16 日檢索。
- 威爾科克斯, AJ;鄧森,DB;溫伯格,CR;特魯塞爾,J.;貝爾德,DD(2001)。「一次性交就能受孕的可能性:為評估性交後避孕措施提供基準率」。避孕。63 ( 4 ) : 211–15 。 PMID 11376648。
- Miller, GF (2000b)交配思考:性選擇如何影響人類天性的演化。錨書店:紐約。
- Daly, Matin 與 Margo I. Wilson。 (1999年)
- Daly & Wilson 1998
- “進化心理學——包容性適應” 。檢索日期:2016 年8 月 10 日。
- 理查德·道金斯,《擴展表型》,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第 9 章)
- 韋斯特,史都華·A.;埃爾·穆登(El Mouden),克萊爾;加德納,安迪(2011)。「關於人類合作演化的 16 個常見誤解」(PDF)。演化與人類行為。32 ( 4 ) : 231–62 。 CiteSeerX 10.1.1.188.3318。doi : 10.1016/j.evolhumbehav.2010.08.001。原文存檔(PDF)於2017年8月12日。檢索日期:2017 年10 月 25 日。
- Villinger,J.(2012 年)。「透過定量評估免疫遺傳相似性來進行社會歧視」。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279 (1746): 4368–4374 。 doi : 10.1098 /rspb.2012.1279 。PMC 3479794。PMID 22951741。
- 利伯曼,D.; Tooby,J.; Cosmides,L.(2007 年 2 月)。「人類親屬檢測的架構」。自然。445 ( 7129 ) : 727–31。 doi : 10.1038/nature05510。PMC 3581061。PMID 17301784。
- Buss,DM(2011)。演化心理學。蒙特雷:布魯克斯科爾。
- Gaulin & McBurney (2004),《演化心理學》,第 2 版。紐約:普倫蒂斯霍爾
- Workman & Reader(2008),《演化心理學》,第二版。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 諾瓦克,馬薩諸塞州;西格蒙德,K(1998)。 「透過影像評分演變間接互惠」。自然。393 ( 6685 ) : 573–77 。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38/31225 . PMID 9634232。S2CID 4395576。
- Fowler, James H. (2005 年 9 月 22 日)。“人類合作:二階搭便車問題解決了嗎?”。自然。437 (7058): E8,討論 E8–9。Bibcode:2005Natur.437E...8F。doi: 10.1038/nature04201。PMID 16177738。S2CID 4425399。
- Gaulin,Steven JC 與 Donald H. McBurney。演化心理學。普倫蒂斯霍爾。 2003年。
- Bowles,S(2009)。 「祖先狩獵採集群體之間的戰爭是否影響了人類社會行為的演化」。科學。324 ( 5932 ) :1293–98 。 doi : 10.1126/science.1168112。PMID 19498163。S2CID 33816122。
- Gintis,H.(2000 年)。 「強互惠與人類社會性」。理論生物學雜誌。206 ( 2 ) : 169–79 。 CiteSeerX 10.1.1.335.7226。doi : 10.1006/jtbi.2000.2111。PMID 10966755。S2CID 9260305。
- 亨利希,J.; Chudek,M.(2012 年)。 「了解研究計劃」。行為與腦科學。35 ( 1 ) : 29–30。 PMID 22289319。S2CID 39959479。
- Tooby,J.; Cosmides,L.(1989 年)。「演化心理學與文化的產生,第一部分。理論思考」。動物行為學和社會生物學。10(1–3):29–49。
- 演化心理學:基因決定論貧窮的案例研究。在 Marc HV Van Regenmortel 和 David L. Hull 所著的《生物醫學科學中還原論的前景和限制》。 John Wiley & Sons,霍博肯 (NJ) 2002,ISBN 0-471-49850-5,第 233-254 頁。
- David J. Buller:適應心智:演化心理學與人性的堅持探索。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馬薩諸塞州劍橋 2005,ISBN 978-0-262-02579-9,第 134-135 頁。
- Nils Seethaler:人類學和演化心理學對視覺藝術現象的不同解釋方法。引自:Benjamin P. Lange、Sascha Schwarz:《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人類心靈》。柏林 2015 年,第 74-82 頁。
- Santrock,W.John(2005 年)。終身發展專題方法(第 3 版)。紐約:麥格勞希爾。頁62.
- Neuberg, SL、Kenrick, DT 與 Schaller, M. (2010 年)。演化社會心理學。在 ST Fiske、DT Gilbert 和 G. Lindzey(編輯)《社會心理學手冊》(第 5 版,第 2 卷,第 761-796 頁)。紐約:John Wiley & Sons。
- Schaller, M.、Simpson, JA 和 Kenrick, DT (編輯) (2006 年)。演化與社會心理學。紐約:心理出版社。
- Van Vugt, 馬克; Schaller,馬克(2008)。 「團體動力的演化方法:簡介」。團體動力學:理論、研究與實踐。12:1– 6 。
- Van Vugt, Mark & Kameda, Tatsuya。進化和群體。在 J. Levine 團體過程第 12 章(2012 年)。紐約:心理出版社。
- “研究表明,人類進化出‘遊戲面孔’來請求幫助”。生活科學。 2014 年 3 月 5 日。檢索日期:2016 年8 月 10 日。
- Nesse,R;威廉斯,喬治 C.(1996 年)。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NY:復古。(適應主義對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礙的觀點)
- Workman & Reader(2008),《演化心理學》,第二版。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 Cosmides, L.; Tooby,J.(1999)。 「邁向可治療疾病的演化分類學」。異常心理學雜誌。108 ( 3 ) : 453– 64 。PMID 10466269。
- Andrews,PW;湯姆森,JA(2009 年 7 月)。「憂鬱的光明面:憂鬱是分析複雜問題的一種適應」。心理學。牧師116(3):620–654。PMC 2734449。PMID19618990。
- Raison,CL,Miller,AN(2012 年)。憂鬱症在病原體宿主防禦(PATHOS-D)中的演化意義分子精神病學 1-23。 PDF。
- Gaulin 和 McBurney 2003 第 239-56 頁。
- Trofimova,I.(2015 年)。 “心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否反映了進化過程中的雙性戀劃分?”美國心理學雜誌。128(4):485–514。PMID26721176。
- 奧康奈爾,H (2004)。「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中的演化理論」。愛爾蘭心理醫學雜誌。21 ( 1 ) : 37。PMID 30308732。
- Rose,S.(2001)。「重新檢視演化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英國精神病學雜誌。179 ( 6 ) : 558–59 。 PMID 11731363。
- Aurelio José Figueredo、Paul Robert Gladden、Zachary Hohman。犯罪行為的演化心理學。在納州羅伯茨(2011 年)。羅伯茨(S.Craig) (編輯)。應用演化心理學。牛津大學出版社。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86073.001.0001。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9586073。
- 艾利斯,李(2005)。 「解釋犯罪生物學相關性的理論」。歐洲犯罪學雜誌。2 ( 3 ) : 287–315。 ISSN 1477-3708。S2CID 53587552。
- Hagen, Edward H. “演化心理學常見問題解答”。anth.ucsb.edu 。檢索日期:2016 年5 月 16 日。
- Sosis, R.; Alcorta,C.(2003 年)。 「信號、團結與神聖:宗教行為的演變」。進化人類學。12 ( 6 ) : 264–74。 S2CID 443130。
- Szocik K, Van Eyghen H (2021)。修改宗教的認知與演化科學:宗教作為一種適應。查姆:斯普林格。第49-81頁。 9783030635152。
- Lienard, P.; Boyer,P.(2006 年)。 「集體儀式從何而來?儀式化行為的文化選擇模式」。美國人類學家。108 ( 4 ) : 824–27 。
- 洛佩茲,安東尼·C.;麥克德莫特,羅斯;邦·彼得森,麥可(2011)。 「思想中的國家:演化、聯盟心理學與國際政治」。國際安全。36 ( 2 ) : 61–66。 S2CID 57562816。
- 洛佩茲,安東尼·C.;麥克德莫特,羅斯;邦·彼得森,麥可(2011)。 「思想中的國家:演化、聯盟心理學與國際政治」。國際安全。36 ( 2 ) : 66–82。 S2CID 57562816。
- Kurzban,羅伯特。可惜的是,演化心理學太差了。 《人性評論》2002 第 2 卷:99–109(3 月 14 日)。 2013 年 7 月 14 日檢索。
- 羅斯,希拉里;羅斯,史蒂文(2000)。“介紹”。唉,可憐的達爾文:反對演化心理學的論點。紐約:Harmony Books。1-13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0-609-60513-4。
- 威爾遜,大衛‧斯隆;迪特里希,埃里克;克拉克,安妮 B.(2003 年)。「論進化心理學中自然主義謬誤的不當使用」(PDF)。生物學與哲學。18(5):669–81。S2CID30891026。原文存檔(PDF)於2015年4月15日。2013 年3 月 23 日檢索。
- Caporael, Linnda R.; Brewer,Marilynn B. (1991)。 「對人性的探索:演化心理學中的社會與科學問題」。社會問題雜誌。47 ( 3 ) : 1–9 。
- Pinker,S.(2003)。白板。紐約:企鵝
- Levy,Neil(2004 年)。 「演化心理學、人類普遍性與標準社會科學模式」。生物學與哲學。19(3 ) :459–72。doi:10.1023/B:BIPH.0000036111.64561.63。S2CID10126372。
- WE Frankenhuis,《環境不可預測性》,《進化心理科學百科全書》,2016 年 - Springer
- 道格拉斯·T·肯里克、維達斯·格里斯克維丘斯、奧馬爾·馬哈茂德《理性的動物:進化如何讓我們變得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2016 年
- Richardson,Robert C.(2007)。演化心理學作為適應不良的心理學。麻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頁176.ISBN 978-0-262-18260-7。
- 華萊士,布倫丹(2010 年)。誤解達爾文:為什麼演化心理學不起作用。埃克塞特:Imprint Academic。頁136. ISBN 978-1-84540-207-5。
- 所羅門, 謝爾登;等(2004)。「人類對死亡的認識與文化的演進」。在 Schaller,Mark 著; Crandall,Christian S(編輯)。文化的心理學基礎。新澤西州馬瓦: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頁17. ISBN 978-0-8058-3839-8。
- 桑普森,傑弗裡(2009)。「語言本能」之爭:修訂版。倫敦:Continuum。第134-45頁 。 978-0-8264-7384-4。
- Maiers,Wolfgang (2003)。“進化心理學的虛假主張”。在 Stephenson,Niamh (編輯) 中。理論心理學:批判性貢獻。安大略省康科德市:卡普特斯大學出版社。第426-435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1-55322-055-8。
- 普洛特金,亨利。 2004 心理學中的演化思想:簡史。布萊克威爾。頁150.
- 康弗,JC;伊斯頓,JA;弗萊施曼,DS;戈茨,CD;路易斯,DMG; Perilloux,C.;巴斯,DM(2010)。「演化心理學:爭議、問題、前景與限制」(PDF)。美國心理學家。65(2) : 110–26。doi:10.1037/a0018413。PMID20141266。
- 賴爾,安東尼(2005)。 「演化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相關性」。英國心理治療雜誌。21 ( 3 ) : 375–88。
- 墨菲,多明尼克。 “適應主義和心理學解釋。” 《進化心理學》,第 161-184 頁。 Springer,麻薩諸塞州波士頓,2003 年。
- “測試有關心理現象進化起源的想法確實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但並非不可能完成” (Buss 等人,1998 年;Pinker,1997b 年)。
- 普洛特金,亨利。 2004 心理學中的演化思想:簡史。布萊克威爾。頁149.
- 《演化心理學手冊》(2005 年),David M. Buss,第 1 章,第 5-67 頁,《演化心理學的概念基礎》,John Tooby 和 Leda Cosmides
- Hagen, Edward H.不變的世界,不變的心靈。演化心理學及其批評者。 (2014)。
- Hagen, Edward H.演化心理學中的爭議問題。演化心理學手冊(2005):145-173。
- Maryanski, A.、Machalek, R. 與 Turner, JH, 2015 年。勞特利奇。第161-163頁
- Kurzban,羅伯特(2011)。為什麼每個人(其他人)都是偽君子:進化和模組化思維。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691146744。
- 科斯米德斯(Cosmides),萊達(Leda);圖比,約翰(1992)。 「社會交流的認知適應」。適應心智:演化心理學與文化的生成。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第 163–228頁 。
- Clune, Jeff;穆雷,讓-巴蒂斯特;利普森,霍德(2013)。“模組化的進化起源”。英國皇家學會會刊。280 (1755):20122863。 arXiv :1207.2743。doi : 10.1098/rspb.2012.2863。PMC 3574393。PMID 23363632。
- Panksepp, Jaak; Panksepp,Jules B.(2000 年)。「演化心理學的七大罪」(PDF)。演化與認知。6 ( 2 ): 108–31 。2012 年5 月 15 日檢索。
- Buller, David J.;哈德卡斯爾,瓦萊麗·格雷(2005)。“模組化”。在 Buller,David J. (編輯) 中。適應心智:演化心理學與人性的持續探索。麻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第 127-201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0-262-02579-9。
- 保羅謝爾頓戴維斯;費澤,詹姆斯 H.;福斯特,托馬斯 R.(1995 年)。 「邏輯推理與領域特異性」。生物學與哲學。10 ( 1 ) : 1–37。 S2CID 83429932。
- 奧布萊恩, 大衛;曼弗里納蒂,安吉拉(2010 年)。「條件命題的心理邏輯理論」。在奧克斯福德,麥克; Chater,Nick(編)。認知與條件:人類思考中的機率與邏輯。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第39-54頁 。 978-0-19-923329-8。
- 科斯米德斯(Cosmides),萊達(Leda); Tooby,約翰(1997 年 1 月 13 日)。“進化心理學:入門書”。網址: cep.ucsb.edu。原文存檔於2020年6月24日。2016 年7 月 22 日檢索。
- 史密斯,蘇布雷納 (2020 年 1 月 15 日)。「為什麼演化心理學(可能)是不可能的」。這種人生觀。檢索日期:2020 年2 月 7 日。
- 史密斯,蘇布雷納(2020 年)。“演化心理學可能嗎?”。生物學理論。15:39–49。 S2CID 213564464 – 透過 Springer。
- “Subrena E Smith,新罕布什爾大學教職員工簡介”。新罕布夏大學 教職人員簡介。 2018 年 5 月 31 日。檢索日期:2021 年2 月 7 日。
- Segerstråle,Ullica Christina Olofsdotter(2000 年)。真理的捍衛者:社會生物學辯論及其他領域的科學之戰。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0-19-850505-1。
- Jerome H. Barkow,(2005),《錯過革命:社會科學家的達爾文主義》,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 Barkow,Jerome(編輯)。 (2006)錯過革命:社會科學家的達爾文主義。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19-513002-7
- Alcock,約翰(2001)。社會生物學的勝利。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19-516335-3
- Segerstråle,Ullica Christina Olofsdotter(2000 年)。真理的捍衛者:社會生物學辯論及其他領域的科學之戰。牛津[牛津郡]:牛津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0-19-850505-1。
- Tooby,J.、Cosmides,L. 與 Barrett,HC (2005)。解決關於天生觀念的爭論:可學習性限制以及動機和概念功能的相互滲透。在 Carruthers, P.、Laurence, S. 和 Stich, S. (Eds.) 的《先天心智:結構與內容》。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
- 柏林理論生物學研究所的愛德華·H·哈根 (Edward H. Hagen) 所著的《圍繞進化心理學的爭議》。摘自 DM Buss 編的《演化心理學手冊》(第 5-67 頁)。新澤西州霍博肯:威利。
- 《關於演化心理學的永無止境的誤解:關於演化心理學的持續謊言》,作者:Gad Saad,《今日心理學》部落格。
- Geher,G.(2006 年)。進化心理學不邪惡! …原因如下…Psihologijske Teme (心理主題);演化心理學特刊,15,181-202。「存檔副本」(PDF)。原文存檔(PDF)於 2008 年 5 月 9 日。2008 年5 月 9 日檢索。
- 反進化心理學家真正擔心什麼,約翰·約翰遜,《今日心理學》部落格。
- Kurzban,R.(2013 年)。這一個歸於 Eleven、PZ Myers 和其他妙語。演化心理學。
- “關於演化心理學的七個主要誤解”。阿利奧。 2019 年 8 月 20 日。檢索日期:2022 年12 月 23 日。
參考
- Barkow,Jerome H.(2006 年)。錯過革命:社會科學家的達爾文主義。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513002-7。
- Barkow,J.;科斯米德斯,L.; Tooby,J.(1992)。適應心智:演化心理學與文化的產生。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 鮑比,約翰(1969)。依戀。紐約:Basic Books。國際標準書號 9780465097159。
- 巴斯,DM;巴恩斯,M.(1986 年)。「人類擇偶偏好」 (PDF)。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50 ( 3 ) : 559– 70 。
- 巴斯,DM(1988)。「從警覺到暴力:美國大學生的配偶保留策略」 (PDF)。動物行為學和社會生物學。9 ( 5 ) : 291–317。高清:2027.42/27156。原文存檔(PDF)於 2009 年 3 月 20 日。2008 年7 月 16 日檢索。
- 巴斯,DM(1989)。「人類配偶偏好的性別差異:在 37 種文化中測試的演化假設」(PDF)。行為與腦科學。12:1–49。
- 巴斯,DM;拉森,RJ;韋斯頓,D.; Semmelroth,J.(1992)。「嫉妒的性別差異:演化、生理與心理學」 (PDF)。心理科學。3 ( 4 ) : 251–55。 S2CID 27388562。原文存檔(PDF)於2013年6月1日。2008 年7 月 16 日檢索。
- 巴斯,DM(1994)。慾望的演化:人類交配策略。紐約:Basic Books。
- 巴斯,大衛M.(2004)。演化心理學:心智的新科學。波士頓:Pearson/A 和B。 978-0-205-37071-9。
- 巴斯,大衛M.;哈斯爾頓(Haselton),Martie G.沙克爾福德,托德 K.;布萊斯克(Bleske),April L.韋克菲爾德,傑羅姆 C.(1998)。“改造、擴展與拱肩”。美國心理學家。53 ( 5 ) : 533–48 。 doi : 10.1037/0003-066X.53.5.533。PMID 9612136。S2CID 11128780。原文存檔於 2002 年 10 月 21 日。2011 年8 月 29 日檢索。
- 克拉克,莫瑞(2004)。重建理性與表徵。麻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262-03322-0。
- 康弗,伊斯頓;伊斯頓,朱迪絲 A.;弗萊施曼,戴安娜·S.;戈茨,Cari D.;路易斯,大衛 MG; Perilloux,Carin;巴斯,大衛 M.(2010 年)。“進化心理學” (PDF)。美國心理學家。65 ( 2 ) : 110–126 。 PMID 20141266。原文存檔(PDF)於2015年8月20日。
- Duntley,JD;巴斯,DM(2008)。「演化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元理論」 (PDF)。心理探究。19:30–34。 S2CID 12267555。原文 存檔(PDF)於2014年5月20日。2011 年2 月 14 日檢索。
- 杜蘭特,R.;艾利斯,BJ(2003 年)。 「演化心理學」。在 Gallagher,M.;納爾遜,RJ(編輯)。綜合心理學手冊,第三卷:生物心理學。紐約:Wiley & Sons。第1-33頁 。
- 艾文,迪倫(2000)。演化心理學簡介。馬裡蘭州蘭納姆:美國圖騰圖書公司。國際標準書號 978-1-84046-043-8。
- Gaulin、Steven JC 與 Donald H. McBurney。演化心理學。普倫蒂斯霍爾。2003年。
- 亨特,林恩(2014)。“自我及其歷史”。美國歷史評論。119 ( 5 ) : 1576–86 。
- 喬伊斯,理查(2006)。道德的演化(生命與心靈:生物學與心理學的哲學問題)。麻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262-10112-7。
- 米勒,Geoffrey P.(2000 年)。交配思考:性選擇如何影響人類天性的演化。紐約州花園市:Doubleday。國際標準書號 978-0-385-49516-5。
- 納瓦埃斯,D;王,L;格里森,T;程,Y; Leviver,J;鄧,L(2012)。 「中國三歲兒童的發展生態位及其社會道德結果」。歐洲發展心理學雜誌。10 ( 2 ) : 106– 127 。S2CID 143327355。
- 納瓦埃斯,D;格里森,T;王,L;布魯克斯,J; Leviver,J;程 Y (2013)。 「演化的發展生態位:照顧實踐對兒童早期心理社會發展的縱向影響」。早期兒童研究季刊。28 ( 4 ) : 759–773 。
- Nesse,RM(2000 年)。廷格根的四個問題已整理於2012 年 1 月 18 日 存檔於Wayback Machine。
- 內斯,R;威廉斯,喬治 C.(1996 年)。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NY:復古。
- 平克,史蒂文(1997)。大腦如何運作。紐約:諾頓。國際標準書號 978-0-393-04535-2。
- 平克,史蒂文(2002)。白板:現代人對人性的否定。紐約,紐約州:維京。國際標準書號 978-0-670-03151-1。
- 理查茲,珍妮特 C.(2000 年)。達爾文之後的人性:哲學導論。紐約:勞特利奇。國際標準書號 978-0-415-21243-4。
- 瑞安,克里斯多福; Jethá,Cacilda(2010)。黎明時的性愛:現代性行為的史前起源。紐約,紐約:哈珀。國際標準書號 9780062002938。OCLC 668224740。
- Santrock,John W.(2005)。終身發展主題方法(第 3 版)。紐約,紐約:麥格勞希爾。國際標準書號 978-0-07-322626-2。
- Schacter、Daniel L、Daniel Wegner 和 Daniel Gilbert。 2007.心理學。沃斯出版社。ISBN 0-7167-5215-8 ISBN 9780716752158。
- 施密特,DP;巴斯,DM(2001)。「人類配偶偷獵:滲透現有關係的策略和誘惑」(PDF)。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80 ( 6 ) : 894– 917 。PMID 11414373。
- Tooby,J.; Cosmides,L.(2005 年)。 「演化心理學的概念基礎」。在 Buss,DM (編輯) 中。演化心理學手冊 (PDF)。新澤西州霍博肯:威利。第5-67頁 。
- 威爾遜,愛德華·奧斯本(“EO”)(1975年)。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貝爾納普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674816213。
- 賴特,羅伯特·CM(1995)。道德動物:演化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紐約:Vintage Books。國際標準書號 978-0-679-76399-4。
進一步閱讀
- 巴斯,DM(1995)。「演化心理學:心理科學的新典範」 (PDF)。心理探究。6:1–30。原文 存檔(PDF)於2015年9月12日。2007 年5 月 20 日檢索。
- 康弗,JC;伊斯頓,JA;弗萊施曼,DS;戈茨,CD;路易斯,DMG; Perilloux,C.;巴斯,DM(2010)。「演化心理學:爭議、問題、前景與限制」 (PDF)。美國心理學家。65 ( 2 ) : 110–26 。 doi : 10.1037/a0018413。PMID 20141266。
- 科斯米德斯,萊達;Tooby,約翰(2008)。“演化心理學”。在Hamowy,Ronald (ed.) 中。演化心理學。自由主義百科全書。加州千橡市:SAGE;卡托研究所。第158-61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1-4129-6580-4。LCCN 2008009151。OCLC 750831024。
- Heylighen F.(2012 年)。 《進化心理學》,載於:A.Michalos(編):生活品質研究百科全書(Springer,柏林)。
- Kennair,LEO(2002)。「演化心理學:心理學科學與實踐中新興的綜合觀點」。人性評論。2:17–61。
- Medicus,G.(2005)。「人文科學的進化論」。第 9、10、11頁。2009 年9 月 8 日檢索。
- 格哈德·梅迪庫斯(2017)。 《成為人類-彌合心科學之間的鴻溝》,柏林 VWB
- Oikkonen,Venla:進化敘事中的性別、性行為和生殖。倫敦:勞特利奇,2013年。
外部連結
- PsychTable.org合作努力對人類心理適應進行分類
- 什麼是演化心理學?由臨床演化心理學家 Dale Glaebach 撰寫。
- 演化心理學 – 心理學方法
- 格哈德·梅迪庫斯(2017)。 《成為人類-彌合心科學之間的鴻溝》,柏林 VWB
學術團體
- 人類行為與演化學會;致力於用進化論研究人性的國際社會
- 國際人類行為學會;促進全球人類研究的行為觀點
- 歐洲人類行為與演化協會是一個跨學科協會,支持對人類認知、行為和社會進化論感興趣的歐洲研究人員的活動
- 政治與生命科學協會;由學者、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組成的國際跨學科協會,關注進化、遺傳和生態知識及其對政治行為、公共政策和道德的影響。
- 法律進化分析學會是一個學術協會,致力於促進法律、生物學和進化理論交叉問題的跨學科探索
- 新英格蘭認知科學與演化心理學研究所旨在促進認知科學與演化研究跨學科連結的研究與教育
- 東北進化心理學學會;致力於鼓勵演化心理學研究和對話的區域協會
- 女性主義進化心理學會的研究人員研究女性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正面作用
期刊
- 演化心理學– 免費線上科學期刊
- 演化與人類行為–人類行為與演化學會期刊
- 進化心理科學- 一個針對進化心理學的原創研究論文的國際跨學科論壇。涵蓋社會和生命科學、人類學、哲學、犯罪學、法律和人文學科。
- 《政治與生命科學》 ——由政治與生命科學協會出版的跨學科同儕審查期刊
- 人性:跨領域的生物社會觀點-推動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社會和環境因素的跨領域研究。它主要關注這些因素持續相互作用的功能統一性。這些包括與人類社會行為相互作用的演化、生物和社會過程。
- 生物學理論:整合發展、演化和認知-致力於生物學和認知領域的理論進步,強調演化和發展方法所提供的概念整合。
- 演化人類學
- 行為與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行為生物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和哲學的跨領域文章。大約 30% 的文章集中在行為的演化分析。
- 演化與發展– 與演化和發育生物學界面相關的研究
- 進化評論—藝術、科學與文化
影片
- PBS 系列「進化」的簡短影片片段
- TED 演講2011 年 10 月 22 日 存檔於Wayback Machine,由 Steven Pinker 講述他的書《白板:現代人性否定》
- 演化心理學家羅伯特‧庫茲班在 RSA 上發表演講,探討心智模組化問題,演講內容基於他的著作《為什麼其他人都是偽君子》
- 理查道金斯關於自然選擇和演化心理學的講座
- 進化心理學 – 史蒂芬·平克和弗蘭斯·德瓦爾錄音
- 石器時代思維:與演化心理學家萊達·科斯米德斯和約翰·圖比的對話
- 瑪格麗特·米德和薩摩亞。回顧米德的書《薩摩亞的成年》所引發的先天與後天之爭。
- 「進化心理學」,《我們的時代》 ,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與珍妮特·拉德克利夫·理查茲、尼古拉斯·漢弗萊和史蒂文·羅斯的討論(2000 年11 月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