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希伯來文:מָן,羅馬化: mān,希臘文:μάννα;阿拉伯語:اَلْمَنُّ),有時或在古代拼寫為mana ,在《聖經》和《古蘭經》中被描述為一種可食用的物質,是在以色列人中征服的世界和南迦時。

描述
聖經故事
在希伯來聖經中,嗎哪被描述了兩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記16:1-36 中,有完整的敘述;另一次是在民數記11:1-9 中,作為單獨敘述的一部分。在《出埃及記》的描述中,甘露被描述為“一種細小的、片狀的東西”,就像地上的霜一樣。[ 1 ]《民數記》中描述它是在夜間隨露水而來的。 [ 2 ] 《出埃及記》也補充道,必須在它被太陽的熱量融化之前將其收集起來,[ 3 ]它的大小就像一粒芫荽籽,但顏色是白色的。 [ 4 ]
《民數記》將它描述為具有珍珠 的外觀,[ 5 ]並補充說,以色列人將它磨碎,搗成餅,然後烘烤,得到的食物味道就像用油烤的蛋糕。[ 6 ]《出埃及記》中說,生嗎哪的味道就像加了蜂蜜的薄餅一樣。[ 4 ]以色列人被指示只能吃每天自己採集的嗎哪。儲存的甘露“會生蟲並且發出惡臭”,[ 7 ]但安息日(預備日)前一天儲存的甘露除外,那時收集的甘露數量是平時的兩倍。這甘露一夕之間並沒有變質。出埃及記 16:23-24 記載:
耶和華吩咐說:“明天是休息日,是耶和華的聖安息日。所以,你們想烤的就烤吧,想煮的就煮吧。剩下的留到早晨。”於是他們按照摩西所吩咐的,把食物留到早晨,結果既不發臭,也不生蛆。[ 8 ]
古蘭經敘事
「瑪納」這個字在《古蘭經》中出現了三次,分別是第 2 章第 57 節、第 7 章第 160 節和第 20 章第 80 節。[ 9 ]據《穆斯林聖訓實錄》記載,穆罕默德曾說:“松露是真主透過摩西賜給以色列人民的‘甘露’的一部分,其汁液是眼藥。” [ 10 ]
鑑別


在《聖經》的記載中,據說瑪納(manna)這個名字源自於「問題」man hu?(希伯來文:מן הוא,羅馬化: mān hū),意思似乎是「這是什麼?」[ 11 ],可能源自亞蘭語,而非希伯來語。[ 12 ] Man可能與阿拉伯語術語man ( من ) 同源,意為蚜蟲,而man hu 的意思是“這是蚜蟲”,[ 12 ]這與現代廣泛認定的嗎哪是某些介殼蟲的結晶蜜露相符。[ 12 ]在沙漠環境中,這種蜜露會因為水分蒸發而迅速變乾,變成黏稠的固體,隨後變成白色、黃色或棕色。 [ 12 ]
具體來說,有一種以檉柳為食的介殼蟲,即檉柳甘露介殼蟲( Trabutina mannipara ),其分泌物通常被認為是聖經中甘露的主要候選人。[ 13 ]二十世紀初,西奈半島的阿拉伯人將這種物質作為man es-simma من السما出售,大致意思是「天上的甘露」。[ 14 ]檉柳樹(特別是高盧檉柳)曾經在西奈半島南部廣泛分佈,檉柳介殼蟲分泌的蜜露類似於蠟,在陽光下融化,又甜又芳香(像蜂蜜一樣),顏色是深黃色,有點符合聖經中對嗎哪的描述。[ 15 ] [ 16 ] [ 12 ]然而,由於它的主要成分是糖,不太可能為人類長期生存提供足夠的營養,[ 16 ]而且很難被壓成蛋糕。[ 17 ]
另一種蜜露是土耳其橡樹甘露,也稱為波斯語 gezengevi -gezo、men,土耳其語kudret helvasi、man-es-simma,還有Diarbekir manna 或庫德甘露。它是由蚜蟲形成的,呈白色。它在伊朗西部、伊拉克北部和土耳其東部很常見。乾燥後,它會形成堅硬且像石頭一樣的結晶塊。在放入麵包之前,先將它們搗碎。[ 18 ]
一些學者提出,manna 與埃及術語mennu ( mnw ) 同源,後者指的是祭品中的一種物質;一種白色的芳香植物,有沒藥(可能是沒藥)的味道。[ 19 ] [ 20 ]
其他研究人員則認為,甘露是地衣的一種 ,地衣是一種植物狀群落,其單位體積質量密度通常較低,而「帆面積」較大。特別是,已經假設了Lecanora esculenta 。已知的各種地衣自然空中墜落事件已被描述在與《聖經》不同的記載中。 “在亞洲的某些地區,Lecanora esculenta覆蓋的土壤非常厚,根據 Parrot 的說法,它形成的土壤厚度為 15 至 20 厘米。” [ 21 ] [ 22 ]
1921 年,美國駐耶路撒冷領事向美國政府報告稱,他已將甘露鑑定為一種“露水”,當它落在橡樹的葉子上時“會變硬並變成穀粒的形狀”。[ 23 ]
差異

一些形式批評家提出了相互矛盾的關於瑪哪的描述,認為它們來自不同的傳說,《民數記》中的描述來自耶和華傳統,而《出埃及記》中的描述則來自後來的祭司傳統。[ 12 ] [ 24 ] [ 25 ]《巴比倫塔木德》中指出,描述的差異是由於食用者不同,其味道也不同:小孩子吃起來像蜂蜜,年輕人吃起來像麵包,而老人吃起來像油。 [ 26 ]同樣地,古典拉比文獻修正了甘露是在露水之前還是之後出現的問題,認為甘露夾在兩層露水之間,一層在甘露之前降落,另一層在甘露之後降落。[ 14 ] [ 24 ]
起源
根據希伯來聖經[ 27 ]和新約聖經中耶穌的說法[ 28 ],嗎哪來自天上,但對嗎哪的各種認定都是自然主義的。在《米甚納》中,甘露被視為一種自然而獨特的物質,“在創世第六日的黃昏時分被創造”,[ 29 ]並且在到達之前,通過北風掃過地面以及隨後的降雨,確保甘露是潔淨的。[ 30 ]根據古典拉比文獻的記載,嗎哪是在天上的磨坊中磨成的,供義人使用,但其中一部分被分配給了惡人,留給他們自己磨碎。[ 14 ]
用途和功能

根據《聖經》的一些經文暗示,以色列人在到達迦南之前,在沙漠之旅中只吃了嗎哪( [ 32 ]) ,儘管他們隨行時可以得到牛奶和牲畜的肉,而且在部分旅途敘述中也提到了提供上等麵粉、油和肉。[ 14 ]
作為一種天然的食物物質,甘露會產生廢物;但在古典拉比文學中,作為一種超自然物質,人們認為嗎哪不會產生廢物,直到幾十年後,以色列人才開始排便,那時嗎哪才不再降下。 [ 33 ]現代醫學認為,長期不排便會導致嚴重的腸道問題,特別是當之後又開始食用其他食物時。古典拉比作家說,以色列人抱怨排便不足,並擔心潛在的腸道問題。[ 33 ]
很多基督教素食主義者說,上帝最初的意圖是讓人們不吃肉,因為植物不能移動,殺死它們並不是一種罪:一種非肉物質——甘露,被用來支持這個理論。[ 34 ]此外,當人們抱怨並希望得到鵪鶉時,上帝就把鵪鶉給了他們,但是他們顯然仍然抱怨,有些人貪婪地採集了鵪鶉。 「當肉還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碎的時候,上帝的怒氣就向人民發作。” [ 35 ]
食物並不是甘露的唯一用途;一個古典拉比資料稱,猶太香水中使用了瑪哪的芳香。[ 14 ]
採集

《出埃及記》說,每個家庭成員每天都會收集一俄梅珥嗎哪(約 3.64 公升) [ 36 ],這可能意味著無論花多少努力去收集,這都是值得的。[ 37 ]拉比坦胡瑪(Tanhuma)在一篇米德拉什(midrash)中說道,儘管有些人勤奮到田裡採集甘露,但其他人只是懶洋洋地躺下,用伸出的雙手去抓。[ 38 ]《塔木德》指出,這個因素被用來解決奴隸所有權的糾紛,因為每個家庭可以收集的甘露數量將顯示有多少人合法地成為該家庭的一部分。[ 39 ]被偷走奴隸的奧梅勒嗎哪隻有合法主人才能收集,因此合法主人會有多餘的奧梅勒嗎哪。[ 39 ]
根據《塔木德》記載,堅信上帝之人的家附近有甘露,而懷疑上帝之人的家附近則有甘露;[ 39 ]事實上,一部古典的米德拉什(Midrash)說過,嗎哪對外邦人來說是無形的,因為它不可避免地會從他們的手中溜走。[ 40 ]《米德拉什坦胡瑪》認為,嗎哪融化後,形成液體流,被動物喝下,給動物肉增添了味道,從而間接地被外邦人吃掉,這是外邦人品嚐嗎哪的唯一方式。[ 41 ]
儘管有這些分佈不均的跡象,古典拉比文獻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每天都有大量的甘露降下。文獻認為,嗎哪的面積為 2000肘尺見方,高 50 至 60 肘尺,足夠以色列人食用 2000 年[ 14 ],東西方每位國王的宮殿裡都可以看到它。[ 42 ]
安息日

根據《出埃及記》,安息日在甘露出現的第一週就重新設立了。[ 43 ]經文中說,一週的第六天早上,可得到的嗎哪是平常的兩倍,而到了第七天,卻什麼也找不到了。[ 44 ]雖然甘露通常在一夜後就會腐爛並產生蛆蟲,[ 7 ]但第六天收集的甘露直到第二天晚上仍然新鮮。[ 45 ]摩西規定,預備日的雙倍食物要在安息日吃掉。[ 43 ]真主指示他,在安息日,任何人都不應當離開自己的住處,[ 46 ]以便人們在安息日能休息。[ 47 ]
形式批評家認為,這部分瑪哪敘事是由耶和華教和祭司教傳統拼湊而成的,耶和華教傳統強調安息日期間休息,而祭司教傳統僅僅指出安息日存在,暗示「安息日」的含義早已為人所知。[ 12 ] [ 24 ]這些批評家認為,這部分瑪納敘事是一個病因超自然故事,旨在解釋安息日遵守的起源,而實際上安息日遵守的起源可能早於摩西。[ 12 ]
供貨期限
《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人從第二個月第十五日(Iyar 15)開始,食用嗎哪長達四十年[ 48 ] ,但是,一旦他們到達定居的土地,並到達迦南邊境(迦南人居住的地方),嗎哪就不再出現了。[ 49 ]形式批評家將這種變化歸因於這樣一種觀點,即每一種關於甘露終止的表達都源自不同的傳說; 「定居之地」被認為是祭司傳統[ 24 ]的說法,而「迦南的邊界」則屬於耶和華傳統,或者可能是後來的修訂版,目的是使記載與《約書亞記》的記載同步[ 24 ]。 《約書亞記》稱,每年逾越節(尼散月十四日)的第二天,以色列人就不再出現時,當以色列人就不再出現。[ 50 ]從以利亞月15日到尼散月14日,以字面意思計算,是四十年減一個月。
古典拉比作家們對於嗎哪何時停止存在分歧,特別是關於它在摩西死後是否還存在了 40 天、70 天還是 14 年;[ 14 ]事實上,根據約書亞‧本‧利未的說法,摩西死後,嗎哪就不再出現。[ 14 ]
儘管嗎哪最終停止了供應,但《出埃及記》指出,仍有少量嗎哪存留在一個奧梅爾大小的罐子或罐子裡,這個罐子或罐子一直面向著法櫃(可能毗鄰約櫃);[ 51 ]這表明,這是上帝指示摩西的,摩西又委託給亞倫。[ 52 ]《希伯來書》稱,這個罐子存放在約櫃裡。有人說它只存在於摩西之後的一代,而另一些人說它至少存續到了耶利米時代。[ 14 ]然而,《列王紀上》指出,這口鍋早在《耶利米書》之前就已不存在,即公元前十世紀所羅門統治時期。
後期文化參考
引申開來,「甘露」已被用來指任何神聖的或精神上的營養。
在義大利巴里的聖尼古拉大教堂,每年都會舉行一場從聖尼古拉斯墓中收集清澈液體的儀式;[ 55 ]傳說這種液體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氣,可以避邪,它被作為“聖尼古拉斯的甘露”出售給朝聖者。 [ 56 ]液體逐漸從墓穴中滲出,但尚不清楚這些液體是來自墓穴內的屍體,還是來自大理石本身;由於巴里鎮是一個海港,而陵墓位於海平面以下,因此對於甘露液體的出現有幾種自然解釋,包括海水透過毛細作用轉移到陵墓中。[ 57 ]
17 世紀,一位婦女將一種清澈無味的產品作為化妝品進行銷售,該產品名為「巴里聖尼古拉斯的甘露」。在約 600 名男子死亡後,義大利當局發現,這些男子的妻子使用的所謂化妝品是砷製劑。 [ 58 ]
羅伯特·諾齊克在一個關於分配正義的思想實驗中引用了“天賜之物” 。[ 59 ]
在現代植物學中,甘露通常用於指稱各種植物的分泌物,特別是某些灌木和樹木的分泌物,特別是通過蒸發甘露灰汁液而獲得的糖,通過在樹皮上切開小口提取。[ 60 ]甘露灰原產於南歐和西南亞,其產生的藍綠色汁液具有藥用價值,可作為溫和的瀉藥、[ 61 ] 潤膚劑和弱祛痰劑。[ 58 ]
醫藥中的甘露


西元 1 世紀的希臘和拉丁醫生和百科全書編纂者(狄奧斯庫里德斯 (Dioskurides)和普林尼 (Plinius ) )認為,嗎哪是乳香樹上掉下來的乳香碎屑。[ 63 ] [ 64 ]
從阿維森納開始,阿拉伯和拉丁中世紀的醫生認為甘露是落在石頭和樹上的露水(ros),並且像蜂蜜一樣甜。人們相信,這種甘露融合了它所降落到的任何物體的性質。它的功效是軟化腹部,消除急性發燒,並且對胸肺以及膽汁和熱性體質有用。
中世紀穆斯林作品的引用
中世紀基督教著作中的引用
1586 年,德國醫生小約阿希姆·卡梅拉里烏斯 (Joachim Camerarius the Younger)在他的草藥書中寫道,用於淨化體液的甘露是從威爾士的白蠟樹屬植物中採集的。[ 74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展示了一幅歐洲白蠟木的木刻版畫。早在 1554 年和 1562 年,皮埃特羅·安德烈亞·馬蒂奧利 (Pietro Andrea Mattioli)就曾出版過Fraxinus ornus的木刻版畫。[ 75 ] [ 76 ]
直到 19 世紀末,甘露被從卡拉布里亞(manna calabrina)和西西里島傳入北歐。它是從白蠟屬植物(主要是歐洲白蠟樹(Fraxinus ornus)和歐洲白蠟樹(Fraxinus excelsior))收集的分泌物。按照體液學的規則,北歐的醫生將這種甘露當作溫和的瀉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