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Jhwhnykoping.jpg/240px-Jhwhnykoping.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6/Names_of_God%2C_Knox_house.jpg/220px-Names_of_God%2C_Knox_house.jpg)
聖經通常以單數形式使用上帝的名字(例如出埃及記 20 : 7 或詩篇 8:1),一般以非常普遍的意義使用這些術語,而不是指上帝的任何特殊稱謂。[ 1 ]然而,一般指上帝的名字可能會有其他特殊形式,以表達祂的多面屬性。[ 1 ]《舊約》/希伯來聖經將YHWH(通常用母音發音為「Yahweh」或「Jehovah」)作為上帝的個人名字,同時還有某些頭銜,包括El Elyon和El Shaddai。[ 2 ] [ 3 ] [ 4 ] Jah或 Yah 是 Jahweh/Yahweh 的縮寫,基督徒經常在感嘆詞“哈利路亞”中使用,意為“讚美 Yah”,用來讚美上帝。[ 5 ]在新約聖經中,Theos、Kyrios和Patēr ( πατήρ,即希臘文的父親)也被用來指上帝。[ 6 ] [ 1 ] [ 7 ]
尊重上帝的名字是十誡之一,一些基督教教義將其解釋為不僅是避免不當使用上帝名字的命令,而且也是透過虔誠的行為和讚美來頌揚上帝名字的指示。[ 8 ]這反映在主禱文中向天父上帝提出的第一個請求中:「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9 ]
追溯到教父時代,上帝的名字被視為整個「神聖真理」體系的代表,它向「相信祂的名字」的信徒揭示,如約翰福音 1:12或「奉主的名行事」。 4:5中的“耶和華我們的上帝” [ 10 ] [ 11 ]在啟示錄 3:12中,那些帶有上帝之名的人注定要前往新耶路撒冷;它將從天上降臨(到地球)。約翰福音 17:6將耶穌的教義描述為上帝之名向其門徒的彰顯。[ 10 ]
約翰福音 12:28介紹了耶穌作為神的羔羊的犧牲,以及由此帶來的救贖,作為神之名的榮耀,天上的聲音確認了耶穌的請求(“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 ),說:“我已經榮耀了這榮耀,還要再榮耀它”,指的是耶穌的受洗和被釘十字架。[ 12 ]
舊約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8/YHWH.svg/143px-YHWH.svg.png)
《舊約》中對上帝最簡單的稱呼是「El」[ 13 ] [ 14 ] [ 15 ] (參考早期迦南諸神的專有名稱)。Elohim(單數 Eloah)可能源自同一個字根,指上帝強大而有力,能夠審判並令人恐懼。[ 13 ] [ 15 ] Elyon指的是提升與被尊崇。[ 13 ]但這些並不是上帝的專有名稱,而是統治者和法官的綽號。 [ 13 ]Adonai有類似的語境,指上帝是一位強大的統治者。[ 13 ] [ 14 ]同樣地,El Shaddai源自“shad”,即主,也指上帝的大能。[ 13 ]
耶和華是《舊約》中上帝自我啟示的主要名字,也是上帝最神聖、最獨特、最不可傳達的名字。[ 13 ]根據利未記24:16:「褻瀆耶和華名的,必被處死」。代替。[ 13 ]
由於希伯來原文只使用子音,因此舊約中 YHWH 的發音始終無法確定。[ 16 ]英語形式耶和華(יְהֹוָה , Yəhōwā )是在中世紀形成的,它將四個輔音YHWH的拉丁化與元音點結合起來,馬所拉學士用元音點來指示讀者在遇到YHWH時應該說Adonai。[ 16 ]因此,耶和華這個字是透過將 Adonai 的母音加到 YHWH 的子音而得到的。[ 16 ]耶和華出現在丁道爾聖經、英王欽定本聖經以及當時及之後的其他譯本中。在基督教中,某些獻給上帝的讚美詩使用「耶和華」的聲音來呼喚神名,例如《引導我,偉大的耶和華》。[ 17 ]耶和華見證人是復原主義教派,一貫使用耶和華。[ 18 ]
Jah或 Yah 是 Jahweh/Yahweh/Jehovah 的縮寫,基督徒經常在感嘆詞Hallelujah中使用,意為“讚美 Jah”,用來讚美上帝。[ 5 ]
許多英文聖經譯本將四字神名譯為L ord,效法猶太人以 Adonai 取代它的習俗。[ 19 ]
與 Adonai 取代的意思相同,七十士譯本的希伯來聖經希臘文譯本主要使用Kyrios(希臘文:Κύριος ,意為「主」)一詞來表示 YHWH。[ 20 ] 使徒保羅很可能熟悉七十士譯本中Kyrios一詞的用法,並在他的書信中用它來指代耶穌,從而表明他的神性。[ 20 ] [ 21 ]
出埃及記 3:14中的宣告 「我是自有永有的」,在拉比學術中被視為對四字神名含義的註釋,而在希臘化猶太教中則被譯為ἐγώ εἰμί ὁ ὢν。在東方基督教的肖像畫傳統中,通常將基督描繪成帶有十字形光環的人,十字形光環上刻有字母 Ο、Ω、Ν,分別代表ὁ ὢν(即“他是”)。
在出埃及記 34:14中,上帝確實將祂的名字命名為嫉妒。 「……不可敬拜別的神,因為耶和華名為忌邪者,是忌邪的神。」這突顯了上帝的名字與祂的嫉妒有關的觀點,因為祂要求人們只崇拜祂。
新約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Ut_in_nomine_Jesu_Gesu_Rome.jpg/240px-Ut_in_nomine_Jesu_Gesu_Rome.jpg)
雖然《舊約》中用希伯來語有多種指涉上帝的名字和綽號,但《新約》的希臘文文本所使用的變體卻少得多。[ 22 ]
新約中天父上帝的名字的主要用法是Theos(希臘語中表示上帝的術語 θεός)、Kyrios(即希臘語中的主)和Patēr(希臘語中表示父親的術語 πατήρ)。[ 1 ] [ 15 ]耶穌在馬可福音 14:36中使用了亞蘭語“Abba”(אבא),意為“父親”,該詞也出現在羅馬書 8:15和加拉太書4 :6中。[ 23 ]
在新約聖經中,指耶穌的兩個名字耶穌和以馬內利都具有救贖屬性。[ 24 ] [ 25 ] [ 26 ]耶穌這個名字出現在路加福音 1:31和馬太福音 1:21中,這兩個名字都不是人類選擇的,而是天使傳達的具有神學意義的信息,例如馬太福音中的陳述1:21 「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將救贖屬性與耶穌這個名字連結起來。[ 24 ] [ 25 ] [ 27 ] [ 28 ] 以馬內利(Emmanuel)出現在馬太福音1:23,可能指以賽亞書7:14 ,並且沒有出現在新約其他章節,但在馬在太福音28:20的上下文中出現過( “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表明耶穌將與信徒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29 ]烏爾里希·魯茲(Ulrich Luz)認為,「以馬內利」的主題貫穿了整本馬太福音,位於1 章23 節到28 章20 節之間,並以明確或隱含的方式出現在其他幾個章節中,為馬太福音的救贖主題定下了基調。[ 30 ]
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在新約中有著內在的聯繫,例如,在馬太福音的末尾,耶穌對門徒的教導(28:19):「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給萬民施洗。[ 31 ]希臘文pneuma,一般翻譯為精神,在新約中出現了大約385次。[ 32 ]英文術語「聖靈」 (Holy Spirit)和「聖靈」(Holy Ghost)意思相同,前者在 20 世紀已成為常用術語。[ 33 ]約翰福音使用了三個不同的術語,即聖靈、真理之靈和保惠師。[ 34 ]約翰福音 14: 17、15 :26和16:13中使用了「真理的靈」。[ 35 ]約翰一書將此與約翰一書 4:6中的「錯誤精神」進行了對比。[ 35 ]
名字的神聖性和力量
不僅僅是一個名字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2/Decalogue_parchment_by_Jekuthiel_Sofer_1768.jpg/170px-Decalogue_parchment_by_Jekuthiel_Sofer_1768.jpg)
儘管在某些現代文化中,名字只是區分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標籤和指示符,但在基督教神學中,上帝的名字始終具有更深刻的含義和意義。[ 14 ]從宗教意義上講,上帝的名字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源自於神的啟示。[ 13 ]
對上帝之名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舊約》,如《出埃及記》第 20 章第 7 節所述:「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 36 ]基督教教義認為,這條誡命不僅意味著避免使用上帝的名字,而且意味著透過虔誠的行為和讚美來頌揚上帝的名字。[ 8 ]
在基督教教義中,上帝的名字不僅僅是一個標籤,還涉及需要並優先尊重和讚美的神聖奧秘。[ 13 ] 路易斯·伯克富認為,關於上帝名字的使用和解釋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神學難題,因為上帝是“無限的和不可理解的”,他的名字超越了人類的思想,然而它們卻讓他向人類顯現因為他下降到了有限的和可理解的事物。[ 13 ]因此,上帝的名字在基督教傳統中一直受到尊崇,並且與上帝的存在聯繫在一起。[ 13 ] [ 16 ]
神之名,神之道
基督教禮儀的傳統和讚美詩長期以來一直強調以神的名義行事的重要性,例如《聖哉經》(可能會消失)中說道:「奉主名而來的人是有福的」。[ 37 ]
追溯到殉道者遊斯丁[ 38 ]和亞歷山大的西里爾等教父,在基督教教義中,上帝的名字被視為向“相信他的名字”的信徒揭示的整個“神聖真理”體系的代表。 如約翰福音1:12中所說的「奉主我們上帝的名行事」或彌迦書 4:5中的「奉主我們上帝的名行事」 。[ 10 ] [ 11 ]這在最後的晚餐結束時耶穌對門徒的告別演說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他在演說中向天父致意,並在約翰福音 17:6和17:26中說道:[ 10 ]
- “我將你的名顯明與你所賜給我的人。” (17:6)
- 「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並將繼續指示他們。」(17:26)
在啟示錄 3:12中,承載上帝之名的人注定要前往新耶路撒冷;它將從天上降臨(到地球)。[ 39 ]在基督教教義中,儘管上帝的子民擁有上帝的名字,但他們也可能透過違背上帝的本性、不服從祂的誡命而冒犯上帝的名字,如羅馬書 2:24所說: “因為上帝的名字神的聖名因你們的緣故在外邦人中受了褻瀆,正如經上所寫的。” [ 40 ]
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f/Meister_des_Lehrbuchs_Kaiser_Maximilians_I._001.jpg/170px-Meister_des_Lehrbuchs_Kaiser_Maximilians_I._001.jpg)
主禱文中的第一個請求是“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是向“我們在天上的父”祈求的。尼撒的格列高利在其 4 世紀的講道「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中引用了 羅馬書 2:24和 以西結書 36:23,其中寫道:
葛雷戈里表示,主禱文開頭的祈求處理了對上帝之名的侮辱、漠視和不尊重,並尋求透過信徒的虔誠行為來糾正這些問題。[ 41 ]現代基督教神學延續了這一教義,並補充說,補救措施也涉及上帝對那些不尊重祂名字的人的審判。[ 9 ]
在約翰福音 12:28中,耶穌向天父提出請求,並得到了回應:[ 12 ]
第一個榮耀指的是馬太福音3:17:“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第一次是在耶穌受洗時開始其傳道生涯的,第二次是在他即將被釘上十字架時。[ 12 ]因此,在約翰福音 12:30中,耶穌向聽到聲音的人群解釋說:“這聲音不是為我來的,是為你們來的”,指的是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是救贖之路的關鍵要素。[ 12 ]
其他基督教傳統的禱文也繼續提及上帝的名字,例如天主教的金箭禱文以此開頭:[ 42 ] [ 43 ]
東正教中耶穌禱文的廣泛使用也與神名的力量有關,並持續進行神學討論。[ 4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