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塔人滅絕

 尼安德特人滅絕

尼安德塔人的分佈及主要遺址。
早期現代人類取代了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塔人在大約四萬年前就滅絕了。關於滅絕原因的假設包括暴力、現代人類傳播的尼安德特人沒有免疫力的疾病、競爭性更替、與早期現代人類族群雜交而滅絕、自然災害、氣候變遷和近親繁殖衰退。可能是有多種因素導致了本來就很少的人口的消亡。

滅絕前可能共存

尼安德塔人的工具
現代人類工具

2014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透過對從西班牙到俄羅斯的40個尼安德特人遺址的放射性碳年代分析發現,尼安德特人在41,000至39,000年前在歐洲消失的可能性為95%。研究還發現,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在歐洲共存的時間在 2,600 至 5,400 年之間,其機率也相同。[ 1 ]現代人類在 45,000 至 43,000 年前到達歐洲。[ 2 ] 2015 年發表的改進的放射性碳測年結果表明,尼安德特人大約在4 萬​​年前就消失了,這推翻了較早的碳測年方法,較早的碳測年方法表明,尼安德特人可能生活在距今2.4 萬年前,[ 3 ]包括在伊比利亞半島南岸的戈勒姆洞穴 (Gorham's Cave)避難所[ 4 ] Zilhão 等人。 (2017)主張將此日期向前推遲約 3,000 年,至 37,000 年前。[ 5 ] 有觀點認為,尼安德塔人遺骸與現代人類遺骸之間存在跨層性,[ 6 ]但有爭議。[ 7 ]在極地烏拉爾山脈的拜佐維亞(Бызовая )發現了一些石器,有人提出這些石器與尼安德特人有關,這些石器的年代可追溯到 31,000 至 34,000 年前,[ 8 ]但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 9 ]在曼德林洞穴,法國古生物學家盧多維克·斯利馬克 (Ludovic Slimak 和同事開發了一種分析火災煙灰的新方法。由於飲食不同,煙灰中的食物殘留物也不同,因此他們能夠根據這種差異來區分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所生的火。研究人員發現,尼安德特人火災產生的最後一層煙灰比現代人類產生的第一層煙灰早了一年或更短的時間,斯利馬克認為,這表明兩個物種曾相遇,並支持了尼安德特人因競爭性替代而消失的假設。[ 10 ]

滅絕的可能原因

暴力

Kwang Hyun Ko 討論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可能是由與智人的暴力衝突促成或加速的可能性。早期狩獵採集社會中的暴力事件通常是由於自然災害後的資源競爭而發生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兩種人類之間可能存在過暴力行為,包括原始戰爭。[ 11 ]早期人類暴力取代尼安德特人的假說,最早是由法國古生物學家馬塞蘭·布爾( Marcellin Boule,第一個發表對尼安德特人進行分析的人)於 1912 年提出

寄生蟲和病原體

智人攜帶的傳染病可能傳染給了尼安德特人,而尼安德特人對先前未曾接觸過的感染缺乏抵抗力,從而給尼安德特人帶來毀滅性後果。智人不太容易感染尼安德特人的疾病,部分原因是他們已經進化到能夠應對熱帶地區疾病負擔更重的程度,因此更有能力應對新的病原體,部分原因是智人的數量較多,意味著即使是毀滅性的疫情仍然會留下足夠的倖存者來維持可生存的人口。[ 13 ]如果病毒能夠輕易地在這兩個相似的物種之間傳播(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得很近),那麼智人可能已經感染了尼安德特人,並阻止了疫情隨著尼安德特人數的減少而消退。同樣的過程也許可以解釋智人對尼安德特人疾病和寄生蟲的抵抗力。新型人類疾病可能從非洲傳播到歐亞大陸。這種所謂的「非洲優勢」一直持續到1萬年前歐亞大陸的農業革命,此後家養動物超過其他靈長類動物,成為人類新感染的最主要來源,「非洲優勢」被「歐亞優勢」所取代。歷史上歐亞病毒對美洲原住民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讓我們了解到4萬年前現代人類是如何影響歐亞大陸的類人猿前身群體的。人類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以及疾病或寄生蟲的適應性可能對此提供見解。[ 14 [ 15 ]

根據疾病生態學,傳染病相互作用可能表現出改變之前的長期停滯。數學模型已被用來對未來的調查進行預測,提供有關中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晚期之間物種間相互作用的資訊。鑑於這段時期材料記錄稀少以及 DNA 定序和定年技術的潛力,這可能很有用。這種建模,結合現代技術和史前考古方法,或許能為人類起源提供新的認識。[ 15 ]

競爭性替代

智人和尼安德塔人的頭骨

物種特異性缺點

現代人類的輕微競爭優勢可能是導致尼安德特人在數千年的時間尺度上衰落的原因。[ 16 [ 17 ]

總體而言,化石遺址規模較小且分佈廣泛,這表明尼安德特人比當代智人生活在數量較少且社會更孤立的群體中。莫斯特燧石片和勒瓦婁哇尖頭等工具從一開始就非常複雜,但它們的變化速度很慢,而且在整個化石時期都存在明顯的技術慣性。大約 35,000 至 40,000 年前現代人類到達歐洲之前,人工製品具有實用性質,而像徵性的行為特徵尚未被記錄下來。[ 16 [ 18 [ 19 ]

兩種人類物種之間頭骨形狀的明顯形態差異也具有認知意義。這些包括尼安德特人較小的頂葉[ 20 [ 21 [ 22 ]和小腦,[ 23 [ 24 ]與工具使用有關的區域,[ 25 ]視覺空間整合,[ 26 ]計算能力,[ 27 ]創造力,[ 28 ] ]與高階概念化。[ 29 ]這些差異雖然很小,但可能足以影響自然選擇,並可能成為社會行為、技術創新和藝術產出差異的基礎和解釋。[ 16 ]

競爭性替代論支持者賈雷德·戴蒙德在《第三種黑猩猩》一書中指出,現代人類對尼安德特人的替代,類似於每當擁有先進科技的人與擁有不太發達科技的人發生衝突時所產生的行為模式。[ 30 ]

分工

2006年,有人提出,尼安德塔人的兩性分工不如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智人發達。男性和女性尼安德特人都從事單一職業,即獵捕大型獵物,例如野牛、鹿、瞪羚和野馬。這個假設認為,與智人相比,尼安德塔人相對缺乏勞動分工,導致其從環境中提取資源的效率較低[ 31 ]

解剖學差異和跑步能力

威斯康辛大學的凱倫·L·斯圖德爾 (Karen L. Steudel) 等研究人員強調了尼安德特人的解剖結構(比現代人更矮小、更粗壯)與奔跑能力和能量需求(多出30 %)之間的關係。[ 32 ]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布拉格查理大學的研究人員 Martin Hora 和 Vladimir Sladek表示,尼安德特人的下肢結構,特別是強壯的膝蓋、長腳跟和短下肢的組合,增加了尼安德特人類膝蓋的有效機械優勢,並且踝關節伸肌,從而顯著減少運動所需的力量和消耗的能量。目前估計,尼安德特男性的步行成本比現代男性高 8–12%,而尼安德特女性的步行成本被認為實際上與現代女性相當。[ 33 ]

其他研究人員,例如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 Yoel Rak 則指出化石記錄顯示,與現代人類骨盆相比,尼安德特人的骨盆更難吸收衝擊力,也更難從一步跳到另一步。其次,這使得現代人類在跑步和行走能力上比尼安德特人具有優勢。然而,拉克也指出,所有古人類都有寬骨盆,這表明這是祖先的形態,而現代人類在晚更新世經歷了向更窄骨盆的轉變。[ 34 ]

現代人類與狗的聯盟

帕特·希普曼認為,狗的馴化使得現代人類在狩獵時具有優勢[ 35 ]有證據表明,最古老的家犬遺骸是在比利時(距今 31,700 年)和西伯利亞(距今 33,000 年)發現的。[ 36 [ 37 ]對西班牙葡萄牙法國 各地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早期遺址及其動物遺骸的調查,概述了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吃什麼。[ 38 ] 兔子變得越來越常見,而主要被尼安德特人吃的大型哺乳動物卻變得越來越稀少。 2013 年,對 Razboinichya 洞穴(阿爾泰山)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犬類遺骸“阿爾泰犬”進行的 DNA 檢測,將這種有著 33,000 年曆史的犬類與現在的家犬譜系聯繫起來。[ 39 ]

雜交

在最後的尼安德特人時期,大約45000到40000年前,基因分析表明,從尼安德特人到現代人類的基因流動約為10%,但從現代人類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流動幾乎沒有。這可能是由於晚期尼安德特人基因組數量較少而產生的,或者是因為雜交種在尼安德特人群體中無法生存,或者因為有生育能力的尼安德特人被吸收進了現代人類群體,但反之亦然。如果這種影響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真實存在,那麼它將會增加現代人類基因庫的規模,並減少本來就稀少的尼安德特人的數量,導致他們的數量減少到可存活種群以下,從而導致他們滅絕。[ 40 [ 41 ]

近親繁殖

根據 Rios 等人的研究,在已發現的尼安德特人遺骸中,親屬關係模式表明存在近親繁殖[ 42 ] ,例如同父異母兄弟姐妹之間,以及/或者叔叔/阿姨與侄子/侄女之間的配對。[ 43 ]研究人員推測,尼安德塔人可能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被隔離成小群體,這導致了近親繁殖行為。[ 44 ]由於缺乏遺傳多樣性,尼安德特人群體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疾病和其他壓力因素的影響,這可能導致他們的滅絕。[ 45 [ 46 ]在瀕危的低地大猩猩中可以看到與近親繁殖假說類似的模型。由於它們的數量非常少,導致了近親繁殖,使得它們更容易滅絕。[ 47 [ 48 ]

氣候變遷

尼安德特人在西歐經歷了一場人口危機,這似乎與氣候變遷同時發生,導致西歐出現了極端寒冷的時期。斯德哥爾摩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洛夫·達倫說:“西歐的尼安德特人幾乎滅絕,但在與現代人類接觸之前很久就恢復了,這一事實讓我們完全感到驚訝。”如果是這樣,這表明尼安德特人可能對氣候變遷非常敏感。[ 49 ]

數據顯示,突然的氣候變遷雖然在當地至關重要,但對全球尼安德特人群體的影響卻有限。雜交和同化曾被認為是導致歐洲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原因,但這種現象僅在食物競爭程度較低的情況下才會成功。未來的研究將探討雜交模型,並可使用上一個冰河時期的基因組記錄來評估雜交(Fu et al., 2016)。[ 50 ]

自然災害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義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坎帕尼亞熔結凝灰岩噴發大約發生在 39,280 ± 110 年前(較早的估計約為 37,000 年前),噴發了約 200 立方公里 48 立方英里)的岩漿(500立方公里(120立方英里)的體積) 導致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 51 ]此論點由Golovanova等人進一步發展。[ 52 [ 53 ]該假說認為,儘管尼安德特人曾在 25 萬年的歐洲經歷幾次間冰期54 ]但當歐洲變成植被稀疏的草原和[ 55 ]梅茲邁斯卡亞洞穴沉積層的研究顯示植物花粉嚴重減少。[ 53 ]植物的破壞將導致尼安德特人獵捕的食草哺乳動物數量相應減少。[ 53 [ 56 [ 57 ]

參見

參考

  1.  海厄姆, 湯姆;等(2014 年 8 月 21 日)。 「尼安德特人消失的時間和時空模式」。自然512 ( 7514 306–309 ​ doi : 10.1038/nature13621PMID  25143113S2CID  205239973
  2.  約翰·諾布爾·威爾福德(2011-11-02)。「化石牙齒顯示人類在歐洲出現的時間比想像的要早」《紐約時報》。檢索日期:2017-02-23
  3.  Dorey, Fran (2015 年 10 月 30 日)。“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澳洲博物館。檢索日期:2017 年4 月 1 日
  4.  Rincon, Paul (2006 年 9 月 13 日)。“尼安德特人的‘最後的岩石避難所’。BBC新聞。200910 月 11 日檢索 Finlayson C、Pacheco FG、Rodríguez-Vidal J 等人。 (2006 年 10 月)。 「尼安德特人在歐洲最南端的晚期生存」。自然443 ( 7113 850–853 ​ doi : 10.1038/nature05195高密度脂蛋白10261/18685PMID  16971951S2CID  4411186
  5.  Zilhão, João;等(2017)。「對穆爾西亞(西班牙)中石器時代至舊石器時代晚期過渡時期的精確測定支持了晚期尼安德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持續存在」氦氣3(11): e00435。Bibcode2017Heliy...300435Zdoi : 10.1016/j.heliyon.2017.e00435PMC 5696381PMID 29188235  
  6.  Gravina B、Mellars P、Ramsey CB(2005 年 11 月)。 「對 Chatelperronian 類型遺址中間層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類居住地進行放射性碳定年」。自然438 ( 7064 51–56​ doi : 10.1038/nature04006PMID 16136079S2CID 4335868  
  7.  Zilhão, João;弗朗西斯科·德埃里科;讓-紀堯姆·博爾德斯;阿諾德·勒諾布爾;讓-皮埃爾·特西耶;讓-菲利普·里戈(2006)。「對查特爾佩隆類型遺址的奧瑞納文化間層分析及其對尼安德特人行為現代性的啟示」PNAS103 ( 33 12643–12648​ doi : 10.1073/pnas.0605128103PMC 1567932PMID 16894152  
  8.  Slimak, L.;斯文森,JI; Mangerud,J.;普利森,H.;赫根,HP; Brugere,A.;巴甫洛夫,PY(2011)。 「北極圈附近的晚期莫斯特持久性」。科學332 ( 6031 841–845​ doi : 10.1126/science.1203866PMID 21566192S2CID 24688365  
  9.  Zwyns, Nicolas;羅布魯克斯,威爾;麥克弗倫,香農 P.;賈吉奇,亞當; Hublin,Jean-Jacques(2012-01-13)。「關於『北極圈附近的晚期莫斯特持久性』的評論 .科學335 (6065): 167. Bibcode : 2012Sci...335..167Z . doi : 10.1126/science.1209908 . ISSN  0036-8075 . PMID  22246757 .
  10.  Slimak, Ludovic (2023)。赤裸的尼安德特人。譯者:Watson, David。倫敦:Allen Lane。160-163頁  978-0-241-61766-3
  11.  Ko, Kwang Hyun (2016)。「原始人類雜交與人類變異的演化」《塞薩洛尼基生物研究雜誌》23 : 17​ PMC 4947341PMID 27429943  
  12.  Boule,M 1920,《人類化石》,馬松,巴黎。
  13.  甘迺迪,喬納森(2023 年)。發病機轉:細菌如何創造歷史。英國倫敦:Torva。第 42-43頁 
  14.  Houldcroft, Charlotte J.; Underdown,Simon J.(2016 年 7 月)。「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學顯示第一次流行病學轉變的時間框架是更新世:尼安德特人的傳染病遺傳學」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160 3 ) 379–388​ PMID 27063929 
  15.  格林鮑姆,吉利;蓋茨,韋恩 M.;羅森伯格,諾亞 A.;費爾德曼,馬庫斯 W.;霍弗斯,埃雷拉; Kolodny,Oren(2019-11-01)。「疾病的傳播和基因滲入可以解釋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的長期接觸區」自然通訊10(1)5003doi:10.1038/s41467-019-12862-7ISSN2041-1723PMC 6825168PMID31676766   
  16.  永利,湯瑪斯; Overmann,Karenleigh A; Coolidge,Frederick L (2016)。 「錯誤的二分法:對尼安德特人不可區分性主張的駁斥」。人類學科學雜誌94(94):201–221。doi :10.4436/jass.940222024-11-02 不活躍)。PMID26708102 
  17.  班克斯,威廉·E.;德埃里科,弗朗西斯科;彼得森,A.湯森;影山,Masa;西瑪,阿德里安娜;桑切斯-戈尼,瑪麗亞-費爾南達(2008 年 12 月 24 日)。哈彭丁(Harpending),亨利(編輯)。“尼安德特人因競爭排斥而滅絕”PLOS ONE3(12): e3972。Bibcode2008PLoSO...3.3972Bdoi : 10.1371/journal.pone.0003972ISSN 1932-6203PMC 2600607PMID 19107186   
  18. “尼安德特人簡要概述”。停產。檢索日期:2016 年9 月 26 日
  19.  Peresani, M;達拉托雷,S;阿斯圖蒂,P;達爾·科爾,M;齊焦蒂,S; Peretto,C(2014)。 「象徵性的還是功利性的?對尼安德特人行為的解讀:從雕刻石頭表面的研究中得出的新推論」。人類學雜誌92 ( 92 233– 55 PMID 25020018 
  20.  布魯納,埃米利亞諾(2004)。 「幾何形態測量學與古神經學:人類大腦形狀的演化」。人類進化雜誌47 ( 279–303 ​ doi : 10.1016/j.jhevol.2004.03.009PMID 15530349 
  21.  布魯納,埃米利亞諾(2010 年)。 「頂葉與人類的形態差異:神經功能視角」。當前人類學51 (1): S77 – S88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86/650729 . S2CID 146587487  
  22.  布魯納, 埃米利亞諾;曼齊,喬治奧;阿蘇阿加,胡安路易斯(2003)。 「屬的大腦形成和異速生長軌跡:來自尼安德特人和現代譜系的證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0 ( 26 15335–15340 ​ doi : 10.1073/pnas.2536671100PMC 307568PMID 14673084  
  23.  Hublin, Jean-Jacques;諾伊鮑爾,西蒙; Gunz,Philipp(2015)。「更新世原始人類的大腦個體發育與生活史」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 B 系列,生物科學370 ( 1663 ) 1–11​ PMC 4305163PMID 25602066  
  24.  韋弗,安妮(2005)。「化石人類小腦和大腦皮質的相互進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2 ( 10 ) 3576–3580 ​ doi : 10.1073/pnas.0500692102PMC 553338PMID 15731345  
  25.  Orban, Guy A.;卡魯阿納,福斯托(2014)。“人類使用工具的神經基礎”心理學前沿5 : 310 ​ PMC 3988392PMID 24782809  
  26.  布魯納, 埃米利亞諾;入來淳(2016)。 「擴展心智、視覺空間整合以及人類頂葉的演化」。第四紀國際40598–110​ doi : 10.1016/j.quaint.2015.05.019S2CID 127641606 
  27.  皮亞薩,馬努埃拉;伊扎德(Véronique Izard)(2009)。 「人類如何計數:數量和頂葉皮質」。神經科學家15 ( 3 ) 261–273 ​ PMID 19436075S2CID 10271553  
  28.  Vandervert, Larry R; Schimpf,Paul H;劉和生(2007)。 「工作記憶和小腦如何協作產生創造力和創新」。創造力研究雜誌19 ( ) : 1–18​ S2CID 15247122 
  29.  Balsters, Joshua H.惠蘭,克里斯多福 D;羅伯遜,伊恩 H;拉姆納尼(Ramnani),納倫德(Narender)(2013)。「小腦與認知:高階規則編碼的證據」大腦皮質23 ( 6 ) 1433– 1443 高密度脂蛋白2262/72974PMID 22617850 
  30.  Diamond,J.(1992 年)。第三隻黑猩猩:人類動物的演化與未來。紐約:Harper Collins,第 154 頁。 45.
  31.  庫恩, 史蒂文 L.; Stiner,Mary C.(2006 年)。 「母親該做什麼?歐亞大陸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的分工」。當前人類學47 ( ) : 953–981​ S2CID 42981328 
  32.  Steudel-Numbers,Karen L; Tilkens,Michael J(2004 年)。 「下肢長度對運動能量成本的影響:對化石原始人類的影響」。人類進化雜誌47 ( 1 95– 109doi : 10.1016/j.jhevol.2004.06.002PMID 15288526 
  33.  Hora, M; Sládek,V(2014)。 「下肢結構對晚更新世人類行走成本的影響」。人類進化雜誌6719–32​ doi : 10.1016/j.jhevol.2013.09.011PMID 24485350 
  34.  Lewin, Roger (1991 年 4 月 27 日)。「科學:尼安德特人讓人類學家困惑」。新科學家2011 年1 月 1 日檢索
  35.  Shipman,P(2012)。「狗的馴化可能幫助人類繁榮昌盛,而尼安德特人則衰落了」美國科學家100 (3): 198.doi : 10.1511/2012.96.198
  36.  Ovodov, ND;克羅克福德,SJ;庫茲明,YV;海厄姆,TFG;霍金斯(GWL);等(2011)。「西伯利亞阿爾泰山脈發現的具有 33,000 年曆史的早期犬類:上一次大冰期中斷的最早馴化的證據」PLOS ONE6 (7): e22821。Bibcode2011PLoSO...622821Odoi : 10.1371/journal.pone.0022821PMC 3145761PMID 21829526  
  37.  Germonpré, M.;薩布林,MV;史蒂文斯(RE);赫奇斯(Hedges),REM;霍弗賴特,M.;史蒂勒,M.; Jaenicke-Desprese,V.(2009)。 「比利時、烏克蘭和俄羅斯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狗和狼化石:骨測量學、古代 DNA 和穩定同位素」。考古學雜誌36 ( 2 473–490 ​ doi : 10.1016/j.jas.2008.09.033
  38.  Fa, John E.;斯圖爾特,約翰 R.; Lloveras,Lluís; Vargas,J.Mario(2013 年)。 「伊比利亞的兔子和原始人類的生存」。人類進化雜誌64 ( 233–241 ​ doi : 10.1016/j.jhevol.2013.01.002PMID 23422239 
  39.  Druzhkova, AS;塔爾曼,O;特里福諾夫(VA);倫納德,JA;內華達州沃羅別耶娃;等(2013)。「古代 DNA 分析證實阿爾泰犬科動物是一種原始犬科動物」PLOS ONE8 (3): e57754。Bibcode2013PLoSO...857754Ddoi : 10.1371/journal.pone.0057754PMC 3590291PMID 23483925  
  40.  李黎明;等(2024 年 7 月 12 日)。「過去 20 萬年間,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類之間反覆發生基因流動」科學185 158 ) :8 doi : 10.1126/science.adi1768
  41.  斯特林格,克里斯;克里特島,露西亞(2022 年)。 「從化石和基因記錄中繪製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相互作用」。古人類學(2) 407 
  42.  Ríos, L;基維爾,RL;拉魯埃薩-福克斯,C;等(2019 年 2 月 8 日)。「西班牙埃爾西德隆尼安德特人家族的骨骼異常證明近親繁殖在尼安德特人滅絕中發揮了作用」科學報告( 1 ): 1697doi : 10.1038/s41598-019-38571-1PMC 6368597PMID 30737446  
  43.  Prüfer, K;等(2017 年 10 月 5 日)。「來自克羅埃西亞文迪亞洞穴的高覆蓋率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科學356 ( 6363 655–658 ​ doi : 10.1126/science.aao1887PMC 6185897PMID 28982794  
  44.  Vasesen, K;謝爾喬布,F;赫默里克,L; Verpoorte,A(2019 年 11 月 27 日)。「近親繁殖、阿利效應和隨機性可能足以解釋尼安德特人的滅絕」PLOS ONE14 (11): e0225117。Bibcode2019PLoSO..1425117Vdoi : 10.1371/journal.pone.0225117PMC 6880983PMID 31774843  
  45.  Ríos, L;基維爾,TL;拉魯埃薩-福克斯,C;等(2019 年 2 月 8 日)。「西班牙埃爾西德隆尼安德特人家族的骨骼異常支持近親繁殖在尼安德特人滅絕中發揮了作用」科學報告( 1697 :1697 doi : 10.1038/s41598-019-38571-1PMC 6368597PMID 30737446  
  46.  Vaesen, Krist (2019 年 11 月 27 日)。「近親繁殖、阿利效應和隨機性可能足以解釋尼安德特人的滅絕」PLOS ONE14 (11): e0225117。Bibcode2019PLoSO..1425117Vdoi : 10.1371/journal.pone.0225117PMC 6880983PMID 31774843  
  47.  赫德里克, 菲利普·W.; Kalinowski,Steven T.(2000 年)。 「保育生物學中的近交衰退」。生態學和系統學年度評論31 ( 1 ) : 139–162​ doi : 10.1146/annurev.ecolsys.31.1.139JSTOR 221728 
  48.  麥克唐納,詹姆斯(2019 年 1 月 28 日)。「瀕危野生動物進行近親繁殖時」JSTOR 每日
  49. “尼安德特人可能早在現代人類出現之前就面臨滅絕”。 Phys.org。 2014-02-24 。檢索日期:2017-02-23
  50.  Timmermann,Axel(2020 年 6 月)。「量化尼安德特人滅絕的潛在原因:突然的氣候變遷與競爭與雜交」第四紀科學評論238106331 ​ doi : 10.1016/j.quascirev.2020.106331
  51.  Fisher, Richard V.;喬瓦尼·奧爾西;麥可·奧特格蘭特·海肯(Grant Heiken)(1993 年 6 月)。「大體積火山碎屑流的流動性—義大利坎帕尼亞熔結凝灰岩的侵位」火山學和地熱研究雜誌56 ( 3 ) 205– 220doi : 10.1016/0377-0273(93)90017-L 。檢索日期:2008-09-20
  52.  Golovanova,Liubov Vitalienna;弗拉基米爾·鮑里索維奇·多羅尼切夫;克萊格霍恩,內奧米·埃蘭西亞;庫爾科娃(Koulkova),瑪麗安娜·阿列克謝耶夫娜(Marianna Alekseevna);薩佩爾科,塔蒂亞娜·瓦倫蒂諾夫娜; Shackley,M.Steven(2010 年)。 「生態因素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過渡時期的意義」。當前人類學51 (5): 655. doi : 10.1086/656185S2CID 144299365 
  53.  Than, Ker(2010 年 9 月 22 日)。“研究顯示火山殺死了尼安德特人”國家地理原文存檔於2010年9月24日2010 年9 月 23 日檢索
  54.  吉利根,我(2007)。 「尼安德特人的滅絕與現代人類行為:氣候變遷與服裝的角色」。世界考古學39 ( 4 499–514高密度脂蛋白1885/28508S2CID 162388264 
  55.  研究稱氣候變遷導致尼安德特人死亡,國家地理新聞
  56. “新研究顯示火山消滅了尼安德特人(《科學日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期刊。 2010 年 10 月 7 日2010 年10 月 7 日檢索
  57.  尼安德特人的啟示錄 存檔於 2017-11-20, Wayback Machine紀錄片,ZDF Enterprises,2015 年。

進一步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