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的一部分 |
金融 |
---|
![]() |
公共財政 |
---|
![]() |
收入和財富再分配是透過稅收、福利、公共服務、土地改革、貨幣政策、沒收、離婚或侵權法等社會機制將收入和財富(包括實體財產)從一些個人轉移到其他個人。[ 1 ]這個術語通常指的是整個經濟範圍內的再分配,而不是在選定的個人之間進行的再分配。
對這句話的理解各不相同,取決於個人觀點、政治意識形態和統計數據的選擇性使用。[ 2 ]這個名詞在政治中經常使用,指的是從富裕者到貧窮者之間的再分配。
儘管很少見,但有時該術語也用於描述導致相反方向的再分配(從窮人到富人)的法律或政策。[ 3 ]
這個短語有時與階級戰爭有關,階級戰爭中重新分配的目的據稱是為了抵消高收入者和富人透過不公平和歧視等手段所造成的傷害。[ 4 ]
再分配稅收政策不應與預分配政策混為一談。 「預先分配」的理念是,國家應該從一開始就盡力防止不平等的發生,而不是在不平等發生後透過稅收和福利制度來防止。例如,政府的預先分配政策可能要求雇主向所有員工支付生活工資而不僅僅是最低工資,作為對普遍的收入不平等或高貧困率 的「自下而上」的回應。
許多替代稅收提案已經提出,但缺乏改變現狀的政治意願。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所提出的“巴菲特規則”,這是一種由對立系統組成的混合稅收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稅收設計中對特殊利益的偏袒。
人們從倫理和經濟角度對再分配製度的影響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該主題包括對其基本原理、目標、手段和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5 ] [ 6 ]
歷史
在古代,再分配是一種宮廷經濟。[ 7 ]這些經濟體以行政管理為中心,這意味著獨裁者或法老有能力也有權利決定誰需要納稅、誰需要享有特殊待遇。
另一種早期的財富再分配形式發生在威廉·布拉德福德領導的普利茅斯殖民地。[ 8 ] 布拉德福德在日記中寫道,這種「共同的做法」[ 8 ]滋生了混亂、不滿、不信任,殖民者將其視為一種奴隸制。[ 9 ]
一個密切相關的術語「分配主義」(也稱為分配主義或分配主義)是指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洲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意識形態。它是基於天主教社會教義的原則,特別是教宗良十三世在其通諭《新事》和教宗庇護十一世在《四十週年》通諭中的教義。最近,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中重申了教宗早先的聲明。[ 10 ]
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經濟體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所得重新分配幹預主義,這取決於其初始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往往具有高度的所得重分配特徵。然而,日本政府進行的再分配較少,因為其初始工資分配比西方經濟體更平等。同樣,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也很少實現收入再分配,因為私人資本和土地收入受到限制。為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理想的收入分配,如果經濟滿足競爭模型的假設,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改變財富的初始分配[ 11 ] ——收入的主要驅動因素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平等——幾乎不存在;因為這些經濟體的工資率是由政府制定的。[ 12 ]
在收入分配方面,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比較更加容易,因為這兩個制度都在許多國家在兼容的政治制度下實際實施。從社會主義控制體系轉向市場經濟之後,幾乎所有東歐經濟體的不平等現像都加劇。
對於伊斯蘭分配,以下是伊斯蘭經濟體系的三個關鍵要素,它們對於收入和財富分配(如果全面實施)具有重要影響,並且與資本主義有顯著不同。伊斯蘭制度由以下三個關鍵要素定義:烏什爾和天課、禁止高利貸、繼承法。烏什爾(Ushr)是農業收割時從產出中繳納的義務稅。如果農地使用雨水或其他自然可利用的水進行灌溉,生產者有義務繳納產量的百分之十作為烏什爾。
如果灌溉用水不是免費的,那麼扣除額將為百分之五,而天課是限制財富過度積累和幫助社會上窮人和最脆弱成員的主要手段,其次,高利貸或收取利息,是被禁止的。取消經濟體制中的利息支出是一項革命性的舉措,將對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最後,伊斯蘭教的繼承法是將死者的財產從最親近的家庭成員分配給更遠的家庭成員。兒子、女兒、妻子、丈夫和父母是主要受益人。這種分佈在《古蘭經》中有明確說明,不能改變或修改。在不同的條件下,不同親屬所獲得的份額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重要的原則是,所有者在其死亡時不能改變這些股份。 [ 13 ]
對再分配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會影響他們對再分配政策的看法。[ 14 ] [ 15 ] [ 16 ]例如,儘管同為西方文明,但典型的美國人和歐洲人對再分配政策的看法並不相同。[ 17 ]即使在最能從再分配政策中獲益的人群中,這種現像仍然存在,因為貧窮的美國人往往比同樣貧窮的歐洲人更不傾向於支持再分配政策。[ 18 ] [ 17 ]研究表明,這是因為,當一個社會從根本上相信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將從他們的工作中獲得回報時,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較低的再分配政策。[ 19 ]然而,當整個社會都認為運氣或腐敗等某種外在因素能夠決定一個人的財富時,社會中的人就會傾向於支持更高程度的再分配政策。[ 19 ]這導致這些國家對什麼是「公正」或公平產生了根本不同的觀念,並影響了他們對再分配的整體看法。[ 14 ]
另一個可能影響一個人對再分配政策的看法的背景是一個人所出生的社會階層。[ 15 ]人們傾向於支持那些能夠幫助他們所屬群體的再分配政策。[ 20 ] 一項針對拉丁美洲立法者的研究表明,出生於較低社會階層的立法者比出生於較高社會階層的立法者更傾向於支持再分配政策。[ 15 ]研究也發現,女性整體上比男性更支持重新分配,儘管這種偏好的強度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 21 ]儘管關於金錢利益是否是支持再分配政策的真正動機的觀點尚不一致,但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承認,社會階層在決定人們對於再分配政策的看法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 22 ]儘管如此,經典理論認為,個人對再分配的偏好隨著其收入的增加而減少,從而導致社會對再分配的偏好隨著收入不平等的增加而增加[ 23 ],這一理論一直受到質疑。[ 24 ] [ 25 ]政府對「財富」分配最重要的影響或許是在教育領域-確保每個人都擁有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本。透過向所有人提供免費的基礎教育,無論其父母的財富如何,政府減少了本來可能存在的不平等程度。
收入不平等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其中三個特別重要:
- 道德層面,引出了人權的討論。一個社會應該接受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不平等的出現或存在,以及其成員之間的不平等程度在多大程度上才能與每個人享有人類尊嚴的權利相協調?
- 第二個維度將不平等與政治穩定連結起來。一個社會能夠承受多少不平等,才會有相當多的成員開始拒絕現有的分配模式、要求根本性的改變?在收入分配形式非常嚴格的社會中,這很容易引發公眾抗議,甚至暴力。當局面臨以鎮壓還是改革來應對抗議的選擇。在擁有靈活的收入談判和討價還價工具的社會中,可能會有更順暢的適應機制。
- 第三個維度——在許多情況下是社會辯論的主導模式——將不平等與經濟表現聯繫起來。成就更大、表現更好的人應該獲得更高的收入。如果每個人都受到同樣的對待,整體工作意願可能會下降。該論點包括技能的稀缺性。社會必須提供激勵措施,確保人才和教育配置到最需要的工作。並沒有多少人懷疑這些論點的整體準確性——但從來沒有人表明如何正確衡量績效,以及如何找到一種客觀的方法將其與現行的收入分配水平聯繫起來。某種程度上,不平等是必要的,但沒人知道不平等到什麼程度才是好的。[ 26 ]
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
20 世紀 70 年代初,許多發展中國家存在的高度不平等和持續存在的貧窮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然而,在整個20 世紀80 年代直至90 年代,發展經濟學家的主流觀點是,與確保足夠的增長相比,貧窮國家的不平等問題並不那麼緊迫,而確保足夠的增長被認為是減少貧困的主要手段。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很明確:不可能同時減少貧窮和不平等。這種觀點是基於這樣的信念:經濟成長最終將產生涓滴效應,即成長帶來的好處最終將惠及社會最貧困的群體。然而,20 世紀 90 年代出現的證據挑戰了這一觀點,顯示經濟成長與減貧之間的關聯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麼緊密。這種思維轉變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在發展過程中解決不平等問題的重要性。[ 27 ]
現代形式的再分配
隨著社會規範、政治和文化的不斷演變,財富的再分配及其實際應用必然會改變。在已開發國家中,收入不平等已經成為一個普遍關注的議題,並在過去幾年中佔據了辯論的主導地位。為了實施社會福利計劃、維護公共物品和推動經濟發展,一個國家重新分配財富的能力的重要性已在政治舞台上引發了各種討論。一個國家重新分配財富的手段來自於實施經過深思熟慮且描述完善的稅收制度。這種制度的實施將有助於實現減少社會不平等和最大化社會福利的預期社會和經濟目標。有幾種方法可以實施有助於更有效地配置資源的稅收制度,特別是許多民主政府甚至社會主義政府都採用累進稅制來實現一定程度的收入再分配。除了建立和實施這些稅收制度之外,「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也為全球稅收制度改革提供了動力」。[ 28 ]除了利用稅收制度實現財富再分配之外,如果在當前政治基礎架構內制定適當的政策來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實現同樣的社會經濟效益。現代對財富再分配問題的思考,集中在經濟發展提高整個社會生活水準的概念。
當今,大多數民主國家都透過經濟政策以某種形式實現收入再分配。一些再分配政策試圖從“富人”手中奪取財富、收入和其他資源,並將其分配給“窮人”,但許多再分配卻流向了其他地方。
累進所得稅
例如,美國政府的累進稅率所得稅政策具有再分配作用,因為大量稅收收入流向了福利、醫療保險等社會項目。[ 29 ]
在累進所得稅制度中,高收入者將比低收入者繳納更高的稅率(佔其收入的更大百分比);因此,每人要支付的總金額會更多。[ 30 ]
其他基於稅收的收入再分配方法包括針對低收入者的負所得稅和針對富人的 稅收漏洞(避稅)。
政府再分配
政府收入再分配的另外兩種常見類型是補貼和代金券(例如食品券或第 8 部分住房代金券)。這些轉移支付計劃由一般稅收提供資金,但受益者卻是窮人或有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和企業。[ 31 ]雖然從此類項目獲得轉移支付的人可能更願意直接獲得現金,但與現金援助相比,這些項目可能更容易被社會接受,因為它們讓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資金的使用方式。[ 32 ]
利益再分配
政府收入再分配可能包括直接福利計劃,包括現金轉移或為個人購買特定服務。醫療保險就是一個例子。[ 33 ]聯邦醫療保險 (Medicare) 是由政府運營的健康保險計劃,涵蓋年齡 65 歲或以上的人、某些年輕殘疾人士以及終末期腎病患者(需要透析或移植的永久性腎衰竭,有時稱為ESRD)。這是一個直接福利計劃,因為政府直接為符合條件的人提供健康保險。
基尼係數
稅前所得分配的基尼係數與稅後基尼係數之間的差異可以作為這種稅收效果的指標。[需要引用]
財產再分配
財富再分配可以透過土地改革來實現,即將土地所有權從一類人轉移到另一類人,或透過遺產稅、土地價值稅或針對一般資產徵收的更廣泛的財富稅。可以比較 財富分配前後的基尼係數。
租金管制等乾預措施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成本。一些替代形式的干預措施,如住房補貼,可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類似的分配目標。如果政府不能無成本地進行再分配,就應該尋找有效的再分配方式,也就是盡可能降低成本的方式。這是公共部門經濟學這一經濟學分支學科主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34 ]
階級分析
一項研究表明“中產階級面臨著一種矛盾的現狀”,即他們傾向於反對收入再分配,儘管他們會從中獲得經濟利益。[ 35 ]
目標
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社會較不富裕成員的經濟穩定性和機會,因此通常包括對公共服務的資助。
重新分配的基礎之一就是分配正義的概念,其前提是,應該以適當的方式分配金錢和資源,以實現社會公正,甚至財務上更平等的社會。另一個觀點是,中產階級的擴大有利於經濟,因為它使更多的人成為消費者,同時也為個人提供了達到更好生活水準的平等機會。例如,在約翰·羅爾斯 (John Rawls ) 的著作中,[需要引用]另一個論點是,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將以有利於最弱勢群體的方式組織起來,任何不平等都只能在有利於最弱勢族群的範圍內才是允許的。
一些再分配的支持者認為,資本主義產生了外部性,造成了財富分配不均。[ 36 ]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財富和收入不平等是導致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 37 ]減少這些不平等是預防或緩解經濟危機的一種方式,而財富再分配則有利於整個經濟。這種觀點與19世紀的消費不足主義學派有關,現在被認為是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派的一些面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因為不同的原因提出了這個觀點。 1920 年代,沃迪爾·卡欽斯 (Waddill Catchings)和威廉·特魯芬特·福斯特 (William Trufant Foster)在美國對該理論進行了極其深入的闡釋。[ 38 ] [ 39 ]近期,所謂的「拉詹假說」[ 40 ]認為,所得不均是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41 ]原因在於,不斷加劇的不平等導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尤其是美國人群)增加債務,以維持與富人的消費水準。房地產市場的借貸額特別高,而金融部門管制的放寬使擴大次級房貸成為可能。 2007年房地產市場的低迷阻止了這一進程,並引發了金融危機。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史蒂格利茨和其他許多人[ 40 ]都支持這種觀點。[ 42 ]
目前正在爭論的是過去幾十年來世界超級富豪們到底富裕了多少。托馬斯·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處於爭論的前沿,主要關註一國國內的收入和財富集中問題。布蘭科·米拉諾維奇提供了全球範圍內不平等現象加劇的證據,表明所謂的「全球富豪」群體,即世界收入分配中最富有的1%,是1988 年至2008 年期間經濟成長的主要受益者。[ 43 ]最近的分析也支持了這一說法,1980 年至 2016 年期間,全球經濟成長的 27% 來自世界收入分配最前 1% 的人。[ 44 ] 這些分析所依據的方法已受到《經濟學人》等某些出版物的批評。[ 45 ]
道德義務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的觀點與托馬斯·博格 (Thomas Pogge) 的觀點形成對比,他認為我們個人有幫助窮人的道德義務。[ 46 ] [ 47 ] 生活在財富再分配較多的州的富人,比窮人更支持移民,因為這可以讓他們支付更少的工資。 [ 48 ]
不平等的經濟影響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b/Number_of_High_Net_Worth_Individuals%2C_2011_v4.jpg/220px-Number_of_High_Net_Worth_Individuals%2C_2011_v4.jpg)
英國研究人員理查德·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利用來自23個已開發國家和美國50個州的統計數據,顯示收入不平等與健康和社會問題(肥胖、精神疾病、兇殺、青少年生育、監禁、另一方面,貧窮預期壽命、教育程度、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婦女地位、社會流動性,甚至人均專利數)。 [ 50 ]作者認為,不平等會透過造成社會心理壓力和地位焦慮而引發社會弊病。[ 51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安德魯·伯格 (Andrew G. Berg) 和喬納森·奧斯特里 (Jonathan D. Ostry)在 2011 年撰寫的一份報告中發現,較低的不平等程度與持續的經濟成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收入分配不均現象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喀麥隆、約旦)“在過去幾年內成功啟動了高增長率”,但“更長時間的增長期與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密切相關”。[ 52 ] [ 53 ] [ 54 ] 工業革命導致國家間的不平等加劇。一些經濟體實現了起飛,而其他經濟體,如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仍然停留在勉強維持生計的水平。一般計算表明,1870 年,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17 個國家的人均GDP 平均是世界上最貧窮經濟體的2.4 倍。的4.2 倍。[ 55 ] 就GDP指標而言,GDP並不能說明社會不平等的程度。人均GDP只是一個平均值。人均GDP成長5%,可能意味著全社會GDP都成長了5%,也可能意味著一部分族群的GDP成長較多,另一部分族群的GDP成長較少,甚至下降。
批評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重新分配往往會使那些擁有政治影響力、能夠確定支出優先事項的人受益,而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則不會受益,因為他們對政府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56 ]
社會主義經濟學家約翰·羅默和普拉納布·巴爾丹批評了北歐式 社會民主背景下的透過稅收進行再分配的做法,據報道,他們強調這種做法在促進相對平等主義方面的成功有限,而且缺乏可持續性。他們指出,社會民主主義需要強大的勞工運動來維持其沉重的再分配,而期望在勞工運動較弱的國家實現這種再分配是不切實際的。他們指出,即使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由於勞工運動的弱化,社會民主主義也在衰退。相反,羅默和巴爾丹認為,改變企業所有權和市場社會主義的模式,消除重新分配的需要,將更永續,更有效地促進平等主義。[ 57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58 ]認為,社會民主主義改革——包括收入重新分配政策——如失業救濟金和對利潤和富人徵收高額稅款,透過減少資本家投資的激勵,進一步限制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效率,從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產生了更多的矛盾。[ 59 ]馬克思主義認為,再分配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只有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才能解決。如果做得正確,收入再分配將透過減少不平等來降低貧窮。但它可能不會以任何重大的方式加速成長,除非能夠減少因不平等而產生的社會緊張局勢,並允許窮人投入更多資源進行人力和物質資產積累。直接投資於窮人的機會至關重要。 [ 60 ]
競爭市場產生的所得分配可能非常不平等。然而,在基本競爭模型的條件下,財富的重新分配可以使經濟走向更平等的配置,同時也是帕累託有效的。[ 61 ]
參見
列表:
相反的傾向:
參考
- “重新分配”。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史丹佛大學。 2004 年 7 月 2 日。2010 年8 月 13 日檢索。
稅法、貨幣政策或侵權法的變化等
社會機制
導致這些主體之間商品的重新分配
- 凱斯勒,格倫。「事實查核員:伊莉莎白華倫聲稱雷根之後,底層 90% 的人的薪資成長為『零』」。華盛頓郵報。檢索日期:2017 年5 月 7 日。
- Reich,Robert(2017 年 5 月 4 日)。「川普的慣用伎倆就是殘忍。數一數吧」。新聞周刊。檢索日期:2017 年5 月 7 日。
- FAIR(2009 年 7 月)。「對媒體來說,『階級戰爭』的受害者都是富人,越來越富的富人很少被貼上交戰方的標籤」。檢索日期:2017 年5 月 8 日。
- FA Cowell ([1987] 2008)。 “收入與財富再分配”,《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二版,目錄。
- Rugaber, Christopher S.;博克,喬許(2014 年 1 月 27 日)。「貧富差距:什麼是貧富差距以及它為何重要」。美聯社新聞。2014 年1 月 27 日檢索。
- de Blois, 盧卡斯; RJ范德斯佩克(1997)。古代世界簡介。由蘇珊·梅勒 (Susan Mellor) 翻譯。勞特利奇。第56-60頁 。 978-0-415-12773-8。
- “威廉·布拉德福德 — 事實與摘要”。歷史.com。檢索日期:2017 年1 月 3 日。
- 普利茅斯種植園的歷史,第 154 頁。 135
- Hunt III, Arthur W. (2014 年 4 月 3 日)。「教宗方濟各需要分配主義:美國人和教宗都可以接受現代資本主義的人道替代方案」。美國保守派。檢索日期:2017 年5 月 8 日。
- 斯蒂格利茨,約瑟夫·E. (2006)。經濟學(第 4 版)。紐約:WW Norton。頁226. ISBN 0-393-92622-2。
- Rosser, Mariana V. 與 J Barkley Jr. (2003 年)。轉型 世界 經濟 中 的 比較 經濟學。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頁11. ISBN 978-0262182348。
經濟因政府乾預收入重新分配的程度和方法而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在實施任何再分配政策之前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因此,日本政府進行的再分配比許多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要少得多,因為日本的工資分配比大多數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更平等。規劃社會主義經濟體的收入再分配較少,因為政府最初透過設定工資和禁止資本或土地收入來控制收入分配。
- Haq,Ghiasul(2013 年)。 「伊斯蘭教的收入和財富分配」。東南亞當代商業、經濟和法律雜誌。2 ( 6月2日): 34–40 。
- Benabou,Roland;蒂羅爾,讓(2006 年 5 月)。「對公正世界的信仰與再分配政治」(PDF)。經濟學 季刊.121(2):699–746。
- Carnes,Nicholas;盧普,諾姆(2015 年 1 月)。「重新思考階級與代表性的比較視角:來自拉丁美洲的證據」。美國 政治 科學 雜誌.59:1–18。
- Corneo, Giacomo;格魯納,漢斯彼得(2002)。 「個人對政治再分配的偏好」。公共經濟學雜誌。83 : 83–107。 S2CID 73714466。
- Alesina,Alberto;迪泰拉,拉斐爾; MacCulloch,羅伯特(2004 年 8 月)。“不平等與幸福:歐洲人和美國人有什麼不同嗎?”。公共經濟學雜誌。88(9–10):2009–2042。
- Shayo, Moses (2009 年 5 月)。 「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社會認同模式:國家、階級與再分配」。美國 政治 科學 評論. 103 ( 2 ) : 147–174 。 S2CID 54773857。
- Alesina,Alberto; Angeletos,George-Marios(2005 年 9 月)。 「公平與再分配」。美國 經濟 評論.95(4):960–980。
- Klor, Esteban; Shayo,Moses(2010 年 4 月)。 「社會認同與對再分配的偏好」。公共經濟學雜誌。94 ( 3– 4 ) : 269– 278 。 S2CID 54954164。
- 布瑟, 托馬斯;格里馬爾達,詹盧卡;普特曼,路易斯; van der Weele,Joël(2020 年 10 月 1 日)。「再分配偏好中的過度自信與性別差距:跨國實驗證據」(PDF)。經濟 行為 與 組織 雜誌. 178 : 267–286。內核: ISSN 0167-2681。S2CID 221593370。
- 皮凱提,湯瑪斯(1995 年 8 月)。 「社會流動與再分配政策」。經濟學 季刊. CX ( 3 ) : 551–584。硬碟機:1721.1/64248。JSTOR 2946692。
- Meltzer, Allan H.;理查德,斯科特 F. (1981)。 「政府規模的合理理論」。政治經濟學雜誌。89 ( 5 ) : 914–927。 S2CID 13083878。
- 佩科拉羅,布蘭登(2017 年 4 月 1 日)。 「為什麼選民不『把基尼係數放回瓶子裡』?不平等和重新分配的經濟偏好」。歐洲經濟評論。93 : 152–172。 ISSN 0014-2921。
- 斯蒂格利茨, 約瑟夫·E.;沃爾什,卡爾 E.(2006 年)。經濟學(第 4 版)。紐約:WW Norton。頁226. ISBN 0-393-92622-2。
- 阿特金森, Anthony B;皮凱蒂,托馬斯; Saez,Emmanuel(2011 年 3 月 1 日)。“歷史上長期的最高收入” (PDF)。經濟 文獻 雜誌. 49 ( 1 ) : 3–71。 S2CID 145100741。
- Ravallion, M. (2014 年 5 月 23 日)。「發展中國家的所得不平等」。科學。344 ( 6186 ) :851–855 。 doi : 10.1126/science.1251875。PMID 24855260。S2CID 21768275 。檢索日期:2021 年4 月 30 日。
- Steinmo, Sven (1993)。稅收與民主。紐黑文和倫敦:耶魯大學出版社。第 157頁 。國際標準書號 0-300-05409-2。
- Barbour,Christine 和 Gerald C. Wright。維護共和國:美國政治中的權力與公民權。第 7 版:CQ,2016 年。
- Prante,Gerald 與 Scott A. Hodge。 “美國稅收和支出政策的分配。”稅務基金會。 Np,2013 年 11 月 13 日。
- Lee, Dwight R. “重新分配”。經濟與自由圖書館。
- Harvey S. Rosen & Ted Gayer,《公共財政》,第 271–72 頁(2010 年)。
- 雷克托,羅伯特。 “再分配國家:美國政府福利、服務和稅收的分配。”傳統基金會。 Np,2015 年 9 月 15 日。
- 斯蒂格利茨,約瑟夫·E. (2006)。經濟學(第 4 版)。紐約:WW Norton。頁227. ISBN 0-393-92622-2。
- Baizidi, Rahim (2019 年 7 月 17 日)。 「悖論性的階級:中產階級的利益悖論與政治保守主義」。亞洲 政治 學 雜誌. 27 ( 3 ) : 272– 285 。ISSN 0218-5377。S2CID 199308683。
據此,我們劃分了三個主要階層,包括上層階級、中產階級和下層階級,並評估了他們對財富再分配(作為非保守政策)的態度。鑑於目前的經濟不平等,如果採取財富再分配政策,下層和中產階級將在經濟上受益,因為他們擁有的財富少於其人口比例。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下層階級同意財富再分配,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大多持反對態度。
- 馬克思,KA,《政治經濟學批判》。進步出版社,莫斯科,1977 年
- “富人和其他人”。《經濟學人》。 2011 年 1 月 20 日。檢索日期:2020 年4 月 7 日。
- 多夫曼,約瑟夫(1959)。美國文明中的經濟思想。卷4 .紐約:維京出版社。第 339-351頁 。
- Allgoewer,伊麗莎白(2002 年 5 月)。「消費不足理論與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大蕭條的解釋」(PDF)。討論文件編號2002-14 年。聖加侖大學。
- Van Treeck,Till;斯特恩,西蒙(2012)。導致大衰退的原因嗎?國際勞工組織,工作及就業條件處。頁17.
- Rajan,R.(2010 年)。斷層線:隱藏的裂縫如何仍然威脅著世界經濟。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 斯蒂格利茨,JE (2009)。「全球危機、社會保障與就業」(PDF)。國際勞工評論。 148 , 1–2(1–2):1–13 。
- 米拉諾維奇,布蘭科(2016 年)。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時代的新方法。哈佛大學出版社。
- 阿爾瓦雷多,F.;尚塞爾(F.);皮凱提,T.;薩茲,E.; Zucman,G.(2018 年)。“世界不平等報告” (PDF)。
- “忘記 1%;自由交換”,《經濟學人》,2014 年 11 月 8 日,第 133 頁。 79.
- Stafforini,Pablo。「飢荒、富裕與道德,彼得‧辛格著」。原文存檔於2016年10月23日。檢索日期:2017 年1 月 3 日。
- “消除貧窮” 。檢索日期:2017 年1 月 3 日。
- Hainmueller, Jens; Hiscox,Michael J.(2010 年 2 月)。 「對高技能和低技能移民的態度:來自調查實驗的證據」。美國 政治 科學 評論. 104 ( 1 ) : 61–84。硬碟機:1721.1/59821。S2CID 3592122。
- http://www.taxjustice.net/cms/upload/pdf/Price_of_Offshore_Revisited_120722.pdf [裸 URL PDF ]
- “精神層面—平等信託”。原文存檔於2015年5月31日。檢索日期:2017 年1 月 3 日。
- “精神層面:‘思想破壞者’如何將書籍變成政治出氣筒”,羅伯特·布斯,《衛報》,2010 年 8 月 13 日
- “不平等與不可持續增長: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Andrew G. Berg 和 Jonathan D. Ostry,《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討論記錄》,2011 年 4 月 8 日
- 伯格,安德魯G.; Ostry,Jonathan D.(2011)。“平等與效率”。金融與發展。48(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2 年9 月 10 日檢索。
- Greenlaw,Steven A.(2018 年)。宏觀經濟學原理(第二版)。德克薩斯州休斯頓。頁176. ISBN 978-1-947172-38-8。
- Gebhardt,R.(1991)。體外篩選致癌物的組織化學方法。卷23.第91–99頁。 國際標準書號 1947172-387。PMID 1947172。
{{cite book}}
:|journal=
忽略(幫助) - Plotnick, Robert (1986) 《直接收入再分配的利益團體模型》,《經濟學與統計評論》,第卷。 68,沒有。 4,第 594-602 頁。
- “市場社會主義,復興的案例”,作者:普拉納布·巴爾丹和約翰·E·羅默。 1992 年, 《經濟展望雜誌》,第卷6,沒有。 3,頁104:「由於它(社會民主)允許強大的資本家階級存在(瑞典 90% 的生產資產為私人所有),只有強大而統一的勞工運動才能透過稅收贏得社會民主特有的再分配。它認為如此大規模的稅收減免可以僅僅通過選舉民主來實現,而無需有組織的勞工運動,當資本家組織和資助有影響力的政黨時,這種想法是理想主義的。的頂級勞工組織也難以維持,社會民主現在有點處於下降趨勢。
- Prychitko, David.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 - Econlib。
- 市場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者之間的爭論,作者:Schweickart,David;勞勒,詹姆斯;蒂克廷,希勒爾;奧爾曼,伯特爾。 1998. 第 60–61 頁:「馬克思主義者的回答是…它涉及透過提供最低工資、高水準的失業保險、減少勞動力後備軍的規模、對利潤徵稅等來限制市場的激勵機制,
- 布吉尼翁,弗朗索瓦。「收入再分配與減少經濟不平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與發展雜誌」。www.imf.org 。檢索日期:2021 年4 月 13 日。
- 斯蒂格利茨,約瑟夫·E. (2006)。經濟學(第 4 版)。紐約:WW Norton。頁235. ISBN 0-393-9262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