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不公平

 不公平厭惡IA)是對公平的偏好和對偶然不平等的抵制。[ 1 ]研究不公平厭惡的社會科學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動物行為學。不公平厭惡的研究目的是解釋那些不是純粹受自身利益驅動而是出於公平考慮的行為。

在一些文獻中,在表達「不平等厭惡」的地方使用了「不平等厭惡」這個術語。 [ 2 [ 3 ]社會學論述認為,「不平等」涉及資源分配的差距,而「不公平」則涉及根本性的、制度性的不公平。[ 4 ]因此,選擇採用不平等或不平等規避可能取決於具體情況。

人類研究

人類不公平厭惡的研究主要發生在經濟學領域,儘管社會學也對此進行研究

對不公平厭惡的研究始於1978 年,當時的研究表明,人類對有利的不公平和不利的不公平都很敏感,並且有些人在因獲得不應得的獎勵而感到“內疚”或不高興時會嘗試過度補償。[ 5 ]

1999 年,費爾和施密特提出了不公平厭惡(對不公平結果的抵制)的最新定義。[ 1 ]他們假定人們做出決策是為了將結果的不公平降至最低。具體來說,考慮這樣一個場景:有個人 {1,2,..., n } 獲得金錢結果i。那麼對第i個人而言的 效用為

其中 α 參數化了第i個人對於第一個非標準項中不利不平等的厭惡程度,β 參數化了第i個人對於最後一項有利不平等的厭惡程度。結果表明,一小部分自私行為可能會影響大多數公正的人在某些情況下採取自私的行為,而少數公正行為也可能促使自私的參與者在有懲罰的遊戲中合作。此外,即使在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不公平厭惡心態也可能影響市場結果。

2000 年,加里·E·博爾頓 (Gary E Bolton) 和阿克塞爾·奧肯菲爾斯 (Axel Ockenfels) 提出了一個更通用的模型,稱為ERC (公平 ( equity) 、互惠(interciprocity) 和競爭( competition)) [ 2 ] 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收益都是金錢的和非負的,玩家的目標是最大化動機函數的期望值。n 位參與者中個人 ( i )的動機函數在哪裡是 i 的相對收益份額,並且是總金錢支出。研究結果表明,各種博弈中的行為,包括未知餅大小博弈、最佳射門博弈、伯特蘭博弈和古諾博弈、猜謎博弈等,實際上都可以從最後通牒博弈和獨裁者博弈中推導出來。

懲罰不公義的成功和博弈論

費爾和施密特表明,不利的不公平厭惡在人類身上表現為「願意犧牲潛在收益來阻止另一個人獲得更優厚的回報」。他們認為,這種顯然是自我毀滅的反應對於創造雙邊談判蓬勃發展的環境至關重要。如果沒有不公平厭惡者對不公義的拒絕,穩定的合作將更難維持(例如,成功的搭便車者將有更多機會)。[ 6 ]

詹姆斯·H·福勒和他的同事也認為,厭惡不公平對於多邊環境中的合作至關重要。[ 7 ]具體而言,他們表明,隨機收入博弈(與公共物品博弈密切相關)中的受試者願意花自己的錢來減少較富裕的群體成員的收入並增加較貧窮的群體成員的收入,即使沒有合作岌岌可危。[ 8 ]因此,搭乘其他團體成員貢獻便車的個人可能會因為賺得更多而受到懲罰,從而為維持合作創造了一種分散的激勵。

實驗經濟學

不公平厭惡與三個標準經濟學實驗的行為觀察大致一致

  1. 獨裁者遊戲-主體選擇如何在自己和另一個主體之間分配獎勵。如果獨裁者出於自身利益行事,那麼分割結果將是:合夥人無法獲得 0,而獨裁者獲得全部。雖然最常見的選擇確實是保留一切,但許多獨裁者選擇放棄,而第二常見的選擇是 50:50 分割。
  2. 最後通牒遊戲-玩獨裁者遊戲,但接受者可以否決整個交易,讓雙方一無所獲。當報價較低時,合作夥伴通常會否決該交易。人們總是寧願一無所獲,也不願分得一小份利益。拒絕該提議實際上就是花錢懲罰獨裁者(稱為提議者
  3. 信任遊戲-當獨裁者的初始禀賦由夥伴提供時,會出現與獨裁者遊戲中相同的結果,儘管這需要第一個玩家相信會得到回報(互惠)。這個實驗通常產生 50:50 的捐贈分配,並被用作不公平厭惡模型的證據。

2005 年,約翰李斯特 (John List)對這些實驗進行了少許修改,以確定實驗構造中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引發了特定的行為。當選擇從其他玩家那裡偷錢時,即使只有一美元,觀察到的利他主義幾乎消失了。在另一項實驗中,兩名玩家獲得一筆錢,並可以選擇給予或接受對方任意數量的錢。在這個實驗中,只有 10% 的參與者給了對方一些錢,而 40% 的玩家選擇拿走對方所有的錢。

最後一個實驗與前一個實驗完全相同,40% 的參與者變成了一夥強盜,但有一個條件:兩名參與者被迫透過塞信封來賺錢。在最後一個實驗中,超過三分之二的玩家既沒有拿走也沒有給出一分錢,而超過 20% 的玩家仍拿走了其他玩家的一些錢。

2011 年,Ert、Erev 和 Roth [ 9 ]在兩個資料集上進行了模型預測競賽,每個資料集包含 120 場雙人遊戲。在每個遊戲中,玩家 1 決定是否「選擇退出」並確定兩個玩家的收益,或「選擇加入」並讓玩家 2 透過在「左」或「右」動作之間進行選擇來決定收益分配。回報是隨機選擇的,因此資料集包括最後通牒、獨裁者和信任等遊戲以及其他遊戲。結果表明,不公平厭惡可以被描述為人們在這種遊戲中可能使用的眾多策略之一。

實驗經濟學的其他研究涉及決策中的風險規避[ 10 ],以及不平等測量指標與對感知不平等的主觀判斷的比較。[ 11 ]

公司研究

對企業內部員工意見的調查表明,現代勞動經濟學家發現不公平厭惡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員工不僅比較相對薪資,也比較與同事的相對績效。當這些比較導致內疚或嫉妒時,不公平的厭惡可能會降低員工的士氣。根據Bewley (1999) 的研究,管理者建立正式薪酬結構的主要原因是讓員工之間的比較看起來“公平”,他們認為這對士氣和工作績效來說是“關鍵” 。[ 12 ]

我們自然會想到,對不公平的厭惡會導致勞動力隊伍內部更加團結,從而使普通員工受益。然而,佩德羅·雷伊-比爾(Pedro Rey-Biel) 在2008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這一假設是可以被推翻的,雇主可以利用不公平厭惡來以更少的薪酬獲得更高的績效。[ 13 ]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擺脫正式的薪酬結構,轉而使用非平衡 獎金作為額外績效的激勵。他表明,在最優生產水平上,對不公平厭惡員工的最佳合同,不如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雙員工模型中對“標準代理人”(沒有不公平厭惡情緒)的最佳合同那麼慷慨。

批評

2005 年,阿夫納·沙凱德 (Avner Shaked) 分發了一本名為“不公平厭惡的修辭”的小冊子,批評了費爾和施密特的不公平厭惡論文。[ 14 ] 2010 年,Shaked 與Ken Binmore《經濟行為與組織雜誌》上發表了批評的擴展版本(同一期還刊登了 Fehr 和 Schmidt 的回復以及 Binmore 和 Shaked 的反駁)。[ 15 [ 16 [ 17 ]不公平厭惡模式的一個問題是存在自由參數;標準理論只是不公平厭惡模式的一個特例。因此,當可以在查看資料後選擇不公平厭惡參數時,根據構造不公平厭惡必須始終至少與標準理論一樣好。 Binmore 和 Shaked 也指出,Fehr 和 Schmidt (1999) 在沒有進行正式估計的情況下選擇了 alpha 和 beta 分佈。 Fehr 和 Schmidt (1999) 中的 alpha 和 beta 參數之間的完美相關性是他們在論文附錄中所做的一個假設,但他們提供的數據並不能證明這個假設。

最近,一些論文使用最大似然等估計技術估計了 Fehr-Schmidt 不公平厭惡參數。結果好壞參半。一些作者發現 beta 大於 alpha,這與 Fehr 和 Schmidt (1999) 提出的核心假設相矛盾。[ 18 ]其他作者發現,Fehr 和 Schmidt (1999) 的 alpha 和 beta 分佈對不公平厭惡的解釋效果並不比標準理論好;他們估計的 alpha 平均值比 Fehr 和 Schmidt (1999) 所建議的要小得多。[ 19 ]而且,Levitt和List(2007)指出,實驗室實驗往往會誇大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因為實驗室中的受試者知道他們受到監控。[ 20 ]

對普遍不平等厭惡概念的另一種解釋[ 11 ]是,假設不平等的程度和結構可能導致對不平等的接受或厭惡。

局限性和未來調查

Fehr 和 Schmidt 建議,對不公平厭惡的進一步研究應該強調明確形式化意圖的作用,並根據其他假設對該理論進行更徹底的檢驗。[ 21 ]

Bolton 和 Ockenfels 建議 ERC 模型需要動態理論支援和額外研究,以便有效地解釋更複雜的遊戲和在較長時間跨度內發生的遊戲。[ 2 ]關於社會偏好的高階定義和更正式的量化模型也值得研究。

非人類研究

一項針對卷尾猴的實驗Brosnan, Sde Waal, F)表明,實驗對象寧願什麼也得不到,也不願得到不公平地分配給第二隻猴子的獎勵,而且他們似乎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造成不公平分配的研究人員食物。[ 22 ] 人類學家認為,這項研究顯示靈長類動物在生物學演化上具有社會「公平競爭」的意識,儘管其他人認為這是後天習得的行為,或者可以透過其他機制來解釋。[需要引用]也有證據表明黑猩猩存在不公平厭惡[ 23 ](儘管最近的一項研究對這種解釋提出了質疑[ 24 ])。最新研究表明,黑猩猩玩最後通牒遊戲的方式與兒童相同,都喜歡公平的結果。作者聲稱,就公平感而言,我們現在已經接近人類和猿類之間沒有區別的程度。[ 25 ]最近的研究表明,科動物也能認識到基本的公平,這種公平源於生活在合作社會中。[ 26 ]其他生物目的動物認知研究並未發現相對「公平」與「正義」與絕對效用有類似的重要性。

厭惡社會不公平

費爾和施密特的模型或許可以部分解釋民主國家普遍反對經濟不平等的現象,但我們應該區分厭惡不公平的“內疚感”和平等主義的“同情心”,後者並不一定意味著不公正

不公平厭惡不應與反對不平等後果的論點混為一談。例如,支持公費醫療的 口號「窮人的醫院變成窮醫院」直接反對的是預計會出現的醫療水準下降,而不是反對造成這一下降的醫療隔離。認為隨著醫療保健不平等的減少(在總支出相同的情況下),平均醫療結果會改善,這一論點與基於厭惡不平等而支持公共醫療保健的理由不同。

參見

參考

  1.  Fehr,E.;施密特,KM(1999)。“公平、競爭與合作理論” (PDF)經濟學 季刊.114(3):817–68高密度脂蛋白10535/6398
  2.  博爾頓,加里 E;奧肯費爾斯,阿克塞爾(2000)。“ERC:公平、互惠和競爭的理論”美國 經濟 評論.90(1):166–193ISSN0002-8282JSTOR117286  
  3.  D.,恩格爾曼; M.,Strobel(2002 年)。「簡單分佈實驗中的不平等厭惡、效率和最大最小偏好」doi : 10.26481/umamer.2002013 {{cite journal}}引用期刊需要|journal=幫助
  4. “健康不公平及其原因”www.who.int 。檢索日期:2023-04-20
  5.  沃爾斯特;貝爾沙伊德(1978)。公平:理論與研究。艾琳和培根。國際標準書號 978-0-205-05929-4
  6.  費爾,恩斯特;施密特,克勞斯 M.(2006 年)。「公平、互惠與利他主義的經濟學—實驗證據與新理論」(PDF)捐贈、利他主義和互惠經濟學手冊。卷1.615–691。 國際標準書號  9780444506979
  7.  福勒(Fowler),詹姆斯·H.;約翰遜,提姆;斯米爾諾夫,奧列格(2005)。 「平等主義動機與利他主義懲罰」。自然433(7021):E1。Bibcode2005Natur.433Q....Fdoi : 10.1038/nature03256PMID 15637787S2CID 4413236  
  8.  道斯,克里斯多福·T.;福勒(Fowler),詹姆斯 H.;約翰遜,提姆;麥克埃爾里斯,理查德;斯米爾諾夫,奧列格(2007)。 「人類的平等動機」。自然446 ( 7137 794–796 ​ doi : 10.1038/nature05651PMID 17429399S2CID 896174  
  9.  Ert, Eyal;埃雷夫、伊多;羅斯,阿爾文E.(2011 年)。「簡單擴展形式賽局中的社會偏好選擇預測競賽:簡介」(PDF)遊戲2 ( ) : 257–276
  10.  Berg, Joyce E. 和 Thomas A. Rietz於 1997 年在愛荷華大學發表的討論論文《以德待人:不確定條件下決策中人際因素的理論與實驗測試》考察了從彩票選擇遊戲到多選遊戲的風險規避程度的提升
  11.  Yoram Amiel(作者),Frank A. Cowell:思考不平等:個人判斷和收入分配,2000 年
  12.  Bewley, T. (1999)為何經濟衰退期間工資不會下降。哈佛大學出版社, ISBN 0-674-95241-3 
  13.  Rey-Biel,P.(2008 年 6 月)。 「不公平厭惡和團隊激勵」。斯堪的納維亞經濟學雜誌10 ( ) : 297–320doi : 10.1111/j.1467-9442.2008.00540.xS2CID 210561618  
  14.  Shaked,Avner(2005)。 「厭惡不公平的修辭」。SSRN 675227 
  15.  賓莫爾, 肯;謝克德,阿夫納(2010 年)。 「實驗經濟學:下一步是什麼?」。經濟 行為 與 組織 雜誌.論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論。73 ( 1 ) : 87–100doi : 10.1016/j.jebo.2008.10.019 
  16.  費爾,恩斯特;施密特,克勞斯 M.(2010 年)。 「關於不公平厭惡:對 Binmore 和 Shaked 的回應」。經濟 行為 與 組織 雜誌.論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論。73 ( : 101–08 doi : 10.1016/j.jebo.2009.12.001 
  17.  賓莫爾, 肯;謝克德,阿夫納(2010 年)。 「實驗經濟學:下一步在哪裡?反駁」。經濟 行為 與 組織 雜誌.論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論。73 ( : 120–21 doi : 10.1016/j.jebo.2009.11.008 
  18.  查爾斯·貝爾馬爾;克勒格(Sabine Kröger)範索斯特,亞瑟(2008)。“使用實驗決策和主觀機率測量異質人群中的不公平厭惡”計量經濟學76 ( ) : 815–39​ S2CID 55369709 
  19.  Hoppe, Eva I.;施密茨,派崔克‧W.(2013 年)。「不完全資訊和社會偏好下的簽約:一項實驗研究」(PDF)經濟 研究 評論80 ( 4 ) 1516–44 
  20.  Levitt, Steven D. List,John A(2007)。“測量社會偏好的實驗室實驗揭示了現實世界的什麼?” (PDF)經濟 展望 雜誌21 2 ) 153– 74 S2CID 26940779  
  21.  費爾,恩斯特;施密特,克勞斯 M.(1999 年)。“公平、競爭與合作的理論”經濟學 季刊114 ( 3 ) 817–868 高密度脂蛋白10535/6398ISSN 0033-5533JSTOR 2586885  
  22.  布魯斯南, SF;德瓦爾,FBM(2003 年)。 「猴子拒絕不平等的報酬」。自然425 ( 6955 297–99​ doi : 10.1038/nature01963PMID 13679918S2CID 4425495  
  23.  布魯斯南, SF;希夫,HC;德瓦爾,FBM(2005)。「黑猩猩對不公平的容忍度可能會隨著社會親密度的提高而增強」(PDF)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272 ( 1560 ) 253–58 ​ PMC 1634968PMID 15705549原文存檔2005-04-09。   
  24.  Bräuer, J.;卡爾,J.; Tomasello,M.(2009 年)。「猿類是否厭惡不平等?關於代幣交換範式的新數據」(PDF)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71 ( ) : 175–81​ PMID 19021260S2CID 14622479   
  25.  Proctor, D.;等(2013)。「黑猩猩玩最後通牒遊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10 ( 6 ) 2070–75 ​ PMC 3568338PMID 23319633  
  26.  Greenfieldboyce, Nell (2009 年 12 月 9 日)。「研究發現,狗狗懂得公平,也會嫉妒」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