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經濟學

 

富裕的國家往往比貧窮的國家更幸福(觀察結果呈上升趨勢),一個國家內的富人往往比同一國家內的窮人更幸福(箭頭始終指向東北)。

幸福經濟學幸福經濟學是對幸福和生活品質的理論、定性和定量研究,包括積極和消極情緒幸福感[ 1 ] 生活滿意度和相關概念——通常將經濟學與其他學科比平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它通常將主觀幸福感相關指標以及更客觀的生活品質指數(而不是財富、收入或利潤)視為需要最大化的東西。

自 20 世紀末以來,該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例如透過開發衡量幸福感和相關概念的方法、調查和指數,[ 2 ]以及生活品質。有關幸福感的調查結果被描述為對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挑戰。[ 3 ]儘管如此, 2008 年 不丹憲法已明確採用提高國民幸福總值的方法,並設立了衡量國民幸福總值的具體指數,以指導該國的經濟治理。

主題分類

主題可以根據特異性、交叉性和跨分類以多種方式進行分類。例如,在《經濟文獻期刊》分類代碼中,它被歸類為:

計量學

鑑於其本質,報告的幸福感是主觀的。[ 6 ] 很難比較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幸福。[ 2 ] 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幸福感尤其困難。[ 2 ]不過,許多幸福經濟學家認為,他們已經解決了這個比較問題。跨越國家和時間的大量資料樣本的橫斷面顯示出幸福決定因素的一致模式。[ 2 ]

幸福感通常採用主觀標準(例如自我報告調查)和/或客觀標準來衡量。人們一直擔心的一個問題是人們對幸福感調查的回答的準確性可靠性。 [ 7 ]人們經常使用諸如壽命、收入和教育等客觀指標來代替或補充主觀報告的幸福感,儘管這種假設認為這些指標通常會帶來幸福感,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生活品質幸福感等術語通常用於涵蓋這些更客觀的衡量標準。

微觀計量經濟學幸福方程式具有標準形式:[ 2 ]在這個等式中報告顯示個人幸福感在時間, 和是一個已知變數的向量,其中包括社會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徵。[ 2 ]

1972 年,西科·曼斯霍爾特(Sicco Mansholt )引入了宏觀經濟幸福感測量標準,有些人用“國民幸福總值”來衡量這一標準[ 8 ] ,而另一些人則稱之為「真實財富指數」。阿尼爾斯基在2008年寫過一個參考定義,關於如何衡量五種類型的資本:(1)人力; (2)社交; (3)天然的; (4)建造; (5)金融。[ 9 ]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幸福、安康或生活滿意度是無法衡量的。範普拉格是第一個組織大型調查以明確衡量收入所帶來的福利的人。他透過收入評估問題(IEQ)做到了這一點。這種方法稱為萊頓學派。它以開發該方法的荷蘭大學命名。其他研究人員包括 Arie Kapteyn 和 Aldi Hagenaars。[ 10 ]

一些科學家聲稱,幸福感可以透過用先進的成像技術觀察大腦快樂中心的亮起情況來主觀和客觀地衡量,[ 7 ]儘管這引發了一些哲學問題,例如,這是否可以被視為比報告的主觀幸福感更可靠。

決定因素

國內生產毛額和國民生產毛額

通常,國內生產毛額(GDP)和國民生產毛額(GNP)等國家財政指標被用作衡量政策成功的標準。 GDP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的關聯,富裕國家的公民比貧窮國家的公民更幸福。[需要引用] 2002 年,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關係只適用於人均 GDP約 15,000 美元的情況。[ 11 ]進入21世紀,又有多項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果,因此「伊斯特林悖論」引起了爭議。[ 12 ]

個人收入

從歷史上看,經濟學家認為幸福感只是收入的簡單函數。然而,我們發現,一旦財富降至維持生存的水平,其作為幸福泉源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 13 ]鑑於這一悖論,幸福經濟學家希望改變政府看待幸福的方式,以及如何最有效地治理和分配資源。[ 14 ]

2010 年,丹尼爾·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安格斯·迪頓 (Angus Deaton)發現,收入較高的人通常對生活更滿意,但人們日常的情感幸福感只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上升,直到家庭稅前年收入達到75,000 美元的門檻。[ 15 ] 卡尼曼和迪頓的這項研究表明,幸福感和最高收入(75,000美元)之間的關係。體驗到的幸福是每天獲得的幸福——「使人的生活愉快或不愉快的喜悅、著迷、焦慮、悲傷、憤怒和喜愛的體驗的頻率和強度」。卡尼曼和迪頓的另一個發現是,沒有證據支持最高收入可以達到所謂的反思幸福。該數據得到了坎特里爾階梯量表 (Cantrill Ladder) 的支持,該量表揭示了收入和反射性幸福感之間存在直接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金錢確實能買來幸福。

有人認為,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其他因素能讓人更幸福。[ 7 ]在提升幸福感方面,短期心理治療的成本效益比單純增加收入高出 32 倍。[ 16 [ 17 ]

維吉尼亞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學者在研究了大量學術論文後,於2011 年發布了一項研究,以回應一個明顯的矛盾:「當被要求評估自己的生活時,有錢人表示自己過得很幸福“人們更滿意。但當被問及他們現在有多幸福時,錢多的人和錢少的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研究包括以下八項一般性建議:

  • 把錢花在「體驗」上,而不是商品。
  • 將錢捐給其他人,包括慈善機構,而不是只花在自己身上。
  • 花少量的錢去享受許多小的、暫時的快樂,而不是花較少的錢去享受較大的快樂。
  • 不要把錢花在「延長保固期和其他形式的高價保險上」。
  • 調整心態,實現“先付款,後消費”,而不是“先消費,後付款”。
  • 事先謹慎考慮購買的日常後果。
  • 不要購買「最划算」的產品,而要根據什麼能促進幸福來購買。
  • 在購買產品之前,先徵求其他有產品體驗的人的意見。[ 18 [ 19 ]

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約書亞·戈特利布(Joshua Gottlieb) 和奧倫·齊夫(Oren Ziv) 在他們的《不幸福的城市》論文中研究了居住在美國大都市地區的人們自我報告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關於“個人在相互競爭的目標之間做出權衡,包括但不限於幸福。”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顯示,居住在幸福感較低的大都市地區的人們獲得的實際工資更高,他們在結論中指出「如果代價合適,人們很願意犧牲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這是可以理解的。[ 20 ]

社會安全

Ruut Veenhoven聲稱社會安全金似乎並沒有增加幸福感。這可能是因為非自營收入(例如彩票收入)整體上也不會增加幸福感。[需要引用]幸福可能是心靈對有益行為的獎勵。然而,自由企業經濟智庫 CIS 的 Johan Norberg 提出了一個假設:那些認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會更幸福,而家長式體制可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 21 [ 22 ]

另一種觀點則關注福利國家作為一種制度的作用,它不僅透過提高人類基本需求的滿足程度來改善生活質量,而且透過限制個人尋找自由的程度來促進對生活的更大控制。聽命於對個人命運漠不關心的非人性化的市場力量。這是美國政治學家本傑明·拉德克利夫 (Benjamin Radcliff)提出的觀點,他在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證明更慷慨的福利國家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無論貧富,都是如此。[ 23 [ 24 [ 25 ]

就業

一般而言,就業者的幸福感高於失業者。[ 26 ]就業本身可能不會提高主觀幸福感,但可以促進提高幸福感的活動(如養家、從事慈善事業和教育)。雖然工作確實透過提供收入來增加幸福感,但收入水平並不像與就業相關的其他福利那樣能反映主觀幸福感。[ 27 ]就業人口的自主感和掌控感比失業人口更高,與財富相比,這兩種感覺更能預測主觀幸福感。[ 27 ]

當個人偏好與工作時間不一致時,男性和女性的主觀幸福感都會下降。[ 28 ]多項研究都發現了工作時間超過或低於預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大多數研究發現,工作時間超過預期(過度就業)的危害更大,但也有研究發現,工作時間過少(就業不足)的危害更大。[ 29 [ 30 ]大多數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準在一年內恢復到「正常」水準(時間錯配之前的水準)。只有當個人工作時間超過偏好時間且持續兩年或更長時,薪資水平才會保持在較低水平,這可能表明,從長遠來看,過度就業比就業不足更為有害。[ 28 ]

就業狀況的影響並不限於個人。與就業或不工作(或不找工作)相比,失業可能會對配偶的主觀幸福感產生不利影響。[ 31 ]伴侶的生活滿意度與伴侶就業不足的時數成反比。當夫妻雙方就業不足時,男性的生活滿意度比女性下降得更為嚴重。[ 30 ]然而,光是處於戀愛關係就會降低失業對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32 ]從廣義來看,高失業率會對就業者的主觀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 33 ]

在適當的條件下,自主創業可以提高主觀幸福感。辭職後自主創業的人比那些為別人工作或失業後自主創業的人生活滿意度更高;這種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強。[ 34 [ 35 ]那些擁有自己僱員的自僱人士比那些沒有僱員的自僱人士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更高,而那些沒有僱員的自僱女性報告的生活滿意度高於男性。[ 36 ]

退休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個人和文化因素而異。自願退休人員的主觀幸福感可以保持穩定,但非自願退休人員的主觀幸福感會下降。[ 37 ]在社會工作標準處於平均水平的國家[需要澄清],男性退休後幸福感有所提高,退休女性的幸福感與家庭主婦或外出工作的女性處於同一水平。[ 26 ]在社會普遍重視工作的國家,退休會對男性和女性的福祉產生負面影響。[ 26 ]

人際關係和孩子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女性的主觀幸福感通常比男性更高。到 2009 年,女性幸福感的下降已逐漸消除了性別差距。[ 38 ]

在富裕社會中,收入的增加並不等於主觀幸福感程度的提高,人際關係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 39 ]

格萊澤、戈特利布和齊夫在他們的結論中指出,個人似乎願意做出的幸福權衡與父母報告較少幸福的傾向相一致,因為他們為了養育孩子而犧牲了個人幸福。[ 20 ]

自由與控制

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與幸福感水平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

蘇黎世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民主和聯邦制為個人帶來福祉。[ 40 ] : 4–5  研究的結論是,公民擁有的直接政治參與可能性越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就越高。[ 40 ] 對於這項發現有兩個理由。首先,公民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可以使公民更好地監督職業政治家,從而提高對政府產出的滿意度。[ 40 ] 第二,公民自主參與和控制政治過程的能力可以提升幸福感。[ 40 ]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其著作《選擇的悖論》中指出,過多的消費和生活方式選擇會因分析癱瘓和對滿足感的期望過高而產生焦慮和不快樂。

宗教多元

全國橫斷面數據表明,宗教多樣性與幸福感之間存在反比關係[需要澄清],可能是透過促進更多的結合(而不是橋接)社會資本來實現的。[ 41 ]

快樂與閒暇

許多關於幸福和休閒的研究都依賴主觀幸福感(SWB)作為衡量幸福感的適當標準。研究表明,休閒和幸福之間的關係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和結果因素。這些包括心理機制以及導致最高水平主觀幸福感的休閒活動的類型和特徵。具體而言,休閒可能引發五種核心心理機制,包括工作脫離-恢復、休閒自主、休閒活動掌握、休閒活動意義建構、休閒社會歸屬(DRAMMA)。[ 42 ]戶外進行的體育、人際互動等休閒活動與空閒時間的滿足感增強有關。[ 43 ]一項涵蓋33個不同國家的研究表明,那些認為自己在閒暇時間加強了社會關係、致力於個人發展的人比其他人更幸福。[ 44 ]此外,購物、閱讀、參加文化活動、與親戚聚會、聽音樂和參加體育賽事都與更高水平的幸福感相關。與其他活動相比,花時間上網或看電視並不會提高幸福感。[ 44 [ 43 ]

研究表明,文化影響我們衡量幸福和休閒的方式。儘管主觀幸福感是北美和歐洲常用的幸福衡量標準,但在國際上可能並非如此。生活品質(QOL)可能是衡量亞洲國家,尤其是韓國的幸福感和休閒感的更好標準。中國和日本等國家可能需要不同的幸福感衡量標準,因為社會差異可能會影響幸福感的概念(即經濟變數、文化習俗社會網絡),超越生活品質所能衡量的範圍。[ 45 ]跨文化的休閒偏好似乎有些差異。在克羅埃西亞文化中,與家庭相關的休閒活動可以增強從青少年到老年人等各個年齡層的男性和女性的主觀幸福感。正向的社交活動和參與文化活動也與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的高程度主觀幸福感有關。[ 46 ]與個人主義的休閒觀念相比,義大利人似乎更喜歡社會性的休閒觀念。儘管不同群體可能喜歡不同類型和數量的休閒活動,但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個人利用休閒時間想要實現的動機和目標不同所造成的。[ 43 ]

研究表明,特定的休閒幹預措施可以增強主觀幸福感。這既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影響,也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影響,即休閒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有因果關係,而主觀幸福感又與休閒滿意度有因果關係。這種雙向效應在退休人員中比在職人員中更為強烈。此外,對休閒的滿意度似乎至少部分解釋了我們的休閒參與度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47 ]廣義上講,研究者將休閒分為主動休閒(如志工、社交、運動和健身)和被動休閒(如看電視和聽收音機)。[ 48 ]對老年人來說,被動休閒活動和個人休閒活動(如睡覺、吃飯和洗澡)與主觀幸福感和放鬆感的相關性高於主動休閒活動。因此,儘管大量證據表明積極的休閒活動與更高水平的幸福感或幸福感有關,但對於老年人口來說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46 [ 48 ]

定期或不定期參與體育休閒活動均可增強主觀幸福感。認真或有系統地參與某些休閒活動,例如跆拳道,與個人成長和幸福感有關。[ 49 ]此外,滑雪等不定期(如季節性)的體育活動也與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有關。此外,樂趣和滑雪之間的關係被認為部分是由活動的流暢感和參與感引起的。 [ 50 ]與朋友聚會、參與運動、度假旅行等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 51 ]度假確實能讓我們的生活看起來更好,但長遠來看並不一定能讓我們更快樂。關於度假或假日旅行的研究結果是好壞參半。儘管報告的影響大多很小,但一些證據表明,度假後,幸福感或幸福感水平會更高。[ 52 [ 53 ]

經濟安全

[ 54 ]減輕貧窮與提高人民幸福感有關。根據對生活滿意度相關經濟文獻的最新系統性回顧:波動或高通膨不利於民眾的福祉,特別是那些右翼政治傾向的民眾。 [ 55 ]這表明,經濟安全破壞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對經濟安全的信念的影響或改變。

政治穩定

Voxeu [ 56 ] [未通過驗證]對幸福的經濟決定因素的分析發現,生活滿意度對現有政府的選票份額的解釋作用最大,其次是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本身的解釋作用是就業的六倍,是通貨膨脹。

經濟自由

個人主義社會的人口較幸福。[ 57 ]經濟自由制度與財富不平等的加劇有關,但不一定導致整體福祉的下降[ 58 ]或人口層面的主觀福祉的下降。[ 59 ]事實上,所得不均增進了全球福祉。[ 60 ] 關於與貧窮鄰居生活是否會讓人更幸福,存在一些爭論。而且,與富裕的鄰居生活在一起會削弱財富帶來的幸福感。據稱這是透過向上或向下的比較效應來實現的(與瓊斯一家保持同步)。證據的平衡需要引用傾向於支持這樣的假設:在美國,生活在貧困社區會讓人不那麼幸福,而生活在富裕社區實際上會讓人更幸福。雖然社會地位很重要,但諸如便利設施、安全區域、維護良好的住房等因素的平衡,可以扭轉形勢,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富裕的鄰居是更幸福的鄰居。[ 61 ]

民主

「以各地區直接民主權利的程度來衡量,參與政治過程的權利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Frey and Stutzer,2002 年[ 58 ])…解釋這種關係的潛在機制是對程序公正和社會流動性的認知。[ 58 ]制度和福祉、民主和聯邦制與民眾的幸福感密切相關。相應地[ 62 ] ,政治參與和政治行動也有益於健康。[ 63 ] 另一方面,在益普索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一些非民主國家,公民對政府執政方式最滿意。[ 64 ]這表明,投票偏好可能無法很好地轉化為對政府指導方針的整體滿意度。無論如何,這兩個因素都反映出偏好和特定領域的滿意度,而不是整體的主觀幸福感。

經濟發展

從歷史上看,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成長與人口福祉無關,這種現象稱為伊斯特林悖論[ 65 ]更有力的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與人民福祉之間存在關聯。 2017年的一項統合分析顯示,基礎設施支出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差異很大。[ 66 ]因此,我們不能假設基礎設施項目將帶來福利效益。本文沒有調查或詳細闡述任何可能預測項目價值的可修改變數。然而,根據2013年的統合分析,政府在道路和初級產業的支出是交通支出的最佳價值目標。[ 67 ] 澳洲公共基礎建設計畫的折現率通常採用 7%+/-3% 的年折現率。[ 68 ]國際上採用較小的實際折現率來計算政府投資的社會報酬率。

替代方法:幸福的經濟後果

雖然主流幸福經濟學著重於找出幸福的決定因素,但該學科的另一種方法則研究幸福的經濟後果。幸福感可以決定經濟結果:它可以提高生產力、預測未來收入並影響勞動市場的表現。[ 69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所謂的「快樂高效員工」理論。[ 70 ]實驗研究證實了幸福感對個人生產力的正面和因果影響。[ 71 ]幸福感會影響執政黨的投票。政治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選民的主觀幸福感或快樂感往往會影響他們的政治決策,包括是否支持執政黨,而不受個人經濟條件的影響。[ 72 ]

生活 滿意 度指數.藍色到紅色分別代表最幸福到最不幸福;灰色區域沒有可靠的數據。

生活滿意度指數試圖展現不同國家的平均自我報告幸福感。這是近期一種趨勢的一個例子,即使用直接衡量幸福感的指標,例如透過調查詢問人們的幸福感,來取代傳統的政策成功指標,例如 GDP 或 GNP。一些研究顯示幸福感是可以有效衡量的。[ 73 [ 74 ]美洲開發銀行 (IDB)於 2008 年 11 月發表了一篇關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幸福經濟學的重要研究。[ 75 ]

還有一些測量指標的例子,將自我報告的幸福感作為一個變項。幸福壽命是荷蘭社會學家魯特·維恩霍芬(Ruut Veenhoven)提出的概念,將自我報告的幸福感與預期壽命結合在一起。快樂星球指數其與預期壽命和生態足跡結合。

國民幸福總值(GNH)是不丹國王於1972年提出的概念,作為GDP的替代品。一些國家已經制定或正在製定此類指數。[ 7 [ 76 ]不丹的指數導致該國限制了允許的森林砍伐量,並要求所有到該國旅遊的遊客必須消費 200 美元[需要引文]

2006年軍事政變後,泰國也制定了一項指數。[ 7 ] 新任總理素拉育‧朱拉暖的承諾是,讓泰國人民不僅更富裕,更幸福。[ 7 ]與 GDP 結果類似,泰國每月發布 GNH 數據。[ 77 ] 泰國的國民幸福總值指數採1至10的等級,10代表最幸福。[ 77 ] 截至 2007 年 5 月 13 日,泰國國民幸福指數為 5.1 點。[ 77 ]此指數使用來自民眾的民意調查數據,調查了安全、公共設施、良好治理、貿易、社會正義、資源分配、教育和社區問題等各種滿意度因素。[ 77 ]

澳洲[ 76 ] 、中國、法國[ 78 ]和英國[ 79 ]也正在製定衡量國民幸福感的指數。[ 7 ]英國於2012開始衡量國民幸福北韓則位居第二,僅次於第一名中國。[ 81 ]加拿大於2011年發布了加拿大幸福指數(CIW),以追蹤幸福感的變化。 CIW 對幸福的定義如下:幸福是指以最高品質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生活,重點但不僅限於良好的生活水平、強健的身體、可持續的環境、充滿活力的社區、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

厄瓜多玻利維亞的新憲法將本土的「美好生活」(西班牙語為「buen vivir」、克丘亞語為「sumak kawsay」艾馬拉語為「suma qamaña」)理念確立為永續發展的目標。

新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都不屬於幸福經濟學這個術語,儘管其最初的目標是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是福利經濟學發展的階段,以數學建模為特徵。幸福經濟學徹底打破了這個傳統。透過跨國界、跨時代的調查研究來測量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以及壽命、財富、安全等客觀指標),標誌著幸福經濟學的開始。

批評

有人認為,設立幸福感作為衡量標準只是為了實現政治目的。[ 7 ] 近來有人擔心,幸福感研究可能被用來實現權威目標。[ 7 ] 因此,在羅馬舉行的幸福會議上,一些與會者建議,幸福研究不應被用作公共政策問題,而應被用來告知個人。[ 7 ]

即使在個人層面,人們也在討論外在力量對幸福感有多大的影響。個人幸福感中只有不到3%來自於就業、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和社經地位等外在因素。[ 83 ]同時,五大人格特質中的四種與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而經驗開放性則無關。[ 84 ]內控 點高的人幸福感水準也較高。[ 85 [ 86 ]

即使幸福感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它也有很高的享樂適應性,一些特定的事件,如收入增加、殘疾、失業和損失(喪親)只會對一個人的整體幸福感產生短期(約一年)的影響。[ 87 [ 88 ]

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是遺傳、性格特徵和內控點等內在因素。理論上,幸福水平的 50% 變化來自遺傳因素,稱為遺傳設定點。遺傳設定點被認為是隨時間而穩定的、固定的,並且不受影響或控制。[ 89 ]此結果與幸福感調查自然有一個正向基線的研究結果一致。[ 90 ]

由於內在力量對幸福感的影響如此之大,外在力量很難對一個人的幸福感產生影響。這又回到了這樣一種觀點:建立幸福指數只是為了政治利益,沒有其他用處。進一步支持這一觀點的是,人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整體主觀幸福感水準比標準宏觀經濟變數(如收入和就業)更能解釋政府投票份額的差異。[ 91 ]

技術問題

根據 Bond 和 Lang (2018) 的研究,結果有偏差,因為受訪者必須將他們的真實幸福感「四捨五入」到 3 或 7 個選項的範圍內(例如,非常幸福、相當幸福、不太幸福快樂的)。這種「舍入誤差」可能會導致平均而言不太幸福的群體顯得更幸福。如果兩組的幸福感呈現常態分佈且變異數相同[需要澄清],情況就不會如此,但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通常情況並非如此。對於[需要範例]規模上一些並非難以置信的對數正態假設,典型結果可以逆轉為相反的結果。[ 92 ]

他們還表明,「報告功能」對於不同的群體甚至對於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似乎都是不同的。例如,當一個人變得殘疾時,他們很快就會開始降低給定答案的門檻(例如,「非常幸福」)。也就是說,他們給出的答案比在殘疾之前處於相同幸福狀態下給出的答案要高需要澄清[ 92 ]

參見

研究者

參考文獻與註釋

  1. “將個人幸福和福祉作為公共政策的目標”。倫敦政經學院。原文存檔於2018年4月4日。檢索日期:2018 年4 月 4 日
  2.  卡羅爾·格雷厄姆2008年。抽象的。出版前的副本。_____
      ,2005  •G.Blanchflower2008摘要連結腳註版本。
  3.  Richard Layard  2006
  4.  Ulf-G, Gerdtham;馬格努斯(2001)。「幸福、健康與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關係:基於瑞典微觀資料的結果」(PDF)社會經濟學雜誌30 ( 553–57 
  5.  Carol Graham  2010研究論文,2010/13,美國國家。
  6.  Ruut Veenhoven,世界幸福資料庫,2007年
  7.  Foroohar,Rana(2007 年 4 月 4 日)。「金錢與幸福:國家重新思考優先事項」新聞周刊。檢索日期:2023 年1 月 3 日
  8. “國民幸福總值的起源”國民幸福總值研究所2018
  9.  阿尼爾斯基,2008年
  10.  Van Praag, Bernard (1971 年 3 月 1 日)。 「比利時的收入福利函數:一項實證調查」。歐洲經濟評論2 ( ) : 337– 69 
  11.  弗雷,布魯諾·S.; Stutzer,Alois(2001 年 12 月 2 日)。幸福 與 經濟。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691-06998-2
  12.  詳情請參閱伊斯特林悖論。
  13.  Easterlin,RA(2003)。“詮釋幸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0 ( 19 ): 11176–83 。 doi : 10.1073/ pnas.1633144100PMC 196947PMID 12958207  
  14.  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幸福經濟學非技術性介紹》,1999 年
  15.  卡尼曼, 丹尼爾;迪頓,安格斯(2010 年 9 月 21 日)。「高收入可以提高對生活的評價,但不會提高情感幸福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7 ( 38 ) : 16489–16493 ​ ISSN 0027-8424PMC 2944762PMID 20823223   
  16.  德夫林,凱特 (2009 年 11 月 24 日)。「金錢並不能讓你快樂,但治療可以」—《每日電訊報》原文存檔於2009年11月24日。檢索日期:2023 年1 月 3 日
  17.  博伊斯,克里斯多福J.;伍德,亞歷克斯 M.(2010 年 10 月)。「金錢還是心理健康:金錢補償與心理治療緩解心理困擾的成本」衛生經濟、政策和法律5 ( 4 ) 509–516 高密度脂蛋白1893/12139ISSN 1744-1331PMID 19919728S2CID 6985842   
  18.  Rozanne Larsen(2011 年 9 月 15 日)。「如果金錢不能讓你快樂,那麼你可能就沒有正確地花錢」記者資源。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肖倫斯坦中心和卡內基-奈特倡議2014 年8 月 17 日檢索
  19.  鄧恩,伊麗莎白W.;吉爾伯特,丹尼爾 T.;威爾遜,蒂莫西·D.(2011)。 「如果金錢不能讓你快樂,那麼你可能就沒有正確地花錢」。消費者心理學雜誌21 ( 2 ) : 115– 125 ISSN 1057-7408 
  20.  Glaeser,Edward L.;戈特利布,約書亞 D.; Ziv,Oren(2016 年)。《不快樂的城市》勞動經濟學雜誌34(S2):S129-S182原文連結://doi.org/10.1086/684044.PMC 4986926PMID27546979   
  21.  科學家的幸福追求, 2010 年 2 月 23 日 存檔Wayback Machine政策,2005 年春季。
  22.  獨立研究中心。「關於CIS」原文存檔於 2010 年 5 月 29 日2010 年3 月 22 日檢索
  23.  拉德克利夫,班傑明(2001)。 「政治、市場和生活滿意度」。美國 政治 科學 評論95 ( ) : 939–52​ S2CID 155370856 
  24.  拉德克利夫, 班傑明;帕切克,亞歷山大(2008)。 「評估福利國家:幸福的政治」。政治觀點6 ( ) : 267–77​ S2CID 154515839 
  25.  阿爾瓦雷斯·迪亞茲,A.;岡薩雷斯,L.;拉德克利夫,B.(2010 年)。 「幸福的政治:論美國各州生活品質的政治決定因素」。政治 雜誌72 ( ) : 894–905 
  26.  Stam,K.;西本,I.;維巴克爾,E.; de Graaf,PM(2016 年)。 「就業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社會規範對工作的作用」。工作、就業和社會30(2):309–33高密度脂蛋白 2066/156242S2CID153785289 
  27.  Hagler,M.;漢比,S.; Grych,J.; Banyard,V.(2016 年)。 「為幸福而工作:透過混合方法分析揭示工作的保護效益」。幸福研究雜誌17(4):1493–510S2CID141859114 
  28.  Angrave,D.; Charlwood,A.(2015 年)。「長時間工作、過度就業、就業不足和工人的主觀幸福感之間有何關係?來自英國的縱向證據」人際關係(已提交的手稿)。689):1491–515doi :/0018726714559752S2CID145655672 
  29.  Wooden,M.;華倫,D.; Drago,R.(2009 年)。“工作時間不符與主觀幸福感” (PDF)英國工業關係雜誌47 ( 147–79 ​ S2CID 145067052  
  30.  Wunder,C.; Heineck,G.(2013)。“工作時間偏好、工作時間不匹配和夫妻幸福感:是否存在溢出效應?”(PDF)勞動經濟學24:244–52高密度脂蛋白10419/62339
  31.  Kim, M.; Do,YK(2013)。 「韓國丈夫的就業狀況對妻子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婚姻與家庭雜誌75 ( ) : 288– 99 
  32.  Meer,P(2014 年)。 「性別、失業和主觀幸福感:為什麼男性失業狀況比女性更糟」。社會 指標 研究115 ( ) : 23–44 ​ S2CID 145056657 
  33.  Helliwell, JF;黃,H.(2014)。「失業成本的新衡量標準:來自 330 萬美國人的主觀幸福感的證據」(PDF)經濟 調查52 ( ) : 1485–502 ​ S2CID 96427289  
  34.  賓德,馬丁;科德,亞歷克斯(2013)。「生活滿意度與自主創業:一種配對方法」小型企業經濟學(已提交的手稿)。40 ( 4 1009–33高密度脂蛋白10419/57547S2CID 43078542 
  35.  Binder,M.; Coad,A.(2016 年)。「自主創業滿意度有多高?一個生活領域的觀點」幸福研究雜誌17 ( 4 1409–33​ S2CID 54057996 
  36.  Johansson Seva, I.;文伯格,S.;諾登馬克(Nordenmark),M.; Strandh,M.(2016 年)。「歐洲自僱人士的主觀幸福感:宏觀經濟、性別與移民身分」小型企業經濟學46 ( 2 239–53​ S2CID 146266385 
  37.  Bonsang, E.; Klein,T.(2012 年)。“退休與主觀幸福感”經濟 行為 與 組織 雜誌83 ( ) : 311–29 高密度脂蛋白10419/51994
  38.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女性幸福感下降的悖論,2009 年 5 月” (PDF)
  39.  Layard,R(2007)。 「把幸福當作國家目標」。未來主義者41 (4): 37。
  40.  弗雷,布魯諾 S.; Stutzer,Alois(2000 年)。「幸福、經濟與製度」(PDF)經濟日報110(466)。蘇黎世大學經濟實證研究所918–938原文存檔(PDF)  
  41.  Okulicz-Kozaryn,Adam(2011)。 “宗教多樣性會讓我們不快樂嗎?”心理健康、宗教和文化14 ( 10 1063–76​ S2CID 146704010 
  42.  紐曼,DB; Tay,L.; Diener,E.(2014 年)。 「休閒與主觀幸福感:心理機製作為中介因素的模型」。幸福研究雜誌15 ( ) : 555–78​ S2CID 51827451 
  43.  Mingo,I.; Montecolle,S.(2014 年)。 「空閒時間的主觀和客觀方面:義大利的案例」。幸福研究雜誌15(2):425–41S2CID144812874 
  44.  王,M.; Wong,MS(2014)。 「各國的幸福感與休閒程度:來自國際調查數據的證據」。幸福研究雜誌15(1):85–118S2CID144653307 
  45.  梁,J.;山下,T.;布朗,JS(2013)。 「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休閒滿意度和生活品質:使用亞洲晴雨表 2006 的比較研究」。幸福研究雜誌14 ( 3 753–69​ S2CID 145245706 
  46.  Brajša-Žganec, A.; Merkaš,M.; Šverko,I.(2011)。 「生活品質與休閒活動:休閒活動如何有助於主觀幸福感?」。社會 指標 研究.102(1):81–91S2CID143891798 
  47.  Kuykendall, L.; Tay,L.; Ng,V.(2015 年)。 「休閒參與與主觀幸福感:一項統合分析」。心理學公報141 ( ) : 364–403​ PMID 25602273 
  48.  Heo,J.;李,Y.;金,B.; Chun,S.(2012 年)。 「放鬆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貢獻」。活動、適應和衰老36(1):1–10S2CID143621113 
  49.  Kim, J.; Heo,J.;李,IH; Kim,J.(2015 年)。 「利用嚴肅休閒模式預測個人成長和幸福感」。社會 指標 研究122 ( 1 ) : 147–57​ S2CID 143760629 
  50.  李,H.;申,S.;堪薩斯州邦茲;金,M.; Cho, KM (2014)。 「重新發現參與運動的正向心理學:滑雪勝地環境中的幸福感」。生活品質的應用研究3 ) 575–90 S2CID 143722604 
  51.  Schmiedeberg, C.; Schröder,J.(2016 年)。 「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基於德國面板資料的分析」。生活品質的應用研究12137–51​ S2CID 147363649 
  52.  Kroesen,M.; Handy,S.(2014 年)。 「度假對情感和滿足感的影響」。旅遊 研究 年鑑4589–101
  53.  吉伯特,D.;阿卜杜拉,J.(2004 年)。 「度假與幸福感」。旅遊 研究 年鑑31 ( ) : 103–21 
  54. “減貧是否會減少衝突後環境中的憂鬱症狀?烏幹達北部微型企業援助的集群隨機試驗——扶貧行動創新”貧窮行動網站。 2016 年 7 月 20 日。
  55. “林雪平大學” (PDF)原文存檔(PDF)於2018年6月12日。檢索日期:2018 年4 月 14 日
  56.  克拉克, 安德魯;弗萊什,莎拉;萊亞德,理查德; Powdthavee,Nattavudh;沃德,喬治(2016 年 12 月 12 日)。「幸福的起源:證據與政策意涵」
  57.  塞利格曼,馬丁·EP; Csikszentmihalyi,Mihaly(2000)。 「正向心理學:導論」。美國心理學家55 1 ) 5–14doi : 10.1037/0003-066x.55.1.5PMID 11392865S2CID 14783574   
  58.  Bennett,Daniel L.;尼古拉耶夫,鮑里斯; Aidt,Toke S.(2016 年 12 月 1 日)。“機構與福祉”(PDF)歐洲政治經濟學雜誌451–10
  59.  Brandts, Jordi;里德爾,阿諾;範溫登(Frans van Winden)(2005 年 9 月)。“競爭與幸福” (PDF)勞工 研究 學院.
  60.  凱莉,喬納森; Evans,MDR(2017 年 2 月 1 日)。 「社會不平等與個人主觀幸福感:1981 年至 2008 年 68 個社會和超過 20 萬名個人的研究結果」。社會 科學 研究621–23​ PMID 28126092 
  61.  Firebaugh, Glenn;施羅德,馬修 B.(2009 年 11 月 1 日)。“你的鄰居的收入會影響你的幸福感嗎?”美國社會學雜誌115 ( 3 805–31 ​ PMC 4041613PMID 20503742  
  62.  巴克, 克里斯;馬丁,布萊恩(2011 年 10 月 19 日)。「參與:幸福的紐帶」公共審議雜誌7(1)。doi : 10.16997/jdd.120S2CID 26676423原文存檔於2014年5月20日。檢索日期:2018 年4 月 14 日 
  63.  Klar, 馬爾特;卡瑟,提姆(2018 年 4 月 14 日)。 「成為一名積極分子的一些好處:衡量積極性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政治心理學30 ( 5 ) : 755– 77 JSTOR 41502458 
  64. “令世界擔憂的事情——2018 年 1 月”原文存檔於2018年6月16日。檢索日期:2018 年4 月 14 日
  65.  史蒂文森,貝齊;沃爾弗斯,賈斯汀(2008 年春季)。「經濟成長與主觀幸福感:重新評估伊斯特林悖論」(PDF)布魯金斯經濟活動論文
  66. “從統合分析方法看基礎建設與經濟成長:條條大路通羅馬嗎?” (PDF)。 BBVA 研究。 2017 年 4 月。
  67.  Melo, Patricia C.;格雷厄姆,丹尼爾 J.; Brage-Ardao,Ruben(2013 年 9 月 1 日)。「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生產力:實證證據的元分析」區域科學與城市經濟學43 ( 5 ) 695–706 
  68.  Dobes, Leo;阿吉羅斯,喬治梁喬安妮(2016)。 「附錄4:社會折現率」。澳洲和紐西蘭的社會成本效益分析(PDF)。澳洲國立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1760460204
  69.  Piekałkiewicz,Marcin(2017 年 6 月 29 日)。 「經濟學家為什麼研究幸福?」。經濟 與 勞工 關係 評論28 ( 3 361–77​ S2CID 157266981 
  70.  澤倫斯基, 約翰M.;墨菲,史蒂文 A.;詹金斯,大衛 A.(2008 年 12 月 1 日)。 「重新檢視快樂高效工人論題」。幸福研究雜誌( 4 521–37​ ISSN 1389-4978S2CID 143194180  
  71.  奧斯瓦爾德, 安德魯 J.;普羅托,尤金尼奧; Sgroi,Daniel(2015 年 9 月 26 日)。“幸福與生產力” (PDF)勞動經濟學雜誌33 ( ) : 789–822​ ISSN 0734-306XS2CID 230218   
  72.  Liberini, Federica;雷多阿諾,米歇拉; Proto,Eugenio(2017 年 2 月 1 日)。“快樂的選民”公共經濟學雜誌146 : 41–57​ ISSN 0047-2727 
  73.  Pink, Daniel H. (2004 年 12 月)。“成功的真正衡量標準”有線。卷12,沒有。 12. ISSN 1059-1028原文存檔於 2004 年 11 月 24 日。檢索日期:2023 年1 月 3 日 
  74. 「幸福​​」是不夠的, 2006 年 12 月 29 日存檔Wayback Machine - 塞繆爾·布里坦:坦普爾頓講座學院。經濟事務部 22/11/01
  75. “超越事實:了解生活品質” (PDF)美洲 的 發展.美洲開發銀行原文存檔(PDF)於2013年5月18日2008 年11 月 22 日檢索
  76.  Revkin,Andrew C.(2005 年 10 月 4 日)。「幸福小王國帶來新的幸福標準」《紐約時報》ISSN0362-4331。檢索日期:2023 年1 月 3 日 
  77.  泰國的國內幸福指數下降 存檔於 2012 年 2 月 7 日,Wayback Machine,怪物與評論家,2007 年
  78.  Vandore, Emma (2008 年 1 月 14 日)。“發明‘快樂國貨’星報。多倫多。2010 年5 月 4 日檢索
  79. “幸福指數衡量英國國民情緒”《衛報》。 2010 年 11 月 15 日。
  80.  基金會,網路記憶。「[存檔內容] 英國政府網路檔案館 – 國家檔案館」
  81. "「북한의 행복지수는 세계 2위…남한 행복지수는 152위「라고?」北韓日報2011 年5 月
  82. 2012 年 CIW 綜合指數顯示加拿大人幸福感正在下降,2012 年 3 月 16 日, 2013 年5 月 31 日檢索
  83.  Lykken, D; Tellegen,A(1996)。 「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心理科學7 ( ) : 186–89 doi : 10.1111/j.1467-9280.1996.tb00355.xS2CID 16870174  
  84.  Heller,D;沃森,D; Ilies,R(2004 年)。 「人與情境在生活滿意度中的作用:一項批判性審查」。心理學公報130 ( ) : 574–600​ PMID 15250814 
  85.  Myers,D(1993年)。追求幸福:探索實現自我價值、幸福安康和持久的個人快樂之路。哈珀平裝書。
  86.  丹尼,凱瑟琳·G.;斯坦納,​​漢斯(2009 年 3 月)。 「影響優秀大學生運動員幸福感的外在與內在因素」。兒童精神病學和人類發展40 ( ) : 55–72​ PMID 18626767S2CID 22639142  
  87.  弗雷德里克, S;喬治·洛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1999)。享樂適應。羅素‧塞奇基金會。第 302-29頁 
  88.  卡尼曼,D克魯格,A施卡德,D;施瓦茨,N; Stone,A(2006)。 「如果你更富有,你會更快樂嗎?這是一種聚焦幻覺」。科學312 ( 5782 ) 1908–10 ​ CiteSeerX 10.1.1.373.2683doi : 10.1126/science.11​​29688PMID 16809528S2CID 13651006   
  89. Lyubomirsky, S;謝爾頓,K; Schkade,D(2005)。 「追求幸福:永續變革的建築」。普通心理學評論9 ( 2 ) : 111S2CID 6705969 
  90.  Diener, E; Diener,C(1996 年)。 「大多數人都是幸福的」。心理科學7 ( ) : 181–85 ​ S2CID 145196208 
  91.  沃德,喬治(2015)幸福感可以預測選舉結果嗎? CEP 討論文件,CEPDP1343。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績效中心。
  92.  Timothy N. Bond 與 Kevin Lang (2018)。「關於幸福量表的悲傷真相」(PDF)3–4、10、A–47、A–50頁 

參考書目

圖書

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