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的一部分 |
經濟學 |
---|
![]() |
福利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領域,它運用微觀經濟技術來評估社會的整體福祉(福利)。 [ 1 ]
福利經濟學的原則經常被用來指導公共經濟學,公共經濟學關注的是政府介入如何改善社會福利。此外,福利經濟學是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種公共經濟學工具的理論基礎。福利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交叉產生了行為福利經濟學的子領域。[ 2 ]
福利經濟學與兩個基本定理相關。第一個假設是,競爭市場在某些假設下會導致帕累託有效的結果。[ 3 ]這想法有時被稱為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4 ]第二定理指出,在進一步的限制下,任何帕累託有效的結果都可以透過競爭市場均衡實現,[ 3 ]前提是社會規劃者使用社會福利函數來選擇最公平有效的結果,然後使用一次性付款資金轉移,然後透過競爭性貿易來實現這一目標。[ 3 ] [ 5 ]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社會選擇理論密切相關,有時被認為是福利經濟學的第三條基本定理。[ 6 ]
福利經濟學通常涉及社會福利函數的推導或假設,然後可以根據資源產生的社會福利對該經濟上可行的資源分配進行排序。
歷史
直到 1951 年,福利經濟學的目標基本上沒有受到質疑。經濟學家將福利經濟學視為學科的一個分支,主要描述管理機構應採取的行動。人們普遍認為,「福利最大化」一詞具有特定意義,其根源在於功利主義的哲學框架。在這個產業內,關於效用是序數概念還是基數概念一直存在爭議。亞伯拉罕‧柏格森1938 年的開創性論文《福利經濟學某些面向的表述》似乎已經探討過這一爭論。柏格森證明,無需完全指定底層的社會福利函數,就可以精確地制定經濟效率條件。透過假設W為W(UA,UB),並假設W是每個人效用的正函數,表示當實現配置效率時,福利最大化,且每個人的邊際福利貢獻相等。但這個決定並沒有持續太久。 1951 年,肯尼斯·阿羅 (Kenneth Arrow)測試了理性的集體選擇規則是否能夠從個人而非社會國家中推導出社會福利函數。他認為理性法律滿足四個條件:部分普遍性、帕累托原則、極權主義、自由意志。的社會狀態。
阿馬蒂亞·森後來強調了序貫增益方法的本質,而阿羅的理論也強調了這一點。森說,集體行動經常出現在社會決策中,因為阿羅的理論是透過個人偏好的總和而不是政府或收入的形成來傳達的,特別是那些因中立而存在的偏好,對協調收入分享中的利益衝突提出了挑戰。中性結果避免了特殊效用問題,將社會分析限制在結構效用問題上。此限制並不排除個人作出所得分配決策所需的有關社會地位或職位的重要資訊。森建議擴大福利研究中使用的資料範圍,並強調需要明確討論福利經濟學中的倫理和道德問題。[ 7 ]
方法
基本效用
早期的新古典主義方法由埃奇沃思 (Edgeworth)、西奇威克 (Sidgwick)、馬歇爾 (Marshall)和庇古 (Pigou)發展起來。它假設以下幾點:
有了這些假設,只要將所有單獨的效用函數相加,就可以建構出一個社會福利函數。請注意,這種衡量標準仍然關注收入分配(分配效率),而不是最終效用的分配。從規範角度來說,這類作者是秉承邊沁主義傳統的。
行為主義方法
序數行為主義方法,最初稱為新福利經濟學,以帕累托、卡爾多、希克斯和西托夫斯基的研究為基礎。它明確地承認紀律的效率方面與分配方面的差異,並區別對待。效率問題可以用帕累托效率和卡爾多-希克斯效率等標準來評估,而收入分配問題則涵蓋在社會福利函數的規範中。,這僅僅對商品束進行排序(例如, 使用無差異曲線圖)。
20 世紀 30 年代和 40 年代行為主義者推動的此類方法的共識已基本崩潰,因為阿羅不可能定理和效用表示定理表明它們在數學上自相矛盾,違反了傳遞偏好原理。
標準
效率
當商品被分配給能夠從中獲得最大效用的人時, 這種情況被認為具有分配效率。
帕累托效率是經濟學中的標準效率目標。只有當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能夠不損害其他人的境況而變得更好時,這種情況才是帕累託有效的。一個低效情況的例子是,如果史密斯擁有一個蘋果,但更喜歡吃一個橙子,而瓊斯擁有一個橙子,但更喜歡吃一個蘋果。透過貿易,雙方都可以受益。
只有符合四個標準,才能達到帕累托效率狀態:
- 任何兩種商品的消費邊際替代率對於所有消費者來說都是相同的。我們無法在兩個消費者之間重新分配商品並讓雙方都更滿意。
- 任何兩種商品的生產轉換邊際率對於這兩種商品的所有生產者來說都是相同的。我們無法在兩個生產商之間重新分配生產並增加總產量。
- 某一要素投入(例如勞動力)的邊際物質產量對於某一商品的所有生產者來說必須相同。我們無法透過在兩個生產商之間重新分配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
- 對於任何一對商品,消費的邊際替代率等於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生產者不能透過生產更多一種商品而減少另一種商品來讓消費者更幸福。
有許多情況可能會導致效率低下。它們包括:
- 壟斷、買方壟斷、寡占、買方寡占、壟斷競爭等不完善的市場結構。
- 生產理論基礎中的要素配置效率低。
- 外部性。
- 資訊不對稱,包括委託代理問題。
- 自然獨佔下的平均成本長期下降。
- 稅和關稅。
- 由於政府失靈而導致的政府對價格和銷售數量的限制以及其它管制。
請注意,如果其中一種情況導致效率低下,另一種情況可能會有所幫助,以抵消它。例如,如果污染外部性導致輪胎生產過剩,那麼對輪胎徵稅可能會恢復有效的生產水準。 「第一優」中效率低下的條件,也許在第二優是可取的。
為了確定一項活動是否能推動經濟走向帕累托效率,已經開發了兩項補償測試。政策變化通常會幫助一些人,同時傷害另一些人,所以這些測試詢問如果贏家補償輸家,會發生什麼情況。根據卡爾多標準,如果獲勝者願意支付的最高金額高於失敗者願意接受的最低金額,則這種改變是可取的。根據希克斯標準,如果失敗者為阻止改變而願意向獲勝者提供的最高金額,低於獲勝者為放棄改變而願意接受的最低賄賂金額,則這種改變是可取的。希克斯補償測試是從失敗者的角度出發的;卡爾多補償測試來自於獲勝者。如果兩個條件都滿足,所提議的變革將使經濟走向帕累托最優。這一思想被稱為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如果兩個條件不一致,就會產生斯基托夫斯基悖論。
公平
與效率一致的消費者效用、生產組合和要素投入組合有很多種組合。事實上,有無數個消費和生產均衡可以產生帕累托最適結果。總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有多少個點,就有多少個最優解。因此,帕累托效率是社會福利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每個帕累托最適對應經濟中不同的所得分配。有些可能涉及巨大的收入不平等。那我們要如何確定哪個帕累托最優是最理想的呢?當我們指定社會福利函數時,就會預設或公開地做出這項決定。這項功能體現的是人際效用的價值判斷。社會福利函數顯示了組成社會的個人的相對重要性。[需要引用]
功利主義福利函數(也稱為邊沁福利函數)將每個人的效用相加,以獲得社會的整體福祉。所有人都受到同等對待,無論其初始效用水準為何。對於一個飢餓的人來說,一個額外的效用單位的價值並不比對於一個百萬富翁來說一個額外的效用單位的價值更大。另一個極端是最大值-最小值,或羅爾斯效用函數。[ 8 ]根據最大-最小標準,當社會中擁有最少的人的效用最大時,福利就最大化。任何經濟活動都不可能增加社會福利,除非它能改善最貧困社會成員的地位。大多數經濟學家指定的社會福利函數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
社會福利函數通常被轉換為社會無差異曲線,以便它們可以在與其互動的其他函數相同的圖形空間中使用。功利主義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是線性的,並且向右下傾斜。最大-最小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形狀是兩條直線相交成 90 度角。從中間社會福利函數繪製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中間形式可以解釋為,隨著不平等的加劇,相對富裕的個體的效用需要更大程度的提高,以彌補相對貧窮的個體的效用損失。
透過衡量分配給經濟參與者的商品和服務的主觀美元價值,可以建構一個粗略的社會福利函數。
基本定理
福利經濟學領域與兩個基本定理相關。第一個假設是,在某些假設條件下,競爭市場(有轉移的價格均衡,例如瓦爾拉斯均衡[ 4 ])產生帕累託有效的結果。[ 3 ]所需的假設一般被描述為「非常弱」。[ 9 ]更具體地說,競爭均衡的存在既意味著價格接受行為,也意味著完全市場,但唯一的額外假設是代理人偏好的局部非滿足——即消費者希望在邊際上稍微多一點任何給定的商品。[ 4 ]據說第一基本定理體現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邏輯,儘管一般來說,沒有理由認為「最佳」的帕累託有效點(其中有一組)將由市場選擇無需幹預,只會有某個這樣的點。[ 4 ]
第二個基本定理指出,在進一步的限制下,任何帕累託有效的結果都可以被支持為競爭市場均衡。[ 3 ]這些限制比第一基本定理更強,偏好和生產函數的凸性是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 5 ] [ 10 ]第二條定理的一個直接結果是,一個仁慈的社會規劃者可以使用一次性轉移支付制度來確保「最佳」帕累託有效配置得到支持,作為一組價格的競爭均衡。[ 3 ] [ 5 ]更一般地說,它表明,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在不影響價格(應該繼續反映相對稀缺性)的情況下實現再分配,從而確保最終(交易後)的結果是有效的。[ 11 ]從實務上講,這種政策可能類似於預先分配。
由於福利經濟學與社會選擇理論的密切聯繫,阿羅不可能定理有時被列為第三基本定理。[ 6 ]
社會福利最大化
效用函數可以從契約曲線上的點推導出來。可以推導出許多效用函數,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每個點都有一個效用函數(上圖的 PQ)。從所有這些效用函數的外殼裡,可以得到社會效用邊界(也叫大效用邊界)。社會效用前沿的每一個點代表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即要素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生產達到帕累托最優,消費達到帕累托最優,生產與消費(供給需求)交互作用達到帕累托最優。下圖中,曲線 MN 是社會效用前緣。點 D 與先前的圖表中的點 C 相對應。點 D 位於社會效用邊界上,因為點 C 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點 A 的邊際轉換率。 MRS 不等於點A 處的MRT。
雖然大社會效用前沿上的所有點都是帕累託有效的,但只有一個點可以確定社會福利最大化。此點稱為「極樂點」。該點為 Z,社會效用邊界 MN 與標記為 SI 的最高可能社會無差異曲線相切。
參見
筆記
- Deardorff 2014
- Bernheim 2008
- Hindriks & Myles 2013,第 33-43 頁
- Mas-Colell、Whinston & Green 1995 年,第 549-50 頁
- Mas-Colell,Whinston & Green 1995,第 551-572 頁
- 2008
- O'Shea,Eamon,Kennelly,Brendan(1995 年 11 月)。「關懷與福利經濟學理論」 (PDF)。ARAN.庫。檢索日期:2024 年4 月 26 日。
- 斯蒂格利茨,約瑟夫·E. (2015 年)。大分水嶺。倫敦:企鵝圖書有限公司。頁464. ISBN 9780241202913。
- Mas-Colell,Whinston & Green 1995,頁。 545
- Varian 2006,頁。 600
- Varian 2006,第586-89頁
參考
- Bernheim, B. Douglas (2008 年 12 月),行為福利經濟學,工作論文系列,NBER,doi:10.3386/w14622,檢索日期:2014 年6 月 8 日
- Deardorff, Alan V. (2014),“福利經濟學”,Deardorffs 國際經濟學詞彙表, 2014 年6 月 9 日檢索
- Feldman, Allan M. (2008),《福利經濟學》,《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卷。 4(線上版),第 889–95頁, 2014 年6 月 9 日檢索
- 欣德里克斯,讓;Myles, Gareth D. (2013),《中級公共經濟學》(第 2 版),麻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ISBN 978-0262018692
- 馬斯科雷爾,安德魯;惠斯頓(Whinston),麥可·D.; Green, Jerry R. (1995),《第 16 章:均衡及其基本福利特性》,《微觀經濟理論》,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0-19-510268-1
- Varian, Hal R. (2006),《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方法》(第 7 版),WW Norton & Company,ISBN 978-0-393-92702-3
進一步閱讀
- Arrow,Kenneth J.(1951 年,第 2 版,1963 年)。《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耶魯大學出版社。
- Arrow , Kenneth J. 和Gérard Debreu編輯,2002 年。愛德華埃爾加出版社,ISBN 978-1-84064-569-9。描述和目錄。
- 阿特金森,安東尼 B. (1975)。不平等的經濟學,牛津大學出版社。
- 阿特金森,安東尼 B.(2012 年)。最優人口、福利經濟學和不平等,牛津大學出版社。
- 巴托爾,弗朗西斯 M. (1957)。 “福利最大化的簡單分析”,美國經濟評論,47(1), 第22-59頁
- Calsamiglia,Xavier 與 Alan Kirman (1993)。 “一種獨特的信息高效、去中心化且結果公平的機制”,計量經濟學,61(5), 第 1147-1172 頁
- Chipman,John S. 與 James C. Moore (1978)。 “新福利經濟學 1939–1974”,國際經濟評論,19(3), 第 547-84 頁
- Mishan,EJ(1980)。 “新福利經濟學:另一種觀點”,國際經濟評論,21(3),第 691-705 頁
- 費爾德曼,艾倫 M.(1987 年)。 “公平”,《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 2 卷,第 183-84 頁。
- Feldman , Allan M. 和 Roberto Serrano,[1980] 2006 。ISBN 0-387-29367-1,ISBN 978-0-387-29367-7可透過箭頭搜尋的章節預覽。
- Graaff, Johannes de Villiers,(1957 年;修訂版,1968 年)。理論福利經濟學,ISBN 978-0-521-09446-7劍橋大學出版社。
- Harberger, Arnold C. (1971) 《應用福利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假設:一篇解釋性論文》,《經濟文獻雜誌》,9(3), 第 785-97 頁
- 只是,理查等人。 (2004 年),《公共政策的福利經濟學》,Edward Elgar Publishing。
- Kuenne,Robert E.,編。 (2000),《社會福利讀本:理論與政策》,威利出版社。描述並捲動到章節預覽連結。
- 蘭格,奧斯卡(1942 年)。 「福利經濟學基礎」。計量經濟學。10(3/4):215-228
- Little,IMD (1950 年;2002 年)。《福利經濟學批判》,牛津大學。預覽。國際標準書號0-19-828119-6。
- Ng, Yew-Kwang (1979 年;修訂版,1983 年)。福利經濟學。麥克米倫。
- 奧康奈爾,約翰 F. (1982)福利經濟理論,Auburn House Publishing。
- 薩繆爾森,保羅 A. (1947 年,1983 年擴充版)。 “福利經濟學”,《經濟分析基礎》,哈佛大學出版社,ch. VIII,第 203-253 頁。
- _____(1977年)。 “重申‘合理’的柏格森—薩繆爾森社會福利函數的存在”,《經濟學》,44(173), 第 81-88 頁。轉載自(1986 年)《保羅·A·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 ,第 47-54頁
- _____(1981年)。 “柏格森福利經濟學”,載於S. Rosefielde主編的《經濟福利與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學:紀念亞伯蘭·柏格森的論文集》,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第223-66頁。轉載自(1986 年)《保羅·A·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 第 3-46 頁
- Sen,Amartya K. (1963)。 “分配、傳遞性與利特爾福利標準”,《經濟學期刊》,73(292 年),第 771-78 頁
- _____(1982年)。 《選擇、福利與測量》,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描述並捲動到章節預覽連結。
- 鈴村光太郎 (1980)。 “論分配價值判斷與零碎福利標準”,《經濟學》,47(186), 第 125-39 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