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者遊戲

 獨裁者賽局社會心理學經濟學中一種流行的實驗工具,[ 1 ]它是最後通牒賽局的衍生性商品。 「遊戲」一詞用詞不當,因為它描述的是單一玩家的決定:是否向另一個玩家匯款。[ 2 ]因此,獨裁者在這場「遊戲」中擁有最大的權力,佔據優先地位。儘管「獨裁者」擁有最大的權力,並提出了「要麼接受,要麼放棄」的提議,但根據不同的行為屬性,遊戲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3 ]研究結果— — 大多數「獨裁者」選擇把錢捐給哪裡— — 證明了公平和規範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並破壞了當有機會最大化自身利潤時會出現狹隘私利的假設。[ 4 ]

描述

獨裁者博弈是最後通牒博弈的衍生品,其中一個玩家(提議者)向另一個玩家(響應者)提供一次性報價。回應者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提議者的出價,但拒絕出價將導致兩位玩家都獲得 0 的收益。現金獎勵)在他們自己和第二位玩家[ 5 ](得獎者)之間進行。獨裁者的行動空間是完整的,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捐贈,從不捐贈到捐贈全部捐贈。接髮球員對於比賽結果沒有任何影響力,也就是說接髮球員處於被動地位。

雖然最後通牒遊戲具有啟發性,但在討論大多數現實世界的談判情況時,它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過於簡單的模型。現實世界的遊戲往往涉及報價和還價,而最後通牒遊戲只是玩家一提出一個金額的分配,而玩家二必須接受或拒絕。基於這個有限的範圍,預計第二個玩家將接受他們得到的任何報價,但這在現實世界中並不一定會出現。[ 3 ]

應用

最初的遊戲由丹尼爾·卡尼曼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發,涉及三方,其中包括一名主動參與者和兩名被動參與者。然而,直到 1994 年,Forsythe等人才發表了一篇論文。將其簡化為該遊戲的當代形式,即一個決策者(獨裁者)和一個被動參與者(接受者)。人們期望玩家表現得“理性”,並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正如理性經濟人原則所示;然而,事實表明,人類種群比“經濟人”更“仁慈”,因此大多數人很少會對接受者不給予任何幫助。[ 6 ]

在原版獨裁者遊戲中,獨裁者和接受者都是隨機選擇的,而且完全未知。然而研究發現,根據雙方的社交距離,結果會有所不同。獨裁者和受惠者之間的「社會距離」程度改變了獨裁者願意給予的捐贈比例。如果遊戲中的獨裁者與受贈者是匿名的,導致社交距離較高,他們很可能給予較少的捐贈,而社會距離較低的玩家,無論他們彼此非常熟悉還是淺薄熟悉的人,更有可能向受贈人提供更高比例的捐贈。[ 5 ]

當玩家處於組織內時,他們的社交距離可能較低。在組織內部,獨裁者博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利他主義和親社會行為來實現最佳組織產出。親社會行為鼓勵「促進其針對的個人、團體或組織的福利的意圖」。[ 7 ]

實驗

1988 年,愛荷華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對一組自願招募的經濟學、會計學和商學院學生進行了一項對照實驗,以評估理性經濟人的行為模式。這些實驗結果與理性經濟人模型相矛盾,顯示扮演獨裁者角色的參與者在決定給予接受者多少效用時,會考慮公平性和潛在的不利後果。[ 8 ]後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進一步挑戰了「理性經濟人」模型,認為人類之間的各種認知差異會影響決策過程,進而影響公平觀念。[ 9 ]

實驗結果表明,成年人經常將錢分配給受助者,從而減少獨裁者收到的錢數量。[ 2 [ 8 [ 10 [ 11 ]這些結果看起來很穩健:例如,Henrich 等人。一項廣泛的跨文化研究發現,獨裁者會將不為零的捐贈份額分配給受助者。[ 12 ]在改良版的獨裁者遊戲中,孩子們也傾向於將部分資源分配給接受者,大多數五歲兒童會分享至少一半的物品。[ 13 ]

許多研究已經對獨裁者遊戲的心理框架進行了探討,其中有一個名為「奪取」的版本,其中玩家從接受者的預定捐贈中「奪取」資源,而不是選擇「給予」的數量。[ 14 [ 15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球員之間沒有影響,但2017 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男性和女性球員在「拿球」框架下存在差異,女性在「拿球」框架下分配給接球手的球明顯多於男性。[ 16 ]

2016 年,Bhogal 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評估感知吸引力對標準獨裁者遊戲中決策行為和利他主義的影響,檢驗利他主義可能作為求愛表現的理論。這項研究發現吸引力和利他主義之間沒有關係。[ 17 ]

如果這些實驗恰當地反映了實驗室外的個人偏好,那麼這些結果似乎證明了:

  1. 獨裁者的效用函數只包括他們所得到的金錢,但獨裁者無法將其最大化。
  2. 獨裁者的效用函數可能包括他們所遭受的非有形傷害(例如自我形像或預期社會上其他人的負面看法),或
  3. 獨裁者的效用函數可能包括其他人所獲得的利益。

額外的實驗表明,受試者在獨裁者遊戲的多個版本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其中給予的成本各不相同。[ 18 ]這表明,獨裁者賽局行為可以很好地近似於這樣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獨裁者最大化包括其他人所獲利益在內的效用函數,也就是說,當主體將錢轉交給接受者時,他們的效用增加了。後者意味著他們正在最大化一個效用函數,該函數不僅包含他們自己的福利,還包含接受者的福利。這就是「他人關心」偏好的核心。許多實驗表明,當獨裁者意識到受助者需要錢時,捐贈的金額會大得多。[ 19 [ 20 ] 其他實驗表明,政治參與、社會融合和獨裁者遊戲給予之間存在關聯,這表明它可能是關心他人福祉的外部有效指標。[ 21 [ 22 [ 23 [ 24 ]關於利他主義,最近的論文表明,實驗室環境中的實驗對象的行為與外部環境中的其他參與者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同。[ 25 ]研究表明,這類遊戲中的行為具有可遺傳性。[ 26 [ 27 ]

挑戰

獨裁者博弈的高度混合結果能夠證明或反駁經濟學中的合理性這一觀點尚未被廣泛接受。研究結果既支持經典假設,也指出了顯著的例外,從而改善了整體經濟行為模型。一些作者認為,獨裁者遊戲中的付出並不意味著個人希望最大化他人的利益(利他主義)。相反,他們認​​為,貪婪會為個人帶來一些負面效用,因此他們會避免實驗者的這種判斷。一些實驗已經驗證了這個假設,但結果好壞參半。[ 28 [ 2 ]

此外,獨裁者博弈的混合結果表明其他行為屬性可能會影響個人如何玩遊戲。具體而言,人們的動機是利他主義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為了避免被視為貪婪。已經有實驗對人們在這場遊戲中的動機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一項實驗表明,女性比男性更重視行為中的利他主義。她們對其他女性比對男性更有可能表現出無私精神。這證明在獨裁者博弈中有許多外在變數可能影響玩家的決策,例如個人本身的動機和其他玩家。[ 29 ]

變體

信任遊戲與獨裁者遊戲類似,但增加了第一步。這是一個連續博弈,涉及兩個參與者,即委託人和受託人。[ 30 ]信任遊戲最初由伯格、迪克豪特和麥凱佈於 1995 年提出,稱為“投資遊戲”,起源於一項研究投資環境中的信任和互惠的設計實驗。[ 31 ]在信託博弈中,委託人首先決定給予受託人多少捐贈。委託人也被告知,他們發送的任何內容都會被實驗者增加三倍。然後,受託人(現在充當獨裁者)決定將增加的捐贈中的多少分配給委託人。因此,獨裁者(或受託人)的合作夥伴必須決定將多少初始捐贈信託給獨裁者(希望獲得相同或更多的回報)。在這個遊戲中,信任和可信賴度決定了兩個玩家的行為。[ 32 ]由於信任是經濟行為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利用涉及不同信任遊戲中兩個角色的實驗設計,在個人層面上解決信任和可信度問題。[ 32 ]實驗很少以「不信任」的子賽局精煉納許均衡告終。研究通常發現,信任度越高,參與者最終損失就越多。[ 32 ]根據 Berg 等人的研究,信任的決定取決於相信另一位參與者會回報,因此,第一個參與者通常也會捐贈,即使他們不期待任何回報,類似於參加抽獎的實際情況。[ 32 ]這是因為,委託人希望避免承擔讓受託人沒有捐贈的責任,並冒著遊戲結束時零收益的風險。[ 32 ] 2008 年 發表 的 兩項 針對 美國 和 瑞典 同卵雙胞胎 和 異卵雙胞胎 的 研究表明 , 這類 遊戲 中 的 行為 具有遺傳 性[ 33 ]

背叛厭惡是衡量信任和風險影響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決定信任另一個人是否等於冒險賭博。[ 34 ]背叛厭惡最初由 Bohnet 和 Zeckhauser 提出,它可以防止信任者由於零收益的社會風險而不信任受託人。[ 34 ]他們的研究著眼於一個實際實驗,其中參與者被隨機配對,以增加結果取決於所選受託人的行為的可能性。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委託人下了安全的賭注還是有風險的賭注,其收益並不等同於受託人的收益。[ 34 ]最終,Bohnet 和 Zeckhauser 透過信任遊戲評估了潛在風險,以及每位參與者在決定遊戲中給予金額時所表現出的相對猶豫。

獨裁者遊戲的一個變種,稱為“拿走”遊戲(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上文“實驗”部分),源自2003 年進行的社會學實驗,其中獨裁者決定從接受者的預定捐贈中拿走」多少效用

參見

參考

  1.  Guala, Francesco;米託內,路易吉(2010 年 10 月)。「典型實驗:獨裁者遊戲」 (PDF)社會經濟學雜誌39 ( ​​) : 578–584 
  2.  博爾頓,加里 E.;卡托克,艾琳娜;茲威克,拉米(1998 年 8 月)。 「獨裁者遊戲:公平規則與善舉」。國際博弈論雜誌27(2):269–299doi:10.1007/s001820050072S2CID6044302  
  3.  沃森,喬爾。策略:博弈論簡介。卷139. 紐約。
  4.  卡梅勒, 科林;泰勒,理查德 H(1995 年 5 月)。「異常:最後通牒、獨裁者和禮儀」(PDF)經濟 展望 雜誌9 ( ) : 209–219 原文存檔2019-03-14 。檢索日期:2019-02-03
  5.  Andreoni,James;哈博,威廉 T.;維斯特隆德,莉絲(2008)。 「實驗中的利他主義」。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倫敦:Palgrave Macmillan。1-7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1-349-95121-5
  6.  Engel,C(2011)。 「獨裁者遊戲:一項元研究」。實驗經濟學14 ( 4 ) : 583–610型號11858/00-001M-0000-0028-6DAA-8S2CID 195330301 
  7.  Brief 和 Motowildo,1986 年,頁。 711
  8.  Forsythe,羅伯特;霍洛維茨,喬爾 L.;薩文,內布拉斯加州;塞夫頓,馬丁(1994 年 5 月)。 「簡單討價還價實驗中的公平性」。博弈 與 經濟 行為.6(3):347–369
  9.  卡梅勒, 科林;洛文斯坦,喬治; Prelec,Drazen(2005 年 2 月)。 「神經經濟學:神經科學如何指導經濟學」。經濟 文獻 雜誌43 1 ) 9–64doi : 10.1257/0022051053737843S2CID 155893587  
  10.  Liebe, Ulf;施維特,妮可; Tutic,Andreas(2019 年)。「瑞士學徒的客觀地位、主觀地位與親社會性」瑞士社會學雜誌45 ( ) : 57–81 
  11.  請參閱Camerer, Colin F. (2011)以了解更多概述。行為博弈論:策略互動實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1400840885
  12.  亨利希, 約瑟;博伊德,羅伯特;鮑爾斯,塞繆爾;卡默勒,科林;費爾,恩斯特;金蒂斯,赫伯特(2004)。人類社會性的基礎:來自十五個小規模社會的經濟實驗和人類學證據。牛津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9262045
  13.  Gummerum, Michaela;哈諾克,亞尼夫;凱勒,莫妮卡;帕森斯,凱蒂; Hummel,Alegra(2010-02-01)。 「學齡前兒童在獨裁者遊戲中的分配:道德情感的作用」。經濟心理學雜誌31 ( 1 25–34 
  14.  Alevy, Jonathan E.;傑弗里斯,弗朗西斯 L.;盧永剛(2014)。「獨裁者遊戲中性別和框架特定的觀眾效應」(PDF)經濟學 快報122 1 ) 50–54​ ISSN 0165-1765  
  15.  張樂;奧特曼,安德烈亞斯(2013)。 「獨裁者博弈實驗中接受選項的影響:對恩格爾 (2011) 元研究的評論」。實驗經濟學17 3 ) 414–420​ ISSN 1386-4157S2CID 144098452  
  16.  Chowdhury,Subhasish M.;全珠英;薩哈,Bibhas(2017)。「獨裁者博弈中給予和索取變體中的性別差異」(PDF)南方經濟報.84(2):474–483ISSN0038-4038S2CID146250008   
  17.  Bhogal, MS;加爾布雷斯,N.; Manktelow,K.(2016 年)。 「兩種修改後的獨裁者遊戲中的外表吸引力和利他主義」。基礎 與 應用 社會 心理學38 ( 4 ) : 212– 222 高密度脂蛋白2436/620176S2CID 147949673 
  18.  安德烈奧尼, 詹姆斯;米勒,約翰(2002-03-01)。 「根據 GARP 進行捐贈:利他主義偏好一致性的實驗測試」。計量經濟學70 ( 2 737–753  doi : 10.1111/1468-0262.00302ISSN 1468-0262  
  19.  埃克爾, 凱瑟琳 C.;格羅斯曼,菲利普J.(1996)。 「匿名獨裁者遊戲中的利他主義」。博弈 與 經濟 行為16(2)。紐約州羅徹斯特社會科學研究網絡181–191S2CID 58892684SSRN 1883604  
  20.  Brañas-Garza,Pablo (2006-07-01)。 「獨裁者遊戲中的貧窮:喚醒團結」。經濟 行為 與 組織 雜誌60 ( ) : 306–320doi : 10.1016/j.jebo.2004.10.005 
  21.  福勒(Fowler),詹姆斯·H.; Kam,Cindy D.(2007-08-01)。 「超越自我:社會認同、利他主義與政治參與」。政治 雜誌69 ( ) : 813–827  doi : 10.1111/j.1468-2508.2007.00577.xISSN 0022-3816S2CID 12533668   
  22.  Fowler, James H. (2006-08-01)。 「利他主義和投票率」。政治 雜誌68 ( 3 ) : 674– 683 ISSN 0022-3816S2CID 2978329  
  23.  Leider, Stephen;莫比烏斯,馬庫斯 M.;羅森布拉特,塔妮亞; Do, Quoc-Anh(2009-11-01)。「社會網絡中的定向利他主義與強制互惠」經濟學 季刊124(4): 1815– 1851。doi : 10.1162 qjec.2009.124.4.1815ISSN 0033-5533S2CID 155012972  
  24.  Brañas-Garza, Pablo;科博雷耶斯,拉蒙;埃斯皮諾薩,瑪麗亞·帕茲;希門尼斯,娜塔莉亞;科瓦日克(Kovářík),雅羅米爾(Jaromír);龐蒂,喬瓦尼(2010-07-01)。 「利他主義與社會融合」。博弈 與 經濟 行為69 ( 2 249–257  doi : 10.1016/j.geb.2009.10.014 
  25.  Exadaktylos,Filippos;埃斯平,安東尼奧M.; Brañas-Garza,Pablo(2013-02-14)。“實驗對象並沒有什麼不同”科學報告31213​ doi : 10.1038/srep01213ISSN 2045-2322PMC 3572448PMID 23429162   
  26.  切薩里尼, 大衛;道斯,克里斯多福 T.;約翰內森,馬格努斯;利希滕斯坦,保羅;華萊士,比約恩(2009-01-01)。 「給予和冒險偏好的基因變異」。經濟學 季刊124 () : 809–842doi : 10.1162/qjec.2009.124.2.809JSTOR 40506244S2CID 13867477   
  27.  Brañas-Garza, Pablo;科瓦日克(Kovářík),雅羅米爾(Jaromír); Neyse,Levent(2013-04-10)。「第二與第四個數字的比率對利他主義有非單調的影響」PLOS ONE8 (4): e60419。Bibcode2013PLoSO...860419Bdoi : 10.1371/journal.pone.0060419ISSN 1932-6203PMC 3622687PMID 23593214   
  28.  霍夫曼, 伊麗莎白;麥凱布,凱文;沙查特,基斯;史密斯,弗農(1994-11-01)。「討價還價遊戲中的偏好、產權和匿名性」(PDF)博弈 與 經濟 行為7 ( 3 ) 346–380高密度脂蛋白10535/5743
  29.  Singh,Puranjaya(1997年)。獨裁者遊戲中的人類行為(博士)。
  30.  Thielmann, Isabel & Böhm, Robert & Ott, Marion & Hilbig, Benjamin. (2021 年)。經濟博弈:研究介紹與指引。 Collabra 心理學。 7.19004.10.1525/collabra.19004。
  31.  Berg,J.; Dickhaut,J.;麥凱布,K.(1995 年)。 「信任、互惠與社會歷史」。博弈與經濟行為。 10 (1): 122-142。  doi : 10.1006/game.1995.1027
  32.  Alos-Ferrer,C.; Farolfi,F.(2019 年)。 「信任遊戲及其他」。神經科學前沿。 13:887.doi10.3389/fnins.2019.00887
  33.  切薩里尼, 大衛;克里斯多福·T·道斯詹姆斯·H·福勒;馬格努斯·約翰遜;保羅‧利希滕斯坦;比約恩華萊士(2008 年 3 月 11 日)。「信任賽局中合作行為的遺傳性」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5 ( 10 3721–3726​ doi : 10.1073/pnas.0710069105PMC 2268795PMID 18316737  
  34.  Bohnet,I.; Zeckhauser,R.(2004 年)。 「信任、風險與背叛」。 J. Econ.行為。器官。 55:467–484。doi:10.1016/j.jebo.2003.11.004

進一步閱讀

  • 海莉,K.; D.Fessler(2005 年)。 “沒人看?在匿名的經濟遊戲中,微妙的暗示會影響慷慨。”演化與人類行為26 ( 245– 256 S2CID 682365 結論是,如果照片上有一雙眼睛注視著人們,人們就會變得更加慷慨。
  • Engel,C.(2011)。 「獨裁者遊戲:一項元研究」。實驗經濟學14 ( 4 ) : 583–610型號11858/00-001M-0000-0028-6DAA-8S2CID 195330301 
  • 有關實驗中獨裁者博弈的最新評論,請參閱 Angela A. Stanton 的《進化經濟學:綜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