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7/Hirundo_rustica_%28Linnaeus%2C_1758%29.jpg/290px-Hirundo_rustica_%28Linnaeus%2C_1758%29.jpg)
父母撫育是一些動物採用的行為和演化策略,涉及父母對後代演化適應性的投資。父母撫育模式在動物界中廣泛存在且高度多樣化。[ 1 ]不同動物群體在父母如何照顧後代,以及父母投入的資源數量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每種性別投入的照顧量可能存在很大差異,雌性可能在某些物種上投入更多,雄性在其他物種上投入更多,或者投入可能均等。人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來描述兩性之間以及物種之間存在的這種父母照顧的差異和模式。[ 2 ]
父母照顧是任何有助於後代生存的行為,例如築巢、為後代提供食物或保護後代免受掠食者的傷害。爬蟲類可以生育能夠自給自足的幼崽,不需要父母的照顧,有些幼鳥在出生時可能無助,依靠父母生存。如果父母的照顧能夠增強父母的整體適應能力,例如提高後代的生存率、品質或生殖成功率,那麼這種照顧就是有益的。[ 3 ]由於父母的照顧費用昂貴,而且往往會影響父母自身未來的生存和生育成功,因此父母要確保每項投資都花得物有所值。因此,父母的關懷只有在適應的情況下才會發展。
父母照顧的類型包括母親或父親照顧、雙親照顧和異父母照顧。[ 1 ] 眾所周知,交配會導致兩性衝突,而交配之後,當父母需要照顧卵子或幼兒時,進一步的家庭衝突可能還會繼續發生。例如,父母之間可能因各自應提供多少照顧而發生衝突,兄弟姐妹之間可能因各自應要求多少照顧而發生衝突,父母與子女之間可能因照顧的供求而發生衝突。[ 4 ]
雖然父母的照顧增加了被照顧的後代的演化適應性,但它會給親本生物帶來成本,因為需要耗費精力來照顧後代,並可能失去交配機會。[ 5 ] [ 6 ]由於成本高昂,因此只有當效益超過成本時,才會採取此措施。[ 7 ]
許多昆蟲都具有親代撫育行為,尤其是螞蟻、蜜蜂和黃蜂等社會性昆蟲;在某些魚類中,例如口孵魚類;廣泛存在於鳥類;在兩棲類;在爬行動物中很少見,而在哺乳動物中尤其常見,它們有兩種主要的照顧幼兒的適應性,即妊娠(母體中胚胎的發育)和產奶。
類型
父親的照顧
當有利於父母照顧的自然選擇強於不利於父親照顧的性選擇時,男性對後代的照顧就可能演化。[ 8 ]大約有 1% 的鳥類在產卵後,只由雄性承擔照顧鳥類的任務。[ 9 ]僅雄性的撫育行為在多種生物中都很普遍,包括魚類和兩棲動物。[需要引用]在社會一夫一妻制的交配製度中,父親照顧的發生大多與雙親照顧有關。[需要引用]靈長類父系照顧的增加或許可以透過交配努力假說和母性緩解假說來解釋。交配努力假說認為,男性可能會照顧後代,以增加自己的交配機會,從而提高其未來的生殖成功率。[ 10 ] [ 11 ]母愛減輕假說認為,男性提供照顧以減輕女性與生育相關的負擔,最終導致生育間隔縮短並生育出更多成功的後代。[ 11 ]
交配製度的類型可能會影響父權的確定性,進而影響男性照顧自己後代的可能性。在一夫一妻制的物種中,父親的確定性相對較高。男性不太可能照顧無血緣關係的後代,因此在這種交配製度中,父系照顧的現象更為普遍。[ 7 ]相較之下,在一夫多妻制物種中,父權的確定性較低。男性承擔照顧無血緣關係的後代的風險更大,因此這會損害他們自身的健康。[ 12 ]在一夫多妻制物種中,一隻雄性可以與多隻雌性交配,因此雄性作為照顧者的角色往往會減少。相反,在一妻多夫物種中,一隻雌性可以與多隻雄性交配,雄性可能要獨自負責照顧其後代。[ 8 ]
在非一夫一妻制物種中,雄性父母撫育的演化尤其罕見,因為對於雄性而言,投入交配的努力比提供父母撫育在演化上更有效。[ 13 ] [ 14 ]關於非一夫一妻制物種中雄性父母撫育行為的演化,有一種假設認為,父母行為與後代生育能力的提高有關。[ 13 ]例如,在山地大猩猩 ( Gorilla beringei ) 中,就與幼猩猩互動的頻率而言,位於上三分之一的雄性(無論幼猩猩的父母如何) 所生育的後代比位於下兩個三分之一的雄性多出五倍。[ 13 ]此外,與沒有獲得繁殖機會的雄性相比,當雄性埋葬蟲(Nicrophorus vespilloides)有機會繁殖並提供育兒服務時,它們吸引的雌性數量是雄性的三倍。[ 14 ] Gorilla beringei和Nicrophorus vespilloides等物種表明,選擇可能會促進非一夫一妻制物種的雄性父母撫育行為。[ 13 ] [ 14 ]
產婦護理
在哺乳動物中,雌性父母擁有一些適應能力,可能使它們更傾向於照顧後代。這些適應包括懷孕和產奶。在無脊椎動物中,母性照顧被認為是永久家庭群居和真社會性演化的先決條件。對蜘蛛來說,永久的社會性依賴於孵化後的延長的母性照顧。[ 15 ]某些爬行動物的雌性可能會留在它們的窩裡,在整個孵化期內蜷縮著卵來照顧它們。這類族群中母性照顧最複雜的例子可以在鱷魚物種中看到,因為母親可能會與幼崽待在一起數月之久。[ 16 ]
早期的假說主要關注哺乳動物普遍存在的一個傾向,即雌性父母對後代投入更多。最初有人提出,性別在配子大小和數量方面的不同投入程度可能導致了僅限雌性的養育方式的演化。這個早期假設認為,由於雌性在生產數量更多、體積更大的配子上投入更多,而雄性則能生產出更多較小的配子,因此雌性更傾向於母性照護。這是因為雌性最初投入較多,因此如果它們不繼續對後代進行投資,它們將遭受更大的損失。[ 17 ]
雙親照顧
當性選擇不激烈,且成年雌性和雄性之間的性別比例沒有嚴重失衡時,雙親撫養往往更受青睞。[ 18 ]父母雙方要想合作照顧幼崽,就必須相互協調,同時也要考慮成長中的幼崽的需求以及環境的要求。[ 19 ]如果父母雙方專一合作照顧共同後代的價值大於一夫多妻制對任何一種性別的潛在好處,那麼選擇雙親照顧作為一種行為策略被認為是推動一夫一妻制進化的重要因素。[ 20 ]雙親照顧可能會增加後代的存活率,並使父母獲得更多與配偶交配的機會。[ 21 ]關於孩子由父母雙方而非單親父母照顧時,表現是相同、更好還是更差,存在相互矛盾的證據。一方面,有人建議,由於性衝突,父母應該減少自己提供的照顧,並將盡可能多的工作量轉移給他們的伴侶。在這種情況下,後代的情況可能會更糟。其他實驗證據與此形成對比,並表明當父母雙方照顧共同的後代時,他們各自的貢獻可能會對後代的健康產生協同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後代將受益於雙親的照顧。[ 22 ]
雙親撫養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尤其普遍。[ 23 ] 90%的鳥類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其中雙親撫育模式占主導地位。[ 19 ]在鳥類中,這種父母撫育系統通常被歸因於雄鳥能夠參與大多數父母行為(產卵除外)。由於幼鳥屬於恆溫動物,出生時體型較小,它們面臨巨大的壓力,需要快速成長以防止能量損失。由於雌雄雙方都能夠覓食並撫養後代,因此父母雙方合作照顧幼鳥以滿足幼鳥的需求是有益的。後代的生存最終會提高父母雙方的適應能力。[ 21 ]
異養照顧
異親照顧,即照顧非後代,是一種看似無私的行為,但對生殖成本很高;它既有適應性效益,也有明顯的成本。目前已在 120 多種哺乳動物和 150 多種鳥類中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24 ]它是真社會性的決定性特徵,在各種昆蟲中都有發現,包括各種螞蟻、蜜蜂和白蟻。[ 25 ]
對於哺乳動物母親來說,異養可能有助於促進嬰兒早期斷奶(只要早期斷奶不會影響嬰兒的生存)。此策略可縮短生育間隔並提高生殖成功率。頻繁的異養可以為母親提供更多不與幼兒一起哺乳的機會,這最終可能會增加它們的淨能量增益,並允許它們將更多的能量投入到乳汁合成中。然而,異養育的潛在成本可能包括花費時間和資源照顧非後代,而這顯然並沒有為異養育帶來直接好處。[ 26 ]接受異親照顧的後代可能會受益於更強的保護,免受掠食者的傷害,並透過社會互動學習群體動力學。[ 27 ]
在真社會性昆蟲中,種姓制度的演化迫使工蟻犧牲自己的生殖能力來協助群體的生殖成功。透過協助殖民地的相關成員,可以獲得間接的適應性效益。[ 25 ]對於工蜂來說,放棄自己的繁殖任務,參與異養或撫養雄蜂,可能才是最符合利益的,這樣,她所在蜂群的雄蜂最終與蜂群交配的可能性就會更大。這將為她的殖民地的基因在未來的殖民地中體現提供更大的機會。[ 28 ]類似地,工蟻也傾向於教養自己的姊妹,而不是女兒,因為它們之間的親屬關係更緊密。人們認為,蟻群的生存是驅動工蟻利他行為的主要動力。[ 29 ]
在動物群體中
無脊椎動物
在無脊椎動物中,親代撫育行為並不常見。在雙翅目昆蟲中,產卵現象卻很常見。成蟲產卵後孵化並發育為幼蟲,然後是蛹,然後是成蟲。例如,Phormia regina 成蟲優先在腐屍和屍體上產卵。[ 30 ]雖然雙親撫養或僅由雄性撫養的現像很少見,但在某些無脊椎動物中確實存在僅由雌性撫養的現象。[ 31 ] [ 32 ]
有些昆蟲,包括膜翅目昆蟲(螞蟻、蜜蜂和黃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照顧它們的幼崽。投入的護理類型和數量差異很大。獨居黃蜂,例如陶蜂(Eumeninae),會為幼蜂築巢,為幼蜂提供食物,通常是由母親捕獲的毛毛蟲。然後將巢封好,幼鳥以食物為生,直到成年離開巢穴。[ 33 ]相較之下,社會性黃蜂和蜜蜂則在龐大的蜂群中撫養幼蜂,卵主要由蜂后(母親)產下,幼蜂則主要由工蜂(幼蜂的姐妹)照顧。[ 34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Toe-Biter.jpg/220px-Toe-Biter.jpg)
在膜翅目昆蟲之外,埋葬蟲和大鹽甲蟲也存在親代撫育行為。[ 35 ]許多半翅目昆蟲都會照顧它們的幼崽,例如蝽 科的蝽屬。[需要引用]
在蛛形綱動物中,有幾組表現出親代撫育行為。眾所周知,狼蛛會在幼蛛孵化後將其放在腹部長達數週之久。育兒網蜘蛛和一些跳蛛在幼蛛孵化後,會用絲巢守護它們。跳蛛種Toxeus magnus以哺乳方式哺育幼蛛而聞名。[ 36 ]
有些甲殼類動物也會表現出父母照顧的行為。螃蟹族群Metopaulias depressus的母蟹會在充滿水的鳳梨科植物中撫養幼蟹,清除幼蟹身上的殘渣,保護幼蟹免受掠食者的傷害,並用捕獲的獵物餵養幼蟹。[ 37 ]沙漠等足動物Hemilepistus reaumuri 的幼體在出生後的前 10 到 20 天與父母共用洞穴,並由父母提供食物。[ 38 ]最後,有些種類的Synalpheus蝦是真社會性動物,它們生活在一個群體中,每個性別有一隻或幾隻繁殖蝦,還有一些非繁殖蝦負責保衛群體。[ 39 ]
魚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2/Tehotny_morsky_konik.jpg/170px-Tehotny_morsky_konik.jpg)
有幾種魚群已經進化出了親代撫育能力。僅雄性、雙親和僅雌性進行撫育的魚屬的比例為 9:3:1。[ 40 ]海龍、海龍和海馬迴(海龍科)等某些魚類具有雄性懷孕的形式,即雌性產卵後不再參與照顧幼魚。[ 41 ] [ 42 ]其他物種的雄性可能會承擔在卵孵化前守護卵的角色。
口育是一些魚群(以及少數其他動物,如達爾文蛙)的照顧幼魚的方法,即用嘴巴含著幼魚很長時間。口孵魚是在幾種不同的魚科中獨立進化的,其中包括豚鯛、海鯰、袋鯰、慈鯛、蛇頭魚、顎魚、絲足魚和龍魚。[ 43 ]
兩棲類
在兩棲類中,僅雌性和僅雄性進行照顧的現象同樣普遍。然而,雙親照顧的情況並不常見。[ 44 ]這類動物群的補給行為往往很少見,而後代守護行為則較為常見。例如,在蛙類物種比布龍蟾中,雄蛙負責看守蛙巢。在產卵後進行親代撫育的蚓蠑螈種類有 5%、蠑螈種類有 18% 、青蛙種類有 6% [ 45 ],不過由於研究中存在分類學偏差,這一數字可能被低估了[ 46 ],而且許多物種具有隱密的性質。[ 47 ]兩棲動物在不同種類中已知有 6 種育兒方式:照顧卵、運輸卵、照顧蝌蚪、運輸蝌蚪、餵食蝌蚪和輸卵管內妊娠(胎生和卵胎生)。[ 45 ]許多物種也用其身體中特殊適應的結構來照顧後代(卵或蝌蚪)。例如,澳洲東部的雄性袋蛙用皮膚側面的育兒囊保護蝌蚪;[ 48 ]胃育蛙用胃撫養蝌蚪(可能還有卵);[ 49 ]蘇利南蟾蜍用胃撫養卵。
爬蟲類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4/Alligator_mississippiensis_113744549.jpg/220px-Alligator_mississippiensis_113744549.jpg)
與其他四足動物相比,爬行動物提供的父母照顧較少。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通常都是由女性或雙親照顧。[ 51 ]此類群中許多物種的後代都能自給自足,出生後能夠立即調節體溫、自己覓食,從而無需父母的照顧。鱷魚具有母愛照顧能力,母親用嘴將幼崽從巢穴叼到水中,從而幫助幼崽成長。她可能會和幼崽待在一起長達幾個月。[ 52 ]人們在坎寧安石龍子(一種胎生蜥蜴)身上也觀察到了父母行為,這種蜥蜴會保護其後代免受掠食者的傷害。[ 53 ]
鳥類
鳥類照顧幼鳥的方式各有特色。 90% 的鳥類表現出雙親撫育,其中 9% 的物種表現出異親撫育或在巢穴幫忙。[ 9 ]雙親撫育行為可能起源於演化成鳥類的干系爬蟲類(主龍類),當時它們還沒有掌握飛行的能力。[ 54 ]在其餘的鳥類中,僅由雌性進行照顧的情況很普遍,僅由雄性進行照顧的情況很少見。[ 9 ] [ 23 ]大多數鳥類,包括雀形目(棲息鳥),它們的幼鳥出生時都是盲的、赤裸的、無助的(晚成性),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才能生存。幼鳥通常在鳥巢中長大;父母會捕捉食物並將其反哺給幼鳥。有些鳥類,例如鴿子,會產生一種“嗉囊乳”,它們也會將其反芻出來。[ 55 ] 大衛‧萊克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一窩幼鳥的數量是根據父母撫育成本而進化出來的,這被稱為萊克原理。此後它經過多次修改但仍被用作通用模型。
哺乳動物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4/Harbour_seal_breast_feeding_1150144.jpg/220px-Harbour_seal_breast_feeding_1150144.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a/Japanese_Snow_Monkey_%28Macaque%29_Mother_Grooms_Her_Young.jpg/220px-Japanese_Snow_Monkey_%28Macaque%29_Mother_Grooms_Her_Young.jpg)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母性撫育行為,其中 95% 的物種僅由雌性進行撫育,只有 5% 的物種由雙親進行撫育。[需要引用]因此,目前尚無已知的哺乳動物僅由雄性進行撫育的案例。[ 56 ]所有胎生哺乳動物在照顧出生後的幼兒時所共有的一個主要適應性是哺乳(從乳房分泌乳汁)。[需要引用]此外,許多哺乳動物還表現出其他的父母照顧行為,以提高其後代的健康水平,例如,建造巢穴、餵養、守衛、攜帶、依偎、梳理和教導幼崽。[ 57 ] [ 58 ]另一些人則認為,當雄性動物為懷孕的雌性動物提供食物時,這也是一種照顧。[ 59 ]
人類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e/Father_and_son_surf_lesson_in_Morro_Bay%2C_CA.jpg/220px-Father_and_son_surf_lesson_in_Morro_Bay%2C_CA.jpg)
人類的養育或教養孩子是促進和支持孩子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身體、情緒、社交、經濟和智力發展的過程。[ 60 ]這遠遠超出了其他動物所能提供的一切,不僅包括提供食物、住所和保護自己免受掠食者等威脅,還包括一段較長的支持期,在此期間,兒童學習在人類社會中成功生活所需的一切。[ 61 ]
在演化生物學中
在演化生物學中,父母投資是指為養育後代而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有利於後代的演化適應性,但代價是父母對物種適應性其他組成部分的投資能力下降。父母照顧需要父母一方或雙方提供資源,以提高自身和子女的健康水準。[ 62 ] [ 59 ]因此,這些資源不能投資於父母自身的生存、成長或未來的繁殖。因此,只有需要照顧的物種才會演化出父母照顧的現象。有些動物群體能夠生育自給自足的幼崽,因此不需要父母的照顧。
對於確實需要照顧的物種,由於資源和時間有限,因此在父母投資的方向和提供多少照顧方面存在著權衡。[ 63 ]例如,如果父母的撫育策略是選擇給予相對較少的後代更多的存活機會,以便自己繁衍,那麼他們可能已經進化到每次只受精卵產生少量[ 64 ] [ 65 ]理想的父母投資金額應能確保兩窩幼崽的存活率和品質。[ 23 ]父母需要在當前和未來的生殖事件的投資之間做出權衡,因為父母的照顧會提高後代的存活率,但會以犧牲父母對未來子女的投資能力為代價。儘管如此,有證據表明,在哺乳動物中,雄性提供照顧實際上會使雌性生育能力更強,因此照顧後代可以產下更多的幼崽。[ 59 ]
對後代的捕食和物種棲息地類型是父母照顧演化的兩個潛在直接原因。[ 2 ]一般而言,當照顧孩子的代價超過照顧孩子所帶來的利益時,父母的照顧就會從先前的不照顧狀態轉變。例如,如果後代存活率或品質提高帶來的好處超過父母存活率和未來生殖成功率下降的好處,那麼父母照顧就可能發展。因此,當子女需要照顧時,父母照顧會受到青睞,照顧的效益很高。[ 3 ]
在整個動物界中,父母照顧的類型和父母投入的資源數量有很大差異。不同動物群體中僅雄性、僅雌性、雙親或異親撫育的演化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驅動。首先,不同群體可能有不同的生理或演化限制,這可能導致某一性別比另一性別更關心。[ 63 ]例如,乳腺可能使雌性哺乳動物預先適應為幼崽提供專門的營養照顧。[ 66 ]其次,兩性的照顧成本和利益可能會受到生態條件和交配機會的影響。第三,操作性和成年性的性別比例可能會影響哪種性別有更多的交配機會,從而使一種性別傾向於更加關心。此外,養育決定也可能受到性別對身為後代親生父母的信心,或父權確定性的影響。[ 66 ]
哪個性別提供護理
交配系統的類型可能會影響哪一性別提供照顧。在建立長期配偶關係的一夫一妻制物種中,父母很可能會合作照顧後代。在一妻多夫制中,往往會出現父系或僅由男性負責照顧子女的現象。相反,一夫多妻制的交配製度與男性的貢獻很少或根本沒有關係。在混亂的交配系統中,由於父子關係的不確定性很高,雄性很少照顧後代。[ 67 ] [ 68 ]
在體外受精的物種中,雄性撫養行為最為普遍,而雌性撫養行為在體內受精的物種中更為常見。[ 69 ] Trivers (1972) 提出的解釋是,這取決於父親身份的確定性,[ 62 ]而體內受精的確定性可能較低,除非雄性在雌性產卵或分娩之前進行「配偶守護」。[ 70 ]
第二種解釋是理查德·道金斯和 TR 卡萊爾 (1976) 的理論,即配子的釋放順序,以及因此父母雙方拋棄的機會,可能會影響哪個性別提供照顧。[ 71 ]體內受精可能為父本提供了首先拋棄的機會,就像在某些鳥類和哺乳動物身上看到的那樣;體外受精可能會改變角色。對於魚類來說,雄性通常會等到雌性產卵後才受精,以防止自己的小配子漂走。這樣,雌性就可以率先離開,讓雄性父母來照顧卵。[ 63 ]
第三,喬治·C·威廉斯(George C. Williams,1975)的假說表明,與胚胎的聯繫可能使某一性別傾向於照顧後代。由於體內受精發生在母親體內,雌性親代與胚胎的連結最為密切,而且可能已經適應了照顧幼崽。透過體外受精,卵子通常由雌性在雄性的領地內產下。[ 72 ] [需要頁]雄性領土意識在體外受精中特別常見。因此,男性與胚胎的關係最為密切。雄性可能會保衛自己的領地,從而順便保護自己的卵和幼崽。這可能會預先讓男性適應提供照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雄性照顧後代的機會成本較少,因為雄性在保護領地和卵的同時,仍能吸引配偶。雌性甚至可能對巢中已有卵的雄性更有吸引力,並優先選擇與它們交配。[ 73 ]
某些鳥類存在雄性透過體內受精而擁有領土意識。巢穴大小和築巢行為是兩種性選擇特徵,可能吸引雌性到雄性的領地交配。由於雌性將卵產在雄性領土內的巢穴中,因此即使受精是在體內進行,也可能產生父性撫育。[ 74 ]
護理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9/Mother-child_in_the_woods.jpg/220px-Mother-child_in_the_woods.jpg)
增加父母對任何一個幼崽的投資都會使該後代受益,但會減少其他後代的資源,從而可能降低父母的適應性。[ 63 ]因此,同一窩群體中後代的數量和質量之間存在著權衡。[ 23 ]如果父母將有限的資源分散給太多的子女,那麼只有少數子女能夠存活下來。或者,如果父母在一窩小鳥身上過於慷慨地使用其資源,這會降低其對未來鳥兒的投資能力。[ 75 ]因此,理論上存在一個最佳育雛規模,可使每窩雛雞的生產力最大化。[ 63 ]
在雙親照顧的群體中,對於應提供多少照顧存在性別衝突。如果父母一方被暫時撤離,另一方可以增加其工作量。[ 76 ]這顯示父母雙方都有能力更努力工作,提供更高水準的照顧。一位家長可能會依賴另一位家長而受到欺騙。在雙親撫養方面,關鍵的理論預測是父母應該以不完全的補償來應對伴侶努力的減少。如果父母沒有付出應有的努力,那麼他們的適應能力就會下降,因為他們的子女從父母雙方獲得的資源較少。這已透過鳥類實驗得到證實。[ 77 ]
父母照顧的彈性
父母照顧的費用和收益可能會有所不同
當父母一方無法照顧子女時,父母雙方可能需要共同照顧子女。每個父母都希望盡量減少自己必須投入的照顧,而犧牲另一個父母的利益。如果父母一方過世或停止照顧孩子,剩下的另一方可能有義務拋棄卵子或幼崽。
父母對目前幼崽的照顧程度也可能受到未來繁殖前景的影響。對雀形目鳥類進行的實地實驗表明,在餵食了額外類胡蘿蔔素的地區,雛鳥的嘴巴會變得更紅。這反而增強了他們的乞討行為並導致父母增加他們的供給。這可能是因為嘴巴越紅,表示後代越健康,因此值得投資。由於擁有第二窩幼崽的父母對當前幼崽乞食信號增強沒有反應,這表明父母會根據未來在該季節繁殖的前景,策略性地改變對當前幼崽需求的敏感度。[ 78 ]
吃掉自己的後代,或子女同類相食,可能是父母為了取得額外食物來源的一種適應性行為。父母可能會吃掉一窩幼崽的一部分,以增強對當前幼崽的照顧。或者,父母可能會吃掉整窩幼崽以減少損失並提高其未來的繁殖成功率。[ 79 ]
父母的照顧可能會因配偶的吸引力而有所不同
理論上,當配偶具有較高的表型或遺傳品質時,父母應該投入更多。差別分配假說可以解釋這一點。[ 80 ]研究人員透過對斑胸草雀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透過實驗,雄性動物可以戴上紅色的腿帶,從而增強對雌性的吸引力。與那些腿上帶有藍色或綠色環的、吸引力較小的雄性配對相比,雌性在與這些吸引力較大的雄性配對時,增加了食物供給,養育了更多的幼崽。[ 81 ]對綠頭鴨進行的進一步實驗表明,當與更具吸引力的雄性配對時,雌性會產下更大的蛋,並增加其供給量。[ 82 ]研究也表明,雌孔雀在與擁有更精緻尾巴的雄孔雀交配後,會產下更多的卵。[ 83 ]此外,雌鳥通常更有可能照顧雄鳥的後代,因為雄鳥花更多時間築巢,並且築出的巢穴更為精緻。因此,雄性的繁殖成功率往往會隨著巢穴大小和築巢行為的增加而增加。[ 84 ]
因此,如果吸引力代表遺傳品質的話,那麼差異分配是可以預料的,因為這些配對的後代可能會繼承吸引力父母的品質。差別分配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子女的伴侶不具吸引力,父母可能會對他們的投資減少。透過減少對這些後代的照顧,個體可以節省資源,以便將來與更具吸引力的伴侶進行繁殖嘗試。[ 85 ]
差異化分配大多發生在雌性身上,因為在許多動物群體中,雌性在評估潛在配偶時更加挑剔。然而,在許多鳥類中,雄性已知參與照顧幼崽,這可能導致雄性和雌性分配差異。[ 81 ]
參考
- Kokko, H. & Jennions, MD (2008) 父母投資、性選擇與性別比。《進化生物學期刊》,21,第 919-948 頁。doi:10.1111/j.1420-9101.2008.01540.x
- Gonzalez-Voyer,A. 和 Kolm,N.(2010)。父母的關懷與投資。生命科學百科全書。原文連結://doi.org/10.1002/9780470015902.a0021907
- Klug, H. 與 Bonsall, M. (2010)。生活史和父母照顧的演變。進化,64(3),第 823-835 頁。doi:10.1111/j.1558-5646.2009.00854.x
- Parker, GA, Royle, NJ & Hartley, IR (2002) 家庭內部衝突與父母投資:綜合。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 B系列, 357,頁295-307。 doi : 10.1098/rstb.2001.0950
- Bednekoff,PA(2010 年)。 「生活史與捕食風險」。動物行為百科全書。學術出版社。第 285-286 頁。 ISBN 978-0-123-72581-3。
- 福克斯,RJ;主管,ML; Barber,I.(2018 年 7 月 31 日)。 「在極端環境下,良好的養育方式可能不會提高生殖成功率」。進化生物學雜誌。 doi :10.1111/jeb.13358
- Klug,H.; Bonsall,MB(2014 年 5 月 12 日)。 「父母照顧有什麼好處?父母的影響對發育速度的重要性」。生態學與演化。 4(12): 2330–2351。doi:10.1002/ece3.1083
- Alonzo, S. (2011)。當雌性可以選擇時,性選擇傾向於雄性的撫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279(1734),第 1784-1790 頁。doi:10.1098/rspb.2011.2237
- Cockburn, A. (2006) 鳥類不同父母教養方式的流行情形。倫敦皇家學會學報 B 系列,273,第 1375-1383 頁。資料來源:10.1098/rspb.2005.3458
- Kerhoas, D.、Kulik, L.、Perwitasari-Farajallah, D.、Agil, M.、Engelhardt, A. 和 Widdig, A. (2016 年)。在野生冠獼猴中,母子關係,而非父子關係,影響雄性與嬰兒之間的關係。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70(8),第 1117-1130 頁。 doi :10.1007/s00265-016-2116-0
- Minge, C.、Berghänel, A.、Schülke, O. 與 Ostner, J. (2016)。野生阿薩姆獼猴(Macaca assamensis)雄性與嬰兒關係的模式及其後果。國際靈長類學雜誌,37(3),第 350-370 頁。
- Lappan,S.(2008 年)。合趾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族群中的雄性照顧嬰兒,包括一夫一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的群體。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62(8),第 1307-1317 頁。
- 羅森鮑姆,S.;警惕,L.;庫札瓦,C.; Stoinski,T.(2018 年 10 月 15 日)。 「照顧嬰兒與雄性山地大猩猩的繁殖成功率提高有關」。科學報告。8:15223。
- Chemnitz,J.; Bagrii,N.; Ayasse,M.; Steiger S.(2017 年 2 月 1 日)。 「與幼崽在一起可以增強父親在埋葬蟲中的吸引力」。進化。71(4): 985-994。doi:10.1111/evo.13194
- Dumke,M.(2016 年)。亞社會性的澳洲蟹蛛 Xysticus bimaculatus 的延長母性照顧和後代互動。澳洲動物學雜誌,64(5),第 344 頁。 doi : 10.1071/zo16070
- 大英百科全書(2019 年)。爬蟲類-胚胎發育和父母照顧。 [線上] 大英百科全書。網址: 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reptile/Embryonic-development-and-parental-care [2019 年 6 月 2 日瀏覽]。
- Gonzalez-Voyer,A. & Kolm,N. (2010)。父母的關懷與投資。生命科學百科全書。原文連結:https : //doi.org/10.1002/9780470015902.a0021907
- Remeš, V.、Freckleton, R.、Tökölyi, J.、Liker, A. 與 Székely, T. (2015 年)。鳥類父母合作的演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12(44),第 13603-13608 頁。 doi :10.1073/pnas.1512599112
- Silver,R.(1983 年)。親子互動中的共生關係。麻薩諸塞州波士頓:Springer US,第 145-171 頁。 doi:https://doi.org/10.1007/978-1-4684-4565-7_7。
- Tumulty,J.、Morales,V. 與 Summers,K. (2013)。一夫一妻制進化的雙親撫育假說:兩棲類的實驗證據。行為生態學,25(2),頁262-270。 doi :10.1093/beheco/art116
- Bales,K.(2017 年)。動物的養育。當前心理學觀點,15,第93-98頁。doi:10.1016/j.copsyc.2017.02.026
- Pilakouta,N.、Hanlon,E. 和 Smiseth,P. (2018 年)。雙親照顧大於各部分之和:對後代適應性的協同作用的實驗證據。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285(1884),p.20180875。 doi : 10.1098/rspb.2018.0875
- Lack, D. (1968)鳥類繁殖的生態適應性。查普曼和霍爾,倫敦梅休因。
- Riedman,Marianne L.(1982 年)。 「哺乳類和鳥類異親照顧和收養的演化」。生物學季刊。57 ( 4 ) : 405–435。 ISSN 0033-5770。S2CID 85378202。
- Wilson,Edward O.; Hölldobler,Bert(2005 年 9 月 20 日)。「真社會性:起源與後果」。PNAS。102(38):13367–13371。doi:10.1073/pnas.0505858102。PMC 1224642。PMID16157878。
- Bădescu, Iulia;瓦茨,大衛P.;卡森伯格,M.安妮; Sellen,Daniel W.(2016 年)。「異養育與野生黑猩猩的母親哺乳努力減少和斷奶速度加快有關」。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3 ( 11 ) :160577 。doi : 10.1098/rsos.160577。ISSN 2054-5703。PMC 5180145。PMID 28018647。S2CID 9616877。
- 史丹福,克雷格 B. (1992)。 「野生大葉猴(Presbytis pillata)異母餵養的成本和收益」。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30 ( 1 ) : 29 。doi : 10.1007/bf00168591。ISSN 0340-5443。S2CID 10064314。
- Oldroyd,B.&Wongsiri,S.(2006 年)。亞洲蜜蜂。第 1 版麻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第 112 頁。
- Ridley,M.(2014 年)。螞蟻、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 [線上] Rationaloptimist.com。網址: http://www.rationaloptimist.com/blog/ants-altruism-and-self-sacrifice/ [2019 年 6 月 5 日瀏覽]。
- 伯德,傑森·H.;艾倫,Jon C.(2001 年 8 月)。 「黑蠅(Phormia regina (Meigen))的發展」。國際法醫科學。 120 (1–2): 79–88。 doi : 10.1016/S0379-0738(01)00431-5 PMID 11457615。
- Tallamy, DW (2000) 節肢動物的性選擇和獨有父系撫育的演化。動物行為, 60,第 559-567 頁。 資料來源: 10.1006/anbe.2000.1507
- Zeh, DW & Smith, RL (1985) 陸生節肢動物的父系投資。美國動物學家, 25(1587),頁 785-805。 doi : 10.1093/icb/25.3.785
- Grissell,EE(2007 年 4 月)。“佛羅裡達的陶蜂”。佛羅裡達大學。2015 年6 月 12 日檢索。
- 黃, Janine WY;穆尼爾,喬爾;莫利克,馬蒂亞斯(2013)。「昆蟲親代撫育的演化:生態學、生活史與社會環境的角色」。生態昆蟲學。38 ( 2 ) : 123–137 。 doi: 10.1111/een.12000。S2CID 82267208。
- Allport,Susan(2003 年)。自然養育史:博物學家檢視動物世界和我們的養育方式。宇宙。第19-20頁 。 978-0-595-27130-6。
- Jason G. Goldman (2018 年 11 月 29 日)。「不只是哺乳動物:有些蜘蛛用乳汁哺育幼崽——儘管哺乳和哺乳通常與哺乳動物有關,但其他一些動物 - 例如這些跳蛛 - 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國家地理。原文存檔於2018年11月30日。檢索日期:2020 年12 月 8 日。
- 迪塞爾,魯道夫(1989)。「不尋常環境中的親代撫育:Metopaulias depressus(十足目:Grapsidae),一種生活在附生鳳梨科植物中的螃蟹」。動物行為。38 ( 4 ) : 561–575。
- K·愛德華·林森邁爾(1974)。「沙漠潮蟲 Hemilepistus Reaumuri.(等足目,有遮目)對沙漠環境的一些適應」(PDF)。埃爾朗根生態學協會的合同,1974 年。卷4.第183-185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90-6193-180-5。
{{cite book}}
:|journal=
忽略(幫助) - Duffy, J. Emmett (2007-08-01), Duffy, J. Emmett; Thiel, Martin (eds.),《海綿蝦真社會性的生態學和進化》,《社會和性系統的進化生態學》(第 1 版),牛津大學出版社,紐約,第 387-410頁,doi:10.1093/acprof :oso/9780195179927.003.0018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517992-7,檢索日期:2024-02-29
- Reynolds, JD、Goodwin, NB 與 Freckleton, RP (2002) 脊椎動物親代撫育與胎生的演化轉變。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 B系列, 357,第 269-281 頁。 doi :10.1098/rstb.2001.0930
- 威爾遜, AB; Orr,JW(2011)。「海龍科的演化起源:海龍與海馬」。魚類生物學雜誌。78 ( 6 ) : 1603– 1623 。doi : 10.1111/j.1095-8649.2011.02988.x。PMID 21651519。
- 威爾遜, AB; Ahnesjo,I.;文森特,A.; Meyer,A.(2003 年)。「海龍和海馬(海龍科)雄性育雛、交配模式和性別角色的動態」。進化。57 ( 6 ) : 1374–1386 。PMID 12894945。S2CID 16855358。
- Helfman,G.(1997)。魚類的多樣性。 Collette,B、Facey,D.Blackwell。國際標準書號 978-0-86542-256-8。
- Beck, CW (1998) 無尾目動物的受精方式與親代撫育。動物行為, 55,第 439-449 頁。 doi : 10.1006/anbe.1997.0619
- Crump,Martha L.(1996 年)。 「兩棲類之間的父母照顧」。父母照顧:演變、機制與適應意義。卷25.第109–144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0-12004-525-9。
{{cite book}}
:|journal=
忽略(幫助) - Stahlschmidt,Zachary R.(2011 年)。「重新檢視分類沙文主義:來自父母照顧研究的見解」。PLOS ONE。6 (8): e24192。Bibcode:2011PLoSO...624192S。doi : 10.1371/journal.pone.0024192。PMC 3164163。PMID 21904614。
- Oneto, Fabrizio;奧託內洛,達裡奧;帕斯托里諾,毛羅·瓦萊裡奧;薩爾維迪奧,塞巴斯蒂亞諾(2010 年 12 月)。 「紅外線視訊監控揭示蠑螈孵化後的親代撫育行為」。爬蟲學雜誌。44 ( 4 ) : 649– 653 。JSTOR 40983661。S2CID 85714252。
- 安斯蒂斯,馬里恩(2013)。澳洲的蝌蚪和青蛙。雪梨:新荷蘭出版社。第526–531頁 。 9781921517167。
- 安斯蒂斯,馬里恩(2013)。澳洲的蝌蚪和青蛙。雪梨:新荷蘭出版社。第668–673頁 。 978-1-92151-716-7。
- Gans,Carl(1996 年)。 「爬蟲類父母照顧概述」。行為 認知 研究 進展. 25 : 153 。國際標準書號 9780120045259。
- 雷諾茲,JD;古德溫,NB; Freckleton,RP(2002 年 3 月 29 日)。巴爾沙因,S.;肯佩納爾斯,B.; Székely,T.(編)。「脊椎動物親代撫育與胎生的演化轉變」。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 B 系列:生物科學。357 ( 1419 ) : 269–281 。 ISSN 0962-8436。PMC 1692951。PMID 11958696。
- Pooley, AC (2009 年 8 月 20 日)。 「尼羅河鱷魚 Crocodylus niloticus 的開巢反應」。動物學雜誌。182(1)。Wiley : 17–26。 ISSN 0952-8369。
- 支持胎生爬行動物父母撫養行為的觀察結果:坎寧安石龍子對掠食者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
- Wesolowski,Tomasz(2004)。「鳥類親代撫育的起源:重新評估」。行為生態學。15 ( 3 ) : 520–523 。
- 埃爾利希,保羅·R .;多布金,大衛·S.;惠耶(Darryl Wheye)(1988)。“父母關愛”。史丹佛大學。檢索日期:2016 年1 月 15 日。
- Clutton-Brock, TH (1991)父母關懷的演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 Gubernick, David J. (2013 年 11 月 11 日)。哺乳動物的父母照護。Springer 科學與商業媒體。國際標準書號 978-1-4613-3150-6。
- Woodroffe, Rosie;文森特,阿曼達(1994 年 8 月)。「母親的小幫手:哺乳動物雄性的照顧模式」。生態學和演化趨勢。9 ( 8 ) : 294–297。 doi : 10.1016/0169-5347(94)90033-7。PMID 21236858。
- West,Hannah ER; Capellini,Isabella(2016 年 9 月)。「哺乳動物的雄性照顧與生活史特徵」。自然通訊。7(1): 11854.Bibcode:2016NatCo...711854W。doi:10.1038/ncomms11854。ISSN2041-1723。PMC4911630。PMID27299954。
- 庫馬爾, 納文; Jha,Abhimanyu Kumar(2025)。 「人類進化:父母關愛」。性心理與行為百科全書。斯普林格, Cham。第1-10頁 。國際標準書號 978-3-031-08956-5。
- 戴維斯,馬丁(2000 年)。布萊克威爾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威利-布萊克威爾。頁245. ISBN 978-0-631-21451-9。
- Trivers, RL (1972) 父母投資與性選擇。來源:《性選擇與人類的由來》(B. Campbell 編輯)。第 139-179 頁。
- Krebs, J.、Davies, N. 與 West, S. (2012)。行為生態學簡介。第 4 版John Wiley & Sons, Ltd,第 223-238 頁。
- 吉伯特,詹姆斯 (2013 年 9 月 30 日)。「父母關懷的演變」。牛津書目。檢索日期:2016 年1 月 15 日。
- 吉伯特,詹姆斯 (2012 年 5 月 23 日)。“動物的生殖分配”。牛津書目。檢索日期:2016 年1 月 15 日。
- Safari,Ignas; Goymann,Wolfgang(2018 年 7 月 13 日)。「兩性角色不同的杜鵑物種的父子關係確定性:天下皆知敗類」。 BMC 演化生物學。18(1): 110.Bibcode:2018BMCEE..18..110S。doi: 10.1186/s12862-018-1225-y。ISSN1471-2148。PMC 6043945。PMID30005606。
- Kappeler,PM(2012)。 「男性生殖策略」。自然教育知識。2:82。
- Krasnec,MO(2012 年)。 「有性動物的交配系統」。自然教育知識。3(10)。庫克,CN & 布里德,MD:72。
- Gross, Mart R.;夏因,理查德(1981)。 「外溫脊椎動物的親代撫育與受精方式」。進化。35 ( 4 ) : 775–793。 ISSN 0014-3820。JSTOR 2408247。PMID 28563147。
- Queller,David C.(1997 年 11 月 22 日)。“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關心?”。倫敦皇家學會會刊。 B 系列:生物科學。264 ( 1388 ) : 1555– 1557 。ISSN 0962-8452。PMC 1688720。
- 道金斯, 理查;卡萊爾,TR(1976 年)。 「父母的投入、伴侶的拋棄與謬論」。自然。262 ( 5564 ) : 131–133 。 doi : 10.1038/262131a0。ISSN 0028-0836。S2CID 4278681。
- Williams, GC (2020)。性與進化(MPB-8)。卷8.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 Hale, Rebecca E.;聖瑪麗,Colette M.(2007)。 「有時候,照顧巢穴可以提高繁殖成功率:環境對旗魚的父代撫養和配偶選擇的影響」。動物行為。74 ( 3 ) : 577–588 。ISSN 0003-3472。S2CID 53193765。
- Szentirmai, István; Komdeur,Jan; Székely,Tamás(2005 年 8 月 17 日)。「什麼使築巢的雄性成功?長尾山雀的雄性行為和雌性關懷」。行為生態學。16 ( 6 ) : 994–1000 。 ISSN 1465-7279。
- 威廉斯,GC(1966年)。自然選擇、繁殖成本、拉克原則的細化。美國博物學家,100,第 687-690 頁。原文地址: 10.1086/282461
- Krebs,J.、Davies,N. 和 West,S. (2012)。行為生態學簡介。第 4 版John Wiley & Sons,第 223-238 頁。
- Harrison, F.、Barta, Z.、Cuthill, I. 與 Szekely, T. (2009 年)。因父母監護權而產生的兩性衝突如何解決?一項統合分析。《進化生物學期刊》, 22,第 1800-1812 頁。
- Thorogood,R.、Ewen,JG 與 Kilner,RM (2011)。感覺與敏感度:對後代訊號的反應隨著父母再次繁殖的可能性而改變。倫敦皇家學會學報 B 系列,278,第 2638-2645 頁。
- Rohwer,S.(1978)。父母以吃掉後代和搶奪卵子作為求愛策略。美國博物學家,112,第 429-440 頁。
- 謝爾頓,BC (2000)。差別分配:測驗、機制和意義。生態學與演化趨勢, 15,第 397-402 頁。
- Burley,N.(1988)。差別分配假設:一項實驗檢定。美國博物學家,132,第 611-628 頁。
- Cunningham, EJA & Russell, AF (2000 年)。綠頭鴨的卵的投資受雄性綠頭鴨的吸引力影響。自然, 404,第 74-77 頁。
- Petrie,M. & Williams,A. (1993)。雌孔雀會為尾羽較大的雄孔雀產下較多的蛋。倫敦皇家學會學報 B 系列, 251,第 127-131 頁。
- Szentirmai,I.,Komdeur,J. 和 Székely,T. (2005)。什麼使得築巢的雄性能夠成功?長尾山雀的雄性行為和雌性關懷。行為生態學,16(6),第 994-1000 頁。 doi :10.1093/beheco/ari080
- Ratikainen, I.、Haaland, T. 與 Wright, J. (2018 年)。父母投資的差異分配以及後代規模和數量之間的權衡。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285(1884),p.20181074。 doi : 10.1098/rspb.2018.10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