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圍城戰(西元 70 年) | ||||||||||
---|---|---|---|---|---|---|---|---|---|---|
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的一部分 | ||||||||||
海耶茲 ( Francesco Hayez)摧毀耶路撒冷聖殿。布面油畫,1867 年。 | ||||||||||
| ||||||||||
交戰方 | ||||||||||
羅馬帝國 | 猶太臨時政府效忠者
| 狂熱者 | ||||||||
指揮官和領導 | ||||||||||
西蒙·巴爾·喬拉 | ||||||||||
力量 | ||||||||||
70,000 | 15,000–20,000 | 10,000 | ||||||||
傷亡和損失 | ||||||||||
未知 | 15,000–20,000 | 10,000 |
系列的一部分 |
耶路撒冷 |
---|
公元 70 年對耶路撒冷的圍攻是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公元 66-73 年)的決定性事件,其中由未來皇帝提圖斯領導的羅馬軍隊圍攻耶路撒冷,這是羅馬猶太省猶太叛亂抵抗的中心。經過五個月的圍困後,羅馬人摧毀了這座城市,包括第二聖殿。[ 1 ] [ 2 ] [ 3 ]
西元70年4月,逾越節前三天,羅馬軍隊開始圍攻耶路撒冷。[ 4 ] [ 5 ]經過一段時期的大規模騷亂和短暫的臨時政府垮台後,這座城市被幾個叛亂派別佔領。三週內,羅馬人攻破了城市的前兩堵牆,但頑強的叛軍對峙阻止他們突破第三堵牆,也是最厚的牆。[ 4 ] [ 6 ]根據當代歷史學家、這場戰爭的主要資料來源約瑟夫斯的說法,這座城市遭受了謀殺、飢荒和同類相食的蹂躪。[ 7 ]
西元 70 年(8 月 30 日)提莎節(Tisha B'Av ), [ 8 ]羅馬軍隊壓倒了防御者並放火焚燒了聖殿。[ 9 ]抵抗又持續了一個月,但最終城市的上下兩部分也被佔領,城市被夷為平地。提多只保留了希律王城堡的三座塔樓,作為這座城市昔日威力的見證。[ 10 ] [ 11 ]圍困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許多人被殺害和奴役,城市的大部分地區被毀。這次勝利使弗拉維王朝獲得了控制帝國的合法性。羅馬舉行了凱旋式,慶祝對猶太人的勝利,並豎立了兩座凱旋門來紀念,其中包括至今仍然矗立的提圖斯凱旋門。從聖殿搶來的寶物被展出。[ 7 ]
耶路撒冷的毀滅標誌著猶太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7 ] [ 12 ] [ 13 ]母城和第二聖殿的喪失使得猶太文化必須重塑以確保其生存。由於祭祀崇拜不再可能,猶太人的習俗轉向祈禱、妥拉學習和猶太教堂聚會。根據拉比傳統,約哈南·本·扎凱在耶路撒冷被圍困期間逃離,並獲得羅馬許可在亞夫尼建立一個研究中心。[ 13 ] [ 14 ] [ 15 ]這事件是拉比猶太教發展的基礎,拉比猶太教源自法利賽傳統,最終成為猶太教的主流形式。[ 2 ] [ 7 ] [ 16 ]猶太教派,如撒都該派和艾賽尼派,逐漸變得默默無聞,[ 17 ]而拿撒勒耶穌的倖存追隨者繼續傳播他的教義,導致基督教作為一種新的、獨立的宗教崛起。[ 7 ]戰後,Legio X Fretensis在耶路撒冷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軍營。[ 18 ] [ 19 ]這座城市後來被重建為羅馬殖民地埃利亞·卡皮托利納(Aelia Capitolina),並引入了外國邪教,並在聖殿山上建立了一座朱庇特神廟。[ 20 ] [ 21 ] [ 22 ]這通常被視為巴爾‧科赫巴叛亂的催化劑。[ 23 ] [ 24 ]
背景
圍城前的耶路撒冷
在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是猶太人(包括海外猶太人)的宗教和民族生活中心。[ 25 ]三聖節期間,第二聖殿吸引了數萬甚至數十萬人。[ 25 ]在第二聖殿時期後期,這座城市的規模和人口達到了頂峰,當時這座城市佔地兩平方公里(3 ⁄ 4平方英里),根據一項估計,人口估計為 200,000。[ 21 ] [ 26 ] Magen Broshi 估計人口約為 80,000 人,[ 27 ]而其他估計範圍為 25,000 至超過 150,000 人。[ 28 ]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 稱讚它為「迄今為止東方最著名的城市」。[ 29 ]
在羅馬早期,耶路撒冷有兩個不同的轄區。第一個區域包括「第一堵牆」內的地區,即大衛城和上城,並且建築密集,但在其富裕地區則較少。第二個區域被稱為“郊區”或“貝塞斯達”,位於第一個區域的北部,人口稀少。它包含希律王「第二堵牆」(仍然矗立)內的耶路撒冷部分,儘管它本身被國王阿格里帕一世建造的新「第三堵牆」包圍。[ 30 ]
約瑟夫斯表示,阿格里帕想要建造一堵至少 5 公尺厚的牆,當代的攻城器械幾乎無法穿透。然而,阿格里帕從未超越地基,因為他擔心克勞狄皇帝「以免他懷疑建造如此堅固的城牆是為了在公共事務中進行一些創新」。[ 31 ]後來,當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爆發、耶路撒冷的防禦必須加強時,它才以較小的力量和匆忙的速度完成。第三面牆裝飾著九座塔樓。
耶路撒冷的自然防禦因依賴進口食品而被削弱,特別是穀物、葡萄酒和牲畜,因為其周圍的農業地區無法滿足該城市的需求,使其容易遭受飢荒。[ 32 ]該城從猶太、撒瑪利亞、加利利及其他地區的肥沃地區獲取物資。[ 32 ]戰爭期間,由於難民和叛亂分子的湧入,該市對進口的依賴增加。[ 32 ]
叛亂爆發
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也稱為猶太大起義,在任命傑西烏斯·弗洛魯斯長官並要求接受聖殿資金後爆發。敘利亞總督塞斯蒂烏斯·加盧斯發動鎮壓叛亂的戰役,並於 66 年秋進軍耶路撒冷。[ 34 ]他的部隊撤退到沿海平原,在貝斯和倫遭到伏擊並被徹底擊敗,損失相當於整個軍團。[ 35 ] [ 34 ] [ 36 ]
勝利後,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聖殿建立了臨時政府,由貴族領導,[ 37 ]前大祭司阿納努斯·本·阿納努斯。[ 38 ]新政府任命了各個地區的指揮官,並專注於加強耶路撒冷的防禦,完成了未完工的第三堵牆,以保護該市的北側。[ 39 ]
加盧斯戰敗後,尼祿將鎮壓猶太叛亂的任務委託給了維斯帕薌,一位才華橫溢、謙遜的將軍。西元 68 年初,維斯帕薌在托勒密登陸,開始在加利利鎮壓叛亂。到了 69 年 7 月,除了耶路撒冷之外,整個猶太地區都已被平定,這座城市現在收容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叛亂領導人,並受到羅馬人的圍攻。[ 40 ]
如果不是溫和派和狂熱者之間爆發了激烈的內戰,它可能是一個堅固的據點,可能已經堅守了相當長的時間。[ 40 ]西元69年夏天,維斯帕薌離開猶太前往羅馬,並於12月成為皇帝,羅馬軍團的指揮權傳給了他的兒子提多。[需要引用]
圍城
約瑟夫斯於維斯帕薌第二年發動圍攻,[ 41 ],即西元70年。提圖斯在逾越節前幾天開始圍攻,[ 4 ]於 Xanthicus 14 日(四月),[ 5 ]在西側派出三個軍團(V Macedonica、XII Fulminata、XV Apollinaris )和第四個軍團( X Fretensis)包圍城市。[ 42 ] [ 43 ]如果他在 6:421 的猶太戰爭中提到的是提圖斯的圍攻,儘管其解釋存在困難,那麼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當時耶路撒冷擠滿了許多來慶祝逾越節的人。[ 44 ]
圍攻的攻勢從雅法門以北的第三城牆的西部開始。到了五月,這條城牆被攻破,不久之後第二道城牆也被攻破,守軍佔領了聖殿和上城和下城。
猶太捍衛者分成了幾派。西蒙·巴爾·喬拉(Simon Bar Giora)和吉斯卡拉的約翰(John of Giscala)這兩位著名的狂熱者領導人將起義失敗的全部責任歸咎於溫和派領導層。吉斯查拉的約翰的組織謀殺了另一位派系領袖以利亞撒·本·西蒙,他的手下在聖殿的前院盤踞著陣地。[ 4 ]狂熱者決心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包括謀殺政治對手和任何阻礙他們的人,以防止這座城市落入羅馬人手中。[ 45 ]
仍有一些人希望與羅馬人談判並和平結束圍困。其中最著名的是約哈南·本·扎凱,他的學生用棺材將他偷運出城,以對付韋斯帕薌。然而,這還不足以應對耶路撒冷狂熱者領導層的瘋狂及其對這座城市居民的恐怖統治。[ 45 ]約瑟夫斯描述了其領導階層對人民所犯下的各種野蠻行徑,包括焚燒城市的糧食供應,顯然是為了迫使守軍為自己的生命而戰。
直到羅馬攻城工兵開始建造城牆時,吉斯查拉的約翰和西蒙·巴爾·喬拉之間的恩怨才得以掩蓋。提圖斯隨後建造了一堵城牆來包圍城市,以便更有效地讓人們挨餓。在多次嘗試攻破或攀登安東尼亞要塞的城牆失敗後,羅馬人終於發動了秘密進攻。[ 4 ]儘管在擊退羅馬圍攻方面取得了早期成功,但狂熱者內部互相爭鬥,而且他們缺乏適當的領導,導致紀律、訓練和隨後戰鬥的準備不足。他們一度摧毀了城裡的糧食庫存,這一嚴厲措施被認為可能是為了尋求仁慈的上帝對被圍困的猶太人的干預,[ 46 ]或者作為一種策略,讓防御者更加絕望,假設這是擊退羅馬軍隊所必需的。[ 47 ] [來源不可靠? ]
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當羅馬人到達安東尼亞時,他們試圖摧毀保護它的城牆。他們只移走了四塊石頭,但夜間牆就倒塌了。 「那天晚上,在約翰以前使用過他的計謀並破壞了堤岸的地方,城牆被攻城槌震動得厲害,以至於地面塌陷了,城牆突然倒塌了。” (第 28 節)[ 48 ]此後,提多在聖殿院子的西北角、北側和西側築起堤防(第 150 節)。[ 49 ]
約瑟夫斯接著說,猶太人隨後在東部靠近橄欖山的地方襲擊了羅馬人,但提多將他們趕回了山谷。狂熱分子放火燒毀西北柱廊(165節)。羅馬人放火燒了下一個,猶太人希望把它燒掉(166節),他們也困住了一些想要翻牆的羅馬士兵。當羅馬人被困在城牆上時,他們在城牆下燒木頭(178-183節)。
在猶太盟友殺死了一些羅馬士兵後,約瑟夫斯聲稱提圖斯派他去與守軍談判。最終,猶太人用箭射傷了談判代表,不久後又發動了另一次突襲。提圖斯在這次突襲中差點被俘,但逃脫了。
這座堡壘俯瞰聖殿大院,是攻擊聖殿本身的完美地點。攻城槌幾乎沒有任何進展,但戰鬥本身最終導致城牆著火。一名羅馬士兵將一根燃燒的棍子丟到聖殿的一面牆上。
聖殿的毀滅
根據約瑟夫斯的記載,提多行事溫和,在與其他人商議後,下令保留這座 500 年歷史的聖殿。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是猶太人首先在聖殿西北方向使用火來試圖阻止羅馬人的攻擊。直到那時,羅馬士兵才放火燒毀了聖殿附近的一間公寓,引發了一場大火,猶太人隨後使大火變得更加嚴重。[ 50 ]後來的基督教資料可追溯到塔西佗,聲稱提多親自授權了這次破壞,這是現代學者普遍支持的觀點,儘管爭論仍然懸而未決。[ 51 ]
約瑟夫斯曾擔任羅馬人的調解人,當談判失敗時,他目睹了圍攻和後果。他寫道:
摧毀聖殿並不是提圖斯的目標,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希律大帝在幾十年前進行的大規模擴張。提多想奪取它並將其改造成一座供奉羅馬皇帝和羅馬萬神殿的神廟。然而火勢蔓延很快,很快就失去了控制。西元 70 年 8 月的某個時間,聖殿於 9/10 Tisha B'Av被佔領並被摧毀,火焰蔓延到城市的住宅區。[ 4 ] [ 43 ]約瑟夫斯描述了這個場景:
約瑟夫斯的敘述免除了提圖斯對聖殿破壞的任何責任,但這可能只是反映了他希望獲得弗拉維王朝青睞的願望。[ 54 ] [ 55 ]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羅馬軍隊的興奮導致他們火上加油,無法控制。相較之下,另一種史學傳統可以追溯到塔西佗,後來反映在基督教著作中,它聲稱提多明確授權摧毀聖殿,而聖殿也充當著重要的堡壘的作用。[ 51 ]現代學術普遍支持後一種說法,儘管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爭議。[ 51 ]
羅馬軍團迅速鎮壓了剩餘的猶太人抵抗力量。一些剩餘的猶太人透過隱藏的隧道和下水道逃出,而其他人則在上城進行了最後的抵抗。[ 56 ]這種防禦阻止了羅馬人的前進,因為他們必須建造攻城塔來攻擊剩餘的猶太人。希律王宮於 9 月 7 日陷落,到 9 月 8 日,這座城市完全處於羅馬控制之下。[ 57 ] [需要頁數] [ 58 ]羅馬人繼續追捕那些逃離城市的人。
城市的終結與毀滅
隨著這座城市的陷落,提多下令對其進行系統性的破壞。[ 59 ] [ 60 ]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提多“下令將整個城市和聖殿夷為平地”,只留下希律王宮殿的三座塔樓,以展示這座城市昔日的宏偉,以及保護羅馬駐軍的西牆駐紮在那裡。然而,“包圍城市的所有其餘城牆都完全被夷為平地,以至於未來來到該地點的遊客沒有理由相信它曾經有人居住過。” [ 61 ] [ 60 ]
約瑟夫斯提供的歷史敘述得到了公元 70 年考古證據的充分支持,這些證據在古城的遺跡中被發現。[ 1 ] [ 62 ] [ 63 ] Ronny Reich寫道:「雖然與聖殿被毀有關的遺跡很少,但與聖殿山城牆及其附近地區、上城、城市西部和Tyropoeon 山谷的規模相當大……人們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考古記錄與歷史描述相符,這表明約瑟夫斯的可靠性」。[ 62 ]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納曼·阿維加德 (Nahman Avigad)領導的團隊發現了大火的痕跡,大火燒毀了上城區的住宅大樓。大火燒毀了所有有機物。在樓層之間有橫梁天花板的房屋中,火災導致建築物的頂部以及頂部的幾排石頭倒塌,並將房屋中剩餘的所有東西都埋在了下面。有些建築物只保留了部分房屋的痕跡,有些建築物已被完全燒毀。在多個地點發現了氧化鈣,顯示長期燃燒損壞了石灰石。例如,希律區的被燒毀的房屋顯示出城市被毀期間曾在該地點肆虐的火災跡象。[ 62 ] [ 64 ] 火災甚至在同一建築物內的家用器具和物品上留下了痕跡。石灰石器皿沾滿灰燼,甚至被燒成石灰,玻璃器皿因火的熱量而爆炸並變形,直到在實驗室中無法恢復。相比之下,陶器和玄武岩倖存下來。火災留下的灰燼和燒焦的木頭平均高度約為一米,岩石瀑布高達兩米甚至更高。[ 62 ]
下城的城市大排水渠和西羅亞池淤塞停止工作,城牆多處倒塌。[ 65 ]
人們在沿著西牆延伸的希律大街上發現了聖殿山城牆的大量石頭倒塌。[ 66 ]這些石頭中有號角廣場銘文,這是一個不朽的希伯來銘文,是在聖殿被毀期間被羅馬軍團士兵扔下的。[ 67 ]
死亡、奴役與流離失所
約瑟夫斯寫道,圍困期間有 110 萬人被殺,其中大多數是猶太人,他將死亡人數歸因於逾越節的慶祝活動。[ 68 ]約瑟夫斯接著報告說,羅馬人殺害武裝人員和老年人後,97,000 人淪為奴隸。[ 69 ]約瑟夫斯記載,許多人被賣為奴隸,而耶路撒冷的居民中,有四萬人倖存,皇帝讓他們去任何他們選擇的地方。[ 70 ]根據約瑟夫斯的描述,在圍城之前和圍城期間,該城出現了多波逃兵浪潮。[ 71 ]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後來寫道:「……各個年齡層、男女被圍困的總人數達六十萬人;所有能使用武器的人都擁有武器,準備戰鬥的人數比原本所能容納的還要多。[ 72 ]
塞思·施瓦茨 (Seth Schwartz)認為約瑟夫斯的死亡人數數字是不可能的,他估計當時以色列全境大約有100 萬人居住,其中大約一半是猶太人,而且在戰爭結束後仍有相當多的猶太人口留在該地區。[ 73 ]然而,施瓦茲認為 97,000 人的俘虜數字更為可靠。[ 71 ]人們也指出,叛亂並沒有阻止朝聖者訪問耶路撒冷,大量人被困在城裡,並在圍困期間喪生。[ 74 ]
週邊地區的許多人也被認為是被趕出土地或被奴役的。[ 71 ]
後果
在耶路撒冷
叛亂之後,第十軍團在耶路撒冷廢墟駐守,並在那裡駐紮了近兩個世紀。[ 75 ] [ 76 ]他們在這座廢墟城市中的存在透過帶有軍團印記的各種銘文、瓷磚和磚塊得到了充分證明,儘管他們在城市中紮營的確切位置仍然未知。[ 77 ]
在廢墟中建立羅馬駐軍可能會阻止猶太人返回那裡居住。[ 77 ]約瑟夫斯指出,提多用其他地方的財產補償了他,因為耶路撒冷的財產由於羅馬軍隊的存在而變得毫無價值。[ 78 ] [ 77 ]
在約瑟夫斯對以利亞撒·本·亞爾在馬薩達(73/74 CE)的演講的描述中,他引用了以利亞撒描述這座廢墟城市的場景,「不幸的老人坐在聖殿的骨灰旁邊,還有一些被敵人保留的婦女」出於最低限度的憤怒。” [ 79 ] [ 77 ] 埃皮法尼烏斯(Epiphanius)是一位盛行於四世紀的基督教主教,他記錄了叛亂期間居住在耶路撒冷西南山上的一個小型貧困猶太社區的真實證詞。[ 80 ] [ 81 ]在耶路撒冷舊城以北 4 公里處的Shuafat進行的發掘工作,發現了毀壞後建立的定居點的證據,該定居點採用羅馬風格設計,但居住著大量猶太人。巴爾科赫巴叛亂爆發時,該定居點部分被燒毀,居民紛紛逃離。[ 82 ]
西元 132-136 年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後,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 77 ]
羅馬的勝利
耶路撒冷陷落一年後,即公元 71 年夏天,[ 83 ] [ 84 ]在羅馬舉行凱旋式,慶祝耶路撒冷陷落和羅馬對猶太人的勝利。[ 85 ] [ 86 ]這次勝利在羅馬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是唯一一場致力於征服現有行省人口的勝利。[ 87 ] [ 84 ]這也是記錄最詳盡的帝國勝利,[ 85 ] [ 88 ] [ 89 ]約瑟夫斯在《猶太戰爭》第七卷的記述中生動地保留了細節。[ 90 ]這場勝利吸引了大批觀眾,一位學者估計觀眾人數約為 30 萬或更多。[ 91 ] [ 83 ]
黎明時分,維斯帕薌和提圖斯戴著桂冠,穿著紫色長袍,從戰神廣場的伊希斯神廟出來,前往奧克塔維埃門廊,在那裡他們受到了參議員、首席法官和馬術騎士團成員的迎接。[ 83 ]一個配備象牙椅子的法庭已經準備好,傳統上是為擁有統治權的地方法官和牧師保留的,維斯帕薌和提圖斯坐在其中,手無寸鐵,戴著月桂冠。[ 83 ]為了回應部隊的歡呼,維斯帕薌示意大家安靜,並進行感恩祈禱,提多緊跟在後。[ 83 ]解散部隊吃早餐後,他們前往凱旋門,進行祭祀,穿上凱旋袍,開始遊行。[ 83 ]
遊行隊伍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藝術品,包括紫色掛毯、地毯、寶石、神像和裝飾動物。[ 92 ]多層鷹架上陳列著金色框架、象牙製品和描繪戰爭場景的掛毯。[ 93 ]維斯帕薌和提多一起乘坐凱旋戰車,圖密善分別騎在他們旁邊。[ 94 ] [ 95 ]特別重要的是聖殿中的聖物,例如燭台、金色的陳設餅桌和猶太宗教文本。[ 96 ]根據約瑟夫斯的說法,700 名猶太俘虜被當作征服的象徵進行遊街示眾,「以展示他們自己的毀滅」。[ 97 ] [ 98 ] [ 99 ]勝利最終以西蒙·巴爾·喬拉(Simon bar Giora)被處決而告終,他按照羅馬習俗在馬梅爾廷監獄被鞭打並絞死。 [ 95 ]
鎮壓叛亂
耶路撒冷陷落、城市及其聖殿被毀後,叛亂分子仍在希律堡、馬卡魯斯和馬薩達等幾個猶太據點繼續堅守。[ 100 ]希律堡和馬卡魯斯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都落入羅馬軍隊之手,而馬薩達仍然是猶太叛軍的最後據點。西元 73 年,羅馬人攻破馬薩達的城牆並佔領了這座堡壘,約瑟夫斯聲稱幾乎所有的猶太防御者在羅馬人進入之前都集體自殺。 [ 101 ]隨著馬薩達的陷落,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結束。
巴爾·科赫巴起義
西元 130 年左右,即耶路撒冷被毀 60 年後,在這座城市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羅馬殖民地埃利亞卡皮托利納 (Aelia Capitolina ),歷史學家馬丁·古德曼(Martin Goodman)將此行為描述為「猶太人叛逆的最終解決方案」。[ 102 ]殖民地的建立,加上在聖殿山上建造朱庇特神廟,被廣泛認為是公元 132 年爆發的巴爾科赫巴叛亂的關鍵導火線。 [ 103 ] [ 104 ]
在公會的支持下,西蒙·巴爾·科西巴(Simon Bar Kosiba,後來稱為巴爾·科赫巴)建立了一個獨立國家,並於公元 135 年被羅馬人征服。這場叛亂導致猶太社區人口大量減少,比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期間的情況還要嚴重。[ 105 ]猶太地區的猶太社區遭到破壞,一些學者將其描述為種族滅絕。[ 105 ] [ 106 ]然而,猶太人口在以色列土地的其他地區仍然強大,在加利利、戈蘭、貝特謝安山谷以及猶太東部、南部和西部邊緣蓬勃發展。[ 107 ]哈德良皇帝將猶太這個名字從地圖上抹去了,並用敘利亞巴勒斯坦取而代之。[ 108 ] [ 109 ] [ 110 ]
在鎮壓第三次猶太人起義後,羅馬人繼續建造和發展埃利亞卡皮托利納,它仍然是帝國內一個不起眼的省級城鎮。[ 104 ]其人口主要由羅馬軍團士兵、退伍軍人和其他非猶太定居者組成。[ 104 ]作為一個異教殖民地,它供奉朱庇特卡皮托利歐,供奉羅馬神的寺廟完全取代了這座城市以前的猶太特色。[ 104 ]
紀念
羅馬
弗拉維王朝透過建造兩座巨大的凱旋門來慶祝耶路撒冷的陷落。至今仍屹立不倒的提圖斯凱旋門,建於西元 1977 年。西元 82 年,羅馬皇帝圖密善 (Domitian)在羅馬Via Sacra紀念耶路撒冷被圍困和陷落。[ 111 ]拱門上的淺浮雕描繪了士兵們在勝利遊行期間從聖殿搬運戰利品,其中包括燭台。第二座鮮為人知的提多凱旋門位於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東南入口,由元老院於西元 82 年建造。今天只剩下一些痕跡。[ 7 ]
西元 75 年,維斯帕薌皇帝在羅馬建造了和平神廟,也稱為維斯帕薌廣場。這座紀念碑是為了慶祝征服耶路撒冷而建造的,據說這裡是希律聖殿的聖殿燭台。[ 112 ]
羅馬競技場,也稱為弗拉維安露天劇場,建於公元 70 至 82 年間,據信部分資金來自羅馬戰勝猶太人的戰利品。考古發現發現了一塊帶有銷釘孔的石灰華塊,顯示猶太戰爭資助了圓形劇場的建造。[ 113 ]
弗拉維王朝發行了一系列名為“Judaea Capta ”(“猶太已被征服”)的硬幣,以紀念他們的勝利。[ 114 ]這些硬幣是弗拉維帝國在整個羅馬帝國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製作週期為 10 至 12 年。[ 115 ]正面是維斯帕薌 (Vespasian) 的肖像,或者更常見的是提圖斯 (Titus),[ 115 ]而背面則描繪了寓言圖像,以代表被征服的猶太人的哀悼女性形象為中心。[ 114 ]她坐在一棵棕櫚樹下,棕櫚樹是猶太的象徵。[ 114 ]背面的設計多種多樣,有時描繪了被束縛或跪在勝利女神耐吉(維多利亞)面前的女性形象。[ 115 ]
猶太人
在猶太傳統中,一年一度的Tisha B'Av齋戒日標誌著第一聖殿和第二聖殿的被毀,根據猶太傳統,這發生在希伯來曆的同一天。
在聖殿被毀後的幾個世紀裡,一些猶太社區採用了新的希伯來曆,從聖殿被毀的年份開始。在位於死海以南(位於現代約旦)的佐拉,該鎮墓地的猶太區一直使用該系統。[ 116 ]例如,屬於一位名叫瑪莎的婦女的銘文寫道:“她於謝米塔第四年埃魯月十七日第五天去世,即聖殿被毀後 362 年。”在古代晚期,其他猶太社區也採用了類似的日曆系統,從黎凡特開始傳播到散居國外的社區,以紀念出生、婚姻和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116 ]
遺產
在猶太神學和末世論中
猶太阿莫拉姆人將聖殿和耶路撒冷的毀滅歸咎於上帝對當時猶太社會瀰漫的「毫無根據」的仇恨的懲罰。[ 117 ]許多絕望的猶太人被認為已經放棄了猶太教而轉而接受某種異教,還有許多人站在猶太教中不斷壯大的基督教教派一邊。[ 73 ]:196–198
即使在被毀滅之後,耶路撒冷在猶太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仍然保持著重要地位,並成為民族生活回歸、重建和更新希望的象徵。[ 25 ]對第三聖殿的信仰仍是正統猶太教的基石。[ 118 ]
在基督教神學中
這次破壞是基督教 與其猶太根源分離的一個重要點:許多基督徒的反應是與其他猶太教保持距離,正如福音書中所反映的那樣,福音書將耶穌描述為反聖殿的人。基督徒將公元 70 年發生的事件理解為他關於聖殿將被摧毀的預言的實現(參考《馬太福音》24 章、《路加福音》21 章、《馬可福音》13 章);[ 119 ] [ 120 ] [ 121 ]有些人也認為這是對猶太人拒絕耶穌的懲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