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資訊:基督教使命
天主教會的傳教工作往往是在地理上界定的教區和教區之外由宗教團體進行的,這些宗教團體擁有空閒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其中一些專門從事傳教工作。最終,教區和教區將在世界範圍內組織起來,通常是在作為使徒轄區或使徒代牧區的中間階段之後。實際上, 天主教傳教活動主要由拉丁教會執行。
歷史
新約時代
中世紀
在中世紀,基督教修道院和傳教士(例如布拉格的聖派翠克和阿達爾伯特)在古羅馬帝國的邊界之外促進了正規教育和宗教學習。西元七世紀,格列高利大帝派遣包括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在內的傳教士進入英國。西伯諾蘇格蘭傳教團於西元 563 年開始。
在十三世紀末和十四世紀初,方濟會士(如魯布魯克的威廉、蒙泰科維諾的約翰和喬瓦尼·埃德·木蘭)被派往近東和遠東作為傳教士。他們的旅行最遠到達了中國,試圖讓不斷前進的蒙古人,特別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們皈依基督教。 (另見中國天主教堂。)
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羅馬天主教會透過奧古斯丁會、方濟會和多明尼加會在美洲和其他殖民地建立了一些傳教團,目的是在新大陸傳播天主教,並改變美洲原住民和其他原住民的信仰。同時,方濟各·澤維爾等傳教士以及其他耶穌會士、奧古斯丁會、方濟各會和多明尼加會士正在進入亞洲和遠東。葡萄牙人派使團進入非洲。這些是歷史上一些最著名的任務。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統治的帝國中,宗教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福音被認為具有世俗和精神上的好處。每當這些國家試圖擴大其領土或影響力時,傳教士很快就會跟進。根據《托德西拉斯條約》,兩國將世界劃分為各自的勢力範圍、貿易和殖民範圍。羅馬天主教的世界秩序受到荷蘭和英國的挑戰。理論上,它被格老秀斯的《自由海》所否定。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政策也受到羅馬天主教會本身的挑戰。梵蒂岡於 1622 年成立信仰宣傳聯合會,試圖使教會擺脫伊比利亞王國的影響。
雖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統治地區以及較小程度上法國統治地區的使團與文化帝國主義和壓迫有關,並且經常在殖民政府的贊助和同意下運作,但世界其他地區的使團(特別是利瑪竇)耶穌會傳教士到中國的工作,以及其他耶穌會傳教士在日本長崎地區的工作)的重點是在現有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中改變個人的信仰,並且往往未經當地政府的同意而進行。
印度
早期傳教士
蒙特·科爾維諾的約翰是一位方濟會會士,於 1307 年左右被派往中國,擔任北京主教。「聖托馬斯國家」。他在那裡傳道十三個月,大約為一百人施洗。 1291 年 12 月(或 1292 年),蒙特·科爾維諾從那裡寫信回家,給出了西歐人對科羅曼德海岸最早的值得注意的描述之一。 1294年,他從邁拉布爾經海路抵達中國,並出現在首都「坎巴列赫」(今北京)。[ 1 ]
波代諾內的奧多里克修士於1321 年抵達印度。 ,顯然,從那裡前往錫蘭和附近邁拉普爾的聖托馬斯聖殿馬德拉斯。他寫道,他找到了埋葬湯瑪斯的地方。
法國多明尼加傳教士喬丹努斯·卡塔拉尼 (Jordanus Catalani ) 神父於 1321-22 年緊隨其後。他顯然是從印度西海岸的某個地方向羅馬報告說,他已經為四名殉道僧侶舉行了基督教葬禮。喬丹努斯因其 1329 年描述東方奇蹟的《米拉比利亞》而聞名:他對印度地區和基督徒、物產、氣候、禮儀、習俗、動植物進行了最好的描述,這是任何中世紀歐洲人所描述的——甚至比馬可·波羅的。
1347 年,喬瓦尼·德·馬里尼奧利 (Giovanni de Marignolli)參觀了現代馬德拉斯附近的聖托馬斯神殿,然後前往他所謂的薩巴王國,並認同《聖經》中的示巴( Sheba),但從各種細節來看,它似乎是爪哇。在前往歐洲的途中,他再次乘船前往馬拉巴爾,並遇到了巨大的風暴。
另一位著名的印度旅行家是克蘭加諾爾的牧師約瑟夫。 1490 年,他前往巴比倫,然後航行到歐洲,訪問了葡萄牙、羅馬和威尼斯,然後返回印度。他幫助寫了一本關於他的旅行的書,題為《印第安人約瑟夫遊記》,該書在歐洲廣泛傳播。
葡萄牙人的到來
天主教傳入印度是從 1500 年前十年隨著葡萄牙傳教士的到來開始的。 16世紀,亞洲的傳教活動與葡萄牙的殖民政策有關。1455 年 1 月 8 日,教宗尼古拉斯五世向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寫下了羅馬努斯·龐蒂菲克斯 (Romanus Pontifex )教宗諭令[ 2 ],葡萄牙人得到了在亞洲傳播基督教信仰(見“Padroado”)。贊助的[ 3 ]不同教派的傳教士(方濟會、多明我會、耶穌會、奧古斯丁等)與征服者一起湧出,並立即開始在葡萄牙勢力出現的沿海地區建造教堂。
葡萄牙傳教士在印度的歷史始於新使徒,他們於 1498 年 5 月 20 日與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一起到達科澤科德附近的卡帕德 (Kappad ) ,[ 4 ],他們佔總人口的不到 2% [ 5 ],是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印度境內。[ 4 ]他尋求與先前存在的基督教國家結成反伊斯蘭聯盟。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吸引了葡萄牙王室。[ 6 ]
在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船長率領的第二次遠徵中,葡萄牙艦隊由13 艘船和18 名牧師組成,於1500 年11 月26 日停泊在科欽。很快就贏得了科欽國王的善意,後者允許四名牧師在早期基督教徒中從事使徒工作。因此,傳教士於1500年建立了葡萄牙傳教區。 —聖克魯斯大教堂(1505) 和聖方濟各教堂(1506)。
16世紀初,整個東方地區都隸屬於里斯本總教區管轄。 1514 年 6 月 12 日,科欽和果阿成為大西洋馬德拉新成立的豐沙爾教區旗下的兩個著名傳教站。 1534年,教宗保祿三世透過Bull Quequem Reputamus將豐沙爾提升為總教區,以果阿為附屬教區,將整個印度置於果阿教區之下。這建立了豐沙爾的主教教區,其管轄權可能延伸到從好望角到中國的所有過去和未來的征服地區。
果阿第一批皈依基督教的是當地果阿婦女,她們與1510 年葡萄牙征服果阿期間隨阿豐索·德·阿爾伯克基一起抵達的葡萄牙男子結婚。
16世紀中葉,果阿市是東方基督教化的中心。 [ 8 ]葡萄牙統治者實施了鼓勵甚至獎勵印度教臣民皈依的國家政策,將大量皈依歸咎於武力是錯誤的。果阿皈依者的迅速崛起主要是葡萄牙對印度教徒(葡萄牙王室附庸)的經濟和政治控制的結果。[ 9 ]同時,由於葡萄牙的宗教裁判所,許多葡萄牙的新基督徒移民到印度。他們中的許多人被懷疑是隱密猶太人,即秘密信奉其古老宗教的皈依猶太人,並被認為對基督教信仰的團結構成威脅。[ 10 ]聖方濟各澤維爾在1545年致葡萄牙約翰三世的信中請求建立果阿宗教裁判所,但直到 1560 年才成立。
1557 年,果阿成為獨立大主教區,並在科欽和馬六甲設有附屬教區。整個東方都在果阿的管轄之下,其疆域幾乎延伸到半個世界:從南非的好望角,一直到東亞的緬甸、中國和日本。 1576 年增加了澳門(中國)的附屬行政區,1588 年又增加了日本船內的附屬行政區。[需要引用]
1597年,最後一位都主教聖托馬斯基督教會的副執事亞伯拉罕去世,這個古老的團體以前是東方教會的一部分[ 12 ] ,這給了當時的果阿梅內塞斯大主教一個機會,將本土教會置於聖托馬斯基督教會的權威之下。他成功地說服了當地教會階級制度中僅存的最高代表喬治副主教的屈服。梅內塞斯於1599年6月20日至26日召開了迪安普主教會議[ 13 ] ,對教會進行了多項改革,並將其完全納入天主教會的拉丁教會。主教會議結束後,梅內塞斯任命耶穌會士弗朗西斯·羅斯為聖托馬斯基督徒安加馬萊總教區的大主教——果阿總教區的另一個附屬教區——聖托馬斯基督徒的拉丁化開始了。大多數人最終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但也有一些人轉向了西敘利亞儀式。聖多瑪斯基督徒被迫承認教宗的權威。[ 13 ]對這些措施的不滿導致社區中的某些人與副主教托馬斯一起在1653 年的庫南十字誓言中發誓永遠不會屈服於葡萄牙人或接受與羅馬的聖餐。
1605 年,安加馬裡教區移交給克拉加諾爾教區,1606 年,果阿的第六個附屬教區在邁拉坡的聖托梅(靠近現代馬德拉斯)成立。後來加入果阿的附屬管轄區是 1612 年莫三比克的管轄區以及1690年中國的北京和南京。
傳教工作在西海岸,主要是喬爾、孟買、薩爾塞特、勃生、達毛和迪烏,以及東海岸的邁拉坡聖托梅,直至孟加拉,大規模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南部地區,馬都拉的耶穌會傳教團最為著名。它延伸至克里希納河,河外還有許多邊遠車站。科欽在馬拉巴爾海岸的使命也是最有成效的使命之一。一些向北的內陸地區也建立了傳教區,例如1570 年在阿格拉和拉合爾的傳教區,以及1624 年在西藏的傳教區。地區也沒有充分利用,許多北部的大片內陸地區幾乎沒有受到影響。[需要引用]
隨著葡萄牙勢力的衰落,其他殖民國家——荷蘭、英國和基督教組織——獲得了影響力。[需要引用]
日本
葡萄牙航運於 1543 年抵達日本[ 14 ],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教活動於 1549 年左右正式開始,主要由葡萄牙資助的耶穌會士進行,直到西班牙資助的托缽修會,如方濟各會和多明尼加會進入日本。截至 1600 年間,在日本工作的 95 名耶穌會士中,有 57 名葡萄牙人、20 名西班牙人和 18 名義大利人。[ 15 ]耶穌會神父弗朗西斯科·澤維爾 (Francisco Xavier)、[ 16 ] [ 17 ]科斯梅·德·托雷斯 (Cosme de Torres) 和約翰·費爾南德斯 (John Fernandes) 最先抵達鹿兒島,希望將基督教和天主教引進日本。
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日本的歸屬存在爭議。由於雙方都不能對其進行殖民統治,因此在日本傳播基督教的專有權就意味著與日本進行貿易的專有權。範禮安領導下的葡萄牙耶穌會士不顧西班牙人的反對,帶頭在日本傳教。這一既成事實得到了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1575年教宗拕令的批准,決定日本屬於葡萄牙澳門教區。 1588年,船內教區(長崎)在葡萄牙的保護下成立。
在與耶穌會士的競爭中,西班牙贊助的托缽僧團透過馬尼拉進入日本。他們在批評耶穌會活動的同時,積極遊說教宗。他們的活動導致教宗克萊門八世於 1600 年頒布法令,允許西班牙修道士經葡屬印度群島進入日本,而教宗保祿五世於 1608 年頒布法令,廢除對該路線的限制。葡萄牙人指責西班牙耶穌會士為他們的祖國而不是他們的讚助人工作。
中國
耶穌會或耶穌會士在中國明清傳教的歷史是早期中國與西方世界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兩種文化和信仰關係的一個突出例子。耶穌會士在16、17、18世紀的傳教活動和其他工作對於向中國介紹歐洲科學和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工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基督教文化奠定了很大的基礎。耶穌會派往中國的代表團成員可能是該國從宗教最早時期到 19 世紀期間最有影響力的基督教傳教士,當時大量的天主教和新教傳教團發展起來。
儘管唐朝和元朝時期曾有過早期的傳教活動,但到了 16 世紀,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中國還有任何虔誠的基督徒。葡萄牙 探險家 豪爾赫·阿爾瓦雷斯於1513年到達廣東,建立了中國與歐洲之間的直接海上聯繫;耶穌會士 1540 年成立後六年內,兩名中國男孩就讀於印度果阿的大學。其中一位名叫安東尼奧(Antonio)的洗禮名是 1550 年代初,當耶穌會創始人聖方濟各澤維爾 ( St Francis Xavier)試圖在中國開始傳教工作時,他與他同行。然而,澤維爾未能獲得入境許可,於 1552 年在廣東沿海的上川島去世。
隨著葡萄牙人在中山島的澳門半島建立飛地,耶穌會士在附近的綠島(現為特區的“青洲”附近)建立了基地。修會的新任區域經理(「訪客」)亞歷山德羅‧範禮安 (Alessandro Valignano)於 1578 年至 1579 年來到澳門,建立了聖保羅書院,開始培訓未來的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他請求果阿修會成員的協助,請來合適的有才華的語言學家為學院配備人員,並認真開始執行任務。
1582年,耶穌會士再次在中國進行傳教工作,引進西方科學、數學、天文學、地圖學等。利瑪竇和湯若望等傳教士撰寫了中國教理問答[ 18 ],並培養了像徐光啟這樣有影響力的皈依者,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基督教定居點,並與朝廷關係密切,特別是與禮部密切接觸,禮部負責監督官方天文學和宗教事務。 「耶穌會士在明末宮廷圈子中被視為外國文人,尤其在天文學、曆法制定、數學、水力學和地理方面的知識令人印象深刻。” [ 19 ]到1610年,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兩千多名中國人皈依了基督教。[需要引用]克拉克總結如下:
這種影響是雙向的:
利瑪竇和米歇爾·羅明堅、菲利普·庫萊特、弗朗索瓦·諾爾等人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將中國經典翻譯成拉丁文,並在歐洲傳播中國文化和歷史知識,影響了啟蒙運動的發展。[ 22 ] [ 23 ]
然而,方濟會和其他傳教士團體的引入導致了關於中國習俗和上帝名稱的長期爭議。耶穌會士、世俗化的官僚,以及最終的康熙皇帝本人都認為,中國人對祖先和孔子的崇拜是尊重的世俗儀式,與基督教教義相容。其他命令則指出中國普通民眾的信仰,表明這是不允許的偶像崇拜,並且中國對上帝的通用名稱混淆了造物主和他的創造物。根據福建主教的申訴,[ 24 ] [ 25 ] 教宗克萊門特十一世最終於1704年以果斷的禁令結束了這場爭端;[ 26 ] 1707 年,他的使節 查爾斯-托馬斯·梅拉德·德圖農 (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收到消息後,立即對任何允許儒教儀式的基督徒進行了總結和自動 逐出教會。士。[ 28 ] [ 24 ] [ 29 ]圖農的政策,得到了克萊門特 1715 年的通諭《 Ex Illa Die》的確認…,導致了中國各地所有傳教團的迅速崩潰,[ 28 ]最後的耶穌會士——被迫效忠於教宗的裁決——最終在 1721 年後被驅逐。
儘管1830年代《南京條約》簽訂後,隨著中國的開放,天主教會再次開始傳教工作,但直到1939年,教會才重新審視對中國習俗的立場。教宗庇護十二世最初採取的更寬大的政策隨後得到了梵二的確認和擴大。
瑪雅人
方濟會傳教團的目標是透過「言語和榜樣」向新世界的人民傳播基督教信仰。[ 32 ]將基督教 傳播到新發現的大陸是當務之急,但這只是西班牙殖民體系的一部分。考慮到傳教士有時被視為帝國主義的工具,方濟各會的影響[ 33 ]使得其他目標得以實現,例如將西班牙語、文化和政治控制擴展到新世界。目標是將農業或遊牧的印第安人轉變為西班牙人民和社會的典範。基本上,目標是城市化。這些使團透過「提供禮物和說服…以及免受敵人侵害」來實現這一目標。這種保護也為西班牙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安全保障,因為理論上,如果當地人得到安撫,戰爭就會減少。因此,傳教士協助殖民者實現另一個目標。[ 34 ]
加州
1769 年至 1823 年間,方濟會的西班牙成員在加州建立並運作了 21 個傳教團,以改變美洲原住民的信仰。這是歐洲人對太平洋沿岸地區殖民的第一次重大努力,並為西班牙在這一邊界提供了寶貴的立足點。定居者引進了歐洲的牲畜、水果、蔬菜和工業,但西班牙的佔領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負面影響。如今,這些傳教所已成為該州最古老的建築和參觀人數最多的歷史古蹟之一。其中許多教堂仍作為天主教堂繼續運作。
新墨西哥州
新墨西哥州的傳教團是由方濟會修士建立的,目的是讓當地的普韋布洛人、納瓦霍人和阿帕奇人皈依基督教。第一個永久定居點是 1598 年的聖蓋博教會 (Mission San Gabriel),靠近現在的聖胡安普韋布洛 (San Juan Pueblo)。
當代使命
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天主教傳教工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36 ]它優先考慮社會正義議題,並努力避免經常伴隨宗教皈依的文化帝國主義或經濟剝削的危險。基督教傳教士認識到,為正義而努力是傳播福音的組成部分[ 37 ] ,並且通常在傳教工作中遵守本地化原則。在梵二之前,「慾望的洗禮」和天主教會以外的救贖幾乎沒有被允許存在。[ 38 ]由於理事會強調個人良心,[ 39 ]洗禮不僅被視為救恩的普通手段,而且被視為基督徒的聖召,要求他們透過實踐真正的慈善事業,向萬民傳播上帝之愛的好消息,這是普遍的,並且包容所有上帝的孩子。[ 40 ]
今天,教會透過其各種宗教和平俗協會傳教,更多地參與為窮人和人類整體發展提供選擇,而不是傳教。 2016年,教宗方濟各在教廷成立了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負責監督梵蒂岡直接推動的眾多天主教外展計畫。並不是說這樣的任務是新的;而是說這些任務是新的。國際明愛是天主教 救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組織的聯合會,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93 年教皇利奧十三世發布社會通諭《Rerum novarum》之後。印度的傳教團,更多參與教育和社會服務。在中國也是如此,傳教被禁止,但許多基督徒協助語言學習。[ 41 ]耶穌會士管理的數百個教育機構和發展中心的文章詳細介紹了亞洲和非洲目前的做法。其他天主教平信徒和宗教團體及其當代使命也大致如此。
校友
參見
參考
- Odoric of Pordenone(Nendeln,列支敦士登,1967 年),Henry Yule,譯。凱茜和通往那裡的路卷。 II,第 14 頁。 142.
- 全文請參閱European Treaties Bear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Dependencies to 1648中第13–20頁(拉丁文)和第.20–26頁(英文) ,華盛頓特區,弗朗西斯·加德納·達文波特(Frances Gardiner Davenport),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1917-37 - Google 圖書。重印版,4 卷,(2004 年 10 月),Lawbook Exchange, ISBN 1-58477-422-3
- 羅納德·道斯 (1983)。Die Erfindung des Kolonialismus(德文)。伍珀塔爾/德國:Peter Hammer Verlag。 p。 33.國際標準書號 3-87294-202-6。
- “事實檔案:世界各地的羅馬天主教徒”。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 Megan Galbraith印度天主教堂以領導力回應互聯網檔案館 存檔於2008-03-03Glocal Health Council 網站上的Wayback Machine Field note。
- “瓦斯科達伽瑪收藏”。密西根大學。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 羅傑·克勞利 (2015)。征服者:葡萄牙如何打造第一個全球帝國。倫敦:費伯和費伯。
- de Mendonça 2002 年,第 14 頁。 67
- de Mendonça 2002 年,第 14 頁。 第397章
- 羅納德·道斯 (1983)。Die Erfindung des Kolonialismus(德文)。伍珀塔爾/德國:Peter Hammer Verlag。第61–66頁 。 3-87294-202-6。
- 阿克塞爾羅德,保羅;米歇爾·A·福爾奇(1996 年 5 月)。 「神靈的飛行:葡萄牙果阿的印度教抵抗」。現代亞洲研究。30 ( 2 ) :387–421 。 JSTOR 313013。
- 弗萊肯伯格 2008 年,第 14 頁。 93;威爾姆斯赫斯特 2000 年,第 14 頁。 343.
- “Diamper 會議”。迪佩爾教堂的主教會議。
- Ruiz-de-Medina,胡安·G.神父,Documentos de Japon,羅馬,1990 年,1995 年)
- Ruiz-de-Medina,胡安·G.神父,《東方文化互動》,早於利瑪竇 30 年。天主教大學。葡萄牙,1993 年。
- 天主教百科全書,1909 年關於聖弗朗西斯澤維爾
- 聖方濟各沙勿略談天主教論壇 存檔於2010-11-2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利瑪竇(1603),《天主教實義》【天子食義,天主的真義】。liang - liu - liu - liu - liu - liu
- 帕特里夏·巴克利·埃布雷 (1996)。劍橋畫報中國史。劍橋、紐約和墨爾本:劍橋大學出版社。 p。 212.國際標準書號 0-521-43519-6。
- 喬治·H·鄧恩.巨人一代.第86–88頁 。
- 烏迪亞斯 2003 年,第 17 頁。 53.
- 約翰·帕克 (1978)。進入中國的窗口:耶穌會士和他們的書籍,1580-1730 年。波士頓:波士頓市立公共圖書館受託人。 p。 25.國際標準書號 0-89073-050-4。
- 約翰·M·霍布森 (2013)。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第十版)。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第194–195頁 。 978-0-521-54724-6。
- Von Collani, Claudia (2009), "Biography of Charles Maigrot MEP", Stochastikon Encyclopedia , Würzburg: Stochastikon,原始存檔於2020-02-07,檢索於2018-01-02。
- Liščák, Vladimir (2015),“弗朗索瓦·諾埃爾和他於 1711 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家經典書籍的拉丁譯本”,《人類學 Integra》,卷。 6,第45–8頁 。
- Rule, Paul (2003),“弗朗索瓦·諾埃爾,SJ,與中國禮儀之爭”,清代低地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史,魯汶中國研究,卷。 XIV,魯汶:魯汶大學出版社,第 152頁,ISBN 9789058673152。
- 邁克爾·奧特 (1913),“查爾斯·托馬斯·梅拉德·德圖農”,天主教百科全書,卷。 卷。 XV,紐約:百科全書出版社。
- Charbonnier, Jean-Pierre (2007),Couve de Murville, Maurice Noël Léon(ed.),Christians in China: AD 600 to 2000 ,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pp. 256–62,ISBN 9780898709162。
- Seah, Audrey (2017),《1670年中國彌撒書:中國禮儀爭議中的本土化鬥爭》,《中國的基督教:從傳教士到本土教會》,《基督教傳教研究》,萊頓:Koninklijke Brill,第11頁。 115,國際標準書號 9789004345607。
- Mungello,David E.,編輯。 (1994),中國禮儀之爭:它的歷史和意義,Monumenta Serica專著系列,卷。 33、內特塔爾:Steyler Verlag,ISBN 978-3-8050-0348-3。
- 哈比格 1945 年,第 17 頁。 342.
- 克倫丁寧 1982 年。
- 格雷厄姆 1998 年,第 17 頁。 28.
- 李 1990,第 17 頁。 44.
- 凱爾西 1993 年,第 17 頁。 18.
- 《人性尊嚴》, 1965 年 12 月 7 日
- 世界正義,(1971 年)。世界天主教主教會議,#6。
- Dulles, SJ, Avery(2008 年 2 月 12 日)。《誰能得救?。檢索日期:2017 年4 月 21 日。
- 使徒行傳 10:34f; 1提 2:4;《萬古之光》,1:16;天主教會教義問答,1260。
- 羅 2:2-16;山 25:31 後
- “AITECE-在中國教學|哥倫班神父” .哥倫比亞.org。原文存檔於2017-04-22 。檢索於2017 年 4 月 21 日。
引用來源
- 英加克倫丁寧(1982)。 「管教印地安人:方濟會意識形態與十六世紀尤卡坦州的傳教士暴力」。過去與現在(94)。波士頓:牛津大學出版社:27–48 。
- 德里奧·門多薩 (2002)。皈依與公民:葡萄牙統治下的果阿,1510-1610 年。概念出版公司。國際標準書號 978-81-7022-960-5。
- 羅伯特·E·弗萊肯伯格 (2008)。印度的基督教:從開始到現在。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8263777。
- 伊麗莎白·格雷厄姆(1998)。 「考古使命」。人類學年度評論。27(1)。年度審查:25–62。
- 哈比格,馬里昂 A. (1945)。 「西班牙北美洲的方濟各省[結束]」。美洲。1(3)。美國方濟會歷史學院:330–44 。JSTOR 978158。
- 哈里凱爾西 (1993)。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使命:袖珍歷史。跨學科研究公司,加州阿爾塔迪納。國際標準書號 978-0-9785881-0-6。
- 李,安托瓦內特 J. (1990)。 「西班牙使團」。APT 公告。22(3)。國際保護技術協會:42–54。JSTOR 1504327。
- 奧古斯丁烏迪亞斯 (2003)。尋找天地:耶穌會天文台的歷史。荷蘭多德雷赫特:Kluwer 學術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1402011894。
- 大衛威爾姆斯赫斯特 (2000)。東方教會的教會組織,1318-1913 年。魯汶:皮特斯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9042908765。
進一步閱讀
- Beebe、Rose Marie 和 Robert M. Senkewicz,編輯。Junipero Serra:加州、印第安人和傳教士的轉變(俄克拉荷馬大學出版社,2015 年),關於 18 世紀西班牙在加州的傳教士
- 莎拉·A·柯蒂斯《傳教士姊妹的雙重隱形》。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28.4 (2016): 134–143,涉及法國傳教士。
- 迭戈·德蘭達(1974)。尤卡坦半島的關係。托澤(Alfred M. Tozzer)(譯)。波士頓:期刊服務公司。國際標準書號 0-527-01245-9。
- 艾莉森·福萊斯特和肖恩·亞歷山大·史密斯編輯。傳教的前沿:早期現代傳教天主教的觀點(布里爾,2016)。
- 麥克萊恩、麗莎. 《傳教使命:神父、耶穌會士、女耶穌會士和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的天主教傳教士努力》。天主教歷史評論101.3 (2015): 437-462。
- 諾蘭、法蘭西斯.非洲殖民地的白人父親(1919-1939)(內羅畢:Paulines Publications Africa,2012)。頁碼。 472.ISBN 9966086552
- 奧布萊恩、安妮. “跨國傳教中的天主教修女,1528 年至 2015 年。”全球歷史雜誌11.3 (2016): 387–408。
- 奧卡奇部·奧克帕納奇,布萊斯。尼日利亞-梵蒂岡外交關係:福音傳播與天主教傳教事業,1884-1950(法蘭克福 a.M.:Peter Lang.2013)網路評論
- 邁克爾·西維尼希 (2011)。「天主教傳教團」。歐洲歷史在線。美因茲:歐洲歷史研究所。檢索於2011 年 7 月 21 日。
- 斯托克,尤金;安德魯斯,赫伯特‧湯姆;亞歷山大·詹姆斯·格里夫 (1911)。。大英百科全書。卷。 18(第 11 版)。 p。 587.
- 維爾,艾利甚。 “愛爾蘭女性醫療傳教活動的國際和現代理想,1937 年至 1962 年。”婦女史評論25.4 (2016): 602–618。
- 沃爾,芭芭拉曼。走進非洲:天主教醫療傳教與社會變遷的跨國歷史(羅格斯大學,2015)。
- 韋斯特,讓-保羅。 “將基督帶到萬國:改變中國耶穌會士的傳教模式。”天主教歷史評論83.4 (1997): 654–681。在線的
- 威廉斯,瑪麗亞·帕特里夏。 “動員卡布里尼修女的教育實踐:1898-1911 年耶穌聖心傳教修女倫敦學校的跨國背景。”教育史44.5(2015):631-650。
- 羅爾巴赫(Peter Rohrbacher):《Papst 的民族主義與南非民族主義》。 1922-1939 年梵蒂岡傳教專家:羅馬歷史中心 54 (2012), 583-610。
史學
- 乾了,安吉琳。 「《國家與普世》:《天主教歷史評論》中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天主教傳教與世界基督教」。天主教歷史評論101.2 (2015) 第 242–273 頁。
- 夏,R.Po-chia。 「天主教歷史評論:近代早期世界天主教傳教一百年的學術研究」。天主教歷史評論101.2 (2015): 223–241。在線,提到了 100 多篇文章和書籍,大部分是關於北美和拉丁美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