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烏托邦主義

 不要與技術進步主義技術民粹主義混淆。

美國太空總署關於虛構火星之旅的海報太空旅行的技術進步通常是烏托邦的主題。

技術烏托邦主義(通常稱為技術烏托邦主義技術烏托邦主義)是任何一種基於以下前提的意識形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可以而且應該帶來烏托邦,或至少有助於實現一個或另一個烏托邦理想。

因此,科技烏托邦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法律、政府和社會條件的運作完全是為了所有公民的利益和福祉,無論是在不久的將來還是在遙遠的將來,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讓這些理想的生活水準得以存在;例如,後稀少人性的轉變、避免或預防痛苦,甚至死亡的結束。 

科技烏托邦主義通常與其他將科技視為社會和文化變革推動者的論述聯繫在一起,例如技術決定論媒體想像[ 1 ]

科技烏托邦不會忽視科技可能​​造成的任何問題,[ 2 ]但堅信科技使人類能夠取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進步。[ 3 ]整體而言,科技烏托邦主義認為科技的影響極為正面。

在 20 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出現了一些意識形態和運動,例如賽博反主流文化、加州意識形態賽博烏托邦主義超人類主義4 ]點主義,它們將某種形式的技術烏托邦視為可實現的目標。這場被稱為有效加速主義(e/acc)的運動甚至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取得進步」。[ 5 ]文化評論家伊姆雷‧塞曼認為,科技烏托邦主義是一種非理性的社會敘事,因為沒有證據支持它。他的結論是,這表明現代社會在多大程度上相信進步和技術克服事物的敘述,儘管所有證據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6 ]

歷史

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

卡爾·馬克思認為,科學民主是他所謂的從必然領域走向自由領域的左右手。他認為科學的進步有助於使國王的統治和基督教會的權力失去合法性。[ 7 ]

19 世紀的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共和黨人經常信奉科技烏托邦主義。約瑟夫·普里斯特利這樣的激進分子在倡導民主的同時追求科學研究。19 世紀初的羅伯特歐文查爾斯傅立葉亨利德聖西蒙啟發了共產主義者[誰? ]帶著他們對人類利用理性未來科技進化的願景。激進分子利用達爾文進化論來驗證社會進步的概念。愛德華·貝拉米《回顧過去》中描繪的社會主義烏托邦激勵了19世紀末美國數百個社會主義俱樂部和一個全國性政黨,其技術含量與貝拉米的想像力一樣高。對貝拉米和費邊社會主義者來說,社會主義是工業發展的無痛必然結果。[ 7 ]

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更多的痛苦和衝突,但都同意結局不可避免。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科技的進步不僅為建立具有不同財產關係的新社會奠定了基礎,也為與自然和自身重新建立聯繫的新人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賦予無產階級 權力的首要議程是「盡快增加生產力總量」。 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左派,從社會民主黨共產主義者,都關注工業化經濟發展以及促進理性、科學和進步理念。[ 7 ]

一些技術烏托邦主義者提倡優生學。許多人認為,在對尤克家族卡里卡克斯家族等家庭的研究中,科學已經證明犯罪和酗酒等許多特徵是遺傳性的,因此許多人主張對那些表現出負面特徵的人進行絕育。美國多個州實施了強制絕育計劃。[ 8 ]

HG 威爾斯在《未來事物的形狀》等作品中宣揚了科技烏托邦主義。

20 世紀的恐怖 — — 即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獨裁統治以及世界大戰 — — 導致許多人放棄了樂觀主義。正如西奧多·阿多諾所強調的那樣,大屠殺似乎粉碎了孔多塞和其他啟蒙運動思想家的理想,他們通常將科學進步與社會進步等同起來。[ 9 ]

從20世紀末21世紀初

極權主義的歌利亞將被微晶片的大衛打倒。[ 10 ]

—— 羅納德·雷根,1989 年 6 月 14 日

一場科技烏托邦運動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網路文化中再次盛行,特別是在美國西海岸,尤其是矽谷周圍。加州意識形態一套信念,將20 世紀 60 年代反文化的波希米亞反威權態度與科技烏托邦主義和對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支持結合起來。《連線》雜誌於 1993 年在舊金山創刊,多年來一直被視為其追隨者的「聖經」。[ 11 [ 12 [ 13 ]

這種形式的技術烏托邦反映了一種信念,即技術變革徹底改變了人類事務,特別是數位技術——互聯網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預兆——將把個人從官僚大政府的嚴格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增加個人自由。 「自我賦權的知識工作者」將使傳統的等級制度變得多餘;數位通訊將使他們逃離現代城市,即「工業時代的過時殘餘」。[ 11 [ 12 [ 13 ]

類似形式的「數位烏托邦主義」經常出現在政黨和社會運動的政治訊息中,這些運動將網路或更廣泛的新媒體視為政治和社會變革的先兆。[ 14 ]它的追隨者聲稱它透過使政治過時而超越了政治中傳統的「右/左」區別。然而,技術烏托邦主義不成比例地吸引了來自政治領域的自由主義右端的追隨者。因此,技術烏托邦主義者往往對政府監管懷有敵意,而相信自由市場體系的優越性。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著名「神諭」包括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 )和《連線》雜誌編輯凱文·凱利(Kevin Kelly) ,他也出版了幾本書。[ 11 [ 12 [ 13 ]

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互聯網泡沫時期,投機泡沫引發了“永久繁榮”時代已經到來的說法,技術烏托邦主義盛行,尤其是在互聯網初創公司和/或公司僱員中的一小部分人中。高科技股票。隨著隨後的崩潰,面對傳統經濟現實的明顯回歸,許多網路科技烏托邦主義者不得不克制自己的一些信念。[ 12 [ 13 ]

《經濟學人》報道,維基百科“植根於 20 世紀末互聯網的技術樂觀主義特徵。它認為普通人可以使用計算機作為解放、教育和啟蒙的工具。” [ 15 ]

20 世紀 90 年代末,尤其是 21 世紀第一個十年,技術現實主義技術進步主義在技術變革的倡導者中興起,作為技術烏托邦主義的重要替代方案。[ 16 ] [需要非主要來源[ 17 ] [自出版來源? ]然而,由於新科技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科技烏托邦主義在 21 世紀依然存在。例如,馬克·佩斯(Mark Pesce)等幾位技術記者和社會評論員將維基解密現象和2010 年 12 月初的美國外交電報洩露解釋為創建技術烏托邦透明社會的前兆或激勵因素[ 18 ]網絡烏托邦主義,首先由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創造,是這一點的另一種表現,特別是在互聯網社交網絡方面。

尼克·博斯特羅姆認為,機器超級智慧的興起既帶來了生存風險,也帶來了改善未來的巨大潛力,如果智慧爆炸,這種潛力可能很快就會實現。[ 19 ]在《深層烏托邦:已解決的世界中的生命與意義》,他進一步探討了人類文明達到技術成熟並解決其多樣化協調問題的理想場景。他列出了一些理論上可以實現的技術,例如認知增強逆轉老化自我複製太空船、任意感官輸入(味覺、聲音…),或對動機、情緒、幸福感和個性的精確控制。[ 20 ]

原則

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哲學教授 Bernard Gendron 將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現代科技烏托邦的四個原則定義如下:[ 21 ]

  1. 我們目前正在經歷一場(後工業化)科技革命;
  2. 在後工業時代,技術成長將持續(至少);
  3. 在後工業時代,技術成長將導致經濟稀缺的結束
  4. 消除經濟匱乏將導致消除一切重大社會罪惡

拉什科夫向我們提出了圍繞著科技烏托邦主義基本原則的多種主張:[ 22 ]

  1. 科技反映並鼓勵人性的最佳方面,促進「溝通、協作、分享、幫助和社區」。[ 23 ]
  2. 科技改善了我們的人際溝通、關係和社區。早期的網路使用者與周圍的其他人分享他們的網路知識。
  3. 科技使社會民主化。知識和技能獲取範圍的擴大導致了人與資訊的連結。言論自由的擴張創造了「網路世界…我們可以在其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24 ]權力與財富不平等的減少意味著每個人在網路上都有平等的地位,並且可以做與下一個人一樣多的事情。
  4. 科技不可避免地進步。電視遙控器、電玩操縱桿電腦滑鼠電腦鍵盤的發明帶來的互動性帶來了更多的進步。
  5. 技術不可預見的影響是正面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互聯網,他們利用了與數百萬人的聯繫,並將互聯網變成了一場社會革命。政府向公眾發布了它,其“社會副作用……[成為]其主要特徵”。[ 23 ]
  6. 科技提高了效率和消費者的選擇。電視遙控器、電玩操縱桿和電腦滑鼠的出現解放了這些技術,讓使用者能夠操縱和控制它們,給他們更多的選擇。
  7. 新技術可以解決舊技術帶來的問題。社群網路和部落格是在網路泡沫企業試圖對用戶實施傳銷的嘗試崩潰後創建的。

批評

批評者聲稱,科技烏托邦主義將社會進步科學進步等同起來,是實證主義科學主義的一種形式。現代自由主義技術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者指出,它傾向於關注“政府乾預”,而忽略商業監管的正面影響。他們還指出,它對科技對環境的影響幾乎沒有什麼可說的[ 25 ],而且它的想法與世界上仍然相對貧窮的其他大部分地區沒有什麼關係(參見全球數位落差)。[ 11 [ 12 [ 13 ]

加拿大文化研究主席伊姆雷·塞曼 (Imre Szeman)在 2010 年的研究《系統故障:石油、未來和災難預期》中指出,技術烏托邦主義是一種社會敘事,阻止人們根據他們所掌握的有關石油影響的知識採取行動關於環境[ 6 ]

另一個擔憂是,在這些科技烏托邦環境中,社會對其技術的依賴程度。[ 25 ]例如,《華爾街日報》的 L. Gordon Crovitz 在 2011 年發表的一篇頗具爭議的文章《科技烏托邦被現實欺騙》中探討了透過關閉社群媒體來阻止暴力侵犯言論自由的概念。由於英國城市遭遇一波搶劫,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表示,政府應該有能力在犯罪猖獗期間關閉社交媒體,以便遏制局勢。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看看 Twitter 用戶是否願意暫時關閉該服務,還是保持開放狀態,以便他們可以談論著名的電視節目《X-Factor》。最終報告顯示,每位受訪者都選擇了X 因素討論。克洛維茲認為,科技烏托邦的負面社會影響是,社會如此沉迷於技術,以至於人類根本無法擺脫它,即使是為了更大的利益。雖然許多科技烏托邦主義者願意相信數位科技是為了更大的利益,但他表示,它也可以被負面地利用,給大眾帶來傷害。[ 26 ]這兩種批評有時被稱為科技反烏托邦觀點或科技反烏托邦。

羅納德·阿德勒(Ronald Adler)和拉塞爾·普羅克特(Russell Proctor)認為,電話、即時訊息和短信等中介通信是邁向烏托邦世界的一步,在這個世界中,無論時間或地點,一個人都可以輕鬆地與另一個人聯繫。然而,中介溝通消除了許多有助於傳遞訊息的面向。截至 2022 年,大多數文字、電子郵件和即時訊息提供的關於說話者感受的非語言線索比面對面交流要少。[ 27 ]這使得調解的溝通很容易被誤解,並且無法正確傳達預期的訊息。由於缺乏語氣、肢體語言和環境背景,產生誤解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導致溝通效率低落。事實上,媒介技術可以從反烏托邦的角度來看,因為它可能不利於有效的人際溝通。這些批評僅適用於容易被誤解的訊息,因為並非所有基於文字的通訊都需要上下文提示。基於文字的通訊中缺乏語氣和肢體語言的限制可以透過數位通訊技術的視訊擴增實境版本來緩解。 [ 28 ] [可疑討論[死連結‍ ]

2019 年,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 (Nick Bostrom)提出了脆弱世界的概念,“在這個世界中,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文明幾乎肯定會在默認情況下遭到毀滅”,並列了DIY 生物駭客病毒引發的流行病風險。[ 29 ]他寫道,「技術政策不應毫無疑問地假設所有技術進步都是有益的,或者完全的科學開放總是最好的,或者世界有能力管理一項技術發明後的任何潛在缺點。[ 29 ]

參見

參考

  1.  西蒙娜·納塔萊;加布里埃爾·巴爾比 (2014-04-03)。“媒體與歷史上的想像”媒體史20203-218高密度脂蛋白2318/1769720ISSN 1368-8804S2CID 55924672  
  2.  Segal, Howard P.想像明天:歷史、技術和美國的未來,“技術烏托邦”,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86 年。
  3.  拉什科夫,道格拉斯。 EME:媒體生態學探索,「現在的復興!媒體生態學和新的全球敘事」。漢普頓出版社,2002 年,第 14 頁。 41-57。
  4.  詹姆斯·休斯(2003)。《重新發現烏托邦》反期貨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檢索於2007 年 2 月 7 日
  5.  喬杜里,哈桑。「了解『e/acc』的內幕——矽谷最喜歡的關於不惜一切代價取得進步的晦澀理論,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 對此表示歡迎」商業內幕。檢索日期:2023 年 11 月 20 日
  6.  「人們通常不會根據石油對環境影響的資訊採取行動」科學日報。 2010 年 5 月 28 日2010 年11 月 17 日檢索
  7.  休斯,詹姆斯(2004)。公民機器人:為什麼民主社會必須回應重新設計的未來人類。西景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8133-4198-9
  8.  Haller, Mark Eugenics:美國思想中的遺傳態度(新澤西州新不倫瑞克:羅格斯大學出版社,1963 年)
  9.  阿多諾,Theodor W.(1983 年 3 月 29 日)。棱鏡。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p。  34 .國際標準書號 978-0-262-51025-7。檢索日期:2011 年3 月 31 日
  10.  規則,希拉(1989-06-14)。「雷根從英國走上紅毯(1989 年出版)」紐約時報。檢索日期:2023 年 8 月 12 日
  11.  Borsook,Paulina(1996)。「網路自私」瓊斯媽媽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檢索於2007 年 2 月 6 日
  12.  Borsook, Paulina (2000)。網路自私:對高科技自由主義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公共事務。國際標準書號 978-1-891620-78-2
  13.  理查德·巴布魯克;卡梅倫,安迪(2000)。“加州意識形態”科學作為文化。檢索於2007 年 2 月 6 日
  14.  西蒙娜·納塔萊;安德里亞·巴拉托雷 (2014-01-01)。「網路將殺死他們所有人:新媒體、數位烏托邦和義大利五星運動中的政治鬥爭」(PDF)媒體、文化與社會36  1 105-121 ​ ISSN 0163-4437S2CID 73517559   
  15. “維基百科已經 20 歲了,其聲譽從未如此之高”經濟學人。 20211 月 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31日。檢索日期:2022 年8 月 29 日 
  16. “技術現實主義”技術現實主義.org
  17.  卡里科,戴爾(2005)。「超越科技狂熱與科技恐懼的科技進步主義」。檢索於2007 年 1 月 28 日
  18.  馬克·佩斯(2010 年 12 月 13 日)。“國家、媒體與超級民主”澳洲廣播公司
  19. “尼克·博斯特羅姆談超級智慧的誕生”大思考。檢索日期:2024 年 4 月 7 日
  20.  尼克·博斯特羅姆(2024 年 3 月 27 日)。深度烏托邦:已解決的世界中的生命和意義國際標準書號 978-1646871643
  21.  伯納德·詹德倫 (1977)。科技與人類狀況。聖馬丁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312-78890-2
  22.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 (2002)。 「現在文藝復興!媒體生態與新的全球敘事」。媒介生態學探索1 ( 1 ) 21–32 
  23.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 (2002)。 「現在文藝復興!媒體生態與新的全球敘事」。媒介生態學探索1(1):26.doi10.1386/eme.1.1.41_1
  24.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 (2002)。 「現在文藝復興!媒體生態與新的全球敘事」。媒介生態學探索1(1):24.doi  10.1386 /eme.1.1.41_1
  25.  Huesemann、Michael H. 與 Joyce A. Huesemann (2011)。《Technofix:為什麼科技無法拯救我們或環境》,New Society Publishers,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布里奧拉島,ISBN0865717044,464頁。 
  26.  Crovitz, L. Gordon(2011 年 8 月 15 日)。「科技烏托邦主義者被現實欺騙了」華爾街日報
  27.  阿德勒和普羅克托二世,羅納德 B. 和拉塞爾 F. (2011)。向外看,向內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p。 203.國際標準書號 978-0-495-79621-3
  28. “tcworld.info – 技術交流”tcworld.info
  29.  尼克·博斯特羅姆 (2019-09-06)。“脆弱世界假說”全球政策10( 4 )455–476ISSN1758-5880S2CID203169705  

進一步閱讀

聽聽這篇文章17分鐘
時長:17分27秒。
口語維基百科圖標
此音訊檔案是根據 2018 年 11 月 3 日本文的修訂版創建的,並不反映後續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