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威嚴或基督榮耀(拉丁語:Maiestas Domini)[ 1 ]是西方基督教形像中基督坐在寶座上作為世界的統治者,總是正面出現在構圖的中心,兩側經常有其他神聖人物,其成員資格隨時間並根據上下文而變化。此圖像源自早期基督教藝術,是《以諾書》、《但以理書》第 7 章和《約翰啟示錄》中所描述的天上寶座的描繪。在拜占庭世界,這一形象的發展略有不同,包括半身像“基督,萬有的統治者”,通常無人陪伴,以及Deesis ,其中瑪麗和聖約翰懇求全身加冕的基督。還有其他人物。在西方,不斷演變的構圖在文藝復興之前的每個時期都保持非常一致,然後一直很重要,直到巴洛克時期結束,其中圖像通常被傳送到天空。
發展
從四世紀後半葉開始,仍然沒有鬍鬚的基督開始被描繪成坐在講台上的寶座上,通常雙腳放在矮凳上,兩側通常是聖彼得和保羅,在更大的構圖中還有其他使徒。西元 359 年(梵蒂岡)朱尼厄斯·巴蘇斯 (Junius Bassus) 石棺的中心組是有明確日期的最早的例子。在某些情況下,基督將捲軸遞給他右邊的聖彼得,模仿皇帝向官員遞交帝國法令或任命書時經常做出的手勢,例如君士坦丁凱旋門和狄奧多西米索里姆宮上的象牙領事雙聯畫我。這種描述被稱為“ Traditio lawgis”(“移交法律”),或立法者基督——“使徒確實是官員,整個世界都被託付給他們”,聖金口約翰寫道。[ 3 ]這種描述往往與「基督老師」的描述融合,這也源自於留鬍子哲學家的經典形象。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也發現了其他帝國對基督的描繪,例如站立為凱旋的將軍,或坐在代表世界的球上,或與不同的同伴在一起。到了七世紀,拜占庭基督君王拿著一本代表福音書並舉起右手的形式基本上已經固定為今天東正教所保留的形式。[ 4 ]「基督凱旋」有單獨的未來發展,通常是站立的,常常雙手高舉。
Pantocrator 雕像首先變成了半身像,因為大型版本佔據了許多(如果不是大多數)裝飾教堂後殿的半圓頂。全長人物的頭部需要大大縮小,才能在遠處產生最大的影響(因為半圓頂的頂部變平)。基督所做的手勢已成為一種祝福,但最初是演說家表達他的發言權的手勢。[ 5 ] Deesis成為東正教教堂聖殿梁中央的標準,也是聖殿的繼承者聖像壁,也作為面板圖示出現。一般來說,Pantocrator 沒有可見的寶座,但早期的 Deesis 有,並且至少有一個單步講台。 《Deesis》繼續出現在西方藝術中,但不像東方那樣頻繁或構圖一成不變。
在西方,圖像顯示了一個全長登基的基督,通常在曼陀羅或其他幾何框架中,周圍環繞著四位福音傳教士的符號,代表了《啟示錄》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異象。在羅馬時期,常常可以看到天啟二十四位長老。基督還拿著一本書並做出祝福的手勢,這無疑是受到拜占庭的影響。在兩者中,基督的頭都被交叉的光環包圍。在中世紀早期的西方藝術中,該圖像經常在帶插圖的福音書中佔據一整頁,並在其封面上以金屬製品或像牙製成,並且在羅馬式教堂的後殿半圓頂中作為大型壁畫作仍然很常見,並刻在教堂大門的鼓室上。在加洛林王朝和奧托王朝的教堂中,這“似乎幾乎是後殿圖的唯一主題” ,儘管該時期的許多例子在彩繪手稿中倖存下來,但所有這些現在都已丟失。[ 6 ]
從羅馬式時期開始,西方的形象常常開始回歸到最早、更擁擠的概念,大天使、使徒和聖徒,現在常常都面向內面向基督,出現,以及福音傳教士和基督教的野獸象徵。四位長老。這一發展與對「天庭」進行更「現實」描繪的運動並行,這些主題在日益流行的Maestà(聖母子)和基督對聖母加冕的主題中可見。
基督陛下成為裝飾哥德式教堂大門鼓膜上的標準雕刻圖案,現在拱門周圍有大量小得多的人物。在繪畫方面,《根特祭壇畫》是哥德式圖像的頂峰,儘管少數藝術史學家認為,在這幅作品中,展現威嚴的 是聖父上帝,而不是基督。
基督在審判中
在《最後的審判》中,一個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的背景下被稱為《審判中的基督》,將基督描繪成法官,在《最後的審判》中變得很常見,經常畫在教堂的西(後)牆上。在這裡,一位 13 世紀的加冕基督通常將長袍拉到腰部以上,以露出受難的傷口(該主題取自懷疑的托馬斯的圖像[ 7 ]),在復雜的構圖中高高地坐著,罪人被拖下來魔鬼在右邊下地獄,義人在左邊(在基督的右邊)升天。一般來說,基督仍然直視觀眾,但沒有書;他常用手示意那些該死的人往下走,把那些被拯救的人往上走。[ 8 ]
從文藝復興盛期開始,這個主題的處理就更加寬鬆了。基督和祂的宮廷升入雲端,其分佈著重於和諧和「自然」的構圖,而不是舊時的密集排列。從文藝復興晚期到巴洛克時期,它經常形成一幅圖畫的上半部分,在下半音域中描繪地球上的事件,隨著更嚴格的視角取代了中世紀的僧侶比例,基督實際上被削弱了。這些描繪往往不被描述為“基督威嚴”,儘管它們是早期圖像的線性發展;主要主題已成為前景中的人類事件,例如聖徒的殉難,而基督現在只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見證人。
畫廊
筆記
- 詞彙上相似的Maestà,意大利語中的“威嚴”,通常指的是登基的麥當娜和聖嬰耶穌的標誌性公式。
- “Traditio Legis,Traditio Clavum - 圖像學”。原文存檔於2013-06-23 。檢索於2013 年 12 月 23 日。
- 愛德華·辛迪庫斯;早期基督教藝術; p。 96; Burns & Oates,倫敦,1962 年。
- James Hall,《義大利藝術思想與圖像史》,第 92-93 頁,1983 年,約翰‧莫瑞,倫敦, ISBN 0-7195-3971-4
- 早期例子中的基督是教師基督:基督右手的手勢不是祝福的手勢,而是演說家的手勢;同樣的手勢也可以在一幅象牙雙連畫中看到,畫的是一位加冕的副省長(維卡里烏斯),魯菲烏斯·普羅比安努斯,約400 年,其中彼得布朗評論說:“他用手做出'演說家的手勢',這表明他正在說話,或者他有權說話。”柏林國家圖書館。參見彼得‧布朗 (Peter Brown) 的《教會與領導力》,編者保羅‧韋恩 (Paul Veyne),《私人生活史:從異教羅馬到拜占庭》,1987 年,第 272 頁。
- Syndicus:143
- 席勒,第 2 卷,第 188–189 頁,202
- Emile Mâle,《哥德式形象:十三世紀法國的宗教藝術》,第 11 頁。 365–376,第三版英文譯本,1913 年,柯林斯,倫敦(以及許多其他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