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的一部分 |
基督教 |
---|
系列的一部分 |
基督論 |
---|
在基督教中,基督論[ a ]是有關耶穌的神學的一個分支。不同的教派對耶穌是人、神或兩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作為彌賽亞,他在將猶太人從外國統治者手中解放出來或在預言的神的王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在拯救中扮演什麼角色。[ 1 ] [ 2 ] [ 3 ] [ 4 ] [ 5 ]
最早的基督教著作對耶穌給了幾個稱號,如「人子」、「上帝之子」、「彌賽亞」、「基里奧斯」等,這些稱號都源自希伯來聖經。這些術語圍繞著兩個對立的主題,即“耶穌作為一個預先存在的人物,成為人類,然後回歸上帝”,與收養主義相對——耶穌是人類,在洗禮、受難或復活時被上帝“收養” 。[網頁 1 ]
雖然截至 2007 年人們一致認為基督的神性是後來發展的,[ 6 ]現在有學者認為歷史上的耶穌聲稱自己是上帝。[ 7 ] [ 8 ]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高級基督論在保羅之前就已經存在。[ 9 ] 布蘭特·皮特(Brant Pitre )關於耶穌自稱為神的論點特別受到好評,得到了著名學者小戴爾·艾利森(Dale C. Allison Jr.)、克里斯·蒂林(Chris Tilling )、塔克·費爾達(Tucker Ferda)和克里斯汀·雅各比(Christine Jacobi)的認可。[ 10 ] [ 11 ]
從第二世紀到第五世紀,基督的人性和神性的關係是早期教會和前七次普世大公會議爭論的主要焦點。 451年,卡爾西頓大公會議頒布了基督兩種本性(一人一神)實體結合的表述,「既不混亂也不分裂」。[ 12 ]西方基督教和東正教的許多主要分支都贊同這一表述,[ 12 ] [ 13 ]而東方東正教的許多分支則拒絕它,[ 14 ] [ 15 ] [ 16 ]贊同基督形而上論。
定義和方法
基督論(來自希臘語 Χριστός、Khristós和-λογία、-logia),字面意思是“對基督的理解”,[ 17 ]是對耶穌基督的本性(人)和工作(在救贖中的作用)的研究[註1 ]。[ 1 ] [ 4 ] [ 3 ] [ web 1 ] [ web 4 ] [ note 2 ]研究耶穌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以及這兩方面的關係;[ 5 ]以及他在救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體論基督論」分析了耶穌基督的本質或存在[ web 5 ] 。 「功能基督論」分析耶穌基督的工作,而「救恩基督論」則分析基督論的「救贖」立場。[ 20 ]
在基督論中可以區分出幾種方法。[註3 ]上述術語基督論[ 21 ]或高級基督論[ 22 ]指的是包括神性方面的方法,例如上帝之主和上帝之子,以及基督作為邏各斯預先存在的想法('道” ),[ 23 ] [ 22 ] [ 24 ]如約翰福音序言中所表達的。[註4 ]這些方法根據基督的神性來解釋祂的工作。根據潘能伯格的說法,自上而下的基督論「在古代教會中更為普遍,從安提阿的依納爵和第二世紀的護教開始」。[ 24 ] [ 25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26 ]或低級基督論[ 22 ]是指從人性面和耶穌的事工(包括奇蹟、比喻等)開始,走向祂的神性和地位的方法。[ 23 ] [ 22 ]
基督的位格
基督論的基本教義是耶穌基督的位格既是人又是神。耶穌基督的人性和神性顯然(prosopic)形成了一種二元性,因為它們共存於一個人體內(hystasis)。[ 27 ]新約聖經中沒有直接討論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雙重性,[ 27 ]並且自基督教早期以來,神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理解這些性質的各種方法,有時會導致大公會議和分裂。[ 27 ]
一些歷史上的基督論教義獲得了廣泛的支持:
- 一性論(一性論爭議,3-8世紀):在歷史化身中神與人結合之後,耶穌基督只有單一的本性。一性論被迦克墩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halcedon ) (451)譴責為異端。
- 基督合性論(東方東正教):在耶穌基督身上,神性和人性在複合性質中結合在一起(「自然」)。
- 二性論(東正教、天主教、東方教會、路德會、英國國教和改革宗):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後保持著兩種本性,一種是神性,一種是人性;由迦克敦定義闡明。
- 神一論(包括收養論和形態論):上帝為一,與三位一體教義相反。在教父時代被譴責為異端,但今天卻受到某些非三位一體論團體的追隨。
被廣泛譴責為異端的有影響力的基督論[註5 ]是:
- 幻影說(公元三至四世紀)聲稱耶穌的人形只是外表,沒有任何真實性。
- 阿里烏派(4世紀)認為,上帝之子耶穌的神性與聖父上帝不同且次等,例如,因為有時間的開始。
- 景教(五世紀)認為耶穌基督的兩種本質(人性和神性)幾乎完全不同。
- 一志論(7世紀),認為基督只有一個意志。
主要在四世紀和五世紀的各種教會會議解決了大部分爭議,使三位一體教義在基督教的幾乎所有分支中成為正統。其中,只有二性論教義被認為是真實的而不是異端,屬於基督教的正統和信仰的沉澱。
救恩
在基督教神學中,贖罪是人類透過基督的犧牲受苦和死亡與上帝和好的方法。[ 30 ]贖罪是透過耶穌的受苦、死亡和復活,寬恕或寬恕一般的罪,特別是原罪,[ web 6 ]使上帝與祂的創造物之間和解。由於受古斯塔夫·奧倫( Gustaf Aulèn,1879-1978)、克里斯圖斯·維克多(Christus Victor,1931)的影響,贖罪的各種理論或範式常常被分為“古典範式” 、「客觀範式」與「主觀範式」:[ 31 ] [ 32 ] [ 33 ] [ 34 ]
- 經典範式:[註6 ]
- 客觀範式:
- 主觀範式:
其他理論還有「擁抱理論」和「共同贖罪」理論。[ 48 ] [ 49 ]
早期基督論(第一世紀)
早期對基督的觀念
最早的基督論反思是由最早的基督徒的猶太背景和他們活動的東地中海希臘世界所塑造的。[ 50 ] [ web 1 ] [註 13 ]最早的基督教著作給了耶穌幾個稱號,如「人子」、「神子」、「彌賽亞」和「基里奧斯」,這些頭銜都源自希伯來聖經。[ web 1 ] [ 22 ]根據 Matt Stefon 和 Hans J. Hillerbrand 的說法:
歷史上,在亞歷山大思想學派(以約翰福音為基礎)中,耶穌基督是永恆的邏各斯,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經與天父合一了。[ 55 ]相較之下,安提阿學派將基督視為一個單一的、統一的人,除了他與神的關係之外。[ 55 ] [註 14 ]
前世
前存在的概念深深植根於猶太思想中,並且可以在世界末日思想和保羅時代的拉比中找到,[ 57 ]但保羅受猶太-希臘智慧文學的影響最大,其中“讚美‘智慧’” [ 57 ]根據威瑟林頓的說法,保羅“認同基督論的觀念,即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存在了[,]將基督的故事建立 在[...]之上。
基里奧斯
耶穌的稱號「Kyrios」是新約基督論發展的核心。[ 59 ]在《七十士譯本》中,它翻譯為「Tetragrammaton」,即上帝的聖名。因此,它將耶穌與上帝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就像馬太福音28 章 19 節「父、子、聖靈的名(單數)」一樣。 [ 60 ]
Kyrios也被推測是阿拉姆語 Mari的希臘語翻譯,在阿拉姆語的日常使用中,這是一種非常尊敬的禮貌用語,其含義不僅僅是“老師”,而且有點類似於“拉比” 。Mari這個字表達了耶穌在世時與祂的門徒之間的關係,而希臘文Kyrios則代表了祂對世界的主權。[ 61 ]
早期的基督徒將基里奧斯置於他們理解的中心,並從這個中心試圖理解與基督教奧秘相關的其他問題。[ 59 ]新約中基督的神性問題本質上與早期基督教著作中所使用的耶穌的基里奧斯頭銜及其對耶穌絕對主權的含義有關。在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中,基里奧斯的概念包括了基督的先存,因為他們相信如果基督與上帝合而為一,那麼他一定從一開始就與上帝結合在一起。[ 59 ] [ 62 ]
「低級基督論」和「高級基督論」的發展
早期教會發展了兩種根本不同的基督論,即「低級」或收養主義基督論,以及「高級」或「道成肉身」基督論。[ 9 ]這些早期基督論的發展年表是當代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63 ] [ 64 ] [ 65 ] [網 7 ]
「低等基督論」或「收養基督論」是相信「上帝透過使耶穌從死裡復活而高舉耶穌為祂的兒子」,[ 66 ]從而將祂提升到「神聖地位」。[ web 8 ]根據「進化模型」[ 67 ]或進化論,[ 68 ]對耶穌的基督論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 69 ] [ 70 ] [ 71 ]正如福音書中所見證的那樣,[ 64 ]最早的基督徒相信耶穌是一個被高舉的人,或當他復活時被收養為上帝的兒子, [ 72 ] [ 73 ] 。 [ 71 ] [ 74 ]後來的信仰將頌揚轉移到他的洗禮、出生,以及隨後的他的前世觀念,正如約翰福音所見證的那樣。[ 71 ]這種「演化模式」是由宗教學派的支持者提出的,特別是威廉‧布塞特(Wilhelm Bousset)頗具影響力的基里奧斯‧克里斯托(Kyrios Christos,1913)。[ 72 ]這種演化模式影響很大,「低級基督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基督論。[ 75 ] [ 76 ] [ web 8 ] [註 16 ]
另一種早期基督論是“崇高基督論”,即“認為耶穌是一個預先存在的神,成為人類,在地上遵行天父的旨意,然後被帶回他最初來的天堂” , [ web 8 ] [ 77 ]以及祂在地球上出現的地方。[註17 ]根據布塞特的說法,這種「崇高的基督論」是在保羅寫作時在外邦基督徒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他們將他們的異教希臘化傳統帶到了早期的基督教社區,將神聖的榮耀引入了耶穌。[ 78 ]根據凱西和鄧恩的說法,這種「崇高基督論」是在保羅時代之後發展起來的,即公元一世紀末約翰福音寫成時。[ 79 ]
自 1970 年代以來,這些「高等基督論」發展的晚期日期一直受到爭議,[ 80 ]並且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種「高等基督論」在保羅的著作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9 ] [註18 ]根據“New Religionsgeschichtliche Schule ”,[ 80 ] [ web 10 ]或早期高級基督論俱樂部,[ web 11 ]其中包括Martin Hengel,Larry Hurtado,NT Wright和Richard Bauckham,[ 80 ] [ web 11 ]這種“道成肉身基督論”或“高級基督論”並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演變,而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的思想的“大爆炸”,並在第一年進一步成形。[ 80 ] [ web 11 ] [ web 8 ] [ note 19 ]一些「早期高級基督論」的支持者學者認為,這種「高級基督論」可能可以追溯到耶穌本人。[ 85 ] [網 7 ]
關於耶穌本人是否聲稱具有神性有爭議。時任伍爾維奇主教約翰·A·羅賓遜 (John AT Robinson)在《誠實面對上帝》一書中對這個想法提出了質疑。[ 86 ]約翰·希克 (John Hick ) 在1993 年撰寫的文章中提到了《新約》研究的變化,引用了“廣泛的共識”,即今天的學者們並不支持耶穌自稱為上帝的觀點,並引用了邁克爾·拉姆齊(Michael Ramsey ) (1980)、CFD Moule (1977)等例子。布朗(1985)。[ 87 ]拉里·烏爾塔多 (Larry Hurtado ) 認為,耶穌的追隨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耶穌產生了極高水平的虔誠敬畏,[ 88 ]同時拒絕了耶穌向他的信徒宣稱彌賽亞或神性的觀點。[驗證失敗]根據格爾德·呂德曼的說法,現代新約學者的廣泛共識是,對耶穌神性的宣揚是最早的基督教團體內部的發展。[ 6 ] NT賴特指出,關於耶穌關於神性的主張的爭論已經被最近的學術所忽略,這些學術對一世紀猶太教中上帝的概念有了更複雜的理解。[ 89 ]然而,安德魯洛克認為,如果耶穌沒有聲稱並表現出自己真正的神性並從死裡復活,那麼最早的基督教領袖(虔誠的古代一神論猶太人)就會認為耶穌僅僅是一位老師或先知;他們不會達成廣泛的共識,認為他確實是神聖的,但他們確實做到了。[ 90 ] [ 91 ] Brant Pitre也認為,歷史上的耶穌聲稱是神聖的,並且是高級基督論的起源。[ 92 ]他的論點特別受到好評,獲得了著名學者Dale C. Allison Jr.、Chris Tilling、Tucker Ferda 和 Christine Jacobi 的認可。[ 93 ] [ 11 ] [需頁碼]
新約著作
使徒時代各種基督論的研究是以早期基督教文獻為基礎的。[ 2 ]
保羅
最古老的基督教資料是保羅的著作。[ 94 ]保羅的中心基督論傳達了基督預先存在的概念[ 57 ] [ 58 ]以及基督作為基里奧斯的身份。[ 95 ]這兩個概念在他之前就已經存在於早期的基督教團體中,保羅加深了它們,並將它們用於希臘化團體中的講道。[ 57 ]
保羅對於耶穌的本性到底相信什麼,我們無法確定。在《腓立比書》第 2 章中,保羅指出耶穌是預先存在的,並且「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來到地球。這聽起來像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論。然而,在羅馬書 1 章 4 節中,保羅說耶穌“因從死裡復活,就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這聽起來像是一種收養基督論,其中耶穌是一個人,在被「收養」後被「收養」。基督徒們對不同的觀點爭論了幾個世紀,最後在五世紀中葉的以弗所會議上最終確定了他既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保羅對耶穌的教導的看法,相對於他的本性和存在,更加明確,因為保羅相信耶穌被派來為每個人的罪贖罪。 [ 96 ] [ 97 ] [ 98 ]
保羅書信中近230次使用基里奧斯來指認耶穌,並表達了這樣的主題:基督徒的真正標誌就是承認耶穌是真主。[ 99 ]保羅認為基督教的啟示優於所有其他神聖的表現,因為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一事實。[網 4 ]
保祿書信也提出了後來在《約翰福音》中發展起來的「宇宙基督論」[註20 ] , [ 101 ]詳細闡述了耶穌作為上帝之子的存在的宇宙意義:「因此,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的創造已經過去;看哪,新的已經來臨。[ 102 ]保羅寫道,基督來是要吸引萬有歸向神:「神樂意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歌羅西書 1:20);[ 103 ] [ 104 ]在同一封書信中,他寫道:「他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一切受造之物的首生者」(歌羅西書 1:15)。[ 105 ] [ 95 ] [ 100 ]
福音書
對觀福音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保羅的著作之後。它們提供了耶穌的生平和他的一些作品的片段,但新約的作者對耶穌的絕對年表或同步他生平的片段表現出很少的興趣,[ 106 ]並且如約翰福音21:25所示,福音書並沒有聲稱是他作品的詳盡清單。[ 2 ]
從三本符類福音書中收集到的基督論通常強調耶穌的人性、祂的話語、祂的比喻和祂的神蹟。約翰福音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來關注他的神性。[ web 4 ]約翰福音的前 14 節經文致力於描述耶穌的神性(Logos ),通常被翻譯為“道”,以及他的先存性,並強調基督的宇宙意義,例如:“萬物都是藉著他而造的,沒有他,就沒有任何東西是被造的。[ 107 ]在這些經文的上下文中,道成肉身與起初與神同在的道是相同的,在解經上等同於耶穌。[網 4 ]
爭議與普世會議(2-8世紀)
後宗徒時代的爭議
使徒時代之後,從第二世紀開始,關於耶穌身上的人性和神性如何相關,出現了許多爭議。[ 108 ] [ 109 ]到了第二世紀,不同群體之間發展了許多不同且對立的方法。與流行的基督位格單一觀點相反,一些神學家也提倡另類的二元觀點,但這種觀點被普世大公會議拒絕。例如,阿里烏主義不認可神性,伊比安主義認為耶穌是一個普通的凡人,而諾斯底主義則持有幻影論的觀點,認為基督是精神存在,只看起來有一個肉身。[ 28 ] [ 29 ]由此產生的緊張局勢導致了第二和第三世紀教會內部的分裂,並在第四和第五世紀召開了普世大公會議來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引用]
儘管有些爭論在現代學生看來似乎是關於神學問題,但它們是在有爭議的政治環境下進行的,反映了世俗權力和神聖權威的關係,並且肯定導致了分裂,其中包括分裂基督教會的爭論。 [ 110 ] [ 111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325) 和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381)
325 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定義了神格的位格及其彼此之間的關係,並在381 年君士坦丁堡第一次會議上批准了這些決定。神以三個位格存在(聖父、聖子) ,和聖靈);特別是,人們確認聖子與聖父是同質的(homousios)。尼西亞信經宣告了耶穌的完全神性和完全人性。[ 112 ] [ 113 ] [ 114 ] 325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之後,邏各斯和三位一體的第二位被互換使用。[ 115 ]
第一次以弗所公會議 (431)
431年,第一次以弗所公會議最初是為了解決聶斯脫裡關於聖母學的觀點,但問題很快就擴展到基督論,分裂隨之而來。 431委員會之所以召開,是因為為了捍衛他忠誠的牧師阿納斯塔修斯,涅斯托里烏斯否認了瑪麗的聖母頭銜,後來在君士坦丁堡的一次佈道中反駁了普羅克洛斯。教宗塞萊斯廷一世(他已經因其他事情而對聶斯脫利感到不滿)寫信給亞歷山大的西里爾,他策劃了這次會議。在會議期間,聶斯脫裡為自己的立場辯護,認為基督必須有兩個位格,一個是人類,另一個是神,而瑪麗只生下了一個人類,因此不能被稱為“Theotokos ”,即「生下孩子的人」。關於基督的單一或雙重本質的爭論隨後在以弗所展開。[ 116 ] [ 117 ] [ 118 ] [ 119 ]
以弗所第一次公會議辯論了聯性論(實體結合後兩種本性合而為一)與二性論(實體結合後共存的本性)與一性論(只有一種本性)與景教(兩種本性)。從基督論的角度來看,會議採用了米亞·菲西斯( Mia Physis)(“但成為一體”,κατὰ φύσιν)——以弗所會議,西里爾致聶斯脫利的書信,即“道成肉身的上帝之路的同一本質」(μία φύσις τοῦ θεοῦ λόγου σεσαρκωμένn,mía physis toû theoû lógou sesarkōménē)。 451年,卡爾西頓會議確認了生理論。東方東正教拒絕了這次會議和隨後的會議,並根據尼西亞和以弗所會議上提出的信仰繼續認為自己是基督復性派。[ 120 ] [ 121 ]會議也確認了聖母的頭銜,將聶斯脫裡逐出教會。[ 122 ] [ 123 ]
卡爾西頓議會 (451)
451 年卡爾西頓會議影響深遠,標誌著基督論辯論的關鍵轉折點。[ 124 ]這是許多路德宗、英國聖公會和其他新教徒認為是普世主義的最後一次大公會議。[ 13 ] [ 14 ]
迦克墩大公會議全面頒布了羅馬教皇利奧一世提出的西方二性論對本體論的理解,即基督具有一種人性(phys)和一種神性( phys ),兩者各不相同且完整,並與既不混亂也不分裂。[ 108 ] [ 109 ]西方基督教的大多數主要分支(羅馬天主教、英國聖公會、路德教和改革宗)、東方教會、[ 125 ]東方天主教和東正教都贊同迦克敦基督論的表述,而許多分支基督教東方東正教(敘利亞東正教、科普特東正教、埃塞俄比亞東正教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拒絕它。[ 14 ] [ 15 ] [ 16 ]
儘管迦克墩信經並沒有結束所有基督論的爭論,但它確實澄清了所使用的術語,並成為許多未來基督論的參考點。[ 14 ] [ 15 ] [ 16 ]但它也在五世紀分裂了東羅馬帝國的教會, [ 124 ]並毫無疑問地確立了羅馬在東方對那些接受迦克墩會議的人的首要地位。這一點在 519 年得到了重申,當時東迦克墩人接受了霍米斯達斯公式,咒罵了他們自己的所有東迦克墩等級制度,這些等級制度在482 年至519 年間因與羅馬的交流而死亡。
第五至第七屆大公會議 (553, 681, 787)
553年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解釋了迦克墩敕令,進一步解釋了耶穌兩種本性的關係。它也譴責了奧利金關於靈魂先存和其他主題的所謂教義。[網 12 ]
681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大公會議宣稱,基督具有兩種本性的兩種意志,即人性和神性,這與一志派的教義相反,[ web 13 ]神性意志優先,引導和引導人性意志。[ 126 ]
787 年,雅典攝政女皇伊琳娜召開了第二次尼西亞會議。它通常被稱為“正統的勝利”。[網 14 ]
9世紀至11世紀
東方基督教
西方中世紀基督論
12世紀和13世紀方濟會的虔誠導致了「流行基督論」。托馬斯·阿奎那等神學家的系統方法被稱為「經院基督論」。[ 127 ]
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提出了第一個系統的基督論,始終如一地解決了許多現有的問題。[ 128 ]在他的自上而下的基督論中,阿奎那也擁護基督人類屬性的完美原則。 [ 129 ] [ 130 ] [ 131 ]
中世紀也見證了「耶穌溫柔的形象」的出現,作為朋友、愛和安慰的活生生的源泉,而不僅僅是基里奧斯的形象。[ 132 ]
宗教改革
比利時信條第 10 條是改革宗信仰的信條標準,它認同尼西亞正統關於基督神性的觀點。這篇文章強調了聖子的永恆生成和基督作為創造者的永恆神性。
約翰‧加爾文認為,基督的位格中沒有任何人的成分可以與聖言的位格分開。[ 134 ]加爾文也強調了「基督的工作」在任何理解基督位格的嘗試中的重要性,並告誡不要忽視耶穌在祂的事工期間的工作。[ 135 ]
現代發展
自由派新教神學
十九世紀見證了自由新教神學的興起,它質疑基督教的教條基礎,並用批判歷史的工具來研究聖經。[ web 15 ]耶穌的神性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祂的教義的倫理面。[ 136 ] [註21 ]
羅馬天主教
天主教神學家卡爾·拉納(Karl Rahner)認為現代基督論的目的是闡述基督教信仰,即“上帝成為人,上帝創造的人是個體的耶穌基督”,這種說法可以被一致地理解,而不會與過去的混亂混淆。[ 138 ] [註 22 ]拉納指出了基督的位格和神的道之間的巧合,引用了《馬可福音》8:38和《路加福音》9:26 ,其中指出,凡以耶穌的話為恥的人,就是以主本人為恥。[ 140 ]
漢斯·馮·巴爾塔薩認為,基督的人性和神性的結合不是透過「吸收」人類屬性來實現的,而是透過它們的「假設」來實現的。因此,在他看來,基督的神性不受人類屬性的影響,並且永遠保持神性。[ 141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牧憲法《Gaudium et spes》中也記錄了同樣的區別:「在他身上,人性被假定,而不是被吸收」。[ 142 ]
教宗方濟各在 2024 年通諭 Dilexit nos中提到了耶穌的「神性和全人性」。[ 143 ]
主題
耶穌誕生與聖名
從基督教早期開始,耶穌的誕生就影響了有關祂自己的基督論問題。路加福音的基督論以基督存在的地上和天上的雙重性的辯證為中心,而馬太福音的基督論則側重於耶穌的使命和祂作為救世主的角色。[ 144 ] [ 145 ]馬太福音 1:21對救贖的強調後來影響了神學問題和對耶穌聖名的虔誠。[ 146 ] [ 147 ] [ 148 ]
馬太福音 1:23提供了馬太福音「以馬內利基督論」的鑰匙。從 1 章 23 節開始,馬太福音就明確表明耶穌是“神與我們同在”,並在後來的福音書其餘部分的關鍵點上發展了以馬內利對耶穌的描述。[ 149 ]「以馬內利」這個名字在新約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過,但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 28:20中以它為基礎(「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表示耶穌將與你們同在。忠心到世界的末了。[ 149 ] [ 150 ]根據烏爾里希·盧茲(Ulrich Luz)的說法,以馬內利主題將整本馬太福音置於1:23 和28:20 之間,在其他幾段經文中明確或隱含地出現。[ 151 ]
受難與復活
從正典福音書到保羅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和隨後復活的記載為基督論分析提供了豐富的背景。[ 152 ]
《使徒行傳》中提出的基督論的一個核心要素是確認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死是「在上帝的預知下,按照明確的計劃」發生的。[ 153 ]依照這種觀點,就像使徒行傳2:23一樣,十字架並不被視為醜聞,因為耶穌「被不法之徒釘死在十字架上」被視為上帝計畫的實現。[ 153 ] [ 154 ]
保羅的基督論特別關注耶穌的死和復活。對保羅來說,耶穌的受難與祂的復活直接相關,加拉太書6:12中所使用的「基督的十字架」一詞可以被視為祂對福音信息的縮寫。[ 155 ]對保羅來說,耶穌被釘十字架並不是歷史上的一個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具有重大末世後果的宇宙事件,正如哥林多前書 2:8 中所描述的那樣。[ 155 ]在保羅看來,耶穌順服至死(腓立比書 2:8),是根據神的計劃「在適當的時候」(羅馬書 5:6)而死。[ 155 ]對保羅來說,「十字架的大能」與耶穌的復活是分不開的。[ 155 ]
三層辦公室
耶穌基督的三重職分(拉丁文munus Triplex )是基於舊約教義的基督教教義。它由尤西比烏斯描述,並由約翰加爾文更充分地發展。它指出耶穌基督在祂的地上事工中履行了三種職能(或「職務」)——先知、祭司和國王。在舊約中,任命某人擔任這三個職位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通過將油倒在頭上來膏抹他或她來表示。因此,彌賽亞一詞的意思是“受膏者”,與三重職分的概念相關。雖然國王的職位最常與彌賽亞聯繫在一起,但耶穌作為祭司的角色在新約中也很突出,在希伯來書第 7 章至第 10 章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解釋。
海洋學
一些基督徒,尤其是羅馬天主教徒,將瑪麗學視為基督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web 16 ]根據這種觀點,瑪麗學不僅是基督論的邏輯和必然結果,而且沒有它,基督論就是不完整的,因為瑪麗的形像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基督是誰以及他做了什麼。[ 156 ]
新教徒批評海洋學,因為它的許多主張缺乏任何聖經基礎。[ 157 ]新教對羅馬天主教瑪麗安的奉獻和教義的強烈回應一直是普世對話的重要議題。[ 158 ]
約瑟夫紅衣主教拉辛格(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兩個不同的場合表達了對羅馬天主教瑪麗學的這種看法,他說:「真正的瑪麗意識的出現是表明基督實質是否完全存在的試金石” [ 159 ] “如果我們想回到關於耶穌基督的真理,就必須回到瑪麗身上。[ 160 ]
參見
筆記
- 耶穌基督的工作:
- 定義:
- 巴特‧艾爾曼:「對基督的理解」;[ 17 ]《基督的本質—基督論問題》[ 1 ]
- Bird、Evans 和 Gathercole (2014):“新約學者經常談論‘基督論’,即對耶穌基督的職業、位格、本性和身份的研究。” [ 4 ]
- 雷蒙德·布朗(Raymond Brown,1994):“[C]基督學討論了對耶穌的任何評價,包括他是誰以及他在神聖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 [ 19 ]
- 伯納德·拉姆 (Bernard L. Ramm) (1993):“基督論是對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反思性和系統性的研究。” [ 3 ]
- 史蒂芬(Matt Stefon)、漢斯·J·希勒布蘭德(Hans J. Hillerbrand)(大英百科全書):「基督論、基督教反思、教導和有關拿撒勒人耶穌的教義。基督論是神學的一部分,涉及耶穌的本質和工作,包括道成肉身等問題、復活,以及他的人性和神性及其關係。[網頁 1 ]
- 天主教百科全書:“基督論是神學的一部分,涉及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它的全部內容包括有關基督本人和他的工作的教義。” [網 4 ]
- Bird, Evans & Gathercole (2014):“當然,研究基督論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一些學者通過關注新約中耶穌的主要頭銜來研究基督論,例如“人子”, “神的兒子”、 「彌賽亞」、「主」、「王子」、「道」等等,其他人則採取更實用的方法,以耶穌在新約中的行為或據說的行為為基礎。人物來探索(即由下而上的基督論),或透過比較來檢驗關於耶穌的神學主張(即自上而下的基督論)。 ”或“存在”,並討論如何最好地描述他的神性和人性。 [ 4 ]
- 約翰福音 1:1-14
- 異端基督論:
- 幻影所說的學說認為,耶穌的現象、祂的歷史和身體存在,特別是耶穌的人類形式,只是外表,沒有任何真實的現實。從廣義上講,人們相信耶穌只是看起來是人,而祂的人形只是一種幻覺。幻影教義受到安提阿的依納爵的攻擊,最後被原始正統基督徒拋棄。[ 28 ] [ 29 ]
- 阿里烏主義認為耶穌主要是一個普通凡人,在 325 年被譴責為異端,335 年被免除罪名,並最終在君士坦丁堡第一次會議(381 年)上被重新譴責為異端。[ 28 ] [ 29 ]
- 景教反對實體聯合的概念,並強調耶穌基督的兩個本性(人性和神性)之間的根本區別。它受到以弗所會議的譴責(431)。
- 一志論認為,雖然基督有兩種本性(二性論),但祂的意志是統一的。該學說由希拉克略皇帝和普世牧首塞爾吉烏斯一世提倡,作為迦克墩教和各種少數基督論之間的妥協立場。它被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公會議(681)譴責為異端。
- “贖金理論”和“基督勝利者”理論是不同的,但用古斯塔夫·奧倫的術語來說,通常被視為教父理論或“古典”理論。這些都是早期教父的傳統理解。
- 根據皮尤的說法,“自從[奧倫]時代以來,我們將這些教父思想稱為基督勝利者看待十字架的方式。” [ 37 ]
- 奧倫稱之為「學術」觀點
- 替補罰球:
- 馬克·D·貝克(Mark D. Baker)反對 Pebal 替代理論,指出“替代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可以用來指各種隱喻。” [ 43 ]
- 奧倫稱之為「主觀」或「人文」觀點。作為對滿足觀的批評,由彼得·阿伯拉德傳播
- 基督為罪人受苦或受罰。
- 早期基督徒發現自己面臨著一系列與耶穌的生、死和復活有關的新概念和想法,以及救恩和救贖的概念,並且不得不使用一套新的術語、圖像和想法為了對付他們。 [ 50 ]他們可用的現有術語和結構往往不足以表達這些宗教概念,綜合起來,這些新的話語形式導致了基督論的開端,試圖理解、解釋和討論他們對宗教的理解。 [ 50 ]早期猶太基督徒必須向受希臘哲學影響的希臘化觀眾解釋他們的概念,提出的論點有時與觀眾的信仰產生共鳴,有時與觀眾的信仰相對立。使徒保羅在亞略巴古的講道出現在使徒行傳 17:16-34 [ 51 ]中,這就是例證,其中保羅被描繪成試圖向希臘聽眾傳達有關基督的基本概念。這篇講道闡述了保羅首先提出的未來基督論話語的一些關鍵要素。 [ 52 ] [ 53 ] [ 54 ]
- 這些學校的觀點可歸納如下: [ 56 ]
- 亞歷山大:邏各斯具有普遍的人性;
- 安提阿:邏各斯假設了一個特定的人。
- 威瑟林頓:「[基督的神性]我們已經看到,保羅在使用基督論讚美詩的語言時,認同基督論的觀念,即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經存在。保羅談到耶穌時,既認為祂是神的智慧,祂是創造的代理人(哥林多前書1:24, 30;8:6;歌羅西書1:15-17;參考布魯斯,195),並且作為曠野中陪伴以色列的「磐石」(哥林多前書10: 4) 鑑於基督在哥林多前書 10:4 中所扮演的角色,保羅並不是將基督的故事建立在以色列的原型故事之上,而是建立在在曠野幫助以色列的神聖智慧的故事之上。 [ 58 ]
- 艾爾曼:
- 基督神性的支持者認為舊約中有許多基督顯像的例子:“聖經中許多記錄的基督顯像進一步證實了基督的預先存在。” [ 161 ] 「基督顯現」通常被認為是比「神顯現」更準確的術語,因為人們相信上帝的所有可見表現實際上都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舊約中「主的天使」的出現就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 “許多人將主的天使理解為真正的神顯。從賈斯汀時代開始,這個形象就被視為道成肉身前的邏各斯。” [ 162 ]
- 理查德·鮑克漢姆認為,保羅的影響力不足以發明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在他積極傳教之前,該地區已經有基督徒團體。例如,在保羅造訪該地之前,羅馬就已經存在了一大群人。基督教最早的中心是耶路撒冷的十二使徒。保羅親自向耶路撒冷的基督教領袖諮詢並尋求指導(加拉太書 2:1-2; [ 81 ]使徒行傳 9:26-28; [ 82 ] 15:2)。 [ 83 ]“整個基督教運動的共同點來自耶路撒冷,而不是來自保羅,而保羅本人則從耶路撒冷使徒那裡得到了他所宣講的中心信息。” [ 84 ]
- Loke (2017):「最後一組理論可以稱為『爆炸理論』(也可以稱之為『基督論的大爆炸理論』!)。這表明最高的基督論是原始巴勒斯坦基督教徒的觀點承認耶穌是真正的神並不是原始巴勒斯坦社群觀點的重大發展;相反,它在基督教誕生之初就「爆炸」了,爆炸觀點的支持者會說這是基督教的最高基督論。約翰福音)和早期教父的信條表述,明確肯定了基督的先存性和本體論神性,與其說是本質上的發展,不如說是理解和解釋上的發展正如鮑克漢姆(Bauckham,2008a,x )所說,“最早的基督論已經是最高的基督論。”這組理論的許多支持者被統稱為「新宗教學派」(Hurtado 2003, 11),其中包括理查德·鮑克漢姆 ( Richard Bauckham)、拉里·烏爾塔多 (Larry Hurtado)、 NT 賴特(NT Wright)和已故的馬丁·亨格爾 (Martin Hengel)等傑出學者。 [ 80 ]
- 「宇宙基督論」的概念最初由聖保羅闡述,重點關注耶穌作為上帝之子的到來如何永遠改變了宇宙的本質。 [ 95 ] [ 100 ]
- 傑拉爾德·奧柯林斯和丹尼爾·肯德爾將這種自由新教神學稱為「新阿里烏主義」。 [ 137 ]
- Grillmeier:「當代基督論最迫切的任務是製定教會的教條——『上帝成為人,而上帝創造的人就是個體的耶穌基督』——以這樣的方式,這些陳述的真正含義可以被理解。理解了,並且排除了當今無法接受的神話的所有痕跡。 [ 139 ]
參考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4 頁。 171.
- O'Collins 2009,第 1-3 頁。
- 拉姆 1993 年,第 14 頁。 15.
- Bird,Evans 和 Gathercole 2014 年,第 14 頁。 134,n. 5.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4 頁。 ch. 6-9。
- Gerd Lüdemann,「令人尷尬的誤傳」 存檔於2019年3月24日,免費查詢,2007年10月/11月:「現代新約學者的廣泛共識,即耶穌崇高本質的宣告在很大程度上是創造了最早的基督徒社群。
- Andrew Ter Ern Loke,《神聖基督論的起源》(劍橋大學出版社,2017 年),第 100–135 頁
- 安德魯洛克(2019 年 2 月 18 日)。 《耶穌是神嗎?精神研究所。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9月8日。檢索日期:2022 年9 月 8 日。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4 頁。 125.
- 布蘭特·皮特(2024)。耶穌和神聖基督論。埃爾德曼斯。國際標準書號 9780802875129。
- “耶穌與神聖基督論”。eerdmans.com。檢索日期:2024 年12 月 17 日。
- 戴維斯 1990 年,第 14 頁。 342.
- 羅傑·E·奧爾森 (1999)。基督教神學的故事:二十世紀的傳統改革。大學間出版社。 p。 158.國際標準書號 978-0-8308-1505-0。
- Armentrout 和 Boak Slocum 2005,第 14 頁。 81.
- Espín 和 Nickoloff 2007,第 14 頁。 217.
- Beversluis 2000,第 21-22 頁。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4 頁。 108.
- 凱爾凱寧 2016。
- 布朗 2004 年,第 17 頁。 3.
- 陳馬克 LY (2001)。來自內部和未來的基督論:詮釋學、偶然性和基督論中跨脈絡標準的探索。布里爾。第59–62頁 。 978-90-04-11844-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奧柯林斯 2009 年,第 17 頁。 16-17。
- 2004。 4.
- O'Collins 2009,第 16-17 頁。
- Pannenberg 1968,p。 33.
- 菲利普·博比雄(2011 年 1 月 1 日)。「基督的神聖父子關係與殉道者賈斯汀的神聖父子關係」。來源:Patricio de Navascués Benlloch – Manuel Crespo Losada – Andrés Sáez Gutiérrez(導演),Filiación。異教文化、以色列宗教、基督教起源,卷。 III,馬德里,第 337-378 頁。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1 年3 月 27 日。
- 奧柯林斯 2009 年,第 17 頁。 16.
- 《基督教教義簡介》,作者:Millard J. Erickson、L. Arnold Hustad,2001 年,第 14 頁。 234
- 1993。
- 麥格拉思 2007 年,第 14 頁。 282.
- “贖罪”。克羅斯,佛羅裡達州,編輯。牛津基督教會字典。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年
- 韋弗 2001 年,第 17 頁。 2.
- Beilby & Eddy 2009,第 11-20 頁。
- Gustaf Aulen,Christus Victor:贖罪觀念三種主要類型的歷史研究,ET London:SPCK;紐約:麥克米倫,1931 年
- Vincent Taylor,《基督的十字架》(倫敦:Macmillan & Co,1956),第 71–77 頁 2
- 普格 2015 年,第 17 頁。 8.
- Leon Morris,艾爾韋爾福音字典中的「贖罪理論」。
- 普格 2015 年,第 17 頁。 1.
- Pugh 2015,第 1, 26 頁。
- 普格 2015 年,第 17 頁。 31.
- Tuomala, Jeffrey (1993), "Christ's Atonement as the Model for Civil Justice" , American Journal of Jurisprudence , 38 : 221–255 , doi : 10.1093/ajj/38.1.221 , doi : 10.1093/ajj/38.1.221 , doi : 10.1093/ajj/38.1.221 , 2076年檢索2019 年12 月 11 日
- 泰勒 1956 年,第 71-72 頁。
- 帕克 1973 年。
- 貝克 2006 年,第 17 頁。 25.
- Beilby 與 Eddy 2009 年,第 17 頁。 17.
- 韋弗 2001 年,第 14 頁。 18.
- Beilby 與 Eddy 2009 年,第 17 頁。 18.
- Beilby 與 Eddy 2009,第 14 頁。 19.
- 耶利米,大衛。 2009 年,《在混亂的世界中充滿信心地生活》,第 96 頁和第 124 頁。
- 馬森格爾,傑米。 2013.叛徒福音,耶穌流形
- McGrath 2006,第 137–141 頁。
- 使徒行傳 17:16-34
- McGrath 2006,第 137-41 頁。
- 創造與救贖:約翰·G·吉布斯對保羅神學的研究》,1971 年,布里爾出版社,第 151–153 頁
- Mercer 對新約的評論, Watson E. Mills 2003 ISBN 0-86554-864-1,第 1109–1110 頁
- 查爾斯·T·沃德羅普 (1985)。卡爾巴特的基督論 ISBN90-279-3109-7第 19–23 頁
- 歷史神學:杰弗裡·W·布羅米利的簡介2000 ISBN 0567223574 pp. 50–51
- Grillmeier 和 Bowden 1975,第 14 頁。 15.
- 威瑟靈頓 2009 年,第 14 頁。 106.
- Johnson, Mini S.(2005 年 1 月 1 日)。基督論:聖經與歷史。米塔爾出版社。第229–235頁 。 978-81-8324-007-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4月5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太 28:19
- 新約基督論。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 1959 年 1 月 1 日。 202.國際標準書號 978-0-664-243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4月8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新約基督論。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1959年 1 月 1 日。 978-0-664-243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3月26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洛克 2017 .
- 艾爾曼 2014 年。
- 塔爾伯特 2011 年,第 11 頁。 3-6.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20、122 頁。
- Netland 2001,第 17 頁。 175.
- 洛克 2017 年,第 17 頁。 3.
- 麥克 1995。
- 艾爾曼 2003 年。
- 巴特·埃爾曼,耶穌如何成為上帝,課程指南
- Loke 2017,第 3-4 頁。
- 塔爾伯特 2011 年,第 11 頁。 3.
- Geza Vermez (2008),《復活》,第 138–139 頁
- Bird 2017,第 ix、xi 頁。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4 頁。 132.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7 頁。 122.
- 洛克 2017 年,第 17 頁。 4.
- 洛克 2017 年,第 4-5 頁。
- 2017,p。 5.
- 加拉太書 2:1-2
- 使徒行傳 9:26-28
- 使徒行傳 15:2
- Bauckham 2011,第 110-111 頁。
- 洛克 2017 年,第 17 頁。 6.
- Robinson, John AT (1963),對上帝誠實,第 14 頁。 72.
- Hick, John, 《上帝化身的隱喻》,第 27 頁 存檔於 2023 年 12 月 14 日。 「新約學者廣泛認同的另一個觀點是,歷史上的耶穌並沒有像後來的基督教思想那樣宣稱自己是神:他不明白自己是神,或者神是兒子,道成肉身。……這些證據使得當時的歷史學家一致得出結論,耶穌並沒有聲稱自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
- 拉里·W·烏爾塔多 (2005)。耶穌到底是如何成為神?密西根州大急流城:Wm。 B.Eerdmans 出版公司。第4–6頁 。 0-8028-286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0 年10 月 16 日。
- 賴特,北領地(1999)。耶穌的挑戰:重新發現耶穌過去和現在是誰。伊利諾州唐納斯格羅夫:大學間出版社。 p。 98.國際標準書號 0-8308-220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0 年10 月 16 日。
- Andrew Ter Ern Loke,《神聖基督論的起源》(劍橋大學出版社,2017 年),第 100–135 頁
- 安德魯洛克(2019 年 2 月 18 日)。 《耶穌是神嗎?精神研究所。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9月8日。檢索日期:2022 年9 月 8 日。
- 布蘭特·皮特(2024)。耶穌和神聖基督論。埃爾德曼斯。國際標準書號 9780802875129。
- 布蘭特·皮特(2024)。耶穌和神聖基督論。埃爾德曼斯。國際標準書號 9780802875129。
- 艾爾曼 2014 年,第 17 頁。 113.
- Grillmeier & Bowden 1975,第 15-19 頁。
- 桑德斯,E.P. (1977)。保羅和巴勒斯坦猶太教。明尼阿波利斯:堡壘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8006-1899-5。
- 鄧恩,詹姆斯·D·G. (1990)。耶穌、保羅與律法:馬可福音和加拉太書研究。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第1–7頁 。 0-664-25095-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0 年5 月 15 日。
- 桑德斯,EP “使徒聖保羅——神學觀點”。大英百科全書。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6日。檢索日期:2020 年5 月 15 日。
- 奧柯林斯 2009 年,第 17 頁。 142.
- 拉里·R·海耶 (2008)。耶穌、保羅和約翰的見證:聖經神學探索。ISBN0-8308-2888-5頁。第282章
- 莫頓·S·恩斯林 (1975)。 「約翰和耶穌」。ZNW。66(1–2):1–18。 ISSN 1613-009X。S2CID 162364599。
[根據約翰福音]約翰[施洗者]不再是獨立的傳道者。他只是一個聲音,或者換個說法,是一根指向耶穌的手指。洗禮的故事雖然被提及,但沒有被講述(約翰福音 1:32f)。但耶穌的洗禮對耶穌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並不奇怪,因為後者剛剛被介紹為預先存在的基督,祂是創造世界的有效代理人。 (恩斯林,第 4 頁)
- 哥林多後書 2 5:17
- 西 1:20
- 約翰·祖佩茲 (2014)。 「慶祝上帝的創造/拯救計劃」。伊曼紐. 120:356–359。
- 西 1:15
- 卡爾·拉納(2004)。神學百科全書:簡明的《Sacramentum mundi》 ISBN 0-86012-006-6頁。第731章
- 約翰福音 1:3
- Fahlbusch 1999,p。 463.
- Rausch 2003,p。 149.
- “網路歷史資料手冊:中世紀資料手冊”。來源書籍.fordham.edu。卷。第十四頁。 207.原始存檔於2023年5月10日。檢索日期:2023 年5 月 10 日。
- 不分裂教會的七個普世大公會議,HR Percival 譯,載於尼西亞和後尼西亞神父,第二系列,編輯。 P. Schaff 和 H. Wace,(密西根州大急流城:Wm. B. Eerdmans,1955 年),XIV,第 192–142 頁
- 喬納森·基爾希(Jonathan Kirsch),《上帝對抗眾神:一神教與多神教之間的戰爭歷史》(2004)
- 查爾斯‧弗里曼,《西方思想的封閉:信仰的興起與理性的衰落》(2002 年)
-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的衰亡與衰亡》(1776-1788),第 17 頁。 21
- 傑拉爾德·奧柯林斯《神學簡明詞典》,2004 ISBN 0-567-08354-3,第 144–145 頁
- Marthaler, Berard L. (1993)。信經:當代神學中的使徒信仰。第二十三出版品。 p。 114.國際標準書號 978-0-89622-537-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詹姆斯·P·坎貝爾 (Campbell, James P.)(2010 年 6 月)。《瑪麗與聖徒》,詹姆斯‧P‧坎貝爾 (James P. Campbell),2005 年,第 17-20 頁。洛約拉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829430301。
- González, Justo L.(2005 年 1 月 1 日)。基本神學術語。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 p。 120.國際標準書號 978-0-664-22810-1。
- 斯圖爾特·喬治·霍爾 (1992)。早期教會的教義與實踐。嗯。 B.Eerdmans 出版社。第211–218頁 。 978-0-8028-0629-1。
- Chafer, Lewis Sperry(1993 年 1 月 1 日)。系統神學。克雷格爾學術。第382–384頁 。 978-0-8254-234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肯·帕里(2010 年 5 月 10 日)。布萊克威爾東方基督教伴侶。約翰威利父子。 p。 88.國際標準書號 978-1-4443-336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3月26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肯尼斯·貝克(1982)。天主教的基礎:上帝、三位一體、創造、基督、瑪利亞。依納爵出版社。第228–231頁 。 978-0-89870-019-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瑪麗,上帝之母, Carl E. Braaten 和 Robert W. Jenson 著,2004 ISBN 0802822665頁。 84
- Price & Gaddis 2006,第 1-5 頁。
- Meyendorff 1989,第287-289頁。
- 《威斯敏斯特基督教神學辭典》,艾倫·理查森和約翰·鮑登著(1983) ISBN 0664227481頁。 169
- Johnson, Mini S.(2005 年 1 月 1 日)。基督論:聖經與歷史。米塔爾出版社。第74–76頁 。 978-81-8324-007-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Gilson, Etienne (1994),《聖托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學》,聖母大學,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出版社,第 11 頁。 502,國際標準書號 978-0-268-00801-7
- Johnson, Mini S.(2005 年 1 月 1 日)。基督論:聖經與歷史。米塔爾出版社。第76–79頁 。 978-81-8324-007-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奧柯林斯 2009 年,第 17 頁。 208-12。
- 戈里斯,哈姆·JMJ (2002)。阿奎那作為權威:2000 年 12 月 14 日至 16 日烏得勒支托馬斯研究所第二次會議上提出的研究集。皮特斯出版社。第25–35頁 。 978-90-429-1074-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檢索日期:2023 年3 月 14 日。
- 基督論:基督教思想的重要讀物,作者:Jeff Astley、David Brown、 Ann Loades2009 ISBN 0-664-23269-8 p。 106
- 李約瑟,尼克,編輯。 (2021)。統一的三種形式。愛達荷州莫斯科:佳能出版社。第6–7頁 。 9781954887176。
- 加爾文的基督論作者:史蒂芬‧艾德蒙森 2004 ISBN 0-521-54154-9 p. 217
- 加爾文第一教理I. John Hesselink 1997 ISBN 0-664-22725-2 p. 217
- 鄧恩 2003 年,第 17 頁。 ch. 4.
- O'Collins & Kendall 1996,第 30-31 頁。
- 拉納 2004 年,第 755–767 頁。
- 格里邁爾 1975 年,第 17 頁。 755.
- 神學百科全書:簡明的《Sacramentum mundi》,卡爾·拉納 (Karl Rahner) 2004ISBN 0-86012-006-6頁。 1822年
-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的末世論,尼古拉斯·J·希利,2005 ISBN 0-19-927836-9,第22-23頁
-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牧憲法 Gaudium et Spec》,22,版本由 Neuner, J. 和 Dupuis, J. 引用,《天主教教義文件中的基督教信仰》,修訂版(1983),柯林斯:倫敦, ISBN 0 -00-599706-2頁。 191
- 教宗方濟各, Dilexit nos,第 49 段,發表於 2024 年 10 月 24 日,瀏覽於 2024 年 12 月 11 日
- 《新約神學》作者:Georg Strecker 2000 ISBN 0-664-22336-2 pp. 401–403
- 《馬太福音》作者: Grant R. Osborne 2010 ISBN 0-310-32370-3 p.六十九
- 馬太福音 1-13, Manlio Simonetti 著,2001 ISBN 0-8308-1486-8頁。 17 號
- 馬太福音 1-2/路加福音 1-2,路易絲‧佩羅塔 (Louise Perrotta) 2004 ISBN 0-8294-1541-6頁。 19 號
- 《聖經所有教義》作者:赫伯特洛克耶 (Herbert Lockyer) 1988 ISBN 0-310-28051-6頁。 159
- 《馬太福音以馬內利》作者:David D. Kupp 1997ISBN0-521-57007-7pp. 220–224
- 你說我是誰? 17 號
- 馬太福音神學作者:Ulrich Luz 1995 ISBN 0-521-43576-5 p. 31
- 你說我是誰?傑克·迪恩·金斯伯里 (Jack Dean Kingsbury)、馬克·艾倫·鮑威爾 (Mark Allan Powell)、大衛·R·鮑爾 (David R. Bauer) 的基督論散文1999 ISBN 0-664- 25752-6 p. 106
- 新約基督論作者:Frank J. Matera 1999ISBN0-664-25694-5p. 67
- 使徒行傳中的演講:其內容、背景和關注Marion L. Soards 1994 ISBN 0-664-25221-4 p. 34
- 基督論Hans Schwarz 1998ISBN0-8028-4463-4pp 132–134
- Paul Haffner,2004 年《瑪麗·格雷斯溫之謎》出版社ISBN 0-85244-650-0頁。 17 號
- Walter A. Elwell,《福音派神學辭典》,第二版(美國密西根州大急流城:貝克學術出版社,2001 年),第 11 頁。 736.
- Erwin Fahlbusch 等人,“Mariology”,《基督教百科全書》(美國密西根州大急流城;荷蘭萊頓:Wm. B. Eerdmans;Brill,1999–2003),第 11 頁。 409.
- Communio,1996 年,第 23 卷,第 11 頁。 175
- Raymond Burke,2008 年《海洋學:牧師、執事、神學院學生和奉獻者指南》ISBN 1-57918-355-7,第 11 頁。 xxi
- 今日神學, Elmer L. Towns 2008 ISBN 0-15-516138-5頁。 173
- TE McComiskey 的“主的天使”, 《福音派神學辭典》 2001 ISBN 0-8010-2075-1頁。 62
來源
- 印刷來源
- 阿門特勞特,唐納德·S.;羅伯特‧博克‧斯洛克姆 (Boak Slocum) (2005),《聖公會教會辭典》,教會出版社,ISBN 978-0-89869-211-2
- 馬克·D·貝克 (2006)。宣揚十字架醜聞:贖罪的當代形象。貝克學術。國際標準書號 978-1-4412-0627-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3月26日。檢索日期:2022 年11 月 20 日。
- Bauckham, R. (2011),耶穌:非常簡短的介紹,牛津大學出版社
- 貝爾比,詹姆斯·K.; Eddy, Paul R. (2009),《贖罪的本質:四種觀點》,校際出版社
- 貝爾梅霍-盧比奧,費爾南多 (2017)。勞拉‧費爾特; Valk,Ülo(編輯)。 《耶穌神化的過程與認知失調理論》。元神。64(2-3)。萊頓:布里爾出版商:119–152 。 eISSN 1568-5276。ISSN 0029-5973。JSTOR 44505332。S2CID 148616605。
- Beversluis,Joel Diederik (2000),《世界宗教資料集》,新世界圖書館,ISBN 978-1-57731-121-8
- 伯德,麥可·F.;埃文斯,克雷格 A.; Gathercole, Simon (2014),“尾註 – 第 1 章”,上帝如何成為耶穌:耶穌神性信仰的真正起源 – 對巴特·埃爾曼的回應,Zondervan,ISBN 978-0-310-51961-4
- 伯德,邁克爾F. (2017),耶穌是永恆的兒子:回答收養論基督論,維姆。 B.Eerdmans 出版社
- 雷蒙德‧愛德華‧布朗 (2004),《新約基督論導論》,Paulist Press
- 奇爾頓、布魯斯. 《人子:他是誰?聖經評論。 1996 年 8 月,35 歲以上。
- 奧斯卡·卡爾曼(1980)。新約的基督論。跨。路易斯維爾: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0-664-24351-7
- 利奧唐納德戴維斯 (1990),《前七個普世大公會議 (325-787):他們的歷史和神學》(神學和生活系列 21),明尼蘇達州科利奇維爾:Michael Glazier/ Liturgical Press,ISBN 978-0-8146-5616-7
- Dunn, James DG (2003),《紀念耶穌:基督教的形成》,Wm。 B.Eerdmans 出版社,ISBN 978-0-8028-3931-2
- Ehrman, Bart D. (1993),《東正教對聖經的謳誤:早期基督論爭議對新約聖經文本的影響》,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510279-6,原始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 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16日
- Ehrman, Bart D. (2003),《失落的基督教:聖經之戰與我們從未知曉的信仰》,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972712-4,原始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 2019年2月27日檢索
- 巴特 (2014),《耶穌如何成為上帝:來自加利利的猶太傳教士的提升》,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埃斯平,奧蘭多 O.; Nickoloff, James B. (2007),神學與宗教研究入門辭典,禮儀出版社,ISBN 978-0-8146-5856-7
- Fahlbusch, Erwin (1999),《基督教百科全書》,布里爾
- 雷金納德·H·富勒 (1965)。新約基督論的基礎。紐約:抄寫員。國際標準書號0-684-15532-X
- 格林,科林 JD (2004)。文化視角中的基督論:劃出地平線。大急流城:Eerdmans 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0-8028-2792-6
- Grillmeier, Alois (1975),《耶穌基督:III.基督論》,載於Rahner, Karl(編),《神學百科全書:簡明聖禮世界》(重印版),A&C Black,ISBN 9780860120063,檢索於2016 年5 月 9 日
- 格里梅爾,阿洛伊斯;約翰·鮑登 (1975),《基督教傳統中的基督:從使徒時代到迦克墩》,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ISBN 978-0-664-22301-4
- 彼得·C·霍奇森 (1994)。靈風:建設性的基督教神學。路易斯維爾: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
- Kärkkäinen,Veli-Matti (2016),基督論:全球介紹,貝克學術
- 傑克·迪恩·金斯伯里 (1989)。馬可福音的基督論。費城:堡壘出版社。
- 萊瑟姆、羅伯特.基督的工作。基督教神學的輪廓。唐納格羅夫:IVP,1993,ISBN 0-8308-1532-5
- Loke, Andrew Ter Ern (2017),《神聖基督論的起源》,卷。 169,劍橋大學出版社,ISBN 978-1-108-19142-5
- Mack, Burton L. (1995),《新約》是誰寫的?基督教神話的形成,Harper San Francisco,ISBN 978-0-06-065517-4
- McGrath,Alister E. (2006),基督教:簡介,Wiley,ISBN 978-1-4051-0901-7
- 唐納德·麥克勞德(1998)。基督的位格:基督教神學的輪廓。唐納格羅夫:IVP,ISBN 0-8308-1537-6
- McGrath, Alister E. (2007),基督教神學:簡介,麻薩諸塞州馬爾登:Blackwell,ISBN 978-1-4051-5360-7,原始存檔於2023年12月14日, 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16日
- 約翰‧梅耶多夫(1989)。帝國統一與基督教分裂:教會公元 450-680 年歷史的教會。卷。 2. 紐約州克雷斯特伍德:聖弗拉基米爾神學院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88-141056-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月12日。檢索日期:2022 年11 月 9 日。
- Netland, Harold (2001),《遭遇宗教多元化:對基督教信仰與使命的挑戰》,校際出版社
- 奧柯林斯,傑拉德;肯德爾 (1996),《聚焦耶穌:基督論與救世論》,Gracewing 出版社
- 傑拉爾德·奧柯林斯 (2009),《基督論:對耶穌的聖經、歷史和系統研究》,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955787-5
- Packer, JI (1973),十字架取得了什麼成就?替代刑罰的邏輯,丁道爾聖經神學講座
- 沃夫哈特潘能伯格 (1968),《耶穌神與人》,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ISBN 978-0-664-24468-2
- Wolfhart Pannenberg,《系統神學》,T & T Clark,1994 年第 2 卷。
- 價格,理查德;麥可‧加迪斯 (2006),《迦克敦議會法案》,利物浦大學出版社,ISBN 978-0-85323-039-7
- Pugh, Ben (2015),《贖罪理論:穿越迷宮》,James Clarke & Co
- Rahner, Karl (2004),神學百科全書:簡明的 Sacramentum mundi,A&C Black,ISBN 978-0-86012-006-3
- 伯納德·拉姆·拉姆(Ramm, Bernard L.) (1993),“中心的基督論”,福音派基督論:普世和歷史,攝政學院出版社,ISBN 9781573830089
- Rausch, Thomas P. (2003),耶穌是誰? :基督論簡介,禮儀出版社,ISBN 978-0-8146-5078-3
- 漢斯‧施瓦茨 (1998)。基督論。大急流城:Eerdmans 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0-8028-4463-4
- 查爾斯‧H 塔爾伯特 (Talbert, Charles H.) (2011),《基督論最初百年的發展:以及其他早期基督教基督論》。 Novum Testamentum 140 的補充,布里爾
- 文森泰勒(1956),《基督的十字架》,麥克米倫公司
- Weaver, J. Denny (2001),《非暴力贖罪》,Wm。 B.Eerdmans 出版社
- Witherington, Ben (2009),“基督論-保羅的基督論”,載於霍桑,Gerald F.;馬丁,拉爾夫·P.;里德,丹尼爾G.(編),《保羅及其書信辭典:當代聖經學術綱要》,校際出版社,ISBN 978-0-8308-7491-0
- 網路資源
- “基督論 | 定義、歷史、教義、總結、重要性和事實 | 大英百科全書”。www.britannica.com。原始內容存檔。檢索日期:2023 年5 月 10 日。
- “耶穌基督的工作:總結”。[永久死連結 ]
- “第 8 講:耶穌基督的工作:總結”。原始內容存檔。檢索日期:2019 年3 月 2 日。
- “天主教百科全書:基督論”。www.newadvent.org。原始內容存檔。檢索日期:2023 年5 月 10 日。
- 埃里克·查伯特(2009 年 5 月 11 日)。“THINKAPOLOGETICS.COM:耶穌——功能性基督論還是本體論基督論?”。Thinkapologetics.com。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1月19日。檢索日期:2023 年5 月 10 日。
-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Complete & Unabridged 11th Edition, atonement 存檔日期:2023年3月26日,2012年10月3日檢索:「2.(通常是大寫)基督教神學 a.人透過生命、苦難與上帝的和解基督的犧牲和死亡 b. 基督的受苦和死亡”
- ““神聖基督論”的起源?”。拉里·烏爾塔多的博客。 2017年10月9日.原始存檔.檢索日期:2023 年5 月 10 日。
- Ehrman, Bart D.(2013 年 2 月 14 日)。「道成肉身的基督論、天使與保羅」。巴特埃爾曼博客。原始內容存檔。2018 年5 月 2 日檢索。
- [Bart Ehrman (2013年2月6日), "The Earlyest Christology" 存檔日期2019年2月28日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早期高級基督論」:「典範轉移」?「New Perspective 」?
- 傑里米·布瑪(2014 年 3 月 27 日)。「早期高級基督論俱樂部和巴特·埃爾曼——摘自《上帝如何成為耶穌》" . Zondervan 學術部落格. HarperCollinsChristian Publishing.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21日. 2018年5月2日檢索.
- “第五屆普世大公會議-美國希臘東正教大主教管區”。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3月26日。2015 年3 月 5 日檢索。
- “第六屆普世大公會議-美國希臘東正教大主教管區”。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3月26日。2015 年3 月 5 日檢索。
- “第七屆普世大公會議-美國希臘東正教大主教管區”。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3月24日。2015 年3 月 5 日檢索。
- “耶穌——現代基督教思想中關於基督論的爭論|大英百科全書”。www.britannica.com。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4月6日。檢索日期:2023 年5 月 10 日。
- “Mariology Is Christology”, in Vittorio Messori , The Mary Hypothesis , Rome: 2005.[1] 存檔於2008年8月5日 at the Wayback Machine
進一步閱讀
- 概述
- Kärkkäinen,Veli-Matti (2016),基督論:全球介紹,貝克學術[ ISBN 缺失]
- 麥可‧里夫斯 (2015)。在基督裡喜樂。 IVP。國際標準書號 978-0830840229。
- 早期高級基督論
- 莫爾曼,康拉德‧亨利(1960),《耶穌如何成為上帝:對君士坦丁時代耶穌一生的歷史研究》,哲學圖書館
- 伯德,邁克爾F. (2017),耶穌是永恆的兒子:回答收養論基督論,維姆。 B.Eerdmans 出版社,ISBN 978-0-8028-7506-8
- 烏爾塔多 (Hurtado, Larry W.) (2003),《主耶穌基督:最早基督教中對耶穌的奉獻》,Eerdmans,ISBN 978-0802860705,OCLC 51623141
- Hurtado, Larry W. (2005),耶穌到底是如何成為上帝的?關於最早信仰耶穌的歷史問題,Eerdmans,ISBN 978-0802828613, OCLC 61461917
- 理查德·鮑克姆(2008),《耶穌與以色列的上帝:被釘十字架的上帝以及新約神聖身份基督論的其他研究》,Eerdmans,ISBN 978-0-8028-4559-7
- Ehrman, Bart D. (2014),《耶穌如何成為上帝:來自加利利的猶太傳教士的提升》,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伯德,麥可·F.;埃文斯,克雷格 A.;西蒙蓋瑟科爾;希爾,查爾斯·E.;克里斯·蒂林 (2014),上帝如何成為耶穌:耶穌神性信仰的真正起源 – 對巴特·埃爾曼的回應,Zondervan,ISBN 978-0-310-51961-4
- Loke, Andrew Ter Ern (2017),《神聖基督論的起源》,劍橋大學出版社,ISBN 978-1107199262
- 弗萊徹-路易斯,克里斯平 (2015),耶穌一神論:第一卷:基督論起源:新興共識及其他,Wipf 和 Stock 出版社,ISBN 978-1-7252-5622-4
- 贖罪
- Pugh, Ben (2015),《贖罪理論:穿越迷宮》,James Clarke & Co[ ISBN 缺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