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疲乏

 「享樂適應」重新導向至此。不要與享樂調整混淆。

享樂跑步機,也稱為享樂適應,是指儘管發生重大積極或消極事件或生活變化,人類仍會迅速恢復到相對穩定的幸福(或悲傷)水平的傾向。 [ 1 ]

根據這個理論,當一個人賺更多的錢時,期望和慾望就會隨之增加,這不會導致幸福的永久增加。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唐納德·T·坎貝爾(Donald T. Campbell)在他們的論文“享樂相對主義和規劃美好社會”(1971)中創造了這個術語。[ 2 ]享樂跑步機觀點表明,財富並不能提升幸福水準。[ 3 ]

概述

享樂適應是一種減少實質情緒事件的情緒影響的事件或機制。一般來說,享樂適應涉及幸福“設定點”,即人類在一生中通常保持恆定的幸福水平,儘管環境中發生了事件。[ 2 [ 4 ]享樂適應的過程通常被概念化為一台跑步機,因為無論一個人多麼努力地試圖增加幸福感,一個人都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

享樂適應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發生。一般來說,這個過程涉及認知變化,例如價值觀、目標、注意力和對情況的解釋的轉變。[ 5 ]此外,神經化學過程使大腦中過度刺激的享樂通路變得不敏感,這可能會阻止持續高水平的強烈正面或負面情緒。[ 6 ]適應過程也可以透過人類傾向於建構複雜的理由來認為自己被剝奪了,社會理論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魯克稱之為「豐富否認」的過程而發生。[ 7 ]

主要理論方法

行為/心理方法

「享樂跑步機」是布里克曼和坎貝爾在他們的文章「享樂相對主義和規劃美好社會」(1971)中創造的一個術語,描述了儘管外部事件和人口波動,人們仍保持相當穩定的幸福基準水平的傾向情形。[ 2 ]相對幸福的想法已經存在了幾十年,1978 年,Brickman 等人開始在赫爾森適應水平理論的框架內研究享樂,該理論認為對刺激的感知取決於對先前刺激的比較。[ 8 ]享樂跑步機的功能與大多數用於保護和增強感知的改造類似。就享樂而言,對環境或環境的敏感減敏可以改變動機。這種重新定位的作用是防止自滿,同時也接受不可改變的環境,並將努力轉向更有效的目標。 Frederick 和 Lowenstein 將享樂適應過程分為三種類型:改變適應程度、脫敏和敏化。[ 5 ]當一個人經歷了被視為「中性」刺激的變化,但保持對刺激差異的敏感度時,就會發生適應程度的變化。例如,如果薩姆得到加薪,他最初會更快樂,然後習慣於更高的薪水並回到他的快樂設定點。但當他獲得假期獎金時,他仍然會感到高興。脫敏通常會降低敏感性,從而降低對變化的敏感度。那些長期生活在戰區的人可能會對每天發生的破壞變得不敏感,並且不會受到曾經令人震驚和不安的嚴重傷害或損失的影響。敏化是指持續接觸帶來的享樂反應的增加,例如鑑賞家對葡萄酒或食物的愉悅感和選擇性的增加。[ 5 ]

Brickman、Coates 和 Janoff-Bulman 是最早在 1978 年的研究「彩票中獎者和事故受害者:幸福是相對的嗎?」中調查快樂跑步機的人之一。將彩票中獎者和截癱患者與對照組進行比較,正如預測的那樣,比較(與過去的經歷和當前社區)和習慣(對新環境)會影響幸福水平,因此在極端積極或消極事件的最初影響之後,幸福水平通常會回到平均水平。[ 8 ]這項以訪談為基礎的研究雖然不是縱向的,但卻是目前探索幸福的相對性的大量工作的開始。

布里克曼和坎貝爾最初暗示,每個人在發生重大情感生活事件後都會回到相同的中性設定點。[ 2 ]在文獻回顧「超越享樂跑步機,修訂幸福感適應理論」(2006)中,迪納、盧卡斯和斯科倫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在享樂上並不是中立的,並且個體有不同的設定點,這些設定點至少部分是可遺傳的。他們還得出結論,個人可能有多個幸福設定點,例如生活滿意度設定點和主觀幸福感設定點,因此,一個人的幸福水平不僅僅是一個給定的設定點,而且可以變化在給定範圍內。迪納及其同事透過縱向和橫向研究證明,幸福設定點是可以改變的,最後,個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速度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9 ]

實證研究

在曼奇尼、博納諾和克拉克進行的一項縱向研究中,人們對結婚、離婚寡居等重大生活事件的反應表現出個體差異。他們認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的享樂設定點確實經歷了實質性的變化,儘管大多數其他人卻沒有,並認為幸福設定點在個人的一生中可以相對穩定,但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設定點更加可變。[ 10 ]

同樣,Fujita 和 Diener (2005) 進行的縱向研究將生活滿意度設定點描述為「軟基線」。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基線與他們的幸福基線相似。通常情況下,生活滿意度在他們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會徘徊在設定點附近,不會發生巨大變化。然而,對於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來說,這個設定點並不穩定,並且確實會隨著重大生活事件而改變。[ 11 ] 其他縱向數據表明,主觀幸福感設定值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並且適應並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在他的檔案資料分析中,盧卡斯發現證據表明,某人的主觀幸福感設定值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例如對於患有嚴重長期殘疾的人來說。[ 12 ]然而,正如 Diener、Lucas 和 Scollon 指出的那樣,一個人在設定點周圍經歷的波動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適應能力。[ 9 ]

Lykken 和 Tellegen(1996)在對1000 多對雙胞胎進行了 10 年追蹤後得出結論,我們的幸福程度幾乎 50% 是由遺傳決定的。 [ 13 ] Headey 和 Wearing (1989) 提出,我們在穩定人格特質神經質、外向性和開放性體驗)中的位置解釋了我們如何體驗和感知生活事件,並間接影響我們的幸福水平。[ 14 ]對幸福的研究跨越了數十年並跨越了文化,以測試我們享樂設定點的真正極限。

在大型小組研究中,離婚、配偶死亡、失業、殘疾和類似事件已被證明會改變長期的主觀幸福感,儘管確實會發生一些適應並且先天因素會影響這一點。[ 15 ]

在前面提到的布里克曼研究(1978)中,研究人員訪問了 22 名彩票中獎者和 29 名截癱患者,以確定他們因特定事件(中彩票或癱瘓)而導致的幸福水平變化。對於彩券中獎者來說,該事件發生在研究前一個月到一年半之間,而對於截癱患者來說,事件發生在一個月到一年之間。這組彩券中獎者表示,在活動前後都感到同樣的快樂,並預計幾年後也會有類似的快樂程度。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獲得大量金錢收益對他們的幸福基線水平沒有影響,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的預期幸福。他們發現,截癱患者過去的幸福程度高於其他人(由於懷舊效應),而在研究時的幸福水平卻低於其他人(儘管仍高於量表的中點) ,也就是說,他們報告自己快樂多於不快樂),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也預計幾年後會獲得與其他人相似的幸福水平。必須指出的是,截癱患者最初的生活幸福感確實有所下降,但他們發現的關鍵是他們預計最終會及時恢復到基線。[ 8 ]

在一項較新的研究(2007 年)中,在中獎後的兩年內,英國人中了中等規模的彩票獎金,對心理健康產生了 1.4 GHQ 分的持久影響。[ 16 ]

一些研究表明,對痛苦的恢復能力部分是由於杏仁核中恐懼反應的減少和大腦中BDNF水平的增加。新的基因研究發現,改變基因可以提高智力和對憂鬱和創傷事件的抵抗力。[ 17 ]這對於那些患有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來說可能具有至關重要的好處。 

最近的研究表明,某些類型的大腦訓練可以增加大腦的大小。海馬體積可以影響情緒、享樂設定點和某些形式的記憶。海馬體變小與憂鬱心境惡劣有關[ 18 ]某些活動和環境因素可以重置享樂設定點,並在一定程度上使海馬體生長。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在工作中生長,司機的記憶力比那些沒有成為計程車司機的人更好。[ 19 ]特別是,後海馬體似乎對於增強情緒和記憶力最重要。

Lucas、Clark、Georgellis 和 Diener(2003)研究了由於婚姻狀況的變化、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和失業而導致的幸福感基線水平的變化。雖然他們發現消極的生活事件比積極的事件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幸福設定值有更大的影響,但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完全適應了,最終回到了幸福的基線水平,離婚後,失去了幸福感。他們沒有發現男性的婚姻或裁員情況回到了基線。這項研究還表明,適應的程度取決於個人。[ 12 ]

Wildeman、Turney 和 Schnittker(2014)研究了監禁對一個人的幸福基線水平的影響。他們研究了入獄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短期(在監獄期間)和長期(出獄後)的幸福程度。他們發現,入獄會對一個人的基本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換句話說,一個人在監獄裡的幸福基線比不在監獄裡時低。人們一旦出獄,就能恢復到以前的幸福水準。[ 20 ]

Silver (1982) 研究了創傷性事故對一個人幸福基線水準的影響。西爾弗發現,事故受害者在一段時間後能夠恢復到幸福設定點。西爾弗連續八週跟蹤脊髓嚴重受傷的事故受害者。事故發生後大約一周,西爾弗觀察到受害者的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強烈得多。到第八周也是最後一周,受害者的正面情緒超過了負面情緒。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無論生活事件是顯著消極還是積極,人們幾乎總是會回到他們的幸福基線。[ 21 ]

Fujita 和 Diener (2005) 研究了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程度隨時間的穩定性,發現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的滿意度變化範圍相對較小。他們要求由 3,608 名德國居民組成的小組按照 0 到 10 的範圍對他們當前和總體的生活滿意度進行評分,每年一次,持續 17 年。在研究過程中,只有 25% 的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水準發生了變化,其中只有 9% 的參與者經歷了重大變化。他們也發現,那些平均生活滿意度較高的人比那些滿意度較低的人生活滿意度更穩定。[ 11 ]

應用領域

幸福設定點

幸福設定點的概念(由Sonja Lyubomirsky [ 22 ]提出)可以應用於臨床心理學,幫助患者在負面事件發生時恢復到快樂設定點。確定某人何時在精神上遠離他們的幸福設定點以及哪些事件觸發了這些變化,對於治療憂鬱症等疾病非常有幫助。當變化發生時,臨床心理學家會與患者一起從憂鬱症中恢復過來,並更快地恢復到享樂設定點。由於善意的行為通常會促進長期的幸福感,因此一種治療方法是為患者提供不同的利他活動,以幫助患者提高其享樂設定點。[ 23 [ 24 ]這又有助於減少追求幸福時魯莽的習慣。[ 25 ]此外,幫助患者了解,長期幸福感在人的一生中相對穩定,有助於緩解因重大事件而產生的焦慮。[需要引用]

復原力研究

享樂適應也與復原力研究有關。復原力是“一類以在重大逆境或風險的情況下積極適應模式為特徵的現象”,這意味著復原力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在經歷負面經歷時保持享樂設定點的能力。心理學家已經確定了有助於一個人保持彈性的各種因素,例如積極的依戀關係(參見依戀理論)、積極的自我認知、自我調節技能(參見情緒自我調節)、與親社會組織的連結(參見親社會行為) ,以及正向的人生觀。[ 26 ]

批評意見

關於人類個人設定點的一個關鍵點是要理解它可能只是一種遺傳傾向,而不是完全確定的幸福標準,而且它仍然會受到影響。[ 13 ]在一項針對大鼠中度至過量藥物攝取的研究中,Ahmed 和 Koob (1998) 試圖證明使用古柯鹼改變精神的藥物可以改變個體的享樂設定點。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吸毒和成癮會導致神經化學適應,即一個人需要更多的物質才能感受到相同程度的快樂。因此,藥物濫用會對一個人的享樂設定點產生持久的影響,無論是在整體幸福感方面還是在藥物使用帶來的愉悅感方面。[ 27 ]

享樂設定點的遺傳根源也存在爭議。 Sosis (2014) 認為雙胞胎研究的「享樂跑步機」解釋依賴可疑的假設。一對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不一定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之間的相似之處(例如智力或美貌)可能會引起環境的相似反應。因此,即使沒有控制情緒層面的幸福基因,我們也可能會發現雙胞胎之間的幸福程度有顯著相似性。[ 28 ]

此外,在處理正面事件而不是負面事件時,享樂適應可能是更常見的現象。消極偏見,即人們往往更關註消極情緒而不是積極情緒,可能會成為提高幸福設定點的障礙。負面情緒通常需要更多的關注,並且通常會被更好地記住,從而掩蓋了任何積極的經歷,甚至可能超過消極的經歷。[ 13 [ 29 ]鑑於負面事件比正向事件具有更大的心理力量,可能很難創造持久的正向改變。

Headey (2008) 的結論是,內在控制源和具有「正向」的人格特質(特別是低神經質)是影響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海迪也發現,採用「非零和」目標,也就是那些豐富個人與他人和整個社會關係的目標(即以家庭為導向的利他目標),可以提高主觀幸福感水準。相反,重視零和生活目標(職業成功、財富和社會地位)會對人們的整體主觀幸福感產生微小但統計上顯著的負面影響(儘管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規模確實會影響人們的整體主觀幸福感) 。一個人的教育年資似乎與生活滿意度沒有直接關係。而且,與設定點理論相矛盾的是,海蒂發現在持續殘疾或患有慢性疾病後,體內平衡無法恢復。這些失能事件是永久性的,因此根據憂鬱症認知模型,可能會導致憂鬱思想並增加神經質(海蒂發現的另一個降低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殘疾似乎是影響人類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身心障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幾乎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第二大因素──神經質人格特質的兩倍。[ 30 ]

參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