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使命

 

基督教宣教是以基督教信仰的名義進行傳福音的有組織的努力。[ 1 ]任務涉及派遣個人和團體跨越邊界,最常見的是地理邊界。[ 2 ]有時,有人被派遣並被稱為傳教士,歷史上可能駐紮在傳教站。當團體被派遣時,他們通常被稱為宣教隊,他們進行宣教旅行。宣教旅行有幾種不同的類型:短期的、長期的、關係性、以及僅僅幫助有需要的人的。有些人選擇將一生奉獻給使命。

傳教士傳播基督教信仰,有時主持聖禮,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或服務。基督教教義(例如許多宣教所宣揚的「愛的教義」)允許提供援助而無需改變宗教信仰。儘管如此,提供協助始終與福傳工作密切相關。

基督教宣教史

最早的基督教使命,即使大使命和驅散,活躍在第二聖殿猶太教中。是否存在可以作為早期基督徒典範的猶太人改宗運動尚不清楚。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早期基督教中的割禮爭議#背景。很快,基督教傳教使命從猶太教擴展到非猶太人就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在耶路撒冷會議上。使徒保羅是這種擴張的早期支持者,並將基督教信息融入希臘羅馬文化的背景中,使其超越了希伯來語和猶太教的根源。

古代晚期開始,許多傳教活動都是由宗教團體的成員進行的修道院遵守紀律並支持傳教、圖書館和實踐研究,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減少人類痛苦和榮耀基督教上帝的工作。例如,景教團體向中亞部分地區以及西藏、中國和印度傳福音。[ 3 ] 西多將向北歐大部分地區傳福音,並發展了大部分歐洲農業的經典技術。聖派翠克在愛爾蘭向許多人傳福音。聖大衛活躍於威爾斯。

在中世紀時期拉蒙·魯爾提出了向穆斯林傳教並透過非暴力論證的方式使他們皈依基督教的理念。[ 4 ]大規模向穆斯林宣教的願景隨著他的消失而消失,直到 19 世紀才得以復興。

其他事件可以在基督教宣教的時間表中找到

中世紀

卡洛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顯示聖派翠克向愛爾蘭國王佈道

在中世紀,基督教修道院和傳教士,如布拉格的聖派翠克和阿達爾伯特,將學問和宗教傳播到了古羅馬帝國的疆域之外。七世紀,格列高利大帝派出包括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在內的傳教士進入英國,八世紀,英國基督徒,特別是聖博尼法斯,將基督教傳播到德國。西伯諾蘇格蘭傳教團於 563 年開始。

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方濟會士魯布魯克的威廉蒙泰科維諾的約翰和喬瓦尼·埃德·木蘭被派往近東和遠東作為傳教士。他們的旅行最遠到達中國,試圖改變正在前進的蒙古人,特別是蒙古帝國的大可汗(與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團有關)。十五世紀下葉,葡萄牙傳教士成功地將基督教傳播到西非剛果王國。 1491年,剛果國王若昂一世皈依基督教,他的貴族和農民也跟進。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剛果王國一直信奉基督教。[ 5 ]

1492 年後的天主教傳教活動

聖蓋博大天使教會(Mission San Gabriel Arcángel) ,加州聖蓋

由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資助的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探險隊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傳播基督教。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其美洲和亞洲殖民地建立了許多傳教機構。最活躍的修會是耶穌會奧古斯丁會方濟會多明尼加會。葡萄牙人派使團進入非洲。這些是歷史上一些最著名的任務。雖然其中一些傳教活動與帝國主義和壓迫有關,但其他傳教活動(特別是利瑪竇的耶穌會中國傳教活動)則相對和平,注重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帝國主義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宗教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傳福音被認為具有世俗和精神上的好處。每當這些國家試圖擴大其領土或影響力時,傳教士很快就會跟進。根據《托德西拉斯條約》,兩國將世界劃分為各自的勢力範圍、貿易和殖民範圍。亞洲的傳教活動與葡萄牙的殖民政策連結在一起。

從 1499 年起,葡萄牙與亞洲的貿易迅速獲利。 1540 年左右耶穌會士抵達印度,果阿殖民政府透過激勵受洗基督徒來支持他們的傳教活動。從1552年開始,教會派遣耶穌會士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 6 [ 7 ]

在荷蘭(巴達維亞)傳教時期(1592-1853),當該國的羅馬天主教會受到鎮壓時,既沒有教區也沒有教區,該國實際上成為一個傳教區,其中的會眾被稱為“站」 (統計Statie,通常在英語中被稱為秘密教堂,指的是會眾的教堂及其所在地或地點。

新教傳教使命

Lähetystalo , 1903 年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烏蘭林納芬蘭福音路德會的辦公室和教堂建築

16世紀初,宗教改革在歐洲展開一百多年來,由於與天主教會的鬥爭,早期的新教教會作為一個整體並沒有強烈關注到「異教徒」土地的宣教。[ 8 ]相反,最初的重點更放在基督教土地上,希望傳播新教信仰,將教皇與敵基督等同起來。[ 9 ]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新教教會開始派遣越來越多的傳教士,向以前未接觸到的人們傳播基督教訊息。在北美,向美洲原住民傳教的傳教士包括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1703-1758 年),他是著名的大覺醒運動傳教士(約1731-1755 年),他在晚年從早期職業生涯的公共生活中退休。他成為休薩托尼美洲原住民的傳教士(1751),並堅定地支持他們反對文化帝國主義[ 9 ]

由於歐洲文化是在原住民中建立起來的,不同文化的基督徒之間的文化距離一直難以克服。一個[需要澄清]的早期解決方案是為基督徒當地人創建隔離的「祈禱城鎮」。這種勉強接受皈依者的模式[需要澄清]後來在夏威夷 再次上演,當時來自新英格蘭的公理會傳教士前往那裡,改變了包括皇室成員在內的當地人的信仰。在西班牙殖民美洲的過程中,天主教傳教士學習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並為他們設計了書寫系統。然後他們用這些語言(蓋丘亞語瓜拉尼語納瓦特爾語)而不是西班牙語向原住民傳教,以使印第安人遠離「有罪的」白人。瓜拉尼縮減區(Guarani Reductions)發生了一個極端的種族隔離案例,這是耶穌會士於 17 世紀初至 1767 年間在未來的巴拉圭地區 建立的神權半獨立地區。

從1732年起,摩拉維亞教會開始派遣傳教士。

在美國,美國駐外使團委員會(ABCFM) 於 1812 年成立。

來自英國聖公會、路德會和長老會傳統的新教傳教士於 19 世紀上半葉開始抵達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這最終導致了今天約旦和聖地福音路德教會以及耶路撒冷聖公會主教教區的建立[ 10 ]此外,正是在這個時期,基督教宣教聯盟開始了在耶路撒冷的傳教活動。[ 11 ]

衛理公會宣教團

托馬斯·科克(Thomas Coke ,1747-1814)是美國衛理公會的第一位主教,被稱為“衛理公會傳教之父”。出生於英國的科克在與聖公會同事弗朗西斯·阿斯伯里一起在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加強新生的衛理公會後,前往傳教工作。在美國期間,科克積極致力於增加衛理公會對基督教宣教和培養宣教工作者的支持。科克在前往印度的宣教之旅中去世,但他對衛理公會的遺產——他對宣教的熱情——仍在繼續。

浸信會宣教事工

傳教組織支持浸信會運動在各大洲的發展。英國,浸信會宣教會於 1792 年在英國凱特林成立。 [ 12 [ 13 ]

威廉‧凱裡 (William Carey)於 1792 年寫了一本小冊子《基督徒利用手段皈依異教徒的義務的調查》,他是浸信會傳教會的第一位傳教士。[ 14 ] 1793年,他去了加爾各答。[ 15 ] 他被稱為「現代宣教之父」與「印度第一位文化人類學家」。[ 16 ]

在美國,堅持嚴格加爾文主義的「硬殼浸信會」、「反宣教浸信會」或「老派浸信會」拒絕所有宣教委員會、聖經小冊子社團和禁酒社團,認為它們不符合聖經。該派系在美國南部最為強大。然而浸信會教派的主流透過1814 年成立國際事工1845 年成立國際宣教委員會來支持傳教工作。

中國

使用《無字書》在中國傳教

1850年代初開始,英國人戴德生[ 19 ](1832-1905)和他的中國大陸會(1865-)領導了一波以內陸地區為目標的宣教浪潮。泰勒後來得到亨利·格拉坦·吉尼斯 (Henry Grattan Guinness,1835-1910 年) 的支持,後者於 1883 年創立了克里夫學院 (Cliff College ) ,該學院自 2014 年起繼續為當地和全球宣教提供訓練和裝備。

受泰勒和吉尼斯啟發的使命被統稱為“信仰使命”,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安東尼·諾里斯·格羅夫斯(Anthony Norris Groves,1795-1853)的思想和榜樣。泰勒是個徹頭徹尾的本土主義者,他在家裡穿中國服裝、講中文,冒犯了他那個時代的傳教士。他的書籍、演講和實例促成了許多內陸宣教團和學生志工運動(SVM,成立於1886 年)的形成,從1850 年到1950 年左右,派遣了近10,000 名傳教士到內陸地區,而這些宣教士往往付出極大的個人犧牲。許多早期的 SVM 傳教士前往熱帶病流行地區時,都將自己的物品裝在棺材裡,因為他們知道 80% 的人會在兩年內死亡。

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是由新教教會和法國天主教會所進行的。[ 20 [ 21 ]根據約翰‧費正清 (John K. Fairbank) 的說法:[ 22 ]

1860年代國家的開放促進了中國基督教化的巨大努力。羅馬天主教建立在古老的基礎上,到 1894 年共有約 750 名歐洲傳教士、400 名本土牧師和超過 50 萬聖餐者。到1894 年,新的新教宣教工作已支持了1300 多名傳教士,主要是英國和美國傳教士,並在約350 個不同的城市維持了約500 個傳教站,每個傳教站都有一座教堂、住宅、街道教堂,通常還有一所小型學校,可能還有一家醫院或藥局和城鎮。然而,他們使中國皈依基督教的人數不到六萬人。

在一個約有四億人口的國家,在皈依基督教和建立學校方面取得的成功有限,但人們對文化帝國主義威脅的憤怒卻不斷升級。主要結果是義和團運動(1899-1901),為了摧毀西方的影響,教會遭到攻擊,數千名中國基督徒遭到屠殺。一些歐洲人被殺,許多人受到威脅,英國與其他列強一起進行軍事入侵,鎮壓了義和團。[ 23 ]

大英帝國

大衛·利文斯通在非洲的馬車上講道

18世紀,尤其是19世紀,駐紮在英國的傳教士將大英帝國視為傳教基督教的沃土。所有主要教派都參與其中,包括英格蘭教會、蘇格蘭長老會和非國教派。熱情大多來自福音派的復興。英國教會內部的教會宣教協會(CMS) 起源於 1799 年[ 24 ],並繼續在世界各地開展活動,包括後來被稱為「中東」的地區。[ 25 [ 26 ]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聖公會和衛理公會傳教士活躍在十三個殖民地。由喬治懷特菲爾德領導的衛理公會是最成功的,革命後,一個完全獨特的美國衛理公會教派出現,成為美國最大的新教教派[ 27 ] 英國殖民官員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英國國教要求設立一位美國主教;這遭到了大多數美國殖民者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殖民地官員在宗教事務上越來越採取中立立場,即使是在弗吉尼亞這樣的殖民地,英國國教正式成立,但實際上是由當地教區的外行人控制的。美國獨立戰爭,殖民地官員決定增強英國國教在所有英國殖民地(包括英屬北美)的權力和財富。[ 28 ]

一群巴里人與一位歐洲傳教士交談,c。 1860年

傳教士團體資助自己的活動,不受殖民辦公室的監督或指導。傳教士和殖民官員之間出現緊張關係。後者擔心傳教士可能會挑起麻煩或鼓勵當地人挑戰殖民當局。整體而言,殖民地官員更願意與既定的地方領導(包括本土宗教)合作,而不是引入基督教的分裂力量。事實證明,這在印度尤其麻煩,因為很少有當地精英被基督教吸引。特別是在非洲,傳教士使許多人皈依了基督教。截至 21 世紀,尼日利亞的聖公會教徒數量比英國還要多。[ 29 [ 30 ]

澳洲的基督教傳教團在向澳洲原住民灌輸基督教方面發揮了作用,[ 31 ]並控制他們的行動並將兒童從家庭中帶走,從而導致了「被偷走的一代」德國傳教士從澳洲殖民初期就開始經營路德會和其他傳教站和學校。最大的組織之一是聯合原住民傳教團,該組織在 1900 年代 在西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和南澳大利亞設有數十個傳教士和傳教站。

傳教士越來越關注教育、醫療幫助和本土人格的長期現代化,以灌輸歐洲中產階級價值觀。他們建立了學校和醫療診所。基督教傳教士發揮了公共作用,特別是在促進衛生和公共衛生方面。許多人接受過醫生培訓,或在倫敦利文斯頓學院學習了公共衛生和熱帶醫學的特殊課程。[ 32 ]

1870年後

到了1870年代,世界各地的新教宣教機構普遍承認,長期的物質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自主、自養、自我傳播的教會。第三世界民族主義的興起引發了批評者的挑戰他們抱怨傳教士在傳授西方方式,而忽略了本土文化。 1899 年至 1901 年中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涉及對基督教傳教團,特別是其皈依者的血腥攻擊。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移了資源,當德國失去帝國時,大多數德國人不再從事傳教工作 20 世紀 30 年代的全球大蕭條對宣教活動的資助造成了重大打擊。[ 33 ]

1910年,愛丁堡傳教士會議由活躍的SVM和基督教青年會領袖美國衛理公會平信徒約翰·R·莫特主持,會議回顧了傳福音、聖經翻譯、動員教會支持以及本土領袖培訓等方面的狀況。[ 34 ] 展望未來,與會者制定了全球佈道與合作的策略。這次會議不僅建立了更大範圍的普世合一宣教合作,而且實質上啟動了現代普世運動

下一波傳教浪潮由兩位傳教士卡梅倫·湯森德 (Cameron Townsend)唐納德·麥加夫蘭 (Donald McGavran)於1935 年左右發起。但仍有許多民族誌群體因語言或階級而與傳教士所接觸的群體隔離開來。卡麥隆成立了威克利夫聖經翻譯公司,將聖經翻譯成母語。 McGavran 專注於在印度等地尋找跨越階級和文化障礙的橋樑,印度有超過 4,600 個民族,因語言、文化和種姓的不同而相互隔離。儘管進行了民主改革,種姓和階級差異在許多文化中仍然是根本性的。

宣教策略的一個同樣重要的面向是國民接觸本國人民的本土方法。在亞洲,這波宣教浪潮是由新加坡的 GD James 博士、[ 35 ]印度的西奧多·威廉斯牧師[ 36 ] 和韓國David Cho 博士等人開創的。所謂的“三分之二宣教運動”,是當今宣教的主要力量。

通常,傳教士提供福利和醫療服務,作為善行與當地人交朋友。宣教機構建立了數以千計的學校、孤兒院和醫院。傳教士提供的一項服務是弗蘭克·勞巴赫 (Frank Laubach)博士於 1935 年在菲律賓發起的“一人一教 ”識字計劃。來了識字能力。[ 37 ]

在此期間,傳教士,特別是福音派五旬節派傳教士,目睹了穆斯林皈依基督教的人數大幅增加。[ 38 ]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訪談中,專注於穆斯林的重要傳教機構的領導人聲稱,世界正生活在「世界各地穆斯林的救贖日」。[ 39 ]

神學上保守的福音派、五旬節派、復臨安息日會和摩門教傳教士通常會避免  文化帝國主義,並專注於傳播福音和翻譯聖經。[ 40 ] 在翻譯當地語言的過程中,傳教士在保存和記錄他們所生活的民族的文化方面往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教士」一詞在歷史上常用於指稱傳教士生活或工作的建築物,即「傳教站」。在一些殖民地,這些傳教站成為流離失所者或以前遊牧民族的定居點。特別是在澳洲農村,宣教站(稱為宣教所)成為許多澳洲原住民的家。

其他事件可以在基督教宣教時間表中找到

當代使命概念

派遣國和接收國

大國不僅向國外派遣和資助傳教士,也從其他國家接收傳教士。 2010年,美國派遣了12.7萬名傳教士,其中3.24萬人來到美國。巴西位居第二,派出 34,000 人,接收 20,000 人。法國派遣了 21,000 人,接收了 10,000 人。英國發出了 15,000 人,接收了 10,000 人。印度發出了 10,000 件,收到了 8,000 件。接收人數較多的國家包括俄羅斯,接收了 2 萬人;剛果接收 15,000 名;南非,12,000;阿根廷,10,000;智利,8,500。美國最大的派遣機構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截至 2019 年這一天,該教會在世界各地擁有 67,000 名全職傳教年輕傳教士,還有更多年長傳教士在類似的情況下服務。美南浸信會擁有 4,800 名傳教士,以及 450 名在美國境內工作的支援人員。每年每位傳教士的年度預算約為 50,000 美元。然而,近年來,美南浸信會外國傳教機構(國際宣教委員會)的運作出現赤字,並且正在削減 15% 的業務。它鼓勵年長的傳教士退休並返回美國。[ 41 ]

保守新教徒的現代傳教方法和教義

1974 年的洛桑大會發起了一場支持非基督徒和掛名基督徒中福音派宣教的運動。它將「使命」視為旨在「形成可行的本土植堂和改變世界運動」的使命。這個定義的動機是《聖經》神學上的迫切主題,即讓上帝為人所知,正如大使命中所概述的那樣。這個定義據稱總結了耶穌事工的行為,被視為所有事工的模範動機。

這基督教傳教運動尋求按照第一世紀使徒的模式建立教會。培育門徒的過程必然是社會性的。 「教會」應該從最廣泛的意義上理解,作為基督信徒的團體,而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物。根據這種觀點,即使是那些在文化上已經是基督徒的人也必須「傳福音」。

跨文化傳教士建立教會導致建立自治、自養和自我傳播的信徒群體。這就是19世紀倫敦教會傳教會的亨利‧維恩所提出的著名的「三自」公式。跨文化宣教士是按照基督在大使命中的命令,接受建立教會的職責,向其文化之外的人傳福音的人馬太福音 28:18-20馬可福音 16:15-18)。

這些傳教士的目標是以易於理解的方式表達他們的信仰,希望人們選擇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並像他的門徒一樣生活。作為一種策略,世界各地的許多福音派基督徒現在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所謂的“10/40 窗口”,即北緯10 度40 度 之間的一組國家,從西非穿過亞洲。基督教宣教策略家路易斯布希指出,需要在「10/40 窗口」中專注於傳福音,這是他在1989 年馬尼拉洛桑宣教會議上的演講中創造的一個短語。有時被稱為“抵抗帶”,這個地區包括世界上 35% 的土地、世界上 90% 的最貧困人口以及 95% 尚未聽說過基督教的人。

現代宣教技術已經足夠完善,在十到十五年內,大多數本土教會都是在當地牧養、管理、教導、自給自足和傳福音的。如果已經有 預先存在的聖經翻譯和更高的教牧教育(也許是早期效率較低的宣教活動遺留下來的),那麼這個過程就會快得多。

一種策略是讓原住民文化群體決定採用基督教教義和利益,而(在大多數文化中)此類重大決定通常是由群體做出的。透過這種方式,團體中的意見領袖可以說服大部分或大部分團體皈依。當與門徒訓練、建立教會和其他現代傳教教義結合時,結果是大部分文化加速、自我推動的轉變。

典型的現代使命是許多不同部會的合作努力,通常包括幾個協調部會,例如Faith2Share網絡,通常有不同的資金來源。一項典型的工作進行如下:

  1. 傳教士廣播團體以目標文化語言的主要方言進行招募、培訓和廣播。廣播內容經過精心調整,以避免融合,同時幫助基督教福音看起來像是目標文化的本土、正常部分。廣播內容通常包括新聞、音樂、娛樂和語言教育,以及純粹的基督教計畫。
  2. 廣播可能會宣傳節目、便宜的收音機(可能是彈簧上弦的)以及以名義成本出售基督教郵購函授課程的文學部。文學部是關鍵,通常是獨立於廣播部的組織。現代文學的使命正在轉向有意義的網路內容(如西歐和日本)。
  3. 當一個人或團體完成函授課程時,他們會被邀請聯繫來自(如果可能)相關文化團體的植堂宣教團體。建立教會的事工通常與文學或廣播事工不同。建立教會的事工通常要求其傳教士能夠流利地使用目標語言,並接受現代教會建立技術的培訓。
  4. 然後傳教士帶領小組建立一座教堂。這些團體建立的教會通常是在一個房子裡聚會的團體。對像是能夠進行所需的品格發展和精神成長的最小組織。建築物、複雜的部門和其他昂貴的項目被提及,但在團體自然達到負擔得起的規模和預算之前被棄用。關鍵的訓練是如何成為基督徒(透過對耶穌基督的信仰),然後如何建立一個教會(聚會學習聖經,進行聖餐和敬拜),通常按這個順序。
  5. 新一代的教會誕生了,並且開始以幾何級數加速成長。通常,子教會是在教會創建後幾個月才創建的。在發展最快的基督教運動中,教牧教育是「管道化」的,以一種及時的方式從中央教會流向子教會。也就是說,建立教會並不需要等到牧師完全受訓。

建立教會最關鍵的部分是領導階層的選拔和訓練。傳統上,領導力培訓需要在神學院、聖經學院進行昂貴的住宿。現代教會建立者不贊成這樣做,因為它大大減緩了教會的發展,而且沒有太多直接的好處。現代宣教教義以程式設計課程或(甚至更便宜的)討論問題的書籍以及真正的神學書籍取代了神學院。這些材料通常以大多數本土領導人可能都能流利使用的主要貿易語言提供。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材料可以適合口服使用。

事實證明,新牧師對神學的實際需求可以透過建立教會的實際程序、小組討論以及從不同神學文本中進行基於聖經的積極學習來很好地解決。當一個文化的教會財富增加時,自然會形成自己的經典神學院。

另一個相關的使命是聖經翻譯。上述文獻均需翻譯。傳教士積極嘗試先進的語言技術來加快翻譯和識字速度。聖經翻譯不僅透過幫助自我訓練來加速教會的發展,也確保基督教信息成為本土文化和文學的永久組成部分。一些部會也使用現代錄音技術向群體提供音頻,而這是文學無法很快達到的。

在羅馬天主教徒中

對天主教徒來說,「宣教」一詞指的是那些特殊的事業,透過這些事業,福音的使者由教會派遣到全世界,執行傳播福音和在各國人民中建立教會的任務。群體。[ 42 ]

梵二對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傳教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會與猶太教伊斯蘭教等非基督教宗教的關係被重新審視。

西方進入神職人員和宗教生活的人數急劇下降,使得教會越來越關注平信徒。像主業團這樣的社區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

本土化日益成為天主教徒宣教反思的關鍵議題。在地化被理解為基督教信息與社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相遇。

解放神學禮儀改革對於形成和影響20世紀和21世紀天主教會的使命也很重要。

在傳教方面,教宗本篤十六世將歐洲和北美的重新福傳作為其事工的優先事項,[ 43 ]儘管羅馬天主教的高層領導層和紅衣主教團中有更多來自拉丁美洲的成員,非洲和亞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44 ]

這段時期天主教徒傳教的主要文件是教宗保祿六世《新世紀福音書》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救贖傳教》

基督教宣教組織長期以來都依賴印刷文字作為宣教的管道。當一些國家對基督徒「關閉」時,人們就竭力將《聖經》和其他文獻走私到這些國家。敞開的門創始人安德魯弟兄在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向共產主義國家走私聖經。[ 45 ] 動員行動於 1957 年由喬治‧維沃 (George Verwer) 創立。[ 46 ] 其他基督教出版商,例如 Plough Publishing,向英國和美國的人們提供免費書籍,作為一種宣教形式。[ 47 ]聖經公會翻譯並印製《聖經》,試圖傳遍世界每個國家。[ 48 ]

現在,網路為基督教宣教組織提供了一種以播客形式接觸人們的傳統方式。播客提供了一種可能危及收件人安全的訊息傳播方式,因為很難追蹤誰下載了特定播客。新月計劃就是一個例子。[ 49 ] 其他播客,例如 Life Together 播客、[ 50 ] The Sacred 和 Harvest 均針對本國的非基督徒和基督徒。[ 51 ]

逆向任務

世界基督徒人口從歐洲和北美轉移到非西方世界的非西方世界,以及非洲人、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向西方的移民,引發了一些人所謂的「逆向宣教」。它顯示了傳教運動的逆轉,因為它逆轉了早期傳教努力的方向。[ 52 ]

組織間任務

21世紀的全球化為獨立的基督教組織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團結起來,合作進行外展宣教和門徒訓練。

有些組織是基督教財團,它們在組織上聯合在一起,例如由泰德·埃斯勒 (Ted Esler) 領導的位於伊利諾伊州的 Missio Nexus 組織,有 50,000 人。[ 53 ]

其他組織則透過共同的財政資金來源、外展計畫合作以及世界各地的內部宣教人員與其合作夥伴(如 SIM 或與 GMNF 全球宣教協會相關的各個教會和非營利部會)之間的數位通訊而聯合起來。[ 54 ] GMNF 的創辦人是密西根州大急流城的 Anton R. Williams,他透過密西根州大急流城的 Anton R. Williams Ventures(控股公司和子公司)為該組織及其合作夥伴提供指導和支持[ 55 ]該宣教組織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使用達拉斯神學院,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宗派神學院,不僅用於教育人員,還為其事工的各個方面使用材料。[ 56 ]

還有一些組織與機構簽署法律合同,以加入任務中的特定職能,例如 SIMS 組織。[ 57 ]

批評

1924 年,聖雄甘地寫道:

這種[基督教]傳教將意味著世界沒有和平。皈依對印度有害。如果我有權力並且可以立法,我當然應該停止所有傳教活動……我不得不說,基督教傳教士作為一個整體,除了光榮的例外之外,積極支持一個使人民陷入貧困、虛弱和士氣低落的製度。[ 58 [ 59 ]

在印度, 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等印度教組織聲稱,熱心福音派人士的大多數皈依都是由於強迫、引誘或欺詐而發生的。[ 60 ]在印度特里普拉邦政府指控浸信會傳教士與特里普拉邦民族解放陣線等反抗團體之間存在金融和武器走私聯繫[ 61 ] 被告特里普拉浸信會基督教聯盟是浸信會世界聯盟的成員機構[ 62 ]

5月中旬,梵蒂岡還共同主辦了一次會議,討論一些宗教團體如何透過傳教或以攻擊性或欺騙性方式傳播福音來濫用自由。伊拉克……已經成為外國人尋找新皈依者的開放之地。一些天主教會領導人和援助組織對新的基督教團體進入並以現金、衣服、食物或工作來引誘伊拉克人到他們的教會表示擔憂。 ……關於在大多數信奉印度教的印度積極傳教和強迫皈依的報道加劇了那裡的宗教緊張和暴力,並促使一些地區政府通過了禁止傳教或宗教皈依的法律。來自印度南部的印度教僧侶薩德維·溫達·柴坦亞 (Sadhvi Vrnda Chaitanya) 告訴 CNS,印度的窮人和未受過教育的人特別容易受到脅迫或欺騙性的福傳方法的影響。 ……援助工作不能隱藏任何別有用心,避免剝削兒童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她說。[ 63 ]

薩德維‧溫達‧柴坦亞 (Sadhvi Vrnda Chaitanya) 在接受《展望》雜誌採訪時表示:「如果梵蒂岡能夠明白,每一種宗教和精神傳統都像基督教一樣神聖,並且它們都有權利存在而不被詆毀或消滅,這將極大地服務於人類的利益。[ 64 ]

傳播疾病

歐洲探險家在美洲引入了非洲-歐亞大陸疾病,而美洲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沒有免疫力,導致數千萬人死亡。[ 65 ]傳教士和其他旅行者一起將疾病帶入了當地居民。天花麻疹普通感冒都被歸咎於他們的到來。[ 66 ]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David Igler將傳教活動視為傳播細菌的原因之一。然而,他說商業貿易商是疾病的主要傳播者:

在非商業航行中傳播的其他疾病;傳教活動肯定會傳播細菌,而西班牙的征服活動在十八世紀末之前就在美洲和太平洋的部分地區傳播了致命的細菌。然而,在1770 年代至1840 年代期間,商船是疾病的主要媒介,在太平洋上造成了伊曼紐爾·勒羅伊·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 所說的“世界微生物統一”的“爆發」。到 1850 年,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微生物幾乎在每個太平洋人口中傳播。[ 67 ]

援助和傳福音

雖然大多數主要援助組織普遍同意不要將援助與傳教混為一談,但其他組織則將災難視為傳播訊息的有用機會。2004 年 12 月 26 日席捲亞洲部分地區的海嘯就是其中之一[ 68 ]

德州亞洲福音會主席 KP Yohannan 表示:“這場(災難)是上帝給我們與人們分享他的愛的最佳機會之一。”約翰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安達曼群島的 14,500 名「本土傳教士」正在向倖存者提供聖經和小冊子,告訴他們「如何透過上帝的話語在這個時代找到希望」。據美南浸信會救援協調員帕特·朱利安稱,在泰國甲米,美南浸信會的一個教堂一直在「祈禱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特定族群的漁民。然後海嘯來了,這是提供事工和護理的“絕佳機會”,朱利安告訴浸信會新聞社。 ……並非所有福音派人士都同意這些策略。撒瑪利亞救援會負責人、佈道家比利·格雷厄姆的兒子富蘭克林·格雷厄姆牧師表示,「在這樣的危機中,利用那些正在受傷和受苦的人是不合適的」。[ 69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回應了這些擔憂:「我認為傳教士這樣做是出於最好的意圖,但他們有責任嘗試了解其他信仰團體及其文化,」FaithfulAmerica.org 計畫主任文斯·伊斯納(Vince Isner) 說。[ 70 ]

布希政府美國的信仰團體和傳教士團體更容易將援助與教會連結在一起。

幾十年來,美國政策一直力求避免將政府計劃與宗教勸說混為一談。其目的既是為了遵守憲法對國教的禁止,也是為了確保援助接受者不會因為與提供者的宗教信仰不同而放棄援助。 ……但布希在一系列鮮為人知的行政命令中取消了其中許多限制 — — 這項政策變化為宗教團體獲得數億美元的額外政府資金掃清了道路。它也幫助改變了美國援助人員向世界許多角落傳達的信息,從強調宗教中立到宣揚基督教上帝的治癒力量。[ 71 ]

基督教反訴

傳教士表示,印度政府在幾個邦通過了反皈依法,這些法律本意是為了防止「強迫或誘惑」而皈依伊斯蘭教,但他們說,由於政府的寬泛定義,這些法律主要用於迫害自願皈依基督教,並將其定為刑事犯罪。從基督徒那裡收到的任何用於換取皈依或意圖皈依的禮物都被視為誘惑。根據《烈士之聲》報道,援助人員聲稱,由於這場迫害,他們無法為人們提供急需的服務。[ 72 ]新德里羅馬天主教大主教艾倫‧德‧拉斯蒂克 (Alan de Lastic) 表示,強迫皈依的說法是錯誤的。[ 73 ]

印度福音派團契秘書長理查德·豪厄爾今天告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幾乎每週都會發生襲擊事件,也許不會導致死亡,但仍然是暴力襲擊。'他們(印度控制印度人民黨)製造了暴力襲擊事件扼殺宗教少數群體及其憲法權利的行為......今天,他們說你沒有權利皈依,明天你就沒有權利在某些地方做禮拜。[ 75 ]既有的教會常在禮拜期間受到迫害。[ 76 ]財產有時被毀壞並被燒毀,而當地牧師有時遭到毆打並被留下等死。[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政治學家羅伯特·伍德伯里聲稱,皈依新教徒是傳播宗教自由、教育和民主的關鍵催化劑。[ 84 ]雖然他的歷史分析很詳盡,但隨附的經驗證據卻存在嚴重的不一致。 Elena Nikolova 和 Jakub Polansky 使用二十六個替代民主措施複製了 Woodberry 的分析,並延長了民主措施平均的時間段。這兩個簡單的修改導致 Woodberry 的結果崩潰。整體而言,新教宣教與民主發展之間並沒有建立顯著的關係。[ 85 ]

非洲[ 86 ]中國[ 87 ]危地馬拉[ 88 ]印度[ 89 [ 90 ]印尼[ 91 ]韓國[ 92 ]等地的基督教傳教士的主要貢獻是改善了人民的醫療保健人們透過講衛生以及引入和分發肥皂[ 93 ]並且「清潔和衛生成為被認定為基督徒的重要標誌」。[ 94 ]

參見

參考

  1. “使命”大英百科全書2013 年1 月 8 日檢索
  2. “傳教士的定義和意義| Dictionary.com”
  3.  菲利普‧詹金斯 (2008)。基督教失落的歷史:中東、非洲和亞洲教會的千禧年黃金時代—及其消亡方式。哈珀一號。國際標準書號 9780061472800
  4.  Bridger, J. Scott(2009 年 2 月)。「雷蒙‧納爾:中世紀神學家、哲學家和穆斯林傳教士」(PDF)聖方濟各雜誌 1):1-252013 年1 月 7 日檢索
  5.  Roland Oliver 與 Anthony Atmore,《中世紀非洲》,1250–1800 (2001),第 167–170 頁。
  6.  利亞姆·馬修·布羅基(Liam Matthew Brockey),《東方之旅:耶穌會傳教中國,1579-1724》(哈佛大學出版社,2009 年)
  7.  祖帕諾夫,伊內斯 G. (2005)。傳教士熱帶地區:印度的天主教邊境(16-17 世紀)。密西根大學。國際標準書號 978-0-472-11490-0
  8.  羅伊·奧利維爾 (2010)。神聖的無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48–56頁  978-0-231-70126-6
  9.  Walls,Andrew F.(2016 年 11 月)。 《末世論與西方傳教運動》。世界基督教研究22182–200/swc.2016.0155
  10.  杜安·亞歷山大·米勒(2007 年 12 月)。「耶路撒冷主教的就任」英國聖公會和聖公會的歷史76(4)549-554檢索日期:2015 年1 月 11 日
  11.  杜安·亞歷山大·米勒(2010 年 6 月)。「重新談判耶路撒冷基督教區福音派的界線」英國聖公會和聖公會的歷史79(2)185-188檢索日期:2015 年1 月 11 日
  12.  Robert E. Johnson,《浸信會全球簡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國,2010 年,第 11 頁。 99
  13.  J. Gordon Melton 和 Martin Baumann,《世界宗教:信仰與實踐綜合百科全書》,ABC-CLIO,美國,2010 年,第 17 頁。第292章
  14.  喬納森‧M‧耶格爾(Jonathan M. Yeager),《早期福音派:讀者》 OUP USA,美國,2013 年,第 17 頁。第357章
  15.  Gonzalez, Justo L. (2010)《基督教的故事》卷。 2:至今的宗教改革,Zondervan ISBN 978-0-06185589-4,第 4 頁。 419. 
  16.  大衛‧科普夫(1969)。英國東方主義與文藝復興:印度現代化的動力 1778-1835。加爾各答:Firma KL Mukhopadhyay。第 70、78 頁。
  17.  喬治·托馬斯·庫里安 (George Thomas Kurian),馬克·A·蘭波特 (Mark A. Lamport),《美國基督教百科全書》,第 5 卷,Rowman & Littlefield,美國,2016 年,第11頁。 63
  18.  喬治·托馬斯·庫里安 (George Thomas Kurian),馬克·A·蘭波特 (Mark A. Lamport),《美國基督教百科全書》,第 5 卷,Rowman & Littlefield,美國,2016 年,第11頁。 1206
  19.  休·奇澤姆編輯。 (1911)。「使命」 大英百科全書。卷。 18(第 11 版)。劍橋大學出版社。 p。 587.
  20.  Nigel Dalziel,《大英帝國企鵝歷史地圖集》(2006 年),第 102-3 頁。
  21.  安德魯·N·波特,編輯。英國新教傳教團的帝國視野,1880-1914(Eerdmans,2003 年)。
  22.  約翰‧費正清 (John K. Fairbank),《美國與中國》(第 4 版,1976 年),第 17 頁。 202.
  23.  [JAS Grenville,索爾茲伯里勳爵和外交政策。 《十九世紀的終點》(1964 年),第 303–318、327–329 頁。在線的
  24.  凱文·沃德 (2006)。全球英國國教史。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 p。  34 .
  25.  蘇珊·索恩(1999)。公理會宣教與十九世紀英國帝國文化的形成。史丹佛大學出版社,第 1 章 9780804765442
  26.  安德魯·波特,宗教與帝國
  27.  馬克‧諾爾(Mark A. Noll),《福音派的興起:愛德華茲、懷特菲爾德與衛斯理的時代》(2010 年)。
  28.  安德魯·波特(Andrew Porter),“宗教、傳教熱情和帝國”,載於波特編輯,《大英帝國牛津史》(1999),第 3 卷,第 223-24 頁。
  29.  諾曼·埃瑟林頓,編輯。使命與帝國(牛津大英帝國史同伴系列)(2008)
  30.  波特,“宗教、傳教熱情與帝國”,(1999)第 3 卷第 11 章
  31. “任務、太空站和保護區”亞特西斯。 2022 年 5 月 25 日。檢索日期:2022 年9 月 11 日
  32.  Ryan Johnson,“殖民傳教和帝國熱帶醫學:利文斯頓學院,倫敦,1893–1914”,醫學社會史(2010) 23#3,第 549–566 頁。
  33.  艾爾文法爾布施 (Erwin Fahlbusch) 編輯。基督教百科全書 (1999) 1:301, 416–7
  34.  蓋爾德納,坦普爾(1910)。1910年愛丁堡的迴響。倫敦:安德森和費裡爾。
  35.  詹姆斯·內森,維奧萊特(2000)。 「一」。喬納森·詹姆斯和馬爾科姆·譚(編)。亞洲可能知道:對亞洲宣教的看法(40週年紀念版)。國際亞洲福音團契。8–43頁  978-0-646-39763-4
  36. “印度福音派宣教會” 。檢索日期:2014 年2 月 1 日
  37.  Frank C. Laubach,“Each One Teach One”,大西洋月刊(1957 年 10 月)
  38.  杜安·亞歷山大·米勒(2010 年 2 月)。「編織在不斷變化的身體的弱點中:世界伊斯蘭基督教的起源」(PDF)CTFC2013 年1 月 7 日檢索
  39.  布林科,鮑伯;杜安·亞歷山大·米勒(2013 年 1 月)。「世界各地穆斯林的拯救日:鮑伯‧布林科訪談」全球宣教10(2)2013 年1 月 7 日檢索
  40.  Ryan Dunch,「超越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理論、基督教傳教與全球現代性」歷史與理論(2002) 41#3 pp.301-325
  41.  Tamara Audi, “現金短缺的傳教士得到新的召喚:回家——多年來支持美南浸信會傳教工作的超支導致了預算緊縮”,《華爾街日報》,2015 年 10 月 25 日。
  42.  關於教會宣教活動的法令:Ad Gentes。 (第 6 段)在梵蒂岡 II 文件中,(1965 年),梵蒂岡城: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43.  愛德華茲,蒂托(2010 年 6 月)。《本篤十六世開設新的歐美福音傳教辦公室》美國天主教徒2013 年1 月 18 日檢索
  44.  帕爾莫,羅科。“B16的十月驚喜” 2013 年1 月 18 日檢索
  45.  愛爾蘭、英國敞開的門和。《敞開的門的歷史》www.opendoorsuk.org 。檢索於2017 年 6 月 15 日
  46.  動員,行動。《關於動員行動》行動動員原文存檔於2016-12-24 。檢索於2017 年 6 月 15 日
  47. “關於我們”。檢索於2017 年 6 月 15 日
  48. “家”www.biblesociety.org.uk 。檢索於2017 年 6 月 15 日
  49. “播客——新月計劃”新月項目。檢索於2018 年 11 月 22 日
  50. “布魯德霍夫社區”聲雲.檢索於2018 年 11 月 22 日
  51. “播客 - 收穫:格雷格·勞瑞”收穫:格雷格·勞瑞。檢索於2018 年 11 月 22 日
  52.  馬修·奧喬(2007)。 《逆向任務》。在《邦克》中,喬納森·J.(編)。傳教士和傳教士百科全書。倫敦:勞特利奇。第380–382頁 
  53. “我們是誰——Missio Nexus”
  54. “GMNF - 25,000 多名任務人員”
  55. “GMNF - 安東·R·威廉姆斯 - 大急流城 - 基金會”
  56.  https://www.isstories.com/2024/11/17/anton-r-williams-grand-rapids-mi-energy-heir-uses-oil-and-gas-as-a-platform-for-renewables /
  57. “關於我們 | SIM USA”。 2023 年 5 月 16 日。
  58.  甘地.聖雄甘地文集。卷。第二十四。 p。 476.
  59.  甘地(1999)。聖雄甘地文集(電子書)(PDF)。卷。 28. 新德里:印度政府出版司。 p。 388.
  60. “為什麼需要反皈依法”2015年 8 月 15 日
  61.  Subir Bhaumik(2000 年 4 月 18 日)。「教會支持特里普拉邦叛亂分子」英國廣播公司新聞。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9 日
  62.  [1] 存檔於2009年4月15日,在Wayback Machine
  63.  卡羅爾·格拉茨(2006 年 5 月 19 日)。「立法轉換:權衡資訊與人」。天主教在線。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1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64.  Seema Sirohi(2006 年 10 月 2 日)。“父親情結”。 OutlookIndia.com。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30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65.  不去打擾那些與世隔絕的部落是否合乎道德?時間,2015年6月4日。
  66.  AC 威特默(1885 年 9 月)。「海上島嶼」福音遍及萬地。紐約州紐約市:衛理公會聖公會宣教協會:437 。檢索於2011 年 11 月 20 日
  67.  大衛·伊格勒(2004 年 6 月)。「病貨:東太平洋盆地的全球交換,1770-1850」美國歷史評論109(3)。伊利諾芝加哥美國歷史協會693–719檢索於2011 年 11 月 20 日
  68.  傑森·伯克(2005 年 1 月 16 日)。「宗教援助團體試圖改變受害者的信仰」衛報。檢索日期:2013 年6 月 19 日
  69. “在亞洲,一些基督教團體傳播物資—並傳播訊息」。奈特·里德報紙。 2005 年 1 月 12 日。檢索日期:2013 年6 月 19 日
  70.  簡·蘭普曼(Jane Lampman,2005 年 1 月 31 日)。「災難援助加劇了人們對傳教的恐懼」。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1. “布希為對外援助帶來了信心”波士頓.com。波士頓環球報。 2006 年 10 月 8 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2. “國家地圖-印度”。迫害.com。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永久死連結‍ ](網站需要匿名建立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帳戶才能查看)
  73. 《印度快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檢索於2013 年 4 月 15 日
  74.  特德·奧爾森(2003 年 9 月 1 日)。「部落格:印度傳教士對印度教活動家破壞祈禱會感到擔憂」。今日基督教。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5.  特德·奧爾森(2003 年 9 月 1 日)。「部落格:印度傳教士對印度教活動家破壞祈禱會感到擔憂」。今日基督教。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6. “基督徒在喀拉拉邦被謀殺”。今日基督教 – 印度版。 2007 年 2 月 14 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7. “兩名修女因試圖“改變”學生而被指控並被拘留”。印度福音派團契。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9月28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8. “五人因襲擊潘韋爾見習神父而被捕”。印度福音派團契。 2007年3月7日.原始存檔於2007年9月28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79. “基督徒在賈蘭普爾和恰蒂斯加爾邦的達姆塔里遭到襲擊”。印度福音派團契。 2006年1月10日.原始存檔於2007年9月28日.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80.  雅各布·查特吉(Jacob Chaterjee)(2007 年 2 月 12 日)。“印度教激進分子襲擊卡納塔克邦的信徒”。今日基督教 – 印度版。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81.  雅各布·查特吉(Jacob Chaterjee)(2007 年 2 月 20 日)。「印度教激進分子在外展期間襲擊聖經學院的學生;其中兩人情況危急」。今日基督教 – 印度版。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82.  雅各布·查特吉(Jacob Chaterjee)(2007 年 2 月 6 日)。「印度教激進分子襲擊比哈爾邦的基督教祈禱會」。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83.  雅各布·查特吉(Jacob Chaterjee)(2007 年 2 月 18 日)。「印度教狂熱分子反對基督教在喜馬偕爾邦經營的孤兒院和聖經中心」。今日基督教 – 印度版。檢索日期:2007 年8 月 7 日
  84.  Robert D. Woodberry,“自由民主的傳教根源”,美國政治科學評論 106.2 (2012):244–274 / 在線
  85.  尼可洛娃,艾琳娜;雅庫布·波蘭斯基(2020)。「皈依新教徒不會導致民主」英國政治學雜誌51 41723-1733高密度脂蛋白10419/214629ISSN 0007-1234S2CID 234540943  
  86.  史蒂芬妮·紐厄爾 (2006)。國際部落宗教百科全書:基督教與部落宗教。俄亥俄大學出版社。 p。 40.國際標準書號 9780821417096
  87.  索尼婭·格萊普瑪 (2008)。治癒河南:華北宣教團的加拿大護士,1888-1947 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p。 27.國際標準書號 9780774858212基督的福音是傳教護理的「傳教」方面的核心,肥皂和水的福音是他們工作的「照顧」方面的核心。
  88.  托馬斯·凱德倫 (2011)。保護城市:戰後危地馬拉的新自由主義、空間與不安全。杜克大學出版社。180–181頁  9780822349587基督教衛生學作為這項現代化工程的一小部分但始終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並且仍然存在)。衛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種極其平凡、根深蒂固的標誌……海梅克將農村窮人稱為“偉大的未洗過的人”,出版了關於健康和衛生的基督教小冊子,……個人衛生”(裡面裝滿了肥皂、牙膏、和牙線),試著塑造基督教外展和種族。
  89.  M.鮑曼,乍得(2008)。印度教印度的基督教認同和賤民宗教,1868-1947 年。嗯。 B.Eerdmans 出版社。 p。 160.國際標準書號 9780802862761隨著對抗療法藥物的使用,加強衛生保健成為基督徒與恰蒂斯加爾邦其他社區之間最常動員的界限標誌之一……傳教士毫不掩飾地宣揚“肥皂”和“救贖”。
  90.  Baral,KC(2005)。在民族誌與小說之間:維裡爾‧艾爾文與印度的部落問題。東北山大學出版社。 p。 151.國際標準書號 9788125028123在奴隸制盛行的地方,基督教主張廢除奴隸制,並鼓勵個人衛生
  91.  泰勒,J.格爾曼(2011)。清潔與文化:印尼歷史。荷蘭皇家東南亞和加勒比研究所。22–23頁  9789004253612清潔和虔誠:這些例子表明,真正的清潔正在成為歐洲人的保留地,而且必須補充一點,基督教的保留地。肥皂成為上帝的屬性——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新教徒的屬性
  92.  Choi, Hyaeweol (2009)。韓國的性別與使命遭遇:新女性,舊方式:首爾-加州韓國研究系列,第 1 卷。加州大學出版社。 p。 83.國際標準書號 9780520098695就這樣,西方的衛生、保健和育兒方式成為韓國現代基督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93.  蘇巴德拉·查納 (2009)。偽造者的故事:尋找奧德齊亞庫。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p。 284.國際標準書號 9788177550504基督教傳教士的一個主要貢獻是透過衛生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醫療保健。肥皂、牙粉和刷子在城市地區的使用越來越多。
  94.  托馬斯,約翰(2015)。向國家傳福音:宗教與納迦政治認同的形成。勞特利奇。 p。 284.國際標準書號 9781317413981清潔和衛生成為被認定為基督徒的重要標誌

進一步閱讀

  • 安德森,傑拉爾德 H.,(編)《基督教宣教傳記辭典》,西蒙與舒斯特麥克米倫,1998 年
  • 阿爾勒、西加印度教會宣教的神學教育:1947 - 1987,紐約:Peter Lang,1992。
  • 威廉‧班布里奇 (Bainbridge),《基督教宣教世界之旅:普遍調查》 (1882),583 頁;全文線上
  • 巴恩斯,喬納森·S·鮑爾和夥伴關係:新教宣教運動的歷史(Wipf 和 Stock 出版社,2013 年)
  • 巴雷特,大衛,編輯。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1982 年。
  • 比弗,R.皮爾斯。 《北美關於二十世紀宣教基本原則的思想》。教會史21.4 (1952): 345–364。
  • 比弗,R.皮爾斯。編輯《二百​​週年展望中的美國宣教》(1977 年)。
  • 海狸,羅伯特·皮爾斯。美國新教婦女世界使命:北美第一次女權運動的歷史。 (WB Eerdmans 出版公司,1980)。
  • 海狸,羅伯特·皮爾斯。教會、國家與美洲印第安人:新教教會與政府之間兩個半世紀的宣教夥伴關係(Concordia Pub. House,1966)。
  • 海狸,羅伯特·皮爾斯。三個世紀的傳教動機(1968)。
  • 最好的,傑里米。 「虔誠、國際與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新教傳教士的忠誠」。中歐史(2014) 47#3 頁:585–611。
  • Bevans, Stephen B.天主教傳教世紀(2013)摘錄;重點關注 20 世紀全球範圍的廣泛調查
  • 天主教百科全書,(1913)在線,全球詳細報道
  • 卡納廷吉烏斯、漢斯.主教與社團:聖公會殖民地與傳教士擴張的研究,1698-1850 (1952)
  • 乾了,安吉琳。美國天主教歷史上的傳教運動 (紐約瑪利諾:Orbis Books,1998)
  • 鄧奇、瑞安. 「超越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理論、基督教使命與全球現代性」。歷史與理論41.3 (2002): 301–325。在線的
  • 德懷特、亨利·奧蒂斯等人。編輯,宣教百科全書(第 2 版。1904 年)在線,新教和天主教宣教的全球報告。
  • 大衛‧恩德雷斯 (Endres),《美國十字軍東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梵二的世界宣教運動中的天主教青年》 (2010)
  • 埃瑟林頓,諾曼,編輯。使命與帝國(牛津大英帝國史同伴系列)(2008)
  • 菲茨帕特里克-貝倫斯,蘇珊。秘魯瑪利諾天主教傳教團,1943-1989:跨國信仰與轉化(2012)
  • Glazier, Michael 和 Monika K. Hellwig 編輯,《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禮儀出版社,2004 年
  • 羅伯特·H·格洛弗(Glover),《世界範圍宣教的進展》,修訂版。作者:J. Herbert Kane,Harper 和 Row,1960 年
  • 格雷厄姆、蓋爾.性別、文化與基督教:美國新教教會學校在中國,1880-1930 年(P. Lang,1995)
  • 赫爾佐格、約翰·雅各布、菲利普·沙夫和阿爾伯特·豪克。新沙夫-赫爾佐格宗教知識百科全書,12 卷,Funk 和 Wagnalls 公司,1910-11
  • 大衛‧霍林格(David A. Hollinger ) 《海外新教徒:傳教士如何試圖改變世界卻改變了美國》(2017 年)摘錄
  • 亨特利,瑪莎。關懷、成長、改變:韓國新教傳教史(友誼出版社,1984)
  • 威廉·R·哈奇森 (1993)。對世界的使命:美國新教思想與外國傳教。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226363103
  • 凱恩,J.赫伯特。《基督教世界宣教簡史》,貝克,1982 年
  • 拉圖雷特,肯尼斯‧史考特。《基督教擴張史》,7 卷,(1938-45),最詳細的學術史
  • 麥卡洛克,迪阿梅德。基督教:前三千年(2009)
  • 莫羅,A.斯科特,大衛伯內特,查爾斯愛德華范恩根和哈羅德A.內特蘭《福音派世界宣教辭典》,貝克書屋公司,2000 年
  • 尼爾、史蒂芬.基督教宣教史。企鵝圖書,1986
  • 紐科姆、哈維。傳教百科全書:包含對世界各地傳教活動的全面看法:附有地理描述以及人民的社會、道德和宗教狀況的說明(1860) 792 頁完整在線文本
  • 波科克、蓋琳範雷寧、道格拉斯麥康奈爾。世界宣教的面貌變化:關注當代議題與趨勢(2005); 391頁
  • Ragsdale, John P. 《贊比亞新教宣教教育,1880-1954 年》(薩斯奎哈納大學出版社,1986 年)
  • 羅伯特,達納 L. 《基督教使命:基督教如何成為世界宗教》(2009 年),226 頁;簡短調查
  • Sievernich, Michael (2011),基督教宣教EGO - 歐洲歷史在線,美因茨:歐洲歷史研究所,檢索日期:2021 年 3 月 25 日(pdf)。
  • 史丹利、布萊恩.聖經與旗幟: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新教使命與英帝國主義(1990)
  • 史丹利、布萊恩.福音派的全球傳播:比利‧葛理翰和約翰‧斯托特的時代(2013)
  • Tejirian、Eleanor H. 和 Reeva Spector Simon 編輯。衝突、征服與皈依:中東基督教傳教兩千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2 年)280 頁;重點關注 19 世紀和 20 世紀。
  • 泰瑞爾、伊恩.改革世界:美國道德帝國的創建(2010)摘錄和文本搜索
  • 塔克、露絲.從耶路撒冷到伊里安查亞:從耶路撒冷到伊里安查亞:基督教宣教傳記史(2004 年第二版)摘錄和文本搜索
  • 耶茨、提摩西.毛利人的皈依:宗教與社會變遷的歲月,1814-1842 (2013)
  • 祖帕諾夫,伊內斯 G. (2005)。傳教士熱帶地區:印度的天主教邊境(16-17 世紀)。密西根大學。國際標準書號 978-0-472-11490-0
  • 《社會科學與使命》雜誌(萊頓:Brill),成立於 1995 年。

積極或中性

批判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