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的一部分 |
基督教神秘主義 |
---|
寂靜主義是一系列沉思實踐的名稱(尤其是在天主教神學中),這些實踐在 1670 年代末和 1680 年代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流行起來,特別與西班牙神秘主義者米格爾·德·莫利諾斯(以及隨後的)的著作有關。《Coelestis Pastor》中譴責為異端。中。
用法
自十七世紀末以來,「安靜主義」一直充當著(特別是在天主教神學中,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在新教神學中)的作用,作為那些被認為犯有相同神學錯誤並因此被認為是異端的帳戶的簡寫。因此,該術語已被應用於遠遠超出其原始背景的信仰。寂靜主義一詞直到17世紀才被使用,因此一些作家將這個時代之前的此類錯誤表達稱為「前寂靜主義」。[ 1 ]
然而,羅納德·諾克斯(Ronald Knox)在對包括安靜主義在內的非正統基督教運動的研究中指出,安靜主義與其說是一種異端或思想流派,不如說是一種“傾向” ,一種誇大概念的“人類思想的方向”,否則這些概念可能會被誇大。他認為,如果我們指的是所謂的安靜主義異端的所有成員都宣揚的一套經過深思熟慮的信仰,那麼談論安靜主義學派就會產生誤導。他認為,安靜主義並不是一套簡潔的「結論」。相反,他斷言,安靜主義,正如它在十七世紀歐洲所表現的那樣,涵蓋了從幾乎完全正統的教義到極端異端信仰的範圍。他總結道:「你可以「或多或少成為一名安靜主義者。)存在許多差異。
儘管莫利諾斯和其他作者在十七世紀末都譴責了安靜主義者(換句話說,就是那些致力於「安靜祈禱」的人,這是阿維拉的特蕾莎、約翰的約翰所使用的表達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作者──甚至是普遍被視為寂靜主義思想主要代表的莫利諾斯──主張構成後來天主教教科書的寂靜主義的所有立場。因此,至少有一位作者建議最好談論一種安靜主義傾向或取向,這種傾向或取向可能在基督教歷史中以類似的形式存在。[ 3 ]
1670 年代和 1680 年代的安靜主義爭議
安靜主義與米格爾·德·莫利諾斯的著作尤其相關。他於 1675 年出版了《精神指南》。他意識到伊格內修斯·洛約拉的著作中對冥想的關注,以及耶穌會作家可能會對任何對伊格內修斯思想的攻擊做出不良反應。他說冥想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階段,但眾所周知,為了進入沉思狀態,人們必須放棄冥想練習。[ 4 ]
無為論的教義最終被教宗英諾森十一世在1687 年的《Coelestis Pastor》訓令 中譴責。。莫利諾斯的作品充滿了不精確性和含糊性,使其容易受到意想不到的解釋。[ 5 ]
法國的安靜主義
從莫利諾斯的教學中發展出一種不太激進的形式,稱為半安靜主義,其主要倡導者是費內隆和蓋恩夫人。[ 6 ]安靜主義透過小團體在天主教徒中傳到法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蓋恩夫人,尤其是她的著作《簡短易行的祈禱法》,她聲稱自己並不直接了解莫利諾斯的教義,但肯定與莫利諾斯的支持者弗朗索瓦·馬拉瓦爾有過接觸。
蓋永夫人在路易十四的宮廷中贏得了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曼特農夫人的皈依,並一度影響了宮廷中虔誠的天主教徒圈子。她也是康布雷大主教費內隆的精神顧問。法國的一個委員會發現蓋永夫人的大部分作品無法忍受,政府將她禁閉,先是在修道院,然後在巴士底獄,最終導致她於 1703 年流亡到布盧瓦。
1699年,費內隆在與博須埃的一場新聞戰中進行了激烈的辯護後,教皇英諾森十二世禁止了費內隆的《聖徒格言》的流通,費內隆立即服從了這項規定。宗教裁判所對義大利剩餘的靜默主義者的訴訟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需要引用] 讓·皮埃爾·德·科薩德 (Jean Pierre de Caussade)是耶穌會士,也是精神專著《放棄神聖天意》的作者,他被迫辭去修女團體精神導師的職務兩年(1731-1733),因為他被懷疑安靜主義(他被無罪釋放的指控)。[ 8 ]
相似的概念
Apatheia對斯多葛派來說意味著“平靜”,這是聖人的特徵。斯多葛學派認為,有德行的生活可以使人擺脫激情,從而導致冷漠。 [ 9 ]
在東正教中,類似的爭論可能存在於靜修主義中,其中「地球上生命的最高目標是沉思非受造之光,藉此人與上帝緊密結合」。[ 6 ]然而,根據主教卡利斯托斯·威爾(Kallistos Ware)的說法,“17世紀西方安靜主義者的獨特信條並不是希臘休憩主義的特徵。” [ 10 ]
在早期基督教中,對神秘教義形式的懷疑可以被視為對第二和第三世紀的諾斯底教派以及第四和第五世紀的彌薩利異端的爭議。 [ 3 ]
同樣,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的自由精神弟兄會、貝居因派和貝加德派都被指控持有與靜謐主義爭議中所譴責的信仰相似的信仰。[ 11 ]維埃納會議(1311-12)被視為錯誤並譴責的觀點之一是,人類在今生可以達到完美的程度,從而變得完全無罪; 「完美」不需要禁食或祈禱,而是可以自由地給予身體任何它渴望的東西。[ 6 ]
卡特里派否認祭祀儀式的必要性,被認為是一種靜默主義。[需要引用]這可能是對法國南部和加泰隆尼亞的卡特里派或阿爾比派的默認提及,他們不受任何人類權威或教會戒律的約束。弗拉提切利對個人自治的類似主張導致了他們在 1317 年受到約翰二十二世的譴責。瑪格麗特·波雷特 ( Beguine, Margaret Porete )正式上她是一個舊病復發的異教徒,但也因為她的作品《簡單靈魂的鏡子》,重要的是,她是用法語寫的。瑪格麗特的思想確實是獨一無二的,但她在作品中明確指出,完美的靈魂擺脫了美德、義務和教會的義務,這是貫穿始終的主題。[ 12 ]
1329 年對艾克哈特大師思想的譴責也可以被視為基督教歷史中類似關注的例子。艾克哈特的斷言是,我們完全變成了上帝,就像在聖禮中麵包變成了基督的身體一樣(見變質論),而內在行動的價值是由住在我們裡面的神性所造成的,這常常與後來的安靜主義異端。
在十六世紀初的西班牙,對那些被稱為「 alumbrados」的人所持有的一系列信仰的擔憂引起了與靜謐主義類似的擔憂。這些擔憂一直持續到十六世紀中葉,並出現在阿維拉的特蕾莎和十字約翰的著作中。兩人都是非常積極的改革家,並告誡不要用頭腦簡單的「什麼都別想」(no pensar nada)的方式進行冥想和沈思。[需要引用]此外,兩人都承認天主教會的權威,並且不反對其關於默觀祈禱的教義。因此,他們的工作沒有被譴責為異端,這與教會的教義是一致的。然而,這並沒有阻止約翰的工作,在他去世後,他的工作受到了懷疑。事實上,他直到 1726 年才被封為聖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 17 世紀對類似於本世紀後期所謂的「安靜主義者」的信仰的懷疑。
喬治·福克斯得出結論:唯一真正的靈性是透過沉默來關注聖靈(神性)而獲得的,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貴格會運動——這一運動與「安靜主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安靜主義思想在19世紀後期的英國貴格會中也產生了影響,當時三位朋友(威廉·波拉德、弗朗西斯·弗里斯和WE·特納,1884年和1886年)所寫的《合理的信仰》小冊子引起了社會上福音派人士的尖銳爭議。
嘉布遣會 修士貝尼特 ·坎菲爾德(Benet Canfield ,1562-1611 年)是一位居住在比利時的英國天主教徒,他在一本名為《完美之道》的小冊子中宣揚安靜主義,提倡深度祈禱和冥想。[ 13 ]
參見
參考
- 拉莫斯-巴勒莫,梅麗莎·珍妮特 (2009)。輻射緊縮:反駁弗朗西斯科·德·祖爾巴蘭的阿西西聖方濟各懺悔圖像中的安靜主義。 p。 13 .(論文)
- 赫爾姆斯,乍得(2006 年 11 月 1 日)。芬內隆:著作選集。保利斯特出版社。 p。 85.國際標準書號 9780809141517。
- 伯納德‧麥金 (2010)。“米格爾·德·莫利諾斯和精神導師:神學重新評價”。貝爾德 (Baird),羅伯特·P.(編輯)。精神導師。西方靈性經典。保利斯特出版社。第21–39頁 。 978-0-8091-4650-5。
- 羅伯特·P·貝爾德 (Robert P Baird),《引言:第一部分》,收錄於米格爾·德·莫利諾斯 (Miguel de Molinos) 的《精神指南》,由羅伯特·P·貝爾德(Robert P Baird) 編輯與翻譯,(紐約:Paulist Press,2010 年),第1-20 頁。
- Bernard McGinn,“簡介:第二部”,載於 Miguel de Molinos,《精神指南》,由 Robert P Baird 編輯和翻譯,(紐約:Paulist Press,2010 年),第 21-39 頁。
- (1911)。。查爾斯·赫伯曼(編)。天主教百科全書。卷。 12.紐約:羅伯特‧阿普爾頓公司。
- Ward, Patricia A.“Quietism”,收錄於《劍橋基督教神學辭典》(劍橋,2011 年)。
- 菲利普·謝爾德雷克 (2013)。靈性:簡史。 p。 129 約翰威利父子公司。國際標準書號9781118472330
- “斯多葛主義|網路哲學百科全書”。
- 韋克菲爾德,戈登·S. (1983)。威斯敏斯特基督教靈修詞典。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 978-0-664-22170-6。
- 拉莫斯-巴勒莫 2009 年,第 11 頁。 12
- 瑪格麗特·波雷特(1999)[c。 1300]。簡單靈魂之鏡。埃德蒙·科利奇翻譯;馬勒,JC;格蘭特、茱蒂絲.聖母大學出版社。
- 摩西·斯盧霍夫斯基(2007)。不要相信每一種精神:早期現代天主教中的佔有、神秘主義和洞察力。芝加哥:芝加哥大學。第124–127頁 。 978-0-226-76282-1。
進一步閱讀
- Dandelion, P.,貴格會神學的社會學分析:無聲的革命紐約,安大略省 & Lampeter:Edwin Mellen Press,1996。
- Renoux, Christian,“安靜主義”,載於《教皇:百科全書》,第 3 卷,由 Philippe Levillain 編輯,第 3 卷,(倫敦:Routledge,2002 年)
- 莫利諾斯 (de Molinos),米格爾 (Miguel),《精神指南》,羅伯特·P·貝爾德 (Robert P. Baird) 編輯和翻譯,(紐約:Paulist Press,2010 年)
- 彼得貝利 (1999)。 「安靜主義顛覆是什麼?」。十七世紀法國研究。21(1):195-204 。 ISSN 0265-1068。
- 卡利亞·魯爾穆 (2010)。 「野心與安靜之間:帖撒羅尼迦前書 4,9-12 章的社會政治背景」。聖經。91 ( 3 ):393-417 。
- 傑弗瑞‧溫賴特 (2009)。 「革命與安靜主義:神學視野下的兩種政治態度」。蘇格蘭神學雜誌。29 ( 6 ):535–55。 doi :10.1017/S0036930600000727。
- 弗雷德里克·托爾斯 (Frederick B.)(1945 年 1 月)。 「安靜與熱情:費城貴格會與大覺醒」。賓夕法尼亞歷史與傳記雜誌。69(1 ):26-4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耶 穌 對 他 說 : 你 要 盡 心 、 盡 性 、 盡 意 愛 主 ─ 你 的 神 。
—— Matthew 22:37 —— 馬 太 福 音 22:37